“吴门缥缃”之“蒲香艾青夏悠长”端午主题活动
时间:2024年6月11日 来源:苏州图书馆
6月8日14时,由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吴门缥缃”之“蒲香艾青夏悠长”端午主题活动,在苏州图书馆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开展,五组亲子家庭预约参与了活动。
端午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断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的“午”同五月初五的“五”,因而在很多古籍记载中,也常常写作“端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存在不同版本,如王充的《论衡》、应劭的《风俗通》中有记载,当时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而人们在这天进行除瘟、驱邪、求吉祥等活动,延续下来就成为了后来的端午节。也有人认为端午与龙图腾崇拜有关,学者闻一多就通过对端午节起源的考察,发现端午习俗往往和龙以及水有关,因而推测端午节或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活动。
后来,端午节又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形成联系,因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厚,习俗自然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在记录吴地风俗的《清嘉录》中,关于端午节也有很多描述,如“端五”一则中就写到:“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馈遗主顾,则各以其所有雄黄、芷术、酒糟等品。百工亦各辍所业,群入酒肆哄饮,名曰‘白赏节’。”此外,食粽子、悬挂艾叶菖蒲、佩戴香囊长寿线等习俗也都流传至今。而当时苏州城最热闹的地方,当属阊门、胥门以及枫桥的水边,悬挂着各色旗帜的龙舟蓄势待发,岸边的游人喧闹沸腾。船上不仅有几十位“划手”,船头船尾还有扮演各种历史、戏曲人物的艺人。人们不仅可以观看比赛,甚至还可以参与其中,画舫上的游客争相购买一种土罐,投入河中,船上的人则要想尽办法争夺土罐,最终获得土罐最多的人即为赢家,这一活动也被称为“做胜会”。
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来自古籍保护中心的刘宁一、董一洁、王宁三位老师开始指导读者们动手制作龙舟香笼。香笼制作并不复杂,首先将六边形的竹片对折,再用绳子穿过中间的孔打结固定,作为龙舟的船身,随后再用点胶将龙头和龙尾贴于船身两侧,再在下方悬挂上香囊和铃铛,最后在船身中放入“艾叶”,一个龙舟香笼便制作完成了!
正逢端午佳节,通过此次活动,小读者们进一步了解了关于端午节的历史故事以及相关习俗,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了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