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吴江 领略古韵江南”

第三场 中医香囊

时间:2024年6月21日              来源:悦读吴江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吴江区图书馆馆藏古籍《光绪·平望续志》中记载:戚文广精儿科,治则应手愈。所制药丸秘不传人。今天,戚氏中医儿科疗法,已经成为了吴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40.jpg

“沿着运河读中国-水韵江苏·文化走读”吴江地区系列活动既“古籍里的吴江—领略古韵江南”文化走读活动,本期我们将跟着馆藏古籍,与小读者们一起沿着运河前往黎里古镇,走进六悦博物馆,学习中医知识,了解中药文化,亲手制作“中医香囊”。


古籍小课堂

图书馆的老师介绍馆藏古籍《光绪·平望续志》及《光绪黎里续志》的相关内容,通过互动,加深了小读者对古籍的了解。


匠心新体验

在文化导师的带领下,走进药柜馆,深入了解中医悠久而神秘的知识,通过制作香囊,让小读者在流程中体验古代药铺里的作业知识,传承发扬中药知识文化。


名医介绍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今苏州市吴江区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初以诸生贡太学。后弃去,往来吴淞、震泽,专以医活人。大椿著书颇多,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都为医学之籍。他的歌曲有《洄溪道情》三十余首,《中国诗史》颇有愤世之辞。徐大椿曾两度奉诏赴京。首次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直言质朴而得乾隆帝嘉赏,原拟留职京师,坚辞放归隐居画眉泉;第二次乾隆三十六年,年已七十九岁,自知不豫,携子徐爔同行,到京后三日死。

640 (1).jpg


趣味竞赛小达人

十位小读者通过激烈的比拼都荣获了中医小达人的称号,同时获得了一份神秘的药方。

640 (2).jpg

640 (3).jpg


参观医药柜

小读者们在志愿者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药柜馆,近距离的探索神秘的药柜。

640 (4).jpg

640 (5).jpg

戥子,学名戥称,是中药药材的称量工具,志愿者老师讲解戥子的使用方法。

640 (6).jpg

志愿者老师带领小读者们解读药方。

640 (7).jpg

抓药、称药、研磨......小读者们经过学习后,沉浸式体验中医香囊的制作。

640 (8).jpg

640 (9).jpg

640 (10).jpg

640 (11).jpg

640 (12).jpg


传播小达人

两位小读者手拿自己制作的香囊,向其他小读者展示他们的研学成果,并且分享了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用切身感受和实际行动,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640 (13).jpg


合影留念

最后小读者们与志愿者老师一起合影,定格精彩瞬间。

640 (14).jpg

主办: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
地址:苏州市人民路858号 苏州图书馆
电话:(0512)65228098
邮编:2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