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雅趣·书香沧浪”晒书活动
时间:2024年07月11日 来源:苏州图书馆
7月11日,2024 年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城市主场活动首场走进苏州,以“浮生雅趣·书香沧浪”为主题,拉开晒书活动的序幕。该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苏州图书馆(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苏州市留园管理处、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文庙管理所)承办。旨在强化古籍存藏机构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盛乐,苏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黄锡明,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红霞,苏州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副局长齐向英出席开幕式。
苏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盛乐致辞
南京图书馆馆长陈军致辞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致辞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浮生六记》赠书仪式,苏州图书馆“在阅读中行走”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同步发布。
近300种版本《浮生六记》亮相苏州园林
“晒书”又称曝书,它不仅是苏州的传统民俗,也是江南文化的一部分。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正值江南的梅雨季节过后,家家户户都会翻箱倒柜,把书籍、字画等搬到阳光下照晒消毒,以防虫蛀、发霉。民间习俗认为,农历六月初六晒书,防虫蛀防腐蚀效果尤著。晒书不仅是对书籍的保护,更是一种文化仪式,象征着人们对知识的敬重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素有“吴中第一名园”之美誉的沧浪亭,是《浮生六记》中故事的发生地,也是作者沈复的心灵寄托。这次的晒书活动,共展出近300种不同版本的《浮生六记》。《浮生六记》自问世以来,即深受读者好评。其祖本是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购得的沈复手稿,原有六记,后两记失传,仅存四记。光绪四年(1878),由上海申报馆首次排印出版,收入《独悟庵丛钞》中。此后发行的各个版本,均源于此版。
清光绪四年(1878)上海申报馆
活字版排印《独悟庵丛钞》本
这次所晒的《浮生六记》,以《独悟庵丛钞》本为最早。此外还有1924年北京霜枫社、朴社发行的俞平伯点校本;1935年林语堂在《天下月刊》及《西风月刊》上刊发的最早的英译本。同时,苏州图书馆也展出了馆藏民国线装《说库》本以及其他六种平装珍稀版本。
各种馆藏版本
通过晒书节,读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中外不同版本的《浮生六记》,感受沈复所处时代的雅趣和风情,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文旅融合主题活动还原书中雅趣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其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生活细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沧浪亭畔的可园,是110年前苏州图书馆的诞生地。在正谊书院内,一场以《浮生六记》为主题的传统印刷体验活动正有序地开展,读者将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古代印刷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印拓之间,每一张印刷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纪念品。
在沈复的《浮生六记》中,芸娘以荷烹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茶艺活动以《浮生六记》中的荷花茶为主题,选用苏州特产碧螺春,慢煮静享,让读者在袅袅茶香中,感受200年前苏州城里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近距离领略江南园林的韵味与风情。
央视聚焦打卡两百年前的苏州文艺生活
苏州园林的古典、茶艺的雅致与图书馆的文化底蕴相融合,勾勒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轮廓。
《浮生六记》中,从初次见面时的心动不已,到婚后相互敬爱的生活点滴,从共赏诗画到一同赏月品花,这对看似平凡的夫妻,沈复与芸娘将他们清贫而简朴的生活化作了一首唯美的诗篇。
央视频联合国家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邀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旭辉教授,以《浮生六记》中的场景为线索,通过名家解读、文艺作品演绎等形式,带领读者朋友走进苏州现存唯一的书院园林,走近不一样的苏州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