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缥缃”之“秋色灯影共月圆”中秋主题活动

时间:2024年9月20日                          来源:苏州图书馆

6386243983031316232918073.png

9月14日下午两点,由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吴门缥缃”之“秋色灯影共月圆”中秋主题活动,在苏州图书馆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开展,10位读者预约参与了活动。

中秋时节,暑热已过,凉风刚至,尤其在夜晚,十分适宜出游玩赏。在现代,人们可以享受电力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娱乐活动,但在古代,灯品可以说是人们夜间活动时最重要的伙伴。初唐时,实行较为严格的宵禁制度,日落时分,鼓声一起,百姓便要回到各自家中,无法随意走动,唯有每年灯会的前后几日,特许弛禁,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可在入夜后行走于各坊之间,欣赏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这样的活动通常被称为“放夜”。

6386243985276470873058288.png

两宋时期,工商业更加发达,人们对于灯的需求越来越多,因而灯品的种类大大增加,工艺也趋于完善。南宋时苏州灯彩就以优良的品质闻名天下,诗人范成大在《灯市行》中描绘了灯会的盛况和灯彩的精美绝伦,“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一句说的便是“万眼罗灯”。宋代《武林旧事》有记:“罗帛灯之类尤多,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这种灯是把丝缕纤细、质地轻薄的罗剪成无数小块,再红白相间地缝纫连缀在一起,蒙在细蔑编织成的圆球形框架上,当点燃蜡烛时,灯光就会从细密的孔洞中透射出来,朦朦胧胧,柔美非常。但这种灯由于体积较大,且罗纱细软不易缝制,制作一盏约要花费一年的时间,因而可谓难得一见。此外,灯会上通常还有“琉璃球”“走马灯”“鳌山灯”等多种品类,令人目不暇接。

6386243987932534079009048.png

如今苏州灯彩的制作工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融合了裱糊、剪纸、绘画、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中秋灯会,苏州灯彩仍以不俗的身姿惊艳世人。

6386243990837017238001959.png

在了解了一些古画古籍中的灯品以及非遗灯彩后,来自古籍保护中心的沈黎、刘宁一、董一洁、王宁四位老师开始帮助读者们动手制作鱼灯。为了让鱼灯更加灵活,要将其头身分为三个部分,将各部分按照折痕折叠后,用胶固定,然后将鱼头、鱼尾和鱼身相连接,最后再将灯串及开关固定好后,一盏鱼灯便制作完成了。

6386243992980616535786929.png

云淡天阔,赏月佳时。此次活动中读者们了解了古代绘画及书籍中与“灯”有关的内容,同时也亲手制作完成了一盏灵动“鱼灯”,为即将到来的中秋增添了些许节日气氛。

6386243995100780025642360.png

主办: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
地址:苏州市人民路858号 苏州图书馆
电话:(0512)65228098
邮编:2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