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吴江 领略古韵江南

第六场 芦墟山歌

时间:2024年10月31日                              来源:悦读吴江


10月26日下午,“古籍里的吴江 领略古韵江南”第六场“芦墟山歌”在乐动力汾湖文体中心举行,我们带领小读者们跟随馆藏古籍中的记载,来到汾湖,了解芦墟山歌的历史,聆听和共唱山歌,将运河上的曼妙歌声带回家。

吴江境内以芦墟为中心的汾湖流域的民歌,属于吴歌的一个重要支脉。明末的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其搜集当地吴歌编纂而成的《山歌》《桂枝儿》中,就曾详细记载了芦墟山歌的内容。

据馆藏《乾隆吴江县志》记载:“……宋以后声音之学尽失其传,而民俗歌谣庙堂亦不采以入乐。今民间所作之歌谓之山歌,而吴江之山歌,其辞语音节尤为独擅,其唱法则高揭,其音以悠缓收之,清而不靡,其声近商,不失清商本调......”,这里描述的“吴江之山歌”也即今天所称的“芦墟山歌”。同时,明清时期的诗词中,也出现了吟唱山歌的生动描写。

640.jpg

古籍小课堂

图书馆的老师介绍古籍的相关内容,并了解一些古籍的小知识。

640 (1).jpg

匠心新体验

在运河文化导师的带领下,走进乐动力汾湖文体中心,深入了解芦墟山歌的知识,通过聆听和共唱,让小读者在过程中体验山歌的艺术魅力。

640 (2).jpg

芦墟山歌是流行于以芦墟为中心的分湖流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即兴创作演唱的民歌的总称。芦墟山歌源头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按民间传说,汉代名臣张良曾在分湖滩上唱过山歌。清代,当地历史文献、方志对芦墟山歌有了更详尽的记载。2006 年,“吴歌·芦墟山歌”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曲调丰富,有响山歌、落秧歌、小山歌、急口歌、埭头歌等。这些曲调各具特色,有的高亢嘹亮,有的委婉悠扬,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情境。其题材涵盖了劳动、爱情、生活、历史传说等诸多方面。语言质朴,具有浓郁的吴江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生动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640 (3).jpg

听完讲解后,小读者们跟在杨老师学习山歌《芦墟山歌名声响》。

640 (4).jpg

640 (5).jpg

传播小达人

我们邀请1-2位参与者,录制小视频,向更多的朋友去介绍芦墟山歌,用切身感受和实际行动,助力运河上的非遗山歌文化的传播。 

640.png

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芦墟山歌传承人杨老师的带领下,小读者和家长一起唱响芦墟山歌,余音袅袅。此次活动,让优秀的吴江地方文化在歌声中绽放光彩,令人难忘。

640 (6).jpg

640 (7).jpg

主办: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
地址:苏州市人民路858号 苏州图书馆
电话:(0512)65228098
邮编:2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