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缥缃”系列活动之“青钿巧绘江山韵”
时间:2025年3月9日 来源:苏州图书馆
3月8日14时,由苏州古籍馆主办的“吴门缥缃”之“青钿巧绘江山韵”女性主题活动,在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开展,10位读者预约参与了活动。
此次活动由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走秀视频开启,她身着亲手缝制的非遗螺钿披风亮相,造型清新又独特,引起一片赞叹。李子柒的出场,展现了柔美又坚韧的女性力量,与螺钿工艺细腻而斑斓的特点相得益彰。
明代古籍《髹饰录》中记载:“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又名螺填。”螺是指贝壳、螺壳等天然材料,钿则代指镶嵌装饰工艺。古代匠人用以镶嵌漆器的原料很多,如象牙、翡翠、宝石、珊瑚、金、银等,而最具代表性、流传最久的就是螺钿镶嵌工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上世纪 80 年代初,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出土了一些西周漆器,其中有一件命名为“彩绘兽面凤鸟纹螺钿漆缶”的漆器,最能反映当时镶嵌工艺的水平,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螺钿镶嵌漆器。隋唐时期,螺钿技艺逐渐繁荣起来,成为装饰器物的重要手法。匠人进一步对螺片的花纹加以雕刻,以达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唐代流传下来的螺钿镶嵌铜镜素有“中国最美铜镜”的美誉。宋代的螺钿镶嵌工艺十分精湛,但留存的实物不多,从书籍的记载中可窥知一二,如《西湖游览志》中所记:“马天骥为平江发运使,独献螺钿柳箱百支,理宗为之大喜。”此外,五代以前所用的螺片一般都为厚片,从宋代开始有了薄螺钿镶嵌技艺。直至清代,螺钿镶嵌工艺发展至巅峰,金银钿嵌、衬色螺钿等技术的运用更加普及,因而这一时期的螺钿器物愈见华美。
恰逢阳春三月,山青水绿。本次活动便选择了以《千里江山图》为设计灵感的胸针饰品作为体验环节,因而也与读者们分享了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绘画的相关内容。青绿山水画是以石青、石绿为主色调的画种,素有格调雅致,庄重富丽等特点。其萌芽于魏晋时期,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以人物背景形式存在,直至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出现,青绿山水画方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宋代是我国绘画史上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青绿山水更不例外,十八岁的天才画家王希孟,在宋徽宗的授意下绘制出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集大成之作——《千里江山图》。
在了解相关内容后,来自苏州古籍馆的沈黎、刘宁一、董一洁、王宁四位老师开始指导读者们制作螺钿胸针。首先将螺片细细碾碎;然后在胸针模版上涂上胶水,用镊子将青、绿、白、金等各色螺片按照自己的创意和喜好粘贴在模版上;最后在表面用封层胶固定,这样一枚形似《千里江山图》的螺钿胸针就完成了。制作过程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参与者们仿佛在青绿山水的流光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女性对话。此次活动以庆祝国际妇女节为契机,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让非遗技艺走进现代生活,让传统美学通过女性巧手焕发新生,充分展现了当代女性智慧与传统工艺的融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