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缥缃”系列活动之“花草书签引芸香”

时间:2025年4月20日                           来源:苏州图书馆

6388076264015238529549400.png

4月19日下午2点,由苏州古籍馆主办的“吴门缥缃”之“花草书签引芸香”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在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开展,10位读者预约参与了活动。

6388076265657310592965987.png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这一节日旨在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书籍的内容是人类智慧的凝结,书籍的装帧艺术亦是一场视觉盛宴。

6388076266963468596942900.png

我国最早的书籍形态是“简策”,盛行于先秦两汉时期。竹简需要进行一定的加工才能书写文字,首先将竹筒破成竹片,再火炙去青,其上可用毛笔书写,错处则用刀刮去重写。简策的装帧方式比较简单,将竹简按行文顺序排列,再用皮绳或丝、麻绳编连成册。与此同时,还有一种用木板制成的书,古称“版牍”。《礼记·中庸》载:“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文中的“方策”就是指版牍。此后帛书与竹木简长期并行。值得一提的是,缣帛作为书籍载体,虽有质地柔软、便于携带等特质,但因价格昂贵,流通范围较窄。

6388076268416491411203064.png

汉代以来,造纸术得以发明、改进和流传。纸书出现后,依旧沿袭了简策和帛书卷子装的形制,发展出卷轴装,在两晋、南北朝、隋唐等很长一段时期内得以广泛应用。卷轴装帧完成后人们会将整部书用布套包裹起来,这种布套古称“囊”,又称“帙”,后世称一套书为一帙,即是这种装帧形式的意象留存。但由于书写内容越来越多,而过长的卷轴又不利于信息查找,因而出现了从卷轴到册页装过渡的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等装帧形式。

北宋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普及,适合一叶一版特点的蝴蝶装应运而生。蝴蝶装把书叶沿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折缝为准,将全部书页对齐,背面用浆糊粘贴在一起,最后裁齐成册,翻阅起来犹如蝴蝶两翼翻飞。蝴蝶装书籍在阅读时会遇到无字页面且书叶容易散落,于是元代以后被包背装所取代。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将印好的书叶版心向外对折,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摞齐后用纸捻装订成册,再将全书包上厚纸作皮,外形美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都采用了这种装帧方式。明代中后期以来,为了解决纸捻用久后容易断开的问题,线装书出现并很快流行起来,成为传世古籍最常见的装订方式。它不用整幅书皮包背,而是前后各用一叶书衣,打孔穿线,装订成册,一般以四孔最为常见。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演变,不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映射了中华文明对知识保存与传播的智慧。线装书作为最终定型的形式,至今仍被用于古籍修复与仿古印刷,延续着千年文化血脉。

6388076271127238445053646.png

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后,来自苏州古籍馆的沈黎、董一洁两位老师开始指导读者们制作花草书签。首先在书签卡上涂上胶水,然后按照自己喜欢的创意,挑选合适的干花和干草粘贴在卡纸上,最后在表面进行塑封,并系上流苏,一枚花草书签便制作完成了。无论是清新淡雅的风格,还是色彩斑斓的设计,每一枚书签都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通过此次活动,读者们不仅了解了我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历史,还可以近距离观察花草的形态、颜色和纹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大家一起以花草为笔,匠心为墨,在书签之上续写千年风雅,也让阅读变得更加充满诗意。

6388076272347465012160455.png

主办: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
地址:苏州市人民路858号 苏州图书馆
电话:(0512)65228098
邮编:2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