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重评苏州鸳鸯蝴蝶派
范伯群教授 2006-08-13
浏览量:426
过去在现代文学史中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
现代文学史上的一股逆流顽固堡垒封建思想与买办意识的混血儿
半封建半殖民地十里洋场的产物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
为什么会去进行重新评价的工作:
在接受编写《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之一的《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的过程中,读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他们的代表作,觉得过去的评价并不公允(此处出《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书影)。
重评的过程:
1.介绍作品,共出版了三套作品选: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了一套《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品选》(上下册),为台湾某出版社编了十本《民初都市通俗小说丛书》,为江苏文艺出版社编了十本《鸳鸯蝴蝶—〈礼拜六〉派经典小说文库》(此处出这三套作品的书影)。
2.介绍作家生平:为南京出版社编了十二本一套的《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介绍了46位作家,还附他们的代表作,共260万字。哈佛大学东亚系选了其中的作品做教材,可见重评的工作在国内外逐渐引起了重视(此处出《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书影)。
3.出版理论著作及编写通俗文学史:先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了一本自己的论文集《〈礼拜六〉的蝴蝶梦——论鸳鸯蝴蝶派》,台湾也印了这本书,但书名改为《民国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出版了一部近140万字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这是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出版后在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时评上了一等奖(此处长相应出以上这三本书的书影)。
4.北京大学出版社要求编写《通俗文学十五讲》,作为大学选修课的教材,这本书两年就印了4版,台湾出版社也向北京大学出版社买了版权。接着高等教育出版社要求编一部精品教材《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这说明官方已经承认这本课可以作为高校的一门选修课,在各大学推广(此处出《通俗文学十五讲》和《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书影)。现在正在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写一部
《(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已经为大家所忘记的现代通俗作家的小照都搜集起来,再现他们的形象。
为什么叫做“鸳鸯蝴蝶派”,为什么又称“《礼拜六》派”,他们自己为什么又称自己为“旧派”:
他们有一位作家平襟亚说,此名称起自1920年的一次聚餐会上。
1918年4月19日,周作人在演讲中就提到“《玉梨魂》派的鸳鸯蝴蝶体”这个名称。
1919年1月9日,钱玄同又提出“其实与‘黑幕’同类的书焉复不少,如……‘鸳鸯蝴蝶派的小说’等等。”
1919年2月2日,周作人在文章中写道:“近时流行的《玉梨魂》,虽文章很肉麻,为鸳鸯蝴蝶派小说祖师,所记的事,却可算是一个问题。”
后来茅盾又说:“我以为在“五四”以前,“鸳鸯蝴蝶”这名称对这一派人是适用的。(何以称之为“鸳鸯蝴蝶”,据说是他们写的“爱情小说”,常用“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这个滥调之故。)但在“五四”以后,这一派中不少人也来“赶潮流”了,他们不再老是某生某女,而居然写家庭冲突,甚至写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了,因此,如果用他们那一派最老的刊物《礼拜六》来称呼他们,较为合适。”他是取其“休闲”的意思。
在解放以后,鸳鸯蝴蝶派的作家为了表示自己接受新文学家的批判,就自称是“旧派”小说。
我对上述若干问题的看法:
1、鸳鸯蝴蝶派是一个以大都市、特别是以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为大本营、以苏州籍作家为主干的文学派别。为什么以上海为大本营呢?因为上海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当时上海已经引进了先进的印刷机械,并开始有了新式的造纸工业,这是物质基础;二是上海飞速发展时,原来上海的老居民和大量的移民(当时上海六个人中就有五个是外来人口)对日新月异、五光十色、华洋杂居的陌生环境有一种迷茫感,甚至恐惧心理,生怕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陷阱与捕机,他们迫切想通过报刊扩大视野,使自己对这些陌生事物及其发展前景有所了解,因此,上海有大量的读者和潜在的读
者;三、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堵塞许多文人想靠此去荣宗耀祖和加官进爵的重要通道,他们迫切需要在社会上找寻新的位置,确立自己的新的社会角色,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来到了上海这个既需要体力劳动,也需要知识苦力的雇员交流市场。这些文士到了上海,成了“文字劳工”。周瘦鹃曾说:“吾们这笔耕墨耨的生活,委实和苦力人没有甚么分别,不过他们是自食其力,吾们是自食其心罢咧。”许廑父也说周瘦鹃“平生无嗜好,每日治事,至十五小时,常自称曰文字之劳工云”。 “文字劳工”的涌现为报刊、书籍的出版准备了一支作者队伍。鸳鸯蝴蝶派是用小说等文艺形式向广大居民或移民描述上海这个新兴的大都会,使广大居民和移民,读他们的小说不仅得到了娱乐,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逐渐改变了自己旧有的观念,使自己由农本主义的乡民转变为大都市的市民。从世界范围说,凡是大都市兴建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通俗小说热。
2、他们都是爱国者,他们与买办思想无缘,封建思想是存在的,但在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
3、主要是“文学功能观”的不同。文学有多种功能,如战斗的、教育的、认识的、审美的、娱乐的功能等等。中国传统的观念是认为读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但也认为应该发挥“惩恶劝善”的作用,也即“寓教于乐”。
4、他们是中国第一代职业作家。如果说“金钱主义”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获取生活资料的话,那么它并非是一种罪状。
我认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其实是存在两大派的作家,一派应该称为“借鉴革新派”,他们是借鉴外国文学的精华部分,在国内展开一场文学革命,我称他们是知识精英作家;另一派是“继承改良派”,也就是继承中国宋元以来的中国传统小说的优长,而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加以改良。我称他们是大众通俗作家。前者主要在知识分子上流通,而后者主要是以市民大众为其主要读者对象。要为全民服务,文学一定要走多元化的道路。
重点介绍几位苏州籍的作家:
徐枕亚和他的《玉梨魂》。
中国早期启蒙主义者包天笑,他所办的《苏州白话报》及早期翻译,他的教育小说,他所办的《小说大观》和《小说画报》。他的长篇《上海春秋》与短篇《沧洲道上》和《夹层里》等。
周瘦鹃是编、译、著皆能的作家,他早期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内收14个国家46位作家的49篇小说,其中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荷兰、塞尔维亚等5国的作品是首次介绍到中国来。鲁迅与周作人认为他的翻译“用心颇为恳挚”,是“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
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探案》,早期侦探小说的翻译曾对中国的科学、人权等文明思想起过很大的作用。
徐卓呆在中国早期的体育传播、戏剧改良和小说创作中皆有很大的贡献,他与程瞻庐在幽默滑稽小说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姚民哀的会党小说和顾明道的《荒江女侠》在早期武侠小说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