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
王尧教授 2007-10-27
浏览量:5936
各位前辈、所有的文学爱好者,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到市图书馆来做公益讲座。今天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文化转型,第二个问题是文学,第三个问题是精神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转型的社会里面,文学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与我们的精神生活有一些什么样的关系。
在发表我自己的想法之前,有几个现象是值得关注思考的,这些现象、事件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今天中国的文化状况,文学的状况,和我们的精神生活的状况。我所讲的现象和事件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是今天晚上在园区科文中心有一个金鸡百花奖的颁奖仪式,这段时间媒体大部分都在报道,很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以非常大的热情来关注这个事情。同样在不久前李安有个电影叫《色戒》也获奖了,这是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来改编的,张爱玲这篇小说在自己的创作领域里并不是有特别的影响,但是经过修改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我讲这第一个现象就说明,在今天整个电影电视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相当主要的部分,而且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影视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我们的文化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文字的系统,第二就是视觉的符号系统。电影电视网络都应当归入视学符号系统里去的。在我们自己的业余生活中,在我们的阅读中,看电影电视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看书的时间,对大多数人是这样子的,除了少数要教书作研究的以外。当影视充分发达以后,曾经有人怀疑,文学还有没有读者。这个现象还包含着另外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在里面,李安导演的电影再好,它毕竟脱胎于张爱玲的小说,这里还涉及文学与影视的关系问题。如果电影成功了,即使小说不出名,也可以反过来促销小说,这个例子是很多的,比如以前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它根据安徽的一个小说改编的,这个小说本身不是很有名,结果电影拍了以后小说也畅销了。再比如苏童的《妻妾成群》被改编成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下子影响非常大。还比如莫言的《红高梁》也是如此。还有《亮剑》、《狼毒花》等等。一方面电影电视在冲击我们的文学阅读,一方面一个好的影视作品需要一个好的文学本子的。
第二个我想讲的现象是通俗文学对我们的影响。前一段时间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到我们苏大来讲课,他的通俗小说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北京师大有个教授作过一个排名,在文学的排行榜,十个大的小说家,金庸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而我们熟悉的茅盾等却被挤出去了,当时引起很大
的一个争议,我们理解的文学究竟是什么。我们把文学分成雅文学和俗文学,而雅俗文学也是变化的,比如以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都不能算是雅文学的,五四以后才把它们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我们大学讲课比较少讲通俗文学,但它们的影响力非常大,比如武侠小说。通俗文学在今天整个市场里面占有的量,覆盖的面也是非常大的。
第三个例子,现在文坛上有个提法,七○年以后出生的人称为七○后作家,把一九八○年以后出生的人称为八○后。七○后中两个人引起争议的,一个是郭敬明,一个是韩寒。后来郭敬明有个小说被人举报抄袭,但最近中国作协吸收他为会员,这在网上引起很大的争论,一种认为应当宽容,还有一种认为他没资格。今天的中国作协以非当年,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急剧下降。郭敬明和韩寒的创作和我们过去理解的不一样,很多人甚至认为他们的东西不是文学,今天的批评家包括我在内都很少关心这一代人的写作,我们现在还担忧如果文学这样下去,以后怎么办。
我讲的这三个现象都表明,今天我们的中国社会已经处于一个比较大的变动的时期,我们整个的文化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你到新华书店去看,除了畅销书以外,纯文学纯学术的东西越来越少。现在的群艺馆、文化宫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往往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一种认为要批判,社会在沉沦,人的文化品味在下降。另一种认为历史在发展,现在社会多元化。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文化转型是指什么?中国整个社会处于变革时期,这个变革的幅度是非常大的。不仅我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特别是我们价值观、道德伦理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种结构到了另外一种结构。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称为转型社会或社会转型期,我们把失业,就业困难、伦理道德的下滑,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称为社会转型期的震荡。当我们把社会转型看成是一种人文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说我们今天的中国是处于文化转型的时期。过去我们中国人讲几代同堂,其乐融融,今天已经没有这种房子了。待人接物也有所变化,过去请人到家里吃饭,还把小碗改成大碗,现在进饭店,还流行AA制。现在我们可以把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产业生产,手工艺品越来越少。转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革命到后革命时
代,过去我们讲理想主义,现在讲经验主义,讲现实利益。一百年来我们中国经历了几个大的变化,二十世纪以来我们中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形象是革命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之前是一个政治中国,表现在文学里就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党内阶级斗争都是从文学界开始的。文革结束后我们的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经济中国,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应该就是回到文化中国上来。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是一个经济中国,但是我们会有一个很好的状态回到文化中国上来。有些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靠什么来和别的国家、民族区别开呢?经济已经是无法区别了,因为已经一体化;至于我们生活的日常用品,你在苏州看到的和在新疆看到的、甚至是在欧美国家看到的都没有很大区别。以前我去台湾,看到那里的学生头发都染成黄色,我是非常不习惯。可是现在,在马路上,我们看到女孩子基本上头发都有黄色,这估计也就是全球化了。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呢?只能靠一样东西,那就是文化。我们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让我们骄傲的还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它的文化消失了或者改造了,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消亡了。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要文化转型,要把我们中国的文化建设成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同时又能和世界的发展相吻合的这样一种文化。在我们所强调的这个文化里面,我发现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一个问题就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是用革命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文化。我们中国人有个很有趣的思维,只要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我们就会觉得是老祖宗的问题,我们极端的贫困导致了我们极端的自卑心理。现在我们已经明白,文化的发展是不能用革命的方式了。当然另一种工具化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表面上虽然重视文化,但是只是把文化作为一个工具,没有把文化本身作为一个发展的对象来看待。以前我们说“文化搭台,经济创新”,意思就是文化本身是不用发展的,它只是为经济服务,这是一个战略错误。各位朋友大家回想了看,我们说到唐朝、宋朝,还有谁会知道他们有多少GDP?仅有的也是一点文化遗址,但是更多的是了解是来自唐诗宋词。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社会主义也不会例外。第三个我把它描述为仿古化的。好好的东西不去保存,却去制造很多仿古的景点。我一直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要为后代留下怎样的文化?转型的思路是什么呢?就
是把我们传统的文化创造性的转换,这个转化即保存了我们有价值的一面,同时又有适应时代发展前进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问题是需要去处理的。一个是与我们传统有关的问题,第二个是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现在的中国不可能置于世界之外,如何与世界对话,这是个很大很关键的问题。
那么我所讲的文化转型的层面、内涵以及路径都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写作,所以我要回到我所讲的第二个关键问题上。在这样一个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学走过了怎样的历程,现在又处于怎样的一个状况,这是我们要关心和考虑的问题。其实中国的文学传统是非常悠久的,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一直讲到明清,讲到《红楼梦》以及讲到鲁迅,还有苏州的陆文夫老师。我们有这样伟大和悠久的传统,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的文学在世界上是处于怎样的一个位置?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又有一个特别的标准:中国有没有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中国的本土没有人获得这个奖呢?我们的教育还是很好啊,但是从体制上说我们确实有问题。我也在院校工作,对于教授和副教授的考核标准有一个就是要完成多少论文,于是大家就疲于奔命。所以现在就出现了一个词:泡沫。经济有泡沫、文化也有泡沫、科技也有。我们的论文数量在全世界肯定第一,但是如何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这个体制,我们是缺乏的。我个人认为: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在世界上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存在好多问题。当然是否得奖并不决定一个作家的地位,在我们中国可以被提名并得奖的,就是沈从文先生。在他去世前夕的那一届,已经决定要把诺贝尔奖授与他了,结果在做这个决定前几天,沈从文先生去世了。而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规定,这个奖是不授予过世的人的,所以沈从文先生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另外一个是高行健,他是我们江苏人,他的小剧场的话剧写的是非常好的。在诺贝尔奖里它还是存在政治偏见的,另外得到这个奖的人也不一定是这个民族里最好的作家。那么现在我们的文学水平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呢?我们把“五四”以前的历史叫近代,把“五四”以后的历史称为现代,当代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在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的讲话影响了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后来出现了一个最著名的作家赵树理,人们也把文学中的一个方向称为赵树理方向。文学的构成有好多方面,有来自国统区的,有来自解放区
的,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把解放区的文学作为一个发展的方向。在文革以前,我们的文学比较多的是红色经典,比较多的是写了过去的英雄,革命的传奇。这些作品在文革以后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它比较多的是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的生活在里面是没有反映的。当然,这些东西里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对年轻人来说还是有益的。文革时期的文学著作就开始政治化了,除了这些公开的东西还有很多手抄本,它们中间有三类东西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是纯文学的。一个是有政治上的东西,但也包含了个人的爱情和生活,如《第二次握手》、《一双绣花鞋》等。最后一个是比较低俗的,因为在文革时期,人都处于一个压抑的状态,那时候有个很有名的手抄本《一颗少女的心》。文革结束以后,我们的文学变化很大,文学开始回到自身。文学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但是也不能成为政治的附庸。在市场经济以后我们又是什么变化呢?不是为政治服务了,是为市场服务了,它完全商品化了,那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改革开发30年以来,还是出了很多很好的作品。
中国文学发展到现在,就是这么一批作家的作品在支撑着,一直保留在这样的水准。我们讲的是汉语,汉语包括语言和文字,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语言和文字,只有这样,我们好的传统才能往下发展。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还有人坚持写作坚持文学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如果我们没有文学,所有的阅读都变成网络的话,我相信是发展不下去的。在现在的社会里,文学仍然是我们精神生活和审美生活的一个主要的部分,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在文学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很多的观念都是依托文学的。看了《水浒》我们就知道什么是忠义,看了《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样的爱情是刻骨铭心,有很多东西都能打动你。另外在我们的生存中,有很多东西是通过文学找到一个兑换的途径和生活希望的。说实话所有人都会对自己的生活不满,一个有思想的人总会对现实有看法,当文学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虚构的世界的时候,他从中可以获得一种满足和想像,这些情感、精神潜移默化的在起作用。第三在当前中国这样复杂的一个情况之下,一个人要保持自己的理想、操守和品质,要保持一种美好的向往还是需要靠文学。虽然文学不是唯一途径,但它一定是主要途径。在今天的社会里面,虽然文学的地位、文学家的地位虽然不想明星们那样处于一个中心的位置,但是文学的价值没有被边缘化。我想,文学不仅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也哺育了我们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