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梁辰渔与昆曲经典《浣纱记》

    王永健教授   2007-05-03

    浏览量:504

        引言

        (一)“逸气每凌乎六郡,而侠声常播于五陵”:梁辰鱼生平概说:

        梁辰鱼(1519—1591),字伯龙,号少白,又署仇池外史,昆山人,以例贡为太学生。著有昆腔传奇《浣纱记》和《鸳鸯记》(已佚),昆腔南杂剧《红线女》和《红绡妓》(已佚),南散曲《江东白苎》;另有《鹿城集》和《江东二十一史弹词》(已佚)。

        1.“好任侠”2.“有游癖”3.“喜音乐”

        梁辰鱼《拟出塞》:

        逸气每凌乎六郡,而侠声常播于五陵。鲁连子之羽可以一飞,陈相国之奇或能六出。假以樊侯十万之师,佐之李卿五千之众,则横行鸡塞,当双饮左右贤王之躯,而直入狼居,必系单于之颈。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梁太学辰鱼》:

        辰鱼,字伯龙,昆山人。以例贡为太学生。身长八尺有奇,虬髯虎颧,好任侠,善度曲,啭喉发响,声出金石。昆有魏梁辅者,造曲律;世所谓昆山腔者自良辅始,而伯龙独得其传。著《浣纱》传奇,梨园子弟歌之。傥荡好游,足迹遍吴、楚间,欲北走边塞,南极滇云,尽览天下名胜,不果而卒。

        明末清初·徐石麒《蜗亭杂订》:

        梁伯龙风流自赏,修髯美姿容,身长八尺,为一时词家所宗。艳歌清引,传播戚里间。白金文绮,异香名马,奇妓淫巧之赠,络绎于途。歌儿舞女,不见伯龙,自以为不详也。其教人度曲,设大案西向坐,序列左右,递传叠和。所作《浣纱记》,至传海外。

        (二)“吴阊白面游冶儿,争唱梁郎雪艳词”(王世贞《嘲梁伯龙》,朱彝尊《明诗综》卷五十二梁辰鱼下评语:雪艳词,指《浣纱记》。):

        1. 《浣纱记》的创作时间和缘起:

        《浣纱记》是最早按昆山腔新声格律和排场创作的传奇作品之一,但不是第一部问世的昆腔传奇。

        《浣纱记》末出《泛湖》下场诗:

        尽道梁郎见识无,反编勾践破姑苏。大明今日归一统,安问当年越与吴。

        《浣纱记》首出《家门》[红林檎近]:

        佳客难重遇,胜游不再逢。夜月映台馆,春风叩帘栊。何暇谈名说利,漫自倚翠偎红。请看换羽移宫,兴废酒杯中。骥足悲伏枥,鸿翼困樊笼。试寻往古,伤心全寄词锋。问何人作此?平生慷慨,负薪吴市梁伯龙。

        2. 《浣纱记》是一部取材于吴越春秋故事的推陈出新之作:

        ①《浣纱记》是历史传奇剧;②将吴越征战兴亡与范、西悲欢离合紧相结合,是《浣纱记》的一大创新;③西施其人和《浣纱记》中的西施形象;④《泛湖》出评析;⑤《浣纱记》在艺术上的成就和缺陷。

        明·吕天成《曲品》卷上:

        梁伯龙所著传奇一本。《浣纱》罗织富丽,局面甚大,第恨不能谨严。中有可减处,当一删耳。他作有《红线》剧及《江东白苎》散词,俱佳。

        明·徐复祚《曲论》:

        梁伯龙辰鱼作《浣纱记》,无论关目散缓,无骨无筋,全无收摄,即其词亦出口便俗,一过后便不耐再咀。然其所长,亦自有在:不用春秋以后事,不装八宝,不多出韵,平仄甚谐,宫调不失,亦近来词家所难。

        明·张琦《衡曲麈谭》“作家偶评”:

        张伯起素喜梁伯龙博雅擅场,《吴越春秋》善述史学而不平实,且宾白工致,具见名笔,第失在冗长。若《江东白苎》一辞,读之有学士风,张伯起以“掷地金声”,殆非虚语。

    (三)苏州昆剧院新编演出的《西施》简评

        8出《西施》和28出《长生殿》,从剧本到演出,均大异其趣;《西施》走的是上海昆剧院《班昭》之路;

        抢救和保护“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应走什么路?值得重视和研讨。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