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学历史 明四合

    阎崇年教授   2006-10-10

    浏览量:2888

    尊敬的在座苏州先生女士们,我今天非常高兴,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到这里,我同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谢新华书店、苏州图书馆给我这个机会,特别感谢在座的诸位对我很宽容,给我时间在这里跟诸位交流。

        这一次是我第三次到苏州。第一次是1966年,就是文化大革命刚开始,全国兴起了一个大串联的风潮。那个时候串联必须是工农兵,要有红袖章,因为家庭和历史的原因,我没有资格带红袖章,可是我又想要出来,怎么办呢?我约了几位朋友,从北京骑着自行车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直骑到杭州,化了一个月的时间,中间经过了苏州,在苏州停留了三天,就住在沧浪亭。苏州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在1985年,苏州大学开过一次学术研讨会,为了参加研讨会到了苏州,但是没来得及参观,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第三次就是这一次,昨天晚上十点到了苏州,今天上午主人说你想到哪里看一看,我说到同里。我们就到了同里,我看到了1966年那时候的苏州,小桥流水人家,城里面已经大变样了,高楼嶙立,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是我更留念当时的那个苏州,因为那个时候的苏州真是有一种东方威尼斯的那种韵。

        今天到这来,主办方要求我讲一讲,我心里是忐忑不安,在座都是学府无骏、经历沧桑的诸位,我没有什么好给大家说的,说了吗,北京有一话叫作“献丑”,但是还得讲,为什么呢?因为主办方开了车,让我去同里参观了,我不能无功受禄,我要回报一下。说什么题目呢?我想题目就是六个字,前三个字“学历史”,后三个字是“明四合”,“明”是明白道理的“明”,“四”是一二三四的“四”,“合”是天人合一的“合”,合作社的“合”。为什么想到了这个题目,因为从我的经历来说,我有一个体会,我认为所有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应当读一点历史,我现在接触到年幼的才小学一年级的,年长的到九十多岁的长者,他们给我来信打电话,诉说他们学历史的心得和体会。学生需要学历史,增长知识,激发智慧。中年人需要学历史,奋发图强,学习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我们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繁荣尽自己的力量。年长者也需要学习历史,从中得出一些人生的体验。我今天来的时候在路上算了一下,我从事专业阶级历史到现在已经整整五十年了,这五十年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包括过去的政治运动,下放锻炼,文革,后来的办公司等大潮,对我影响不大。下放的时候条件很艰

    苦,那个时候我带了本线装书下去了,封面用了一个旧杂志包了书皮,封面上写了“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几个字,这本书现在还保存着。我们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有个专门会打小报告,就有人打小报告,说阎崇年下放改造不好好改造思想,看封资修的里的“封”,这个很严重。领导找我谈话,说:“阎崇年,有人检举揭发你不好好改造,有这事没有?”我说:“请你举个例子”。他说:“说你看封建主义的东西,有没有?”我说:“有”。他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干什么的?”我说:“知道,这是下放劳动、改造思想的地方。”“那你不好好学习改造思想,学习什么封建主义的东西?”我说:“我是学习清史的,乾隆朝、康熙朝没有平装书也没有洋装书,就只有线装书。”“那你去吧。”我就走了。我回去后想肯定要处理我,开个小会批判我。隔了一周后,这个领导也真是不错,开明。找我谈话,说:“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考虑,第一你的学习精神可贵;第二你读线装书影响不好,怎么办呢?让你值夜班,你一个人可以看书。白天呢别人都去上班了,你也可以看书了。这样你既可以看书,也可以在群众中避免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在当时很不容易啊,后来我还专门去看了那位领导,对他说:“你是冒着政治风险的。”后来就文化大革命了。文化大革命就去抄家,文革前我买了一些书,那个时候我们的工资很低的,我只有十元的零花钱,这个钱就去买书。现在一去应酬别人就问我:“阎老师,你会喝酒吧?”我说:“我人生两大遗憾,一不会抽烟,二不会喝酒。”别人就说这是好习惯。其实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年我是既想抽烟又想喝酒,没钱。十元钱买了烟就不能买书了,喝了酒也就不能买书了,所以我就不抽烟不喝酒,就去买了点书。后来就成了习惯了,不抽烟不喝酒。买了点书就在家看书,当时学校是停课闹革命,工厂是停产闹革命,机关是停止工作闹革命,大家都去闹革命去了,都成立战斗队去了,我所在单位都成立了好多战斗队、造反派、保皇派,今天你斗我,明天我斗你,这些过来的人都知道,太年轻的人不太清楚。那时我就一个态度,我是逍遥派,任何派别不参加,这样文革期间我比别人占了一点便宜就是看了一点书,写了一些书稿。到文革刚一结束,很多出版社没有书可出版,当时我有书稿,出版社找到我问我有什么书,我说有呀。他问我什么时候写的。我说文革期间写的。当时这本书写得并不是太好,因为当时条件不是太好,但有一个特点就是书中一句阶级斗争的话也没有,一条当时的选集语录也没有,后来就出版了。80年搞了一个学习就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当时我在文革期间没参加过任何运动,我所在单位历

    史研究所就让我第一个发言,就让我否定文化大革命。当时工作组就在我这个组,我就第一个发言,我说:“文化大革命还不错。”我这句话刚一说,工作组人脸色就变了,马上就紧张了心里想“居然有人挑出来肯定文化大革命”。他就问:“你说文化大革命有什么好?”我说:“文化大革命十年我写了本书叫《正说清朝十二帝》,运动一结束就出版了。现在我有经验了,如果再搞文化大革命,我会写两本书。如果搞第三次文化大革命我可以写三本书。”他知道我说反话了,稍微松下一口气。我又说了第二点,文革期间我们几个人骑着自行车从北京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直骑到杭州。我说我是研究明清史,研究明清史不走一趟京杭大运河,我个人认为就不及格。如果搞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我就沿着黄河走一趟,搞第三次文化大革命我就沿着长江走一趟。完了我又说了其他几句话,说文化大革命造成全国人民灾难,就类似社论里的话。文革过后到了八十年代,特别是85年前后又有一股风冲进学术研究,就是经商风。我所在单位办了几十个公司,最多的一个研究所办了十几个公司,大家都劝我办公司,我就不办,谁办我也不办,研究单位就搞研究,谁爱办你去办好了。那没钱怎么办?没钱就搞一个基金会,我的满学基金会就是这样搞起来的,向有钱人进行募捐。我们院里成立了几十个公司,没有一个赚钱的,全垮了,到现在一个都没有了,可我的基金会还在。后来我就跟他们说,搞学术研究不容易啊,下放经过体力都经历过来了,政治运动时政治冲击你都挺过来了,现在不搞运动不搞下放,那个经济的冲击你还得挺过来,你还得坚持。好多同志有的赔了钱的,有的把时间耽误了,到退休了要办手续了,研究员解决不了,副研究员也解决不了,很后悔。我说你不要后悔,事情过去就算了。

        这些年我还是不聪明,脑子还不是很快,但有一条我就是坚持学习,看书报。大概人物传记看得多一些,人物的研究看得多一些,我就反复研究一个问题思考一些问题,我看我们在座的年长的比较多一些,历史上的人物那么多,清朝的人物传记有十万卷以上。明清两个传记如果把地方志也加起来数以十万计。远的更不要说了,那么多的历史人物,历史的河水,大浪淘沙,现在让人们还记住的有多少?不是很多。这些人为什么能够流传下来,被现代人还记住。为什么他们能够成功?有些人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当然原因很多了,可以列出十条二十条,甚至三十条原因。我想一定要把历史问题简单化。如果把历史问题复杂化的话那就没办法了。比如乾隆朝的历史,把乾隆朝历

    史的材料穷尽了,大概不吃饭不睡觉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在看,我想穷毕生之精力也看不完,所以我主张要把复杂的问题的简单化,要会计算。有好多的中学同学问我,说我要学历史好不好?我说你数学怎么样?他说他数学不好。我说数学不好千万不要学历史。他问为什么?我说你想想看加减乘除开方几道数学题你都算不过来,那么复杂的历史问题你能算过来吗?你肯定算不过来。我说你脑子不够用。

        那么把复杂的历史的问题简单化,成功的人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人基本的教训又是什么?我反复地想就是两个字:四合。哪四合?第一是天合,一个人做出点成绩如果天不合肯定做不成;第二是地合,做点事情地不合肯定也做不成;第三是人合,人合大家都有经验,你在一个单位里人不合你想做成一件事情很难;第四是已合,自己的已。我想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一点。清朝努尔哈赤是一个蒙古青年,边塞一个普通的青年,没有上过学,没有什么文化,他这个民族还没有文字,开始起兵的时候也就是二三十人,用他爷爷和他父亲临死时留下的祖遗甲十三副起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奠定了一个大清国帝国,开创了一个历史时代。原因是什么?好多人问我,清朝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第一是天合,天什么意思?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可以理解为天命,可以理解为天道,也可以理解为天时,还可以理解为天运。我这里理解主要是天时。我们想想看努尔哈赤早生一百年,明朝还处于中期强盛的时候,你努尔哈赤还起兵,明朝派了军队就去了就把他给剿灭了。努尔哈赤晚生一百年,也没他的事了,新的王朝也已建立了。他不早不晚出生在公元1559年,明嘉靖38年。最近电视在讲朱元璋,朱元璋也是赶上了天时,如果早生一百年或者早生五十年正好是元朝比较强大的时候,你朱元璋不要说一个、三个朱元璋也要把你剿灭。晚生五十年也没有你朱元璋的事,第二个王朝也已建立。早了也不行晚了也不行,天时这个很重要,做一个大的事业要大天时,做一个小的事业也要看天时。魏源(《圣武记》的作者)说过: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一个王朝的亡必有大的天时,崇祯的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天时不利,大旱三年,赤壁千里,大的天时,老百姓没饭吃了怎么办?你又不救济,你政治又腐败,那就只有造反。不就有了李自成起义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没有理由起义。前一阵我在深圳我给那些干部讲了一课,我说:“深圳不错,高楼大厦,经济又发达,文明程度又很高,

    待遇又很好,为什么?”,他们回答:“我们敢于创新,敢于奋斗,四海之内来的人团结一致奋斗。”我说:“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天时,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你深圳还是农村,四面八方来的人来买条鱼还可以,建造高楼大厦怎么行?没有改革开放,我阎崇年到苏州来是骑着自行车来。有了改革开放这个机会,我今天坐在跟大家一齐进行交流。首先我在百家家坛上讲了,主要这是一个大的天时。”

        第二是地利,这个地方很重要,还以努尔哈赤为例,这个地在哪儿呢?就在赫图阿拉,就是现在的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这么一个地方。北京离沈阳是内七外八,北京到山海关七百里,山海关到沈阳八百里,北京到沈阳一千五百里,沈阳到抚顺一百里,抚顺到赫图阿拉二百里,北京到赫图阿拉一千八百里,接近二千里,努尔哈赤就出生在这里,这个村子多大啊?全村一口井。这是个地利,为什么地利?当时女真一个部叫哈达部,哈达部在开源,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开源,就是铁岭往北一百里地,赵本山的老家。明朝在这里设了重兵。哈达的首领叫王杲,只要他轻举妄动,明朝就会知道,就会把他们剿灭。离明朝重兵太近,成不了气候。另外一部叫叶赫部(慈禧娘家,在现在吉林省离鹤县)叫叶赫乡这个地方离开源也很近。稍微一动,辽宁总兵李成梁他的官职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沈阳军区司令。李成梁带军队到叶赫部,两个部山寨被他打破了,寨内房屋、粮秣焚毁,男的被杀,妇孺不杀。原因之一它离明朝的东北统治中心太近。还有一个部在乌拉,在今天吉林省的吉林市,他带领军队打到沈阳辽阳,太远,人少了形不成气候,人多了后勤的供给有困难。努尔哈赤这个建州离明朝的东北的统治中心不远也不近,远了形成不了打击力量,近了稍微一动就会惊动就会被剿灭。地利条件很重要。明朝派了军队打努尔哈赤,这是万历47年公元1619年,这一战叫萨尔浒大战。明朝统帅叫杨镐,号称47万大军,打这么一个村子。杨镐犯了一个大错,就是地利,这个地对努尔哈赤有利,对明不利,山路。分四路进军,四路都考察过,以东路为例,一条小河两旁是山,河谷中小道兵不能成列,马不能成武,三万多军队一字排开,前面粮食供应不上。大家想想看,他从福建、浙江、江西、江南、甘肃、陕西等地调兵过去,阴历三月初一,东北还是大地冰封,从福建、浙江、我们现在的江苏南方的调的军队,阴历三月天寒地冻去打战,又在山谷阴岗,你地不利啊。结果明朝大败。我去过广东东莞,那个地方很富,一个村子。我

    跟村支书说:“你带我到你们最富的一家去看看。”到那一看,一幢六层楼,一层是做饭的地方,二层是客厅,三层是主卧,四层是儿子的卧室,置放着电脑等现代化物品,五层是女儿卧室,六层是仓库。说本来想盖八层,村里不同意,因为互相攀比,村委会一致同意限高一律不超过八层,好多户第七层第八层就空着也没装修。又带我去看村委会,村长办公室的办公桌比好多公司的老板桌还要好,办公室有一百多平方米。大家都不愿意做村长,轮流做。因为村长不能开公司。早晨去吃广东早茶,一个很大饭店需要预定。现在的三星级宾馆比这也差远了。后来我给他们做报告,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富?他们说自己勤劳等等。我想也对,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占着地利,挨着香港,所以发展快。如果把你这个村子放在陕西米脂县就是李自成起义的地,没有水,看看你怎么发展?每户能盖个五层六层小楼?地和。我也碰到一些中学生向我提问题,超出历史范围,问:“你们北京学生高考比我们少一百分,我们高一百分,多不合理啊?”我说:“你对,是不合理,但是有一点地和,你生在这地,你就差一百分。”我开玩笑跟他们说。就是要考虑地,地利,地和。你改变不了你的情况,你就要考虑地和,从实地出发。

        第三是人和。这个大家都有经验。你人和了,人气旺了,大伙推了你往前走;你人不和了,人气不旺了,大伙就不这样了,让你摔倒。

        第四是已合。天和、地和、人合、已合。过去很多人不重视“已合”。已合跟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权力大小没有必然联系。康熙大帝可以说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康熙已合做得不够。因为这事要了命,他晚年就为了接班人的事,立了皇太子,其他儿子就打小报告,就把太子废了,后来想想又后悔。一废一立。立完后皇子们又闹,康熙第二次又把太子废了。后来又立,出尔反尔,犹豫不决,最后伤了身体,人年纪大了就怕受到重大精神拖累。康熙到塞外秋闲的时候,很痛苦。一面宣读圣旨,一面痛哭。宣读完后就倒在地下,几天几夜不吃不喝倒头就睡,结果得了中风。半身不遂。康熙晚年批奏折右手不能写,用左手。右脚肿得很大,不能穿鞋。做皇帝不能不穿鞋啊。太监搀扶着他,他不让搀,就架不住,很痛苦。康熙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在太子废立的问题上是犯了错,没有做到已合,本来康熙69岁不至于死的。他身体很好。他西医中医都在用,用中药调理,也号脉。但是他已合心理过不了平衡。69岁死了。我们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

    到宣统,按照历史记载上的统计,一共是349个皇帝,过80岁的,只有四个人,其中元始祖是虚岁80,周岁满80的只有3人,乾隆算一个,不容易,做皇帝做到八十岁。论营养,皇帝是最好的营养条件;论住房,皇帝是最好的住房条件。上午我看的退思园、拙政园,但比皇帝园林可差远了。穿是穿最好的,但是你寿命不一定是最长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长皇帝都没有做到已合,能做到已合的是个别的。什么叫已合?我说两条,第一条就是精神层面上就是心理平衡;第二物质层面上就是生理平衡。有的人心理不能做到平衡,那么生理肯定不能做到平衡。常说心能治病,心也能致病。北京有个五百强俱乐部,什么首创集团、石化集团等等都是大公司,请我过去作讲座。给他们讲什么呢?他们这些人什么地方没去过?什么东西没吃过?全世界都跑遍了。我正好看到报纸上登了一个材料,改革开放一来全国民营企业家跳楼的自杀的1250多位。我想这个稍微敏感的话题现象,我给他们讲为什么会这样?我就说就是因为这些人做不到已合。年纪大的人都知道姜筑英英年早逝,为什么英年早逝?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他不善于处理已合。前一段时间北京的报纸大炒特炒两个人,清华大学死了一个副教授,四十几岁,还死了一个讲师三十多岁。报纸炒作得沸沸扬扬,第一批语清华大学不关心中青年教师;第二他们工资太低;第三他们住房不好;第四教学科研过累。我看了后,觉得不对。你工资再低总比我们当年工资高吧,我二十五年工资一分没涨。你住房条件差,住40个平米,我们当年四口之家住十个平米。你伙食再不好,肯定比三年自然灾害是好吧,吃不饱。所以我说领导不关心,工资不高,住房不好等当然是原因,但主要原因就是三个字:已不合。我身边也碰到过很多人,得癌死的,我就帮他们分析了一下,怎么回事啊?一个个分析,分析完了就得出结论,一个原因是遗传,还有一个就是长期的心理不舒畅。有一次我做报告,把这个分析说了,我说在中年得癌死的70%是长期郁闷所致。北京有一个高官研修班,请我做讲座,我把这个数字说了。一个人事干部站起来,说:“阎老师,我把干部得癌死的,在电脑里做了个详细的统计和分析,最后一个结论是100%长期郁闷而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长期郁闷,没完没了生气,长年累月这样,就是你不善于已合。我认识一个朋友,他比我年长,大学教师,研究的成果比我多。我正教授都解决了,他还是讲师,他想不开,生气,结果脑溢

    血了。领导关心他给他一个副教授,到评正教授时又没过,又脑溢血死了。现在评职称、评工资、分房子,自杀的不计其数。我看过一个报道,现在精神上的疾病很多,大概占二十分之一。大多数定的期望值太高,奋斗不成失败了,又奋斗又失败,心理承受不了,精神崩溃了。

        所以我认为天合、地合、人合、已合,已合是非常重要的。我建议家长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善于处理已合,这是一辈子最主要的事。今年开了一个班,学员是从海外归来的,请我给他们讲传统文化,我就给他们讲了四合。一个美国的华裔教授,他是教数学的,他说:“阎老师,你讲的四合,我不赞成。”我当时愣住了,我讲四合讲了很多次了,还没人反对过,都说我讲得很好,一片赞扬声。他说:“在国外首先讲已合,做一件事先想我资格够不够?能做不能做?如果自己的条件够了,再考虑天时,天时够了再考虑地利,地利条件够,再考虑人和,周围的人对我的事是不是支持?如果已不合?天时、地利、人合就不用考虑了。我建议你以后讲就把已合放在首位。”我一听,有道理,他的意思强调了已合的重要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关心他的成绩怎么样,关心他是否上重点学校。而不考虑孩子的智力怎么样,性格怎么样,周围的同学人际关系怎么样,老师教得怎么样。如果你还不切实际的关心孩子,今天讽刺,明天责骂,你把孩子就教坏了。往好的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往不好的方向就是会把孩子逼病。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上首先教育他要有已合,教育他们处理事情的时候要看天时地利的条件。研究好多历史人物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这四合不具备,崇祯皇帝最后失败,天时不利,气数尽了;地不利;人不利,李自成打到城外,他敲锣敲钟招集大臣上朝,无一人致,孤家寡人。让皇后自尽,更有甚者,把自己心爱的公主砍掉一只胳膊。最后他到北京梅山上吊死了。崇祯到最后可谓四面楚歌,孤家寡人。

        有人说我美化清朝,丑化明朝。我说我搭了四个平台,第一个是明朝兴清朝兴;第二是明朝亡清朝亡;第三是明朝兴清朝亡;第四个是明朝亡清朝兴,恰好是我研究的对象,明朝从朱元璋开始酝酿的矛盾到崇祯的时候达到了登峰造极,官员腐化,朝庭软弱。清朝这时候正好是兴起的时候。站在历史的立场上公正地看待这个事实,不是丑化明朝,是从明朝的灭亡吸取一点历史的教训,从清朝的兴起吸取一点经验,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找点有利的历史经验。仅此而已。我把这点学习的历史经验提供给大家,谢谢大家!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