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认识一代文学巨匠冯梦龙

    ——对研究冯梦龙作品推进搜集、设立纪念馆的建议

    马汉民老师   2008-04-27

    浏览量:1872

        一、认知冯梦龙

        冯梦龙字犹龙。今苏州人,生于1574年(明神宗、万历甲戌二年)。死于1646年(南明唐王隆武丙戌二年)。是明代杰出的俗文学泰斗。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集大成者。市民文学的先驱。他曾以“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14个笔名,整理、编纂、创作、出版了近3000万字的话本小说、历史小说、笔记小说、民歌、散曲、戏剧等作品。直至当今,在架的《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古今概谈》、《笑府》、《智囊》、《情史》、《山歌》、《挂枝儿》…各类图书,超过1500万字,为历代文人所遗存的文字数量之最。其作品流布地区极广。各类译文遍及五洲,改编成电影、电视10多部,故有“海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有冯氏之作”。调查表明:凡我国稍有文化者,无不读过冯作。

        冯梦龙死于明末天下大乱。清人入关后,其主要作品屡遭尽毁。散失殆尽、流失海外。在以后长达300年的时间内,冯梦龙的名字几乎湮没于世。1920年鲁迅仅见到《醒世恒言》一种(日本藏本国内尚未正式出版),便于北大课堂讲授《中国小说史略》时欣然指出:“在小说史上,实是大事。”足见鲁迅对冯梦龙《醒世恒言》的高度重视与评价。

        “五四”运动后,冯梦龙作品逐步引起重视并公开出版。继而涌现出容肇祖、赵景深、孙楷弟、杨荫深一批冯梦龙的专家学者。开了研究冯梦龙其人和作品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17年间,在“古为今用、推成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作为弘扬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冯梦龙作品出版和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重排出版了《三言》普及本。中华书局出版了《挂枝儿》、《山歌》……,其时研究冯梦龙作品的专家更为活跃。其中尤以路工、谭正壁、胡士荣、王古鲁发表和提供了大量研究冯梦龙的基础材料。开始触及到如何认识冯梦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研究冯梦龙蔚然成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学艺术在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引下,重又激发了盎然生机,李厚泽等文艺理论家,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地全面的看待当时明朝中叶后我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

    的市民阶层;看待当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潮的出现;看待当时大量出版的通俗小说、戏曲、民歌等俗文学作品(其发源地在苏州),从而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冯梦龙对中国俗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与价值。自1981年起,全国20多家出版社,一时以出冯梦龙作品为己任。从而冯作得到了广泛地普及。

        1982年福建寿县几经辗转获得了从日本上野图书馆保留的冯梦龙《寿宁待志》孤本胶卷本。继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福建省委指定为“干部必读”,人手一册(可见这位知县不寻常)。1984年11月9日,中国作协福建分会在福州召开“冯梦龙诞辰四百一十周年暨冯梦龙入闽任寿宁知县三百五十周年纪念会”。王凌作了题为《冯梦龙研究应该有一大突破》的发言。

        1985年10月,由中国俗文学学会、福建省文联、福建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了全国首次冯梦龙学术讨论会,地址宁德,与会五十多位专家,内有来自日本的学者。

        1997年5月,作为冯梦龙的故乡,在马汉民(中国俗文学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的积极推动下,由中国俗文学学会、苏州市文联、上海古籍出版社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冯梦龙学术研究会”,与会中外专家70人。

        1991年1月2日起,《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三个月时间的连载版面,刊载了马汉民撰写的传记《冯梦龙》。1992年苏州市文艺工作者于竹辉饭店召开新年团拜会时,市委副书记周治华讲话中提及此作,指出“马汉民同志为苏州争光争荣”。是年中宣部于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毛主席延安《讲话》,特邀马汉民参加。

        1991年10月,在苏州召开第三次冯梦龙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80多人。

    通过三次大型学术讨论,构成了一支中外研究“冯学”的理论队伍,遍及全国各大院校和文学研究部门,研究成果卓有成效,对冯梦龙生平和思想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性进展。出现了系列文章和第一份年谱。为“知人论世”提供了可靠的条件。不少文章对冯梦龙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美学思想,“情真说”、“情欲观”、妇女观、民俗观、智慧观,进行了分别研究。对冯梦龙各类作品进行了分别研究,提出了见解。如“三言对文学提供了哪些新东西”。冯梦龙研究、方兴未艾。在国内和日本的学术刊物上,都能经常看到有关研究冯氏的专论。

        三、还冯梦龙一个公正

    冯梦龙的作品(以“三言”为代表),不同于《水浒》、《三国》、《金瓶梅》,他第一次把手工业者、小贩、中小商人及其家庭主妇为主的城市平民,作为正面人物写入作品,成为中世纪晚期我国市民的百科全书,诚然“前无古人”。再把“三言”同欧洲文学史、世界文学史评价甚高的《十日谈》、《坎特伯爵故事集》相比较,便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在成就和缺点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从苏州这片热土上,生长出一棵文学上的参天大树。他所生长的环境今犹在。他的辉煌卓越的文学成就,却历来褒贬不一,迄今仍无确切的评价。如《辞海冯梦龙条》认为他“所编造的作品中,有少数能对礼教的某些方面持轻视态度,但多数则宣扬封建思想。且往往流于秽褒”。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苏州市市委副书记周治华在1987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冯梦龙学术讨论会上指出:“今后,我们必须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努力提高科学性,争取在研究上有所突破,为了提高科学性,首先必须把冯梦龙所写的作品放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全面分析。冯梦龙所处时期,不仅是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清兵入关的激烈动荡时期;更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城市平民勃起的重大转折时期,新思想、新观念伴随新人、新生活不断涌现,但由于转折刚刚开始,新旧犬牙交错的复杂现象尤为突出,冯梦龙正像一切杰出的文学家一样,他的作品是时代的镜子,深刻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市民生活和思想的全面丰富性和复杂性。由于类似这个时期的时代条件,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上并没有重复出现,所以反映这一特定时代的冯梦龙作品就显得特别珍贵。清乾隆年间,画师徐扬,用画笔绘制了一幅《姑苏繁华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苏州社会生活现状。而冯梦龙的笔,却记载下明末时期苏州多层面的民众在生产、生活的社会现象。为研究苏州提供了活化石一般的研究资料。希望学术界的同志共同努力,早日还一个真正的冯梦龙的形象给中外读者和后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四、研究冯梦龙作品的意义

        1、冯梦龙酷爱民族民间文化,对农耕社会流布于民间的歌谣进行了广泛搜集、忠实整理(不

    当之处进行加注)、编选出版。并有理论上的建树,为前无古人之举。仅《挂技儿》、《山歌》即保存下699首那个年代的原生态作品,使我们看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取向,生活情趣、感情状态、人际关系和民俗事象……这一巨大的文化财富,为后人所享用不尽。

        2、冯梦龙提倡文学为大多数“里耳”服务。冯氏在《喻世明言·序》中指出:“……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又:“试今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嘉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捉刀,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斯之捷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对说书人的艺术感染力。作了淋漓尽致的阐明,引出了作品为多数人服务的重要性。只有通俗,作品远比《孝经》、《论语》圣人之经典更为感人“之捷之深”。冯梦龙的文艺观,是值得注意的,他所提倡的是新文化——为市民阶层出作品、说书,实为新主张、新方向。是对封建文化专制的反叛。

        3、冯梦龙宣扬实用,推崇智、强调学。冯氏搜尽历代史经传,集有关“智”的故事两千多个,汇成洋洋大观的《智囊》在《自叙》中说:

        “人有智如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

        这一落地有声的结论:“人无智为行尸”,是当时市民阶层兴起时期,社会关系骤变,人们渴望求智。冯又《自叙》说:

        “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

        《智囊》用历史上智与愚的故事,分清得失的原因,从而使求知者在故事中得到教益。冯梦龙还说:“智犹水,然藏于地,性;凿而出之者,学。”“具有天才的人,要学习,才有智。”“善用之,鸣吠之长可以逃死,不善用之,则马服之书无以救败。”反复说明学以致用,拳拳之心,可见对求知智负责任的精神。《智囊》一书久为日本翻译,成为商人必读之本。

        4、冯梦龙《三言》创作手法的传承与延伸。继《三言》后苏州于上世纪20年代后又涌现出一批俗文学作家,他们继承和借鉴了冯梦龙反映市民生活,描写市民生活的作品,即便曾研究过冯梦龙的范烟桥以及周瘦鹃,亦走上了俗文学的创作道路,他们偏侧于男女言情, 后被称之为“鸳鸯蝴蝶派”。即便陆文夫的作品,亦不失这一文脉的传承。特点为人物形象明显,文字通俗易懂,情节简单而故事跌宕。艺术感染力强。以为人民大众所接受为宗旨。

        五、对冯梦龙研究、纪念的几项建议

        生长在封建社会的冯梦龙,建立了明确的艺术观,作品服务于“里耳”(人民大众),这是对上层文化专政的逆反,故而他数以千万言的作品得到永生。对这位开市民先河,作卓越贡献的俗文学作家,作为他的故乡的后来人,责无旁贷地对冯梦龙的平生和艺术伟业作出公允的结论。并对其忠诚于民族文化,辛勤创作,遗下大量文化财富的精神,予以弘扬。以激励后来人引此为榜样。为此,拟做以下几方面工作:

        1、设立冯梦龙纪念馆

          ①  征集有关冯梦龙历史资料及研究论文,建立资料库。

          ②  全国各地出版社几乎均出过冯梦龙的著作,搜集各种版本(含日本国),以便集于一堂展出。

          ③ 冯作戏曲本广为上演、汇集各类戏曲、戏剧剧本、电影及音响光盘。

        2、推进冯梦龙研究进程

          ① 掌握国内外研究冯梦龙学者的信息,保持通联;

          ② 于适当时期召开第四次冯梦龙学术讨论会;

          ③ 邀请专家对冯梦龙故居进行考证认定。

        3、汇编《冯梦龙研究论文集》、《冯梦龙的传说故事》

          ① 组建苏州市冯梦龙研究,以协调冯梦龙研究长期有效的开展;

          ② 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注和支持下顺利地开展工作,并给予建馆拨款。

          ③ 有关具体运作,可以由苏州市文联、沧浪区区政府责任进行。

    深信,增强对冯梦龙的研究,符合苏州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的战略要求,崇文精神将得到发扬光大,增进苏州文化辐射的知名度。

        当我们正处在现代化提速的年代,经济在腾飞,先进文化正在蓬勃发展,对苏州历史人物,特别功垂千古的人物,给予怀念,对他们的成果给予研究,对延续一道涌动的文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以上仅为个人管见。

                                                                        马汉民

                                                                  于2007年12月20日

                                      冯梦龙的现象(札记)

        中国文坛上下数千年,文学巨匠寥若辰星。纵观中国文学史以及作品遗存和流布范围,推进文学发展进程的名士,当以十五世纪的冯梦龙为杰出代表之一。他提倡和建立了市民文学,适应了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所需。把文艺方向指定在民众的基点上。所撰的文章,以人本观念为主体,扬善抑恶……。各类文字数千万言,时越四百年,迄今仍烩炙人口。这位与莎士比亚同期成长的东方作家,在封建社会中受尽鄙视.作品屡屡遭禁。可是,他作品的巨大生命力,始终保存在民间。面对苏州出生的这位才子、巨匠,理应得到褒奖、歌颂。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本人以传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三个月的连载,介绍了冯梦龙其人。表明了我们的国家对冯梦龙的肯定。继而《冯梦龙》单行本由燕山出版社出版发行。1983年,鉴于本人系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发起了“冯梦龙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中外专家近百人。引起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冯梦龙一生厄运连连,但文学成果辉煌前无古人,是苏州这片土文化热土上生长起的一棵参天大树,值得大书特书。值得我们的民族为他骄傲,引他为荣,更可敬可尊。

        一、冯梦龙的作品何其多

        冯梦龙是位特殊人物,对中国文学作品作出特殊贡献。

        他谙熟科举制度下学子必攻的“经”文,撰写下《春秋衡库》、《鳞经指月》、《春秋别本大全》、《四书指目》、《春秋定指参考》五种。没有学富五车的功力,焉能指导应试。为仕途铺砌捷经。分明是不可忽视的学者。著作具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否则决不可能印出五本巨制——为上层文化服务。可是他自己却没有选择仕途。

        冯梦龙把服务视野投向广大民众。明未独特的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推动了社会进步,苏州工商业繁荣、大量的作坊,劳动人群的增多,他们需要最起码的文化生活,冯梦龙顺应这潮流,应运而生地提供了适宜于市民需要的作品。他是位极其偏执的人,与“上层”文人走着截然不同的道路。反映市民生活,以市民为描写对象。这与历代文学作品以帝王将相、佳人才子这主体的模式大相径庭,彻底改观。

        话本:脱胎于说书人说书的形式,开一代小说先河短篇的有《喻世明言》、《警世通信》、《醒世衡言》。值得注意他使用文学这一载体,劝人从善、为好、追求教化讲史类:《历史演义》、《新列国志》、《平妖传》、《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两汉志传》、《古今烈女演义》六种。明王朝国运不济,江河日下,书生意气的冯梦龙,杞人忧国,寄希望于唤醒皇上,乃至平头百姓,以国家为重,收敛起无利国家的作为,守护王朝。可见他的用心良苦,努力抵制清入关。

        民歌,应该说他所搜集的《山歌》、《挂枝儿》是《乐府》在吴下的继续,这位高人,对民间山歌极其忠诚,原生态的记录、加注,刊布发行,他是位识宝人,而且珍爱民间口头作品,具有保护的积极意义。能对下里巴人的东西如此钟爱、肯于投入,为我国历史上文人之最。这些作品,现在可以认定,是那个年代留下的一面映出社会现象的明镜。

        以笔记小说的形式,写下了不少“闲书”,《智囊》、《古今谈概》、《情史》、《笑府》、《燕居笔记》均洋洋大观,每部60万言以上,智、笑、情迄今仍是畅销图书。可见其观念像青山一样不老。

        传记类,冯梦龙对此下过大功夫,从作品命题中,可以看出,不无怪怪之嫌。作品有《双雄记》、《万事足》。《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宗旗》、《梦磊记》、《酒雪堂》、《西楼楚江情》、《三会亲风梦》、《邯郸记》、《杀狗记》、《三报恩》、《人兽类》、《永团圆》、《一棒雪》、《占花魁》、《双丸记》共十九种之多。文中主人公几乎为平头百姓。

        冯梦龙多才多艺,散曲、诗歌、曲谱亦颇有建树。《太霞新奏》、《宛转歌》、《七乐斋稿》、《最娱情》、《椭胸集》、《墨憨词谱》六种。他改笔名为“墨憨”,可见他已认定自己为大众文学进入了痴迷状态,乃至比痴迷更深——神经失常的夯大。表现在他所用的笔名上、词奴、墨憨……。

        冯梦龙的晚年。国运不济,明王朝危楼欲坠,他身心疲惫,为挽救大明,到处呼号奔走,矢志复明灭清,作品倾向明朗,有:《王阳明出身靖难录》、《甲申纪事》、《中兴实录》、《中兴伟略》。大诉“亡国”之恨。

        其它:《寿宁量志》——(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省委将此印发至各级干部,效学冯梦龙县令的风范)。《折梅笺》、《楚辞释解评林》、《牌经》、《吊马脚例》。

        1960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墨憨斋定本传奇》,收冯梦龙创作及改定别人作品的有十二种,这里不于例举。

        二、冯梦龙的命运轨迹

        冯梦龙活到73岁。可以估摸他的创作时间为50年,五十年中他曾颠沛流离,穷极潦倒,逼走江湖,去麻城当了一名小小的司书为生,后又至寿宁当了一任远在天边国角、极度贫困地区的县令,撰写大批的文章,刊布了近2000万字,创造中国文人书面文学,保存传世的文字最多记录。

        对文学各个门类的精通,必须具备多种要素,熟知接受他作品的对象,是广大基层民众,理解他们的审美观,与他们的生活同呼吸,感情融洽。 “智、情、笑”三书中,总结了人们以智慧去丰富自己的生活,不是干平乎地得过且过。当然也怦击了社会时弊。诉述了世态的炎凉。冯梦龙用一副慧眼洞察生活,有“闻声挥笔”的灵气,一旦动笔,便尽情挥洒,痛快淋漓也一呵而成。“即兴”灵感上的火花,稍纵即逝。冯梦龙把握得很好,决不放过点滴感觉到的东西,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实为难能可贵。

        冯梦龙,风流倜傥,与琵琶阿圆长期胶合在一起,专事为歌女写新词,那时称“时调”,子夜歌的曲调今何在?那时很时尚。不比当代流行歌曲逊色。这一时段,也正是昆剧的形成之时,一为高雅的阳春白雪:一为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而冯梦龙所作,则是俗中寓雅,雅中寓俗。实为大雅大俗,倍受群众青睐。从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得能流传百世,要达此目的,他的思想观、艺术观的形成——一个大家的成长道路,是值得探索和解剖的。

        我国几百年出了这样一位大才子。是在什么环境中成长?在唯有科举才能走上仕途的封建制度年代。他是个叛逆者,许多作品都冲破了封建桎梏,了不起对儒家学说挑战,处处散放着人性的光环,抑恶扬善,催人奋进,足一名鼓舞人们追求新生活,策励人们个性解放的地道号手,他能立足在那个时代,阻力、障碍是不可想见的。

        我们将冯梦龙(今天的学者)誉为中国俗文学的泰斗。他的作品传布全球,这位苏州人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他与莎士比亚生长在同一时代,东四方何其坚也。恰恰这位中国人,迄今仍未能让世人所知,了解。不是冯梦龙一个人,他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他的功绩,远远超过汤显祖。

        三、被湮没的晨星——冯梦龙

        都说苏州文人辈出。明代尤其显著,画家有唐祝文仇、唐伯虎所谓风流,便不风流,是《三笑》弹词将他描绘成一个风流人物。而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石田)却被忽视了。唐伯虎的画诚然超群脱俗,但与冯梦龙相比,其社会意义有着巨大的差距,作品传布的普及力(影响)相对小得多了。

        目前国内研究冯梦龙的学者近百人,他们将此学称之谓“冯学”,组建有冯梦龙研究学会,召开过大型研讨会两次,国外的冯学研究者不泛其人。日本人偏多,列为科研项目,这一课题,将会深刻地研究和出现空前的势头。

        冯梦龙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比如:他抵制过佛教,尔后却又祟尚佛教;他反对和抗拒过走仕途之路:后又去当了寿宁县宁,这些过程,都有着极大的思想斗争和观念的转换。他县官看得很重要,每个县官将每一个县都管理好,国家便长治久安了,一本《寿宁县志》道破了他为官的心声。

        冯梦龙是位有理想、有抱负优秀的中华儿女,是国民中脊梁式的人物。他爱憎分明,鞭挞假丑恶,颂扬真善美,作品中重点描写基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疾苦,一篇《占花魁》反射了他对劳苦者的同情与关爱。

        四、想及中的冯梦龙

        冯梦龙产生乱世背井的大文豪,一个对封建文化道叛经离的人,在文化围剿的夹缝中,异军突起的开辟了市民文学的道路,立通俗的为大众所接受、所服务的宗旨,不遗余力地尽情躬耕。而其创作源泉,则取之于民间和汲取历史事件(古为今用)通过文学手段,给予详尽地阐述,力求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故事亦把握跌宕有致,一波三折的情节线。每篇主题明确,内容引人入胜,事件

    既在情理之中,又能出乎意料之外,适应人们的欣赏观,其文,不做作,不用冷僻字、不用古典,力求使人看懂。注意方言的使用,增进了浓郁的地方风情,读来更为贴切民众生活。这些特点,终于使冯作成为传吐经典,回望千古文坛,似冯梦龙这般忠诚于追求美、创造美的文人尚无先例。

        写冯梦龙必先研究其人。他知识广博,从属于双栖作家,不仅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亦有不同凡响。他在《山歌》的序言中,井道出了民间歌谣深层次的科学结论。在他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可见除了通读古今优秀作品外,更多的是源于生活,不知是否与长期寄迹青楼有无干系。

        “青楼”后来成对妓院的泛称。

        也许在明朝的“青楼”与一般妓院有所区别。

        是时,文人雅士有“出局”。高档妓艺以“书寓”挂牌。如董小宛之流,卖艺不卖身。她们一般皆为才女,善琴棋书画、吹打弹唱;善应酬交际,更善亲手烹饪佳肴、制作街坊上少见的精制点心。当然,她们的姿态容美丽端庄。她们是时代的产物,是伴随经济文化发展应运而生的。这类女人唯有苏州、扬州、杭州独多,不是没有缘故的“书寓”。成为社交场所、传递着各种信息,作为交通(大运河)枢纽的苏州,形形色色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历朝历代的名人、文人。未到过苏州的很少,形成了文化交流的中心,苏州“时调”的兴起以及菜肴的精细……,均离不开艺妓为文化人、商贾、官僚服务的初衷,博取客人欢心,挽留住客人、宾客如归,连冯梦龙这样的人也流连忘返。可见其魅力的所在。这一文化现象,逐渐向民间倾斜。从而推进了苏州饮食……走向精细化。乃致影响了苏州人性格的演变。环境是冯梦龙成长的摇篮。

        冯梦龙说:

        不经一冬宅徹骨/那有春来百花香

        人间唯有真情在。

        这逢千古事,肩挑重担。

        道出了他自身的刻苦磨砺。带着真情去撰写文章,对文学满怀高度的责任感。

        冯梦龙的作品,得以传世至今的已接近2000万字,在那个年代,刻印决非易事,全仗手工雕刻木版而后印刷。印一本书,则是一大工程,可见是时吴地印刷业的昌盛。当然,未能进入刻印的作

    品还很多,有则故事讲述冯梦龙猎厅书一一《金瓶梅》的故事,并反映了冯梦龙整理、出版了此书,只消一读《金瓶梅》,便可领略此作决非齐鲁之士手笔,内中使用了众多的吴方言,涉及苏州之处颇多、苏州丝绸,乃至金砖。故事反映的是宋朝年代的事件,却反常的写进了明朝的苏州巨富沈万山,堪称怪事。

        从冯梦龙平生交往的人员中,当以熊良弼为最。这位满腹经纶的朝廷命官一一巡差。在苏州领略了冯的才华,收为门生。冯潦倒后专程去拜访。熊临别时赠其一只大冬瓜,一无车辆可代步,冯只能负重而行,其实此为冯师对其考验。已与船家约定;“见冯负瓜登舟,将此信面交,无瓜则将此信交还与本官”。

        硕大的冬瓜,一无抓手,提不得,掮不得,背不得,只能似小孩一般搂在怀中前进。路人之洒笑。冯则不弃,老师之心意也,尽管累不堪言,仍将冬瓜带上了舟船,船家伏他一信,信上指明,此件投金陵一处,冯依此照办,金陵的那位人士,付其银两300两,大大解决了冯的困窘生活状况。若无对熊师的诚信,其300两则失之交臂,可见冯梦龙人格所在。

        冯梦龙发端于苍龙巷的故事多多,卖油郎的原形为他家挑水的苦力,后被引伸为独占花魁女。他的邻居,为朱进士,朱进士女儿愁嫁,门第不相当,高不成低不就,万想不到她却看中了穷困的丧妻书生冯梦龙,其父朱进士,历来视冯梦龙为不耻之类,仅仗雕虫小技而己,何况冯梦龙从不买他的仗。袁县令派绿呢小轿送冯回家,狭巷中与朱进士的大轿相遇,理当刚进入深巷的大轿退让,朱则偏执地拘礼,非无名小辈退出巷子,让其通过,冯梦龙那肯从命,因执起来,决不让步,朱小姐就看中了冯的骨气,乃至越过高墙,前来造访冯梦龙,朱进士拒绝这门亲了,挚支人抵制,小姐与冯生则爱得死去活来,名门闺秀,为举行洞房婚礼,真的比平头百姓还要简化,可称陋简不堪,但两人爱心有加,高兴便是最宏大的婚礼,小中见大,可见一斑。

        冯梦龙的儿子冯?,张显了他对儿子所持的态度,子不教父之过,重在培育,边旁为火,百炼方能成钢。用心何其良苦。

        冯梦龙为官,上任第一令为“禁止溺婴”,鉴于寿宁光棍汉忒多;连他带去的女佣——半老徐娘也被人抢去为妻,可见社会动乱之本源,此举收到百姓拥护,他写进县志的有:对于所来寿宁公干的

    上司,不迎不送,不馈赠礼品,创举,什么官员也不敢如此.决不如此的举动,他公然这般的做了,他把老百姓的饮水问题视做大事,引水入城,为解决实际问题,民本观念强烈至极。

        上面提过的熊良弼,后为朝廷派往关外指挥军队与女真族交战,失处、兵败,竟为皇上以失职罪问斩:“传首五边”,这对冯梦龙门打击很大,为此更对满人刻骨憎恨,故甲申后他竭尽力量鼓吹抗法复明,而在苏州发生的“五人义”事件,他不仅同情而且给予支持与直接参与,表明了他对贪赃官的切齿痛恨,并未以维护统治者而失去立场,与大众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甘冒叛逆之罪,实为可敬可尊。

        五、有待发扬的冯梦龙精神

    冯梦龙是近400年前的古人,他是那个年代的激进人士,高举着反礼教的义旗,为民代言,怦击社会时弊,鼓吹个性解放,是文学家,社会学家,同样是历史学家,他把自己的思想、憎恨丑恶。这些有价值的理念,直至当代,仍具有着深度的现实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得能干古传承,从他作品的审美观审视,完全建立在人民大众的审美观念上,—贯始终,亦为历代车载斗量的文人所望尘莫及,例如他所创造的杜十娘、卖油郎、花魁……人物形象,得能家喻户晓,故事烩炙人口,确是他匠心独运于锤百炼的成果。

        冯梦龙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冯梦龙解释了中华才人涌现的轨迹。

        冯梦龙的成长,是一个出色而又无与伦比的人生命运的奇迹。

        冯梦龙的作品,提供了认知冯梦龙的教材。从中透出了他毕生的追求与交织的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为完整地塑造冯梦龙的形象,提供了珍贵的无经穷尽的第一手资料,取之不竭,用之不完。

                                                            2007年11月12日于葫芦街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