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天道与人事之五:疆域与政区沿革下的体国经野

    余同元教授   2008-10-12

    浏览量:8690

        《周礼·天官》曰: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

        泛指创建国家和治理国家。

        郑玄注:“体犹分也,经谓为之里数。”“国”指王都、封国之都及古国之都,居住着大小贵族和工商业者,称国人;郊之外称“野”或遂,居住着外族成员,称野人。(周振鹤著《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1990年版)

        一、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中国疆域拓展的几个阶段。清世宗雍正皇帝云: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而皆天时人事之自然,岂人力所能强乎。”——《清实录》卷八十三

        秦朝大统一及周边各部族的分布,奠定了我国政治疆域的基础。

        《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秦之疆域:“东到海;西至临洮(tao)、关中;南及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其具体范围:东到海;东北达朝鲜半岛;北部向西大致沿长城,穿过内蒙南部,沿阴山河套折向南,沿今兰州-川北-四川盆地到滇西南,包括滇中、黔桂和中南半岛的部分。

        西汉初疆域与秦时相似,变化较大的是南、北两边。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疆拓土。

        西汉疆域:东起库页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南迄南海及越南。其中,南北略同于秦,东西比秦代大有拓展。但至王莽统治之时,边疆部族纷纷自立,西域复为匈奴所居。

        东汉的疆域,大致与西汉相当。河西四郡复为汉有,班超再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及戊巳校尉辖之。其它各地与西汉相当。

        曹魏占三国总面积一半。据有中原,西迄葱岭。北界鲜卑,对界内匈奴“始分其众为五部,立其中贵者为帅。”西北在海头设西域长使(今哈密西罗布泊附近),“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如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日支、鄯善、东师之属,无岁不朝贡,略如汉代故事。”东北辖地与汉相似。南边与吴、蜀为界。

        蜀(汉)据《通考·舆地考》“全制巴蜀,置益、梁二州”。有今西南三省和秦岭以南汉中之地。东线以巴东与吴分界,北边以秦岭一线与曹魏分界。唯南中(川南及云贵)西南夷诸地为诸葛亮所定。

        孙吴疆域,“北据江南尽海,地大于蜀而小于魏。北以江淮之间与曹魏分界。”南方势力发展,达到汉代所控制的范围。《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孙权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在东南方,孙权开拓夷州(台湾),派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以求夷州及亶州,┅┅得夷州数千人而还。”

        西晋(265-316)疆域与西汉相当。东北直接控制区包括今辽省及朝鲜半岛北部,《晋书?地理志》咸宁二年(276年):“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塞北与鲜卑分界,匈奴分布雍、并二州。西北仍在海头置西域长使,又于高昌置戊巳校尉,西域除乌孙外全属之。西南对氐羌控制有所加强。岺南设置交、广二州,在云贵高原设宁州。

        东晋(316-420)与北方诸割据势力对峙,北界变化频繁,较大者有祖逖、桓温等北伐收复失地较多。383年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东晋北界线大致与淮河-襄阳-巴东一线相当。与东晋相对峙的北方有所谓十六国政权(304年刘渊建汉到439年北魏统一),其疆域变迁频繁。实际有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与夏、成汉等二十多个。领土以后赵、前秦为最广,而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对峙。

        西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慕帝司马德文,建立宋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直到589年隋灭陈统一。

        刘宋、萧齐与魏对峙。刘宋都建康,淮北徐、兖、青、冀四州及豫州下属诸郡于467年被北魏所夺,疆域回复到东晋版图。萧齐498年建国,淮南寿春、合肥等地又失,疆域较刘宋见小。萧梁与东、西魏对峙(502-557),北魏六镇起义,梁魏边界北移。

        陈与北齐、北周对峙(557),陈的疆域在南朝中最小,北边划江为界,最后被北周统一。

        《隋书·地理志》云:“东南毕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东西9300里,南北14815

    里。其在南方的疆域达海南岛和中南半岛北部。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下属五县),对海南岛进行统治。在中南半岛,隋炀帝“又平临邑,更置三州”(《隋书·地理志》),恢复汉、晋在南方的疆域。

        隋炀帝时三次派人去琉求,使琉求与内地关系加强。炀帝灭青海的吐谷浑,设河源(青海湖南)、西海(青海湖西岸)、鄯善(新疆若羌)、且末(新疆且末)四郡,辖境超过前代。

        南北朝后期,北方的突厥在阿史那土门领导下攻灭柔然,建立突厥汗国(552年),设牙帐于都金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辖境“东自运河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河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周书》卷50《突厥传》)至隋初,突厥分为东、西两部。

        隋在东北疆域与东汉相当。

        唐疆域:“东至海,西逾葱岭,南尽株洲(即林邑),北被大漠。”(《读史方舆纪要》卷5)超过了西汉极盛时版图。

        北部达小海(今贝加尔湖)以北。铁勒部的薛延佗受唐册封,成为继突厥之后而起的漠北强大势力。西部达中亚咸海。657年攻破西突厥后,在碎叶河(中亚楚河)以东设置昆陵都护府,以西设濛池都护府(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地区),下辖20多个羁縻都督府。设安西都护府(649年迁于龟兹),统领龟兹(今库什)、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碎叶(现吉尔吉斯),合称“安西四镇”。东北:660年灭百济、668年灭高丽,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648年在西拉木伦河设松漠都护府,在老哈河设饶乐都督府。公元726年在黑龙江下游与乌苏里江流域设置黑水都督府。679年设安南都护府。

        北宋疆域在秦汉以后各王朝中是最小的,其北疆仅及今冀晋中部,燕云十六州自后晋以来便被辽占有。北宋初年,为收复燕云几次用兵无功,1004年辽军南下,订澶渊之盟,两国以白沟为界(河北新城县拒马河)为宋辽东线边界。煦宁七年(1074),辽在西线“侵入蔚、应、朔三州界内”。

        辽疆域。“当唐之世,其地北接室韦,东邻高丽,西界奚国,西南至营州”(《五代史》卷104《夷附录一》)。其后主力向南推进,耶律阿保机时大规模征战,天星元年(926)灭渤海国,“地方五千里”。(《辽史?关卫志》)五代后晋时又得燕云十六州,成为“东至于海,西至全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克鲁伦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    

        金朝疆域,北部及东北部继承辽的疆界,《金史?地理志》:“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今库页岛)、兀的改诸野人之境(今黑龙江下游北部);北自蒲与路(上京路北)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外兴安岭南麓博洛莫达上游)为边;西逾积石(青海积石山)与西夏为界;南抵淮、汉与南宋为界”。

        南宋疆域在江淮以南,“东尽明、越,西抵岷、嶓,南斥琼、崖,北至淮、汉”。(《历代州域形势》卷八)

        《元史?地理志》: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西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东北疆界在大兴安岭以北,包括混同江(松黑二江汇合后黑龙江下游)入海口及库页岛一带。东北设辽阳行省下辖七路一府,后又于行省东部析置水达达路,管辖奴儿干特林、骨嵬(库页岛)一带。

        北方漠北设岺北行省,北至蒙古高原以北,从贝加尔湖地区西至额尔齐斯河流域。1945年在苏联克兹尔市的图兰城发现的元代耕犁等遗物证明该地是元朝直接管辖地区(称谦州,前苏联图瓦自治州)。

        西北有宗藩四大汗国,势及阿姆河流域。直接控制区在西边有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宣威司。由此往东是乌斯藏及青海地区,设宣政院(元朝称总制院)进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西南地云贵一带亦为中央辖区,建置云南行省,推行土官制度。

    南部“攻降交趾”,中南半岛亦属之。

    《明史?地理志》:“东起朝鲜,西接吐蕃,南包安南,北据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洪永疆域四至:东北:洪武八年(1375)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直接管辖东北地区。永乐七年(1409)在元东征元帅府旧址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到万历年间颁卫384、所24个,管辖西起斡难河、北抵大海、南接图门江、东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永乐十年派太监亦失哈巡视苦兀(库页岛),次年,他在特林主持修建永宁寺,并刻石碑《敕修永宁寺碑记》。宣统八年(1433)重修永宁寺时镌刻的《重修永宁寺碑记》成为明代管辖东北疆域的历史见证。西南:在西藏设都司,在云南设行省。南边:海南设琼州府隶于广东,在安南曾设交趾布政使司统安南地(宣德三年废司还政于黎氏使重建越国)。往南,当时称“万里石塘”的今东沙、中沙及西沙群岛以及称为“千里长沙”的今南沙群岛,皆置于海南岛琼州府万州(今万宁县)管辖之下。东南:明政府继续保持元朝所设的澎湖巡检司(后废)。

        康乾盛时,疆域西达葱岭以西和巴尔喀什湖北岸及其西南,东到库页岛,北抵西伯利亚南部萨彦岭和外兴安岭,南极南沙群岛。

        东北: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均为中国领土。北部:雍正五年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雍正六年又签订《中俄恰克图条约》,确定中俄中线边界(现蒙苏边界),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库楚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沙华纳伊岭边界走向。西北: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准噶尔及维吾尔族大小和卓林叛乱。东起哈密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塔拉斯河、楚河流域,以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西域地区,统一清管辖之下。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3年新疆行省。西藏于乾隆五十八年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使西藏事权归一。

        1.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国疆域基本格局的形成

          ① 夏代疆域

        《史记?  夏本纪》云:“禹以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穷氏、斟寻氏、丹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这些同姓方国形成夏王朝疆域支撑点。据二里头文化遗存分布,以阳城(河南禹县、登封)等为中心区,即《周书》所云: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防”。至晚期统治区域固定下来。《史记?魏世家》吴起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②商代疆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起于古代东方渤海沿岸,都城多迁。《书序》曰:“自契至于汤八迁”。又云:“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成汤以后商统治中心自东而西。仲丁迁于嚣(荥阳北),河亶甲迁于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耿(今河北邢台),南庚迁于奄(今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殷都成为商代后期270多年的政治、经济中心。东起泗上,西至河南,中间包括兖豫大平原在内的中心地带,即是商王朝的“畿内”之地,也就是商王朝的直接管辖地。

        商代疆域:东至海,南及江南(吴越),西抵陇山(称四川为蜀),北抵阴燕(今辽宁喀左县大陵河多次发现商代晚期遗物)。

        ③西周疆域

        周族兴起于渭水中游流域,而逐渐向东方发展。其先祖弃在夏时被任命为“后稷”,居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至商初,公刘迁于豳(亦作邠,今陕西栒邑西)。传至古公亶父,南迁至岐(今陕西岐山东北),被称为“周原”,开始强大。古公亶父两传至文王,由岐迁都于沣水西岸的丰邑(今陕西鄠县东)。及武王继位在沣水东岸兴建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南)为新都。成王时,周公东征,在瀍水东岸修建洛邑(今洛阳东三十里),又在瀍水西岸筑王城(今洛阳市内)驻重兵,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原镐京称“宗周”,王城则称为“成周”。东西两都连成一片,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泾、渭、河洛千里之域都包括在周王畿之内。王畿之外则“封建邦国”,方国众多。初分封71国,姬姓占53国。

        西周势力范围:东至海,北达阴山河套,东北至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东南至今东海海滨,南方到达今赣、湘等省,西南则达四川盆地,西北包括洮河、湟水上游,成为当时世界上大国。

        ④东周(春秋战国)疆域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势微,方国林立。东周定都王城,王畿大为缩小,至春秋初年只有“方六百里”,后来逐渐缩小,只以成周和王城为中心的方圆一百里的狭小地区,沦为一个小方国而已。

    所以从平王东迁到三家分晋,然后到战国七雄再到秦统一,其疆域实际上是西周的分裂向秦汉大统一的过渡。

        春秋时期方国见于记载的有150-160个。北有燕、晋等,西边秦、巴、蜀等,南方楚、吴、越等。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帝国。

        ⑤秦朝疆域

        秦朝大统一及周边各部族的分布,奠定了我国政治疆域的基础。

        《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秦之疆域:“东到海;西至临洮(tao)、关中;南及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其具体范围:东到海;东北达朝鲜半岛;北部向西大致沿长城,穿过内蒙南部,沿阴山河套折向南,沿今兰州-川北-四川盆地到滇西南,包括滇中、黔桂和中南半岛的部分。

        ⑥两汉疆域

        西汉初疆域与秦时相似,变化较大的是南、北两边。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开疆拓土。

        西汉疆域:东起库页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南迄南海及越南。其中,南北略同于秦,东西比秦代大有拓展。但至王莽统治之时,边疆部族纷纷自立,西域复为匈奴所居。

        东汉的疆域,大致与西汉相当。河西四郡复为汉有,班超再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及戊巳校尉辖之。其它各地与西汉相当。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疆域拓展

        ①三国疆域

        曹魏占三国总面积一半。据有中原,直接控制区东起朝鲜半岛北部,西迄葱岭。其北界外为鲜卑,对界内匈奴“始分其众为五部,立其中贵者为帅,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通典》P195,边防一)西北在海头设西域长使(今新疆哈密西罗布泊附近),据《三国志?东夷传》载:“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如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日支、鄯善、东师之属,无岁不朝贡,略如汉代故事。”东北辖地与汉相似。南边与吴、蜀为界。

        蜀(汉)辖地,据《通考·舆地考》:“蜀主全制巴蜀,置益、梁二州”。仅有今西南三省和秦岭以南汉中之地。东线以巴东与吴分界,北边以秦岭一线与曹魏分界。唯南中(川南及云贵一带)西南夷诸地为诸葛亮所定。

        孙吴疆域,据《文献通考·舆地考》:“北据江南尽海,地大于蜀而小于魏。北以江淮之间与曹魏分界,西控荆州而据三峡以东之地。”南方势力发展,达到汉代所控制的范围。《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孙权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在东南方,孙权开拓夷州(台湾),派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以求夷州及亶州,┅┅得夷州数千人而还。”

        ②两晋疆域

        西晋(265-316)疆域与西汉相当。东北直接控制区包括今辽省及朝鲜半岛北部,《晋书?地理志》咸宁二年(276年):“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塞北与鲜卑分界,匈奴分布雍、并二州。西北仍在海头置西域长使,又于高昌置戊巳校尉,西域除乌孙外全属之。西南对氐羌控制有所加强。岺南设置交、广二州,在云贵高原设宁州。

        东晋(316-420)与北方诸割据势力对峙,北界变化频繁,较大者有祖逖、桓温等北伐收复失地较多。383年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东晋北界线大致与淮河-襄阳-巴东一线相当。

        ③十六国疆域

        与东晋相对峙的北方有所谓十六国政权(304年刘渊建汉到439年北魏统一),其疆域变迁频繁。实际有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与夏、成汉等二十多个。领土以后赵、前秦为最广,而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与东晋对峙。

        其时北界各族分布变化也较大。漠北鲜卑进入中原,其故地为柔然(东胡裔)、高车(丁零、敕勒)所据。高车由贝加尔湖南迁至鄂尔浑河流域,柔然则分布在燕然山(今杭爱山)及鄂尔浑河以南地区。东北部为鲜卑慕容部控制,高句丽控制朝鲜。西北部由慕容部的一支吐谷浑西迁至陇西,征服了青海羌族建立的吐谷浑国。漠南拓跋鲜卑大单于猗卢称代王(晋建兴三年,即315年),以平城(大同)为南都,东晋太元元年(376)亡于前秦。

        ④南北朝疆域

        西元420年刘裕废东晋慕帝司马德文,建立宋朝。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直到589年隋灭陈统一。

        刘宋、萧齐与魏对峙。刘宋都建康,淮北徐、兖、青、冀四州及豫州下属诸郡于467年被北魏所夺,疆域回复到东晋版图。萧齐498年建国,淮南寿春、合肥等地又失,疆域较刘宋见小。萧梁与东、西魏对峙(502-557),北魏六镇起义,梁魏边界北移。

        陈与北齐、北周对峙(557),陈的疆域在南朝中最小,北边划江为界,最后被北周统一。

        ⑤隋朝疆域

        西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589年统一全国。《隋书·地理志》云:“东南毕至于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其在南方的疆域达海南岛和中南半岛北部。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下属五县),对海南岛进行统治。在中南半岛,隋炀帝“又平临邑,更置三州”(《隋书·地理志》),恢复汉、晋在南方的疆域。

        隋炀帝时三次派人去琉求,使琉求与内地关系加强。

        炀帝灭青海的吐谷浑,设河源(青海湖南)、西海(青海湖西岸)、鄯善(新疆若羌)、且末(新疆且末)四郡,辖境超过前代。

        南北朝后期,北方的突厥在阿史那土门领导下攻灭柔然,建立突厥汗国(552年),设牙帐于都金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辖境“东自运河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河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周书》卷50《突厥传》)至隋初,突厥分为东、西两部。

        隋在东北疆域与东汉相当。

        ⑥ 唐代疆域

        唐代是我国古代疆域最大的王朝之一。其统治290年,疆域前后变化较大。这里介绍唐代全盛时期的疆域,超过汉代疆域颇多。

        北部达小海(今贝加尔湖)以北。唐太宗于630年大破东突厥,西北诸族皆尊其为天可汗。此后不久,铁勒部的薛延佗兴起,受唐册封,成为继突厥之后而起的漠北强大势力。公元646年,唐联合回纥等部击灭薛延佗,在漠北设置瀚海、金、燕然、幽陵、龟林、卢山六府和皋兰、高阙、鸡鹿、鸡田、榆滨等州。长官皆以其酋长充之。总归燕然都护府(汉人任长官,治漠北,又称瀚海都护府,669年改名为安北都护府)。在漠南,663年设置单于都护府于云中古城(今内蒙和林格尔)。

        西部达中亚咸海。高宗昌庆三年(657年)攻破西突厥后,在碎叶河(中亚楚河)以东设置昆陵都护府,以西设濛池都护府(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地区),下辖20多个羁縻都督府。天山北路归庭州都护府总辖(即北庭都护府,702年设)。公元640年在天山南路夏河城(今吐鲁番西20里)设安西都护府(649年迁于龟兹),统领龟兹(今库什)、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碎叶(现吉尔吉斯陀克马克),合称“安西四镇”。公元661年收复阿姆河以南的西域16国,设置羁縻都督府州进行有效统治。

        东北方面:公元645年开始对朝鲜战争,660年灭百济、668年灭高丽,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9都督府42州。最北边有室韦(西)、靺鞨(东)。公元648年在西拉木伦河设松漠都护府,在老哈河设饶乐都督府。公元726年在黑龙江下游与乌苏里江流域设置黑水都督府(治勃利州),统治包括库页岛(当时被称“窟说”)在内的大片土地。

        岭南方面,除交、广外,加强了对海南岛的统治。公元622年,拥有大片土地的冼夫人之孙冯盎投唐,唐收其地为八州,封其为高州总管。唐的岺南道较汉晋略有过之,边界在今中南半岛北部。公元679年设安南都护府,757年改名为镇南都护府,679年又改为安南都护府(治交趾,即河内);统治海南诸国及境内各部州。

        唐王朝总疆域:“东至海,西逾葱岭,南尽株洲(即林邑),北被大漠。”(《读史方舆纪要》卷5)超过了西汉极盛时期的版图。

        3.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疆域的进一步拓展

        ①五代十国的疆域沿革

        西元907-960年共五十三年,中原连续五个小朝廷(称五代),周围前后并存十个割据势力(称十国,南方为主),边疆地区还有契丹、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

        A.中原五代疆域沿革

        后梁(907-923),都开封,辖四府:开封府(开封)、河南府(洛阳)、河中府(山西永济)、大名府(河北大名)。辖州若干。其疆域“西至泾渭,南逾江汉,北据河,东滨海。”(《历代州域形势?六》)

        后唐(923-936),都洛阳,基本统一中原,控制区“合一百二十三州。”盛时达174州。

        后晋(936-947),都开封,辖中原地区110州,与前相当。

        后汉(947-951),都开封,盛时辖中原107州,北部失易州,西部被后蜀夺去秦、成、阶、凤四州。

        后周(951-960),都开封,盛时辖中原118州。北方收复易、霸、雄、莫四州,西部收复秦、成、阶、凤四州。

        北方出现了后汉刘氏割据政权――北汉政权。

        B.十国疆域沿革

        吴和南唐(902-937-960):分别都于江都(扬州)和金陵,占地30余州。

        前蜀(907-925)后蜀(934-965):都成都府,分别辖46和52州。

        吴越:都西府(杭州),辖浙江境内部分地区和苏州。

        楚(907-951,被南唐灭):都潭州(长沙),辖湘南29州。

        南平(907-924-963):都江陵府(湖北江陵)。为十国中最小者,初仅荆州一地,后又得归峡二州(均在湖北境内)。

        北汉(951-979):都太原,辖河东11州。

        南汉(905-971):都广州,辖两广及湘、黔、滇的一小部。

        闽(893-909-945为南唐所灭):都长乐府,辖建、汀、漳、泉四府。

        C.北部契丹(后称辽):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947年改国号为辽,928年又称契丹,1066年又改为辽。北辖大漠,东濒日本海,西至河套地区,南得燕云十六州。

        D.吐蕃:拥有西藏等西南边疆地区。

        ②辽、北宋、西夏的疆域

        北宋疆域在秦汉以后各王朝中是最小的,其北疆仅及今冀晋中部,燕云十六州自后晋以来便被辽占有。北宋初年,为收复燕云几次用兵无功,1004年辽军南下,订澶渊之盟,两国以白沟为界(河北新城县拒马河)为宋辽东线边界。煦宁七年(1074),辽在西线“侵入蔚、应、朔三州界内”,后议以“分水岭为界”,于是“河东割新疆与之,凡东西失地七百里”。(《宋史记事本末》卷21)

        辽疆域。辽“当唐之世,其地北接室韦,东邻高丽,西界奚国,西南至营州”(《五代史》卷104《夷附录一》)。其后主力向南推进,耶律阿保机时大规模征战,天星元年(926)灭渤海国,“地方五千里”。(《辽史?关卫志》)五代后晋时又得燕云十六州,成为“东至于海,西至全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克鲁伦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然后与北宋对峙。以西楼城(即上京临潢府,今巴林左旗南发贸城)为上京,以幽州为南京,以辽阳为东京,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城大羽城),西京大同府为中心区域。

        北宋的西北疆仅保有今陕西和陇右地区,疆外为西夏疆域。西夏为党项羌所建,该族原居青海和四川西北部,唐初迁居夏州(陕西横山)。1302年占领凉州(甘肃武威)、甘(张掖)、肃(酒泉)、瓜(西安)、沙(敦煌)等州,以兴州(银川)为都,号兴庆府。西夏盛时,“疆土方二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宋史?夏国传》)  

        北宋西部与吐蕃为界,大致与前代相同。在西南方,大理政权占据云贵,南方失中南半岛。

        ③金、南宋及西辽疆域

        金为东北女真族完颜氏所建。辽朝末年,各部统一,1115阿骨打称帝,国号金。1125年灭

    辽,接着大兵南下。1126年正月和九月,汴京两次被围,徽、钦被俘,北宋亡。1127-1129年,金军逐步蚕食中原并进军江南,1130年才北撤。1138年南宋赵构正式定都杭州(临安府),1141年11月,宋金“绍兴和议”成,两国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

        金朝疆域,北部及东北部继承辽的疆界,《金史?地理志》:“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今库页岛)、兀的改诸野人之境(今黑龙江下游北部);北自蒲与路(上京路北)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外兴安岭南麓博洛莫达上游)为边;西逾积石(青海积石山)与西夏为界;南抵淮、汉与南宋为界”。

        南宋疆域在江淮以南,“东尽明、越,西抵岷、嶓,南斥琼、崖,北至淮、汉”。(《历代州域形势》卷八)

        西元1122年金军攻陷中京,辽天祚帝西逃,1124年其下耶律大石“西至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辽史?天祚帝祀》),称帝,史称西辽。1230年西辽西征至中亚一带,击败喀喇汗国后,“班师东归,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号虎思斡耳朵(今前苏联中亚伏龙芝城以东的拖克马克)”(《耶律大石北行史地杂考》见《历史地理》第二辑)。西辽盛时,疆域东至今甘新边界与西夏为邻,北抵坦山(阿尔泰山)至达林库儿(巴尔喀什湖)一线,西至花剌子模国(咸海),南界葱岭、昆仑。西辽又称哈喇契丹(黑契丹),与回鶻汗国的分支在中亚建立的哈喇汗国一起,成为12世纪中亚的强大势力。1211年西辽被蒙古乃蛮部所灭。1218年,成吉思汗灭乃蛮部。

        金朝北疆外的漠北地区,在九至十二世纪已散布着众多的蒙古语系诸部落。其中蒙古部称兀室韦,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蒙古部孛儿只斤部首领铁木真(1162-1227)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都于和林(今外蒙古鄂尔浑河上游杭爱省厄尔得民召北)。其辖地东起全山(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北越贝加尔湖,南与金、西夏及西辽为邻,略有今外蒙古全境地及今前苏联西伯利亚南部地。

        ④元代疆域的大拓展

        A.元朝直接统治下的疆域

        《元史?地理志》载:元“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西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东北疆界在大兴安岭以北,包括混同江(松黑二江汇合后黑龙江下游)入海口及库页岛一带。东北设辽阳行省下辖七路一府,后又于行省东部析置水达达路,管辖奴儿干(黑龙江口特林、骨嵬(库页岛)一带。

        北方漠北原为蒙古祖宗之地,元设岺北行省。该省北至蒙古高原以北,从贝加尔湖地区西至额尔齐斯河流域地方。1945年在苏联克兹尔市的图兰城发现的元代耕犁等遗物充分证明这一地带是元朝的直接管辖地区(称谦州,前苏联图瓦自治州)。

        西北有宗藩察合台汗国,势及阿姆河流域。直接控制区在西边有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宣威司。由此往东是乌斯藏及青海地区,设宣政院(元朝称总制院)进行政教合一的统治。

        西南地云贵一带亦为中央辖区,建置云南行省,推行土官制度。

        南部“攻降交趾”,中南半岛亦属之。

        B.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四大汗国:

        钦察汗国(金帐汗国):1225年成吉思汗封长子术赤封地于此。术赤次子拔都将势力由乌拉尔河下游和阿姆河、锡尔河下游向西扩大到乌拉尔西部,征服斡罗斯各公国。都于伏尔加河下游的拔都沙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对蒙古夫汗称藩,钦察汗时独立。但一直与元朝保持册封关系。1337年,元还专设机构掌管术赤后王在平阳的分地岁赐事宜。1313年,钦察汗国迁都别尔哥萨莱城(今前苏联伏尔加格勒附近),至15世纪内部分出西伯利亚汗国、喀山汗国、克罗米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1502年疆土日益缩小。

        察合台汗国: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所建,盛时疆域东至吐鲁番、罗布泊,西至阿姆河,北抵塔尔巴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当西辽畏兀尔故地。都于阿里麻里附近的虎牙思(今新疆霍城西北),略当今新疆天山南北路、前苏联中亚细亚及阿富汗东北部地,14世纪后期分裂为东、西二

    国。西察合台汗国在帖木儿当政时演变为帖木儿帝国;东察合台至明初仍属别央八里,后发展为亦里把里(伊宁)。

        窝阔台汗国: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封地,本乃蛮故地。位于叶密立(新疆额敏)、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赛尔古自治县)地区。窝阔台子海都统治时期疆域最大。西至可失哈尔(今新疆喀什)与鉴刺速河(塔拉斯河),南及天山南路诸城,东抵哈刺火州(吐鲁番),北抵也儿的石河上游。1309年为察合台汗也先不花吞并。

        伊利汗国(或称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所建。1221-1222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占领波斯东部,1251年置阿田河等处尚书行省(治于呼罗珊的徒忽城即伊朗马什哈德附近)。忽必烈时该地大部归旭烈兀统治,旭烈兀自称伊利汗(伊利,突厥语从属之意)因名伊利汗国。其辖境东起阿田河及申河(印度河),西北至小亚细亚半岛昂果刺(今土耳其乌卡拉)以西的克罗卢山脉,南抵波斯湾,北至高加索山。都于篾剌哈(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至元二年(1265),阿八哈迁都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阿八哈及其子阿鲁浑时,与英、法等国通好,与拜占庭帝国结亲,一直与元朝保持藩属关系。1324年,元泰定帝授其“开府仪国三司、翊国公”银印金符。1335年开始瓦解,14世纪最终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⑤明代疆域

        《明史?地理志序》:“东起朝鲜,西接吐蕃,南包安南,北据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其直接管辖区较元、清为小,全盛时(洪永时期)疆域四至:  

        东北:洪武八年(1375)设辽东都指挥使司(由定辽都卫改),直接管辖东北地区。永乐元年(1403)明政府遣官员往谕奴儿干、女真三部(野人女真、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先后设立卫、所150多个。永乐七年(1409)明在元东征元帅府旧址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到万历年间,颁卫384、所24个,管辖西起斡难河、北抵大海、南接图门江、东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永乐十年明政府派太监亦失哈巡视苦兀(库页岛),次年,他在特林主持修建永宁寺,并刻石碑《敕修永宁寺碑记》。宣统八年(1433)重修永宁寺时镌刻的《重修永宁寺碑记》成为明代管辖东北疆域

    的历史见证。可惜正统初年(1436)裁撤奴儿干都司,使东北控制力大削,万历十四年(1586)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各部,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大金政权,1618(天命元年)大举侵明,1625年迁都沈阳。

        北方:蒙古北元政权与明对峙,后分为鞑靼(正北)、瓦剌(西北)和兀良哈(东北)三部。成祖时与瓦剌通好,封其三部首领为王,至也先时,发动土木堡之变。也先死后,鞑靼继之而起,到达延汗时,始统一漠北,其孙俺答三次兵临北京城下,后与明“隆庆和议”。明北疆以现长城与蒙古各部为界。明代蒙古各部在漠北的统治,成为清初北部疆界的基础。十六世纪后期,蒙各部分裂:居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分为札萨克图汗、土谢图汗和东臣汗三大封建领地;漠南蒙古则有鄂尔多斯部(河套地区)、土默特部(今呼市一带)、察哈尔部(西拉木住河流域)、喀喇沁部(昭马达盟)、科尔沁部(哲里木盟)等部,原兀良哈三卫则分别被各部兼并。

        西北:明初在河州(甘肃临夏)设西安行都指挥司,统辖藏族地区,以后设立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和朵甘都指挥使司,分别管辖西藏地区。在新疆伊宁地区有“亦力把里汗”,与明朝保持臣属朝贡的关系。在与亦力把里正面接触的地区哈密、罕东、赤斤、沙州(今敦煌)、安定、曲先、阿端、罕东左等羁縻八卫。(万历俺答诸部迁入,诸卫相继散亡。)

        西南:在西藏设都司,在云南设行省。

        南边:海南设琼州府隶于广东,在安南曾设交趾布政使司统安南地(宣德三年废司还政于黎氏使重建越国)。往南,当时称“万里石塘”的今东沙、中沙及西沙群岛以及称为“千里长沙”的今南沙群岛,皆置于海南岛琼州府万州(今万宁县)管辖之下。

        东南:明政府继续保持元朝所设的澎湖巡检司(后废)。明中叶后,为抗倭增加澎湖驻兵,计有军士800名,船只十艘,又加强钓鱼岛、赤尾屿的防务。由于军备松弛,1621年闽人颜思齐引日本人占据基地。1624年(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又侵占台湾南部,1662年西班牙侵占鸡笼,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⑥清代中国疆域的最后确立

        清代疆域沿革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一般1840年以前,以乾隆最盛,最后确立了中国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疆域;后期指1840年以后,外国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大肆掠夺,使东北、漠北、西北大片领土丧失(丧失近200万平方公里)。

        前期:康乾盛时,我国的疆域西达葱岭以西和巴尔喀什湖北岸及其西南,东到库页岛,北抵西伯利亚南部萨彦岭和外兴安岭,南极南沙群岛。

        东北:康熙二十八年(1689)九月八日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库页岛均为中国领土。乌第河以南地区保留为待议地区。

        北部:雍正五年(1727)七月廿五日,中俄双方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雍正六年又正式签订了《中俄恰克图条约》,在中国方面作出让步情况下,确定了中俄中线边界(即现在的蒙苏边界),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库楚河(赤奎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角的沙华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

        西北: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平定了准噶尔及维吾尔族大小和卓林叛乱。从此,东起哈密,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塔拉斯河、楚河流域,以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西域地区,又重新统一于清政府管辖之下。同时,西域改称为“新疆”,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3年正式建立新疆行省,与内地同。西藏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正式颁布《钦定西藏章程》,使西藏事权归一。其辖境东起拉楚河(澜沧江上游)与布垒楚河(金沙江)之间,西抵克什米尔,北临昆仑山与新疆为界,南至喜马拉雅山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为邻;东南、西南及南方与现代同。

        二、中国历代政区沿革

        1、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沿革与发展

        (1) 分封制(夏商西周)

        (2) 郡县制(东周秦汉)

        (3) 州郡时期(魏晋南北朝)

        (4) 道路时期(隋唐宋元)

        (5) 行省时期(元明清以来)

        附录:中国历代政区沿革表     

        夏商周          早期国家:分封制 

        秦              郡县制 

        汉              郡国并行制 

        东汉末、三国    州、郡、县三级制

        西晋            郡县始分等第

        东晋、南北朝    侨置政区:侨州、侨郡、侨县

        隋              州(郡)、县二级制

        唐              道(府)州县出现 ,节度使辖区(镇)

        宋              路府县三级制

        元、明、清      行省制

        2、郡县制的确立

        最早的县——始于春秋初期,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

        秦设县千余,西汉末为1587县,至今2100多县,变化不大。

        其次为郡之设立:郡出现晚于县。最早关于郡的记载《国语·晋语》,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君实有郡县”,时为鲁僖公九年(前651年)。据《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于各国边区设郡,以其地大,遂分置数县,秦统一后以郡统县制度确立。秦末50郡,汉初60郡,西汉末103郡(《汉书地理志》所载103郡国是也)。

        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初立36郡,后南并五岭以南,置南海、桂林、象郡,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

         西汉一级政区——郡(国):西汉初年有60多个郡,公元2年共103郡、国。二级政区——县(侯国、邑、道)。另设行部(即刺史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将首都地区以外

    的郡国划分为13区(正式名称为部)。每部派刺史一人,巡视吏治,称为行部。每个行部管辖若干郡(国)。刺史所负责的那个区域称为刺史部,共13个刺史部,又称13州。公元前89年,把首都长安附近的7个郡划为一区,置司隶校尉部,共14个区部。

        3、州郡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刺史称州牧,成为一级区划。从此郡县制变成州郡县三级制。三国时郡制始乱,东晋南朝时期侨置郡县,南北朝末年全国有300多个州,500多个郡,县仍为1000多个,战乱所至也。

        4、道路时代-隋唐五代两宋时期

        1)隋初恢复州县二级制。

        2)唐初州县制,但将洛州改为河南府,雍州改为京兆府,并州改为太原府,始有府、州同时管县。贞观元年划天下为十道,后为十五道。唐后期渐成道或节度使、府(州)、县三级制。

        随着道的实体化发展过程的完成,唐廷的地方行政管理逐渐形成了中央—40余道—300余府、州—1400余县的三级制体制。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方镇割据北方、朝廷实际控制区域收缩到中原、南方地区的政治格局。

        3)宋初节度使名存实亡,现为行府(州)、县制,但设路互为牵制,行路、府、县三级制。

        宋初力平群雄,疆域区划难以顾及,太宗因袭唐朝旧制。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为15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川路、峡西路。天禧四年(1020年)增至18路,宋真宗分四川路和峡西路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4路,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熙宁七年(1074年)增至23路,宋神宗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分陕西路为永兴军、秦风两路,分京西路为南、北两路,分河北路为东、西两路,分京东路为东、西两路。元丰八年(1085年)颁行的《元丰九域志》,即依据23路的行政区划制编写的,京畿所在的开封府则不在23路之列。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将国都开封府置为京畿路,合称为24路。

        南宋仅有半壁江山,绍兴十二年(1142年)分路16: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

    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嘉定元年(1208年)宋宁宗改为17路,把利州分为东、西两路。

        5、元明清以来行省时代-

        一是元朝的行省制 :“省”是中国现行的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第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我国从元朝开始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行省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因统辖地域辽阔,根据全国地理形势,设立10个行中书省分治。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仍由中书省直辖,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行省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统领路、府、州、县;距省治较远,或少数民族地区,另设宣慰司道,作为行省的派出机构。 

        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多级制: 

        ┌───-府—-州—-县 

        中央─┬─行省─┼─路─-府─-州─-县 

        │        └─────--州—-县 

        └--宣政院辖地

        元代地方机构的官员为达鲁花赤(意即长官),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汉人任总管、知府、知州,品秩相同,而实权在达鲁花赤手中。元代在路、府治所在城市内设置隶事司(上都、大都设警巡院),专门负责管理城区居民,这是中国地方行政机构明确区分城市与乡村之始。

        二是明初改省称布政司,长官一分为三-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并为封疆大吏。宣德后又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巡抚地方,景泰年间又增设总督主持军务。总督、巡抚渐成地方大员。

        三是清代正式设行省督抚制。乾隆初年,18省18巡抚辖区已趋一致,中叶后定为8总督15巡抚,至清末为9总督15巡抚。

        省制主要指元以后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制度。中国古代王宫禁地称“省”,即省中。魏晋时期,于中央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省始成为官署名称。北齐时,曾于地方设行台省,管辖地方,省又成为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行台,隋唐以后亦有设置,设置较普遍的为金朝。金熙宗完颜亶于天会十五年(1137),在刘豫齐国故地置行台省。以后,地方遇有重大事务,中央常遣尚书省官员坐镇地方便宜行事,称“行尚书省事”。不过金代的行尚书省,仍是中央在地方的临时派出机构。

        元承金制,元世祖忽必烈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改地方行尚书省为行中书省。随着疆域的开拓和政局的稳定,至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除京畿、山西、山东及内蒙古一带隶于中书省和西藏直属宣政院外,在全国共设十一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行省。各行省设平章政事,总揽一省军事、民政、财政诸大权,行省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明初,仍沿袭元制,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行中书省的权力太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首先采取措施削弱地方权力。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先后设置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永乐二年罢,后改称北直隶)等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永乐期间,再置交阯(仁、宣之际脱离明政府)、贵州二承宣布政使司。自此至明末,全国共设置承宣布政使司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与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分掌一省钱谷、刑名和军政,改变了元代分权地方的局面,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三司鼎立互相牵制,容易贻误事机。中央政府常常派遣总督、巡抚进行监督调节。

        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第一级区划是两京十三布政使司(省),合称15省。 每省机构分置三司: 左、右承宣布使司主管一省民政,分领府州县,由中央六部统管。 

        提刑按察使司主一省监察司法刑狱,听命于刑部、督察院。

        都指挥使司主管一省军户卫所,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 

        地方行政区划隶属关系为: 

        ┌府─┬─属州─县 

        2京13省布政使司——│└──——县 

        └直隶州────县 

        都指挥使司——卫——————所 

        都司、卫、所是明代地方军事机构,内地卫所并不占有土地,只是不设府、州、县的边疆地区,由国家拨给土地屯种。每5600人设“卫指挥使司”,1120人设“千户所”,112人设“百户所”。分屯设兵,父子相继,世为军户,控守要害,也兼理地方行政。 

        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设:土司,委以当地部族酋长,世袭,管辖土府、州、县。 

        东北(黑龙江流域奴尔干都司)、西北(哈密七卫)、及青藏地区(乌思藏、朵甘思)设“羁縻都司、卫、所”,由少数民族酋长担任指挥使者,发敕书印信,隶于兵部。 

        西藏地方政教领袖有灌顶国师;赞善、护教、阐化、阐教王封号,受封于明朝皇帝,各有封地,形同地方政权。 

        朝廷为有效地控制土司,一般设“流官”值理。各级土官由朝廷委任,颁给印信,为其统治的凭证,明代土司之间纠纷,往往为争夺印信以取得属民的承认。明代一方面完善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又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革除土官的世袭,代以流官,逐步纳入地方行政系统。 

        明代设巡按御史为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各省三司,以防止地方专权。但因地方三权分立,无统一领导,产生政权运转不灵的弊病,于是明中叶以后又有总督,巡抚之设。巡抚:“巡守抚军”,以民事为主,设于各省。总督:以军事为主,兼理民政,大都设在边区。另有专管漕运、河运的总督。总督、巡抚对清代及后世影响很深,

        清朝建立后,在东北地区和新疆、西藏、青海、内外蒙古等地区,派遣将军、都统、大臣管辖。在关内地区,设置行省,改承宣布政使司为省。除明代原设十三省外,顺治元年(1644),改明代北直隶为直隶省,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共十五省。光绪时(1875~1908),在边疆地区先后添设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等省。至宣统,全国共设二十三省。新设诸省为:

        (1)新疆省。光绪十年建省,治迪化府(今乌鲁木齐)。宣统时领六府、七直隶厅、二直隶州、二分防通判厅、一州、二十一县。

        (2)台湾省。光绪十二年建省,治台湾府(今台湾台南)。领一府、二厅、四县。1895年台湾被日本侵占,1945年归还中国。

        (3)奉天省。光绪三十三年建省,治奉天府(今辽宁沈阳)。宣统中共领八府、五直隶州、三厅、六州、三十二县。

        (4)吉林省。光绪三十三年建省,治吉林府。领十一府、三州、五厅、十八县。

        (5)黑龙江省。光绪三十三年建省,治齐齐哈尔。宣统时共领七府、六厅、一州、七县。 

        雍正年间直隶总督兼巡抚事,乾隆中叶,因军务日重,裁四川、甘肃二巡抚,统由总督兼理。    光绪10年(1884)新疆建省,置巡抚一人;11年(1885)福建分设台湾省,由福建巡抚改任,移驻台湾(治今台南),1895年中日战争后割让日本;光绪33年(1907)增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和东三省总督,所以,清未共有23省,9总督15巡抚。 

        清代省一级长官:总督总理大区域军政事务,职权最重。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二者常并称“封疆大吏”。 清代在边疆地区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由中央委派重臣,授以将军、办事大臣等职来统辖。全国有五个将军辖区: 盛京(驻奉天府,今沈阳)、吉林(驻吉林)、黑龙江(驻齐齐哈尔)、乌里雅苏台(驻今蒙古)、伊犁(驻惠远城,今新疆霍城东南)。 

        二个办事大臣:西藏(驻拉萨)、西宁(驻甘肃省西宁府),分管西藏、青海地区。 一个由中央理藩院直接管理的内蒙古地区:内六盟、套西二旗与察哈尔。 清朝确立省制的过程中,在雍正朝完成改土归流,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终形成。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统隶关系如下: 

      

      ┌——州 

        ┌——府————县 

        │    └——厅 

        省─┤ 

        ├——州─———县 

        └——厅 

        元明清时期省级地方行政区划最重要的特点:突破了按山川形势走向,自然区域划分的规律。 

        中华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了十七年(1912—1928),几乎完全继承了清代的省制。但实际只有22省,因为1895年台湾省被迫割给日本。此外,还设立了相当于省的机构:精简清朝各级地方行政制度的层次,省以下机构废除府、州、厅等,只设省、县二级。 

        不久因每省辖县过多。1914年袁世凯宣布:每省下分设若干道,道下辖县,省的长官称“督军”;道的长官初称“观察使”,后改“道尹”;县称“县知事”。这样又在省县中间插入了一级行政机构,道依据辖区宽狭,人口财赋多寡,事务繁简,形势是否重要,全国共有约九十多个。道的驻地由内务部就辖区内选位置适当的县,也有就在省会,迁移须上报核准。这些道的划分和驻地的选择,为中华民国中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在省县之间设立若干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专区划分框定了格局。 

        中华民国 

        1928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从北京迁都南京,将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特别区改为省,川边改称西康省,直隶改称河北省,京兆顺天府改作北平直辖市,奉天改称辽宁省,新设宁夏省,加上原有的22省,这样1929年时全国共有28省,2个地方:西藏、蒙古,以及六个直辖市: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西安,当时称“特别市”。1930年称“中央院辖市”,同时取消“道”级政区。恢复省、县二级制。1932年,全国共28个省,首都是南京 。

        1947年,中国第一级行政区为: 中央院辖市12个: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重庆、大连、哈尔滨、汉口、广州、沈阳、西安、青岛。 省35个。

        民国初沿清制,设直隶(1928年改称河北)、奉天(1929年改称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台湾(1945年收复)二十三省。1928年九、十月新设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西康(1939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宁夏六省,增至二十九省。1945年8月31日析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辽东、安东、辽北、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兴安、嫩江九省,复增至三十五省。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711个地区(州、盟)和市(其中市661个),包括: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

    总计: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

        三、 中国传统的体国经野之道

        1、体国经野之道--中美疆域政区比较 

        在太平洋的两岸,屹立着中国和美国。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分为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别行政区)。美国国面积936万平方公里,由50个州组成。

        美国的州界线大多数是笔直的;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界线却如犬牙交错。美国的州界线,从东到西,由南至北,基本都是“笔管条直”。像科罗拉多、怀俄明、新墨西哥、堪萨斯等州,完全是单调的长方块。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甚至城镇之间的界线,很多都是笔直的。1620年9月,英国“五月花”号船载着100多个清教徒移民,开始横渡大西洋;经过漫长的海上漂泊,他们于12月抵达北美的普利茅斯进行殖民活动。大约从那时起到1775年以前,英国在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共建立了13个殖民地。

        行政区划是—种历史现象,任何时代的行政区划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对前代原有体系的继承与改革。美国的这种人为的事先规划和严格设计,是与当时美国的国情相一致的。美国独立后,面对如此广大的国土,还有大批蜂拥而入的拓殖者:究竟该怎么来划分、管理和有效地利用这些土地?

        为此,美国国会先后在1784年、1785年和1787年颁布了3个有关的土地法令。政府对各州土地按长方形进行丈量,测定出一个个36平方英里的城镇,每镇分为36个区。还规定各州划拨1/6的土地作为教育方面的用途。据此规定操作,测量员首先确定一条南北线,也就是“最初子午线”(即俄亥俄州——印第安纳州北疆界线),再划定一条东西向“基线”,使两线成直角交叉。然后从交叉点出发,沿着最初子午线和基线每隔6英里再划出一条平行直线。线条纵横交错,把新土地分成许多面积为36平方英里的方块,每个方块就是一个“城镇”。

        作为体国经野之道,中美行政区划及其差异,说明了中美之间历史文化的差异。

        一是边界:自然划分,称山川形便;人为划分,称犬牙交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是中国历史行政区划边界的划定所遵循着两条基本原则,历代沿袭,形成了现行的行政区划边界。

        二是幅员:百里之县,千里之郡,万里之州之谓也。一级政区多大为宜?

        三是层次:国家疆域大小不同,分几级政区合适?

        四是中心:主要指政治中心,所谓郡望,治所是也。

        五是系统:即系统研究上述四要素的联系、变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即如何建立国家的安全体系? 如何建立国家的交通体系? 如何建立国家的纳税体系?

        政区即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主要指中央政府对其管辖区进行分区域,分层次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行政区划都是统治者对全国进行地域划分和对地方政权采取一定组织管理形式的一种制度。其变化的原则主要强调政治原则,(即中央与地方在集权与分权上的矛盾协调)。

        2、古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圈层模式的国家设计

        一是国野制。《周礼》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国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治天下如指掌

    中”。王者划分国都和野外之地,以王城为中心。如方千里的王畿,就是以王城为中心建立的。

    二是五服说。 《国语·周语上》曰: “夫先王之制: 邦内‘甸服’; 邦外‘侯服’; 侯卫‘宾服’; 蛮夷‘要服’; 戎狄‘荒服’。‘甸服’者祭, ‘侯服’者祀, ‘宾服’者享, ‘要服’者贡, ‘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

        古人“五服”制是理想的行政区划,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秩序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即“中心”与“周边”的亲疏与从属关系。从而确立中央为核心,而后层层保护,或者,涟漪式向外开拓的政治策略。

        《荀子》卷十二说: “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 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封内甸服, 封外侯服, 侯卫宾服, 蛮夷要服, 戎狄荒服。甸服者祭, 侯服者祀, 宾服者享, 要服者贡, 荒服者终王。”

        《国语·周语中》: “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 规方千里以为甸服, 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 以备百姓兆民之用, 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以均分公侯伯子男, 使各有宁宇。”除《禹贡》五服外, 还有五帝时期的所谓三服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诸臣议帝号时说: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 天子不能制。”顾颉刚注释: “地方千里者, 甸服也; 其外有‘侯服’, 又其外有‘夷服’。所云夷服, 即要服也。实三服制而非五服制。”这一三服制或许比禹贡的五服制更早, 可以追溯到五帝时代。

        顾颉刚《畿服》一文对《周语》中五服制度加以肯定说:

        “虢、毕、祭、郑皆畿内国, 甸服也; 齐、鲁、卫、燕受封于王, 其国在王畿外, 侯服也; 杞、宋、陈皆先代遗裔, 宾服也; 邾、莒、徐、楚者, 中原旧国, 惟非夏、商之王族与周之姻亲, 辄鄙为‘蛮夷’, 要服也; 至于山戎、赤狄、群蛮、百濮之伦, 来去飘忽无常, 异于要服诸国之易于羁縻, 惟有听其自然, 斯为荒服矣。”

        三是九畿制。王畿之外有所谓“九畿”。《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

    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

        这种内、中、外三大圈的分布格局,既是一种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贡赋制度, 又折射出中央与地方、中原地区与四夷之间圈层结构关系。《周礼·夏官·大司马》云:

        “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可知九畿的分布,是以方千里的王畿为中心,其圈外的五千里之地,依次划分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卫畿、蛮畿、夷畿、镇畿、蕃畿等九层,大小相套,依次迭远。 

        总之, 五服与九畿制度的实质是指大禹确立的中央与地方各大小诸侯及四夷远近亲疏的关系, 它以理想化的图式描绘出一幅中央与地方及四邻的圈层结构图。从平面上俯瞰这张巨大的圈层图, 从内到外大体可以划分为内、中、外三圈。 

        四是九州说。传说为大禹时行政区划。 (1)《尚书·禹贡》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

        五是乡遂制,即基层居民组织。《周礼》的居民组织有两类:国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称为乡,郊外之地称为遂。乡之下细分为州、党、族、闾、比等五级行政组织。遂之下细分为邻、里、酂、鄙、县等五级行政组织。根据地官《大司徒》、《遂人》等记载,乡、遂的民户构成分别为:

        一比:5家                            一邻:5家

        一闾:25家                           一里:25家

        一族:100家                          一酂:100家

        一党:500家                          一鄙:500家

        一州:2500家                         一县:2500家

        一乡:12500家                        一遂:12500家

        农田规划  《周礼》对于"野"的农田的规划,也是整齐划一。《地官·遂人》云:“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

        这里记载了两个系统,一是农田系统,二是沟洫系统。农田以"夫"为基本单位,一夫受田百亩。夫田与夫田之间有称为"遂"的水渠,遂上有称为"径"的道路。每十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沟"的水渠,沟上有称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洫"的水渠,洫上有称为"涂"的道路。每千夫之田之间,有称为"浍"的水渠,浍上有称为"道"的道路。每万夫之田之间,有称为"川"的水渠,川上有称为"路"的道路。

        六是《周礼》以人法天的体国法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礼》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积极奉行者。《周礼》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冬官等六篇为间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说的宇宙。《周礼》六官即六卿,根据作者的安排,每卿统领六十官职。所以,六卿的职官总数为三百六十。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数,《周官》其实就是“周天之官”的意思。作者以"周官"为书名,暗含了书中宇宙框架和周天度数的布局,以及“以人法天”的原则。其后,刘歆将《周官》更名为《周礼》。

        七是《周礼》学术与治术结合的经国原则

        所谓"学术",就是今古文之学,即汉代今文经与古文经的诠释。今文经与古文经的记载不尽一致,因而双方时有争论。汉代古文学以《周礼》为大宗,今文学以《礼记·王制》为大宗。

        所谓治术,是说《周礼》作为一部治国纲领,成为历代政治家取法的楷模。古人言必称三代,三代之英在周。古人笃信《周礼》出自周公,书中完善的官制体系和丰富的治国思想,成为帝王、文人取之不尽的人文。

        《周礼》礼制影响百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礼》的“六官”设置的。唐代将六部之名定为吏、户、礼、兵、刑、工,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

    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大明集礼》等,皆以《周礼》为蓝本,斟酌损益而成。又如"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格局,成为历代帝王向往的楷模。《天官》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等十大法则,详密严谨,宏纤毕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计是否体现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文化区域的协调关系?周振鹤先生认为,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基本关系。行政区划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背景上所划定的政治空间,因此在人为的政区与天然的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契合与否的问题。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活于其中的植物动物等因素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业国家,对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有很深刻的认识,深知行政区与自然区的一致对农业生产管理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总是尽量保持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一致,以利农业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是长治久安又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是摆在有利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上的。而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统治者不断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在这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一致性越来越差,尤其是高层政区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后期与自然环境之间已经存在相当大的背离现象。

        如江淮之间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南北分治时争夺的战场。所谓:论形势控扼之道,守江南者,必须先固淮甸,弃淮则江南不可保。古代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域称作淮甸或曰淮南。唐代曾设置淮南道,东临海,西抵汉,南据江,北距淮,大致点明了它的地域范围。正是江淮之间在地缘政治结构中的导向,元、明、清三朝一反前代按山川形势走向划分的规律,改变江淮之间单独设置一个行政区划的惯例,而采取跨长江建省级地方行政区划。明初,建都于南京,畿辅之制必须在首都附近划出相当大的一个区域作为直隶京师的一级行政区,于是将经济依赖区:苏、松、常、镇诸府,祖坟故乡凤阳府,以及大江南北的淮安、扬州、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诸府,全部划在一个南直隶大行政区内,在首都南京四周形成屏蔽。又割长江以北、大别山、桐柏山以南的淮河上游入湖广行省,这样长江不再成为行政区划的界限。

        曾国藩奉旨陈说:“查苏皖未分之时,跨江淮而为省……唐之十道,宋之十五路,其于江南江北,皆截然分而为二,……然唐自中兴以后,声教不行于河北,宋自中兴以后,号令并不行于江北。……画疆太明,未必果能久安,论形势控扼之道,守江南者,必须先固淮甸,弃淮则江南不可保。” 

        魏源在《圣武记》书中说:“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这是专制王朝人为地划分政区,使地形交错,互相牵连,便于控制。

        3、问题讨论——失地收复、国家统一与持续发展

        东北于咸丰八年(1858)《中俄瑷珲条约》、咸丰十年(1860)《中俄北京条约》,共割占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100多万平方公里;西北于同治三年(1864)《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光绪七年(1871)《中俄伊犁条约》及后几年的《喀什噶尔界约》等,又被割占领土50多万平方公里,(共1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法国和12个捷克斯洛伐克)。北疆:萨彦岭以南、唐努山以北,叶尼塞河上游5旗46佐领地,一直属清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管辖。1911年沙俄强占,1948年改称图瓦自治州,中国政府未承认。外蒙1911年在沙俄策动下闹独立,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5年《雅尔塔协定》,中国被迫承认其独立。后蒋介石以苏联违约为由,不承认外蒙独立,获联合国准许。1949年,中共与斯大林签定《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被迫承认。丧土156.65万平方公里(人口242万)。光绪十三年(1887)《中葡条约》澳门被占,廿五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地专条》强租香港(1899-1997)。现香港、澳门均回归。1913-1914.7,英在印北西姆拉召开“中、英、藏会议”,企图分裂西藏,英麦克马洪又捏造一条侵占中国领土9万平方公里的“麦克马洪线”。

        就时间、空间以及中国与世界体系的关系而论,中国的地缘政治分为三大历史阶段:中原王朝-宋元帝国时期;中国与世界体系局部性接触时期;中国与世界体系全面整合时期。

        国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反映了中国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

    求;二级制与三级制的交互运行,边疆地区与内地区划有别(设特区制),腹地与边陲的关系,内地与边疆的关系,反映了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趋势;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贯着中国特有的体国经野之道。

        “中央与地方”及“地方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中央如何平衡集权与放权?如何在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时也保持地方发展活力?兴衰的关键就是中央能否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从地方与地方关系看,区域经济发展打破了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但“全国几盘棋”的局面也不理想。

        过去政治史研究只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不重视人与人与地同时存在的交叉关系,表现为古代政治地理学三方面:一是对于理想的政治制度中地理因素的阐述;二是将地理要素作为政治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政治家利用地理因素解决政治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现在要研究政治过程对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同时复原疆域政区中历史变迁的过程,并就疆域政区本身要素进行分解式的研究。就国家而言,要研究疆域的伸缩,与邻国的地缘关系,及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就地方而言,重点则是研究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中央与地方”及“地方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中央如何平衡集权与放权?如何在保持高度一致的同时也保持地方发展活力?黄仁宇说:兴衰的关键就是中央能否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从地方与地方关系看,区域经济发展打破了全国一盘棋的局面,但“全国几盘棋”的局面也不理想。

        附录研究资料及参考论著:

        1、历代正史地理志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疆域形势》。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地图出版社1985年版。

        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中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历代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体国经野之道》(香港中华书局,1990);《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央党校,1991年,三联1998年)。

        5、李孝聪著《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