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睡眠与梦的认识
陈锡林老师 2008-12-21
浏览量:1243
1、关于什么是睡眠?
睡眠从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人的一生当中,最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猫,每天睡12小时;马,每天睡2小时
什么是睡眠?睡眠的确切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着不同的内涵。
睡眠定义的时代变迁
——睡眠定义的不同内涵
最初法国学者认为:睡眠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
研究现代医学大致认为:正常人脑的活动,和所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一样,始终处在觉醒和睡眠两者交替出现的状态。这种交替是生物节律现象之一。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睡眠是恢复精力所必须的休息。睡眠是指复发的惰性和不反应状态,睡眠时意识水平降低或消失,大多数的生理活动和反应进入惰性状态。通过睡眠,使疲劳的神经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精神和体力得到恢复。睡眠时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有利于促进机体生长,并使核蛋白合成增加,有利于记忆的储存。
· 睡眠 (sleep)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
· 觉醒时,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并能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应。
· 睡眠时则相反,机体对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肌张力下降,反射阈增高,虽然还保持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可是一切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逻辑思维等活动均不能进行,而仅保留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例如,鼠叫可唤醒沉睡的猫;乳儿哭声易惊醒乳母等。
· 自20世纪初,借助脑电图的分析,发现睡眠时脑电活动呈现特殊慢波。
· 1952年又有人发现睡眠过程中经常发生短时间的、快速的眼球运动,并伴有快速低幅的脑电波。这一重要发现导致睡眠研究的蓬勃发展。
· 已经证明,睡眠是大脑的主动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觉醒状态的取消;脑内许多神经结构和递质参与睡眠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开展了梦的生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睡眠紊乱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等)。
· 睡眠是极为复杂的过程:
· 一种非清醒的状态;
· 一些不同状态(思维停止、迷糊、做梦、、、、、、)复杂的周期性过程的连环与交替的过程。
· 一种没有行为的不活动时期。(脑电图EEG呈现出特定的睡眠时不同状态的脑电活动模式)。
人类:昼夜用于睡眠的比例(图示)
睡眠的3大特征
——睡眠的周期性、自发性和可逆性
· 周期性,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正常人脑的活动,和所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一样,始终处在觉醒和睡眠两者交替出现的状态。这种交替是生物节律现象之一。
· 可逆性,指睡眠状态能被外界或体内的较强刺激所唤醒;
· 自发性,则表示睡眠的发生是内源性的,尽管它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和一些化学因素的影响。
· 以上3个特征有助于区别睡眠和其他睡眠样状态,如
· 冬眠主要由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引起,
· 昏迷和昏睡则表现为睡眠状态的不可逆性。
· 催眠是由暗示所诱导的睡眠样状态,被催眠者的意识并未丧失,但其行为受催眠者的暗示所支配。
正常睡眠的时相
· 睡眠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时相所组成,
· 一个是慢波相,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
· 另一个则是异相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此时相中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并经常做梦。
· 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用于恢复体力,
· 快速眼动主要用于恢复脑力.
慢波睡眠
· 慢波睡眠
· 根据人脑电波的特征,通常将此时相区分为4个不同的期,即相应于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
· 第1期呈现低电压脑波,频率快慢混合,而以4~7周/秒的频率为主,它常出现在睡眠伊始和夜间短暂苏醒之后。
· 第2期也是较低电压脑波,中间插入短串的12~14周/秒的睡眠梭形波和K复合波,它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浅睡过程。
· 第3期的脑电图常有短暂的高电压波,超过50微伏,频率为1~2周/秒,叫做δ波。
· 第4期,δ波占优势,其出现时间占总时间的50%似上,代表深睡状态。
· 因此,3、4两期仅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差异。
· 一般认为慢波睡眠第4期具有消除疲劳的功能,因为人在长时间体力劳动或不睡后,在恢复睡眠中此期延续很久。随着睡眠由浅入深,意识逐步丧失,血压略降,心率、呼吸减慢,瞳孔缩小,体温和代谢率均下降,尿量减少,胃液增多,唾液分泌减少,发汗功能增强等。
异相睡眠,
又称快速眼动睡眠
异相睡眠,
· 人的异相睡眠,和动物的一样,表现出3个特征:①低电压,快频脑波;②颈部肌肉张力松弛以及脊髓反射被抑制,此时运动系统受到很强抑制;③频繁出现快速的眼球运动,同时在一些和视觉有关的脑结构,包括大脑皮层视区,出现高大锐波,统称脑桥-膝状体-枕区皮层波(PGO)。由于快速眼动只存在于异相睡眠中,故后者常被叫做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时相的转换
· 正常成年人入睡后,首先进入慢波相,通常依次为1~2~3~4~3~2等期,历时70~120分钟不等,即转入异相睡眠,约5~15分钟,这样便结束第1个时相转换,接着又开始慢波相,并转入下一个异相睡眠,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
· 整个睡眠过程,一般有4~6次转换,慢波相时程逐次缩短,并以第2期为主,而异相时程则逐步延长。以睡眠全时为100%,则慢波睡眠约占80%,而异相睡眠占20%。
· 将睡眠不同时相和觉醒态按出现先后的时间序列排列,可绘制成睡眠图,它能直观地反映睡眠各时相的动态变化。
睡眠深度
· 睡眠深度,一般是以身体活动减少和感觉灵敏度降低作为衡量的指标。
· 脑电图的分析证明,
· 睡者实际上是处在朦胧状态。
· 梦呓多发生在慢波睡眠的第2期,
· 梦游则无例外地发生在慢波第4期中。
· 梦呓或梦游,两者一般都和梦的内容无关。
个体发生
· 新生儿平均每天睡16小时,婴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至2岁时约睡9~12小时。
· 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因人而异,通常为6~9小时不等,一般认为7小时半是合适的。可是老年人的睡眠经常少到6小时。
· 根据脑电图的分析,新生儿的异相睡眠约占睡眠总时间的50%,并且入睡后很快就进入异相时期,成年人约占20%,而老人则不到20%。
· 在成年人凡异相睡眠时间低于15%或高于25%的则被认为不正常。同样,慢波相第4期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 至于睡眠与觉醒的周期更替,新生儿一天中约5~6次,婴儿逐渐减少,学龄儿童每天约1~2次的睡眠。有些老年人又恢复一日睡几次的习惯。以上随年龄增长所产生的睡眠变化可能和个体发育,特别是脑的觉醒系统的发育有关,此外也和家庭、学校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需要有关。
种系发生
· 若从动物生存竞争角度来分析,大体可归为两类:
· 一类是被猎食动物,如啮齿类、食草及反刍动物摄食后需要长时间咀嚼,因而睡眠时间缩短,异相睡眠也短,一般不超出5%,如母牛为1.6%,食蚁兽居然没有异相睡眠;
· 另一类是猎食动物,如食肉类,它们的进食快,有较多时间的睡眠,异相睡眠也较长,可达20%或更长,如猫、狗等都如此。
剥夺睡眠
· 剥夺全部睡眠
· 24~48小时后,脑电频率变慢,近似慢波相第1期,但外观行为正常。
· 继续剥夺,则警觉性降低,严重的会发生幻觉、谵妄或梦呓。
· 3~4天后,任其入睡,在第一夜中慢波第4期明显增多,而异相睡眠相应减少,在以后数晚,异相睡眠才代偿地增多。
· 剥夺部分睡眠
· 使受试者每天仅睡3~4小时,
· 几天后,异相睡眠或分比平时睡眠头4小时内的异相成分加多。
· 停止实验后,受试者连续数夜多次出现异相睡眠。
· 许多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剥夺异相睡眠不产生明显的心理紊乱;而长期剥夺全部睡眠的人,不能长时间工作,否则差错加多。少数人还会发生短暂幻觉和荒诞行为。
评价睡眠质量
评价睡眠质量好坏的标准,不是睡眠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看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只要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没有觉得不舒服,这就表明睡眠质量高,是健康的睡眠。
·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人体对睡眠的要求是青壮年一夜睡7小时-9小时,少年幼儿增加1小时-3小时,老年人减少1小时-3小时,这是不同年龄段对睡眠量(时间)的要求。
· 上床半小时内即能入睡,整夜不醒或醒一次,不是间断多醒或早醒;不梦少梦,不是多梦或噩梦;睡眠深沉,不是似睡非睡,或易受环境干扰、惊醒,这是对睡眠质量的要求。
· 人类最佳睡眠时间应是晚上10点-清晨6点,老年人稍提前为晚9点-清晨5点,儿童为晚8点-清晨6点。
· 每个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差异很大,这与人的性格、健康状况、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许多因素有关,与每个人的睡眠习惯也有一定关系。
· 睡眠的好坏,并不是完全取决于睡眠的时间,而要看睡眠的质量,也就是整个睡眠中深睡时间的长短。
睡眠模式图示
2 、关于梦是什么?
· 梦是什么?在人类文化中,无论古今中外,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 梦是一种奇异现象,而做梦的经验,也是人所共有的。
· 心理生理学家认为,梦,是人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是大脑在睡眠时的一种活动形式。伴随有梦的睡眠对健康是有益的。因为,人体通过大脑要求有一个连睡带梦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全身彻底休息放松,并且调整我们善良温和的性格。
· 人的睡眠过程,分为“无梦睡眠”和“有梦睡眠”两个不同的阶段。一夜中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要交替4―6次。
梦无分好人坏人
梦无分圣贤愚鲁
· 在未开发的部落社会里,往往把梦看成是神的指示或魔鬼作崇。
· 即使在现代化的文明社会里,仍然存在着对梦的诸多迷信的解释。
· 根据现在心理学家的研究,
· 任何一个人都有做梦的经历,不论是婴儿还是老人,不论是乞丐还是伟人,不论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古代人﹑现代人,只要是人,一定会做梦。人人都会做梦,甚至,连动物也会做梦。
梦属于想象范畴
梦境内容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生活经历的反映。
· 心理学认为,梦属于想象范畴,是在睡眠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无意想象,其内容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生活经历的反映。
· 梦境显示的内容只不过是做梦人的过去了的经历的内容和无序的“生活碎片”(包括曾经参加了的、曾经注意与未关心了的、可能遇到了的、或许是你遇到了的却是与你无关的“人情世故”).
· 梦境显示的内容也可能是做梦人的理想、空想、希望、期望与思想所折射的“幻影置景”。
· 因此,梦境可以反映人的生活文化的片段遗迹和主观向往;可以反映人的工作学习的“记忆碎片”和“情绪表达”。
· 人人必梦,夜夜有梦。这是现代心理生理学研究的科学结论。
弗洛伊德是怎样说梦的呢?
· 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他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
足。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梦,本质上都是愿望的达成。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较之成人的单纯,所做的梦也就单纯,是通俗的白话文而不是深奥的象形文字。他说,就像我们研究低等动物的构造发育,以了解高等动物的构造一样,我们应该可以多多探讨儿童心理学,以了解成人心理。小孩的梦,是简单明显的愿望达成,虽然它比起成人的梦显得枯燥,但却提供了梦的本质是愿望的达成。虽然它比成人的梦简单,但却证明了人的梦的本质。因为儿童的梦简朴、明白、易懂,它未曾化装或很少化装,有摄人灵魂的自然美。分析儿童的梦不需要任何技术。
·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是这样的:
第一, 梦是伪装愿望的达成。
第二, 所有的梦都是可解的。
第三, 梦的来源一是身体状态;二是日间印象;三是儿童期的经历。
第四, "性"扮演重要角色。
陈锡林的说梦理论
陈锡林的《对弗洛伊德观点的补充说明》
1、梦是压抑﹑不满的释放和发泄,梦还是困难﹑麻烦的解决或者回避,梦还是愿望的渴求和心灵的倾诉。
2、我基本赞同身体状态和梦的关系。身体内部有可能产生与梦境有关的应激源(胃病、心脏病)。
3、我赞同日间印象和梦的关系。意识来源于物质世界,来源于实践。所以说梦是来源于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不仅仅儿童时期的经历和梦有关,任何时期的经历都有关。
4、梦是直接刺激物导致大脑把沉淀到潜意识里的事件表现为显意识。这个直接刺激物一般是和“日间印象”有关,或者和最近发生的事有关。
5、认识梦和性的关系。梦中经常有“性”行为或者“性”欲望,这说明“性”被压抑了,需要释放和满足。
6、强调,梦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正如人的大脑会记忆﹑会遗忘﹑会思维一样,人的大脑也会做梦。
7、强调,做梦是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不做梦的大脑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心理有愿望,想表达,可以通过嘴巴表达,也可以通过行动表达,也可以通过梦来表达,梦和嘴巴会说﹑手脚会动一样,是人身体的一种机能,
8、强调,梦是潜意识表现的一种方式。潜意识常常是通过梦来表现的。梦是潜意识和显意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不做梦的大脑是有缺陷的,人脑如果不做梦,说明在潜意识和显意识之间存在障碍,就等于缺少了自我对话的机关与秘密通道。
9、梦,就是梦。梦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直接刺激物导致大脑把沉淀到潜意识里的事件表现为显意识,梦是伪装愿望的达成,梦是压抑的释放和回避,是矛盾的解决,是一种心灵的倾诉,是对客观事物经过复 合﹑重叠﹑交叉﹑伪装的反映。任何梦都是可以解释的。
心理生理学家观点
-----梦的一般解释
· 所谓梦,梦是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个历程,称为做梦(dreaming)。
· 在一个典型的夜睡中,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
· 梦境的持续时间,约为5-15分钟(平均为10分钟),整夜的睡眠时间内,在睡眠的各个阶段循环出现,而在一夜内大约要做4-6个梦;总共大约有1-2小时的睡眠时间,是在梦中。
不同脑电波睡眠时 梦的性质与意义
心理生理学家d 观点
· 按照心理生理学家观点,归纳起来,引起做梦的原因有二:
·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千奇百怪的梦大都与本人日常生活中的愿望、想象、回忆、忧虑、思念等精神活动有关。
· ②内外部刺激的影响。就象古书上说的“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白天劳累过度,临睡前深思熟虑次日的工作或纠缠于白天不愉快的事情,身体有病,如头痛发烧、心脏不好以及睡眠的姿势不适,床铺被褥不舒服等,都会对做梦有影响。
· 研究表明,梦既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又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 美国普尔大学的罗杰斯教授研究发现:人在做梦时,会大量产生一种来自骨髓和淋巴结的物质;有防病治病之效。
心理生理学家d 观点
· 一般认为,梦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没什么消极的影响。假如,一个人老是恶梦不断,或者做梦后又总是忧心忡忡,长此以往,梦特别是恶梦则难免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
· 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在梦眠时会产生有梦催眠肽和无梦催眠肽两种物质,梦多的人,脑中有梦催眠肽含量高于无梦催眠肽,可以延年益寿。相反,梦少或无梦则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 伦敦英国皇家医院的医生发现,有些病人述说头昏头痛,并称睡眠中不再做梦,后来检查发现这些病人有轻度脑出血或长有肿瘤。
· 最新研究结果证实:梦是人脑中主管各种功能的各个中心点联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某一个中心受到损伤,就形不成梦,或形成一种残缺不全的梦,如梦中人物只有图像而没有语言。
为什么人记得的是极少数的梦呢?
· 也许你每夜做梦,一夜会做4-6个梦,为什么醒来后只能记得极少数的梦呢?对这个问题,
· 有三种不同看法:
· 其一是干扰论的看法:认为数个梦彼此干扰,新做的梦,干扰了前面的梦;虽然在一夜之间梦境连连,早晨起床时,很可能只记得临醒之前的最后一个梦。此一解释,大致符合一般人的经验。
· 其二是动机性遗忘论的看法:认为梦境中多属令人不愉快的事,当事人不记忆,以免引起焦虑。这个解释,不符合一般事实。因为,事实上一般人所记忆的梦境,并非全属令人愉快的事。
· 其三是讯息处理论的看法:认为做梦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在性质上均属短期记忆。短时记忆如不经复习或输入长期记忆中去加以贮存,自然很快就会忘记。这是一种认知心理学兴起以来的新的解释法,看来较为合理。
梦是REM时的特征
· PSG问世获得了一个突破,发现两种睡眠状态有着明确区别的电标志。
· 借助PSG的研究,已揭开梦的薄纱:即梦是REM时的特征。
· 在脑发育成熟后,梦主要出现在REM期。这一发现很有意义,因为REM期,人体的代谢过程和大脑皮层细胞活动与正常活动差不多。
· 而在NREM叫醒只有7~10%正在做梦,且内容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鲜明的较少。
· 那么为什么有人感觉很少做梦呢?其实人人晚上都要做梦。在一夜的睡眠周期中,在接近清醒期的最后一个REM持续时间最长,且是直接进入清醒期而不再转入到NREM期的。
· 因此,在这最后一个REM期,如果做梦,梦境就清晰而能回忆。
· NREM和REM均可直接被唤醒而转为觉醒状态。
· 心理学认为,睡眠的功能在于使人作梦,即把作梦做为睡眠的主要功能之一、另一种意识状态。
关于做梦与人体健康的疑问
· 人们在睡眠中,往往会做这样那样的梦。
· 梦境与疾病有关联吗?
· 梦是否反映心理危机?
· “一夜无梦”就表示睡眠质量高?
· 从医学角度去分析,某些看似虚幻的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心理与生理的健康状况。
梦境可能与疾病密切相关
有肺部疾病的人,常常会梦见自己的胸部受压,身负千斤重担行走,或梦见自己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孕妇的梦则常常带有很强烈的情感色彩。比如,会梦到自己的身体突然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往往会梦见被追赶、心中恐惧、呼喊不出,或梦见自己从高处坠落,还没到地面就突然惊醒。
老年人做恶梦,梦见有人追逐,自己身体歪斜扭曲,肢体沉重,情绪激动,醒后心有余悸、大汗、心跳加快。这些都可能与心脑供血不足有关,常是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的先兆。
青年人梦见吃饭、饮酒,可能是溃疡病的先兆。癫痫病人梦见电视机受干扰,与人相撞,从空中坠落,提示不久此病即将发作。梦境内容的改变,也可提示疾病的好转或加重。
抑郁症病人梦境并不像白天那样抑郁悲观,甚至有欢天喜地的梦。而欢乐梦的消失,烦恼梦的增加,倒是临床症状趋缓的先兆。
做梦也许能反映心理危机
1、方先生困惑: “我最近常常梦到自己去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出差,任务重,时间紧,急得满头是汗。而前一阵,我的确完成了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在梦中,我会反复回到刚刚接受任务时的紧张情景。我摆脱不了这样的梦境,该怎么办?”
2 、陈小姐困惑:”自己的梦里常常会出现过去高考前夕紧张学习的场景,不是在紧张地考试,就是有做不完的题目,时间不够用,人觉得很焦虑。”
分析:上述两种较为典型的梦境,反映的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状态。恐惧、焦虑、压抑等现代人普遍的“情绪危机”,在睡梦中被不受抑制地表现出来,只不过陈小姐在当下遇到的压力,在梦中被转换成小时候的一种情景表现了出来。
“一夜无梦”与“夜长梦多”
所谓的“一夜无梦”,只是我们不记得自己曾在夜里做过梦。
如果经常觉得“夜长梦多”,则是睡眠质量不高的信号。
· 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夜里不停地做梦,也就意味着睡眠曾多次中断;记得自己做了几个梦,则表示夜里曾醒来过几次。睡眠时断时续,自然就会使人觉得疲劳乏力。
· 不过,做梦本身不但不会影响睡眠,还会对人体健康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
· 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和生长激素,就是在睡梦中合成的。
· 做梦还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并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稳定人的精神状态。
怪梦:人格可能出问题
有必要提醒大家,遇到以下情况,最好请心理学专家看看:
· 同一个梦反复出现;
· 还有就是反自然的怪梦。
· 如果梦反复出现,说明你已经在潜意识中产生了焦虑,只要找出原因,梦境就会消失。
· 反自然的怪梦则象征人格中有不能整合的部分。
· 在进行梦的分析时,颠三倒四的梦对解梦人来说更有意义。有些梦的情节非常精彩,好比好莱坞大片,这只能说明你的想像力丰富。
· 在梦的分析中,真正反映问题的,往往是一些被忽略的细节。
梦境自解
掉牙齿象征着“失落”以及对自我形象的关注,害怕言谈举止的错失。言语攻击性强的人,也会经常做这种梦。
· 被追杀却跑不快象征着矛盾。做这种梦的人,往往性格不够果断,在做决定时优柔寡断。
· 蛇一条蛇象征着性。不同形态的蛇意义不同:石头中的蛇代表着性压抑,水中的蛇代表性无能。一堆蛇则象征着对危险的焦虑。
· 飞,成年人梦见飞翔,是一种心理上的“退行”,代表在现实中遇到为难的事或挫折。有时也说明肺部、呼吸道在睡眠中受到压抑。
· 高处跌落象征着一种不安全感,或是地位的失落。小孩子做这样的梦,说明在长身体。彩色梦说明做梦人情感丰富,想像力强。黑白梦做梦人逻辑严密,比较理智化。
如何才能摆脱恶梦的纠缠?
· ①保持乐观情绪。
· ②讲究用脑卫生。
· ③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 ④学会自我解梦。
所谓学会自我解梦
· ①相信科学,要破除对梦的种种迷信。梦是记忆的碎片的连接,与现实生活并无必然的联系。梦并不妨碍睡眠并不有损身体健康反而是有益于提高睡眠质量与身心健康。这样,即使做了某种所谓不祥之梦,也会泰然处之。
· ②保持乐观的生活情绪,把梦的内容作积极的解释。通过积极自信的自我暗示,对心身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 ③认识生命,认识睡眠。梦的征兆就象古书上说的“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梦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迹象,梦者应及时去就医诊治。实际上,该微弱病痛早已存在,只是由于白天刺激众多,工作繁忙,没有察觉到;但人入睡后,由于万籁俱寂,刺激减少,该微弱病痛便在梦中被察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