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手携书卷课童耕—读拙政园
曹林娣教授 2009-06-28
浏览量:819
拙政园具有千年文化的积淀。地有“虽在城市,而有山林深寂之趣”、“不出郛郭,旷若郊墅”的环境特点,为“昔贤高隐地”:三国郁林太守陆绩、东晋高士戴顒、晚唐诗人陆龟蒙、宋胡稷言等名人曾先后结庐于此,诗文佳话映照古今。
现全园包括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原“归田园居”)三部分,位于住宅北侧,花园部分占地约有62多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
住宅坐落在园的南面,分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
一 读园导言
[一] 拙政园主人王献臣
拙政园的主人王献臣,字敬止,号槐雨,原籍吴人,隶籍锦衣卫。王献臣弱冠时便以锦衣卫举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授行人,未几,擢为御史。
“公疏朗峻洁,博学能文辞,论事踔发。当孝宗朝,峨冠簪笔,俨然柱下,有古直臣风”(王宠《雅宜山集·拙政园赋序》)、“杜韦天尺五”,不阿法,抗中贵,人品高洁,“海外文章传谏草,天南魑魅识星辰”(王宠《寄王侍御敬止》),时有“奇士”之称。
[二] 拙政园和文徵明
文徵明与拙政园的关系倍受关注。
[1]、文徵明曾为拙政园主王献臣的父亲写过《王氏敕命碑阴记》,王献臣和文徵明也过从甚密。
[2]拙政园并非按文徵明图而建。
几乎所有的文章包括我自己的书中都说,文徵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甚至认为是按文徵明图而建,但这个说法迄今没有历史文献的支持,仅仅限于推测。
[3]目前收集到的文献记载文徵明手书拙政园图咏情况如下:
1、“嘉靖七年(1528年)(一说正德八年文氏44岁时曾第一次作画,但迄今本人未见确切记载,不敢信从;正德九年,文有《饮王敬止园池》,正德十二年,文有“拙政园中日月长”的诗,属于一般的酬唱)。
2、所题拙政园诗初稿见于文嘉钞本中,约在嘉靖十年(1531)左右,二年之后,即1533年增加《玉泉》一景,成为31首。这里仅指诗歌,没有提到图。
3、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年)作《拙政园三十一景》册。
4 、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年)82岁作《拙政园图》册,现存八帧。
5、嘉靖三十七年(1558)89岁时画《拙政园图》,此画曾著录于梁章钜《退庵金石书画跋》和秦谊亭《曝画记余》。这幅《拙政园图》似乎为全景图。
[三] “拙政”解
据文徵明《拙政园记》载:
王君之言曰:“昔潘岳氏仕宦不达,故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曰:‘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余自筮仕抵今,余四十年,同时之人,或起家八坐,登三事,而吾仅以一郡倅,老退林下,其为政殆有拙于岳者,园所以识也。”
园名为明代王献臣所起,用拙者之为政也之意。“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渊明“守拙归园田”中的“拙”。也是儒家一贯提倡的道德标准,与“巧言令色”、“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等相对。
王献臣自己也说:“罢官归,乃日课童仆,除秽植楥,饭牛酤乳,荷臿抱瓮,业种艺以供朝夕、俟伏腊,积久而园始成。”(王献臣《拙政园图咏跋》)
二 中部
中部为全园主要部分,占地十八亩半。此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王氏拙政园记》),因地制宜而成。
园门是东西两住宅夹弄的巷门,对着东北街,以一座小庭园起首,院中有1533年画了三十一幅图咏后文徵明手植的古藤,“繁花密叶一层层”、“盘旋神龙势欲腾”(蒋吟秋《园林纪胜》),墙壁上镌“蒙茸一架自成林”,紫气东来大吉祥。
进夹弄有砖刻“得山水趣”,透露出若干山水信息,墙边小径,苔藓野草,是先抑后扬,引人
入胜的一笔。腰门精致,入门,一座黄石假山当门而立,山势东西延绵,山上树木葱笼,藤萝漫挂。符合清人审美:“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清闲供·小蓬莱》)
“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主厅远香堂,四坡飞脊的歇山厅,梁架扁作,实际上是四面厅,廊庑周匝,造型稳重而又舒展、通透。
堂额取北宋理学开山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句意。赞美莲花的清香、洁净、亭立、修整的特性与飘逸、脱俗的神采,也展露了作者思想深层的佛学因缘。所以,“香远益清”指的是君子高尚的品德、美好的声誉,恰如莲之暗香潜溢,流芳远播。
堂南北步柱均有长联,看出当年名贤胜侣觞咏之盛。
西侧紧挨着远香堂的是“倚玉轩”,此轩又名南轩,在此赏景,美不胜收。
堂东南角有井名“玉泉”,明代拙政园第三十一景。园主王献臣曾为京官,是他引以为荣的仕途经历,为拉纪念北京香山的玉泉,“遂以为名,示不忘也”,可见园主也不脱“心存魏阙”的巢臼。
远香堂北面临荷池大月台,景色开朗,池水清澈,隔水北望,仿佛一卷平远山水画。水中由西而东有荷风四面亭、雪香云蔚、待霜三岛连属。
“雪香云蔚”西南方六角小亭““荷风四面亭”,攒尖顶,嫩戗发戗,位于广阔浩渺的水池之中,四面贴水,“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周围千叶莲花,李鸿裔以为来自印度,李鸿裔因有“前身金粟,俊赏琼英”之赞。
雪香云蔚亭与东侧的土山一溪之隔,溪间覆以小桥,土山平面略成三角形,小而略高耸,四周夹种橘树,更有乌柏成林,筑“待霜亭”,以橘题额,亦藉橘言志,含屈原《橘颂》、王右军《黄柑帖》、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桔》诸意。
“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计成所谓“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三岛大小参差、高低错落,“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计成《园冶·掇山》),既令人产生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之遐想,又得四季季相变化之美色。
堂东侧土山上的绣绮亭,亭面向远香堂,高下互为对景,亭平面长方形,亭中间后墙上有长方形窗洞,天花装饰性较强,前后为鹤胫形椽,中心较浅的藻井,内为圆形图案,屋顶坡度平缓,曲线柔和。
旷如奥如,方能疗治审美疲劳,享受了远香堂北之“旷”,可折堂东南隅体味园中园之“奥”趣。入“枇杷园”圆洞门,圆洞门宕南砖刻“晚翠”,取《千字文》中的“枇杷晚翠”。院落平面自由:
枇杷园与东部的海棠春坞、东南方的听雨轩之间用走廊连接,外用云墙、土山、树木围蔽组成了既有分隔又相互贯通的院落,各具景境特色。
这里的空间大小开阖,隔而不隔,各有欣赏主题,印证了张家骥先生所说的“往复无尽流动空间理论”。
循廊北上至东园与中园的界门坐东朝西的“倚虹”亭,亭倚南北长廊,长廊如卧虹,故名。亭前“倚虹桥”与阑皆低,为明旧构。此地境界大开,中部全貌豁然在目:
水池天然,浩淼修长,碧波映红,气象万千,隔岸西眺,西半亭“别有洞天”隐然在望,亭背北寺塔影亦赫然在目,乃借景的经典一笔。
左顾远香堂、倚玉轩、香洲等华丽壮美的建筑,皆傍水而立,右观三岛苍然,山林苍翠,禽鸟鸣响,微风吹拂,松枝摇荡,一片山水自然之趣。一人工、一自然,是“园林设计上运用最好的对比方法”。
北侧“梧竹幽居”,形体较大,平面方形,内为四堵墙,各辟圆洞门,外为四根柱子,形成外廊。
“绿漪亭”在池东北角,北倚界墙,亭西南对池中小岛,亭南瞰水池,繁藻浮水,绿波粼粼,游鱼隐于繁藻绿波间,浮起曲漪。
远香堂西南隅的“奥”境则另具特色:“小飞虹”西接“得真亭”,东与松风水阁、南与小沧浪、志清意远、深净亭围合成平面自由的独立水院,幽深曲折,庭园深深,移步换景。
旱船,是文人表达江湖之思的重要载体。建筑形若古代官船,是一种五种建筑物的综合体:跳
板为桥、船头为台、头舱是轩、中舱为榭、尾舱为楼,似与非似,催人想象。
玉兰堂也是封闭式的书房小院,南为高墙,院内有大小玉兰各一株。玉兰,别名应春花、白玉兰、望春花。大型者亭亭玉立,笼盖一庭,早春花开,千枝万蕊,莹洁清丽,白色微碧,宛如雪山琼岛,且气香如兰,令人心舒目开。“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风韵动人。“玉兰”花形似笔,故一名“笔花”。
沿“柳阴路曲”北行,“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荫路曲,流莺比邻”(司空图《诗品·纤秾》)意境油然而生。
园西北隅之“见山楼”三面环水,楼上层收进。从楼西侧的假山盘登至架在半空的过道,直至楼上,“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春秋佳日,觞咏其间”,灵岩、天平诸山列障如屏,平远之景冲融而缥缥缈缈,可领略“山色有无中”的意境;雨天可观“远峰带云没,流烟乱雨飘”的空濛景象,风景极佳。隔池东望,“悠然见南山”,那连绵土山,鸟语花香,南望倚玉轩、香洲,美景如画,令人洒然自适,心境一片悠然。在此“束云归砚盒;裁梦入花心”,诗兴更添。
底层面池,可凭栏休憩,榭内布置书房,一律明式家具,简洁疏朗。夏日荷花飘香,因名“藕香榭”,池边芦苇,深秋荻花飞絮,萧瑟有致,一片乡野情趣。东北角有曲桥与岸相连。
中部的主要建筑面水而立,造型多样别致,再联络以各式游廊曲桥,使得这一部分景色真正做到了“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陈从周主编《中国古典园林鉴赏辞典》,第113页)。陈从周先生称似姜白石词,清空骚雅,如闲云野鹤,来去无踪。
三 西部—补园
清光绪三年(1877)西部属张履谦补园,占地12.7亩,张延请吴门名画家顾若波、陆廉夫及书法家曲圣俞粟庐等参与谋划而成。园主自述:“宅北有地一隅,池诏澄泓,林木蓊翳,间存亭台一二处,皆欹侧欲颓。因少葺之,芟夷芜秽,略见端倪,名曰补园。园之东即故明王槐雨先生拙政园也,一垣中阻,而映带联络之迹,历历在目。观其形势,盖创造之初,当出一手,后人剖而二之耳。”(张履谦《跋文待诏〈拙政园记〉》石刻)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所形成。
圆洞界门“别有洞天”半亭依长廊,形成框景通往西部。洞天,本谓道家所称的仙境,群仙所
居。《说苑·茅君内传》:“大天之内,有地之洞天三十六所,乃神仙所居。”“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唐章碣《对月诗》)。入门便见西部台馆分峙,回廊起伏,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有额“西山佳气”,兼融晋名士王子猷“西山朝来,致有爽气”(《世说新语·简傲》)意和东晋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诗意,耐人玩味。
湖石假山上有“云坞”摩崖,古人以石为云之根,似云聚之坞。
“云坞”假山西侧的鸳鸯厅,是园主专为拍曲而建。其上的草架空间较大,对厅内隔热防寒有较好的作用,为西部的主体建筑,嵌菱形蓝白玻璃,馆平面为方形,厅内用中间用纱鬲与挂落分为大小相同的南北两部分,好像两座厅合并而成。北为水池,与假山上浮翠阁相对,“三十六鸳鸯馆”,宜于夏秋;南为小院,植山茶十八棵,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
出鸳鸯厅折南水湾东侧,池心石柱顶着橘红色八角亭,灯笼锦窗棂,用湖石遮掩,形式自然,有小桥和池岸相连,亭下水假山临水砌成羊肠小径,亭影倒映水中似塔,“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綦毋潜《题高峰院》)、“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唐许棠《题慈恩寺元遂上人院》),塔影也是诗人眼中的审美对象:蔚蓝色的天空,明丽的日光,荡漾的绿波,鲜嫩的萍藻和红色的塔影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极美的视觉享受,径名“塔影亭”,该亭是苏州园林中最精美的亭子之一。
自亭南绕狭长水池西行折北,到“留听阁”,名为阁,实为一层建筑,面阔三间,平面形状接近方形,内设四柱,柱间用纱鬲挂落飞罩分隔成内廊。阁的南面和北面中间为长窗,其余都为短窗。有吴大澂篆书额。在萧瑟的秋日里,又值秋雨如丝,碧荷初败,倚栏静听,细雨滴打枯荷竹叶,淅淅沥沥,组成一曲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别有李商隐“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那种冷清萧瑟的诗情。
北行步石蹬上土山东行,有八角形双层之阁高耸于假山之巅,四周有平台栏杆,显得庄重,远眺近观皆成景,与水池南“卅十六鸳鸯馆”互为对景,有宋苏轼《华阴寄子由》“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诗意,因名“浮翠”,为郭熙所称的高远取景法,高远之色清明,势突兀。土山东从大池分出的一股水流从东向西斜穿山地,将山分成南北二峰,创造出山涧小溪一景。
下阁而南渡桥再登假山,土山顶有浑圆小亭,圆形攒尖顶似笠,隐于水际、花木之间,“何蓑何笠”,恰似渔翁头戴之蓑帽,名“笠亭”。
东行至河湾转折处依水而筑的扇形小亭,扇形的弧面和池岸相协调。名“与谁同坐”轩,其内桌、凳、窗、门,皆为扇形,小巧精雅,别具一格,两侧门洞形式精巧,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过花棚石桥到东北隅,临池有二层楼,楼上四面窗户,用传统的明瓦采光,“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边倒影来”,名“倒影楼”,运用光感来表现大自然瑰丽秀美的色彩。楼下名“拜文揖沈之斋”,园主得文徵明、沈周两人的半身像和《王氏拙政园记》,将之嵌刻在两壁,唤起游人对这两位伟大画家、文学家的追念。斋北银杏木屏风上雕刻着清画家郑板桥的竹子和题诗。
波形长廊为补园极品,廊跨凌于水面,高低曲折,委蛇起伏,浮廊可渡,贴墙堆叠湖石、点缀花木。
池东南假山有一平面六角形的小亭,“隔墙送过秋千影”,中部的湖光山色奔驰眼底,“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唐白居易《欲与元宗简结邻而居作诗以赠》),墙垣沉睡于春色之中,垂杨飘绿,红杏出墙,梨花送白,春色两家共享,名“宜两亭”。这是巧借地势,并深得“窗户虚邻”之妙。
“补园”与中部比较,有不少差别,顾公任甚至有“富儿作态,弥觉可憎”的激愤之评。“补园”建筑密度高,部分失去疏朗闲适的特点,装饰奢丽,基本保留了西风东渐后特别是晚清时期的园林风貌。
四 东园·归田园居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到了明崇祯四年(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东部为王心一构得。王心一,字纯甫,号玄珠、半禅野叟,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天启间为御史,因劾魏忠贤党客氏而遭贬谪.
此地具松冈、山岛、竹坞、曲水之趣,王氏悉心经营,因地制宜,“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友人文湛持为余额之,曰:‘归
田园居’”(王心一《归田园记》,出《吴县志》卷39中)刻意追求陶诗高韵,曾自作《和归田园居》五首和陶渊明。
“门临委巷,不容旋马,编竹为扉,质任自然”,是住宅夹弄的巷门,朝东,即百家巷。
今仅有下述几处仍旧名,位置也有变化:
兰雪堂,用唐李白诗《别鲁颂》:“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东北绕池行,至水榭名“芙蓉”,前部用石柱架于水上。平面接近正方形,四周为回廊,内两侧山墙上为砖框景砖,前后开敞,前为方形落地罩,后为圆光罩,镶嵌着花篮,装修精美,造型轻盈。
巡径北上大草坪,散植紫薇,“紫薇长放半年花”,花色紫红白蓝相间,中天泉亭耸立于前,周围有八角形的石地坪,亭体形较大。亭平面为八角形,内用长窗和半墙半窗分隔,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终年不涸,水质甘甜,故借以名亭,引发思古情思。
亭北平冈松林、宽阔的草坪、葱绿的树木,清疏明朗。折西北,为秫香馆,四面厅,四周围廊,如意头十字穿海棠窗棂,此馆内所有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刻有四十八幅黄杨木雕,共有《西厢记》和《金玉如意》两本戏剧图案。有“张生跳墙会莺莺”、“长亭送别”、“状元及第”等图案。现为游人品茗休憩之处。
馆南为曲水萦围的山岛。土山顶上的“放眼亭”,卷棚歇山顶,位高宜远观,因取唐白居易“放眼看青山”(白居易《醉吟先生传》)诗句意名之。
环复廊南行,半亭“涵青”,平面为凸字形,倚南墙而面水,取唐储光羲《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诗中“池涵青草色”诗句意。亭前一方清池,碧水盈盈,萍藻浮翠,池北以坡地、草坪、花草、树木、流水为主,景色开朗,南北与放眼亭高下对景。“涵青”池原在“兰雪堂”前,今仅袭旧名。
陈从周认为,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宜于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