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话寻根第一讲:从历史名人、古典书籍里寻根
潘君明老师 2009-01-16
浏览量:4730
开场白
我国汉语有七大语言系统,吴语是其中之一。一般认为,江苏的东南部、上海和浙江的东北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吴语系统。吴语也称“吴方言”。苏州是吴语的发祥地,也是吴语的中心、吴语的代表。吴方言的使用范围较广,影响较大。在历史上,用吴方言写的书籍也不少,较为著名的有:
1.清乾隆、嘉庆年间张南庄(过路人?上海人)的《何典》。又名《鬼话连篇录》。
2.清光绪年间漱六山房(张春帆?常州人)著的《九尾龟》
3.清光楮年间韩邦庆(江苏华亭人,一说松江人。今上海。1856——1849)著的《海上花列传》。
以上各书都是用苏州方言、俗谚写成。
明末冯梦龙(1574-1646)著的《三言》;凌蒙初著的(1580——1644)《二拍》,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其中也有不少苏州方言,在读者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吴方言虽属一个系统,因地域之广,人口密集,各地的方言也有差别。辟如苏州、无锡、常州、上海、杭州、宁波等,都有本地的方言。苏州与上海、无锡是紧邻,近在咫尺,但在语言上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就有了“苏州话”、“无锡话”、“常州话”、“上海话”、“杭州话”、“宁波话”等的说法。
实际上,苏州所豁的五个市(县),也有本地的方言,如“常熟话”、“吴江话”、“昆山话”、“太仓话”等。
语言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数千年人们长期生活实践的积累,也是一笔丰富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么,这些话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突发奇想,欲探寻话语的来源,尤其是苏州话的渊源。早在二十多年前,摘录苏州方言,逐条寻根,写成短文,在《姑苏晚报》上辟出“吴语探源”、“熟语故事”等专栏,不定期的发表,然后结成一集,名曰《苏州话寻根》,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苏州话,仅局限于苏州,有些话也在上海、无锡、常熟、昆山等使用,反过来,上海话、无锡话,常熟话也在苏州使用。这是语言交流的结果,是不足为怪的。
俗话说“树有根,水有源”。那么,苏州话(方言)自然也有它的来源,就是说,这句话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出典在哪里?含义是什么?仔细研究起来,既很有意思的,也很是风趣。
寻 根 (讲座之一)
今天讲的题目是:从历史名人和古典书籍中去寻根。
一、先讲封面上的三个字:??
1、?(朆)(音“分”)
问:倷去观前格?
答:我?去!
2、勿要(覅)(音 )
问:倷阿要格件衣裳?
答:我覅格件衣裳!
3、嘦 音“叫”)
问:倷要哪一本书?
答:我嘦格本书。
(以上三字,已收入《现代汉语词典》
二、再讲寻根:
一、 来源于历史名人
苏州自建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可谓历史悠久。无论那个朝代,苏州都出过名人,在百姓中留下深刻的影响。历史名人的经历、行为及轶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流传的结果,便产生了特有的词语(方言),这些词语越传越广,最后便固定下来,成为约定俗成的方言。人们在互相交流中,只有讲到这句方言,就知道这句方言的含义,理解它的意思。
下面这些苏州话的出典,就与历史名人有关。
讲张。(元末张士诚)。
——张士诚(1321——1367),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攻取平江(今苏州)后,定都平江,自称吴王。
附:苏州有“九思弄”、“帝赐莲桥”。
管张管朱(明代张士诚、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安徽凤阳人。元末起义军领袖,明朝开国建立者,称洪武皇帝。
说飞。(南宋岳飞)。
——岳飞(1103——1142),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官拜太尉,为武官最高官阶。屡败金兵,后被秦桧陷害。
“飞”、“废”同音,也说成“说废”或“说老废”。意思是在瞎讲,说的是废话。
螺蛳壳里做道场(岳飞)
坏坯子(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伯嚭)
——伯嚭(音“痞”。原为楚国人。春秋末任吴国太宰。陷害伍子胥致死。吴亡,被杀。
“坏伯嚭”。 “嚭”“坯”同音,说成“坏坯子”。
赤松(汉代张良) “赤松赤松,一直向东,无影无踪”——意谓逃跑。有人写作“出松”,误。
——张良(?——前189),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西汉初大臣。当朝建立,封留侯,
附:苏州民间传说:张良曾在穹窿山拜赤松子为师。
赤老(也作“赤佬”)。(北宋狄青)
——狄青(1003——1057),汾洲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仁宗升他为马前副都指挥使。他的姓名隶属于赤籍。狄青年令不小,故称为“老”,合起来就是“赤老”。
他手下的兵士脸上剌有符号。皇帝要他敷药除去。他不肯,说:让他留在脸上,即留在军中。
香火人赶和尚(南朝梁武帝萧衍)
——萧衍(464——549),南朝梁建立者。大力提倡尊儒崇佛,多次舍身同泰寺。侯景作乱,困饿而死。
眼中钉(北宋丁谓)
——丁谓(962——1033),长洲(今苏州)人。北宋淳化进士,官同中书门下章事(丞相)、封晋国公。因勾结太监,独揽朝政,贬崖州、雷州等地。
当时人作歌曰:“俗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俗得天下安,无如召寇”。
加强语气,说成“眼中钉、肉中刺”。
露马脚。(明代朱元璋妻马皇后)
清官吃麦粥。(明代鱼侃)
——鱼侃,常熟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曾知开封府。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清代和珅)
——和珅(1750——1799),满洲正红旗人。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侍卫内大臣、理藩院尚书。升文华殿大学士。
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7000万两,11亿,就是清朝15年的收入。
和珅抄没的家财有多少?据当时记录的单: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银铺42处,当铺75处,赤金60000两,纯金,大金元宝100个, 1000两一个,100个,共十万两;小银元宝56600个,100两一个,566万两。银锭900万个,900万个,洋钱58000元,制钱150万文,铜钱,150万文。吉林人参600余斤,玉如意1200余柄,珍珠手串230串,桂圆大珍珠,10粒,大红宝石10块,大蓝宝石40块,银碗40桌,一桌10个,就是400个。珊瑚树11支,每支一米以上高。纱缎绸罗,绫罗绸缎,做衣服的料子,共有14300匹,毛呢哔叽20000板,狐皮550张,貂皮850张,各种粗细皮56000张,铜器和锡器361000件,名贵瓷器10万件。还有镂金八宝炕床24座,西洋钟460座,四季好衣服7000件,家人606名,妇女600名。家产编为109号,其中26号已估价的价值多少钱呢呢?价值两亿六千四百万两白银,还有83号没估价。和珅的家产一共有多少,一共有11亿两,11亿两是一个。
新官上任三把火(三国时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181——234),瑯玡(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国军师。
1、 火烧博望坡,2、火烧新野,3、火烧赤壁。
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三国时诸葛亮)
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
有的说应是“三个丑裨将,凑个诸葛亮”。
也说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凑,顶、赛、胜。
张公养鸟,越养越小。(三国时张飞)。 也说成:“张公养鸟,越养越少”、
“张公养鸟,死多活少”。
——张飞(?——221),三国时蜀国大将。
二、来源于古典书籍。
苏州是个历史古城,文化底蕴很深。特别是宋代开办府学以来,读书空气浓厚,大街小巷都能听到朗朗的书声。苏州出过许多状元、进士,未中状元、进士的读书人不计其数。他们学识广博,熟谙古籍,讲话时引经据典,用词文雅,含义深刻。因而,有些苏州话语(方言)来源于《诗经》、《尚书》等古籍,或从古籍中引伸而来。
下面的这些话的出典,就与古典书籍有关。
讲山海经。(《山海经》)
——《山海经》,我国古代的最早神话故事集,内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海外南经、海外北经、海外西经、海外东经;以及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外经等。内容千奇百怪,号称“奇书”。
海外。 (《山海经》)
白相。(冯梦龙《双雄记》) “白相相”、“白相白相”。
斤斤计较。(《诗经?周颂?执竞》)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约产生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斤斤其明”。“斤斤”者,明察也;也有“细小”之意。
耳边风。(《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
——《吴越春秋》约成书于汉代,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的历史。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季札曰:“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省省。(《国语?周语下》)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21卷,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左丘明所撰。
《国语》:“夫天道导可而省否”。省,去也。
清平步青《释谚?省省》:“越呼俭为省,并有呼省省者”。
促狭。(《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有二义:一为狭小,一为阴毒奸刁。
也写作:“促掐”、“促揢”。
伤阴骘。(尚书)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散文集。有关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共28篇。
《尚书?洪范》:“唯天阴骘二民……
“骘”,原为公马。引申“安”、安定。
有人写作“伤阴积”,误。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手下有个大臣叫官居太宰,也称为“太宰嚭”。伯嚭为人诌佞,巧于逢迎,受到夫差的宠信。当时,伍子胥担任相国,辅助吴王夫差治理国事,整顿军队,并打败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虽成了吴王的阶下囚,但他怀有报仇复国之心。这点被伍子胥看出来了,几次要杀掉勾践,夫差就是不同意。为啥呢?因为伯嚭接受了越国的贿赂,有黄金万两,美女十名,常在吴王面前帮勾践说话,说勾践是一心忠于吴王,毫无反叛之心,并促使吴王将勾践释放回国。 勾践回国以后,养精蓄锐,准备报仇复国。伍子胥得到情况后,屡次向吴王劝说,要防备越国的进攻,吴王根本不听,并准备讨伐齐国。伍子胥认为讨伐齐国没有什么好处,只会给越国有可乘之机。这时,伯嚭又进谗说:伍子胥有个儿子在齐国,有投靠齐国的野心,大王不可不防呀。吴王听了伯嚭的话,完全忘记了伍子胥的赫赫功劳,就赐属镂剑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死后不久,勾践就发兵伐吴,将吴国灭亡了。吴国的灭亡,除了夫差昏庸之外,伯嚭出了许多坏主意也是原因之一。吴地百姓对他恨死了,称他为“坏伯嚭”、“坏坯子”。这样、“坏坯子”的方言就产生了,直到如今仍在运用。
“讲张”、“说飞“这二句方言,也与名人有关。前者为张士诚。张士诚在姑苏称王时,能善待百姓,百姓对他也有好感。朱元璋派兵攻破苏州城时,张士诚自缢身亡。大明朝建立后,苏州百姓依然怀念张士诚,常在一起议论,讲张士诚的好话。而张士诚是大明朝的敌人,不充许讲他的好话,官府知道以后,要抓去严办。于是,就有了百姓要讲张士诚,官府不许讲张士诚,为省略起见,说成“讲张”和“不许讲张”,这样“讲张”一语便产生了。后者为岳飞,其根由同张士诚相仿。秦桧在风波亭害死岳飞后,消息传到苏州,百姓都为之惋惜,并痛恨奸相秦桧,在街头巷尾议论此事。秦桧在苏州的爪牙得息后,即告谕百姓,不准说岳飞。百姓想了一个办法,在官府查问时,回答说:我们在“说废”,意思是说的“废话”。实际上,老百姓是在说岳飞,官府也就无法追究了。直到现在,此话在市民中仍在使用。当人们在一起清谈、闲聊时,有人问:“你们在说啥”?被问的人不愿讲实情,回答曰:“我们在
“伤阴骘”一语,是苏州人常用的方言,其意是缺德。“阴骘”两字,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唯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阴骘”,也即“阴德”,是在冥冥中保佑之意。“伤阴骘”,那就是暗地里损害别人。骘,原义为公马。古代,马是战争的重要工具,军士骑在马上,能退敌保国,引申为安定。因而,骘有“定”的意思,默默地使之安定。“伤阴骘”这句话语,老年人用得较为普遍,在古典小说中也常能读到,《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凤姐笑道:“我们爷儿们不相干,他怎么常常的说我该积阴骘,迟了就短命了呢?”阴骘也作“阴德”解,阴德是指在暗中有德于人和事。宋?愈文豹《吹剑四录》云:“见人纷争斗讼,而为之和解,实甚盛德大骘也。” 古代还有罪恶到头终有报之说。《淮南子?人间训》云:“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由此可知,做人不能“伤阴骘”,“伤阴骘”就是破坏阴骘,就是缺德,其罪莫大也。可见这句话源自《尚书》,十分古老。有人不知“伤阴骘”之原义,写作“伤阴积”,显系音讹所致。
“斤斤计较”是苏州人常讲的一句方言,追根求源,此话来自《诗经》。《诗经》一书,据传是由孔子编定的,距今已有2500余年,这真是一句古老话了。《诗经?周颂?执竞》有:“斤斤其明”一语。斤斤者,明察也,有细细观看、非常明显的意思。“斤斤”,也有“细小”之义。还有一种说法,斤,在古代是一种小斧子,用来削平木板。由此可知,“斤斤”是很“细小”、很“少”的意思。“斤斤计较”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论“斤”的才要计较,其实非也。这里的“斤斤”,其意是一点很小的数目,或是差一两二两,甚至几钱,或是少一角二角,甚至几分,都要计较。这句话在经商卖买处讲得最多。可见,从《诗经》“斤斤其明”的书面语言,到现在演化成“斤斤计较”的通俗语言了。
还有“讲《山海经》”这句方言,意即东扯西拉,海阔天空地随意说说。此方言来源于一部古籍《山海经》。《山海经》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故事集,传说是夏禹、伯益所作,实际上不会那么早。据有人考证,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是一人所撰,后人有所补充。《山海经》共有十八卷,分为《山经》和《海经》两大类。书中的内容极为丰富,有地理、历史、神话、动物、植物等,而且都十分怪异。有“三首国”、“女子国”、“不死民”;有“西王母”、“女娲”、“女魃”;有“五采鸟”、“三青马”、“环狗”等,都非常怪异,真是稀奇八怪,闻所未闻,听起来新鲜有趣。这部书产生以后,讲的人多,听的人多,流传广泛。由此,凡讲到、听到的稀奇事、新鲜事,就说讲“山海经”或说听《山海经》。《山海经》由一部书名而变为人所共知的方言了。还有苏州人说“海外”、“海海外”,就是很多很多的意思,这也与《山海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