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心理生理学与心身保健

    陈锡林老师   2009-01-23

    浏览量:715

        摘要:本讲座主要告诉人们什么是心理生理学,以及与心身保健的关系。突出述说“心-脑-身”关系及相关问题、心理生理学构成关系与心身疾病及相关问题;尤其突出述说并强调学习本课程《心理生理学与心身保健》的主要价值在于:①、认识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②、认识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认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④、认识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知、支配或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  生理  情绪  行为

        1、什么是心理生理学

        心理生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生理关系的科学,研究心理或行为如何与生理学的变化相互作用; 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现象与生理学原理及其变化的关系,通过生理学的原理与其变化来揭示心理过程本质的科学。

        ? 心理生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生理关系的科学;

        ? 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或行为如何与生理学的变化相互作用; 

        ? 心理生理学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现象与生理学原理及其变化的关系;

        ? 心理生理学通过生理学的原理与其变化来揭示心理过程本质的科学。

        ? 例如研究心理刺激条件下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过程,研究放松训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都属于心理生理学。

        ? 心理生理学研究成果为医学心理学的心身中介机制提供了许多基本理论依据,是医学心理学重点基础分支学科之一。

        ? 疾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心—脑—身”关系及相关问题日益被人们所关注。

        2、认识“心-脑-身”关系,在于了解表情的背后是什么?

        科学证明,面部表情是由7000多块肌肉控制的。这些肌肉的不同组合,甚至能使人同时表达两

    种感情,如生气和藐视,愤怒加厌恶等。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多么复杂而微妙的信息。面部表情可分为最基本的六种:惊奇、高兴、愤怒、悲伤、藐视、害怕。容貌往往只告诉人们你出自什么模型,而惟有表情才说明你是谁,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因为表情后面是你的生活经历、学识修养、心态人格。

        怎样认识你所周周围的人呢?不妨可以从读脸开始。我们回很惊奇于人脸所包含的信息。你可以发现太多的假笑,漂亮背后的冷漠,慈祥背后的杀机,威严背后的邪恶,而真正从容乐观的人的罕见。

        事实就是如此,读脸是一件有趣的事。面部表情是写在脸上的心。面部表情是传递具体信息的外显行为。面部表情具有全人类共同性。

        ——2.1.面部表情是传递具体信息的外显行为。

        面部表情是提供人们在感情上互相了解的鲜明标记。

        情绪过程既包括情绪体验,也包括情绪表现,而表情既是情绪的外部表现,也是情绪体验的发生机制;既是最敏锐的情绪发生器,也是最有效的情绪显示器。这就从机制上说明了以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

        ——2.2.面部表情具有全人类共同性。

        盖达塞克(Gajdusek,1957)研究发现,前文化民族的面部表情与文明社会民族的面部表情十分相似。从所拍摄非洲新几内亚前文化民族影片中的表情,都是曾在文化民族中见过的,参照作出这些表情的人们的社会行为,能够了解这些表情的含义亦与文化人无异。

        诚如艾克曼(Ekman,1976,1978,1984)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后指出,外国人的表情不同于外国语,不经学习就可作为有效的信息在人们之间交流。

        ——2.3.新生婴几具有不经学习所显露的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模式 。

        在前言语阶段,新生婴儿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模式是婴儿表达愿望与要求、传递生理和心理信息的唯一手段,也是建立母—婴之间感情联结、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婴儿时期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随着生理成熟而实现的先天预成模式的显露。

        在到达成人时期,一般在不受社会习俗或文化影响的场合下,与婴儿相似的人类的普遍表情模式仍然存在。

        ——2.4、面部表情是写在脸上的心。

        人的面部表情是活动共同构成的,那种忽略面部的精神性而只是注重肉体的表现性,将是心灵和肉体的双重衰退。面容是精神的体现,也是个性的象征,它与躯体有着明显的区别。面部很容易表现出柔情、胆怯、微笑、憎恨诸多感情谱系,它是“观察内心世界的几何图”,也是艺术最具有审美特性的地方。

        ——2.5、表情与心境有关;心境与情绪有关。

        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多么复杂而微妙的信息。不管生活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的人,表达惊奇、高兴、愤怒、悲伤、藐视、害怕,这最基本的六种感情的面部表情都是相同的。轻松的和紧张的等诸多表情形式,广泛地同其他情绪心理过程相联系。当有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随自身的心境状态、情绪功能、人体心理生理内环境、以及与体外情景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产生复杂的心理生理机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

        3、认识“心-脑-身”关系,在于了解心境与情绪的实质是什么?

        心境(mood)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换句话说,可把心境确定为:延续一定时期(几天或更长些)的淡薄而朦胧的情绪状态。它在意识里存在,但并不一定经常在语词意识中出现。

        心境(mood)可以是正性的,如沉静而有活力的状态;也可以是负性的,如郁闷而怠倦的状态。心境似乎为行为抹上一层色彩,这层色彩不论是明亮的或阴暗的,都能为心理操作提供一种特定的背景。

        心境(mood)某种情况下,它可以成为病态的。那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情绪性精神障碍了。

        情绪(emotion)是一种多成分、多维量、多种类和多水平整合的复杂心理过程。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情绪的表现有和缓的和激动的,细微的和强烈的,轻松的和紧张的等诸多形式,广泛地同其他心理过程相联系。

        情绪有内心体验,也有外部行为表现,同时也有其生理机制。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当有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测量这些变化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

        如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还有:眨眼、瞳孔反应、皮肤温度、血糖、血液的化学成分(如血氧含量)、外部腺体(泪腺、汗腺)、内分泌功能(如胰岛素、抗尿激素)、肌电、肌肉(如表情肌)等等。心理生理学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所有这些指标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有机体的唤醒水平和活动情况。

        开展情绪实验研究,要考虑情绪的变量问题。情绪实验研究的变量包括:认知变量、行为变量、生理变量。

        4、认识“心-脑-身”关系,在于了解人体的生物理化性能与临床心理生理学的关系。

        人体具有电、磁、光、声、热、力等物理性能,而且人体的物理性能与人体的化学性能又是相互有机联系,彼此互相影响的。人体具有生物场,即人体物理场,机体某一组织细胞、某一组织或器官直至整个机体,对其周围环境都是一个生物场-物理场。人体随自身功能、体内环境、体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产生复杂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保证机体的正常活动,对抗病理性改变、适应外界环境以及在特殊情况下产生保护性反应等过程,从而保证生命的存在。在微观上各种生物组织的分子内部都存在很强的电场,人体组织器官的活动,如神经传导、肌肉兴奋、大脑活动、心脏跳动、腺体分泌等都伴随电现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已经可以使用各种电子仪器,以各种方法测量并记录伴随情绪而发生的生理变化,例如呼吸、心跳、血管收缩、皮肤电反应、心电、脑电等等。与此同时,也可以采用照相、录像(或录影)等方法记录表情、动作、行为等变化,并借助计算机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以达到对情绪或心理内部机制的比较客观的测量。

    当    有机体处于某种情绪状态时,其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测量这些变化的指标就是生理指标。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循环系统活动与情绪状态有关。因此,循环系统活动的指标可以成为情绪测量指标。经常用到的指标是脉搏,血管容积和血压。

        在情绪状态不稳定时,呼吸系统的活动会有所变化:或加速或减慢,或变浅或变深,对剧痛的情绪反应往往使呼吸加深加快;突然惊恐时,呼吸会临时中断;狂喜或悲痛时,会有呼吸痉挛现象发生。皮肤电反应又称心理电反射,影响皮肤电基础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即觉醒水平,温度和活动。

        心理生理学研究近展:心理生理学的联机计算机技术频繁地使用于测量或控制由电测量派生的心理生理参数。心电图数据、肌电记录和许多指标都可借助于联机计算机系统而获得。因此,所获得的测量可为以后的分析而储存起来。

        以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胃电图、肠电图、视网膜电图、耳蜗电图、皮肤电图等生物物理技术和生物化学(酶学方法)技术,开展多方位的实验研究,已经成为实验心理生理学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附:心理生理学临床指标

        ? ——心率 60~100次/min    心律  规整

        ——血压 135/85mmHg      脉压  30~40mmHg

        ——呼吸 16~20/min       呼吸与脉搏比  1:4

        ——肺活量  男性 2.31L x 体表面积m

                    女性 1.80L x 体表面积m

        ——残气量  男性  1.53L

                    女性  1.02L

        ——残气量/肺活量   男性 0.307(37%)

                            女性 0.29  (29%)

        ——脑电图 脑电图的频率几乎全由α波及β波组成,其波幅波形及频率两侧均对称,频率恒定不变,波幅在两侧可相差30%,惯用右手的人,由于左侧半球传入冲动较多,α波受抑制,所以右侧半球波幅较高。85%的正常人可以是上述脑电图波形,15%则可有轻度异常改变。

        ? 正常脑电图可分以下四型:α形脑电图、β形脑电图、低电压脑电图、不规则脑电图。 

        5、心理生理学的构成关系

        心理生理学的构成关系,主要包括“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一”、“ 多对多”、 “ 零关系”等五大关系。心理构成物(朝向、惊异、防御反应)与生理学反应有着相应的关系。

        关于心理生理学的推理。推理就是以已知的事实为依据, 来获得未知的信息。在心理生理学的推理中,要求我们对已知的事实为依据,阐述已知的事实或细节, 按照逻辑发展的规律,  进行分析和概括, 并以此为依据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由于人的“心理(心)←→大脑(脑)←→ 生理(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因此,心理生理学的推理工作,绝不能用“想当然”的方式作判断。

        关于心理生理学理论的假设。因为,人类本质的各种信息都包含在个体的生理过程、心理过程(主观体验)、外显行为以及人的生命的种种现象或不同状态之中。心理生理学实验研究必须解决:a、如何提取信息?b、如何评价信息? c、如何排除干扰?

        因此,心理生理学分析推理是针对“机体与环境”、“心理与生理”、“理论假设与实验数据”等,需要以整体、系统为目标来处理一切信息。

        6、心身疾病及相关问题

        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密切。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性因素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身疾病的范围大大扩大,几乎涉及各个系统,甚至认为所有疾病广义而言都是“心”、“身”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疾病。亦即,是一组起病与心理社会性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

        历史上有关心身疾病的致病学说反映了不同时期学者的认识,以不同的视角来看都是相对真理,但是,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心身疾病。其实,现在的多因素发病学说也是在各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心身疾病是多种因素复合形成的。不同的心身疾病及不同阶段,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6.1心身疾病的多因素发病学说

        心身疾病的多因素发病学说,大致包括:

        ——6.1.1心理动力学说。主要由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他们认为心身疾病因是潜意识冲突与躯体与器官功能的联系。对心理动力学说,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贡献。Deutsch提倡器官语言,认为是潜意识冲突的心理动力供应特定器官,表现的症状就是符号化了的“器官语言”。Alexander则认为潜意识冲突导致精神紧张,改变了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扰乱了神经内分泌系统而出现器官症状,可见心理动力是病因,而发病机制则各人解释不尽相同。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心身疾病与特定的心理社会性因素有关,比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皮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这就是目前所谓的“狭义“的心身疾病。

        ——6.1.2心理生理学说。如果说心理动力学是强调病因,则心理生理学说着重于发病机制。

        ? Cannon的“应急”(emergency)反应,巴甫洛夫的实验神经症,都说明神经刺激可以影响和改变器官功能,即心理活动可影响生理过程,甚至引起疾病。Selye的“应激”学说更带动了内分泌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参与,近年来发展较较快的临床心理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相结合,对于将心身医学整合到临床各分支学科无疑将会有极大的推动。其实心理生理学说已经不限于情绪活动对器官功能变化的观测,同时也注遗传素质等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心理生理学方向的倡导者是Wollff和Holmes等人。心理生理学说在现代心理应激理论(不是Selye的应激概念)有充分的体现,可以认为是当前心身障碍致病学说的代表。

        ——6.1.3学习理论。传统的学习理论,只是指条件反射学习,不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还是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都是将强化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来说明的。人类心身障碍症状的形成,固然有条件反射的因素存在。但是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及模仿(modeling)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是A.Bendura为代表的学派提出的。他们对学习的认识有以下四点。①.观察学习与模仿 观察学习又称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是指借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掌握复杂的刺激,反应、强化相互关系的学习方式。模仿也是观察他人行为后,进而仿效的学习活动与观察学习不尽相同。②.学习与行为表现 学习中吸收信息,而行为表现是根据新信息、新认识做出的行动。所以,学习并不一定有行为表现,这说明“学习”与“行为表现”并不一定相同。③.强化的作用 个体可以不经过强化来学习,即强化并非观察学习所必须。奖励与惩罚只是观察者提供参考及有用的信息;强化影响的是表现,而不是学习。④.自身行为影响 个体不仅受他人行为影响,也受自身行为影响。前者称为替代性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而后者则称为本能性强化,是个体自身以内化标准规范强化行为。

        ? 心身障碍有一部分是习得的,其中有的属于条件反射性学习,如哮喘儿童可因哮喘症状获得父母的倍加照顾(奖励性强化);也有是通过观察或认知而习得的。如儿童的有些习惯可能是对大人习惯的模仿。因为这些习惯的养成中并无强化的影响。又如医学生中常见的是学什么病,出现什么症状,则完全是认知后的自我暗示,可以纳入本能性强化。

        6.2常见的心身疾病

        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不齐,高血压、偏头痛、低血压、雷诺氏病等。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育症。

    内分泌系统——甲亢,糖尿病等。

        神经系统——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性障碍等。

        肌肉骨骼系统——腰背疼痛,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等。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多汗症、慢性荨麻疹、湿疹等。

        6.3心身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对各种心身疾病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涉及情绪的神经生化学研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心身疾病的精神病理学研究、心身疾病与自身(self)和童年客体关系的研究、心身疾病与学习理论的关系、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免疫学研究、等等。

        6.4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

        人们对社会因素的应激可使血浆肾上腺素活性升高,如焦虑、紧张、陌生情况可增加肾上腺素分泌,恐惧、愤怒、挫折均可使血压升高,对有高血压素质(生理始基)者,血压持续增高的倾向更强。 

        ——6.4.1社会因素。50年前,溃疡病和高血压病患病呈男性高于女性,约为4:1;而近年来男女患病比例已逐渐接近,溃疡病约为3:2,高血压病已接近1:1。据分析可能是由于愈来愈多的妇女参加了工作和社会活动,因而增加了社会心理刺激的结果。另一项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发病机会最多者是中层社会中经济条件偏低者,为了竞争以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他们要付出较多的努力,但他们的个人要求和需要并非经常可以得到满足,因而这种个人需求和社会压力之间的冲突就可以引起心身疾病。人们对社会因素的应激可使血浆肾上腺素活性升高,如焦虑、紧张、陌生情况可增加肾上腺素分泌,恐惧、愤怒、挫折均可使血压升高,对有高血压素质(生理始基)者,血压持续增高的倾向更强。愤怒似乎与收缩压增高有关,如果愤怒被阻抑,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则可引起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延续下去可发展为以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为特征的原发性高血压。 

        ——6.4.2心理因素。一般能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情绪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过度的精神紧张,还可产生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心脏病患者情绪紧张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早搏。紧张情绪可导致兴奋亢进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这些游离的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心理应激能引起胃肠分泌增加。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而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长期焦虑还可使充血的胃粘膜糜烂。在支气管哮喘疾患中,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者约占30%。有支气管痉挛素质、易产生IgE抗体者,哮喘易被促发。哮喘的病程可因心理因素而改变。有些儿童的哮喘只在家中发作,在学校则不发作,甚至在两种场合都接触同样的致敏原也是如此。说明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些哮喘患者可由条件反射而引起哮喘发作。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伴有心理上损失感(feeling of loss)的刺激,对健康的危害最大。根据对居丧的903名男女长达6年的追踪观察,发现居丧第一年的死亡率高达12%,第二年为7%,第三年为3%,而对照组分别只有1%、3%和2%。另一调查表明,中年丧偶者更为严重,比较他们与同年龄组的死因,以8种疾病的差异最为显著,脑血管病为对照组的6.2倍,冠心病4.6倍,非风湿性心脏病3.4倍,高血压性心脏病8.2倍,全身动脉硬化7.1倍,肺结核7.8倍,肺炎和流感5.5倍。其他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比例也很高。

        ——6.4.3生理因素。其一,生理始基(analogue)。即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特点。为什么同样的心理社会刺激,如地震、洪水、战祸、灾荒等波及大量人口的刺激,其中只有少数人得了心身疾病?为什么这些患者的心身疾病又不都是一种病?如有人患溃疡病,有人患高血压,有人

    却患冠心病,这主要是由患者的生理特点不同所致,因而使他们具有对不同心身疾病有着不同的易患性(vulnerability)。 如在溃疡发病过程中,胃蛋白酶的增高起重要作用,由于它消化了胃粘膜而造成溃疡。实际上,患者在病前,其蛋白酶的前体——胃蛋白酶原的水平就已经比一般人高,因此这种胃蛋白酶原的增高即可称之为溃疡病的生理始基。然而有溃疡病生理始基并不一定会有溃疡病,因为人群中有相当多的人具有这一特征,而其中只有一部分溃疡病患者是由于社会心理刺激对他们起着“扳机”(trigger)作用。说明只有生理始基和社会心理刺激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会有溃疡病的产生。现已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冠心病的生理始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症的生理始基,高蛋白结合碘者则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生理始基。对生理始基的研究不仅对了解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其二,中介机制(mediator)。心理-社会因素以各种信息影响大脑皮层的功能,而大脑皮层则通过植物神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系统和免疫系统这些重要的生理中介机制,影响内环境的平衡,使靶器官产生病变。①.植物神经系统 当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生过于急剧或持久的改变时,即可能造成心、肺、胃、肠、血管、腺体、皮肤、肌肉等器官和组织持久的活动过度或不足,导致品质性病变,这就是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早期假说:心理因素—大脑皮质功能改变—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内脏功能障碍—内脏形态学改变。如结肠过敏症等。②.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情绪应激下,内分泌系统功能很容易发生变化,焦虑、忧郁等情绪反应都可以用17-羟固醇来判定其程度。可见,心理因素或情绪状态与内分泌功能状态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③.神经递质系统 在情绪应激时都伴有中枢儿茶酚胺浓度的升高,另一中枢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水平下降。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可以继发地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和内分泌腺活动的改变,并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些改变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④.免疫系统 在社会心理应激情况下,可影响到T细胞的功能,导致免疫功能的紊乱或减退。 

        ——6.4.4情感障碍。在人的精神活动中,情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情绪良好使人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思考敏捷,效率提高,反之则使人精神萎靡,思考迟钝,效率下降。常见的情感障碍有焦虑(anxiety)、忧郁(depression)和应激性(irritability),指各种不同程度的易怒倾向。  

        ——6.4.5人格类型。近代的研究资料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有些心身疾病具有特殊的人格特征。对癌症的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孤独、矛盾、抑郁和失望情境下的人易患癌症。如有人对1337名医学生进行追踪观察,发现有48名癌症患者都具有共同的人格特点,即内向、抑郁、隐藏着愤怒和失望。有一学者对100多名企业人员作长期观察中发现,约有75%的人,其冠心病发作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操劳和精力消耗,他们在紧张工作期间血中指质水平明显升高。还发现大多数病人属于A型行为模式(type A behavioral pattern)或称为?°冠心病易患行为模式?±。其特征为:(1)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2)富有极大的竞争性;(3)很易引起不耐烦;(4)有时间紧迫感;(5)语言和举止粗鲁;(6)对工作和职务提出过多的保证;(7)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有的学者认为A型行为并非是冠心病的结果,而是起因。A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关系,而且其胆固醇、甘油三酯、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岛对葡萄糖的反应者增高,凝血时间缩短。经常出现抑郁的冠心病患者更易患心肌梗塞。 

        ——6.4.6遗传。患心身疾病如冠心病的家族中,患同类疾病的机率比一般人群高10倍,他们往往具有共同的性格和生理素质。此外,冠心病家庭成员多有高脂肪膳食、吸烟、饮酒、缺少体力活动等相似的生活方式。

        7、学习《心理生理学与心身保健》的主要价值(知识点)

        ? 1、认识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 2、认识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 3、认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 4、认识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知、支配或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7.1认识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必须坚持心身统一的观点。根据心身统一的观点,可把疾病分别归入以下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类疾病:致病因素直接或首先作用于大脑,病理改变主要在脑,所产生的精神症状虽程度不同,但一般是明显的。这类疾病主要包括神经病学中与脑损害有关的一些疾病和精神病学中绝大部分的疾病。在这些疾病中,心理因素有时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有时则成为诱发因素。例如在神经官能症、反应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例如在精神分裂症、某些脑器质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则是诱发因素。

        大脑疾病的发病机理还是一个比较复杂、有待进一步弄清楚的问题,通常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作为病因的代表。

        所谓环境因素是指外界的致病因素:有机械的(如外伤)、物理的(如高温、低温、电击、辐射)、化学的(如有机的和无机的化学物质)、生物的(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社会的(如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生活引起的矛盾)等。

        所谓遗传因素,广义地讲是指个体的生物致病因素,包括体质、素质、代谢类型和对刺激的反应特点等。外界的社会致病因素反映到人脑中就成为心理的刺激因素。这些心理的刺激因素能否成为心理的致病因素还要取决于个体的主观评价、态度、过去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应付能力。所以分析大脑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时常常可以观察到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在相互起着作用。由于病变在大脑,各种心理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惟、情绪、情感与意志行动等都可以呈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如果自我意识也发生障碍,不能理解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致使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紊乱,统一性遭到破坏,就表现为精神病的症状。

        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必须坚持心身统一的观点。根据心身统一的观点,可把疾病分别归入以下三种类型:其中:第二类疾病: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大脑以外的躯体各系统器官,病理改变虽主要发生在各器官,但在病人的症状中,普遍存有心理障碍,有的还呈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这类疾病包括除神经病科的大脑疾病和精神病科疾病以外的临床各科的大部

    分疾病。致病因素虽然主要是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但心理因素在发病机理中也起着程度不等的作用。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那些疾病就称为心身疾病。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中有很多疾病已被公认为心身疾病.

        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不仅表现在致病因素上,也表现在疾病症状上,即患这类疾病的病人或多或少表现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高度的心理紧张常表现对所患疾病有某种情绪体验。例如,心绞痛发作时有濒死感,得悉自身患不治之症时有恐怖感,有时甚至产生多疑、思维混乱等精神症状。即使在致病因素中未发现有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病人因感染、中毒或发热影响大脑功能时,也会出现意识模糊、恐惧情绪、视听幻觉或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临床各科一般未把心身疾病和其他疾病分开。很多住院病人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某医院83例内科住院病人,63%有主观焦虑,42%有焦虑症状,36%有孤独感,31%有不同程度的绝望感,23%有情绪忧郁,有的甚至有自杀观念。可见患躯体疾病的病人出现心理障碍是相当普遍的。

        医学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必须坚持心身统一的观点。

        根据心身统一的观点,可把疾病分别归入以下三种类型:其中:第三类疾病:致病因素大都是物理、化学因素直接作用于躯体各部分器官,病理改变是明显的局部器官或组织损伤,患病后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影响着疾病的进程,有的还产生明显的心理障碍。这类疾病占临床各科中一小部分,如突然的外伤、骨折、烧伤、中毒等,作为致病因素来说,心理因素是没有参与的。但是,由于病人的个性特征和对疾病的主观评价所造成的心理紧张状态,或称继发性心理病因却影响着疾病的进程。这种继发的心理刺激可影响原来疾病的愈合过程。例如:一例因车祸引起胫骨骨折的病人,因对外伤及其后果全无心理上的准备,一旦面临下述困难处境,如:住院费问题、残废问题、工作前途问题,便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诸如焦虑、急躁、苦闷等消极情绪就会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延缓其愈合过程。又如大型手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常常影响手术过程是否顺利、术后反应是否严重以及术后的愈合过程。术前有轻度焦虑者,反映了病人心理适应功能正常,手术效果较好;如焦虑严重,反映病人心理高度紧张,手术效果较差;有些病人并无焦虑主诉,却有心

    悸、出汗等症状,这是强充好汉以压抑内心恐惧的表现,会影响术后的心理适应,效果不好。还有些病人盲目乐观,对手术的危险性、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及康复的艰巨性均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这类情况,常引起严重的心身反应。

        ? 手术前后病人消极的或负性的心理活动常常影响病人整个身体的机能状态,成为手术不能顺利进行,出现并发症或推迟创口愈合和延缓机体康复的主要继发性病因。

        ——7.2认识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外界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神经冲动,经周围神经和脊髓的感觉束到达脑干时,一部分神经冲动经特殊传导通路至丘脑再到达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引起认知和情绪活动的其他皮层区;另一部分经网状结构非特殊传导通路,一方面与脑干、脊髓其他神经元横向广泛联系,另一方面经下丘脑、边缘系统到达相应的大脑皮层区。这样,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体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和由该系统所支配的躯体各系统、各器官广泛的生理反应以及相应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分泌等生物化学反应。到达大脑皮层的一部分神经冲动被个体意识到后,便引起复杂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常以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形式表现出来,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即情绪)。由此可见外界刺激可同时引起机体的心理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心理反应和生理、生化反应之间有无因果关系,一直是一个在学术上引起争论的问题。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前者是后者之因,或后者之果),但不一定全部都是因果关系。一个有机体为了对外界刺激的瞬息变化保持动态的平衡,其内部的生理、生化活动必须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大部分未被个体意识到故不引起心理反应。当外界刺激到达一定程度,传入的神经冲动不仅引起机体较强的生理、生化反应,而且同时被意识到,转为心理反应和情绪体验。心理反应的程度受机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评价、应对经验和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所制约。这些心理反应反过来又调节着机体生理、生化反应的强弱。心理反应的程度往往可以情绪的体验和表现来标志。机体对外界有害因素的反应称为紧张状态或应激(stress)。过去对应激的研究,只注意了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对应激的心理方面没有进行多少探讨。因此,要强调对心理应激的研究。

        心理应激包括两个概念:应激事件(应激原);应激状态。其一,是指外界社会、文化因素所带来的令人烦恼不安的信息(如工作或学习上的失败和挫折、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生活中的意外变故和打击)能引起心理上的一般反应,称为应激事件(应激原);其二,是指遭遇到单个或多个应激事件后所产生的偏离平时反应的状态,称应激状态。所以心理应激不仅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如何通过机体的不同特点产生互相不相同的应激反应,而且还研究这类心理应激反应所表现的焦急、愤怒、恐惧等“消极”情绪或“负性”情绪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机体如长期或反复地处于消极情绪状态,可使躯体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发生功能紊乱。

        ——消极情绪状态表现在循环系统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律失常、心悸、颜面潮红或苍白、发冷发热、晕厥等;

        ——消极情绪状态表现在消化系统为厌食或贪食、恶心、呕吐、腹胀、肠鸣、腹泻或便秘等;

        ——消极情绪状态表现在呼吸系统为胸闷、气短、咳嗽、哮喘等;

        ——消极情绪状态表现在泌尿系统为尿频、尿急、多尿或排尿困难、尿潴留等;消极情绪状态表现在皮肤系统为皮炎、皮疹、搔痒、脱发、白发、斑秃、多汗、局部浮肿等;

        ——消极情绪状态表现在内分泌系统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肥胖症、糖尿病等;

        ——消极情绪状态表现在生殖系统为性机能亢进或减退、阳萎、早泄、阴冷、经前紧张症、月经不调等。同时还呈现相应的生化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类固醇)等的变化。

        ——7.3认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从普通心理学中得知: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它是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而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对人对事经常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和习惯的行为方式。这种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称为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是最能说明他本人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由于个性心理特征存在许多差异,就产生了将人格(即个性)分型的概念。如荣格(C.C.Jung)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类。在医学

    上,常用人格异常或人格变态这样的术语来标志其个性心理特征已超出常态分布的范围。在许多精神病中可以看到不少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其独特之处,不能不使人考虑在发病前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就与正常人的不一样。例如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病前几乎无一例外地呈现分裂样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y)。虽然具有分裂样人格的人并不定非患精神分裂症不可,但在心理应激下,具有分裂样人格的人确比没有分裂样人格者易患精神分裂症。除精神病外,在临床各科的心身疾病中,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也体现在病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上。当生活中应激事件造成过强的、过久的心理应激时,为什么有的人患冠心病、有的人会患消化性溃疡,有的人则患支气管哮喘?有研究表明:这是不同气质和性格的个体对不同就激原(stressor)产生各异的相对固定的生理、心理反应形式。这种固定化了的、反复出现的心理反应形式,实际上就是他的个性心理特征的表现。美国M.Friedman(1950)在研究心血管病人的心身反应时,发现对那些反复出现的紧张刺激,有些人形成一套特定的反应模式:一类病人表现为雄心勃勃,做事认真,争强好胜,易激动,缺乏耐心,常感时间紧迫,醉心于工作,力争尽善尽美,行动匆忙等性格或行为特征,称之为“A型行为类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或A型人。另一类病人的性格相反,表现为悠闲自得,不好争强,从容不迫,生活工作有节奏,不计较事业上有无成就,称之为“B型行为类型”或B型人。研究发现:A型人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去甲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水平高于B型人组,患冠心病的比率和心肌梗塞复发率明显高于B型人组。由于这种分型方法不够精确或规范化,关于A型行为与冠心病之间的联系还存在争论。同样,病人不同的气质、性格特点也影响着疾病的康复过程。例如一个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的病人,急性期过后遗有不同程度的偏瘫。为了能早日坐起、下地行走和自己独立料理日常生活,需要对他进行一系列逐步加强的锻炼。瘫痪肢体机能康复的速度和效果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病人对疾病所采取的态度,如是否有信心,能否克服消极、畏难情绪并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循医嘱,在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地锻炼。如何使病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在各类疾病的康复中起促进作用,是心理生理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7.4认识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知、支配或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伴有生理机能的变化,而且还能调节后者使之受控于自己的意识。人在愤怒时,交感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出现心率增速、血压升高、呼吸加快、面部发白等现象。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就会使其植物性神经系统(即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所支配的脏器的机能不至于受到损害。如果有意识地去控制消极的情绪,采用调节呼吸的办法(如使呼吸由原来每分钟10-20次减慢至4-6次),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躯体某些器官,想象这些器官处于放松的状态,通过学习和训练,就能进一步使躯体内的某些生理机能按自己的意志去活动,焦虑紧张的负性情绪则往往随着想象中全身各部分的放松而逐渐消失。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和想象力于自身某器官的活动,使脑内不出现其他任何的思想活动(即排除一切杂念);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脑力活动。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和想象力于自身某器官的活动,它的表现形式却是一种静默状态,主观的体验只是局限的字、词(如“松”)或单调的视、听形象而无起伏的情绪。反复地练习或锻炼就会愈来愈自然地、习惯地控制全身各部分、各器官的活动。这种用精神控制躯体生理活动的方法,在祖国医学中是很受重视的。作为一种祛病、强身、养生、益寿的方法加以运用。例如“气功”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气功是采用一定的姿势和调节呼吸等辅助方法来使一个人的整个机体进入一种宁神入静的状态,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能促使机体内各部分的生理机能得到最佳的调整。国外也有类似气功的方法,例如瑜珈、禅宗、静默、渐进性放松和生物反馈等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以没有意识到任何心理活动,即没有什么主观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来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如果代之以积极的认知活动,集中注意力想象或思考一些能引起高度兴趣的事情,并伴以视、听感官刺激(影象、图画、音乐)引起轻松、愉快的情绪,是否也可能更好地促使全身各部分的生理机能得到最佳的调整,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脑力劳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脑力劳动者,西方俗称白领阶层是普遍受到人们向往的职业。

        经过医学家们多年的观察也发现,神经衰弱常见于与桌椅笔墨为伴的脑力劳动者,这类患者往往体质不佳,较为瘦弱,经常对自己的一些病痛较为重视和关心,性格也内向,平时好静,缺少体力劳动。实验证明,沉重的精神负担比繁重的体力活动更易产生神经衰弱。体力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却少有患神经衰弱的。但是汽车司机由于工作时,精神高度紧张尤其是受到车祸等刺激后,也有不少加入神经衰弱的患者行列。

        脑力劳动是以大脑为基础,长时间或过于紧张的脑力劳动,使大脑皮质过于兴奋,耗能过多,神经功能不能承受时,就易发生本病。尤其是在学习过于紧张,考试受挫,或工作不能胜任时,发病机率大大增加。

        当然,合理地正常用脑,是人类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脑力劳动是劳动的重要方式,绝大多数脑力劳动者,都不会患神经衰弱,这就需要提倡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8、《心理生理学与心身保健》讲座

        结语:心理生理学重视研究心理因素和人类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情绪与疾病的关系,即过度的焦虑、恐惧、怨恨或精神紧张与各种疾病的关系;研究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等。 学习心理生理学,认识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认识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学习心理生理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教会人们如何去处理一些生活琐事、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无疑,学习心理生理学,帮助人们提高性格修养的自觉性,加强抵御“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应激源”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