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海涌流辉——虎丘
曹林娣教授 2010-02-05
浏览量:258
虎丘,承载着千年的历史风华,每个景点都有令人怦然心动的故事,展示着吴文化记忆中最深刻的符号:
一、见证了吴地的沧海桑田
虎丘山是太古时代的大海洋中涌出的一座山峰,今有海涌峰、海涌桥,海涌流辉……
因火山爆发形成的酸性火山喷出岩——殷红色的千人石;
凝灰岩经风化所致的试剑石;
古生代喷出的流纹岩枕头石、仙桃石……都诠释着造化的鬼斧神工。
二、“有容乃大”的王者风范-敦厚传统-王者气派(康乾行宫)
这里曾是苏州城的缔造者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离宫。吴王阖闾是一代枭雄、春秋五霸之一:
阖闾重用伍子胥(楚)、孙武(齐)、申公巫臣(晋)等“外国”将领,尽显王者风范,奠定了“有容乃大”的吴文化基调,也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敦于礼义的传统
阖闾之子夫差,决心复仇,三年后大败越军,勾践被迫向吴请和,“敦于礼义”的夫差没有“诛降杀服”,勾践夫妇入臣于吴。五十三参东有一洞穴,名“勾践洞”。勾践白天为吴王夫差牵马,晚上为吴王阖闾守墓。据说勾践洞就是勾践夫妇当年的住处。
王者气派
清康熙、乾隆六上虎丘,这里曾为清帝行宫……
三、重剑轻死的古吴民俗
演兵场——这里有“兵圣”孙武“三令五申”斩吴王两宠妃的传说,供后人瞻仰的孙武子亭……
春秋四大刺客——吴地独占其二——专诸、要离(聂政、荆轲)
陪葬剑——吴王阖闾被勾践伤指而死,虎丘塔下阖闾的幽宫成为千古之谜,“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方员之口三千,槃郢鱼肠之剑在焉”!
试剑石的传说——此石中开如截,酷似剑劈。传说吴王阖闾令干将莫耶铸剑,干将、莫耶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铸就了以他们夫妇名字命名的两把宝剑,干将藏匿了“干将”剑,把“莫耶”剑献给了吴王,吴王得剑后,挥剑试石,将大石一劈为二。
又传秦始皇来虎丘,掘得为吴王殉葬的鱼肠诸剑以后,在此试剑所致。
一说秦始皇到苏州寻找吴王墓中剑,不得,怒而将大石劈为两瓣;
又说秦皇方欲掘墓挖剑,却见一白虎当坟蹲踞,遂拔剑奋力向白虎砍去,未中虎身却误砍了石块,留下此痕。
四、南中国宗教文化
虎丘-寺中山——晋丞相王导之孙司徒王珣和其弟司空王珉曾在此营造别墅,后舍宅为东西两寺,称“虎丘山寺”,寺宇壮观,“尽把好峰藏寺里,不教幽境落人间”,出现了“入寺始登山”的新景观。
生公-禅宗先驱——晋代高僧竺道生(公元355—434年),人称“生公”,佛教理论家,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他受庄、玄得意忘言思想的启发,最早倡导“顿悟成佛”说,否定流行的轮回报应说。庄、玄与佛教融通渐渐形成了中国的佛教精神,即蔚为大观的禅宗精神—超越语义的层次、不立文字而“直指本心”。生公的学说,与南中国文化的特性比较投合。
千人石为“生公讲台”,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等说,池名白莲池、点头石、悟石轩,参悟生公禅理之轩。
千人石东边的小丘上有“花雨亭”,赞颂生公弘法,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十里花雨,四天香云”。
禅宗临济宗-虎丘派——虎丘的佛教文化,烟气袅袅地延续了千年:
南宋绍兴初年(约公元1131年),高僧绍隆法师到虎丘讲经,一时众僧云集,梵声大起,虎丘成为东南‘五山十刹’之一,逐渐形成了禅宗临济宗“虎丘派”,奉绍隆为祖师。
今天日本禅宗40多个流派中,有36个流派均源于虎丘派;绍隆法师圆寂坐化于虎丘,东山庙畔留下隆祖塔院;成为日本佛教的认祖归宗之地。
虎丘塔——苏州名片
“塔”本为佛祖舍利之墓,释迦牟尼的象征。虎丘先后有过三座佛塔:南朝时,虎丘就建起第一座佛塔;隋文帝下旨兴建了第二座。但都是木塔,数百年后早已不见踪影。五代末虎丘山上又建起了七级砖塔,塔基半在山岩,半在土堆上,才建到五层,填土的地基下陷了,塔也就成了斜塔。当年的塔刹、塔檐早已在一场大火中灰飞烟灭,然而,这座斜塔竟一站就站立数千年,成为江南唯一的砖塔!
从此,“先见虎丘塔,晚到苏州城”,虎丘塔成为苏州的名片!
道佛合一——二仙亭-陈抟、吕洞宾(回仙径)
五、俗好淫祀的古吴土风
原始多神教——鹤舞葬俗(鹤市)
鹤舞,是古老的葬礼仪式,来自先民的鹤崇拜。上古的人们赋予鹤以使亡灵升天投胎转世等神秘功能,鹤舞成为古代带有巫术色彩的隆重葬礼仪式。
李约瑟曾说:鹤舞本身是祭祀和丧葬仪式中艺术表演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从爱琴海经过肥沃的新月地带传到中国和东南亚的。鹤舞的仪式与关于雷电,风雨、丰收和投胎的巫术有关。”
修墓工匠血染千人石的传说和石幢——千人石上五代的《佛说大佛顶陀罗尼经》石幢,明代的《金刚经》石幢,据说都是为了超度这些屈死的亡灵,似乎为这一传说提供了物证。
千年虎丘庙会——虎丘作为寺庙园林,从诞生之初,就具有公共游豫性质,是芸芸众生的精神家园。
传统的“三节会”尤为热闹:指清明节、鬼节(七月半)、烧衣节(十月初一),还加上中秋节。每逢“三节”,苏州城隍和三十多个土谷神像都要摆开仪仗到虎丘二山门内的“郡厉坛”,去接受地方官员的祭祀,即举行盛大的祭奠祖先、超度亡灵活动。沈朝初《忆江南》所称:“苏州好,节序届清明,郡庙旌旗坛里盛,十乡台阁半塘迎,看会遍苏城。”
那时,“画舫珠帘,人云汗雨,填流塞渠”,虎丘泥人、圆木小摆设、麦杆编扇、玻璃罩内的小盆景等各种手工业品摆满了虎丘山塘,成为热闹的商业集市。
今天的虎丘庙会,充分展示了:吴地文化风情-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博采华夏民族精粹,再次体现了吴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
六、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
剑池——巧妙的水道设计系统
“剑池”,“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也令后人猜测不已,其实是为掩护阖闾墓而设计开凿:西南角上第三泉流注入池,溢出的水经千人石上凿的水沟入白莲池,最后流进养鹤涧,多么巧妙的水道系统设计!
张(木式)《观虎丘剑池》:“湛乎渊停,其静养也;卓乎壁立,其自守也;历四时而无亏,其有常也;上汲而不穷,其用不胶也。其有似乎君子之德乎?”
断梁殿——精湛的建筑技艺
二山门,俗称断梁殿。据记载,该殿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这个三开间的木构建筑,正梁是以两根为一开间半长的圆木接成,代替了原来需用三根一开间长的主梁,形似中断,故称“断梁殿”,有“千年不倒断梁殿”之谚。
虎丘——海中仙岛的妙构
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中唐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组织修路凿渠,将虎丘与苏州城区相联,水路即山塘河,凿河之土堆成大堤,延亘七里,人称七里山塘,沿堤种桃李莲梅数千株,人称虎丘山塘为“白公堤”。
“又缘山麓凿水四周,溪流映带,别成仙岛,沧波缓溯,翠岭徐攀,尽登临之丽瞩矣。”
自此,“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天下最美苏州街,雨后着花鞋” (《红兰逸乘》),圆明园的苏州街,颐和园内的“买卖街”(苏州街),都是山塘街的仿制品。
虎丘茶艺——有唐“茶圣”的“陆羽井”、著名的白云茶
虎丘花市——“三市”指牡丹市、木樨市、乘凉市。“虎丘不断四时花”,“花船尽泊虎丘山”;虎丘花会、“花船莲舟”,“万人踏月”……
明末袁宏道《虎丘记》:“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园林艺术——虎丘有众多的园林供文人雅士诗酒留连:
东山浜的抱绿渔庄、瑶碧山房、戴园、话雨窗、起月楼,青山桥西的吟啸楼、山塘星桥的“校词读画楼”,绿水桥西的醉石山房,斟酌桥畔的一榭园,虎丘山东南隅,自明至清,先后有海涌山庄、云阳草堂、塔影园……
位于二山门西北侧的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台地园,为清末苏州状元洪钧首倡所建,园因泉立意,虽踞山地,却处处有水意,虚实相融,厅轩亭舟,结构精巧,文气氤氲。步移景异,别有境界。犹如一篇六朝小品,耐人涵咏!
七、崇文重教的传统
诗太守——白公祠、五贤堂(白、苏、王、刘、韦)
诗香墨迹——唐颜真卿真“剑池”、“笔虎”李阳冰“生公讲台”篆书;北宋米芾摩崖石刻“风壑云泉”;元周伯琦篆书“剑池”;明胡纘宗书“千人坐”;清两江总督范承勋“铁华岩”……琳琅满目。
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辑成《虎阜金石经眼录》一书。
书堂、藏书楼——古代坐落在虎丘及山塘街上的“读书台”、书堂、藏书楼琳琅满目:和靖书院、正心书院、清和书院、道南书院、静宁书院、养正书堂、查公书院、普济社学、艺芸书舍……
文化名人荟萃—— 晋之何求三兄弟、史德义,唐之陆羽、李绅、陆龟蒙,宋之龚宗元、尹和靖,元之赵孟頫,明之姚广孝、徐有贞、沈周、申时行、卞赛、陈圆圆、董小宛,清归庄、汪琬等。
八、吴门侠气多
吴文化是水文化,以一“懦”字概括,实际上“柔中带刚”:
真娘墓——刚烈的真娘受尊崇
抗元虎丘城——元末,张士诚为防御元兵,曾在虎丘后山因高据险环山筑城,开凿了已经淤塞的环山溪,将掘出的土堆积成堑壕,时有“阖闾冢上见新城,无复游人载酒行”的描写。现后山的环山路就是因当年的土城改建的。
今有环翠阁、清风亭、桂子轩、斗鸭池、镜台云梦、聆音榭、野山石景等环水胜景。
抗阉五人墓——坐落在山塘街青山桥畔魏阉生祠旧址上的葛贤墓和五义士墓,记录着苏州人民反抗明末阉党的悲壮历史,复社领袖、著名文学家张溥写《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收入了《古文观止》,广为传诵。“要离冢外五人冢,犹占吴门侠气多。”
南社和陈去病墓——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金松岑植梅建冷香阁,冷香阁,成了文化名人、书画大师的雅聚之所;1928年,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二十周年纪念会就在此举行。
“南社”取“操南音不忘本”之意。1909年,由陈去病、柳亚子、高天梅等发起组织。陈去病(公元1874—1933年),吴江人,原名庆林,字巢南,一字佩忍,号垂虹亭长,近代诗人。先后组织参加“雪耻会”、“拒俄义勇队”、“同盟会”、“黄社”、“神交会”、“匡社”、“秋社”等,从事爱国运动。有《浩歌堂诗钞》。今长眠在冈阜盘郁、泉石奇诡的虎丘山麓。
虎丘,含真藏古的大吴胜壤,兼容博大的古吴文化,万民同乐的盛世风情,引千古才人竞折腰。
明徐缙叹美:“平生浏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