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话寻根》讲座之二:从衙门官场、水陆商贸中去寻根

    潘君明老师   2010-02-19

    浏览量:957

        一、 来源于衙门官场:

        掮牌头。

        旧时的官员出巡,有行头行牌,即旗帜及“肃静”、“回避”等牌子开道,路上行人全都让开。行头行牌,习称“牌头”,由差设掮着,称“掮牌头”。

        差设也叫“牌头”。

        (也作“戤牌头”,戤,音“丐”。“靠牌头”,俗称“靠山”)

        草  包。

        用稻草编织的包,内塞处死的贪官。

        旧时,苏州盛家浜内有皮场大王庙,也称“皮王庙”),内有剥皮工具,专门剥剥贪官之皮所用。

        《吴门表隐》云:剥皮的方法:“用滚桐油灌入腹中,坐罪人以上,上置水缸,将炒热河沙淋身,即硬,将皮剥下,须眉俱有”。

        今遗址尚存。

        草包,肚子内一包草,也比喻为没有真才实学、行为粗鲁的人。

        敲竹杠。

        竹杠,圆形,用毛竹锯断做成,类似扁担。俗称“杠棒”,为杠物所用。

        毛竹,中有节,打通以后可以藏物。

        拍马屁。

        原意是拍打马的屁股。

        事与魏忠贤有关。魏忠贤,明代宦官。少为无赖,与熹宗皇帝的乳母客氏私通。他靠着客氏的关系,官运享通,做司礼太监,兼职掌管东厂(皇帝的特务机构)。权势显赫,与趋附他的人结成私党,有“四虎”、“五彪”、“十狗”、“十孩儿”等。称他为“九千岁”。思宗即位,揭露他的罪恶,他自缢死。

        “拍马屁”,也称“拍马术”。

        掼纱帽。  

        旧时,官员戴的帽子,用纱做成,统称“纱帽”。戴上帽子,表示做官,脱掉纱帽,表示不做官。

        “掼”,扔也。表示气愤而扔掉纱帽,不想做官。

        书包翻身。

        书包是读书人的必备用品。旧时,穷人家希望小孩读书上进,考中进士、状元,可以做官,光宗耀祖,发家致富,家庭由此翻身。

        历史上“书包翻身”的事例很多,如苏州人范仲庵……

        实际上, “书包翻身”的观念仍然存在,至仿仍然存在……

        戮桥户头。

        “戮桥”系“乐桥”之谐音。“戮”,杀戮也。苏州俗语云:“杀戮脱哉”。人头落(戮)地。

        户头,既指这个人,如这个“户头”,也指到戮桥那里去的意思。

        旧时,乐桥为苏州城的中心,比较热闹,附近有杀人场所,类似北京的菜市口。乐桥上还有萧王庙(供汉代萧何像)。

        杀千刀。

        “杀千刀”是俗称,原是古代刑罚的一种,称为“凌迟”,也称“脔割”、“剐”、“寸磔”,在罪犯身上一刀一刀的将肉割下来,致死。至少要剐120刀,最多有数千刀。

        凌迟:一种极刑。凌迟:速度缓慢之意。

        脔割:把肉切成碎块。

        剐:割肉食出骨、分裂肢体。(宋代通称为“剐”)。

        磔: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的肢体。

        寸磔:把肉一寸一寸的割下来。

        “凌迟”刑自五代始,以后历代都有。

        唐:颜杲卿(颜真卿之哥,非嫡亲)安史之乱中兵败坏被俘,被凌迟。

        宋:《水浒》中的王婆,因唆使潘金莲毒杀亲夫,被凌迟。

        元:《窦娥冤》中的张驴儿因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处于凌迟。

        明:宦官刘瑾,也被凌迟,据记载,处于3357刀。另有郑鄤(说他“杖母蒸妾”,该案是个悬案,冤案)处3600刀。故俗语有“千刀万剐”之说。

        清:太平天国将领林凤翔、李开芳等,被俘后凌迟。

        凌迟直至光绪年间才取消。

        宕宕好。

        民间流传为乾隆皇帝“宕宕好”,实则是康熙皇帝。

        乾隆二十四岁当皇帝。 

        康熙七岁当皇帝。  

        托人托子皇伯伯。

        皇伯伯是谁?是皇帝那里来的人(太监),意思是比皇帝还厉害。

        苏州设立织造局,实为朝廷的被服工厂,直属朝廷管理,皇帝派太监来此监督。苏州有太监弄,即是太监住的在方。

        苏州织造局有二处:1、北局(小公园)、2、南局(也称苏州织造府,在带城桥下塘,今市十中所在地。

        有人写作“王伯伯”,误。

        木渎巡检司,吃粮勿管事。

        巡检使,官名。巡检地方,维持治安。元、明、清均有巡检官。官有实职、虚职,实职有权,虚职无权。(类似现在的退居二线)

        长洲不让吴县。

        旧时,苏州设立三个县:长洲、元和、吴县。

        唐代武则天年间,将吴县一分为二,增设长洲县。

        清代雍正年间,将长洲县一分为二,增设元和县。

        吴县与长洲县,以护龙街(今人民路)为界,西为吴县,东为长洲县。

        长洲县治在今长洲路。

        吴县县治,即今吴县直街。

        元和县,即今元和路。

        三个县官并级,故互不相让。

        长洲县前——难过。

        租田当自产。

        明初,洪武皇帝朱元璋下旨,将苏州的地主富户迁至安徽凤阳,所有田地归租户所有,故有“租田当自产”之说。

        二、来源于水陆商贸:

        运输:推板——推梢、板梢。

        落篷——落下帆篷。帆,苏州人俗称“篷”,升帆称“扯篷”。     

        见风驶舵——看风向驶舵。

        舵手:旧时的教会,头领称“舵主”、“总舵主”。文革中有“大海航行靠手”的歌词。

        渔业:闹猛。

        与阳澄湖渔民捉鱼有关。

        典当:上当

        上典当行去当掉物品,过期属不回来,称为“绝当”,物品归典当所有。      

        上当,有受骗之意。

        银行:空头支票

        开出的支票拿不到钱。

        或是答应别人的东西,不给人家。或是自己根本没有,许的空愿。

        木行:掮湿木稍

        木梢与木根相比,看似小而轻,但浸在水里(湿)就重了。

        鞋匠:吃排头

        吃楦头。排头、楦头。旧时的鞋匠,客户送上鞋底、鞋面,给客户上鞋,上鞋完毕,要上楦头,楦头要排,故称“排头”,“排队头吃进去,故称 “吃排头”。用以征服布鞋所用。

        钉碗:江西人钉碗——自顾自。

        自顾自——钉碗的声音。旧时,碗打碎以后,可以修补,称为“钉碗”、“补碗”。民间有钉碗匠,钉碗匠大都是江西人。“自顾自”——金钢钻钉碗发出的声音。

        铸钱:板板六十四

        每块钱版横八行,坚八行,八八六十四枚。

        清代,苏州阊门内有铸钱局,专铸铜钱。铸铜钱的工人,称为“铜匠、铜人”。铜匠所住的地方,称为“铜人街”。今有前同仁街、中同仁街、后同仁街,即是铸钱局的遗址。

        也称“死板”、“呆板”

        换糖:有几花布头换几花糖。

        多少,苏州人称“几花”。

        布头,包括做衣服的边角料,布条,旧衣服等,积累后可以换糖。

        旧时,换糖人挑着担子,走街穿巷,叫喊“换糖”。

        柴行:买的便宜柴,烧的夹生饭。

        商贩为多赚钱,在稻草内洒水,夹在中间,以加重份量。

        柴湿火不旺,烧出来的饭夹生,不好吃。

        药材店:郎中开药材店——死活进账

        郎中,即医生,给病人看病赚药钱;

        同时开棺材店,又赚死人的棺材钱。

        棉花店:棉花店里死脱老板——勿弹(勿谈)。

        酱油店:酱油店里的抹布——甜酸苦辣都有。

        也说成“药店里的抹布——甜酸苦辣都有”。

        迷信职业:识相

        即相面、看相,引申开来,就是看人的面色办事。

        其他:生意经。   

        讲斤头。    

        半吊子。  

        出风头。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