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话寻根》讲座之三从建筑行业、工具用品、玩具上寻根
潘君明老师 2010-03-06
浏览量:883
一、建筑行业:
出头椽子
木结构的房子,要用椽子,然后才能铺瓦。为了房子美观,屋檐上用出头椽子。因为出头,受到雨水的浸蚀,容易腐烂。俗语“出头椽子先烂”。
比喻:抢在前面的人要吃亏。
敲钉转脚
木匠做活,经常要用洋钉,用以固定物件。尤其是贪懒的木匠,不肯做榫头,就用钉子钉,被称为“洋钉木匠”。敲钉有个讲究,要转个脚,即将钉脚弯转来,才能牢固。
比喻:做事踏实、牢靠。
关门落闩:
旧时,门上有闩,俗称“门闩”。门闩为关门所用。
门闩有多种:大户人家,用一根长木做成门闩;小户人家,用短木做门闩,也有附在门上的门闩。“落闩”,就是把门闩好、关牢。
还有门撑,竖的,从上到下将门撑牢。
比喻:把事情办得踏踏实实。
落门落槛:
门有门槛,门槛和门,尺寸要算好,两者必须落榫,才能合拢、牢固。如果不落榫,门和门槛就会松动,不牢固。
比喻;做事极有分寸,光明磊落。
看他不像样,倒是个雕花匠
雕花匠同木匠一样,无特殊之处,一起上东家干活,难于区分。雕花匠比木匠的技术要高出一筹,故有此语。
比喻:看人不能看表面,要看实质。
量北寺塔
传说:北寺塔塔基范围大,塔身也高。如何造法,木匠商量来商量去,拖延了很长时间,故有此语。
比喻:反复商议,时间很长。
造屋请了箍桶匠
传说:木匠造三清殿,请来了箍桶匠,箍桶匠不会造房子,浪费了不少材料,因而产生这句谚语。
比喻:找错对象。
七石缸,门里大
七石缸,大缸也,能放七担水。大户人家造房,为防止火灾,先将大缸放在里面,存水,以防急用。房子造好,七石缸仍在屋里,继续作为防火之用,即是消防设备。
某大户人家的败家子,在家凶天凶地,出门受人欺侮。他卖掉家产,最后要卖七石缸,但缸大出不了大门。
比喻:在家是主人,很凶;出门是小人,被人欺侮。
搭界、勿搭界
界者,界石、界牌也。旧时,农村农民买田,城里人造房,都要竖上界石,石上房刻字,作为标记,如“张界”、“李界”。在老房子的墙角边,至今尚可看到界石。旁人买田或造房,不越过这个界石,就是“勿搭界”,如越过了这个界石,就是“搭界”了。
比喻:事情与本人有关、无关。
碰钉子
旧时,官府衙门、大户人家的大门,用铜皮包紧,钉有钉子,显示庄重、威严。钉子有寿字形、梅花形,菱形、方形、圆形等。有人去碰门,手碰在钉子上,门却不开。
比喻:遭到对方拒绝,办不成事情。
戳壁脚
墙脚,俗称“墙脚跟”、“墙壁脚”,简称“壁脚”。“戳壁脚”,就是在墙脚上戳个洞,使墙壁倒塌。也写作“折壁脚”。
比喻:把他人的事情弄坏。
穿绷:
旧时的窗户没有玻璃,用绵筋纸糊上,绵筋纸很韧,也透明。但用唾涎一粘,即能粘出一个小洞,俗称“穿绷”,能观察里面的动静。
比喻:隐私被他人察觉、暴露。
笃定
有个故事:吴江一木匠造拱型石桥,桥顶用条石拱卷,很是牢固。县官看后不懂,认为桥顶用石条拼接,怕要塌下来。造桥人说:桥上即使站满了人也无妨,不会塌下来,笃定泰山。
比喻:坚定、稳当
烂木头氽一浜
将旧木料(包括旧房子折下来的,旧家具废弃的等),丢入小河浜内,逐渐增多,木料是氽的,氽在水面上,俗称“烂木头氽一浜”。
比喻:坏东西成堆,没有好货。
工具、用品
尖钻
尖钻是“钻尖”的倒装语。钻是工具,俗称“钻头”。钻头很尖,在硬的物件上均能钻洞来。
比喻:精明能干,极会钻营。
三脚锚
也称“三脚猫”。锚是船上的工具,为停船抛锚所用。因锚为三爪,类似猫脚,故也称“三脚猫”。
生活中也有“三脚猫”,此猫只有三只脚,但善于捕鼠。
比喻:有点本事,或有点技术。
掼榔头
旧社会的黑帮较多,有“斧头党”、“榔头党”等。“掼榔头”一语,来自于“榔头党”。黑帮与黑帮双方对峙,各不相让。“榔头党”掼出榔头,表示威胁。
比喻:原为威胁对方,引申为吹嘘,“掼派头”。
扇小扇子
扇子有大有小,加一“小”字,表示蔑视之意。旧时,家家户户生煤炉,要用扇子扇风,扇子扇得急,风就大,炉火会旺盛。
比喻:挑拨他人,使双方矛盾激化。
挑烧火捧
也称“烧火棒”,用树棍做成。
旧时,家家户户用灶头烧饭、做菜,用稻草或硬柴烧火。稻草或硬柴有的潮湿,有时堆结,火旺不起来,就要用挑烧火棒挑松稻草或硬柴,火才能旺起来。
比喻:挑拨他人矛盾,使之激化,争吵不休。
触煤头
煤头,旧时吸旱烟、水烟者常用。所谓“煤头”,就是用黄裱纸卷成圆筒状,点上火,吸烟时吹火吸烟。煤头一触即着火,故不能触。
也称“触霉头”。
比喻:不吉利,有祸事。
如意算盘
如意者,用于背脊搔痒。那里痒就伸到那里搔,很称心如意。算盘者,用于计算,算帐算财富。
比喻:自己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苏空头
苏州盛产戏剧服装,要用排须、流苏等。“苏空头”一语,即产生于流苏这一装饰品。
比喻:外面很好看,里面却是空的。
呒手筛罗
筛罗,就是敲罗。“筛”,有击、敲之意。敲罗要用双手,呒手就不能敲罗。
呒手筛罗,来自于一个民间传说。
比喻:遇事无法解决。
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个故事:有家人家,媳妇打破了一只砂锅,婆婆再三询问,倒底是如何打破的?媳妇再三回答。砂锅破了有璺路,“璺”“问”同音,故也说成“问”。
比喻:一定要搞清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拎错秤纽绳
秤(指老式秤)是菜场上的常用工具,也是家家必备的工具。秤由秤杆、秤钩、秤纽绳组成,用以计量。秤上有二档秤纽绳,一档数量大,一档数量小,拎错了秤纽绳,数字就不准确了。
比喻:办事要找准对象,不能搞错。
蜡烛不点不亮
蜡烛用以照明,要用火去点亮,不点是不亮的。
比喻:办事不主动。非要旁人再三催促、甚至批评之后才去办。
也有的说:“蜡烛不插不直”。
象牙筷上扳皵丝
皵,音“鹊”。皵丝,皮细起也。象牙筷十分光滑,一点毛糙也没有,那来有皵丝呢?
比喻:无事生非,无错找错。
玩具:
勿倒
音“勃”。即泥塑的不倒翁,虽无脚,但不会倒下。
有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向楚王献玉,一次、二次、三次,终于献玉成功。后称为“和氏璧”,秦始皇用以治印。
比喻有褒有贬:褒,信守真理,顽强不屈;
贬,善于逢迎,始终不倒。
哑呜
苏州人有“哑哑呜,皮老虎”之谚。皮老虎是纸和泥做的,不牢固,玩不了几天就坏,故称为“哑呜货”。
比喻:劣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