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人格心理学与个性修养

    陈锡林老师   2010-03-13

    浏览量:6586

        序                                        

        老子说,为道日损,为学日益。要行大道,必须归零,必须净心。在21世纪是新的时代,学历、家庭背景、外语和计算机操作等在过去曾经决定了许多管理者命运的人生变量,将让位于人格。决定人的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人格;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有健全的人格,需要知识时,他可以去汲取,如果没有现成的知识,他会去创造。教育首先是建立秩序,其次是开发大脑,录入最有文化内涵的信息,第三是培养人格。而这,都是在我们人生的最初几年确立的。今天,我们讨论《人格心理学与个性修养》话题,意义在于,唤起大家对人格健康与人才发展关系之重要性的认识,呼唤越来越多的人来关心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与教育。

        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是以心理学范型研究人格的学科;是以心理学观点研究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和适应的事实与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心理学,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在古代和中世纪研究对象为灵魂(soul),17-19世纪,研究对象为心灵(mind)。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J.F.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W.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 

        现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人类及动物的行为(behavior)的科学。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①外显行为(可观察到的行为反应);②内隐行为(思考和记忆等内部心理活动)。

        1937年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人格心理学形成之后,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30—60年代。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与人格研究有关的几个重要问题,主要涉及:人格与文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遗传与环境;意识或无意识决定行为;自由意志还是决定论;人格的应用:心理治疗与咨询,教育,工业心理学等方面。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人格结构,用来解释个体差异的概念。比如,“特质”  “类型”  “自我” “需要”。人格动力,即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人格发展,即,个体自出生至老年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人格适应,即,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的行为反应。

        然而,人格心理学家与其他学者所不同的是,人格心理学家更重视人的差异,而不是人的共同之处。人格心理学家更强调把人看作“整合”的全体,而不是他的许多部分的机能。人格心理学家注意的重点在于稳定的特征,而不在于决定当时行为的外部刺激与情绪。

        人格(Personality)的现代定义

        关于人格(Personality)这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其意指面具、脸谱。说是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古罗马的一名戏剧演员为了遮掩他那不幸的斜眼开始采用面具,然后就出现了这个词。心理学用面具转意为人格。人格的两层意思:①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各种言行,为人格的“外壳”;②个人蕴藏于内的人格特点,即“面具”背后掩盖着的自我,即人格的“内在品质”。人格的三重含义:① 人的道德品质;② 做人的权利与尊严;③人的行为模式。

        普通心理学认为人格就是个性,但实际上人格的含义较广,它是以人的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受到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心理的、社会的影响,并逐步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personality)或称个性(character),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

        人格的形成与先天的生理特征及后天的生活环境均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生活对于性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且性格一旦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重大的生活事件及个人的成长经历仍会使性格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性格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人格定义也有不同的解释,大致有:

        人格是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Allport) 

    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与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陈仲庚)

        人格是每个人所特有的“心-脑-身”生命特征的有机组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使一个人区别于他人,并可通过与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陈锡林)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郑雪) 

        人格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和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 )的总和。对于21世纪的职业人来说,成功的能力,是人格。人格的优劣,将成为决定其命运的首要因素。对于一个人来说,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他的人格。通俗的讲,不同的人在脾气上、能力上、兴趣和爱好上、对待自己以及对待旁人的态度上也都不尽相同。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具的人格特点。人格有三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为健康人格,第二种为病态人格,第三种为介于二者之间的人格发展缺陷。

        人格研究的特点:①强调个体差异, ②将人看成一个整体, ③重视稳定的特征, 而不在于外部刺激。注意:①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②人格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③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④人格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心理学研究人格的主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人格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一)临床研究。亦称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人格,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等方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临床心理学家大多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

        (二)相关研究。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进行测量并确定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例如:大学生的感觉寻求倾向特质的高得分(愿意为了获得多变的、新奇的和刺激的经验而冒险)与药物滥用、酗酒及危险性行为的发生存在正相关;大学生的社会从众特质高得分(虔诚、遵守法律、保守,较少的表现出冒险行为)与药物滥用、酗酒及危险性行为的发生存在负相关。(Katz,Fromme&D  Amico,2000)

        (三)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的结论。实验研究传统源于冯特、艾宾浩斯和巴甫洛夫。实验研究不依赖自我报告材料,力求客观性,对变量的控制严密,能够操纵变量,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和因果性的结论。但是,由于实验情景本身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不够高。实验研究一次只能操纵某个或几个变量,难以全面把握纷繁复杂的人格现象,所以人格心理学家更多的是运用临床和相关研究来探究人格的奥秘。

        健康人格的解释

        奥尔波特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

        成熟的人的7条标准:

        1.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

        2.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

        3.有安全感;

        4.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

        5.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

        6.客观地认识自己;

        7.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罗杰斯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

        充分起作用的人的5个具体的特征:

        1.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

        2.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

        3.信任自己的感觉;

        4.有自由感;

        5.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我们不妨可以以“24种要素健全人格”来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修养……。

        24种要素健全人格

        01.诚实    02.可靠    03.公正    04.慈悲

        05.勇气    06.谦逊    07.理性    08.自律

        09.乐观    10.投入    11.主动    12.工作

        13.坚毅    14.负责    15.合作    16.管理

        17.鼓励    18.宽恕    19.服务    20.捐献

        21.领导    22.机会    23.教育    24.友爱

        关于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人格障碍这种异常行为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的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对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成年后在程度上可有改善。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

        1.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2.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的病理变化。

        3.人格显著偏离正常,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情感肤浅或冷酷无情。行为常常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的驱使,行为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制力差。

        4.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但其意识状态及智力等均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5.多数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尽管经常碰壁,冲突不断,但屡犯同样的错误,害人害己。

        6.人格障碍者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

        7.人格障碍各种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医疗措施难以奏效,再教育效果亦有限。

        人格障碍的预后:人格障碍治疗效果有限,预后欠佳。有些人格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可能逐步缓和,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在中年以后攻击行为减少,通过积极引导可进一步朝好的方向转化。

        关于人格结构的理论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个性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是以本能性欲为核心构成的。他认为个性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中的本能冲动是个性的原始倾向,是主体一切欲望和冲动的源泉,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它按照快乐原则,急切寻找出路,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指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它代表理智与常识,处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适当满足,即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指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道德原则,指导、监察、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超我中有一部分处于无意识之中,另一部分则处于意识领域。

        ——本我,是无意识部分,按“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是意识部分,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意识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过分夸大了本能在个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贬低了人的社会性和有意识心理的主导意义,这是片面的。但它强调人格的内在层次性、动力性和发展性,认为个性结构由这三种成分构成,具有一定的价值。

        (2)罗撒克(E.Rothacker)的人格分层理论

        联邦德国心理学家罗撒克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格分层理论。他认为,人格是由若干层次构成的。最低层次是人的生理机能,如饥、渴、性机能;较高层次是原始的情绪状态,如紧张、恐惧、愤怒;再高层次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如知觉、思维;最高层次则由社会性心理特质构成,如性格、道德、价值。高级层控制低级层,使中低级层的机能表现为符合社会价值的行为方式,中低级层的心理机能又是较高级层心理机能的基础。

        莱尔施(Р.Н.Lersch)的观点与罗撒克的观点相似。他们都认为人格各个层次是以垂直方向叠积而成,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垂直层理论”。另有一种叫“水平层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人格各个层次是按并列的内外关系排列而成的,其中一个核心层起主导作用。

        罗撒克的人格分层理论:

        最高层次——社会性心理特质构成,如性格、道德、价值-----

        再高层次——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如知觉、思维--------------

        较高层次——原始的情绪状态,如紧张、恐惧、愤怒-----

        最低层次——人的生理机能,如饥、渴、性机能;-----

        分析:以罗撒克和莱尔施为代表的人格分层论,认为种族发展过程(生物—动物—人)和个体发展过程(婴儿—成人)是一致的,个体发展过程重复着种族发展过程,这具有复演学的思想。在分析个性结构上采用的是一种比拟、类比的方法,对个性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及个性实质未作科学的说明,但人格学说强调人格层的发展和进化;看到多层次人格间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观点是可取的,具有一定的价值。

        (3)雷蒙德.卡特尔(Cattell,Raymond B.1905—1998)的特质阶层说

        卡特尔认为,人格是由许多彼此独立的特质因素构成的复合结构,可以用因素分析技术把这些特质分离出来。

        个性的整体的层次结构:

        ①、根据其独特性可以分为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指某一群体成员共有的特质。

        个别特质指个人独有的特质。

        ②、根据其深度可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指可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倾向。

    根源特质指个人主观内部的、需从外部行为推知的、不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倾向。

        ③、根据其起源可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形成特质。体质特质指由身体内部条件构成。

    环境形成特质指起源于环境影响,与后天习得有关的特质。

        ④、根据其机能可以区分为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能力特质主要体现在知觉及运动的个别差异性方面。气质特质是在体态中表现的活泼、反应速度、情绪表现等特质。动力特质指引起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因,它包括三个部分:尔格(erg),是先天遗传的动力因素,如饥饿、好奇、恐惧等,它是人行为的终极根源;情操,是后天习得的动力因素,如运动技能、家庭、职业等;态度,是尔格和情操的公开表现。人的一切行为受态度的支配,而态度又服从情操的要求,情操又服从尔格的要求。

        分析:在卡特尔的特质阶层说中,对个性特质的筛选工作建立在客观观察、实验和统计学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4)塔佩斯的人格大五理论

        塔佩斯等研究者们运用词汇学的方法,提出了人格的大五因素模式(big five factors model)。

        人格的大五因素模式

        ①、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②、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品质。

        ③、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④、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⑤、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征。

        在人格结构五个维度中,宜人性和认真性属人际维度,外倾性属气质维度,神经质属情绪维度,而开放则与认知有紧密相关,所以这就为人格发展和整合明确了具体内容。 

        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big five)即:大五人格因素,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这五个特质的中文译名尚有待统一。为便于记忆,可将它们的英文首字母构成“OCEAN”一词,ocean英音:[<|>?u??n] 大海; 大洋,意为“人格的海洋”。

        (5)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

        人格发展的各个年龄段    “心理社会”中的心理冲突

        ⑴婴儿期(0~2岁):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⑵儿童期(2~3岁):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⑶学龄初期(4~5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⑷学龄期(6~11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⑺成年期(25~65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⑻成熟期(65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6)艾森克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Eysenck,1947,1967) 结合了类型与特质的概念,提出了人格分析的“外 - 内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守旧性 - 激进主义”五个维度的人格理论 。又强调:可将人格特征分为三个基本的维度来研究。

        人格三个基本维度的特征意义为:

        ——外 - 内倾维度(E)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强度密切相关。E维度是一双向特质,该维度的两端是典型的内向和外向,二者之间是连续不断的移行状态。具有典型外向特质(E分很高)的人往往神经系统易兴奋,且兴奋性高,常表现为爱社交、朋友多、喜冒险、易冲动,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甚至攻击性,回答问题迅速,乐观随和等;具有典型的内向个性(E分很低)的人则多表现为安静、深沉、常内省、保守、不喜社交,常常喜欢一人独处,好阅读和思考,做事计划性强,甚至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工作生活有规律、严谨等。

        ——神经质维度(N)与自主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有关。N维度也是一双向特质,极端的情绪不稳和超稳状态者很少,大多数人均处在中间移行状态。具有典型的情绪不稳(N分很高)的人表现为焦虑、高度紧张、情绪不稳易变,大喜或大悲快速转换,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往往过分。典型情绪稳定(N分很低)表现为情绪反应缓慢,强度很弱,有时给人一种情感反应缺乏的感觉。

        ——精神质维度(P)是一种单向维度,P分过高提示精神质。具有典型精神质的人常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人、敌意、缺乏同情心、攻击行为、行为常怪异、捉弄人等。

        P量表:单极量表,即:只有P分高时才有意义,P分低被认为是正常。

        L量表:原本为一个效度量表,测量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同时,它本身也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如:可测量社会纯朴性。 L分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年龄(成人: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性别:女性偏高;与民族有关等。

         E( 外 - 内倾维度 )、N(神经质维度)与古希腊盖伦的气质学说相吻合以E维作X轴、N维作Y轴作一平面图,构成四个相限(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

        外向—情绪不稳定(胆汁质)

        外向—情绪稳定 (多血质)

        内向—情绪稳定 (粘液质) 

        内向—情绪不稳定(抑郁质)

        E、N维度,都是双极量表,分数高或分数低都有意义,但两极之间没有一个截然的分界,只有程度的区别。如E量表分由低向高的变化,代表由内向转外向的一种程度上的变化:

        非常内向——内向——比较内向——内外向平衡——比较外向——外向——非常外向

        (7)荣格的人格面具和人格理论

        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人格面具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点。人格面具概念把人际交往的方式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成为一种心理分析的工具。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人以什么形象在社会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象征。

        荣格认为,我们戴着人格面具表现着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人格面具是靠我们的Body language、衣着、装饰等所体现。我们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我们理想化的自我。但在另一方面,人格面具的作用在于它维护了人的虚伪与怯懦,这种反应来自于自身对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惧,从而启动了心理防卫机制,使人不自觉地步入了与真实人性不同的心境。人格面具又是一种严格的检查机制,使人的行为在检查的过程之后得到完成。但是我们并不必因此感到自责,人格面具的产生是合理的,它是一种社会的产物。

        分析:历史上,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他是弗洛伊德最具争议性的弟子,并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弗洛伊德忽略的问题,引入了分析心理学派中。他是现代思潮中重要的变革者和推动者之一。忽略了他,便忽略了与现代社会紧密攸关的整个思想。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一种个体内部的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持久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人外显的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的解释。荣格把感知和判断列为脑的两大基本功能,前者帮助我们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后者则使我们以特定的方式做出决定。它们在大脑活动中的作用受到各人生活方式和精力来源的节制,从而对人的外部行为和态度产生各不相同的影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性格被视为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MBTI全称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它以瑞士心理学家Carl Jung的性格理论为基础,由美国的Katherine C Briggs和Isabel Briggs Myers母女共同研制开发。 

        MBTI临床研究:我国学者曾对某省部分各高校辅导员进行MBTI人格测评,提出:高校辅导员最适合的MBTI人格类型是ISFJ,ESTJ。

        MBTI个人类型研究资料:

        ——ESTJ是行政者型,这种人是天生的领袖,喜欢掌控别人,忠诚、可靠与热衷于工作,重视传统的传承,组织能力强,喜欢建立架构与制度,努力完成工作的责任与目标。

        ——ISFJ是养育型,这种人具有稳定、实际、务实,不喜欢从事太理论或抽象的工作,重视安全感、传统和和谐的生活,重视别人的需求甚于重视自身的需求,极端不喜欢冲突与争论,工作认真,会负责到工作完成为止。

        ——INFJ型是保护者型,这类人会花时间去了每件事的意义与目的,有宏观的想法且富创造力,注重事务的未来发展,用理性的直觉,了解与评断他人,具同情心与敏锐的观察力,有纪律的,丰富且有深度.

        ——ESFJ是照顾者型,这种人温暖且有同情心,重视他人藉求甚于自身的需求,具有高度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交办的工作总会彻底执行,喜欢变化但同时也能处理单调繁琐的工作,注重和谐的生活与安全感的满足。

        每个人格维度都有两种不同的功能表现形式,经组合可得到16种人格类型。

        MBTI十六种心理类型表

        类型      人格特征

        ISTJ    内倾-感觉-思维-判断

        ISFJ    内倾-感觉-情感-判断

        INFJ     内倾-直觉-情感-判断

        INTJ    内倾-直觉-思维-判断

        ISTP    内倾-感觉-思维-知觉

        ISFP    内倾-感觉-情感-知觉

        INFP    内倾-直觉-情感-知觉

        INTP    内倾-直觉-思维-知觉

        ESTP    外倾-感觉-思维-知觉

        ESFP    外倾-感觉-情感-知觉

        ENFP    外倾-直觉-情感-知觉

        ENTP    外倾-直觉-思维-知觉

        ESTJ    外倾-感觉-思维-判断

        ESFJ    外倾-感觉-情感-判断

        ENFJ    外倾-直觉-情感-判断

        ENTJ    外倾-直觉-思维-判断

        注:  I:内倾  E:外倾 S:感觉  N:直觉

              T:思维  F:情感 J:判断  P:知觉

        MBTI(性格评估工具)测到的人格类型是个体内部的自然行为倾向,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稳定性等特点,是每个人特有的,可以对个体的外显行为、态度提供统一的内在解释。

        分析:就一个人个体而言,外显的行为、态度与其性格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截了当的关联,承认这种不确定性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态度。它告诉我们任何单一的逻辑都不足以确定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根据性格推论行为表现,在我们真的需要这样做的时候最好还是去请教受过严格训练的专业人士。必须强调,MBTI旨在帮助人们了解自我的本来面目,即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既然后天的种种环境压力和客观条件可能扭曲甚至彻底逆转个人的行为表现,那么对自己性格最有发言权的当然只能是被试者自己。MBTI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但是并不剥夺我们认知的自由,把结论强加于人;MBTI可以有效地评估我们的性格类型,但是由此并不能推断我们的行为态度、智力水平、能力强弱、工作表现(未来祸福和命运)。

        MBTI在职业定位、领导力发展、团队建设、婚姻家庭关系的完善的等等领域大有作为正是凭借着规范而富有技巧的使用,决非随心所欲的滥用。

        (8)恩斯特?克雷奇默的生物类型说:体型性格理论

        克雷奇默[Ernst Kretschmer 1888.10.08-1964.02.08,德国],克雷奇默将性格定义为:一个人在生活中,一切情绪上、意志上可能反应的总和。并提出生物类型说,探讨体质生物学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关系,依据其关系进行分类。认为,体型与人的性格有关。

        克雷奇默的体型性格分类

        分类        类似气质          体质生物学特点和心理特征

        矮胖型      类似于多血质    身材圆厚,多脂肪,手足粗短,性格外向,易动感情,善与人相处,好活动。

        细长型      类似于抑郁质    身材瘦长,手足长而细,胸窄,孱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固执,喜批评,多愁善感。

        运动型      类似于胆汁质

                    但不完全相同    健硕强壮,肌肉发达,活力充沛,性格较外向,乐观,进取。

        发育异常型  未说明     身体发育不正常,或有障碍,或有残缺、畸形,性格多内向。

        克雷奇默认为:体型与病人所患的精神病类型密切相关。正常人与精神病患者在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关系上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异。不同体形的正常人在气质上也带有精神病患者的某些特征。据此,他将人的气质分为分裂气质、躁郁气质和粘着气质三种。他发现,神学家、哲学家和法学家大都具有细长型的体格(占 59%),具有精神分裂的特征;医师和自然科学家大都具有矮胖型的体格(占 58%),具有躁郁症的特征。

        分析:前苏联生理学家 I.巴甫洛夫对克雷奇默的这个分类法此抱否定态度,他指出:“他想把地球上生存的全体人类都打进他自己的两种临床病型,……为什么要把几种占多数的、归根到底陷入了精神病院的病型认为是基本的类型呢?要知道绝大多数人是与精神病院毫无关系的。”

        (9)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人格类型论

    霍兰德是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生涯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和延伸,也就是说,人们是在其工作选择和经验中表达自己的个人兴趣和价值。个人会被某些特定的职业所吸引是因为这些职业能满足其需求和兴趣。比如,有些人会喜欢在能与他人密切互动的环境中工作;另一些人则会偏好一个较少社交接触、能安静工作的环境。他强调:个人的人格与工作环境之间的适配和对应是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性与职业成就的基础。由此,霍兰德假设:大多数人可以分为六种人格类型。

        【霍兰德假设:六种人格类型】

        【霍兰德假设:六种人格类型】强调:①个体之间在人格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②个体具有不同的类型;③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协调一致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可能性。

        人格类型  共 同 特 征

        1、社会型:(S)  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2、企业型:(E)   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3、常规型:(C)   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4、实际型:(R)  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5、调研型:(I)  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6、艺术型:(A)  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分析:霍兰德的理论将人的需求、兴趣、价值观念和职业特点结合,适用于自我探索与职业定位的结合,特别是“兴趣与职业”这个问题的探索。比如,大学生通过分析和测试,可以找到个人的职业代码。比如一个代码为ASI的人,在艺术型、社会型、研究型三方面得分较高,他最适合做的就倾向于艺术家、画家、记者等。然而,大多数人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比如,一个人的性向中很可能是同时包含着社会性向、实际性向和调研性向这三种)。

        霍兰德认为,这些性向越相似,相容性越强,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越少。为了帮助描述这种情况,建议将这六种性向分别放在一个正六三角形的每一角。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流动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当人格和职业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例如,社会型的个体应该从事社会型的工作,社会型的工作对现实型的人则可能不合适。

        (10)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描述成具有五个层次的“金字塔”,按优势或力量的强弱排成五个基本需要等级,优势需要一得到满足,原来相对弱势的需要就要变成优势需要从而主宰机体,以便尽可能达到最高效率。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带来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生活的丰富感;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一般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也有利于培养个人的良好个性。

        五种需要之间的主要联系:

        第一 五种需要呈层级关系 从低级到高级有顺序。

        第二 当低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 人们就开始追求较高一级的需要。

        第三 几种需要同时存在 必有一种需要在某段时间内占主导 支配地位,人的行为主要受其支配 这种需要称为优势需要。

        第四 低层需要不会随高层需要发展而消失 它只是对行为的影响有所减弱,而且无论需要层次发展到哪级 只要低层需要长期受挫 人就会倒退到这一层次的需要上来。

        第五 未被满足的需要才有激励作用 已被满足的需要只提供满意感。

        分析:大多数人的全部基本需要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满足。一般人只需满足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0%的爱的需要,40%的尊重需要,10%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几种甚至全部的基本需要同时存在,共同影响和支配着人的行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教育

        关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心理学史上有许许多多观点,可归纳为生物决定论、社会决定论、二因素论。人格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个性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个性发展的现实性。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的发展,是对环境的积极的适应。

        从人们对环境适应的方向上看大体上有两种:① 积极的适应——个体在客观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在环境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② 消极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人与环境的消极互动过程。个体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及自身的潜能,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发展性辅导教育强调辅导的发展性与教育性,但也不忽视矫治性工作。

        读《西游记》,说人格心理

        ——面具越多,性格越丰富,心理就越健康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唐僧的人格心理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他是取经事业的领导人,取经大业的重担要求他性格内敛,但他又经常不堪重负,故而其人格心理多表现为怯懦与恐惧。“儒”的层面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第二个层面,唐僧从骨子里是一个诗人气质很重的人,具有很强的名士风流情结,其最为突出的表现为临风而泣、对月伤怀的多愁善感,以及对深情与真率的不懈追求。此时,“道”成为他舒解压力,张扬个性的最好方式。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唐僧的性格有不少缺陷。唐僧只有超我,没有本我和自我。说他没有本我,是因为他从来不近女色,完全不沾荤,有一点远离人间烟火的味道。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和尚,和尚必须禁欲;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个孤独英雄,孤独英雄没有父母,也从不谈情说爱,这是潜伏期(6-12岁)儿童的心理反映。说他没有自我,是因为他应付现实问题的能力极差,手无缚鸡之力,对坏人和妖怪完全没有识别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他从小生活在寺院里,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唐僧没有本我和自我,也可能是作者的有意安排,以便制造戏剧效果。唐僧的本我全部移植到猪八戒的身上,自我则全面移植到孙悟空的身上。师徒三人分别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梦中意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荣格则认为梦中的意象都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同的意象反映人格结构的不同方面。根据荣格的观点,作家所塑造的形象都是作家自己的各个性格侧面的反映,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关系则反映了作家的内心冲突,也就是各个性格侧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猪八戒、孙悟空和唐僧是吴承恩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反映,而梁山一百单八将是施耐庵的108个性格侧面的反映。这样的性格侧面就是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每一个人都有许多面具,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孙悟空有72变,就是72个面具,猪八戒则只有36个面具。

        告诉朋友:学会、会学、任务……

        人格是一生成败的关键;

        修养是一生学习的任务。

        提示:自知之明  修身养性  见贤思齐  优化人格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优化人格。儒家经典《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司马光曾说过:德才兼备为圣人,有德无才为君子,有才无德为小人,无才无德为愚人,宁用愚人不用小人。可见不注重优化人格的人,即使有才也前途暗淡。千古圣贤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易经》中说:“诗书非药能医病,道德无根能树人”。学会会学,优化人格,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对于21世纪的职业人来说,人格的优劣,将成为决定其命运的首要因素。不同时代的人,信仰有所不同,但每个时代的人,都要经过一个长期的修养过程,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成为这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人物。成人始终应该把优化人格放在第一位,努力做到身心和谐。要成为学习自立优化人格的模范、成为教育孩子优化人格的师范;师生共好、父子(母女)共学,做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优化的人。

        告诉青年朋友:心理成熟任务……

        青少年朋友,不妨学习美国心理学家赫威斯特提出的青年人的心理成熟任务:

        1.“平视”异性——婚姻关系成熟标准指出:理性地考虑并选择婚姻对象,并开始准备成家过独立的家庭生活;在行为上能够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用从容和自然的态度,在面对异性时既不太在意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也不会矫枉过正地轻视或厌恶对方。

        2.否定自己——自我认同的成熟就包括: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不过分炫耀自己的优点,也不过分掩饰自己的缺点,发挥最大潜能。从青少年开始,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迅速觉醒、发展壮大,这时候就可能出现自我中心的倾向。到16岁左右,那种认为自己最独特最重要的想法也逐渐减少,但有些人到了二三十岁仍受其困扰,比如,与朋友发生争执时明明错了也“死鸭子嘴硬”,与伴侣吵架时打死也不愿意让步,遇到挫折就怪运气不好世道不公,就是不找自己的原因。    

        3.学会宽容——人际关系成熟标准包括:能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同性朋友和异性朋友在内。谚语说“关公放了曹丞相,丈夫要有容人量”,所以虽然“疾恶如仇”、“尽善尽美”都是褒义词,但对缺陷和不完美的宽容更象征着心理成熟。宽容指的是对人性缺陷的包容和理解,指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

        4.重视简单——思维模式成熟标准认为:在知识、观念等各方面,都能达到作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标准;在个人的行为导向上,能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认知境界,从复杂回归到简单,就像是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回到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些人喜欢深刻的大道理,其实是在追寻别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和价值观,还处在借鉴和参照的阶段,等到能够独立建立起个人经验系统,反而会喜欢平常生活中的简单真理。

        告诉中老年朋友:心理发展任务……

        ——专注会学、积极适应、健康保健、快乐生活!

        我国现阶段社会人格类型

        类型 社会人格表现特征

        理想人格型 忠诚、正义、有事业心,大公无私,实事求是,远见卓识,严苦律己,襟怀坦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忠实积极、热忱乐观、谦虚谨慎、朴实勤劳。

        务实人格型 关心社会,先公后私,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信任、尊敬和帮助,但绝不强人所难;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谋取正当利益,反对损人利己。

        开拓人格型 勇于进取,敢于改革,不伯挫折,敢担风险,具有着大无畏的开拓精神. 很少考虑去追求个人的名利和地位.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量,享有着威信;个性鲜明,富有主见,敢想敢干,说到做到,不拘小节,容易被少数人或明或暗的责难和中伤

        退避人格型 在功名面前,斤斤计较,表面上谦和忍让,暗地里却在用心;在大事大非面前,态度暖昧,模棱两可;看到别人遇到某种困难,却视若无睹,不闻不问,甚至见死不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愤世人格型 一是确有真才实学,种种原因不能施展才华,于是“愤世”以泄自己不平。另一种是不学无术,眼高手低,而自认为才能超群,从而目中无人,盛气凌人。喜欢传播小道消息,善于对他人说三道四,易激动,爱走极端;过多地看到改革中存在的阴暗面和消极因素,于是怨天忧人,或喜欢说东道西。似乎只有自己才是最真理。

        病态人格型 私字当头,见利忘义,愚蠢庸俗,斤斤计较;为了获取贪得无厌的私利,寻找各种机会和借口,以各种非法的或“合法的”形式,化公为私,损公肥私,假公济私,损人利己;可以称这种人格为社会人群中的“病态人格”。

        提示:认识自己 自知之明 学会修养 改造自己 会学会做 发展自己

        优化性格的运动疗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心理所起的作用不同。通过有针对性的健身运动,可以改善心理和精神状态。比如;胆小、害羞、性格腼腆的人,应多参加游泳、溜冰等运动。这些运动有助人们克服胆怯、战胜困难。性格孤僻的人,最好避免独自运动,建议多选择足球、篮球、排球等团队项目,增强合作意识。容易焦虑的人,可选择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跳高等运动项目。这些项目要求运动者头脑冷静、思维敏捷,能改变人多疑、犹豫的毛病。

        健康人格的人才是不断学习发展的人

        自我实现的人是健康人格的人,是不断学习发展的人。通向自我实现的途径,包括:两条主要途径,即,一是通过个人成长达到自我实现。二是通过改变社会环境促进自我实现。

        可以具体化为八条途径:① 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② 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惧的选择。③ 主动地发现、承认并展现自身的潜能。④ 敢于直面问题、承担责任。⑤ 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敢于与众不同。⑥ 用一流的标准要求自己,并通过勤奋的的努力去达到这一标准。⑦ 创造更多的高峰体验。⑧ 识别并放弃自己的防御心理。

        附一:自我实现的人的15种共同特征:

        1,准确地认识现实。能够采用客观的态度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周围世界,因而他们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去看待现实,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更能发现事实的真相。  

        2,宽容和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能够承认和接受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事实,他们不否认任何人和任何事物的消极面,因为对此有较大的宽容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不足,因而能够悦纳自己。 

        3,自发、单纯和自然性。坦率、自然,倾向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行为具有自发性。他们有什么想法,就讲什么;他们有什么感情,就表达什么;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不娇柔造作,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问题为中心。一般不会关注个人,而以工作、事业为重,能够全力以赴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工作不是为了金钱、名誉和权利,而是工作本身就是享受,能够是自己的潜能。   

        5,具有超然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自我实现者是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个体,他们不依赖他人,不害怕孤独.常常主动追求独处的环境。  

        6,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处性。自我实现者更多的受成长动机驱动, 能够摆脱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依赖,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并实现自己的目标。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具有奇妙和反复欣赏的能力,在他们眼里,每一次朝阳都是那么灿烂,每一朵花都是那么美丽馥郁。他们带着好奇、敬畏、喜悦和天真无邪的心理去欣赏和体验对他们来说是陈旧的东西和例行公事的日常生活。   

        8,经常能够产生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自我实现者通常都是经验过强烈的神秘体验,一种狂喜、惊奇、敬畏以及失去时空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自我实现者所独有的,但是只有自我实现者才能经历更高频率、强度更大的、更充分的高峰体验。   

        9,对人类的认同、同情与关爱。自我实现者对所有人都有强烈的而深刻的认同感、同情心和慈爱心。他们的关爱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亲戚朋友,而是包括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的所有人。   

        10,具有深厚的个人友谊。自我实现者比一般人具有更融洽,更崇高和更深厚的朋友关系。由于交往需要占有时间,他们的朋友圈子比较小,更倾向于寻找其他自我实现者作为亲密朋友。由于以共同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问基础,他们的朋友索然不多,但感情上却非常深厚。

        11,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自我实现者具有民主思想和民主的行为风格,他们尊重一切人,不管他们的种族、地位、宗教、阶级和教育的不同。他们能平等待人,极少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随时倾听别人的说话,虚心向别人学习。   

        12,具有强烈的道德感。自我实现者有明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明辨是非,遵循自己认可的内在道德标准,只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13,具有哲理的和完善的幽默感。自我实现者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他们常常会开一些有哲理的玩笑,但不愿意开一些庸俗和伤害他人的玩笑。他们可以取笑自己,甚至取笑人类的愚蠢。   

        14,富于创造性。自我实现者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他们的创造性与儿童天真的、异想天开的创造潜力一脉相承。一般人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这种与剩俱来的潜力,而自我实现者却能够保持开放、新鲜、纯粹和直率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和世界,因而能够破除陈规,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显示出创意和独特性。   

        15,具有抵制和批判现存社会文化的精神。自我实现者不墨守成规、不随波逐流,他们自主独立,能够抵制和批判现存的不合理和不完善的社会文化,突破这些社会文化的限制与保卫,其思想和行为遵循自己内心的价值与规范。

        附二《人生格律》

        人生苦短,苦本是乐之母,苦后乐生

        事有顺逆,多得未必是福,勿要贪婪

        活在逆境,失去本也怯祸,莫自烦恼

        得失顺逆,一切皆有安排,莫求一是

        进思退想,得即失失即得,处之泰然

        天不绝人,天道自有公正,静修自得

        人活德才,人人皆可自救,此为根本

        才高德重,自己就是救星,可承天尊

        恶有天报,勿忿勿烦静观,心平安已

        呐喊真理,莫想人人知理,人有圣俗

        认真成事,烦恼皆因认真,真假有致

        心平气和,本身就是幸福,需静品味

        莫烦人议,此乃舌之功能,不听则无

        莫议他人,真话说在当面,尊人是德

        助人助己,助人就是积德,德是财富

        莫自聪明,惠纯自有人论,留人空间

        识人长处,人人渴望人尊,尊人得尊

        容人高己,人人皆得他助,容人助己

        妒人治人,当众出卖自己,得不偿失

        卖人利己,最终必然被卖,史无例外

        遇恶莫学,善辱自当坚持,辱善考善

        和人成事,莫要轻易树敌,败永在敌

        见好分人,见利莫过贪恋,让利得德

        语出守信,小事也见义心,无信无人

        助人自乐,思怨皆为他行,自乐自报

        好一极易,难见事事好心,时间证人

        人格心理学与个性发展(结语)

        ——时代呼唤健康心理,人才呼唤健康人格。

        ——积极倡导“静心专注、勇敢实践、共好合作、快乐进取”。

        ——积极实践“会做人、会做事、善于与人合作共事、优化人格学习进步”。

        ——积极实现“人必须和社会相适应,人也要和环境相和谐;确立健康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一分为二地看待世界上的事;摆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对人宽、责己严;自然而然地达到情绪健康、专注学习、积极实践,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我们相信,积极心理、健康人格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的无声选择!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人如果经常把自己想成什么样子,渐渐你就越象是什么样子,最终就成为什么样子”。——与大家共勉

                                                          文/陈锡林(苏州大学)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