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话寻根第五讲从风俗习惯、饮食蔬菜中寻根

    潘君明老师   2010-05-13

    浏览量:979

        一、从风俗习惯方面寻根

        陆顾。

        陆顾,是苏州的两个大姓,世家大族,人数众多,且不乏名人。如陆姓:

        汉代:陆康、陆绩;    

        晋代:陆机、陆云;

        唐代:陆广微、陆象先、陆龟蒙;

        宋代:陆杲、陆煦。

        如顾姓:

        汉代:顾雍、顾悌;南朝:顾野王、顾协;

        晋代:顾恺之;

        唐代:顾况。

        陆顾,就是“哪个?”的意思。

        出客。

        出客,其意同“标致”、“漂亮”、“登样”是一个意思。

        凡出门做客,均要理发、整容,穿着打扮一番,即漂亮也。

        出客,还有“阔绰”之意。

        出客,也表示有面子。

        来去。 

        即是友好之意。

        你来我去,表示亲近友好。古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

        也说成“来往”、“往来“,如“两家有来往”。

        做东。

        就是做主人。

        古代的房屋建筑,大都坐北朝南,在厅堂中放有两个坐位,一东一西。客人来了,主人东边

    坐,客人西边坐。由此,称主人为“东家”。引申为“做东”、“东道主”。

        劈硬柴。

        本意为将硬柴(一段树木)一劈为四,便于烧火。

        一劈为四,表示平均,大家都一样。

        比喻:费用平均分摊。

        温暾水。

        热水有三种:一、沸水,二、温暾水,三、冷水。

        温暾水者,不冷不热也。比喻为不急不慢。

        也称:温暾头、温暾暾。也作“温吞水”。

        比喻:性格温和,不急不躁。

        出花样。

        亦称“出花头”。意谓办事有新方法、新措施。

        起源于农村妇女剪花样,如鞋花、枕花、肚兜花等。

        此话褒、贬均可用。

        比喻:时有新办法。

        势利眼。

        也称“势利小人”,即爱富欺贫。源于官场,官大势大、权大、利大。官场中讲究等级,大官看不起小官,俗称“势利眼”。后在百姓中普遍运用。

        苏州评弹《珍珠塔》中方卿的姑母,是势利眼的典型人物。

        比喻:欺贫爱富的小人。

        阴干。

        源于晒物。有些东西不宜曝晒,如纺绸之类的衣服,需放在阴处凉干,称为“阴干”。    

    “阴干”,就是冷待人,不睬人,使对方成为寡家孤人。

        比喻:冷待别人。

        聆清、聆勿清。

        “聆”,原意为“听、闻”的意思,有明了、清楚之意。

        许慎《说文解字》:聆聆,意晓也。《西游记?十四回》:“我老孙颇有降龙伏虎手段,翻江倒海的神通,见貌辨色,聆音察理。”

        聆:听清之意。

        有人写作“拎”,误。

        比喻:不懂事。

        六月六,狗淴浴。

        民俗,六月六日是狗淴浴的日子。时气温升高,狗猫身上生虱子,狗淴浴是讲究卫生的习俗。

        习俗,这一日人是不能淴浴的。

        有毛、杨二人是好友,毛去拜访杨,杨在淴浴,不见。是日,杨去拜访毛,毛也在淴浴,杨即写打油诗一首:“君来拜我我沐浴,我来拜君君沐浴;君拜我时四月八,我拜君时六月六。”十分含蓄、风趣。(四月十八为佛生日)。 

        绣花枕头一包草。

        外观非常漂亮,内中却空空如也。

        枕头,床上用品,家家都有。枕头上绣花,极其漂亮。但枕头内装的却是稻草或稗子,也有装豆壳、茶叶的。总之,枕头内的东西并不好看,也不是贵重物品。

        比喻:外表好看,内部极差。 

        吴趋坊看会——老等。

        吴趋坊,苏州一条老街,位于皋桥堍。旧俗,苏州有三节会(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凡出会,吴趋坊是心经之地,市民等在那里看会。

        比喻:长期守候在那里。

        二百五。

        说话颠三倒四,办事傻里傻气,又喜欢自作聪明。人们称之为“二百五”。

        源于钱币。旧时,钱币一千为一吊,五百为半吊,半吊的半吊,即是二百五。

        比喻:知识、能力极差。

        来三。

        苏州的特有语言,即可以、同意、行。

        源于封建时代的考场,约产生于明代年间。旧时,官场腐败,徇私舞弊,行贿索贿屡见不鲜。入考场,考官收银,来三百两,考生出银,考官同意入考。简称为“来三”。以后涨价,要四百两,即称“来四”。

        “来三”、“来四”,其意一样。

        十三点。

        源于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戏中有十八相送,祝英台多次暗示自己是个女孩,欲嫁给梁山伯,而梁山伯全然不解,可称是个傻子。

        梁山伯:梁—二,山——三,伯—八,合起来为“十三”,即十三点。

        梁山伯的书僮,名四九,合起来也是“十三”。

        比喻:傻里傻气、不识事务的人。

        不三不四。

        有人谎谬,行为不端,即说,这个有点“不三不四”。

        古人对三、四十分重视。用三、四说明事物的特别多。

        三,作为一个整数概念。如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三曹、三苏等。

        四,有周全、称心、如意之意。如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称为“四书”,再如文房四宝,四大美女,四大名旦等。

        既说不全三,也说不全四,故称“不三不四”。

        比喻:说话乱七八糟,没有头绪,

        搞七廿三。

        有个故事……

        也说成“三七廿三”,或说“三七廿三,各人算惯”。

        比喻:故意搞错,或不懂而搞错。

        三头六面。

        旧时,家里闹矛盾,夫妻二人无法解决,就请“三头六面”来共同商议。

        三头:父亲一头,母亲一头,妻子一头。也称为“三党”。

        六面;父亲一头,有父亲、母亲或祖父、祖母;

        母亲一头,有外祖公,外祖母;

        妻子一头,有丈人、丈母娘。

        上面的人全来了,称为“三头六面”。

        二、从饮食蔬菜方面寻根

        点心。

        即早餐,在常熟、张家港地区,将中饭也称为“点心”。

        “点心”一语,约产生于宋代。有个故事……

        “点”者,少也。点心是点饥的,不能当饱。

        吃豆腐。

        豆腐,属家常菜,鲜嫩而洁白,味也美,人人爱吃。

        “吃豆腐”有多种说法: 

        一指行为不端、举止轻浮,调戏妇女。(动手动脚)

        二指拿人开玩笑,调侃戏弄妇女。(讨嘴上便宜)

        三指吃白食。豆腐颜色是白的(吃的白,倒过来即白吃)。

        四指吃丧事饭,苏州地区人家办丧事,必吃豆腐。豆腐,白色,以示衰悼。

        五指日常吃豆腐,无其他意。

        老八老调。

        比喻翻来复去老一套,没有新花样。

        老八,原指八样菜肴,是吃的。吃的老八样。

        老调,原指曲调,是听的。听的老调子。

        比喻:墨守成规,无创新意识。

        肉烂勒汤里。

        有个故事……

        比喻:东西在自己家里,没有给外人。

        拼死吃河豚。

        河豚,也作“河鲀”。它有气囊,能吸气膨胀,似妇女的乳房,俗名“西施乳”。

        它的肝脏、生殖腺及血液中含有毒素。在斩杀时洗不清楚,吃了人会死亡。

        因其味特鲜,人们想吃,故有此语。

        比喻:拼一下。

        鲜脱眉毛。

        对菜肴味道鲜美的一种赞语。原意是“鲜得没有味道”。

        旧时,烧菜没有味精,用的是“高汤”。高汤的鲜味,具有原质原味。用了味精,鲜得来没有原味了,就说:“鲜得来没有味道了”。谐音转为“鲜脱眉毛”。

        眉毛怎么为鲜得脱落的呢?

        比喻:味道极鲜。

        孵豆芽。

        源于做豆芽菜。原料是黄豆,浸湿以后,闷在蒲包内,不能散开,要天天定时浇水,七天后就长出豆芽,俗称“孵豆芽”。

        比喻:闷在家内不出来,或闷在办公室内写文章。

        冬瓜缠勒茄门里。

        冬瓜、茄子同属蔬菜,菜场上放在一起出售。

        从植物学上来看,冬瓜属葫芦科,原产我国南部;茄子属茄科,一名“落苏”,原产印度。两者虽都是蔬菜,但不同科。所以不能混为一谈。

        比喻:东西相似,相互混淆。

        湿手捏了干面粉。

        面粉是干的,手是湿的,湿手去捏面粉,面粉沾在手上,怎么也弄不掉。

        比喻:参与了某件事情,要想摆脱也不可能。

        端午节的粽子——裹(估)煞。

        包粽子,苏州人叫“裹粽子”。粽子用箬叶所裹,用线扎紧,苏州人称为“裹煞”。“裹”与“估”是同音,“裹煞”,就是“估煞”。

        比喻:被人估计得很正确。

        西津桥团子——双档。

        西津桥,位于木渎镇西的胥江上,是一座古桥。其地百姓善做团子,街上有售。其他处的团子,一块箬叶放一只团子,而西津桥那里,一块箬叶上放二只团子,故有此语。

        比喻:二人一搭一档,同进同出。

        太湖罗卜——吃一段揩一段。

        太湖罗卜,外表雪白,肉质细嫩,水分很多,可以生吃。农民往往在地里拔起来就吃,罗卜上有泥,揩一段吃一段。

        比喻:做事不要着急,一件一件完成。(褒)

        做事没有计划,做一点是一点。(贬)

        苏州人卖豆腐花——完。

        旧时,卖豆腐花的走街穿巷,大声叫卖。其叫声是“完”!声音拖得良长。

        实则是在喊:“要买一碗!”或“要吃一碗!”前三字音低,“碗”字拖长,成了“完!”    

        完,有的地方说:阿元戴帽——完。

        比喻:办事结束(褒),

        办事失败。(贬)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