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惟德是馨——艺圃
曹林娣教授 2010-05-23
浏览量:612
艺圃位于苏州阊门内皋桥吴趋坊文衙弄五号,东至文衙弄,西至十间廊屋,南至平安弄,北临天库前。从“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皋桥拐进吴趋坊小街,不几步折西进入赛儿巷,小巷两旁一律苏式老民居,墙门里飘出吴侬软语,再折南,终于在狭窄甚至简陋的文衙巷深处见到了艺圃的大门。当年“其地为姑苏城之西北偏,去阊门不数百武,阛阓之冲折而入杳冥之墟。地广十亩,屋宇绝少,荒烟废沼,疏柳杂木,不大可观”,“吴中士大夫往往不乐居此”(姜埰《颐圃记》)。因此,汪琬才称“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今天苏州的许多三轮车夫说到艺圃还直摇头,艺圃是苏州园林中园址唯一保持“以偏为胜”的园林。
一 数朝遗韵
艺圃占地仅5.7亩,山水园占4亩。简朴的大门里住过三代以德高才显著称于明末政坛的园主:“其始,则有袁副使绳之以高蹈闻于前;其次,则有文文肃公父子以刚方义烈著于后;今贞毅先生复用先朝名谏官悠游卒岁乎此,而其两子则以读书好士、风流尔雅者绍其绪而光大之……”(汪琬《艺圃记》)成为苏州园林中唯一以园主盛名而著称的园林。
袁祖庚之高蹈
艺圃初创于明礼科副使学宪袁祖庚(1519-1590),袁祖庚,字绳之,长洲人。《吴县志》记载他嘉靖庚子中举,次年考取辛丑科(1541)进士。授绍兴府推官,审理案件,民间誉为“袁青天”。后逐步升精膳司员外郎,再升郎中。曾任荆州知府、浙江按察司副使,领导过抗倭,因为流言所伤,40岁就弃官归隐从农,与当时名流袁抑之等人诗酒流连,陶醉其中。好友徐学谟惋惜他“未得尽究其用”。
袁祖庚筑堂名“醉颖”,“颖”者,原指带芒的谷穗,后引伸为锥芒,喻指才能出众,前冠以“醉”,盖指掩藏真相,与“颖脱”、“颖露”相反,寓隐逸韬晦之意。门楣颜“城市山林”,园林面貌如何,不见记载。
文震孟之刚方
万历末年(1620)为文徵明曾孙文震孟(1574-1636)所得,乃“公未第之时”(归庄《跋姜给谏匾额后》)。
文震孟“恬泊无他嗜好,而最深山水缘”,“家居惟与子弟谈榷艺文,品第法书名画、金石鼎彝,位置香茗几案亭馆花木,以存门风雅事”(《姑苏名贤续记》)他酷爱《楚辞》,颇有自比屈原之意,得园后,对业已废圮的园林略加修葺,易名“药圃”。“药”,楚辞中指香草“白芷”,清幽高洁,寓避世脱俗之意,文氏隐居于此,写诗作画,修身养志,“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待诏埒”。
天启二年(1622)文震孟考中状元,授修撰。历任翰林侍读,左中允,日讲官,曾为天启(熹宗)、崇祯(思宗)两帝讲筵,由于他学识渊博,讲学认真,受到皇帝的嘉奖。
当时,魏忠贤把持朝政,独揽大权,斥逐大臣,滥施刑罚。明史载“震孟刚方贞介,有古大臣风”,生性耿直的文震孟数次上书皇上,其中《勤政讲学疏》有:
陛下昧爽临朝,寒暑靡辍,政非不勤,然鸿胪引奏,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已耳。请按祖宗制,唱六部六科,则六部六科以次白事,纠弹敷奏,陛下与辅弼大臣面裁决焉。
意思说,虽然皇帝按时上朝,从不迟到早退,可不过就是一具傀儡,被人操纵。这奏章落到阉党手里,魏忠贤“屏不即奏。乘帝观剧,摘疏中‘傀儡登场’语,谓比帝于偶人,不杀无以示天下,帝颔之”,竟然要对文震孟廷杖八十。后因朝臣们的大力救护方免除了廷杖,仅被贬秩调外而已。
文震孟是东林党中坚,回到苏州后,他与姻亲、吏部侍郎周顺昌、外甥(姐子)翰林院编修姚希孟(第三代东林党领导人物)纵论国事。天启六年发生了锦衣卫到苏州抓周顺昌和苏州市民反抗魏党的斗争、五义士慷慨就义之事。次年崇祯即位,魏党被惩处,苏州人一夜拆毁了魏氏生祠,改建为五人墓。文震孟带头捐银并为撰写《五人义助疏碑》,今虎丘山塘五人墓有他书写的“义风千古”坊!
崇祯元年(公元1628)文震孟应召进京,充日讲官,又遭到魏忠贤遗党的排挤。他借出京的机
会,归隐于家。崇祯五年(公元1632)再召进京,擢为左庶子,进少詹事,又擢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副宰相),但不到三个月,因与首辅温体仁不协,第三次被劾落职,于崇祯九年(1636)罢官返苏,不久,外甥姚希孟忧愤而死,文震孟竟恸哭气绝,15天后逝世于药圃。
“第宅犹诸生时所居,未尝拓地一弓,建屋一椽”(汪琬:《文文肃公传》)。宅园基本上保存了“醉颖堂”时期“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文氏族谱续集》据《雁门家采》载:
中有生云墅、世纶堂,堂前广庭,庭前大池5亩许。池南垒石为五狮峰,高二丈。池中有六角亭名“浴碧”,堂之右为青瑶屿,庭植五柳,大可数围,尚有猛省斋、石经堂、凝远斋、岩扉。
青瑶屿是文震孟读书的地方,著有《药圃诗稿》。庭植五棵高大的柳树,追慕陶渊明《五柳先生》的风采,风雅可掬。崇祯《吴县志》称其“林木交映,为西城最胜”。
文震孟去世后,长子文秉于明亡后隐居天池山竺坞,自号“竺坞遗民”,曾与徐枋、周茂兰、黄宗羲等反清复明之士在灵岩山纵谈七天七夜。
次子文乘过继给文震亨,是周顺昌的女婿,顺治三年参加反清义军,被捕入狱,他说:“不敢辱我父,愿受死。”妻子周氏也殉于旁。震亨在明亡后先投水未死,后绝食而亡,一门刚烈。文乘子因“家门破败,身无立锥”,孙投灵岩山弘储座下出家。另一孙文坤嗜赌,荡尽其产,老贫无嗣。震亨次子文果也投灵岩山削发为僧。自此,园日荒芜。
姜埰之贞毅
明崇祯十七年(1644),园归崇祯进士山东莱阳姜埰。姜埰与其弟垓,时称“两姜先生”,皆志节高尚,吴伟业有写两兄弟的《东莱行》诗云:君家兄弟俱承恩,感时流涕长安门。侍中叩阁数彊谏,上书对仗弹平津。天颜不怿要人看,卫慰捉头摔下殿。中旨传呼赤棒来,血里朝衫路人看。
《明史》列传第146姜埰卷有详细记载。姜埰崇祯四年(1631)进士起家为令,崇祯十四年调京任礼部仪制制司主事,翌年升礼科给事中,五个月中上疏三十条皆被采纳。以直言著称,声绩颇佳:
如山阳武举陈启新徇私纳贿,骄横溺职。因陈启新谗言媚上,先后有5人对其劣迹进行弹劾,崇祯皇帝不只不听,反将其擢吏科给事中,历兵科给事中,甚至还将弹劾者王聚奎夺去御史职务,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敢怒不敢言。惟独埰不惧,挺身而出,力劾陈启新不忠不孝,大奸大诈、崇祯帝无奈,采纳了姜采意见,遂削陈启新籍,追赃拟罪。
周延儒为首辅,广引清流,言路亦蜂起论事。朝廷上反对言官的就造了“二十四气”之说,指朝士中有二十四人结党,群嗾群吠,意图借此谣言打击言官。
帝适下诏戒谕百官,责言路尤至,埰疑帝已入其说,乃上言,而帝于是时方忧劳天下,默告上帝,戴罪省愆,所颁戒谕,词旨哀痛,读者感伤。
这年,内则李自成横扫河南,大破襄阳,张献忠转战江北,连克名城;外则清兵大败明军于松山,为明廷倚为最后一根支柱的洪承畴成了俘虏。姜埰上疏就是去辟“二十四气”之谣,为言官辩解,似乎不合时宜,且“反覆诘难,若深疑于帝者,帝遂大怒,曰:‘埰敢诘问诏旨,藐玩特甚。’”立下诏狱考讯。时行人熊开元因弹劾首辅周延儒亦下锦衣卫。
明廷以酷刑闻名,如剥皮揎草、油炸生剐,廷杖是明朝“一道特色菜”,崇祯把姜、熊二人下到北镇抚司大狱里。“帝怒两人甚,密旨下卫帅骆养性,令潜毙之狱”, 锦衣卫官骆养性不敢执行密旨秘密处死两人,把崇祯的密旨偷偷告诉了几位大臣。于是都御史刘宗周上殿力争,崇祯大怒,便把他削职为民,赶出朝廷。佥都御史金光宸奏保刘宗周,崇祯认为他们狼狈为奸,欺君罔上,也立刻夺职除籍。接着兵部侍郎、都给事中也上殿为姜、熊二人说情,崇祯总算给了个“面子”,收回密旨。
但姜、熊二人“并杖一百。埰已死,埰弟垓口溺灌之,乃复苏,仍系刑部狱。”(“垓,字如须,崇祯十三年进士。授行人。埰下狱,垓尽力营护。后闻乡邑破,父殉难,一门死者二十余人。垓请代兄系狱,释埰归葬,不许。”)
“明年秋,大疫,命诸囚出外收保。埰、开元出,即谒谢宾客。帝以语刑部尚书张忻,忻惧,复禁之狱。十七年二月始释埰,戍宣州卫。将赴戍所而都城陷。”
直到明朝灭亡的那年春天,李闯王快打到畿辅了,崇祯才在大臣的要求下,把二人释放出狱。崇祯
降旨把他流放到宣州做戍卒,他还没有赶到,明朝就亡了,当他听到崇祯吊死的消息之后,捶胸顿足,血以继泪,哭得昏死过去。“福王立,遇赦,起故官。”
1644年九月姜初次寓苏州,住上津桥吴宅。明年阮大铖欲抓姜氏兄弟,《明史》载:“初,垓为行人,见署中题名碑,崔呈秀、阮大铖与魏大中并列,立拜疏请去二人名。及大铖得志,滋欲杀垓甚。垓乃变姓名,逃之宁波。国亡乃解。”兄弟避往钱塘,又移居天台。
1647年,姜亡命徽州,削发于黄山,后终身改僧装,两年后客真州,名借居之屋为‘芦花草堂’,取文天祥“满地芦花和我老”诗意,又自号敬亭山人。这就是魏禧在《敬亭山房记》中说的:“转徙浙东,久之侨吴门。”
清顺治十六年夏到苏州。从周顺昌之子周茂兰弟兄手中得药圃。姜埰说崇祯主观上也“锐于为治”,不再记恨,并执着地把自己与敬亭山联系起来,自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名文集为《敬亭集》。花园也更名敬亭山房(清张松斋《采风类记》卷三),归庄和魏禧并作《敬亭山房记》。《明史》载:“且死,语其二子曰:‘吾奉先帝命戍宣州,死必葬我敬亭之麓。’二子如其言。”表示要执行崇祯的圣命,以表明自己的气节。
忠孝是帝王专制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维系专制王朝统治的精神支柱。姜埰的忠孝事迹,得到清庭的大力褒扬以证明崇祯之昏庸,更获得明朝的遗老遗少的推崇,姜埰在明末清初的百余年间,成为广大民众崇拜的光辉的英烈榜样。
归庄《敬亭山房记》“若天池亭花石之胜,不过文氏之旧观”,有药圃古柳四、五棵,姜遂于柳边座草堂三楹,颜曰“疏柳”,纪念文氏。建堂称东莱草堂,房称敬亭山房。
康熙十一年(1672),在废为马厩的世纶堂地基上架屋五楹,称念祖堂,黄宗羲作记。姜寓此,改名“颐圃”,并解释曰:“在《易》之‘颐,曰贞吉,自求口实’。”( 姜埰《颐圃记》),请归庄复书“城市山林”额。旋又复改今名:姜埰《颐圃记》标题下有小字“后复改名艺圃”,又姜埰《敬亭集》中有诗名《艺圃》:“画角江城北,青莲古寺西。晴川孤鹜下,杂木乱峰迷。野望频敷席,山行但杖藜。竹关终日掩,无事此幽栖。”
三百年前的艺圃,清初汪琬《艺圃后记》中记载甚详:
甫入门,而径有桐数十本,桐尽,得重屋三楹间,曰“延光阁”。稍进,则曰“东莱草堂”,圃之主人延见宾客之所也,主人世居与莱,虽侨吴中,而犹存其颜,示不忘也。逾堂而右,曰“餔饦斋”。折而左,方池二亩许,莲荷蒲柳之属甚茂。面池为屋五楹间,曰“念祖堂”,主人岁时伏腊、祭祀燕享之所也。堂之前,为广庭。左穴垣而入,曰“旸谷书堂”,曰“爱莲窝”,主人伯子讲学之所也。堂之后,曰“四时读书乐楼”,曰“香草居”,则仲子之故塾也。由堂庑迤而右,曰“敬亭山房”,主人盖尝以谏官言事,谪戍宣城,虽未行,及其老而追念君恩,故取宣之山以志也。馆曰“红鹅”轩曰“六松”,又皆仲子读书行我之所也。轩曰:“改过”,阁曰“绣佛”,则在山房之北。廊曰“响月”,则又在其西。横三折板于池上,为略彴以行,曰“度香桥”。桥之南则南枝(村)、“鹤柴”皆聚焉。中间垒土为山,登其巅,稍夷曰“朝爽台”。山麓水涯,群峰十数,最高与“念祖堂”相向者曰“垂云峰”。有亭直“爱莲窝”者曰“乳鱼亭”。山之西南,主人尝植枣数株,翼之以轩,曰“思嗜”,伯子构之,以思其亲者也。今伯子与其弟,又将涂“改过轩”之侧,筑重屋以藏弆主人遗集,曰“谏草楼”,方方鸠工而未落也。
在《艺圃记》中汪琬对建筑有总介绍:“为堂、为轩者各三,为楼为阁者各二,为斋、为窝、为居、为廊、为山房、为池馆、村砦、亭台、略彴之属者各居其一。”水池方广弥漫,村寨迤逦深蔚,朝爽台高明敞达,香草居、红鹅馆、六松轩曲折工丽。“至于奇花珍卉,幽泉怪石,相与晻霭乎几席之下;百岁之藤,千章之木,干霄架壑;林栖之鸟,水宿之禽,朝吟夕弄,相与错杂乎室庐之旁”。
姜埰与龚鼎孳、吴伟业等人友善,时相来往,后辈姜安节、姜实节、姜寓节都住艺圃,效法父辈的坚贞卓行,终生不事科举,惟读书艺文会客,分别著有《永思堂诗钞》、《焚馀草》、《白云集》等。
姜埰父子誓不事清的刚烈风范,为艺圃带来了更多的荣誉,艺圃成为易代之际大明遗民聚会之所,四方骚人墨士,声气相投,在此论书、对诗、作画:“马蹄车辙,日夜到门,高贤胜境,交相为重,四方骚人墨客乐于形诸咏歌。见之图绘、迄二十余年而顾益盛欤……”(汪琬《艺圃记》)清初六家之一的大诗人施国章、宋琬;古文三大家之二汪琬、魏禧;清初四王画家之一的王翚、大学者毛奇龄、黄宗羲、大名士归庄等,皆彼时一流人物。
姜死后归葬,长子回安徽守墓,次子隐居虎丘,艺圃很快败落,转手他人。
此后屡易主。道光三、四年,吴姓曾予葺新。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为绸缎同业会所,因取《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之意名“七襄公所”,重加修葺。
民国初,公所经济不支,房屋陆续出租为民宅(今文衙弄5号、7号)。苏州沦陷时,园一度被日伪当局占用,亭榭坍塌,莲花憔损。民国35~36年春,园被青树中学借用,厅堂俱充教室。
解放后,苏州市工商联第五办事处、苏昆剧团、越剧团、沪剧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及民间工艺社相继使用,厅堂曾用作托儿所、车间和仓库。住宅散为二十余户民居。“文化大革命”中,假山下挖防空洞,湖石峰被烧制石灰,水池被垃圾填塞大半,榭阁倒塌,荷莲绝种。1982年苏州市政府修复,艺圃得以“凤凰涅槃”,重现辉煌。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如果艺圃没有三代主人“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人格魅力,必然难逃芜没的厄运!
二 经纶化育
住宅位于园东北,门厅三间,东临文衙弄,照壁相对。从曲折小弄迤逦前行,往西北折,今为三进住宅:
前厅悬“世纶堂”额,世掌丝纶之堂,文震孟曾祖文徵明54岁时,曾由苏州巡抚李克成推举为贡生,到北京参加吏部考试,取为优等,授职“翰林院待诏”,曾参加编写《武宗实录》,待诏之职,执掌内朝起草诏书。《礼记?缁衣》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郑玄注:“言言出弥大也。” 孔颖达 疏:“王言初出,微细如丝,及其出行于外,言更渐大,如似纶也。”后因称帝王之言为“丝言”,并用作诏书的代称。所以后来中书省皇帝草拟诏旨,称为掌丝纶。文震孟在明天启二年(1622)“殿试第一”,授修撰之职,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掌丝纶。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宫舍人先世掌丝纶》云:“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堂名“世纶”,有文氏家宅特色。
北行至大厅“东莱草堂”,姜埰为山东莱阳人,故名,以寓怀乡之情。堂中有井,石井圈,石井盖,有井先于堂、调节温度、主人八字缺水等多种猜测。“井”与“进”也谐音取吉。
悬对联:“松下论文诸贤乐耳;砚边挥笔数老陶然。”《二十四诗品》有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形象地描写疏野之人生活极为真率自然,无拘无束。“长松下当有清风耳”,听松风自陶弘景开始,向来是文人急诸位贤士们喜爱的风雅之事。砚边挥豪作文、吟诗作赋,都能让人很多老人陶然共忘机。对联描写的贤士硕老,颇有名士风范。
第三进书房“餔饦斋”。餔,吃饭,《方言》第十三:“饼谓之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青稞麦﹞堪作麨及饼饦,甚美。”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元旦》:“猪肉馒首,江米糕,黄黍饦。”山东人姜埰取最爱吃的“餔饦”为书房名,视读书如吃饭一样也是人生第一需要。宋范纯仁《谪永州寄人书》言“此中每日闭门餐饦,不知身之在远”,也有效法之意。
住宅区分别有“经纶化育”、“执义秉德”和“刚健中正”三座门楼,装饰简洁,意味深长:
“经纶化育”门楼。取《中庸》“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之缩语。儒学的中庸之道,在于修养人性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唯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统理天下常道,树立天下的根本,赞助天地化育为物;这样就可以与天和地并列为三了。
门楼为哺鸡脊屋脊,如意头纹和莲花垂柱,虚实相映,也是主人出淤泥而不染人格的写照。
“执义秉德”门楼带有治家道德格言性质,也是园主的道德写照: “执义”,坚持合理的该做的事。《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汉郑玄笺:“仪,义也。善人君子其执义当如一也。”言“守道坚固,执义不回,临大节而不可夺”(《汉书?贾捐之传》)。“秉德”,保持美德。
“刚健中正”,赞美袁、文、姜三代园主都具有的松柏之劲节,他们在明末政坛上均以正直不阿著称于世。敢于直谏、铁骨铮铮。但装饰物却又多世俗色彩:
上枋横幅为花枝连绵美丽富贵的牡丹花。中枋两端各饰团形夔龙图案,下枋饰“夔龙捧寿”,夔龙为传说中的一足龙形动物。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正脊脊饰两端塑寿桃和石榴,象征多寿多子。
“榴开百子”,意谓“百子同室”。也即百子同在一家族之内。同室亦名百室,《诗?周颂?良耜》:“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笺》:“百室,一族也。”《集说》:“百室,一族之人也。”石榴 “月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石榴素茎、翠叶、火红的花朵,煞是惹人喜爱。“半含笑里清冰齿,忽绽吟边古锦囊”,十房同膜,千子如一,其美好寓意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
三 朦胧池畔
宅西为山水园。水池居中,面积约一亩,为全园中心,水面处理以聚为主,使人感到相当开阔,仅仅在池东南、西南略分小水湾,并于水口之上各架形制不同的低平曲折的石桥,断续分隔成五六个水沼,池岸除北端为水榭驳岸外,其余池岸低平,均曲屈自然,而池面则因近旁为低小建筑而益觉开朗辽阔,以此衬托池水大,山石高,是成功的对比与衬托手法。与网师园彩霞池周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池北建筑有博雅堂、延光阁、旸谷书堂(爱莲)、思敬居;池西有响月廊;池东南的乳鱼亭、思嗜轩。
池北“博雅堂”为园中主厅,此堂为文氏“世纶堂”旧址,姜氏又名“念祖堂”,取《诗经?大雅》“王之荩臣,无念尔祖”之意,寓不忘亡明之意。清黄宗羲作《念祖堂记》(见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九上)。如堂内联语所说:“艺圃溯流风,旧屿青瑶留胜迹; 敬亭传韵事,故家乔木仰名贤。”
厅屋五间九架梁五柱前卷式,扁作大梁。梁架因断面短小致使屋面坡度平缓。梁架皆为月梁,堂的月梁上有明代的山雾云雕,四只步柱脚下埋有复盆,上加扁圆木鼓,柱上均装饰纱帽,故又俗称“纱帽厅”。轮廓挺秀,斜项平缓,梁垫、插木、山雾云雕刻玲珑剔透。插木外型四周带圆形,雕刻工整,为明代常见做法。厅中柱基为“青石阶沿,覆盆木鼓”,均是典型的明式建筑的特征。宏敞质朴,陈设古朴典雅。
今名取淮南小山《楚辞?招隐士?序》“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意。
此堂原来面临水池,堂前庭院有牡丹花坛,又有玲珑剔透的湖石,“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 满院春光,盈亭皓月,数朝遗韵芝兰馨”(钱太初书抱柱联),抒发了景仰前贤的情愫。
池北岸的延光阁是沿用旧名,今为五开间,两侧厢房则与池水东、西两面的厢房相连,为苏州园林最大的水榭,架于池水之上。推窗唯见水光潋滟、南望可见池南湖石假山、假山颠六角亭“朝爽亭”、绝壁危径、葱茏古木,确实是春风秋露总怡神:晴日阳光灿烂,天光云影波光,皆入阁内;月色皎洁的晚上,月光盈阁,在此品香茗、读诗书、赏山水、看游鱼,真可“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阮籍《大人先生传》)。
据康熙年间王石谷绘《艺圃图》,池北无水榭,仅为平台,西为敬亭山房(今已不存)。水榭应该是七襄公所进行商会活动的地方。
延光阁之东为旸谷书堂,旸谷,神话传说中太阳神所居之地,书堂当是接受第一缕阳光之处。爱莲窝面池而筑,夏天荷花映日红之时,坐在这里欣赏莲花,清风拂面,荷香益清,十分惬意。题额反映了对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的一种特殊的感情,用宋周敦颐《爱莲说》一文,周作于庐山脚下的“濂溪书堂”又名“爱莲书堂”,实际上含有追求高洁人格的意义。
“艺圃池莲一往表清逸”(《拙政园文衡山手植古藤歌》),艺圃池莲叠见歌咏,可见当时池莲之盛:东南角有桥名“渡香”,汪琬诗称“两岸有桠阴多,中流荷气爽”(《艺圃十咏?渡香桥》);五十年代陈任有《艺圃观荷》诗。乳鱼亭有“池中香暗度;亭外风徐来”的对联。也有罕见名品“四面观音”荷花,即一枝花梗的顶端四朵荷花并蒂开放,似众星捧月,花色艳丽而雅洁不俗。又有太平军自湖南带来的千瓣重台白莲,曾称苏城莲花之冠。原思嗜轩内有集清鉴湖女侠秋瑾的《白莲》诗联:“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写池畔白莲的朦胧之美:在月色朦胧的夜晚,水池边惊讶地看到白如堆雪的簇簇莲花;在烟笼雾罩的清晨,清风飘来了淡淡的异香,“莫是仙娥坠玉珰,宵来幻出水云乡”,“国色由来兮素面,佳人原不借浓妆”,白莲之美全凭本色。此情此景,确能涤胸洗肠,使“居之者忘忧,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了”。
延光阁之西为思敬居。程可达书额。据光绪元年所立的《悯烈碑记》记载:此屋为纪念在咸丰十年(1860)男女数百人为避辱而自杀所建。那年粤贼攻进苏州,居民数百人逃匿于此,贼骑入,百人走投无路,甘就一死,为阐扬见危授命之节烈,在池侧筑室,春秋致祭。
阁西南为响月廊。在月白烟清之时,漫步在面池傍山的响月廊上,可尽情地观赏水光山色,享受皎洁的月色:此廊面池傍山,长约15米。当“月白烟清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唐杜牧)之时,在此廊可尽情地观赏水光山色,享受皎洁的月色,池边香樟、紫薇、箬竹、芝麻花以及漏窗内的芭蕉、腊梅、慈孝竹等亦可尽受眼底,景色优美,环境宁静。将“月色”这一静态之物,用动态的“响”字称之,运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了,与把“闻香”化作“听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可以“扫地坐焚香,心迹两幽绝”(清王士祯《艺圃杂咏》)。
响月廊对联:“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描写了踏着明月,在碧水滢滢的池边寻觅诗句;冬日则披着裘衣,漫步在长廊,看池边假山,被雪花打扮成琼山玉树,一片银白,登上这晶莹澄澈的世界,犹作画中游。
乳鱼亭在池东,三面临水,略突出池岸,亭柱间有美人靠,是凭靠观赏游鱼的佳处。“乳鱼”即幼鱼,池中红鲤鱼悠然浅翔,“无风莲叶摇,知有游鳞聚。翡翠忽成双,撇波来复去”(清汪琬《艺圃十咏?乳鱼亭》)。“幽人知鱼乐”、“宛有江湖意”(王士祯《艺圃杂咏》),有庄子濠梁观鱼之深蕴。
该亭古朴雅致,亭顶木构件系明代遗制,是个四角亭,临池一面中间没有立柱,亭内四根搭角梁皆为月梁,梁上置斗,支承角梁,角梁根有坐斗承托天花。其余三面均有2根立柱。在桁枋、搭角梁、天花等处均有草龙彩绘痕迹,亭柱间有美人靠,是凭靠观赏游鱼的佳处。老、嫩戗角,嫩戗很短,提栈平缓,小葫芦型亭顶。亭外有小径与各处相通。
有抱柱联:“荷溆傍山浴鹤; 石桥浮水乳鱼。”荷花池傍靠着假山,池中鹤鸟游弋,池边假山葱茏,一派山野气息。池水于乳鱼亭的东南汇成一泓小池,池上架平弧型小石板拱桥,桥名“乳鱼桥”,为苏地园内孤例,内三块石板为修复时从池中捞出的明代原物。
亭旁“思嗜轩”,即其子思念先父嗜好红枣之轩,枣,甘甜而心赤,园主姜埰酷爱枣树,生前曾在园里种植几棵枣树,表白自己对明朝廷、国家的赤胆忠心。余思复赠诗说:“中有伤心树,维昔黄门公。上书蒙谪戍,种此赤心果,于焉情所寓。”其长子安节为寄托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特构筑此轩并以“思嗜”名之。并写诗描述其心志曰:“纂纂轩前枣,攀条陟岵时。开花青眼对,结实赤心期。似枣甘风味,如爪系梦思。只今存手泽,回首动深悲。”“果落馀空枝,肠摧无尽时。敬亭山下墓,重引泪如丝。”“似枣甘风味,如瓜系梦思。只今存手泽,回首动深悲”,真是“昔日怡老颜,今日悲肠断”,孝子要“抚柯坠双泪”了。不过,思念之中,也含有“永怀嗜枣志”之意。
原思嗜轩筑在园之西南角,清初徐崧《百城烟水》中以“思嗜轩”设目,并附有施闰章、汪琬等诗人的作品,可见此轩之地位。原轩旁筑有藏书楼名“谏草楼”,是姜埰的儿子安节和实节为珍藏其父亲的遗集而筑的,今已经不存。
从水池两侧可分别通过石板桥而进入山林区,“假山原为体现“平远意境的‘平冈小坂’式的明风土山,但在后来的维修中被篡改为一片石山了”(杨鸿勋《苏州园林甲天下》,见《中华遗产》创刊好),刘敦桢先生认为:“此山用石不多,但石径、洞壑曲折,富有变化。可是石块堆叠稍嫌琐碎,又因背光而立,石壁缺乏阴影变化,显得平板而少层次。”(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68页)用的是巢湖的石头,是个遗憾,原来以土堆成,临水之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危径,洞壑曲折多变,垂云峰屹立池畔,既多变化又较自然。
此种以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取法自然而又力求超越自然,“也见于环秀山庄、网师园等处,是明清间苏州常用的叠山理水方式。”(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今假山在整体山林的处理上,特别在与树木的结合上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数条登山石径或沿危石盘折而上,或入怪洞隐遁而去。渐入山林,可见山石磷屿,高林蔽目,蝉噪鸟鸣,愈见林深山幽;涧水深深潜流而出,两岸绝壁夹峙,形成深邃的峡谷;危径、池水、绝壁三者互为衬托,通过艺术处理,再现自然山水的精华。
渡乳鱼小桥至山下,循着假山洞方可盘旋登亭, 周遭古木荫翳,犹处深山绝岩之中,极富山野之趣。朝爽亭置于主山峰之后,通过树林隐约露出亭顶,加深了空间距离感,反衬出前景的高耸。在亭上可观明月泻池,水流荡漾,并能闻到荷花的清香,令人赏心悦目。
清王士祯诗曰:“崇台面吴山,山色喜无恙;朝爽与夕霏,氤氲非一状;想见柱笏时,心在飞鸟上。“朝爽”用的是《晋书?王徽之传》典故:“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
山林景区为园内各观赏点的视觉中心,似一横轴山水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与中部水景区形成了一幽一畅、一密一疏、一高耸一低平的对比关系。
诚如张家骥在《中国造园艺术史》中所说,此园空间设计比较单调,绕池一周,纵目可尽,却可于池北远望此处,山石嶙刚,树木葱郁,给人以奇秀之美、山林之趣,成为园中的主要对景,此园重在可望、可居。
四 蜗庐成趣
水池转角处,均作支径脉散之势,并用“断处通桥”之法。东南角在“乳鱼亭”旁,平梁直跨溪头;沿池南绝壁西行至西南角曲折板桥“渡香桥”,桥卧于水上,人行其上,如临波踏水,桥旁栽有梅花,池中有荷花,早春梅花吐芳,夏日荷花飘香,“香”字可引发出绵邈的遐思。
进西南角“浴鸥”月洞门,即见一条南北狭长的小溪,由隔墙大池引入“浴鸥池”, 入门见水之法,在苏州园林中尚属于孤例。粗糙的石条贴水横卧于“浴鸥池”上,别具天然情趣。池周散置湖石,白墙前植有天竺、榔榆、探春、桂花、结香、腊梅、凌霄、鸡爪枫等花木,显得玲珑窈窕,僻静宁谧,构成园中最小的山池景观,蜗庐成趣,堪称妙构。汪琬在《浴鸥池》诗中描写道:“积泉澄不流,白鸟泛空阔。眇眇苹蓼中,数点明如雪。更有两鸳鸯,飞来共成列。”杜甫《江村》诗:“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上鸥。”古人用鸥鸟翱翔水面,比喻生活的悠闲自在。这里是园内最僻静处。寓园主以隐居自乐,不以世事为怀的情愫。
池水之西,有芹庐小院,以圆洞门与其它景区相隔而又相连。从浴鸥池圆月门转入芹庐,又是一座幽静的院落,南有“南斋”,北侧有“香草居”。香草居与南斋两方厅是大小、形式相同的建
筑,南北对称布置,并用走廊和院落围成小院,为对照厅形式。两厅之中为白墙上设圆洞门。圆洞门门宕砖额“芹庐”,芹,即指“芹藻”。《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诗序》云:“颂僖公能修泮宫也。”泮宫为教化之所,所以,后世即以芹藻比喻有才学之士,简称“芹”。庐,即居室,。梁江淹《奏记南徐州新安王》:“淹幼乏乡曲之誉,长匮芹庐之德。”
“南斋”,钱太初书额。此屋位于园之西南,三开间,原为姜氏次子实节读书处。室内陈设书房布置,墙上挂着一幅山居图,十分清幽。有诗曰:“僻处西南静不哗,宜书宜画竞相夸。妍荣枝叶窗前绿,一片秋声入影斜。”
北小屋“香草居”,香草,本指含芬吐芳之草,如《楚辞》中大量出现的兰芷、 荔、蕙兰、杜若、杜蘅等。自《楚辞》以来,人们都以香草喻忠良之人,香草居,即忠良之居。王逸《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唐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香草为君子,名花是长卿。”用香草喻指君子,谓品德高尚的人,以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比喻名花。此亦作如是观,这样,与“芹庐”相契合。
原来在香草居旁有一座“四时读书楼”,今已经不存。
西间小厅名“鹤砦”,张辛稼书额。旧时园主养鹤之所。额仿唐王维在“辋川别业”中所筑的“鹿柴”。砦,通柴,指栅栏、篱落。鹤,闲逸高雅,超俗不凡。王士祯《艺圃杂咏?鹤砦》:“长身两君子,宛与孤松映。三叠素琴张,一声远山静。嘹唳月明时,风前杂清听。”原药圃内饲鹤,文震孟堂侄文柟有《药圃孤鹤》,中有“霜清常独鸣”、“羁离望霄汉”等句。
姜埰时此处有“南村”一景,清初宋荦有诗咏之:
墟里何莽苍,火烟疑谷口。
疏林带茅茨,空山对户牖。
缅彼荷锄翁,春风事南亩。
艺圃广池清旷简炼,力求于闭塞中求敞。建筑木构尺度粗壮,书条心仔长短窗,屋坡平缓,稳重壮实,自然朴质,构成了一首“闲适古诗”。刘敦祯评价此园:“布局简练开朗,池岸低平,水面集中,无壅塞局促之感,风格自然朴质,有相当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68页)所论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