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从婚丧习俗、社会百态中寻根

    潘君明老师   2010-06-22

    浏览量:1191

        一、婚丧习俗:

        1、婚俗

        好日、做亲。

        结婚,有许多俗称,“好日”、“做亲”便是其中之一。

        好日:好天气、好日子、吉日之意。

        做亲:两家本来不认识,一结婚就成了亲家。原来,亲家是“做”出来的。这句话很有意思。此活在明代已盛行。

        结发夫妻。

        古代,男子十七八岁时将头发束起来;女子十四五岁时盘发结;称为“结发”。

        结发夫妻,意谓我们俩年青时就结婚,即是元配夫妻。

        男女双方如果有一方过世后再婚的,就不能称为“结发夫妻”。

        金婚,银婚者,大都是结发夫妻。

        临时上轿穿耳朵。

        旧时,女孩长到五六岁时就要穿耳朵、戴耳环。

        戴耳环既是妇女的装饰,也是妇女的象征。不戴耳环,就不像女子了。

        有的女孩小时候不穿耳朵,临出嫁时才穿,故有此语。

        比喻:做事没有准备,临时应付。

       

        冤家。

        有三种解释:1、仇人,2、对情人的昵称,3、泛指恨和爱。

        苏州话“冤家”,多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所谓“不是冤家不碰头”。

        “冤家”一语,有时是“恨”,有时是“爱”,有时是爱恨交加。要看在什么情境下说的。

        唐诗:“门外闻犬吠,知是萧郎至;剗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

        家小、屋里、堂客。

        上述三种说话,都是苏州人对妻子的称呼。

        家小:一家之中,丈夫为大,妻子为小,故称“家小”。

        屋里:妻子长在家中不出门,在屋里,故称“屋里”。

        堂客:有五种含义:1、堂上客人,2、指已婚妇女,3、泛指妇女,4、妻子,5、娼妓。

        丈夫对他人称妻子为“堂客”,含有谦逊之意。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苏州地区婚俗,结婚当晚,男方派人提着灯笼,到女方家去请妻子的兄或弟到男方家中吃酒。妻子的兄或弟,是将来小孩的舅舅,故曰“照舅”。舅与“旧”为谐音,现作“旧”字解。

        比喻:同从前一样,还是老样子。

        2、丧俗

        塌冷。

        榻者,床也。有竹榻,藤榻,可坐可卧。

        人睡在榻上,有热气,榻是热的。人死之后,没有热气,榻就冷了。

        此话比较含蓄,不直接讲死,而讲“榻冷”,也是避忌。

        比喻:死亡。

        翘辫子。       

        旧时,不论男女均需留发,扎成发辫。而且对头发看得很重,甚至可以代首。

        三国时,曹操有“割发代首”的故事。

        人死之后要整容,梳理头发(辫子),扎紧后,头发就翘起来了(翘辫子)。

        人犯了死罪,要杀头。杀头之前,刽子手要将罪犯的头发拉起,即翘起辫子,才能下刀。

        两种死亡,都是“翘辫子”。

        比喻:死亡。

        触祭 

        这与祭祀有关。祭指祭品,有菜肴、水果等。此处指祭祀祖先。

        触,触到、接触,触到了祭品可吃。祭品是死人吃的。

        叫你来“触祭”(吃祭品),这意味着什么呢?

        比喻:骂你是死人(气愤话)。

        三长两短。  

        旧时没有火葬,人死后要做棺成殓。棺材除盖板之外,有五块木板组成,三块长的,二块短的,这就是“三长两短”。

        比喻:灾难、祸害。

        脱底棺材。

        棺材都有底,怎么会脱底呢?

        来源于某人做寿、做寿(棺)材,广收亲戚钱财礼物。

        亲戚见了棺材,幽默地说:这是一口脱底棺材,言下之意,再多的金银财宝也装不满这口棺材。

        比喻:贪得无厌。

        廿四个枕头睡觉——笃笃定定。

        睡觉只须一个枕头,怎么要有廿四个枕头呢?也与死人有关。原来,人装进棺材,两边要填上石灰,头部要用二十四个石灰包填紧,才不会摇动,所以说“廿四个枕头睡觉——笃笃定定”。

        比喻:事情办成,心里安定。

        迷魂汤。

        它不是中草药,而是一种迷信。古人认为:人死后转世,在离开阴间时要喝孟婆茶,即迷魂汤。喝了之后,前世的事、做鬼的事全忘了,头脑清清白白,才能转世做人。

        比喻:着迷(听信旁人言语,别人劝不醒)。

        接殅、勿接殅。

        殅,阴间之神,称为“殅神”。旧俗,人死后,在十日之内,要请和尚道士在家做“回煞”,是日,殅神会将死者驮回家。

        接殅:意谓碰着死人了——做事无头无脑。

        勿接殅:连死人都接勿着——事情做勿成。

        比喻:碰着鬼了。

        二、社会百态:

        1、三教九流:

        脚碰脚。

        旧时,三教九流走江湖的,生活贫困,无固定收入。闯码头住低档客栈,统铺,人与人挤在一起,脚碰着脚,

        比喻:彼此都一样。

        刨黄褂。

        刨者,刮也。黄褂,满人(官员或权贵)穿在外面的黄色外套。清代,满人下江南,穿黄色马褂,口袋里装满银子,表示阔气。一些商贩看到这些人,知道他们有钱,即抬高物价,敲诈他们钱财。

        有人写作“刨黄瓜”,误。

        比喻:诈人钱财。

             

        雌雄党。

        雌者,女也;雄者,男也。党者,两者结合也。男女结合成党。

        男女合伙诈骗他人者,谓之“雌雄党”

        有三种情况:1、夫妻党、2、兄妹党、3、男女混杂合伙党。

        比喻:男女合伙。

        

        连裆码子。

        裆,原指裤裆,裤裆有开裆、连裆。小孩穿的开裆裤,中间不缝合;穿的连裆裤,中间则缝合。

        连裆者,连在一起也。码子,是计数的,也指人。

        比喻:联合起来作案,或联合起来办事。

        盯牢黄包车。

        黄包车,即人力车。据资料记载:清同治十三年二月初七(1874年3月24)由日本输入我国。

        有钱人坐黄包车,车后跟个长随,紧钉着黄包车。

        民国时,地下党人坐黄包车,特务紧随其后,曰“钉牢黄包车”。

        比喻:钉着不放。

        揩油。      

        此话最早产生于妓院。有的妓女容貌漂亮,才学出众,会琴棋书画,身价极高,但卖嘴不卖身。有些嫖客想得到高级服务,遭到妓女拒绝,就去摸妓女的肌肤,谓之“揩油”。

        比喻:占人家便宜。

        眼睛地牌色。

        与牌九有关。牌九中有天牌、地牌,地牌仅二点,红色,其余全白色。

        人的眼珠除二点黑的之外,其余也是白的。眼睛地牌色,意思全是白色。

        人着急的时候,眼睛胀大,全是眼白。

        比喻:着急。

        2、社会百态:

        拖油瓶。

        拖油瓶系“拖有病”之谐音。本义是:旧社会,寡妇拖了一个有病的孩子去嫁人,男方怕将来养不大孩子,就签个协议,写明“拖有病”的孩子。后转为“拖有瓶”

        比喻:附带一个人。

        横竖横。

        横,人躺下来为“横”;竖,人站着为“竖”。这句俗语很形象。所谓“站起来一竖,躺下来一横。

        此话好人、坏人均可用。

        比喻:豁出去了。

        听壁脚。

        壁为墙壁,脚为墙根。壁脚,矮墙也。意谓站在矮墙处偷听人家讲话。

        自己的隐私被人知道了,疑有人听了壁脚。

        做贼偷葱起。

        有个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富人,宋国有个穷人,穷人向富人问致富之法。富人讲:要“偷”、要“抢。”穷人弄错了,疑为偷、抢财物。从偷葱开始,即产生这句俗语。

        比喻:学坏从小事开始。

        扒灰。

        原意谓:祭祀亡人烧锡箔,烧后将灰扒起来,可以卖钱。全句为“扒锡箔灰”。“锡”与“媳”同音,转义为“扒媳”。“扒媳”太直,转为“扒灰”。

        比喻:公媳之间有不当关系。

              

        瘪三。

        没有正当职业、衣衫褴褛、头发蓬松、向行人求乞者,称为“瘪三”。

        “瘪三”实为“三瘪”:四肢枯槁形体瘪,腹中空空肚皮瘪,身无分文袋袋瘪。

        对城市中的乞丐、无业游民的称呼。

        

        一对搭拉苏。

        原为蒙古语,产生于元代。蒙人喜喝酒,他们以羊胎和高梁酿酒,初酿者谓阿尔台,再酿者谓廓尔台,三酿者谓搭拉苏。“搭拉苏”,即酒也。“一对搭拉苏”,意谓一对好酒。

        比喻:两人搭档,同进同出。

      

        一只袜统管。

        袜统,也称“袜筒”,即袜子也。袜子久穿不洗,其臭难闻。

        也称:一只袜脚管。

        比喻:志趣相同,臭味相投。

                 

        铜钱眼里翻跟斗。

        故事:一财主做六十大寿,请戏班来家演戏。戏演得好,要赏红包,财主将红包丢到台上,演员拆开一看,只一个铜钱,很气。即拿着铜钱从方孔内照看财主,演员搞笑,财主笑得从椅子上跌下来,演员说:看,有人在铜钱眼里翻跟斗。

        比喻:爱财如命,吝啬鬼。

        偷鸡勿着蚀把米。

        故事:小偷偷鸡,撒米给鸡吃。不料被主人发现,将鸡赶走。小偷的米是撒了,鸡没有偷着。

        比喻:原想占人家便宜,结果反被人家占了。

       

        3、其他:  

        捧着卵子过桥。

        此话产生于农村。农村的小桥,大都是几块木板,或用竹杆编成板状,搭在河的两岸,作为桥梁。城里人下乡过桥,上此桥十分害怕,就撩起长衫过桥。撩起之处,正好在裤裆处,故有此话。

        比喻:小心谨慎。

        垫刀头

        此话与民间风俗有关。苏州人有“三十三,乱刀斩”之谚。其意是人到三十三岁命运最差,必有灾难。怎么办?买一块肉回来,放在砧上,用刀乱砍,以代人的乱斩,算是“厄运”过去,可以避祸了。

        肉为替身,代人受过。

        比喻:代人受过。 

        老百脚     

        恭敬不如从命。

        见人挑担勿吃力。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