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龚平   2010-06-27

    浏览量:2069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近这五、六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什么是遗产?好像大家都知道,但也恐怕不一定完全能表达清楚。《辞海》对“遗产”的本义解释是:死者留下的财产。包括财物、债权等。引申义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如文学遗产、医学遗产。对“文化遗产”的概念,大家还是比较能能理解的;前面若加个“物质”,好像也不难懂;而前面还要再加个“非”,叫“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好像就越来越深奥了。那么,我们首先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个什么的问题。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概念的提出与深化

        无形文化财(1950)——非物质遗产部门(1982)——民间传统文化(1989)——无形遗产部门(1992)——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1997)——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使用相近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受到美国的影响,是一个与“物质遗产”相对而称的术语。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特别设置了一个叫作“非物质遗产”的部门。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正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只是这个建议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概念,是以“民间传统文化”来指代的。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遗产”部门改为“无形遗产”部门。“无形遗产”这个概念受了日本的影响,可追溯到日本在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第一次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与“有形文化财”相对而称。(1949年1月26日,日本奈良法隆寺发生大火,珍贵壁画被毁。由此,日本在1950年通过了《文化财保护法》。此后,日本还将每年1月26日定为“文化遗产防火日”。)学术界普遍认为,“无形文化财”的概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主要渊源之一,且在内涵、外延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基本相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

    出现在联合国框架之中(虽只是一个部门名称),不过30年;究其“无形文化财”的渊源,也不到60年。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提出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第16条规定:“为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提高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促进对话,委员会应根据有关缔约国的提名编辑、更新和公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第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内提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2001年。昆曲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当时我们才知道,有这么个很拗口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把“口头”翻译为“口述”的)概念。

        而中国在实际启动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之初,也还未如此规范。当时的概念叫“民族民间文化”(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2003年1月20日,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也就在当年的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分别用英文、阿拉伯文、中文、西班牙文、法文和俄文等六种语言拟定,六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而中文文本使用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又经过了一年多时间,我国在政府的文件中才正式规范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概念的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32届会议正式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作了这样明确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 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可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3月26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作了这样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族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此处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暂行办法》同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包括:⑴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⑵传统表演艺术;⑶风俗活动、礼仪、节庆;⑷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⑸传统手工技能;⑹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1、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为十大类,到2008年6月7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经对这十大类划分有了局部修改。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个项目类别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就苏州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体举例:

        民间文学:吴歌(1)

        传统音乐:古琴艺术(1、2)、玄妙观道教音乐(1)、江南丝竹(1)

        传统舞蹈:滚灯(1、民间舞蹈)

        传统戏剧:昆曲(1)、苏剧(1)

        曲艺:苏州评弹(1)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吴桥杂技、太极拳(1)、围棋、象棋(2)

        传统美术:苏绣(1)、桃花坞木版年画(1)、光福核雕(2)、玉雕(2)、苏州灯彩(扩1)、苏州泥塑(扩1)

        传统技艺: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1)、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1)、剧装戏剧制作技艺(1)、制扇技艺(1)、宋锦织造技艺(1)、明式家具(1)、苏州缂丝织造技艺(1)苏州民族    乐器制作技艺(2)、

        传统医药: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扩1)

        民俗: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1)端午节(1)、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2、世界遗产分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对于世界遗产体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更新的,实际是不断趋于完善的。

        按照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被分为两类: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分类表)

    在1987年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审过程中,中国泰山因其“把自然与文化独特地结合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协会副主席卢卡斯先生),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身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改写世界遗产的分类,增加了“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新种类。(分类表递加)

        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正式提出将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全新的遗产分类。(分类表递加)

        20世纪80年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愈益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第一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内提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世界遗产中的新种类。这五类世界遗产,按照不同的层次上的区别,可建立一个分类表:

        (表一):——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二):——物质文化遗产(即原“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通俗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传统工艺技艺与传世工艺作品来比喻。比如一件物质文化遗产传世玉雕文物,它是用当时的琢玉技艺制作而成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

        其一,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区别是:物质文化遗产强调遗产的物质存在形态、静态性、不可再生和不可传承性,其保护主要着眼于对其损坏的修复和现状的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

        传世玉雕作品,对它主要是物体的保护或损坏后的修复;而对玉雕的制作技艺保护,则必须是通过活态的传承来实现的。(附图:苏州博物馆藏清代白玉大象、古代《琢玉图》、玉雕传承人在琢玉。)

        其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也只是相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物质的因素,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有非物质的、精神、价值的因素,只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物质文化遗产更强调实物保护的层面,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强调知识技能及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件白玉大象,我们可以鉴赏到清代琢玉技艺;我们现在所能认识到的历代琢玉技艺,也是通过这些物态的实物来呈现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1)、独特性;(2)、活态性;(3)、传承性;(4)、流变性;(5)、综合性;(6)、民族性;(7)、地域性。

        (1)、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方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人民的独特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附图: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

        (2)、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物质的因素和载体,但它的价值并非主要通过物质形态体现,而是以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形态所体现出来,它重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

        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来说:

        ⑴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类型都是在动态的表现中完成的;

        (附图:奥运会上的古典器乐表演、滚灯、苏剧“断桥”)

        ⑵图腾崇拜、巫术、民俗、节庆等仪式的表现也都是动态的过程;

        (附图:苏州轧神仙、云南泼水节)

        ⑶器物、器具的制作技艺也是在动态中得以表现的。

        (附图:澄泥砚制作;桃花坞木版年画印制;苏绣制作。)

        (3)、传承性。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依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一旦停止了传承活动,也就意味着死亡。其二,它往往是口传心授,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和家族的烙印。(附图:    (1)刺绣传授;(2)昆曲传授。)

        (4)、流变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习传授,或百姓间自发地相互学习等文化交流方式,得以传播到其他区域、民族和国家,导致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这种传播呈现出活态流变的性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共享成为可能。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别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是一种活态流变,是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在它的传播过程中,常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互融合,从而呈现出继承和发展并存的状况。有发展、有变化,但仍保留了其特质,仍存在着基本的一致性。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变性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的端午节与韩国的端午祭。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有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有代表性的四个地方是湖北的秭归、黄石,江苏的苏州和湖南的汨罗。(附图:苏州端午赛龙舟、吃粽子)

        中国端午节流传到韩国去以后,与韩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相融合,流变为端午祭奠。在其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祭祀、演戏和游艺等为主的丰富内容。流传至今,以江陵端午祭保留了最为完整的形式和内容。江陵端午祭程序从农历四月初五的酿制神酒开始,历经“山神祭”、“城隍祭”、“前夜祭”、“朝奠祭”等,并分作“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持续一个月。(图1:韩国各地按照传统风俗,妇女要用菖蒲水洗发或饮用,或用菖蒲露化妆、洗面沫浴“端午妆”,用菖蒲根做发簪; 或用菖蒲水洗头后到河边“迎水”,用菖蒲根削成的发簪将盘起的头发别在脑后,并在两端刻上“寿福”两个字,染上红胭脂,以求避邪。)(图2:傍晚江陵举行迎神祭,人们将传说中的大关岭城隍神和女城隍的神位供奉至端午祭坛,供奉神位的游行队伍绕城市一周。)(附图:韩国端午祭“端午妆”、迎神祭)

        (5)、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时代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定时代、环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产物,而且基本上是集体创造。

        从其构成因素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如戏曲就蕴含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多种表现方式;从其的功能来看:它又往往具有认识、欣赏、历史、娱乐、消

    遣、教育和科学等多种作用。如妈祖文化(妈阁、天妃、天后),起源于宋代福建,以妈祖信仰为核心,综合了神话、传说、故事、音乐、舞蹈、戏曲、歌谣、游戏、祭典、民俗和艺术等文化形式表达了其丰富的内容,并依托于其建筑、雕刻和其它手工艺等有形的文化形式而存在。(附图:福建湄洲妈祖庙、太仓天妃宫、天津天后宫、澳门妈祖阁)

        (6)、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体现了特定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等因素,深深地打上了该民族的烙印。

        即使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传播到其它地方,但不同民族仍会给它打上这个民族的烙印。民族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从形式上来看:民族的人种、服饰、饮食、生产方式、语言和风俗等,大都受自然生态影响很大,有的还有遗传作用。从更深层的民族特性来分析:世界观、信仰、思维方式、宗教观、价值观、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和民族认同等,都是不同的民族长期形成的,体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各个方面,稳定性很强。这些体现民族性的内容和形式特点,都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很明显的表现。(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唱词包括哲人箴言、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附图:木卡姆)

        (7)、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产生于一定的地域,与该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习俗等息息相关。

        地域的独特性不难理解,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比如从自然生态环境的因素来说,为什么竹雕、木雕(特别是竹雕)技艺盛行于南方,这就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南方湿度大,北方湿度小。举例:1984年国庆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个《建国35年来全国考古成果汇报展》,苏州送了很有代表性的两塔(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塔)文物参展,当时是我带队去的。(瑞光塔文物1978年4月,在其第三层发现:真珠舍利宝幢、金书《妙法莲华经》一部七卷、木刻《妙法莲华经》一部七卷,卷六被毁,还有一批文物)结束撤展时发现放真珠舍利宝幢的内木函裂了条20公分长、一个米粒粗的缝隙,当时做了档案记录。这件在烟雨江南“生活”了千年的内木函显然

    是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回到苏州半年后的梅雨季节,我们又检查时,发现这条缝隙竟奇迹般的抿合如初了。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非遗技艺。(附图:真珠舍利宝幢、四天王内木函、真珠舍利宝幢“回娘家”)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它特点

        除了这些基本特点外,还有一些特点值得重视。如:

        ⑴、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单个人的行为,而是集体智慧和集体创造的产物。

        ⑵、历史积淀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一时一世的产物,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有着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信息。举例:非遗普查督察时,曾遇到某县一位文化部门领导,说“我们才建县四十来年,所以非遗的东西不多。”非遗是历史积淀的,跟你建县长短有何关系?

        非物质不可忽视的其它特点:⑴、群体性;⑵、历史积淀性。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丰富多样的,并形成其价值体系。这些多样丰富的价值,既不完全等值,也非互不相干,而是有着深层与表层、历时与共时、基本与特别的分别,它们共同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体系。

        这一体系中,既有非遗的基本价值,也有非遗的时代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是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价值。其中又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基本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基本价值:科学价值、社会和谐价值、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是指在当今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如教育价值、经济价值。

        ——历史价值

        ——历时性——文化价值

        ——精神价值

        基本价值——科学价值

        ——共时性——社会价值

        ——审美价值

        时代价值——教育价值

        ——经济价值

        第一层面剖析:之所以认为这六个价值是非遗的基本价值,是因为:⑴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是非遗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没有这些价值,非遗基本上就失去了意义;⑵科学价值,是非遗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强调了非遗应是科学的而非迷信愚昧的;⑶社会和谐价值,是价值目标,强调了非遗通过促进群体价值认同而带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达到人民安居乐业目标;⑷审美价值是价值取向,强调了非遗应是给人美感的,而不能是丑陋残忍血腥的。

        第二层面剖析:历时性基本价值,主要是从纵向的、时间的维度,跨越不同历史时期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审视。

        共时性基本价值,则是在某一历史时期、在某一社会空间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必定是真的价值、善的价值或美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值中的一种。我们说,当今非遗基本上可分为技艺类、民俗类和艺术类这三大类。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等)主要具有真的价值(科学价值);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节庆、文化空间),主要具有善的价值(社会价值);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等)主要具有美的价值(审美价值)。

        对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两种非遗时代价值(现实价值)的强调,是因为当今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教育价值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手段;经济价值则一方面强调了非遗中潜在的经济因素,另一方面又强调了增强非遗及其传承人自我延续、自我生存的能力。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

        (1)、历史价值。主要表现为:无论何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总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通过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了解到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及思想禁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历史,给人们提供了以直观的、形象生动的活态形式认识历史的条件。昆曲《牡丹亭》在全国高校百校行中,深受当今大学生热捧,所到高校都一票难求。《牡丹亭》以艺术的形式帮助当今大学生了解当时人们的婚姻关系和爱情生活。

        (附图:昆曲《牡丹亭》)

        再如通过对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了解,可以认识到五、六百年前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认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附图:天安门;蒯祥纪念园)

        (2)、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文化资源,鲜活生动地记录了不同民族、种群的聪敏才智、天才创造成果,是文化活化石。

        世界上每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深含着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原生态地反映着这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蕴含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发展方式,体现出这个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就如我们的水乡文化,它独特的创造性和不同于其他民族或地域的特有价值,都是一个不可重复的、不可替代的独立生成的文化体系,都具有独特价值的独特文化传统。对它的保护、它的发展,可形成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既有利于文化的恢复、发展,又有利于文化生态的规划、建设。常熟市蒋巷村在自己的文化生态规划和建设中,就以蒋巷民俗馆的形式很好地保留了这些具有水乡文化价值的“活化石“。

        (附图:蒋巷民俗馆“走进记忆”、水乡厨房、水乡雨具蓑衣。)

        (3)、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维系民族血脉的元素反过来又世代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一脉相承的基本相同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形成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

        民族精神既有人类文化的共性,又有地域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信念和精神支柱。每一个民族都有权利维护民族利益,鼓励并宣扬国家荣誉至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没有国家荣誉至上的意识和精神支撑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没有精神、没有力量、没有希望的民族。

        (4)、科学价值。

        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留和反映。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后人获取科技资料、掌握科技信息的基本方法之一。如中国的风水文化,其精华就是讲究生理健康、心里健康和谐统一的人居观念,讲究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环境理念,实际上就是含有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气象学和景观学等科学内容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值得研究和继承。

        (附图:风水文化)

        其二,它的科学价值还指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有较多的科学成分和因素。

        如民族传统医学药学、民族传统历法和其他一些民俗、社会禁忌等,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含量和内容。比如始创于清同治年间的苏州雷允上六神丸,以麝香为用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举例:访日礼品)六神丸制药技艺与云南“白药”和福建“片仔癀”,并称为“三大国药”。其秘方现在已被列为国家机密。)

        (附图:苏州雷允上)

        (5)、社会价值。

        主要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促进自我与内心的和谐及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就个体的人的层面而言);(“马要快当,人要稳当”;“金乡邻。银亲眷”)

        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就个体的人与集体、社会的层面而言);(摩梭人的“甲蹉舞”、江南丝竹)

        能促进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和谐(就人的集体与集体的层面而言);

    还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人的个体、集体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而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特别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和谐的价值和作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

        (6)、审美价值。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大量的艺术作品,是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按照当时审美风尚、美的标准创作的艺术产品;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仅口头文学、民间文学和表演艺术有审美价值,还有民族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等也普遍涉及美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量艺术作品能流传到今天,说明它的审美水平和美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认可、接受和欣赏,它极高的审美价值也值得当今的人们去认识、欣赏和研究。

        我们从事文化的同志不难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存储的大量文化艺术创作原型和素材,为新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创新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当代不少优秀文艺作品(影视、戏剧、舞蹈、小说等)就是从其中孕育而出的。从大处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击缶、少林武术、书、画、舞蹈等)就是这样的一个综合发挥非遗审美再造功能、体现“中国元素”的范例,就连点火方式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开幕式开始前的热场节目中,更是安排了各地以非遗项目为主的节目(江苏的《海安花鼓》)。从小处说,我们群众文化中不少音乐、舞蹈作品,都源于非遗中传统舞蹈、(如“跳板茶”、“滚灯”)传统音乐的元素。

        (附图:开幕式上的提线木偶、开幕式上的昆曲和古琴艺术、开幕式上的少数民族服饰。)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

        (1)、教育价值。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涵盖了大量的各方面知识内容,是教育的重要来源;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又有大量的独特技艺技能可用以传授,也构成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面;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授宝贵技艺和继承人接受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是教育、学习的过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技知识,还有许多极富审美价值的文化艺术精品,值得我们用这些内容去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方面我们苏州都有很好的实践:平江区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统一编写教材,一校一特色;高新区镇湖中心小学根据“刺绣之乡”的特点,编写苏绣知识教材,并根据学生年龄段情况,编写了启蒙、基

    础、中级和高级四个层次循序渐进的教材;苏州市一中学则邀请昆曲继字辈老演员辅导音乐老师,再由音乐老师上课的形式普及昆曲教学。还有昆山的一中心小心和石牌中心小学的戏曲教学等。这些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艺术素养,也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民族情感。

        (附图:平江区和镇湖中心小学的乡土文化知识教材)

        (2)、经济价值。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具有双重价值:首先是重要的遗存价值,其次是丰厚的经济价值。只有在遗存价值的前提下,经济价值才成为可能。其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泛多样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可以合理地开发其经济价值,发挥其现实作用。其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把古典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寻找到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

        二、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

        苏州文化遗产资源之深厚,与其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江河湖海”兼具的水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给苏州提供了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积累空间;历史悠久的吴文化,造就了苏州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苏州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价值不蜚,很多遗产项目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享有盛誉。

        (附图:苏州地图)

        综合而言,苏州的文化遗产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完备,古城、古镇、古村三位一体,具有较强的体系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齐全,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三是世界“双遗产”集于一城、交相辉映,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一)、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体系性。

        古城、古镇、古村体系完整,形态完备,个性独特,是苏州的一大特色。作为经济和文化重要载体的苏州古城、古镇、古村落,绝非一个简单组合体,而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一个文化生活圈,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各种人文元素的有机交融体。

        苏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性较强的三个显著特征是:

        1、苏州古城虽经历史演绎而14.2平方公里的城址未变,宋代《平江图》中“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基本保存,这在中国城市史上是不多见的。

        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2520多年历史。据历史记载,比苏州城更古老的并不少,但能保持昔日风貌的则寥寥无几。如郑州商城,距今3500多年,商代后期的都城安阳殷墟以及公元前11世纪周朝的都城丰与镐,建城均比苏州早,但都早已废弃或仅剩遗址。又如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都(湖北江陵)现已难以找到它的遗迹。据统计,与苏州城同期建立的140多座古城,至今幸存6座,而至今仍坐落在原址的则惟有苏州了。

        (附图:⑴、《平江图》;⑵、盘门古城楼;⑶、胥门古城门)

        2、作为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的全国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苏州的市镇繁荣远远超过了全国其它地区。

        在苏州市下辖的市(县)、区中,常熟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同里、甪直、/木渎、沙溪、/千灯、/锦溪、沙家浜),5个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东山、金庭、光福、震泽、汾湖即黎里),4个苏州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梅里、古里、尚湖、浏河)。

        (附图:⑴、甪直古镇;⑵、周庄古镇)

        3、作为稻作文化的典型区域,闻名于世的“鱼米之乡”,苏州的古村落特色与风貌明显。

    苏州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明月湾(吴中区金庭镇)、陆巷(吴中区东山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附图:⑴、明月湾古村;⑵、陆巷古村)

        同时,苏州还拥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平江路。山塘街。

        (附图:平江路、山塘街)

        苏州市的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和退思园等9处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单项)。苏州全市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多达690处,其中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106处、550处。全市还有56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和一大批具有一定价值的古建筑群落,790处古桥梁、古牌坊、古井、砖雕门楼等古构筑物也被纳入了文物保护范围。苏州的古城古镇是苏州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弥足珍贵的遗产财富。

        “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附图:⑴、拙政园;⑵、留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典型性。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强典型性,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苏州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全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之丰厚,首先表现在只要信手拈来,便可能是全国之“最”,或在全国举足轻重!而且不是一项两项,而是一批。这一点,其他城市或地区对苏州都是“望其项背”的。比如昆曲,是中国的“百戏之祖”;

        (附图:“百戏之祖”)

        比如张家港的河阳山歌,经考证它的《斫竹歌》距今3000年以上,要早于《诗经》,“改写了中国的诗歌史与中国的音乐史”;(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

        (附图:河阳山歌)

        比如我们到了故宫,处处能体验到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元素。故宫的设计者是蒯祥,并用苏州香山帮传统营造技艺建造;故宫地上铺的,是苏州的御窑金砖;故宫所藏的钟表以“苏钟”和“广钟”著名;故宫收藏的书画中有不少的装裱是采用的苏裱技艺;还有故宫的御膳中,有来自苏州的织造官府菜。(张东官被带进宫)所以说,从故宫的苏州元素,我们可以了解到明清时期的“苏州制造”就已经是如此辉煌!

        (附图:⑴、故宫;⑵、御窑金砖;⑶、苏钟;⑷、苏裱)

        2、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具有显著优势。

        苏州的传统美术、技艺历史悠久,涉及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各个领域。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就拥有10大类共3000多个品种。在已公布的四批94个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中,传统美术、技艺的项目占了约一半。

        (附图:⑴、苏扇描金扇《贵妃出巡图》;⑵、姜思序堂国画颜料)

        3、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态链特色明显。

        典型的范例就是昆曲与明清时期苏州传统工艺美术。发源于苏州而有着“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已有600年历史。对昆曲600年历程,我们大致可用200年发展、200年鼎盛和200年衰落来形容。在昆曲发展、繁荣的明清时期,它曾带来了苏州剧装戏具、苏绣、缂丝、织锦和民族乐器制作等行业的兴盛与发展,并形成了生态链效应。而且在题材上,还影响到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建筑营造技艺(砖雕门楼、木雕门窗等内容)等技艺行业。这些项目现在都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图:昆曲、剧装戏具、苏绣、缂丝、宋锦、民族乐器、桃花坞木刻年画、戏文泥塑和砖雕图片)

        (三)、“双遗产”集于一城具有较强整体性

        从全国来看,既拥有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城市也许有很多,但所拥有的双遗产都分别名列全国前茅且同时拥有世界级“双遗产”的,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是首屈一指的。

        我们来作分析:从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来看,北京是第一;苏州与西安、南京并列第二。从拥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来看,在全国10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排第5位,位居全省第一。从拥有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来看,苏州以6项高居榜首。从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术力量来看,仅比杭州少了一项,位列第3。由此可见,苏州的文化遗产资源与全国各主要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来比较,团体总分应该是最高的。北京是首都,但也有单项

    弱于苏州的。其它城市,包括杭州、西安这样的省会级古城,或许在物质文化遗产(如西安)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杭州)单项来看比苏州强,但文化遗产资源的综合实力都比苏州逊色。因此,苏州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完全有实力与条件在“十二五”打造“文化遗产之都”。

        三、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文物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二)、苏州非物质文化保护基础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1、圆满完成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⑴、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

        在历经3年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苏州市共新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094条,全市分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38个。

        ⑵、给普查得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发放”“身份证”。

        为了普查、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对象进行唯一性标识,所以必须按照统一的标识码编制规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一个普查对象赋予独一无二的标志码。

        具体示例:项目对象——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区民间信仰类轧神仙

        320503 144 0001 *    (14民间信仰;4庙会)

        2、建立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

        苏州市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6项:昆曲  2001年,古琴艺术2003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的缂丝、宋锦,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的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端午节中的苏州端午习俗  

        2009年(截止2010年6月)

        苏州市已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市和县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4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4个;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4个;各市、区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9个。

        (截止2009年底)

        3、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

        我们说,建立各级非遗项目名录并非最终目的,目的是要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非遗的传承是最体现以人为本的,这就必须通过认定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一定的传承方式来实现。“传承,是非遗保护的核心所在。”而传承的核心,就是人!我从开始从事非遗保护工作开始,就试图对这项工作进行归纳。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用“记忆”与“技艺”,比较简洁地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完全确切,还不能涵盖非遗的十大类别,但这两个“JIYI”(分别是脑中与手上所掌握的),是能够主要地涵盖了的。非遗保护工作,就是要保护和传承一代人的文化“记忆”,和老一代传承人的“技艺”。抓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就要做好传承人认定工作。

        苏州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5人。

        (截止2010年6月)

        (三)、苏州市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以政策性扶持为保障、项目性保护为抓手,打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坚实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从单纯政策性扶持发展为政策性扶持与生产性保护相结合,必须由单纯项目性保护拓展为项目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相结合,才能将保护传承工作推向深入。这是苏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得出的两点体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实践生产性保护

        如果说,政策性扶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输血”,那么要深化保护工作就必须培育“造血”机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就是这样的“造血”。

        刚才说了,苏州的传统美术、技艺历史悠久,涉及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各个领域。全国工艺美术11大类中,苏州就拥有10大类共3000多个品种。在已公布的四批94个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传统美术、技艺的项目占了约一半。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美术、技艺类项目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保护基础。

        到2009年底,我市从事传统美术、技艺制作及相应配套的企业(公司、作坊、工作室、个体经营户)达6000家,从业人员15万余人,年总产值近60亿元。其中尤以苏绣、玉雕、核雕及明式家具制作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迅速;而一些传统文化企业还凸显了文化产业的反经济周期特点。

        (附图:玉雕、明式家具)

        “刺绣艺术之乡”镇湖街道现有绣娘8000多人,加上苏绣行业相关从业人员11000多人,占全街道劳动人口的70%。一条长三里多汇集300多家经营作坊和工作室的刺绣街,成为集刺绣设计、制作和销售为一体的特色街。该街道刺绣年产值超5亿元,刺绣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2006年,镇湖苏绣文化产业群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附图:镇湖苏绣)

        地处吴中区横泾的苏明造船厂以传统木船制作技艺生产木船,前些年年产量一直徘徊于五六十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该厂生产不降反升,年生产达180艘。2009年第一季度产量又已超过了100艘。目前该厂木船需求市场除遍及江南古镇外,已接到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订单,体现了文化产业面临金融危机的“抗击打能力”,更凸显了经济下滑之时文化产业逆势而上的反经济周期特点。

        (附:传统木船制作技艺图片)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不能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所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很多: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足迹”第一展区,有一副引人注目的画,那就是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巨型画卷气势磅礴,长128米、高6.5米,取材于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画面上1068个人物和动物都栩栩如生并能活动:丝绸之路的骆驼队缓缓地穿越城门,桥下的船工们正在合力调转船头,酒肆里伙计来回穿梭跑堂。更为绝妙的是,画面分为白天和夜晚两部分,分别长2分钟左右,自然转换。晚上的东京汴梁城内灯光点点,荷花灯在汴河上随波荡漾。还能听到水手们的号子、急促的马蹄声和銮铃声,蛐蛐声打破了汴梁城郊静谧的夜晚……

        (附图:动态的《清明上河图》)

        殊不知,早在2008年就在我们苏州工业园区就完成了动漫与姑苏繁华图的完美结合。《姑苏繁华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古苏州繁华景象的一幅长卷。2008年,园区的苏州金笛卡通公司以它为蓝本制作一部水墨立体动画片,在2008年11月5日进行的厦门国际动漫节上,动画版《姑苏繁华图》在1001部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最佳实验动画片奖”。这“动起来”的《姑苏繁华图》动画片,总长度超过20分钟。它将中国传统水墨绘画艺术与现代数码影像技术有机结合,是传统国画第一次以高清级形式,通过动画呈现。水墨淋漓的人物、背景,明暗深浅的墨容等细腻含蓄,一派中国格调。

        以《姑苏繁华图》为题材的全球首部水墨立体动画片,备受世人关注,在制作初期就引来全球最大的动漫公司——维珍动漫。维珍动漫并在工业园区创意泵站正式与苏州金笛卡通联姻,此举这也标志着维珍动漫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附图:⑴、《姑苏繁华图》两幅;⑵、动漫姑苏繁华图制作者)

        这些成功经验,都告诉我们:关键是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的关系,合理发掘、科学转化和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要抓住一些民众基础较强、目前仍具较大社会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培育和构筑适合于非物质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新平台。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实践,我们认识到: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活态性特点,决定了对其实施生产性保护的重要性。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有效保护、抢救和传承的过程。任何事物,不发展、不成长,就会走向死亡。(解决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传承的关系)

        (2)、生产性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现实生活。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本真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不断赋予传统遗产形态以合理适当的现代内涵,通过完善其产品、刺激其需求,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接受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它回归现实生活。(解决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与当代民众生活的关系)

        (3)生产性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经济“同生共赢”。面对金融危机,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的文化产业呈现出了反经济周期特点。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对于化危机为机遇,对于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良性互动,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解决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与当代苏州转型升级的关系)

    那么,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方式保护?主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等方面一些民众基础较强、目前仍然有较大社会需求的项目,通过保护它的生产、完善它的产品、刺激它的需求来保护它的技艺,继承它的传统。

        (以上要点,编一页幻灯片)

        一是保护它的生产。就是要基本保持项目核心技艺,保存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工艺流程,在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和在不改变其核心技艺及基本工艺流程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如传统不船制作技艺,他们还是用麻拌着油灰来嵌船底的木缝;造船使用的还是自己打的铁钉。工艺流程不变,但工艺方式有提高:油灰粉不再用舂子来舂了,而是机磨;钻洞也不在用传统的牵钻,而用电钻。

        (附图:⑴、老船工嵌木缝;⑵、自己打的铁钉)

        二是完善它的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保持它的活力,就必须在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中,随之稳定它的民众基础。比如一盏元宵灯,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提了千百年,在中国历代的

    儿童手里提了千百年。现在的孩子们手里提的如果还是几十年前、上百年前的元宵灯,肯定不会被他们接受。所以这个产品,就在不断地被完善:在光的上面做文章,可以变化、可以多色;进而在声的上面做文章,赋予音乐等等(这些在信息时代之前,即使是工业时代之前,简直是不可比拟的)。(但音乐要有所选择,举例《紫竹调》、《茉莉花》)

        (附图:胥门元宵夜)

        三是刺激它的需求。大家都知道:非遗项目如果要成为可作为产业来支持的项目,必须有它较大的社会需求,必须能够形成市场。回顾历史,剧装戏具制作业为什么会兴盛于苏州,因为它的市场是梨园戏曲,苏州昆曲之乡的地位决定了明清以来它在苏州有很大的市场,而苏州丝绸业和刺绣业的发达又为它提供了强大的原材料和制作技艺的基础。苏、京、沪三大产地,京、沪都是苏州的派生,苏州的戏剧服装制作一度占了全国的大半壁江山。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戏剧服装制作的大市场,又反过来支撑了苏州刺绣业的发展。所以,刺激需求,形成市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方式保护的最关键点。当今,相城区袁中平以蟋蟀盆制作技艺为基础,现在又根据当今社会需求,在完善、拓展产品。

        (附图:金砖写字板、金砖唐伯虎画雕刻)

        2、探索生态性保护

        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体现在种类上的自身生态保护与项目间生态链保护:

        其一、我市对昆曲遗产的保护,就是自身生态性保护的一个成功实例。自2000年以来,我市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构筑对昆曲遗产两个“五位一体”保护工作体系:形成了以“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昆剧传习所、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一批昆曲演出场所”以及“建立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办好苏州昆曲学校,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做优昆曲电视专场和建立昆曲网站以及昆曲演出传播、海外交流中介机构,制定昆曲保护法规”这两个“五位一体”为支点的,内部充分交流与外部衍伸开放的“生态型”、“基地型”网络化系统,取得了阶段性良好成果。

        (附图:昆曲节、虎丘曲会、昆曲博物馆、昆曲传习所、昆剧院;昆曲学校、曲社、昆曲网站)

        其二、项目间生态链保护。刚才说了苏州历史上以昆曲为核心的生态链发展范例。吴中区胥口香山帮营造技艺、光福雕刻、玉雕技艺等也都形成了当地传统技艺项目发展的生态链。工业园区胜浦镇以水乡妇女服饰、宣卷和山歌生态链为主题,打造了“胜浦三宝”文化品牌。

        (附图:⑴、山塘街古戏台香山帮技艺;⑵、核雕双面罗汉;⑶、玉雕人形佩)

        (附图:⑴、水乡妇女服饰;⑵、胜浦山歌;⑶、胜浦宣卷)

        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体现在措施上的“走出去”和“扎下去”两大战略,以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土壤与受众:

        其一、“走出去”战略开展得有声有色。以青春版《牡丹亭》和经典版《长生殿》的推出为契机,推动昆曲艺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行”、“全国著名高校行”。两部巨作已巡演200多场次,在30余所大学演出,大学生观众超过30万人。形成轰动一时的“苏州昆曲现象”。苏州昆曲的足迹踏遍祖国各地,远渡东亚、北美、欧洲和澳洲等地区,实现了走向全国、走向年轻人和走向国际舞台的三大突破。

        (附图:⑴、《牡丹亭》南开演出盛况;⑵、《牡丹亭》美国演出盛况;⑶、《长生殿》首演)

        其二、“扎下去”战略实施得卓有成效。2007年5月,我市启动了“幽兰飘香——昆曲走进百万未成年人”普及工程,至2009年12月底,在100多所大中小学校10万余名中小学生中演出450余场。众多昆曲曲社活动方兴未艾,“小昆班”如雨后春笋。苏州评弹成立了面向百万中小学生的“苏州评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吴文化与苏州评弹”专题讲座和示范演出走进中小学;“评弹鉴赏选修课”扎根高校。平江区根据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点,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每个学校以一个项目为主题,对在校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附图:⑴、昆曲普及工程;⑵、昆曲与英国学生互动)

        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保护,体现在形式上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其一、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主题论坛,扩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新世纪以来,我市作为定点承办城市,先后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昆曲艺术节和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和五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一年一度的“寒山寺除夕听钟声”、胥门元宵灯会和端午系列活动和阊门轧神仙庙会等民俗节庆活动,已成为深受群众欢迎、内涵被不断深入发掘的传统文化品牌活动。早在2004年6月28日,当时的杨卫泽市长就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宣布:今后每年的6月28日为苏州市的“文化遗产保护日”,这比全国要早一年,(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在全国地市级中也是最早的。(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的设立,之前本人曾在苏州日报提出《苏州能否设立“文化遗产日”》,为市政府所采纳)2008年6月,我市还开通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这是我省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网站,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空间领域。2009年6月,我们还以文化庙会的形式举办了“首届苏州市物质文化遗产汇展”,通过展示、展演和展销来扩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今后将定期每年举行。

        (附图:昆曲艺术节、评弹艺术节、文化遗产汇展图片)

        (全国与苏州遗产日内容浓缩,建一页幻灯片)

        苏州市委市政府最近召开了吴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座谈会,明确提出了:文化,是苏州的第一优势。文化,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得:城市竞争,最终以文化而取胜!苏州有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也进行了探索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我们所要做的,是给我们丰厚的、众多的文化遗产资源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培育生态环境特别是重视生态链的形成,使这些文化遗产存在并发展在当今社会大众身边!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