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话寻根》讲座之七:从动物、植物方面寻根
潘君明老师 2010-07-10
浏览量:506
一、动物:
寿头。
此话产生于农村。苏南地区农民喜养黑毛猪,猪头上绉纹多而密,而且凹凸不平,有点坑坑涯涯,弯里弯曲,很像一个“寿”字。俗称“寿头”。猪生性笨头笨脑。苏州人对笨头笨脑、聆勿清的人,称为“寿头”。
比喻:笨头笨脑、聆勿清。
猪头三。
此为骂人话,与话与祭祀有关。古代祭祀用“猪头三牲”。“牲”与“生”为同音,其意是你不熟悉,“生”得很。最先流行于上海,外地人到上海,地陌生疏,很不熟悉,去问当地人,当地人见他们什么都不懂,就说是“猪头三”。此为缩脚语,完整话是“猪头三牲”,省去一个“牲”字。 
比喻:不懂、聆勿清。
偎灶猫。
猫为家庭宠物,主要用于捕鼠。有的猫很懒,不想捕鼠,尤其是冬季,白天蹲在阳光下,夜晚钻进灶膛内取暖,俗称“偎灶猫”。
比喻:懒着不动,精神萎靡不振。
白脚花狸猫,吃仔望外跑。
猫的脚是白的,俗称“白脚花狸猫”。此种猫喜欢外出,在家时间不多,也不想捉老鼠。故产生此话。
比喻:喜欢外出,不肯蹲在家里的人。
老虫舔猫头——送死。
有个故事:有一懒汉,什么事情都不肯做,连一日三餐均由母亲喂他吃。一次母亲外出半月,为他做了一个大圆饼,套在他的颈上,等母亲回来,懒汉已死。他投胎要做一只猫,要求生个白鼻头,等老鼠来喂他吃。
比喻:明知对方是强手,偏去争个高下,结果是自己吃亏。
牛吃蟹。
牛喜欢吃草,草里有蟹,牛也想吃。因蟹螯和脚,又尖又硬,牛无法吃下去。狮子林有湖石砌的“牛吃蟹”。
比喻:勉强去做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
软脚蟹。
秋风起,蟹脚痒。每年秋委,螃蟹上市,蟹有二螯八脚,好的蟹,个大肉厚,脚力硬,行走快,这是上品。反之,如蟹脚是软的,则是次品。
比喻:做事没有能力。
蛇吃黄鳝活屏煞。
苏州是水网地区,蛇和黄鳝是常见的水中动物。黄鳝喜欢在水稻田里作窝,蛇也喜欢在水稻田里游动,并爱吃黄鳝。但两种动物都是长条形,蛇吞吃黄鳝在嘴里,吃了一半,吞不下去了,而黄鳝也退不出来,两者屏在那里,都死。
比喻:双方各不相让,两败俱伤。
救了田鸡饿煞蛇。
田鸡,即青蛙,在池塘里跳上跳下,蛇在池塘里漫游。田鸡是蛇最喜欢吃的美食。在农村的池塘里,常能见到一条蛇围住一只田鸡,待机吞食。一农民看到后,拾起一块泥块,向蛇掷去,救了田鸡一命。旁人就说:你将救了田鸡,但蛇要饿死了,
比喻:救了一方,苦了一方。
黄鱼脑袋
此话产生于海上渔民。黄鱼是我国首要经济鱼类之一,也是我国四大海洋渔业之一。渔民出海捕黄鱼,要在船上敲鼓,黄鱼听到鼓声,会自动的聚拢来,渔民即张网捕捞。据说,黄鱼脑袋里长有一粒小石子,故黄鱼脑袋不发达。黄鱼又名“石首鱼”。
比喻:脑袋很笨,遇事没有办法。
乌龟。
乌龟,苏州人叫“乌举”。妻子红杏出墙,就说她的丈夫是“乌举”。什么原因呢?原来,乌龟与蛇同类,但不同种。雄蛇常乘雄龟不在的时候,与雌龟交媾。雄龟发现后即向雄蛇攻击,办法是在周围爬一圈,洒一泡龟尿。蛇对龟尿十分害怕,如碰到了龟尿,肉会腐烂而死。雌龟则维护雄蛇,背上驼着雄蛇爬出尿圈,使雄蛇脱险。
比喻:妻子有外遇。
豁边。
鳖,苏州人叫“脚鱼”。农民在河边捕脚鱼,捕到后,在脚鱼的裙边上打一个洞,用绳穿在洞内系牢,拴在河边木桩上。有的脚鱼力大,经过挣扎,逃跑了。怎么会逃跑呢?仔细一想,是裙边豁了,即豁边了。
比喻:出了问题,事情做错了。或走脱了。
野鸡。
野鸡是栖息在山林中的一种鸟类,名为“雉”。这种鸟毛色艳丽,十分漂亮。相传明末妓女陈圆圆,出生时有野鸡飞到屋上,乳名即叫“野鸡”,此后,将妓女称“野鸡”。
比喻:妓女。
鸭屎臭。
鸭是家禽,农村家家饲养,鸭屎是从尾巴下出来的。鸭子尾部有二粒如蚕豆般一样大小的分泌腺,其味极臭,苏州人呼为“鸭屎臭”。鸭子交配是在尾部发情的,因而,人们将男女之间不光彩的事称为“鸭屎臭”。也写成“阿是丑”。
比喻:原指男女之间不光彩事。现泛指事情出丑。
壁虎尾巴节节活。
壁虎,亦称“守宫”,一种爬行动物。身体扁平,长约12厘米,指、趾间有蹼,常在墙壁上爬行。如果你去捉它,它自动将尾巴断下,逃这夭夭。壁虎尾巴留下后,还会动弹,这是在迷人。
比喻:头脑灵活,精明能干。
一窝蜂。
蜂即蜜蜂。蜜蜂虽是小昆虫,但惯于聚居,更喜欢集体活动。一起采花,一起酿蜜。如若你触犯了它,它们会一拥而上,集体来对你攻击。
比喻:喜欢轧闹猛、凑热闹。
嘴硬骨头酥。
炎夏来临,蚊子纷纷出动。蚊子嘴尖,喜欢叮人,人感到有点痛痒。说明蚊子的嘴很硬。但蚊子很脆弱,一打就死,连骨头都酥。
比喻:有人嘴凶,但没有用。
只顾羊卵子——勿顾羊性命。
苏州人爱吃羊肉,特别是冬天,作为冬令补品。羊的卵子很肥,大补。旧时,有钱人每天吃一只羊卵子,杀羊后只取羊卵子,余皆不要。
比喻:只顾自己利益,不顾他人受害。
人心不足蛇吞相。
二、植物
花头(几花)。
宋代始,虎丘一带农民以种花为业,称为“花农”,山塘街也形成“花市”。无论卖花、买花,要看花头,花头多,价格贵些,花头少,价格便宜些。花头多,花头少,就成了价格的标准。
比喻:工作能力。
几花——即几朵花,花多钱多,花少钱少。问“几花铜钱?”即由此而来。
苗头。
植物下种后要出苗,俗称“苗头”。苗头好,植物长势好,苗头差,植物长势就差。农民下种后,要到田边看苗头,以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比喻:事情的开始。
还有“看苗头”、“轧苗头”、“别苗头”等。
“看苗头”——预兆;
“轧苗头”——观察;
“别苗头”——交劲。
昙花一现。
昙花,原产于热带美洲,一般在室内栽培。昙花属仙人掌科,是一种肉质植物。老枝呈圆形,新枝呈扁平形,全绿色。每年夏季开花二至四次。花苞始如芝麻,逐渐长大,如一枝大毛笔。约在晚上七时许开花,三小时左右花即萎谢。
比喻:随即消失。
七菱八落。
菱是一种水生植物,苏州地区的河浜、池塘内,均有种植,为苏州的“水八珍”在之一。夏末初秋开花,有红白两种颜色。七月成熟,市上有售。八月老化,菱会自然脱落,落入河泥内,第二年再开花结果。
比喻:杂乱无章,很不雅观。
花好稻好。
无论是稻谷还是棉花,其收成好坏的标志,首先要看开花、结穗如何。苏州地区以种植稻、棉为主。花好,指棉花好,稻好,指稻谷好,两种作业同时丰收,都好。
比喻:两家都好(两处都好)。
针尖对麦芒。
绣花针的针尖是尖的。麦芒,即麦穗的刺芒,也是非常尖的。尖与尖相对,各呈锋芒,真是势均力敌。
比喻:各不相让。
杨树头。
杨树,实则柳树,苏州人俗称“杨柳树”。杨柳树枝条柔软,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它随意摆动,十分灵活。白居易有“杨柳小蛮腰”之句。
比喻:随风倒,没主见。
牵丝攀藤。
牵丝,指蛛蜘牵的丝;攀藤,指爬藤科一类植物,如丝瓜、南瓜、凌霄花、牵牛花等。不论丝也好,藤也好,缠在一起,难于解开,难于理清。
比喻:错综复杂。
人要脸、树要皮。
人长得漂亮与否,首先要看一张脸,是否清秀。深层的意思是,此人作风正派、品德高尚,脸上也有光彩。树呢,倒不是要看它的皮色,而是与树的生命有关。树若无皮,其树必死,也就没有生命。
比喻:顾及面子。
黄落。
这与树木有关。春天,树木报芽返青,长出叶子,一片绿色。到了秋天,树叶逐渐枯黄,从树枝上落下来了。这就是“黄落”。大有“枫落吴江冷”的景像。有的写成“黄绿”、“黄六”、“王六”,误。
比喻:事情办不成。
软柴好缚硬柴。
柴,有稻柴、树柴(俗称硬柴)。柴是要缚的,不缚难于拿取。怎么缚呢,用软柴,即用稻草搓成的绳子。软柴,即稻柴也。
比喻:处理问题要协商,不能采取强硬的办法。
荷叶包不住菱角
荷叶、菱角,均是水生植物,夏天同时生长。卖菱角的带了荷叶,为包菱所用。但荷叶是软的,菱角是尖的,包在荷叶内,菱角顶出来了。人家一看,就知道包的是什么东西。
比喻:事情无法隐瞒。 
挑到篮里就是菜。
有个故事:清代,市郊一户穷苦人家,夫妻两人,丈夫上京赶考,妻子在家挑野草度日。某日,妻子挑财主家田里的野草,被财主抓去。女的说:挑的是野草,财主说:挑到篮里都是菜,罚女的在家做苦工。第二年,女的丈夫考中后做了官。财主请官老爷来家吃饭,叫女的去挑菜,女的去挑了野草,财主责怪女的,女的说:挑到篮里都是菜。女的丈夫发现是自己的妻子,即训斥财主,财主只得认错。
比喻:不问好坏,拿来就是。
枇杷叶面孔,翻转来就毛。
苏州东山种植枇杷,且很著名。枇杷为常绿树,其叶正面光、反面毛。
比喻:一会儿就翻脸。
吃了桔子,勿好忘记洞庭。
苏州洞庭东西山出产桔子,名为“早红”,很甜,旧时列为贡品。洞庭人采了桔子,送进城里给亲戚、朋友尝新。有的吃了桔子回送礼物,有的吃了桔子什么也不送。
比喻:知恩图报。
东家种竹,西家吃笋。 
苏州地区农村人家,喜在屋后种竹,称为“竹园”。有了竹园,除了可使用竹杆外,春天可以吃竹笋。如果东家种了竹,西家不种,也可以吃到竹笋。为何呢?因竹鞭是向西边行走的,到了西边,就会生笋。
比喻:甲方的劳动成果由乙方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