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文学、艺术和我们

    肖复兴   2011-04-10

    浏览量:1085

        视频播放

        非常感谢大家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来听《 文学、艺术和我们》的这样一个对话,我们这离观前街很近,我相信到观前街的人和到图书馆来听讲座的人需求和心情以及心态并不完全一样。观前街更热闹,人流如潮,图书馆则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场所,这样两个场所的对比和联系,恰恰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在当前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在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面前,文学和艺术还能给予我们些什么。我想来探求这样的一对关系,也就是说在商品时代,在商业时代,用中国的古诗来概括就是“美人首饰王侯印”这样一个时代面前,美人现在是追求首饰,男人追求权力,在这样一个膨胀着物欲和金钱的现实面前,已经显得越发单薄的文学和艺术跟我们到底还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对文学和艺术到底还有什么样的一些需求,或者是要求,那么我想今天我要把我一些体会来跟大家进行一些交流和分享,希望我们能重新的调整这一段显得已经不那么重要甚至显得有些焦虑的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文学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在于心灵和精神

        在谈这个话之前,我想提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文学艺术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有两个同学,都是中学同学,一起高中毕业,一起插队,又一起返城。后来大家都有了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进行住房改革,其中一个同学的单位分了一套房子,不大,一居室。他就把这个房子卖掉,然后又买了两套两居室的房子。他把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到了2006年前后,这时候房价已经涨了,他就把这两套房子全部卖掉,换了套三居室的房子。又过了四五年,这个时候房价比几年前涨了一倍,他把这套房子又卖了,在卖掉这套房子之前,他事先买了一套别墅,后来看到房价往上涨,他就把原本打算卖的房子压了半年没出手,后来这套房子比他买别墅的钱还多,这是我同班同学的一个经历。

        我还有一个同学,从小喜欢诗,上学的时候就喜欢诗,插队的时候还喜欢诗,回到城里工作了还喜欢诗。他喜欢喝酒,且戒不掉,后来身体就垮了,去年春节前夕差点因哮喘丧命。这是我另一个同学的经历。我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文学艺术跟现实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残酷。如果说我们想用文学来让我们的经济翻身的话,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只属于个别的幸运者。

        我再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个画家,在内蒙包头,油画画得非常好,在当地小有名气。上世纪90年代初,他那时候他在大学里教美术,他觉得赚不到钱,就成立了一个装修设计公司,没几年就挣钱了,他春风得意,送我一幅很大的油画。2006年,他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来北京了,装修公司不干了,还是搞艺术,他觉得开装修公司搞得自己像工头似的,心里不安。后来我问他北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他说画不好卖,北京城有五万个画家,他现在为画廊画画,画风大变,一年撑死挣七八万,他说不如搞装修公司挣钱多,这完全是商业画,不是他想画的画,非常的苦恼,但他进退两难,他已经回不去了,就在北京那么晃着。这就是艺术跟现实的关系。这是讲的现实,现实当中文学艺术与我们的关系。

        我再举两个历史的例子,一个是中国的,一个是外国的。老作家李国文先生今年81了,57年因为一篇小说《选举》打成了右派,发配到贵州修铁路,一修修到了70年代,20年青春最好的年华过去了,这就是为文学所付出的代价。还有一个天津的诗人叫林溪,那时候刚刚中学毕业,因为爱写诗,给胡峰先生写了一封信,信都还没给他回过,别人知道,说他给胡峰写了一个信,成了胡峰反党集团最年轻的胡峰分子,一下发配到劳改农场,再回来也要到粉碎四人帮以后,这就是文学跟现实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残酷。再举一个外国的例子,外国有一个音乐家叫舒伯特,他家很穷,但是爱好音乐,实在没办法,他买一份土豆都给不了人家钱,后来人家说你得付这饭钱,他说没饭钱,我有一个曲子,是现代非常有名的叫《摇篮曲》,人家说这个曲子我能把你曲子卖钱吗?实在没钱,人家就说算了吧顶了土豆的钱。现在《摇篮曲》的手稿价值连城。另外一个大家更熟悉的音乐家莫札特,他老婆不会过日子,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弄得两口子到冬天都没有柴火烧,莫札特很年轻就去世了,他最后的一部作品叫《安魂曲》,他急需要钱,就给出版商去卖钱,他那时候已经非常有名了,出版商敲竹杠,只卖了50个金币,莫札特死的时候可以说是死无葬身之地,是朋友抬他到无名的墓地,草草安葬,以至到现在人们找不到莫札特的墓地。我再举个国外的例子,在美国,一个MBA硕士毕业,找到工作的话呢,年薪能拿到10万美金,一个读过了8年的文科博士,年薪4万到5万,我举这些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呢?无论是古今中外,无论是历史和现在,文学和艺术

    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残酷和无奈,如果抱着文学和艺术,看着人家挣钱我们就眼红,看着一下子暴富的艺术家,认为是一条捷径可走的话,残酷的现实会告诉我们,这条路是属于少数幸运人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文学艺术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时代,靠文学艺术赚钱是属于少数人的专利,大多数人没有这份幸运。文学艺术和我们现实的关系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心灵和精神。所以贵族地主出身的托尔斯泰才不满足于自己的生活,选择了文学,最后老死在风雪飘扬的火车站。如果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也可能有助于调整现实面前,在当今我们国家以经济利益为轴心的社会急剧变动的时代面前,会调整好我们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文学艺术可以就会有一个新的认知,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男的要搞约会,手里拿本人民文学,这就像模像样,那时候证婚广告刚刚出现,那时候证婚广告要写什么大学毕业、身高、年龄、长得端正,最后得加一条,本人爱好文学,爱好文学是他的一个资本,是搞对象一个很荣耀的事情,现在证婚谁写本人爱好文学,能成吗?现在是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必须要调整好对文学和艺术的认知,调整好我们和他们的关系,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学习文学和艺术,这是我今天先讲的第一个话题。

        二、文学和艺术能给我们带来美感、善感和敏感

        第二,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文学艺术不属于物质,只属于心灵和精神,那么文学和艺术能给予我们心灵和精神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又需要文学和艺术给予我们心灵和精神什么样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明白的,否则的话我们干嘛喜欢它,干嘛学习它,它能给我们什么,我们又需求什么,这一点,我想把我自己的一点体会跟大家分享。

        我想既然它属于心灵和我们的精神,它就是属于我们这一方面格外所需求的,那么我们现在格外所需求的是什么,在中国的现实面前,在强大的经济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们越来越多的苛求是什么,苛求是挣钱,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实面前就是挣钱变得很大,只要能挣到钱其他都不在话下,我们的底线已经变得没有底线了,都不知道哪儿去了,为什么这个社会假冒伪劣如此盛行防不胜防,

    而且屡禁不止,前两年三聚氰氨惊魂未散,马上又冒出一个瘦肉精来,都知道这害人为什么做?因为挣钱啊。有一年我到河南,从郑州到洛阳做了几个小时的汽车,沿途两边庄稼地都收割好了,地上全部都是红扑扑的一片,我问司机这什么呀,他说是辣椒面,全国各地都上这来,这辣椒面都铺地上,他说这是玉米糊上色,然后再参点辣椒面,就成包成包的往外卖,当地人都知道,为什么还贩卖假货,我们现在很多假和东西和真的东西颠倒了位置,我们现在吃假的穿假的内心深处都渴望一个真字,你别看他制假,他也希望我能够有一份真的,因此真诚是人们最希望的,最渴望的,而现实生活当中往往给予不了我们真诚的话,我觉得在文学艺术里面恰恰可以给予我们,而且是得天独厚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圣诞节的前夕,这一天圣诞节的天气大雪纷飞,在一个庄园的后花园的角落里有一个很破旧的房子,只住着庄园的厨师和他的女儿,厨师给庄园主做了一辈子的饭,年老了,奄奄一息,他对女儿说,你赶快出去,碰到的第一个人赶快把他叫回咱家里来,我要跟他忏悔,信教的人临终前要找神父忏悔,但他这么穷只能找一个人当做神父来进行忏悔,他女儿刚走出庄园没多久刚好碰到一个年轻人,他就把父亲的愿望跟那个年轻人讲了,年轻人就答应了去他家,到了他们家一看,这屋子里头可以说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走到老头的床前一看,老头是一个盲人,老头摸了摸年轻人的手就跟他讲,我要向你忏悔,我一辈子给主人干活,没有干过一件错事,但我现在临死之前我想说我只有一件事对不起我的主人,所以我不想把它带进坟墓里头,他说有一次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把主人一个非常珍贵的银盘子打碎了,我觉得对不起主人,年轻人说你打碎了一个银盘子,您怎么会觉得对不起主人呢,你为主人干了一辈子的活,为主人做了一辈子精美的饭菜,难道主人给你的回报还不值一个银盘子吗?所以老人家你不用担心,没有必要忏悔,可以安安稳稳的升入天堂,老人一听心里很高兴,年轻人你说的太好了,给我很大的安慰,我心里踏实了,老人说完这个话之后,叹了口气,年轻人很敏感的发现了,说老人家你还有什么心事没有说吗?那你就说出来。老人说,说了也没用,说出来这事你帮我实现不了,不如不说。年轻人说,你就说说嘛,也有可能做到呢。这老头在年轻人的鼓励之下就说出来了,什么事呢,他说我年轻的时候搞了一个对象,是一个漂亮的姑娘,我们第一次约会的

    时候是在4月春天苹果花盛开的时候,这个姑娘在苹果树下向我走来,我总是想着4月苹果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向我走来,这个愿望怎么实现啊,几十年都过去了,我都成了老头了,你能把我倒退到过去年轻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即使你能够达到,现在大雪纷飞要变成苹果花盛开的春天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老人说完这话就深深地叹了口气。年轻人蹭得一下站起来对老人说,我可以做到。然后年轻人就走到了他家角落里头一架破钢琴前,这琴有一个纱布盖着,上边全是土,好多日子没人弹了,他把台布撩开了,尘土飞扬,他说我可以做到,然后他就坐下,琴登是三条腿的,差点把他摔了,他坐稳之后,把琴盖撩开,第三次说我能够做到,然后在钢琴上弹奏了一只曲子,在乐曲奏响的时候,老头就挣扎着从床上扶起来,这个神奇的力量一下子让他爬了起来了,他对女儿说赶快把窗子推开,女儿说外面下这么大雪,刮大风推开窗户做什么呀,但是女儿还是推开了,风呼呼地就吹进来了,大片大片的雪花也吹进了屋子,但是老人觉得吹进来的不是雪花而是一片片的苹果花,苹果花的芬芳他闻到了,苹果树下的姑娘他好象也看到了,年轻人用钢琴曲实现了老人心里埋藏了许久的愿望。当钢琴曲弹奏完毕的时候,老年人说谢谢你年轻人,你真的做到了,就合上了眼睛。他女儿非常感激这个年轻人,一下子噗通地跪在那年轻人面前说我想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年轻人告诉她说我叫莫札特。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艺术有时候是无价的,它给予不了你房产,给予不了你财富,给予不了你健康,但是它能给你心灵上抚慰,而这份抚慰更重要的是一份真诚。这种真诚的愿望满足了你,使你觉得在生活的面前,文学或者艺术救赎不了我们自己,但是我门是需要的。北京大学的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文学是一种信仰,他把文学艺术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我不敢把文学和艺术当成一种信仰,但是我认为文学和艺术起码能够给我们心灵一点抚慰,我们救赎不了我们现实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心境更平和一些,让我们的心灵更纯洁一些,让我们内心世界更多一份真诚。因此从这点意义出发,文学和艺术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泛宗教。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看过一个电影,叫做《爱情的尽头》是一个英国的导演拍的,两个男女主角也非常红,故事非常地简单,就是一对夫妻,男的怀疑他的老婆沙拉有外遇,就请人跟踪他老婆是不是跟人有约会,他请的人当中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脸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红痔,有一天这小

    孩跟着那女的出去,那天那女的是找一个神父,小孩在神父家门口等的睡着了,等那个女的出来的时候,小孩就醒了,一看她出来了迎面走过去了,女的一看以为这小孩迷路了,就给他几个铜币,抚摸了一下小孩的头,在小孩脸上红痔的地方亲吻了一上,从此这个小孩一直到电影结尾的时候才出现,等他出现的时候,小孩的红痔没了,有个话外音,大概意思就是说女主角沙拉的爱融进了痔里,小孩的痔就没有了,这就是文学艺术跟我们的关系。文学艺术可能给不了我们金钱,给不了我们物质的东西,但是文学艺术能使那块红痔神奇地消失,在电影中用了极期浪漫的色彩让那红痔消失了,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不会出现这样的奇迹,但是它是文学艺术之间的一个名誉,这个名誉说明了文学艺术跟我们的关系更在于这种浪漫,更在于这种精神,更在于这种心灵。

        我再举一个例子,是一个奥地利的女画家,叫弗里德,她不是很有名,但是她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小孩的美术教师,所以她一生都致力于小孩的美术教育,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当时她正在捷克教孩子们画画,1938年德国占领捷克,她回不了国了,可悲的是,她是个犹太人,被关在一个捷克一个很偏远的地方,目的隔绝犹太人和外族人的联络,陆续把他们送进集中营,这是的德国鬼子要干的事情,在临去那个地方的前夜,她收拾东西的时候,她跟他丈夫商量坚持把她家的床单染成绿颜色,她说到了那去的话,孩子们需要画画,需要活动,我如果带孩子排练话剧的时候,这块染成土绿色的床单让孩子们披在身上就可以当成一片森林,她就和孩子们一起到了那个地方,当时在那里光是孩子有15000人。没过多久,她的丈夫就被送到了集中营,在这之前她和她的丈夫都拿到了到巴勒斯坦的护照,他们完全可以脱离苦海,获得自己生命的安全,但两口子都没有走,没有走的代价就是她丈夫被送进集中营,她当时有要求和她丈夫一起去,但是没有被批准,她接着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教他们画画,让他们画他们心里想画的画,晚上带孩子们爬上顶楼看星星,画天空上的星星,画美好的景物,这些孩子们的画,一共积累了4500张,她让孩子们去用绿色的床单去演各种童话剧,终于有一天她也要被送往集中营,她知道这是她生命的终结,临走前跟她最信任的朋友说,我希望你把这些孩子的画保存起来,也许战后这些画可以重见天日,可以看到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和愿望,对和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这个朋友就把她这些画装在一个

    麻袋里,藏在了墙的夹壁板里,这个弗里德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活活烧死了,这一年她46岁,这个故事一直深埋在历史的记忆里。一直到前两年,一个日本人在调查历史的时候发现了这一线索,于是这个日本人千方百计地找到了珍藏这个画的人,也就是弗里德的朋友,现在在美国,最后这人从美国回到了捷克,在阁楼的夹壁板里取出了这4500张画做了一个展览,感动了很多很多的人。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问题呢,是想说艺术文学和我们的关系有的时候不是那么简单,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甚至不仅威胁着我们的生存,而且威胁着我们的生命的情况之下,人们还需要艺术的滋养,我们想一想我们的今天怎么可以没有文学和艺术。

        文学、艺术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非常复杂的,又是非常奇特的。我年轻的时候,在北大荒插队,当年我20岁出头,血气方刚,当时我们生产队有三个人被打成了反革命,每人个批斗的时候脖子上挂了拖拉机的链轨板,每一块17斤半重,用铁丝挂在人的脖子上,一挂3块,50多斤,一场批斗会下来脖子鲜血淋淋。我当时觉得很同情,打抱不平,最后不但没救到他们,反而把自己搭进去,被发配去喂猪,我在那儿整整喂了一年的猪,陪伴我的就是一个班长,我那一年的冬天写了十篇散文,我就给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寄过去,他是老编辑,很快就给我回信了,还给我修改了一下,问我还没有其他的一些东西也可以寄给他看,就这样我陆陆续续寄了十篇,叶先生也陆陆续续帮我改了十篇,其中有一篇他给我写信说因为改动的东西太多,怕你看不清楚,我又从头到尾替你抄了一遍。我最初的写作就是在风雪飘摇的猪号里写的,什么给我一点支持和力量,什么让我觉得未来的路再艰苦也能走下去,实际上就是文学。我刚才举了这么多的例子,无论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无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可能对于我们的今天都会有一点意义,因为大家知道,我们的今天我给它概括叫三实主义,实用实惠实际。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实用主义是现代最大的主义。面对这三实,什么能够对抗这三实,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曾经写过的一句话,他说诗人作家的责任就在于使人们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他们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心、同情心、怜悯心和自我的牺牲的精神,这些情操是人类的光荣,让他们统统地复活起来。在他这些话里,他特别强调了同

    情心、怜悯心、自尊心,我想这就是文学能够给于我们提供的用这三心来对抗这三实,而文学艺术能够给予我们的恰恰是这三心,除了这三心之外,我概括还能够给我们有三感,美感、善感和敏感。别说很难为你提供这个营养,中药可能给你提供其它的养分,西药也可能让你解除其它的病痛和病魔,但是文学给你的作用,这种美感、善感和敏感是独特的,用文学艺术给于我们三感上升到三心来对抗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三实,我想这就是今天我们和文学艺术之间最有意义的关系,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个话题。

        三、文学艺术如何给我们美感、善感和敏感

        文学艺术能够给我们三感也就是美感、善感和敏感,我们来探讨一下,它怎么能够给我们这三感,又从什么样的途径,我们能够感受到,学习到,触摸到这三感,这是我讲的第三个话题。我觉得其实很简单,就是从文学作品而言,从阅读入手,从艺术、欣赏入手,我认为阅读和欣赏是最重要的,阅读的能力比写作的能力要重要,欣赏的能力比你自己实际演出和演奏的能力要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阅读的能力还是欣赏的能力,都是一个人潜在的素质,这个潜在的素质实际上是一个人的鉴赏力。我们的国家实际上有传统的阅读和欣赏心火相传延续的东西,只不过我们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这种能力被我刚才所说的三实给绞杀了,没有一个国家敢得上我们国家票友这么多的,你从历史上看看,我们国家京剧是最厉害的世界非物质遗产。我有一次陪外国人去,他中国话一句听不懂,我陪他看的《窦娥冤》河北绑子,他居然什么都能看懂,我觉得非常的神奇,我就想起了当年昆曲的艺术家,他一个人到美国大都会演昆曲,当时美国人都被他感动地哭了,大家都听得懂看得懂,这是中国艺术的魅力。外国的戏剧也有很多的戏剧迷,像莎士比亚时代,没有一个像我们京剧、昆曲票友这么多的,而且票友是能唱的,唱的一点不比他们差,不仅能唱还可以彩排。所以这种鉴赏力是我们的传统,我们有很大的积淀的,但是现在有点凋落了。我们现在的鉴赏已经萎缩在电视前头,现在最大的舞台就是电视,我们直接欣赏的通道,最大的通道就是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对艺术的熏陶来源于电视,主要来源于电视的两个方面,一个是电视里的电视剧,一个是电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种联欢晚会,我们对很多文化的流传和通道是这样来的,

    我觉得很可怕,我不反对电视,但是如果我们所有的文学艺术的通道止步于电视的话,那我觉得我们民族的欣赏水平就会急剧地下降,我们就会等同于电视的水平,电视人说电视的水平就是小学水平,我们愿意把我们等同于小学水平吗?我们现在可能关注的点不一样,我们现在关注的更多的是物质,我不是说物质不重要,物质当然需要,但是如果说我们的落脚点全部是物质的话,这不正常。前年我到法国去的时候,在法国的音乐厅前,遇到两我们的东北人,我没有贬低东北人的意思,他问我老佛爷店在那,他说到那去买LV的包,我觉得如果都关注这个的话,这个民族没多大出息。我们这个社会要关注这些实用的,但是也要关注一些没用的,如果一个民族关注的全部那些有用的,那些没用的不被大家所关注这很可怕。吃喝穿这都有用,住房、汽车这都有用,还有就是小说,艺术和文学有的时候就是没用的,但是它纯净。我们如果真正想从文学艺术当中吸取美感、善感、敏感,很重要的路径在于文学和艺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几个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咱们江苏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他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叫《鉴赏家》,我觉得和我今天讲的题目特别的吻合,就是鉴赏能力跟现实跟我们自己的关系,他讲的鉴赏家是一个农村里头,给有钱人家送水果的水果贩子,在这个镇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这个画家的画很值钱,他们家的水果是专门有水果贩子供应,叫叶三,有一天画家画了一幅水墨大写意的紫藤,这时候送水果的来了,两家很熟了,他说我画了一幅画,你看看怎么样,叶三就过去了,他说好,画家就问哪里好,叶三说您画的这个紫藤有风,画家心里就非常高兴,他说你怎么知道我紫藤里有风呢,他说您看,没风的花是朝一面的,或者是朝正面的,您的花是乱的所以有风,这就是鉴赏。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个老鼠上灯台,叶三又送水果来了,画家又问画的怎么样,叶三说您画的这个老鼠是一个小耗子,他觉得很奇怪,他眼力不凡,能看得出老鼠的公母大小来,他说你怎么知道我画的老鼠是小的呢?叶三说,小老鼠上了灯台,尾巴绕了三圈,说明它顽皮,别看他是送水果的,鉴赏力不凡。再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泼墨的荷花,他又问叶三怎么样,没想到叶三说今天您这画画的不对,怎么不对了?我这一辈子都这样画呀,你说说我这画怎么不对。叶三说,您画的这莲花是白的又有藕,我们乡下有一句俗语,叫做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红色的才符合我们乡下的,他当场就给

    改成红颜色了。鉴赏能力不要以为都是读过书的人才有,鉴赏能力是从实践出发,鉴赏能力是我们艺术和文学的天然情感,我们缺少对它们的天然情感,我们的鉴赏能力就不好。

        再举个例子,老作家孙犁先生的一个例子。孙犁先生写过一篇小说,讲了一对分别八年的夫妻的故事。丈夫叫水生,分别八年之后回来了。水生从部队请了假回来,走了一天的路,80多里。路上,孙犁写了水生脑海中想的三个问题:八年前分别的时候,妻子怀孕;第二,八年抗战,老父亲还在不在;第三,老房有没有被日本鬼子烧掉。“黄昏时到家”,这是第一句话。“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老婆,亲热地叫了一声,一个字“你!”,女人一愣,睁开了眼睛,咧开嘴笑了笑,然后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你看写的层次,是那么真实,又那么亲切,又那么真实,同时又那么朴素,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然后,水生一眼看见她妻子脚上穿的白鞋,知道父亲死了,而且死了不久。好的小说没那么拖泥带水,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咱要写的话,就一步就进屋了,第二步就上炕了,人家没这么写。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阅读其实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欣赏别人的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还是绘画作品,无论我们捧着一本书是在自己的家里,还是到美术馆,到音乐厅,它给予我们心灵上的滋养,精神上的抚慰是不可替代的。文学或者艺术能够给予我们的这种美感、善感或者敏感才能够通过这样的渠道渗透到我们的身上。如果我们的身上越来越多了这种美感、善感和敏感,也许我们生活不太富裕,但是我们的心灵会比别人富裕,我们的日子会过得更有滋有味,同时还会传递给你的下一代。我曾经开过一句玩笑,我说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哪怕有一天为生活所迫,变成小偷偷东西的时候,他的手也会颤抖一下,因为毕竟他曾经受过这样的滋养或者是训练。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