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色与文化启示

    沈建东   2011-06-15

    浏览量:7490

        一、概说

        1.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六大传统的节日进入名录。

        ————春节(腊月——正月十五)

        ————元宵(正月十五)

        ————清明(春分后15日,现定公历4月5日):

        ————端午(五月初五):

        ——--—七夕(七月初七)

        ————中秋(八月十五):

        ————重阳(九月初九):

        其他中国的传统节日:(简明扼要)

        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二月十二 花朝节 

        清明节的前三天 寒食节 

        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七月三十 地藏节 

        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十一月 冬至节

        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腊月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

        大年三十 

        还有一些名人的生辰等也成为节日,如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 关公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腊月与正月古时还有一些传统,如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 祭财神

        俗称破五 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摊煎饼/吃七宝羹,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相传女娲在正月一日创造了鸡,二日创造了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九日为天日,十日为地日。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统节日及其民俗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 年10 月17 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以下简称教科文组织 )大会于巴黎举行的第32 届会议通过。中国在2004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我国“文化遗产标志”: 

        二、传统节日趣谈

        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

        腊八 送灶 掸尘 年夜饭 、镜听、春联门神 守岁 压岁钱 开门爆仗  接财神  祭猛将

        春季最大的节日是春节,俗称“过年”,有一系列的民俗节令习俗和民间信仰活动。

        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传说是佛祖成道日,又称成道节。但考之来源,我国古代早已有此俗,最初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关于腊八粥,又称佛粥。

        民间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佛祖成佛前,寻道修道,遍访名川,有一天在跋涉途中昏倒,被牧羊女以剩饭加野果煮的粥救醒,佛祖于是坐在菩提树下静思,于腊八日得道成佛,为纪念佛祖成道日,佛徒们熬腊八粥施舍众人,随着岁月的流转,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腊八习俗。

        其二,民间流传,明太祖朱元璋家境贫寒,小时候即给财主放牛,经常挨饿,偶然有一次他挖到老鼠洞中的“粮仓”,挖出了一小堆大米小米,干果、豆类,便和在一起煮粥,吃时味道香甜,朱元璋打下天下即位后,在腊八日突然想起儿时美食,便让御厨用各色杂粮煮粥而食,并赏赐给大臣,后又逐渐传至民间,便有了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

        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腊八日旧时还有逐疫傩,苏州则演变成跳灶王、跳钟馗的驱疫习俗。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曰:‘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宋以后击鼓驱除鬼祟,时间为岁暮至来年的元宵节。

        打埃尘 各里巷地保以新历分送每户,人家则酬些钱文,称送历本,沿街每晚巡更者高叫“火烛小心”,俗称叫火烛,腊二十三或二十四及二十七日,家家看黄历,择日打扫卫生,准备过年,俗呼为打埃尘。蔡云《吴歈》云:“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

        民间故事:掸檐尘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日后择吉日进行,相传玉皇为了掌握凡间情况,专门派三尸神常驻人间,年底,他要回天庭汇报,为了表功,在玉帝面前说人的坏话,玉帝怒,派他回人间将骂玉帝的人家用蜘蛛作上记号,等到年三十,派天兵下凡抓来杀掉。灶王爷得知,想出在腊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晚上吩咐凡间人家掸尘,把记号擦掉。天兵下凡找不到三尸神作的记号,只好作罢。

    祀灶 腊月二十四夜,是送灶的日子。旧俗官三民四疍家五,祭灶最初是从祭祀火开始的,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地描写了宋时吴中人家送灶的习俗,其诗曰: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明清时候,家家用饴糖捏成元宝样,称糖元宝,米粉裹豆沙馅为团,名谢灶团,祭时妇女不得参加。祭祀完毕把灶上神马揭下,用竹编为轿和镫,并备豆、草为秣马焚送门外,余灰撒屋顶,然后拨火中未烬轿镫取回纳灶中,谓之接元宝,又马料余者人有食之眼亮之说。

        民间故事:灶神的传说

        (辽宁海城的故事)从前一个秀才,叫李光弼,虽然满肚文才,但屡考不中,只好街头卖字糊口,一年腊月二十三,天气寒冷。李秀才守了一天也没挣到钱,只好到村边胡屠户的肉案上赊点肉

    送灶神,胡屠户不在,伙计见他可怜就赊了两斤肉给他,回到家,秀才妻忙着煮肉,夫妻两忙着捣蒜调酱,准备祭灶。这时候,胡屠户创了进来,将肉夺来倒在地上喂了自己带来的长毛狗。一边骂着:把肉赊给你,不如喂狗吃。妻其的直落泪。秀才愤而去来纸笔在一张纸上画了一匹黑马,又画了一支鞭子,并题诗一首:“一匹黑马一支鞭,我赶灶王早升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写毕,秀才点火焚烧送灶王升天去了。妻问其故,秀才说:灶王爷只知吃好的,报喜不报忧,读书人受穷遭罪他们也全然不问不管。。。。。。今天不给他吃喝,赶他回去。秀才家的灶王爷空着肚皮来到玉帝面前,玉帝看了秀才的诗。下诏把各家的灶王爷统统责罚,秀才家的灶王下岗凡间做牛马,自此,天上文武百官再也不说假话了。玉帝亲笔提笔为秀才写了封回信,派新任灶王爷送给秀才,诗云:灶王受贿把我骗,唯有秀才敢直言。玉皇问了人间事,从此文章应值钱。

        数年后,穷秀才发了家,文章也有人赏识了,连中三元。做了官。但仍为百姓着想做的是个清官。

        分岁  除夕午后祭祀祖先毕,分祭祖盛馔,均给肉一器,饭一盂。分岁之俗源于古代腊祭祖先。江浙一带流行分岁酒,宋范成大有《分岁词》,湖北地方又叫别岁,四川称之“团年”。明代河北一些地方称之暖岁酒。

        年夜饭(合家欢 )   腊月三十日,除夕,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说吉利语,俗称吃年夜饭,又称合家欢。菜肴丰富,且极讲究口彩,蛋饺称“元宝”;肉圆称“团圆”;豆芽称“如意菜”;青菜称“长命菜”;风干茄加果蔬称“安乐菜”。鱼,一般是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最后才上桌,且不能吃完,须留下一些鱼肉,预示新年“年年有余”,菜盘成双成对以讨吉利口彩,暖锅热气腾腾,全家围坐,喜气洋洋。年夜饭毕,相约围炉守岁,迎接新年到来,长辈给小辈放压岁钱,压岁果子,以红丝带穿百钱置桔、荔枝诸果于枕畔,取吉利百岁谶。小辈向长者辞年,燃烛守岁。

        古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饴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易门神   至夜分时易门神,贴春联,吴俗门神多是桃花坞木刻年画,关于门神,旧时多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门神起源较早,汉代以后人格化门神出现。先有勇士成庆,后又画荆柯为门神,南北朝时为神荼、郁垒,唐时则秦叔宝,尉迟敬德,五代又以钟馗为门神。贴门神的目的是辟驱鬼邪。

        关于门神:门为古五祀之一,王充《论衡》云:“立桃像人与门户。”

        《风俗通》云:上古之时,有荼与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中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妄为人祸害,荼与垒缚以韦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于腊除夕,饰桃人,垂韦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翼以御凶也。桃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

        春联是由辟邪物演变而来的。民间俗信桃木可以避邪,古时门挂桃木二板,后刻神荼,郁垒像,五代蜀主孟昶在桃板上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五言字联,从而产生了我国第一副对联。明时贴春联在民间开始普及,多书吉祥语。

        守岁 除夕夜,合家燃烛守岁,迎新年,整夜不眠。守岁之称始见于南朝,唐时候广泛出现的“守岁”名称。同时有许多活动,一方面是喝酒、吃菜、吃干果、瓜子,另一方面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古代有玩双陆、围棋、纸牌、状元筹、升官图、骨牌、麻将,小孩则骑竹马、玩陀螺、放鞭炮、点花灯等等。

        照田蚕:二十五日夜农村则有烧松盆的习俗,门首架柴,成井字形,齐屋高,举火焚烧,俗称相暖热。古诗云:“多谢松明力,几忘客子寒。”村农以长竿燃灯田间,焰高者稔,稔,吴语,庄稼成熟大丰收之意。谓之照田蚕,又称照田财,是祈求新年丰收的一种习俗。古诗云:“农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除夕其他驱邪风俗种种:烧火盆、(江苏、浙江等地)、燃放爆竹、烧苍术及避瘟丹、打灰堆与画灰射祟、驱傩等

        除夕活动有两个目的:一是祭祖、祭神,表示慎终追远,去故纳新,二是祈求新年丰收,除贫取富,三是祈求合家安康,亲人团聚。

        郎瑛《七修类稿》卷30《诗文类》其中有一首诗写杭州中下层市民迎新年的情形。《元旦》诗曰:

        接得灶神天未晓,炮仗喧喧,催要开门早。新裱钟馗先挂了,大红春帖销金好。炉烧苍术香缭绕,黄纸神牌,上写天尊号。烧得纸灰都不 扫,斜日半街人醉倒。

        正月初一,放开门炮仗,象征新年高升,诸事顺利。放爆仗,据古书记载有辟鬼驱疫的作用,在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和宗懔《荆楚岁时记》都有记载。放爆仗的习俗相沿至今。然后全家围坐吃年糕、糯米团子,叫“吃团圆”,商人士绅则到茶馆吃青橄榄泡的“元宝茶”,讨新年吉祥、发财的好口彩。过去还有初一忌出门、忌向门外泼水,忌扫地、汲井水、点火、动针剪等俗信,男女老少皆穿新衣新鞋新帽,见面则讲吉利话。

        初一吃屠苏酒、五辛盘(葱、韭、蒜、薤(xie)、阿魏)敷于散、却鬼丸和鸡子。还要盛以小红布袋、男左女右佩于手臂。皆中药,有抑阴助阳、却病保健之用。

        唐寅诗:鸠车竹马儿童市,椒酒辛盘姐妹筵。

        屠苏酒的传说:据古书记载,屠苏原是个草庵的名字,据说有人居此,每年除夕,他都要拿一贴药来,叫村里的人用布囊包了浸在井水里,到初一时候将这个井水孱在酒力,合家饮用,就能不染瘟疫了,这个药方传了下来,人们以“屠苏”之名称呼此酒,所以王安石《元旦》诗中有:“春风送暖如屠苏”的句子。

        初二,备春酒,互相邀饮拜年,请女儿、女婿、寄子女吃年朝饭,亲戚开始互相往来拜年,至正月十五日止。食俗上则送定胜糕、兴隆馒头,取“新年诸事兴隆,财运高升。”的好口彩。初五接财神,往往初四夜半开始,爆竹震天,金鼓齐鸣,以争先为利市,(苏州俗称“接路头”)必用鲤鱼和羊头,无羊则用猪头,取其“利余”谐音。吴地城乡拜之尤胜,至今流行不衰。蔡云《吴歈》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民间故事:财神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盗贼横行,王灵官杨戬(jian)知道了,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封了他的值殿星官为“财神”,到凡间去处理保护各家的财物安全。财神到了凡间十分卖力,教化民众,破案杀贼,一年后,风化大变,夜不闭户。于是,颂声四起,年底回天庭述职,受玉帝大赞。凡人颂其

    功德,都画了他的像,在除夕夜贴在门上,祈求来年的太平。新的一年,又请财神来治理,玉帝接到下界奏章,很高兴,正月初五派他下凡,年底回天庭述职,这样成了一个惯例。这样年初五就成了百姓接财神的日子。后来。财神听颂词多了,逐渐昏昏然起来,空下来竟和家堂老爷、灶王爷、土地公一起赌钱起来了,后来胃口越来越大,就干起了偷盗的勾当。十二月初,他偷了一个姓屈的钱。老头说是儿子偷的,儿子含冤自杀了。此案被太白金星查个明白,上报玉帝了,玉帝大怒,令财神提前回天庭述职。在太白金星作证的情况下,财神抵赖不得,玉帝打了他一个耳光,面孔登时肿了起来,玉帝下令不准退肿,留作标记,以示警戒。因此看财神的面孔左面大,右面小。财神受罚后决心痛改前非,为凡间操劳做好事,因此仍然受到民众的欢迎,人们人旧送他上天述职,初五再隆重接回来,年年如此。

        正月十三日,祭猛将,猛将神俗信是吴地农民信仰的护农神,相传为抗金名将,死后显灵驱蝗,被封为“天曹猛将”,民间奉之为祭猛将,十三日是他是生日,江浙城乡有“抬猛将”的习俗,热闹如庙会,旧时苏州城宋仙洲巷吉祥庵有猛将堂,每年此日,还点燃庵中五六十斤重的大蜡烛,苏州附近农民这一天都涌到庵中烧香,祈一年庄稼丰收,没有蝗灾。苏州市民则有到猛将堂看大蜡烛的新年风俗。

        民间故事:猛将的传说:吴地民间传说猛将为一小儿,遭后娘虐待,驱蝗虫至海边溺水而死。民怜之以为神。

        偏爱元宵灯影戏——元宵节

        灯会 灯谜 元宵 走三桥 迎紫姑 

        文化主题:团圆、除旧迎新、调节自然与人的关系,调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和谐圆满的传统精神。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夕节,起源古老,可能与远古人类火把驱邪有关,古代设庭燎,《周礼?秋官》记载:国家有大事情,供给竖在门外的大烛和门庭的庭燎,为众照明。

        汉时此节还祭祀太一神,又与道教信仰有关,东汉佛教传入,统治者倡导上元夜燃灯敬佛,元宵节又与外来宗教结合有了新的内涵。晋傅玄《朝会赋》:前三朝之夜中,庭燎晃以舒光。华灯若乎火树,百枝之晃晃。

        道教有三官大帝信仰,道书上说,元始天尊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各吐出三个婴儿,长大就是尧舜禹,后被封为三官大帝。其中天官即在正月十五诞生,所以此节又名上元节,元宵节由宗教性节日,逐渐演变成民间的庆团圆、求丰收的习俗,其宗教的内容已淡出了人们的节日习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天官赐福又常和禄星和寿星在一起,组成三星图,

        民间故事:关于元宵节传说很多,相传汉武帝时,东方朔为救宫女元宵与家人团聚,放言说正月十五时火神君派赤衣神女下凡烧长安城,汉武帝忙让东方朔想办法解救,东方朔于是就对武帝说:听说火神君爱吃汤圆,宫女元宵常做汤圆给皇上吃,皇上可让她十五日做汤圆上供,再让满城百姓燃烟火、挂灯、放鞭炮,迷惑火君,皇帝依言下旨执行,元宵借观灯之名出宫,由于元宵的花灯写有自己的名字,家人终于见到元霄而团聚。如此,此俗流传了下来,后演变为民间节令习俗。

        佛教传入中国与元宵燃灯的关系

        汉明帝信佛,元宵节亲到寺庙张灯祭神,到了唐代,灯节观灯已极为盛行。唐诗人苏味道《观灯》中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名句描绘当时的观灯盛况。宋以后观灯以外还有打灯谜的活动,猜灯谜给元宵节观灯增添了无限情趣。

        据古书记载,汉明帝时候,僧说佛教中大神变日即满月正相当于汉族正月十五日,唐时候敦煌遗书中有很多的《燃灯文》供人们祝诵读的,可见燃灯是佛教重要的活动。传说释迦圆寂时候天女建灯树。佛教中大神变日即满为正月十五的说法结合,对于宣扬佛法争取民众是好的方法,佛教不会不利用的。所以上元灯节在唐代正式形成了,佛教借助中国古代正月十五的传统,巧妙地宣传并融入佛教,并给节俗以很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佛教促进了正月十五张灯之俗的普遍化合正式形成。

        江南旧时以十三日试灯,十八日落灯,范成大诗注有琉璃球、万眼罗二灯,尤为奇绝,“叠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眼人力穷。”北方一般是十四日至十六日。大多是三天。

        田登的故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元夕其他习俗:走三桥、迎紫姑

        城中妇女则于此夜相携走三桥,以却百病,古诗有《走三桥》:“细娘分付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元夕迎紫姑 旧俗元夕妇女还有迎紫姑神的习俗,相传紫姑为正妻不容,常役其扫厕,正月十五死,民间此日束草人厕边或猪栏,祝词,觉掖下草人重,便是神来,设祭酒果,云其能卜新年蚕桑之事。又因正月间百草灵验,闺阁中苕帚姑、针姑皆卜以验灵。清袁景澜诗云:“夜静持箕赛紫姑,红裙私祝向墙隅,占书报答年丰稔,灶婢簪花献酒脯。”

        三、清明佳节桃李笑——清明节

        民俗:墓祭 踏青 戴柳 看会 放断鹞  

        文化主题:慎终追远 、哀思逝者、祭奠祖先 重血缘重人伦道德感。体现的是人文情怀的传统精神。

        清明节前寒食,介子推的故事,为什么清明要墓祭踏青

        三月,寒食、清明节。主要民俗活动是扫墓、踏青、戴柳、看会、放断鹞。

        清明节是在冬至后108天,按公历当在4月5日前后,“清明”一词在春秋时代已经出现,《管子》:“清明发禁”之说。清明正式成为节日当在汉末以后了。是民众对自然的认识和古代历史积淀结合的结果。

        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关于节气的说明:节或气。最早在周代已经有此说法,每月两个节气,前边一个叫“节”,后边一个称作“中气”,节气12,加上中气12,合称24节气。在汉刘安《淮南子》里24节气已经具备了。

        寒食节:冬至后105天为寒食,清明和寒食都是以冬至为起点的,古人把他们放在一起说的,“寒食通清明四日。”(《唐六典?假宁令》)唐时候扫墓祭祖主要放在寒食三天,后来寒食加清明的说法逐渐被清明所取代。其习俗也并入了清明节中。

        寒食节的历史故事:

        晋大臣介子推随晋文公落难时,割股肉疗君主之饥,后晋文公回国即位,介子推却归隐绵山,文公火烧绵山想逼他出山,但介子推宁死也没出来,第二年晋文公到绵山致祭,行前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然后到介子推死前抱的柳树下,折嫩柳枝思忠臣,晋文公心中感慨万千,遂把柳枝编成圈儿带在头上,群臣纷纷效柳枝插头,俗传民间有了“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语。其实这个故事是后人的附会。寒食禁火的习俗,是因为古时候山西一带属(分野说)主分的参星,和大火星互不相容,当大火星进入春天变盛的时候,山西人畏火,断火寒食来减弱灾害的威力。这是为什么寒食最早出现在山西一带的原因。

        唐时候流行赐火起火仪式。

        《辇下岁时记》: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疋,金碗一口。

        唐韩翃《寒食》诗云:

        春城不出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其实,清明节是由节气演变成节日的,三月原有上巳节,古人祈高媒、修褉,还有寒食节和清明节,三节相邻,最后统归清明节。旧时清明祭祖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家或祠堂祭祀祖先,另一种是墓祭、烧纸钱、供祭品。

        清明节由节气成为节日,其文化品格来源于寒食,清明节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其文化基础实际上也来自于寒食。在唐代寒食和祭祖扫墓结合起来,便和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思想——忠孝的思想、祖先崇拜的思想直接起来了,清明节的正真的生命力也渊源于此。

        为什么清明要墓祭踏青

        中国的儒家传统的核心就是孝悌为本的正统思想。祭祀祖先就是最重要的方面。人死后会在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和现实生活的人们的各种联系的可能有许多节点,清明前后,就是这样一个阴阳交会的特殊时期,当然在冬至、过年、七月半都有祭祖,但清明最盛。

        再说。清明的特点与冬至有关。冬至是一年中日照最短的一天,阴气最盛,一阳初起的日子,从冬至到夏至共有180天,前90天是从阴极向阴阳平衡,后90天从平衡向阳极变化。又经过了15天的成长,终于到了最好的时期,阳气虽盛,却不到伤阴的程度,阴气趋衰,偶尔接之,亦不为大碍。

        108是个神秘的数字。据说这个数字蕴含着12月,24节气、72候之和。佛说人有108种烦恼,水浒好汉有108将(天罡星36;地煞星72)古人重视108这个数字,缘于它天数36和地数72相加之和,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

        三月间民间还有放断鹞的习俗,谚云:“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俗信此日把自己的烦恼之事,病灾之由写在纸上,绑在风筝上,然后断其线,任其随风飘去,以去除自己的一切不幸和烦恼。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里曾有一段描绘林黛玉放断鹞的场景,说是为了“放放晦气”,黛玉是江南人,所以会有此举动。

        阳春三月,旧俗游春玩景的风俗。从上巳日直到清明后,文人雅士到城中逛园林,探古访幽,看菜花,赏山野之景,清时游春之风很盛,闺阁中也不能免俗,又清邵长衡《冶游》诗:“三月春始半,踏青邀女伴,小桃虎丘红,新柳山塘短。”

        苏州民俗:

        苏州好,生日庆纯阳——轧神仙(Receiving  the god) 

        吕祖庙  神仙花 神仙糕  天医院  夏至歌。主题:人人神仙,个个神仙。乐观自信市民狂欢。体现的是乐天知命的传统精神

        民间故事:吕祖与末代状元的故事;吕祖与陆稿荐的故事)

        四月十八日,吕仙诞日,苏州有轧神仙之俗,神仙庙即福济观,原在阊门下塘,相传八仙之一吕洞宾此日化为乞丐,混迹观中救度众生,城乡民众聚集观中以祈遇仙敕度,称轧神仙。有病之人皆到观中“天医院”求神方治病,观前形成庙市,米粉五色糕名神仙糕,帽铺制垂须钹帽,名神仙帽,虎丘花农担卖花草,名神仙花,还有神仙茶、神仙龟、神仙衣等,所卖之物皆以神名,市民此

    日剪万年青,苏州人称千年蒀叶弃掷大门口,任人踩踏,祝曰:“恶运去,好运来。”再到庙会上买新叶植之,谓之交好运。是日,城中妓院妓女皆至神仙庙烧香祈福,因苏州妓院以吕洞宾为其行业神,故此日必至庙烧香。清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生日庆纯阳。玉洞神仙天上度,青楼脂粉庙中香。花市绕回廊。”现在神仙庙移到了南浩街,每年苏州人仍然争先恐后在此轧神仙,形成了三天左右的庙会。

        四、节分端午自谁言——端午节

        端午苏州祭伍子胥  雄黄酒 菖蒲酒 粽子 五毒衣与五毒符  钟馗像 划龙舟 香袋 菖蒲桃梗蒜头 

        主题:传承民族文化和风俗,强烈的历史感。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意识。

        历史人物故事:屈原与端午;伍子胥与端午

        农历五月古人认为毒月,避讳称之善月,百事多禁忌,不迁居、不盖屋、不晒床席。

        《礼记?月令》说夏至“阴阳争,死生分。”

        东汉崔寔《礼记?月令》云:“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将萌。(慝,恶也;阴主杀,故谓之慝。夏至姤卦用事,阴起于初,湿气升而灵虫生矣);煖气始盛,虫、蠹并兴。”

        《易经》中有“姤卦”五条阳爻底下伏着一条阴爻,表明阴象已经在潜伏滋长。最晚在战国,北方人已经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齐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其父亲根据俗信五月生子不举,要遗弃他,母亲私下将其养大。

        崇祯《嘉兴县志》:家悬神符,禁问疾吊丧诸不祥事,僧道诵经,五月作消灾令。

        此月最重要的节日是端午。关于端午的起源,众说纷纭,或说起源屈原、或曹娥救父、或伍子胥、或介子推等等,

        比较倾向的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龙图腾的祀神仪式以及夏至节气,并和古人仲夏临风乘水,去污涤垢,祓除不祥,此时天气渐热防病避疫采药习俗等相联系,以及屈原此日投江,曹娥此日救父等传说都和水有关,而逐渐演变成丰富多样的端午习俗。

        纪念屈原是后来较流行的说法,而苏州一带百姓,端午龙舟戏水则说是为了纪念有功于苏州的伍子胥。

      

        端午节主要有划龙舟。

        饮食习俗:吃粽子、饮雄黄酒、吃五黄(黄鳝、黄鱼、黄豆芽、黄瓜、咸鸭蛋)、枭羹。

        避毒:穿五毒、挂钟馗像、挂菖蒲、挂香袋、朱索等驱鬼避疫等民俗活动。

        划龙舟,所谓龙舟,就是龙与船的结合,据有关学者推断,最早记载竞渡民俗活动的传世史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其书记云:“端午、烹鹜、角黍……竞渡。”在此之前的史料中未见有“竞渡”记载。

        闻一多《端午考》中提出:“书中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吴越地域渐被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个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及北方各地。“所谓吴越民族的风俗,即是指:一个龙图腾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

        可见,龙舟竞渡应是汉晋之际成为端午民俗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内容。唐以后端午竞渡之风很盛。宋元时代,江淮、江西、福建、两广等地流行赛龙舟活动。(见《元典章》)在《荆楚岁时记》中曾云“五月五日……是日竞渡”。龙舟特征重在龙头、龙尾上,再装饰彩灯、旗帜、神位,龙舟赛前必须有请龙祭龙的仪式,然后竞渡,其目的是娱神龙,祈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古诗云:

        香黍筒为粽,

        灵苗艾作人。

        芳音邈已远。

        节物自常新。

        亲朋以粽子、彩索、艾花、画扇相馈赠,此外,家家研雄黄酒末,菖蒲根和酒以饮,称雄黄酒,小儿还以雄黄酒额画“王”字以辟邪。家内墙角四周抛洒此酒以祛毒虫。

        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俗称恶月。”旧俗五月称毒月,端午有避五毒的俗信活动,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癩蛤蟆。民间俗信此月多灾多疫,生子易夭折,所以必须采取措施避难,小孩必穿五毒衣,佩有雄黄、菖蒲、苍术、冰片、樟脑等成份的香袋,贴午时符,兰汤沐浴。堂中挂钟馗像,以祛邪魅。

        历史人物故事:屈原与端午;伍子胥与端午

        楚人屈原在国在人在,国亡人亡的信念下投的江,而同是楚人的伍子胥在早于屈原两百多年的时候,在父兄被楚王戮杀的情况下,选择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逃而优则仕,伍子胥的逃跑与复仇,却改写了吴国的历史发展,对于苏州来说,伍子胥的到来,是历史选择了苏州,给了苏州一个尚是春秋之物古城二千五百年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

        伍子胥是慷慨赴死的,吴王夫差赐给他属缕剑逼他自尽,但令夫差没有想到的是在勾践破吴国后,自己也是用这把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的悔言在冷风中回荡。伍子胥愤王不用己言,临终而言道:“高置吾头,必见越人入吴也,我王亲为擒哉!捐我深江,则亦已矣。”伍子胥死后,王使人捐于大江口。勇士执之,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且盛他尸体的皮口袋随水来到江口,不肯再走以堵住越兵入吴之路,魂魄不散的子胥,死后仍要守住自己的第二故乡——苏州。

        《水经注》:昔子胥死于吴,而浮尸于江。吴人怜之,立祠于江上,名曰胥山。文种城于越,而服剑于山阴。越人哀之,葬于重山。文种既葬一年,子胥从海上负种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扬波者伍子胥,后重水者大夫种。

        资料:2009年10月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由三省四地共同申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申遗成功。(湖北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端午习俗)

        曹娥与端午:

        邯郸淳《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是曹娥的父亲在迎接涛神伍子胥沿江而上被水淹死的。曹娥得到父亲死讯,沿江寻父。七天未找到,自己也投江自尽了。

        枭羹:古代传说中枭是食母的恶鸟,遭世人厌恶。因此,食枭羹先后出现在夏至、五月十五和端午之日。有专家考证,枭鸟属阴,最初是古代夏至祭祀大地的仪式的牺牲,当时的食枭羹是祭地仪式的一部分。汉代中后期开始,食枭成为端午赐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皇家礼仪。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其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护孝道,更为了驱逐朝廷中的恶人。

        今日云骈渡鹊桥——七夕节

        牛郎织女  乞巧 拜双星 染红甲  弄化生  种生 

        1、牛郎织女是天上什么星座

        2、古人拜双星的文化含义

        3、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宋代秦少游的词《鹊桥仙》云:“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歌赋、戏曲文字说唱艺术,影视作品,不胜枚举,叹为观止

        牛郎织女是天上什么星座

        织女星秋天晚上,我们所看到的最亮的星是织女星。在初秋,晚上九点钟左右她越过我们的头顶;秋越来越深,她越过我们头顶的时间也越来越早。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我们叫它天琴座。这是介绍织女星的位置,天琴座的形状及名称来源。

        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白蒙蒙地像云一样的一片,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这就是银河,也叫天河。天河的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三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芒较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距离恰好相等。用直线把这三颗星连结起来,正像一条两臂相等的杠杆。这三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这中间一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他的光辉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亮,可是其余的星全比不上他。现在天文学家称之为天鹰座。

        古人拜双星的文化含义

        七月七日乞巧节,或称七夕节、少女节、情人节、双星节……唐时六夕乞巧,五代后以七月六曰为七夕节,后来则均以七夕为七巧节。《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牛郎织女来源于古人的万物有灵的星辰崇拜,进而演化成神话故事。旧俗,七夕,陈瓜果,焚香于庭。有七巧会,令儿女辈悉参与,谓之女儿节。闺中女子于此日用杯瓶盛鸳鸯水,即井水与河水各半,置院中一夜,日出后,水面生膜,投针水上,视其水底针影,名为乞巧,如针影如花,则谓之乞到巧了,如杵,则未乞到巧。或以青竹戴绿荷系于庭,作承露盘,明日早视盘中蜘蛛含丝者,谓之得巧,余皆举露饮之。市面上叫卖以面和糖油煎令之脆的巧果,女儿家陈香烛于庭,供瓜果礼拜双星。妇女们在乞巧的同时,有“种生”、“弄化生”的习俗,“种生”就是在节前用小麦、绿豆、豌豆等放在陶瓦罐中浸水,生芽数寸后,在七夕日用彩线扎束起来,以为得子之佳讖。“弄化生”的习俗,唐时即有,用蜡做成的小儿放盆内,置水中祈子。

        五、 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节

        祭月(烧斗香) 曲会 串月 月饼 

        文化主题:七夕与中秋都是星辰的自然崇拜,后来发展到淑世情怀,体现的是和谐圆满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

        |、祭月的来历;2、月饼的故事

        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在唐代已经很流行,唐时盛传“唐王游月宫”的故事。民间视月为神,称之月神、月宫娘娘,有一系列祭月活动。八月十五日供各式水果、月饼,苏州人还供新上市的菱角、生藕谓之子孙藕,炉香灯烛,侯月亮升起,必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男子一般不参加,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毕,月下焚烧月光纸,所谓月光纸,绘月宫情景,桂树婆娑,兔杵而立,中秋街市有售。供品则由家人飨食,然后月下嬉戏,称斋月宫。市面上有线香编作斗形,纳香于中的香斗,家家买之焚于庭中月下,谓之烧斗香。

        明清时苏州城中,中秋夜有游虎丘、千人石听歌的习俗,古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妇女斋月宫后则盛妆出游,联袂踏歌,虽幽巷静坊亦行踪不绝,直到鸡鸣唱晓,犹游意未尽,俗称走月亮,俗信祛病延年。

        清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祭月的来历

        《周礼?籲师》云: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寒暑的代表是月亮河太阳。

        唐代陆德明为《周礼》“圭壁以祀日月星辰”句的释文说:“祭日月谓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即所谓迎寒。嫦娥奔月故事在战国时候就出现了,

        《山海经》: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

        《周易?归藏》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记载,至唐《酋阳杂俎》则有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树随创合永无止境的完整的故事。由月亮的神话故事演变成为赏月之俗。玩月唐时已经很盛了。唐诗中有90余首诗歌专写中秋赏月。

        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

        八月中秋之夜,玄宗在宫中赏月,笙歌进酒。凭着白玉栏杆,仰面看着,浩然长想。玄宗不觉襟怀旷荡,便道:“此月普照万方,如此光灿,其中必有非常好处。见说嫦娥窃药,奔在月宫,既有宫殿,定可游观。只是如何得上去?”急传旨宣召叶尊师,法善应召而至。玄宗问道:“尊师道术可使朕到月宫一游否?”法善道:“这有何难?就请御驾启行。”说罢,将手中板笏一掷,现出一条雪链也似的银桥来,那头直接着月内。法善就扶着玄宗,踱上桥去,且是平稳好走,随走过处,桥便随灭。走得不上一里多路,到了一个所在,露下沾衣,寒气逼人,面前有座玲拢四柱牌楼。抬头看时,上面有个大匾额,乃是六个大金字。玄宗认着是“广寒清虚之府”六字。便同法善从大门走进来。看时,庭前是一株大桂树,扶疏遮荫,不知覆着多少里数。桂树之下,有无数白衣仙女,乘着白鸾在那里舞。这边庭阶上,又有一伙仙女,也如此打扮,各执乐器一件在那里奏乐,与舞的仙女相应。看见玄宗与法善走进来,也不惊异,也不招接,吹的自吹,舞的自舞。玄宗呆呆看着,法善指道:“这些仙女,名为‘素娥’,身上所穿白衣,叫做‘霓裳羽衣’,所奏之曲,名曰《紫云曲》。”玄宗素晓音律,将两手按节,把乐声一一默记了。后来到宫中,传与杨太真,就名《霓裳羽衣曲》,流于乐府,为唐家希有之音,这是后话。 玄宗听罢仙曲,怕冷欲还。法善驾起两片彩云,稳如平地,不劳举步,已到人间。路过潞州城上,细听谯楼更鼓,已打三点。那月色一发明朗如昼,照得潞州城中纤毫皆见。但只夜深入静,四顾悄然。法善道:“臣侍陛下夜临于此,此间人如何知道?适来陛下习听仙乐,何不于此试演一曲?”玄宗道:“甚妙,甚妙。只方才不带得所用玉笛来。”法善道:“玉笛何在?”玄宗庄“在寝殿中。”法善道:“这个不难。”将手指了一指,玉笛自云中坠下。玄宗大喜,接过手来,想着月中拍数,照依吹了一曲;又在袖中模出数个金钱,洒将下去了,乘月回宫。至今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正此故事。那潞州城中,有睡不着的,听得笛声嘹亮,似觉非凡。有爬起来听的,却在半空中吹响,没做理会。次日,又有街上抬得金钱的,报知府里。府里官员道是非常祥瑞,上表奏闻。十来日,表到御前。玄宗看表道:“八月望夜,有天乐临城,兼获金钱,此乃国家瑞儿,万千之喜。”玄宗心下明白,不宽大笑。自此敬重法善,与张果一般,时常留他两人在宫中,或下棋,或斗小法,赌胜负为戏。。

        月饼的故事:

        传说张士诚起义反抗元朝统治,利用中秋向亲友送月饼的机会,在月饼里夹着这样的起义通知:八月十五杀鞑子。约期中秋起事。此后中秋吃月饼及馈赠亲友成为风俗。这个故事的可靠性如何我们暂且不论。但明代开始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确有其事。

        六、九月九日望乡台——重阳节

        登高 菊花酒 茱萸花 

        文化主题:强烈的时间感。时间的文化意义

        传说故事: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

        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菊花节。登高习俗比较较盛行,明申时行《吴山登高》诗云:“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登高胜事夸。郡人齐出唱歌曲,满头都插茱萸花。……”重阳日往往有雨,是立秋后第一个寒信,城乡居民开始准备冬衣,俗称重阳信。谚云:“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日,旧俗,制五色花糕,糕铺遍插五彩小旗,父母家必迎女儿归安,食糕,九日天明,以方糕置小儿女额上,祝颂:“愿儿百事俱高。”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其起源或可追溯到周代。据说是秋收后一种尝新食品,后来成了重阳节的时令节物。清时凡重阳糕饼统称为“花糕”。“世人争买,共家堂,馈亲友”。真可谓:“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

        旧时苏州民间登吴山,游治平寺,有牵羊赌彩之嬉,明清时吴山顶有机王殿,城中织机为业者,都要登高吴山鼓乐酬神,此外,民间认为九月九日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须插茱萸、饮菊花酒以避邪消灾。茱萸是一味中药,味香浓,有驱虫逐风邪之作用,能治寒热,消积食。

        曹丕《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故事: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

        据梁人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月登高饮酒,妇女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三.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  总结概括

        节日民俗,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重大显形文化事象,它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古到今,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不间断地延续着、丰富着、发展着,构成了人类在时间和空间活动上一部五彩缤纷的节庆文化史书。节日文化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周而复始,首先给人以强烈的周期感,“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传统节日民俗以其多彩多姿的民俗活动和饮食娱乐的物质外在,给予人们以强烈而真切的心理寄托和生理满足与享受,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成长在这个环境的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浸润这一文化习俗,形成传承的纽带和延续的理念,人们可以借重这一节日在时间和空间上周期性展示,和自然进行交流协调,人与人之间进行协调和交流,人们借助于这一传承的方式和手段,从容品味自己古老而恒久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期望,人们庆贺丰收,祝愿吉祥,往往形成喜庆节日的系列化和延续性,在节日里人们酬神祭祖、歌舞娱乐、游艺竞技,千百年来周而复始的清明踏青、重阳登高、中秋拜月,都具有浓郁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传承性和周期性特征和色彩,这样年复一年的日积月累形成的社会心理,传统习惯,对生活在这个地域的个体形成一种约束力和驱动力。这种约束力和驱动力有意或无意间也会形成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世袭力量。同时传统节日文化空间还包容和涵盖多种文化元素和宗教信仰、地方习俗特性,传承和周而复始的特征又使节日文化像生命繁衍的基因一样延续不断,或隐或显地对现代人的生活也起着不同程度的规范和制约作用。但这样的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往往在由此及彼的过程中随时间和空间而有所变化,所以我们说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俗最突出的特征。

        1、传统节日的内涵与精神

        人文情怀(与自然进行交流协调,与故去的岁月和祖先进行交流,人与人之间进行协调和交流)

        精神寄托 (借助于节日这一传承的方式和手段,从容品味自己古老而恒久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期望,人们庆贺丰收,祝愿吉祥)

        历史意识(节日的古老、传承千百年,历史的深厚积淀,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地理特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历史地理等)

        文明传承(中国节日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传承性、民俗传承的维持主要靠三种因素:心理信仰、传袭力量、习惯势力。由此民俗编传承下来,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与习俗

        历史的发展证明,最有个性的文化也是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文化,怎样在当今新科技经济文化的浪潮和多元化文化格局的形势下,保持和传承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这是个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

        过去,我们常常把历史遗产过于物质化了,所以我们就会随心所欲地处置她,现在我们应该把她视为我们城市珍贵的精神,我们要永远守护她,以她为骄傲,让她成为我们生命一部分。

        继承、研究、保护、尊重、包容、研究、参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代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 、传承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等。

        结语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现在已进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 、清明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民俗风情就是里面最绚丽多姿的华章与画卷,希望我的介绍能使朋友们更加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民俗、优秀传统、热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关注了解传承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在座每位中国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铁肩担道义。妙手助文章。”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