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传统技艺与传统美术

    单存德   2011-06-12

    浏览量:1490

        视频播放

        苏州优越的地域环境、丰富的物产不仅孕育了物化天成的人文景观,同时也孕育了众多璀璨的、令人惊叹不已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丰富多彩的种类、千姿百态的形式,以其工艺精美、秀丽、精湛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著称于世,绵延千年,源远流长。

        一、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本世纪初以来,我们逐步了解和熟悉了一个新名词,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外来词,日本人称之为“无形文化财”。那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既然非物质是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那么如何来体现呢?这就要引出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作为一种技能,它如何体现,即它的物质载体什么。如果说我们经常见到的木雕、牙雕、砖雕、刺绣、缂丝、折扇、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工艺品或艺术品是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在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隐藏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是统一的整体。

        (二)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的特定含义。

        “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是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审以来的一个专用词。

    从物质载体的角度讲,这种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常常在工艺美术品或特种工艺美术品上得到反映。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工艺,是工业的一种加工手段,即体现从原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加工过程,…但并非所有工艺都是艺术的,工艺美术应具备对一定物质材料作艺术加工的因素。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工艺美术两者互相制约下的融合,……。它既具有实用意义,又具有审美意义,是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美化人民生活的重要艺术。从使用角度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日用品,如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二、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象牙雕刻、玉石雕刻、装饰壁画等。….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风格特色。”这段文字有助于我们从“工艺”和“美术”两个方面理解“工艺美术” 的正确含义。今天所讨论的主要是“工艺美术”中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如刺绣、核雕、玉雕、桃花坞木版年画等均为“传统美术”,民族乐器、折扇、明式家具、御窑金砖等均归纳为“传统技艺”。

        (三)苏州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主要名录项目介绍。

        自2006年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以来,在苏州的工艺美术中,作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分三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已达16项,其中有苏绣、缂丝、玉雕、核雕、泥塑、桃花坞木刻年画、宋锦、剧装戏具、苏扇、明式家具、香山帮营造技艺、民族乐器、御窑金砖、灯彩、姜思序堂国画颜料、苏裱(前5个为传统美术,后9个为传统技艺),为苏州全部国家级项目的50%以上(总数为29个),占半壁江山;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22个,包括前16个,还有石雕(包括金山石雕和藏书澄泥石雕)、常熟花边、碑刻、虞山派篆刻艺术、装裱、蟋蟀盆等6个项目,占苏州市64个省级项目的三分之一;在苏州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17个项目中(包括国家级、省级项目),传统技艺、传统美术达39项,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由于多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列入市级以上的“非遗” 项目的应该还有一部分。

        二、苏州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的精彩。

        (一)历史渊源;

        苏州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的历史有多长,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就有多悠久,甚至更长、更悠久。从苏州传统手艺、传统美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分别起源和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1、早期:

        玉雕,在苏州建成前早已有之,春秋时期,吴国玉工独造了鹦鹉首拱形玉饰和双系拱形起脊玉饰,就显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北宋时,朝廷于1102年在苏州设立造作局,其中役使的工匠就有玉工;在南宋范成大编修的《吴郡志》中,便有五代广陵王钱元璙令吴郡玉工颜规于王府便厅解玉的文字记载。

        “香山帮”营造技艺:“香山帮”是以木匠领衔,集木匠、泥水匠、石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彩绘匠等古典建筑中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建筑工匠群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开凿胥溪,伍子胥相土尝水,规划营造阖闾大城;夫差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在香山里建造大型离宫—南宫,在姑苏山上建造姑苏台,均工程浩大,规模惊人。这些大型建筑的兴建孕育了“香山帮”工匠队伍的形成。

        2、汉代:

        “苏绣”,起源于汉代,甚至更早,它是以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这里土地肥沃 , 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 " 说苑 " 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碑刻,苏州有很多历代著录传世的碑刻,如汉代的《外黄令高君碑》、三国时期的《孙王墓道碑》、晋代的《天台五百尊者图碑》,以及宋、元、明、清的传世碑刻。从这些碑刻中可窥见历代碑刻艺人的高超手艺。在名胜古迹中可以看到许多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条石。

        3、宋代:

        缂丝,全国独一无二的,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宋代。南宋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缂丝就传到江南,现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宋代朱克柔的作品《莲塘乳鸭图》,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沈子蕃的作品《梅鹊》、《青山绿水》。《清秘藏》中评价说:“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

        宋锦:顾名思义,应是宋代发展起来的织锦,但早在春秋时吴国也生产锦衣,地处江南的吴国贵族已经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织锦。据史书记载:晋平公元年(公元前557年),就“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织锦工艺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宋高宗南渡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不少成都转运司锦院之锦工也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南宋时,苏州成立了作院。

        砖雕:苏州的砖雕与与徽州的砖雕同为我国南方砖雕的代表,苏州现存最早的砖雕门楼当数网师园万卷堂的砖雕门楼。它建于宋代,精美绝伦的门楼上刻有“藻耀高翔”四字,寓意文采飞扬、展翅高飞。右侧雕刻周文王访贤图,描绘的是西周时期周文王在渭河边请姜子牙辅助朝政的故事;左侧是寓意福寿双全的郭子仪上寿图,描绘的是作为唐代的著名功臣大将在庆贺六十大寿时儿孙满堂的场景。门楼以平雕、浮雕、透雕、镂雕等多种雕刻手法显示出鬼斧神工般的高超技艺。现苏州明代的砖雕门楼已难觅踪迹了,而清代的砖雕门楼可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同治一直排到光绪、宣统和民国。从这些砖雕门楼足可窥见苏州砖雕的精湛技艺之洋洋大观。

        4、明清时期:

        自明代中叶以来,苏州的手工艺出现了一个辉煌的鼎盛时期,现在苏州人很有底气,也很自负,特别是今天苏州的经济迅速发展后更是如此,既有文化底蕴,又具经济实力。明清时期的苏州因为经济发展,生活富足,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那时候还没有上海,上海还是一个渔村。苏州的手工艺发展比较早,特别是自宋高宗南渡后,曾集中江南工匠于临安,建宫室、造器物,促进了苏州手工艺的发展,各种手工艺已经名扬四海,形成了诸如“苏帮”、“苏派”、“苏式”、“苏作”的技艺特色,当时,就有“苏州样,广东匠”的说法。   

        (1)香山帮古建的发展:

        香山帮建筑工艺的鼻祖:蒯祥,苏州香山渔帆村人,生于1398年,卒于1481年。明永乐年间,曾设计营造过北京故宫.天安门.午门和两宫。明正统年间,又领导过重建三大殿.五府.六部衙署和御花园的建设。京城中文武诸司的营建,也大多出于他的擘划。他奠定了明清两代宫殿建筑的基础,所以明代故宫的鸟瞰图上,甚至还把蒯祥的像都画在了上面。

        对于蒯祥的建筑造诣,当时就有极高的评价,同行叹其技艺如鬼斧神工,而在京城“违其教者,辄不称旨”,皇帝也“每每以蒯鲁班呼之”。

        蒯祥晚年,还经手建造过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到宪宗成化年间,他已80多岁,仍执技供奉,保持着“蒯鲁班”的称号。他是一个时代建筑工艺水平的代表,堪称香山帮建筑工匠中的泰斗。

        (2)玉雕:

        明末清初出了个陆子冈,至今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内还存有陆子冈的众多玉雕作品。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上,便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 清乾隆年间,宫廷设《琢玉馆》,召取苏州玉工赴京,为宫廷制作玉器,以后这些玉工就在北京安家落户,当时北京前门外一带的玉工大都是苏州藉或苏州藉玉工传授的门徒,由于不少名工巧匠来自苏州专诸巷,乾隆帝曾赞“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 当时,从阊门内的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庙弄,宝林寺前,向南诸如王枢密巷、石塔头、回龙阁,梵门桥弄,学士街直到剪金桥巷,到处可闻一片“沙沙”的车玉声,而阊门吊桥两侧的玉市更是担摊鳞次,铺肆栉比。周王庙是琢玉行业的行会所在地,庙内供奉着玉器行业的神灵周宣灵王,每年阴历九月十四至十六,全城大小近千家作坊都要拿自己最精心的杰作作为祭祀的供品去陈列。届时,同业相互观摩,各路客商云集,市民争相观摩。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充分发展使苏州的琢玉位居全国同行业的前列,且从业人员众多,技艺日臻精湛,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被我们今天誉为“苏帮”。

        (3)刺绣:

        清末苏州绣庄已形成了一个相当规模的产业,并根据各方专长有了明确分工,如平金在横塘;打籽在蠡墅;刻鳞绣龙在向街、白马涧;戳纱在葑门外特擞头;袍挂补子在善人桥;被面、枕套在光福、西华、东诸;寿衣寿被在香山。一小部分绣工在城市,主要是人物开相、网绣、擞和针画绣、戳纱、纳锦等。

        清末民初,苏州人沈寿进一步发展传统苏绣技艺,创制了仿真绣,拓展了苏绣的题材,提升了苏绣的艺术表现力,由于作品在国际获奖,使中国刺绣名闻海外。其晚年口述的《雪宧绣谱》对历代苏绣技艺进行了有条理的经验总结。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绣名家杨守玉擅长传统苏绣的针法技艺,又善于吸收其它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针法排列、色线施加上进行了发展,创制了新的苏绣绣种——乱针绣,丰富了扩展了苏绣的题材与内涵。

        (4)“苏式”红木小件、“苏式”家具:

        明万历年间,苏州已建立了许多专业作坊,能工巧匠更是人材辈出。如“板方则是袁友竹,回旋(园件)则是邬四,皆一时之良工”,“明朝一代的妙技”(见《吴县志》)。有詹成者,其木工技艺“精妙无比”,他“所造鸟笼,四面花板”,“刻成宫式、人物、山水、禽鸟、纤悉俱备,其细如镂”。当时,苏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苏州的封建士大夫及豪富们竞相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受,特别喜好收藏古玩。这些古董文物都要有精致的几、座、箱、盒来装配和保藏。因此,当时富豪家中多有工匠专门制作各种精美的小件,加上不少文人逸士间接或直接的参与意匠,对苏式小件的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元以后,不少官宦人家及文人墨客聚居苏州并纷纷兴建私家花园,且大多私家花园业主都亲自参与了规划和设计。苏州当时拥有一大批画家,他们从室内陈设到家具设计以及用材的参与,对园林家具直至民间家具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家具制造在选料、款式、功能、造型诸方面的改进。明末吴人文震亨所编《长物志》一书,其中有几卷专门对当时制作的家具作了精到的述评。在用料上,他将“花梨木、香楠木、铁梨木”等定为“文木”,认为用“文木”制成的家具可论为佳品。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万历年间制作的书桌上还刻有“材美尔坚,工朴而妍,假(借)尔为冯(凭),逸我百年”的四言诗。

        清代,苏式小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工艺制作更加精益求精。清代晚期,苏州小件行业的分工更细,专业更多,品类也更丰富了。据吴县社会调查处编撰的《吴县专刊》记载:民国二十年统计,全市单是各种红木制品的作坊计有八十余家,共五百余人,其中制作红木小件的有四十余家,一百多人,分布于全市各处。

        (5)剧装戏具:

        苏州的剧装戏具制作可上溯至明代中叶,与当时南戏北调中最为典雅优美的“昆曲”相伴而生。从演戏需要“行头”,到剧装戏具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与戏曲结下了近五百年的不解之缘。在苏州剧装戏具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期,苏州阊门内西中市、专诸巷、吴趋坊沿街,熙熙攘攘地集聚了,六、七十家“行头”“盔头”和靴鞋作坊。上世纪初,苏州就有作坊派员去北京开设分号,这些最早开设在北京的分号和稍后于20世纪20年代开设在上海的分号,除了扩大业务之外,更起到了融合采纳各地方剧种不同风格,不同文化元素的作用。当时中国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程艳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的全部剧装均在苏州定制。

        (6)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是伴随着昆曲的发展而发展的。明嘉庆年间,太仓魏良辅在研究新腔昆曲时,有著名笛师谢林泉、洞箫名手张梅谷为之伴奏,将江南丝竹与昆曲结合,乐师杨仲修创造了一种专为昆曲伴奏的“提琴”,后魏的女婿张野塘又改进了三弦的式样,使其音调和昆曲相适应。利用弓弦摩擦发音的提琴出现后,为乐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令苏州织造李煦物色有经验的乐器艺人和制笛的竹子,李煦便荐苏州乐器艺人钱君达、张玉成等赴京,并带去一批上好的竹材,为宫廷制作乐器。至乾隆时,苏州制作的乐器已达数十种。据清乾隆苏州府志记载,当时,苏州“乐器、金石丝竹无不具备”。 据《清宫廷音乐》“内廷音乐” 记载,咸丰十年(1861),皇帝奕詝去承德避暑前,总管安福在为演奏御制清曲的奏摺中有添置一面苏锣(随槌),二攒苏笙,二只苏管(随哨),二只苏笛,二只苏箫的清单。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因《周兰所》制作乐器出类拔萃而特赐其龙凤招牌。这本来是个传说。历史上并没有找到依据,但是1980年,在福建东山县发现了2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苏州“周兰所”乐器店制作的昆笛。此昆笛系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东山县第一代昆曲传人林亚高从广东碣石带回。至清代中叶,苏州已成了江、浙一带乐器的主要产地,客商来自全国各地,同时外地工匠也纷纷涌来苏州学艺,有的直接在苏开设作坊和店面,乐器制造业日渐兴旺。嘉庆二年苏州乐器店成立了民间行会。

        (7)苏扇:

        苏州制扇已有很长的历史,民国5年,虎丘出土的明万历时期吏部尚书王锡爵夫妇合葬墓中的9寸16方圆头水磨竹折扇和22方圆头雨金乌漆竹骨女折扇,证明了明代苏州制工艺的高超水平。清初,苏州精制的水磨骨扇被作为贡品之一。至同治年间,苏州折扇业成立了公所,地址在桃花坞韩衙庄内。太平天国后,苏州扇骨作坊有十余家,工人百余人。近代以来,苏沪一带重新掀起玩赏书画折扇之风。各扇庄生产多种式样面市,除市矾扇面外,还有泥金、冷金面,雨夹雪洒金面,格景面等有色面,仿照日本女扇式样加工成的檀香扇。

        苏扇,包括绢宫扇、折叠扇、檀香扇等。绢宫扇,古名“纨扇”,又名“团扇”。苏州绢宫扇纤丽秀雅,其绢面或书画、或刺绣,别出心裁;其扇柄或雕镂、或彩绘,各尽其巧;其质料或素竹、或湘妃竹、或象牙、或玳瑁,雅而不俗。折扇,又名“聚头扇"。苏州折扇其扇骨造型艺术丰富多彩,扇头品种达百种之多,还运用磨、漆、嵌等技艺,使其千变万化,极尽巧思。檀香扇自清末折扇演化而来,以“拉花”、“烫花”、“画花”形成独特的风格。“拉花”是在扇骨上以手工拉出透空的花纹,给人以剔透、纤丽、华美的感觉。“烫花”,又名“烙画”、“烫画”,制作高手不作草稿,以铁代笔,直接烙绘。“画花”则是以毛笔在绢制扇面上勾勒设色。

        (8)姜思序堂国画颜料:

        明末清初,有个姓姜的画家,是明代进士姜图香的后人,他既会画画,又能做颜料,质地纯净、色泽艳丽、容易上色、经久不衰,尤以石青、石绿最佳。苏州吴门画派画家云集,上门求觅的不计其数。后以家中厅堂“思序堂”为店号,在东中市开设了“姜思序堂,专做国画颜料,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

        (9)桃花坞木刻年画: 起源于明代,由唐朝的佛经扉画、宋元戏曲小说插图发展而来,原称“姑苏版”。由于年画作坊主要分布在桃花坞一带,被称作桃花坞木刻年画,它与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是我国南北两大木刻年画生产基地。桃花坞木刻年画全部采用一版一色,由木版套印而成,且构图丰满,色彩鲜艳,富有装饰性和朴实感,具有强烈的民间艺术特色为民众所喜闻乐见。

        (10)“苏裱”:

        苏州裱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裱”,亦称裱背,就是托裱的意思。这种工艺始于晋,至唐代,历史记载就更多了。而苏裱的盛名当在明代中叶以后,历史上装裱曾有很多名手,如庄希叔、吴文玉、叶御夫等都是苏裱的名人。苏裱的特点一是修复完整,利于保存;二是装裱后神采墨妙,更见生动;三是一经装裱,可以面目全新,如同一个人经穿戴打扮,顿然衣冠楚楚。苏裱与一般裱托不同,苏裱的绝技,是善于做旧,不论如何支离破碎,经过艺人们的精心修复,不但能去黄斑霉点,把氧化变黑的铅粉还原,还能接笔补色,使作品再现本来面目,而且天衣无缝,故又被人们称为“画郎中”。

        (11)石雕:

        苏州的石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藏书镇为主要产地的石砚、石壶,一类是以金山石雕为主的大型石雕艺术品。

        藏书镇制作石砚历史十分久远,始于三国,盛于唐宋,唐朝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咏“太湖砚”之诗篇即指藏书石砚。宋代米芾《砚史》记载,灵岩山下有蠖村(现藏书一带),世代以挖石刻砚为业,所谓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等石品被后世称作澄泥石砚。

        金山石雕的兴起得益于苏州的金山。相传天平山东南端的茶坞山,晋宋间凿石得金,故移名金山。金山石,石质坚硬,耐酸、耐碱,其色细密纯白,白里透青,形成芝麻点,是各类建筑、雕塑的好材料。金山石雕历代名匠辈出,据《香山小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有一位叫陆祥的金山石匠因参与紫禁城石料工程建筑而“官至工部侍郎”。清代以来,金山石大量开采,木渎金山地区的细石匠逐渐从开山匠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石料加工及雕刻行业——石作业,并逐渐向周边地区和苏州城区辐射,至清代中晚期,经营石料工程和雕刻的作坊——石作,遍布苏城以及吴县、长洲县、元和县全境。光绪12年,石业行会组织石业公所(后改称石业同业公会)在苏州阊门外成立。1932年城乡参加行业组织的石作会员达45家。

        上世纪二十年代,金山石匠参加中山陵石料工程的的雕刻和安装,工程采用金山石料、石作。关于金山石雕历史上还留下许多故事。民国年间,建造南京中山陵“博爱”牌坊时,因三期工程承

    建者上海陶馥记营造厂老板剋扣石匠工资而引发劳资纠纷,萧土根为首的金山石匠巧断石牌坊大柱,迫使陶老板赔出8千银元后再接上大柱,“断柱接柱”创造了石料工程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山巧匠”从此名扬中外。

        (12)仿古铜器:

        苏州制作青铜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而制作仿古铜器则始以明代,蔡文甫、胡四、徐守素均是明代苏州仿古铜器的名手,而近代苏州周梅谷先生主持制作的仿古铜器尤其著名。苏州仿古铜器不仅在形制、纹饰、铭文以及厚薄、重量等方面考究,而且对铜质的成分、铸凿的精工、皮色的锈斑的逼真等处处下功夫,同时还能掌握难度较大的嵌金银等工艺,因此能使精于鉴定的专家慧眼也难辩。

        (13)灯彩

        苏州灯彩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风格鲜明,集裱糊、剪纸、绘画、装饰等艺术和传统技法于一体,有“苏灯”之誉。早在南宋时就有莲花灯、栀子灯、琉璃屏灯、琉璃帘灯等。据明代《姑苏志》记载,苏灯有荷花、栀子、葡萄、鹿犬、走马等名目,更加丰富多彩。清康熙、乾隆时期,附近乡镇及远方城市都要到苏州采买苏灯,尤其在城内吴趋坊、皋桥一带,制灯的店坊云集,每逢春节前,灯市兴旺。

        5、建国以来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掘和整理,大力抢救和扶持处于奄奄一息的工艺美术传统技艺,直至形成了一个工艺美术行业。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苏州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出口连年增长。苏州工艺美术业的传统优势、苏州人特有的心灵手巧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苏州城乡村镇的工艺美术品加工业日益发展,至八十年代中期,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企业已经遍布苏州市的城乡。在全国工艺美术产品二十四个大类中,苏州占有二十二个,各类花色品种逾三千个,可以说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被冠以苏字号的有刺绣、缂丝、桃花坞木刻年画、剧装戏具、宋锦、制扇、装裱、灯彩、湖笔、民族乐器、明式家具、玉雕、石雕、木

    雕、砖雕、仿古铜器等,其中许多产品曾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国家质量金质奖、银质奖,各类工艺品在国内国际博览会上也屡屡摘金夺银,为名城苏州在国内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许多国外客户认识苏州就是从认识苏州工艺品开始的。苏州工艺美术人材辈出,建国以来先后涌现了十三位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二十二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和二十八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以及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的工艺美术技艺人员,在江苏省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二)技艺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1、技艺特征:

        苏州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的主要特征可以用“精、细、雅、巧”四个字来概括。无论形象刻画,还是装饰做工,均能做到“精、细、雅、巧”。精,是精益求精,严谨精到,一丝不苟;细,即在细腻上下工夫,细致周到,无懈可击(添一分嫌其多,减一分嫌其少);雅是风格典雅,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巧,是构思巧妙,不但简约清秀、富有神韵,而且寓意深邃,回味无穷。

        在这里分别举几个例子:

        (1)刺绣《齐白石像》

        “苏绣”的特征是“精、细、雅、洁”,如任嘒閒大师绣制的《齐白石像》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

        人物绣是刺绣表现难度很高的题材,所塑人物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需将人物的气质内涵通过形象塑造充分表达出来。此作品长45cm、宽35cm,绣稿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油画家周爱珍设计。作品以针代笔,以乱针绣的运针方法逐步分层加色,线条讲究抑扬顿挫,刚柔并济,同时考虑虚实、疏密,做到针到意到。作品从白石老人炯炯有神的双目、银白飘逸的须发、高高挺起的鼻梁到微张的嘴巴,将白石老人的不凡气质和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脸部的斑点也神情毕肖。作品在人物肤色、发须、毡帽、衣装的的刻画上同样维妙维俏,体现出其不同的色彩和质感。大块面的

    具有丰富色彩的背景更衬托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作品的厚重感。著名教授袁运甫曾评价说:“我见过许多齐白石像,这幅绣像是最传神的。”

        (2)缂丝《天坛》

        这是苏州刺绣研究所制作的一幅作品。天坛”位于北京崇文区东南面,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原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的圣地。原稿为一幅彩色图片,表现了祈年殿色彩绚丽。外形壮观的雄伟气势,缂丝艺人用通经断纬的技法,缂织出三层覆盖呈放射形的圆顶,汉白玉的栏杆,富有质感。特别令人惊奇的为前面的台阶,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是正面对着观众,饶有情趣。

        (3)发绣《维摩演教图》

        周莹华等绣制的发绣《维摩演教图》,以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原作绣制。

        《维摩演教图》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利用发绣“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特点,充分发挥发绣善于表现线描人物的特点,完美地再现了维摩演教的场景。在这幅长260cm、宽60cm的发绣作品中,右边维摩端坐榻上,一指微微翘起现身说法,神态严肃而专注,仙风佛骨毕现;坐榻旁两天女手捧鲜花,香炉祥云萦绕;周边众佛僧围绕,或作揖、或颔首,或沉思有加;伫立于一旁的护法神更是威武雄壮。左边坐在榻上的文殊师利面部安详,双手作揖,似对维摩的讲经说法惊叹之至;众天女正襟盘坐,其聚精会神的面部表情更诠释了维摩演教的出神入化。画面居中的正在掸去鲜花的中舍利佛,面对维摩的指点迷津,似乎面露愧色,一幅忐忑不安的尴尬相。作品通过发质的浓淡、粗细、曲直来表达原作的场景与形态,以简洁而美妙的发丝线条构成画面,一丝不苟地刻划人物的神态,精致细微地描绘衣履长纱的飘逸和室内家具坚硬线条的质感,彰显出发绣作品线条强烈、明快、爽健的美,使之虽不施丹青却同样达到光彩动人的艺术效果。

        (4)玉雕

        杨曦的白玉《自在观音》套/5系列,完全跳出了传统观音形象刻划的窠臼,以不同凡响的创意,以现代审美理念来诠释传统文化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刻划各种观音形象有具象的、有抽象的、姿态各异;在雕刻技法上,有圆雕、浮雕、镂空雕,虽然作品表现出的都是局部,但每件作品

    都抓住人们对观音印象深刻而难以忘怀的慈眉善目、纤纤巧手、天生丽质,以及影形相随的莲花的主要特征,加之细腻、温润、委婉的白玉质地,传达出的是造型美、形象美、内涵美。

        吴金星的白玉《尊》,取材通体皮色均匀浓烈的和田籽料,作品在保持材料天然原型的前提下,以汉代铺首为题,以简约而洗练的手法,将龙、凤、玉璧等纹饰相机组合,线条委婉流畅,层次叠加有致。在层叠的纹饰下,龙与凤在祥云中穿梭,动感十足,且浮雕、镂雕兼具,并微微折射出红皮掩盖下玉质的温润和细密,勾画出古朴雅致的美,其典雅、厚重难以旁出。

        赵显志的《水城三阙》套牌是刻划姑苏印象的系列作品,分为上、中、下三阙,分别吟唱出姑苏田园、园林、水乡的典型情态。上阕,野渡舟自横、阡陌如织网,远山近水间,鸡犬相闻,水牛凫水,呈现出乡野间纯朴的自然风光;中阕,一段曲廊、一扇月洞门,窥见的是惊艳世界的绝代芳华;下阕,水乡集镇里,舟楫穿过小桥流水人家,走卒贩夫在市井中诗意般的生活。尤其是那巧用皮色的与牛嬉戏的金黄色家犬、越过廊檐盛开的杏黄色花朵、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不仅凸显出作品的亮色,更体现了生活的真实,匠心独具可见一斑。

        (5)核雕

        苏州核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艺术精华,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无论浮雕、圆雕、透雕均以“精、细、奇、巧”取胜,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征。精、细,体现在核雕作品工艺细微,点睛之处既细如针尖,又形象生动。刻划的罗汉等人物刀法简洁,形神兼备,即使将其放大数十倍,仍栩栩如生。奇、巧,体现在核雕作品均有巧夺天工之奇效,如核舟,不仅能在细微之间表现人物数十人,而且舟上门窗每扇都能开合自如,其落榫处以毫厘计算,令人难以置信。核雕体积虽小,却构思缜密,设计精巧,工艺细密,以小见大,其作品可作为颈项、衣带、折扇或绣袋的坠挂件,若穿成珠串,可作为手腕、颈项饰物。它曾是历代手艺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代代相传,至今依然如故,实为姑苏物华天宝之源,百姓民生之幸。

        (6)明式家具和“苏式”红木小件

        明式家具经过千锤百炼,形成了“造型隽秀、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工艺精良,漆泽柔和”的工艺特征,由此彰显出其独特的审美取向。

        明式衣架:就以比较典型的明式衣架为例,它坚固而轻盈、细腻秀雅,形式美与装饰美结合得如此精妙。该挂衣架骨架均以圆杆直榫配合而成,虽形体呈长方形,但它顶部横杆两端伸展的灵芝、竖杆顶部左右和下部前后艺术化了的灵芝曲线装饰部件打破了其造型的呆板又不失形体的大度;居中的镂空装饰部件则显示出手艺的玲珑和精巧,其下方的插角以委婉的线条装饰,既增强了结构的牢度又体现出流动的曲线美。在这里直线与曲线的融合达到了尽善尽美,添一分嫌其多,减一分嫌其少。细腻的呈天然纹理的材质质地,并经打磨上漆后圆杆手感的润滑均为人们所倾倒。

        红木鸟笼:陆涵生设计制作的鸟笼高八十厘米,直径四十厘米,横截面为六边形,竖立面为六面形,鸟笼主体为四层,加上底座共五层。鸟笼的主色调为深紫色与杏黄色,分别以名贵的红酸枝木和黄杨木的天然颜色构成,其中鸟笼色主骨架为深紫色的酸枝木,五层九圈的装饰镂空花板、悬挂的铃铛、六个柱头上装饰的腾飞的凤凰、鸟笼顶部的葫芦和底部的中心花板,以及鸟笼门顶的装饰花板、鸟笼内悬挂的秋千与跳梗分别用杏黄色的黄杨木雕就,鸟笼的拉钩则以涂金的金属铸就,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抬眼望去,深紫色的厚重与优雅,杏黄色的宁静与抢眼,塑造了色泽鲜明、对比强烈的视觉效果,未及细看就先声夺人,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力。

        民国二十六年,位于苏州玄妙观西脚门的“天凤斋”鸟笼店曾制作过两件精品鸟笼,一只叫《秀眼笼》,一只叫《黄腾笼》,笼上镶嵌有象牙、樱木、檀香木等,构思巧妙,做工精美,曾在苏州轰动一时。其中一件鸟笼在江苏省物品展览会得奖;另一件在吴县商会得奖,后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天凤斎”鸟笼店曾在店门口打出了“非卖品、唯我有”的招牌。有一次,汉奸李自群的儿子愿出六百银元买下,未成。还有一次,国民党上将孙元良也愿出同样的价钱要为蒋介石六十大寿做寿礼,也同样被拒绝。

        2、相互之间的联系

        从“工艺美术”这一概念上说,苏州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织绣类、工艺雕塑类和其它工艺美术类。他们之间的共性特点及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鲜明的地域特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苏大一位老师归纳的,是以华丽秀美为核心的“苏式”特征;以雅俗共赏为表象的“苏式”审美特征;以注重形式为特色的“苏式”审美特征。(以“苏式”艺术与繁华社会背景相适应的审美特征)

        (2)文人的参与意象。(吴门画派、官宦人家)如明式家具、“苏式”红木小件,如缂丝,缂丝作品受宫廷院画的影响,技艺达到高峰,呈现出细密、精致、色彩丰富的艺术特色,纹样内容丰富,多以国画山水、花鸟为范本。缂丝名匠多出自江南:如朱克柔、沈子蕃和吴熙等。明代受“吴门画派”等文人画(特别是画家恽南田)影响,缂丝艺术重显宋代的高雅、古朴风格。明缂丝以苏杭为最好,织品中蕴涵了“吴文化”的清丽、细腻、温婉,具有江南水乡的地域风格。

        (3)产业上的紧密联系:苏州是鱼米之乡、丝绸之乡,古典私家园林之都,延伸出众多相应手工业。如:

                    刺绣(底料、丝线)

        丝绸——    剧装(面料、刺绣)

                    缂丝(底料、丝线)

                    宋锦(底料、丝线)

                             

                              砖雕

                              木雕

        古典园林—“香山帮”—叠石 、掇山

                              石雕 

                              家具、陈设

        (4)题材内容相互借鉴、生产制作上相互合作。如缂丝、苏绣、宋锦,木雕、砖雕、石雕等均为姐妹艺术,互为营养,相互借鉴、启迪,共同发展。

        3、历史文化价值:

        从农耕社会和手工业时代延续演变而来的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反映了历代劳动人们的智慧,是历史文化的凝结、积淀,他们的物化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是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与民俗研究价值:苏州传统手艺、传统美术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缩影,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水乡生活气息,是一种历史的记忆,具有研究价值。

        (2)文化传承价值:苏州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是历史文化和广大民众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它们的物化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我们精神文化家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文化传承价值。

        (3)艺术欣赏价值:苏州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体现在它的物化上大都各具艺术魅力,给人以精神文化享受,丰富着当代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具有艺术欣赏价值。

        (4)收藏价值:苏州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技艺之精湛在国内外知名度很高,其作品有很高的市场价值,特别在收藏热日益升温的今天,其潜力不可限量。如玉器。

        三、苏州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生存状况及发展前景

        1、生存状况;

        自本世纪初企业改革改制以来,传统工艺美术在苏州市的城乡形成了以工作室为主的6000余家民营企业。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有利于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日益看好,生产经营日益活跃,传承和创新取得了很大的复苏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苏州传统工艺美术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年经济总量约50亿元。其中苏绣、玉器、明清家具、核雕等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市场前景。

        2、发展前景

        “非遗”的方针:“生产性保护、政策性扶持、生态性建设”,这是比较符合苏州当前实际情况的。我市有众多的“非遗”项目,都要靠政府资金保护不现实,当然,由于“非遗”评选热,也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东西,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有的只是制作一个什么“千层饼”的技艺也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有些技艺含量、文化含量并不高的项目。

        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的保护和传承需要靠市场,生产性的含义是保护生产(保护核心技艺)、完善产品、刺激市场需求。当然,传统技艺要去适应市场,随着历史的发展需要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又始终能保持着历史的基因和特征,这是有难度的。今天的传统工艺可能有三种生存方式。一

    种是整体的传承。除了少数自然生存的品种外,还要从文化生态的高度人为地保护最优秀的品种和大师级人物,使之不失传。一种是传统的技艺和现代风格的结合,即用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再创造,使之与现代生活环境相适应。还有一种是将风格从技艺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现代材料和工艺结合,如纽绊做成假扣,团花剪一块织锦缎替代等,不过这与技艺传承无关。当然,对于一些不那么适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非遗”也只能做好保存和保护工作,使历史文化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不致过快的湮灭。

        总之,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的生存和发展前景是有喜有忧,因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只有在政府的重视下,社会有识之士及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保持和流传下去。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