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阅读的回忆与思考

    赵丽宏   2011-07-09

    浏览量:1284

        视频播放

        苏州的朋友们,大家好!我非常高兴能够到苏州大讲坛来跟大家谈谈读书。今天在这个讲座开始之前我参加了一个座谈会,是关于苏州大讲坛500期,我听了这个座谈会的发言,非常感动。我刚才在会议上表达了我的三点敬意,向这个城市表达我的敬意。苏州不愧为中国的文化名城。我们中华民族最灿烂的一部分,吴文化是从苏州这个城市发源,成长以至辉煌,直到今天这个文脉还在,苏州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是一个书香气息非常浓的地方,所以在苏州这样的城市里面,一个文化讲坛可以办到500期,我觉得非常不容易。第二个向苏州图书馆表示敬意,作为一个公益的图书馆为市民做这样的工作,非常令人敬佩。第三个我要向苏州的读者,大讲坛的听众表示敬意。刚才我在座谈会听了很多大讲坛的听众的发言,很有水平。我是一个作家,我可以用文字来讲我的故事,来抒发我的感情,但是用语言来讲我就不大自由。所以我就觉得底气不足,名气是没有用的。但是有一点我想跟大家说,我是很真诚的。刚才有一位读者发言我感触很深,在大讲堂里面没有尊卑,每一位都是平等的。我想坐在台上和台下都是平等的,我讲一个半小时,希望能跟你们有一点交流,希望能听听你们的看法。

        我先讲讲我的人生经历,我在上海出生,长大,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在中学毕业的时候遇到了文革。我是老三届,我们这一届必须要去农村去插队。我到家乡崇明岛去插队。去崇明岛之前,我在江苏宜兴生活了半年,学木匠,这个是我的人生的第一课。后来我在作品里面写到这段生活。在崇明岛八年,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我参加高考。我是第一届大学生,1977级,我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以后我在《萌芽》杂志当了5年编辑,到1987年当专业作家,一直到现在,当了20多年。有人问我作家是不是可以当专业作家,天天在那里写作?不行,写作不可能一坐下来就写,写作需要激情,需要灵感,需要表达的欲望。有时候坐下来一天写一万多字,有时候坐在那里一天也写不出来一个字。所以写作这个事不可能作为工作天天在那里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天天做的,永远不受情绪的干扰。什么事情?读书。我作为一个读者很专业,我只要还有一口气,我的眼睛还能看,我的头脑还能思索,我就会做一个非常快乐的读者。只要是一本好书我就会沉浸在其中,忘记所有的烦恼。我一直有一个看法,我经常问别人,一个人在世界上能活几次?

    人家都说只能活一次,但是我说能活十次,甚至上百次。如果你是一个会读书的人,就会活很多次,因为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是一个智者去追求、去表达的,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只要花几个小时,花一天或者是几天的时间,就可以读完一个智者一生的追求,去过你自己怎么样也不能有的生活。我相信这样的经验多一点,你的人生会丰富,你的精神会扩大,你的思想会深刻,你会成为一个不同凡响的人,有独立见解的人。

        讲起读书,我有一个朋友是你们苏州原来的副市长叫朱永新,大概在七、八年前我们在北京开会的时候,有一天他来找我,他说我要准备写一个提案,就是在中国设一个读书节,他想请我联署,我听了他的想法以后我很支持他,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并不是要过一个节,增加一个节日,而是要提醒中国人要读书。这些年从80年代末期到现在,读书这件事情其实被很多人忽略。有很多人做过很多的调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的国度,一直以读书为荣,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可以改变你整个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但是现在中国不是一个重于读书的国度,前些年做过调查,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是以色列,犹太人,国民每年平均读书60本以上。欧美发达国家平均40本,13亿中国人,每年读多少书?有的统计不到一本,有的统计是零点几本,最近的统计是2.85本。这个统计肯定是不准确的,如果你把孩子们现在在学校里读的教课书都算进去,这是一个可悲的数字,这个数字不管怎么样,是多是少,它展现了一个现实,中国人读书很少。我还联络几个作家一起来做这个提案,我们后来联署了,关于在中国建立一个阅读节,这个建议出来了以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赞同、反对、嘲笑,说中国人这么多节还缺一个节吗?我觉得这种嘲笑是非常奇怪的心态,不是要多一个节,只是要提醒中国人不要忘记阅读,不要忘记读书。大概在15年前,有一次我接待了一个英国作家,英国小说家,一个女作家,她的名字叫多丽丝莱辛,我们在交谈的时候,她跟我说了一句话,引起了我心头的一个震动。她说在我们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我说什么叫高学历的野蛮人?她说他们有博士、硕士的头衔,懂得最尖端的科学理论,但是他们没有感情,他们冷漠。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他们从来不读文学作品。这话好像有点偏颇,但是是有道理的。如果你的知识只有你从事职业的那一份,你读那方面的书,不读文

    学作品,那么在精神上你肯定是有残缺的人。就是莱辛说的“高学历的野蛮人”,她的话引起我的共鸣。我想在中国也有这样的景象,很多读书的状态是功利性的,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很多年轻人读的书可能跟他的工作有关,还有就是浅阅读,在网上的那种,带游戏式的阅读,真正的那种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这种深层次的阅读我觉得是不够的。刚才我在跟你们馆长探讨,他说这样的浅阅读也不是坏事情,现在有人在攻击网络,网络使年轻人对传统的阅读失去了兴趣,我倒不是这么看,网络跟我们传统的阅读不一样,但是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了网络开始喜欢文学作品,开始喜欢写作。因为有了网络,发表作品变得非常容易。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在我们的国民中宣传阅读,倡导阅读,要多读一些好书,读什么书?现在年轻人我觉得最大的困惑,包括一些孩子的家长,他们最大的困惑是:我的孩子读什么书好?经常叫我开一个书单,介绍给孩子们读书,我觉得这个是很难开的。世界上的好书那么多,你叫我写100本是可以的。但是这件事很难,我觉得可以向年轻人推荐一些好书,曾经有一家报纸请我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你喜欢的10本书》,尽管我喜欢的是100本甚至更多,但是我可以从中挑选10本书,这10本书不一定是我最最喜欢的,但是是我喜欢的。这10本可以代表不同的类型。我今天要讲就从这10本书开始。每本书都会引起我对少年青春时代的回忆,对读书生活的回忆。

        第一本书,我推荐的是《唐诗三百首》。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是一个知识分子,你的阅读库中没有古诗,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把人类的文学经典作品比作一个宝库的话,那么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是里面的钻石,钻石最有价值,最小,最恒久,只有中国的汉字才可能用20个字,一首古绝就可以描绘出扩大的景象,深邃的思想,只有中国的古诗能做到。比如说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一个扩大的场面,大雪天,有一个人坐在那里钓鱼,沉思默想,那种悲凉,那种深邃的情感,我写一万字的文章也无法解释清楚这首诗。我不是说只读这一本,还有很多比如《宋词选》、《诗经》等,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应该多读一点古诗,背一点古诗。我小时候是喜欢读

    古诗的。前些年我在《新民晚报》上开了一个专栏,连续开了两年,每个星期四发一篇,两年写了100篇,这100篇文章全部是我童年时代读古诗的记忆,可以写100篇,我甚至还可以写下去,这不是大学教授对古诗词的解读,而是对我们的古典文学,传统、历史,很多人物他们和现在生活的关系。在座的跟我有同好,你们可能也读了很多的古诗,你们读了我这个文章以后,可能会产生这种想法,这个文章我也很喜欢,这种文章我也能写,我想这就很好。如果大家看到这样的文章,想到我也可以写一下,我也能够对我们的古典诗词发表一点感想。我当时写的时候我想能够起到这点启迪作用我就很满足了。

        第二本书,我想推荐一本小说,中国的,我一定是把中国的书放在前面的。那么我脑子里出现的第一本,没有第二本跟它竞争,就是《红楼梦》,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写的小说没有一部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和它的影响超过《红楼梦》的。我读书开始很早,我的家庭出生不是书香门第,我出生很普通,过的是清贫的生活。我的父亲算是一个资本家,我的家庭出身是资产阶级,我父亲读过几年书,可以写字、记帐,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在家乡成为了传奇的人物。他年轻的时候也想实业救国,但是这个梦想也破灭了,他硬撑下来把这个企业撑下来,撑下来的结果就是资本家。我的母亲是一个医生,她算是一个大家闺秀,是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我母亲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都是读的教会学校。我小时候家里没有藏书,有一个书架,书架上全是我母亲的医疗方面的书,我家里没有文学作品。我小时候没有这样一个读书的环境,那么我怎么会爱上文学呢。如果我小时候有梦想的话,我第一个梦想是要想当音乐家,我觉得在人类的艺术里面,最奇妙的是音乐,音乐可以把人性中最微妙的情感用音符表达得淋漓尽致,直到现在我还这么想,听到那些美妙的音乐想入非非,想起各种各样的往事。我现在还是爱乐的,凡是好的音乐会我都会去听,而且我也用我的文字表达我对音乐的看法。我除了藏书第二大就是唱片,我听的比专业的音乐家听得还要多一点。我写作的时候就开着音响会写得更顺,我文字里面这种节奏感可能跟我喜欢音乐是有关系的。没有当音乐家很好,当一个爱乐者,我觉得当一个喜欢听音乐的人,比在那里演奏更有意思,我完全可以自由地欣赏、倾听、想象。第二个爱好我喜欢绘画,想当画家。每个孩子都

    有梦想。但是成为画家是很小的一部分,直到现在我都喜欢美术和书法。现在用了电脑写字写得很少,但是我的书法没有停过。从我5岁开始,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就是读书。我感谢我的一个姐姐,她只比我大6岁,但是她4岁就上学了,她上中学的时候我还很小,她从学校里回来就教我识字,我在4岁的时候就识一千多个字,我5岁的时候可以识三千多个字,可以说所有看到的字我都认识。三千多个汉字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任何一本书只要放在我的面前,我就可以读。我家里没有书,但是我姐姐经常从学校的图书馆借书回来,而且都是成人书,在我童年的概念里面,没有儿童文学。我记得我读《西游记》是6岁,上学之前,我拿着一本《西游记》而是还是直排的繁体字,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但是我真的是读懂了,为了表示我读懂了,我还把里面的一章的故事讲给那些问我的人听。稍微大一点,我读到的书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现在是一个自由阅读的时代,可以随便读书,而且可以到处进图书馆,可以进书店买,可以说只要知道这本书的名字一定可以找到。但是现在年轻人的问题是,你不知道哪本书真正对你是有价值的,我的时间、生命只有一点点,我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有一句话我这么说,对书的选择也是对人生的选择。一个人从小你喜欢什么样的书,你就决定了你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你小时候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跟你的人生是有关系的。我们50年代、60年代不是一个自由阅读的时代,但是我现在回想起来我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时代。尽管没有人向你推荐,但是所有出现在我面前的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其实是有一批人帮你做了选择,五四以来,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把西方的,外国的那些经典都翻译成中文,这些作品在五六十年代都能自由地阅读,而且把那些认为是糟粕的,有问题的书完全排斥在外,当然也排除一些很好的书,留下来的都是很好的作品。我在小时候,我姐姐借来的都是经典的书,我想我读《悲惨世界》,《红与黑》等这些书都是两、三年级,这些不是孩子读的,但是我借来都是一本一本地读完。我读书最多的时代是小学和初中,但是有一本书是例外的,我曾经跟我姐姐讲没有一本书是读不完的,常常我姐姐是读不完的。所有的书借来我读完她没读完。后来有一天我姐姐借了两本书回来,她说这两本书我断定你是不会读完的,我说没有我读不完的书,《聊斋》、《水浒传》我都读过,但是《红楼梦》我没读完,那是我在三年级,我觉得我不喜欢,

    这么多的人物,男男女女,这么多琐碎的事情,我觉得一个男孩子不喜欢这样的故事,我姐姐就把《红楼梦》还掉了,她嘲笑我说你也有读不完的书。我现在很后悔,这么好的书第一次没有读完。最后插队了以后我在乡下把《红楼梦》读完。《红楼梦》120回,前面80回是曹雪芹写的,后面是高鄂写的,去年刘心武先生也在续写。大家可以看看他续的《红楼梦》,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思,基本上余感和人物的性格延续了曹雪芹的脉络,我觉得一个现代作家象刘心武这样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很佩服他。《红楼梦》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有人把《红楼梦》翻译成外文、英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我是一直怀疑这样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以后就不是那样的味道,里面穿插了这么多的诗词,这个东西不能翻,一翻就成另外的东西了。但是外国人也喜欢《红楼梦》,我想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如果你说你喜欢文学,如果没有读《红楼梦》,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推荐《红楼梦》不是说只说《红楼梦》,我们中国古人创造的经典的作品都应该读一读,包括《西游记》、《聊斋》、《水浒》等等,我记得小时候读《隋唐演义》,也是读得比较多的,读岳飞的《岳传》好几个版本我都读得非常多。中国人学历史,不是读司马迁的《史记》,也不是读《资治通鉴》,中国人是读文学作品,我们读《三国演义》了解汉代,读《红楼梦》了解明代的生活,读《水浒》了解宋代的生活,宋代的历史,中国人对历史只需要读文学作品。

        第三本书,我想推荐外国的小说。世界的文学宝库里面,长篇小说中国人只占很小很小的角落,浩如烟海,大师林立,我脑子里面会出现很多的人。后来我还是推荐了托尔斯泰,我想推荐他的一本书。我们一直讲大师,所谓大师,大作家,一个他是高于常人的悟性,艺术的感觉,与众不同的文字,另外就是对世界、对生命、对人类的那种关心和思考的那种深度,只有这几个方面都到最高的层次才能成为这样的一个大师,那么托尔斯泰是这样的一个作家。他有三本书可以推荐,一本是《战争与和平》,一本是《安娜卡列妮娜》,还有一本是《复活》。从小说的规模和气势上来说是《战争与和平》,最后我推荐的还是《复活》,这本书感动了我,一个少年,纯真的少年跟一个公子哥之间的一段恋情,后来觉得受骗了,但是这个公子哥忏悔了,但是这个女的爱上了别人,跟一个政治犯去流放。一个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中不是很多。每年到诺贝尔文学奖

    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它不公正,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伟大的作家没有获奖,获奖的作家不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最有影响的,近十年来获奖的作家,有些作家在获奖之前根本没有人知道,在获奖之后他的作品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在这100年的历史上,有几个重要的作家没有获奖,第一个就是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活着的时候已经有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且他那个时候已经是名满天下,应该是给他奖的,但是没有评他。还有一个作家也是被诺贝尔文学奖忽略的。叫普鲁斯特,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叫《追忆似水年华》这个不是我的推荐里面。普鲁斯特,他的生活很简单,他是一个病人,他的书是关在一个屋子里面写了很多年。作家是两种,有一种作家是描写他看到的世界,各种各样的人物非常地生动地写出来,写出他看到的故事,虚构的故事,像雨果,巴尔扎克。另外有一种的作家可能生活阅历没有那样丰富,他作品同样丰富,他把自己的心灵当成一口井,不段往里面深掘,从里面涌出了清泉。世界上最丰富的就是人的心灵,像普鲁斯特他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小说同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小说的第一段写一个孩子睡在床上迷迷胡胡,似睡非睡,然后脑子里面产生了很多很多的念头,想入非非,这种东西用文字非常难表达。我想人类的梦境是最奇妙的一件事情,用科学的道理有些现象是无法解释,我是一个很快做梦的人,我的梦境非常丰富。有的人说一个人的智商、他的情感,可以通过梦来分析,这个梦有各种各样的梦,他们说梦有两种,有一种梦是黑白的,有一种是彩色的。我是彩色和黑白的都做。因为有时候做梦会有非常奇妙的现象,我有时候早上突然醒来,我会看一看旁边的钟,一看5点半,还没有到起床的时间,继续睡,然后睡下去开始做梦,早晨最后一觉这个梦境就特别复杂和曲折,这个梦境曲折到梦里面自己过完一生,梦里面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跟他们对话,发生各种各样的纠集,我跑到很多很多的地方去探险,冒险,然后一个什么突然的声音就把我惊醒了,我惊醒了一看钟5:40分,我花了十分钟就做了一个梦,可能就可以写一篇长篇小说。我用文字也无法把它写出来,但是读普鲁斯特文字时感觉他把这种感觉写出来了。我当时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说,我一直想读这部小说,一直等到1986年过了几十年才读到这本书小说,江苏译林出版社的《追忆似水年华》,7本,这不是一个非常好的译本,有些人翻得好,有些人翻得差。就是这么一个译本,让我为之激动了三、四个

    月,我把这个书放在床头,每天上床读20页。这种对心灵的刻画,对大自然的描绘我觉得是真正的艺术。这本书里面有一个翻译者后来我认识了,这个人的名字叫周克西是华东师大的数学教授,但是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去做专业翻译了。《包法利夫人》他去翻译了,翻译了以后还得了全国的非常重要的奖。后来我跟他认识,成为很好的朋友,他经常来找我,后来他要退休了,我就跟他说,如果我是你的话,什么事情也不干,我就把《追忆似水年华》再翻译一遍,最后他说我接受你的建议。他现在还在翻,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两卷。

        第四本书,我推荐谁呢?还是一本外国的小说,我刚才讲的那些小说都可以推荐,包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英国的小说家的小说,美国的福克纳的小说,都可以推荐。但是我推荐了西班牙的《唐吉诃德》,写了一个荒诞的骑士,为了理想做了一些不合适的事情。但是我觉得人类需要这种的精神。

        第五本书,推荐一本散文,其实是有我个人的爱好在里面。《飞鸟集》泰戈尔的一本书,这本书的影响对我很大。我小时候学校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任何书在我手里一天就可以把它读完。我那一年在考完试做游戏的时候摔断了一条手臂,也不能去农村了,只能在家里读书,家里没有那么多的书,只能去图书馆,所以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所有的图书馆都向你开放。那时候上海图书馆不向小孩子开放,但是我找到了一个小小的街道图书馆,大概就两间,藏书不过两三千本,但是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就是很可观的。我到了图书馆,管书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她说要花一毛钱,花一毛钱的话就可以借书,可以每天来借。在两个月的暑假,60天,天天借一本书,一天把一本书看完。在放暑假结束的前一天,那个阿姨就笑,她说你知道你借了多少书吗?我说不知道,她说58本书。我想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有很多的身外之物,你钱财再多这些是身外之物,到时候说没有就没有了,只有一个东西,读书,只要你没有痴呆,这些知识就像被打过一枪一样,不会忘记,终生都会记得。我小时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不做读书笔记,我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个语文老师非常喜欢我,我的每一篇作文他都在语文课上念出来的,她经常推荐我一些书,后来中学图书馆的老师就找到了我老师,他说你们班上的赵丽宏,他读书太快,哪有这样子读的。后来语文老师就找我,你是

    不是读得很快,有没有全部读完?我说全读完了。她说不要这么读,要精读。那个老师也是刚大学毕业的小姑娘,她后来送给我一个笔记本,我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这么精美的,作为一个老师,她也作为一个很贵重的东西送给我。她说我送这个给你希望你用这个笔记本做你的读书笔记,你每读一本书,都要把你看到的好的词语摘录下来,但是一、两个月我就不想做了。因为原来我读书是很流畅的,现在是一边读还要一边想,这个地方不错,我要把它抄下来。抄的时候写字又不快,读书可以一目十行,读书要一个字一个字写,后来我发现很不划算,我就不做了。后来老师发现了,我写了一篇作文又被她那来念,但是她的脸上闪过一丝不相信的表情。其实就是写一个钓鱼的情景,我钓鱼的时候看到一条银色的漂亮的弧线划过,我特别写的很生动,老师觉得一个读初一的小孩不会写得这么生动,我说这是我写的,老师问我,你那个笔记是不是可以给我看。我说我没有记,我只记了一点点。后来我把我的想法表达给她,第一层我觉得读书很慢,第二我说我在抄的时候我就产生了疑惑,这些文字我抄下来干什么?这些是别人的文字,我说我写作文的时候不会去抄。后来老师听我讲了以后,她笑了,这个笑是由衷的,她后来说好了好了,以后你照你自己的方法来做,写作文就要按照自己方法写。但是读到泰戈尔的《飞鸟集》的时候,我非常意外地把这个书抄了一遍,这个书的字数很少,都是很诗意的文字,有时候是一种哲理,有时候是对大自然的描绘,但是非常幽深,使你产生很多联想。我第一次读就觉得非常神秘,而且这里面的文字每一段都非常吸引我。“杯子里的水亮晶晶,大海里的水黑沉沉。小道理可以用文字说明,大道理只有沉默”。就这样的文字,我一边看一边想,他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文字。因为《飞鸟集》,我在图书馆里找到了所有他的书,他的诗歌,他的散文集,他的小说,他的戏剧,包括关于他的评论和传记,我在中国读泰戈尔读的比较多的。前几年我带一个作家代表团访问印度,在印度文学院要演讲,我讲泰戈尔,印度的作家非常惊奇,说你怎么对泰戈尔了解那么多。我也感谢中国的翻译家,把泰戈尔的《飞鸟集》全部翻译出来。前年,有一个印度记者来采访我,因为我写过泰戈尔的文字,《小鸟你飞向何方》,这是我大学的时候写的散文,我也写过泰戈尔的诗,他非常惊奇,怎么中国人对泰戈尔了解那么多。现在印度在上海的理事,经常有什么也是经常找我,因为我对泰戈尔的了解比他们

    还多。泰戈尔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母语是孟加拉语,他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他用英语写的书在西方世界一出版,非常轰动。他们第二年把这个奖给了他,泰戈尔担当得起这个奖,他就是一个大师。泰戈尔对徐志摩是很好的,他把徐志摩当成是儿子。在上海有一个泰戈尔的铜像。     第六本书,我推荐一本中国的书,谁呢?不二人选,鲁迅。推荐散文就一定是鲁迅了。五四以来,中国的作家,他的影响,他的成就,他的思想深度,他的独特性,鲁迅现在还没有被超越,有些人不同意我这么说。我觉得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对历史的见解,对人性的描写,文字表达的独特性,我讲的大师的标准鲁迅是达到的。还有周作人,他的弟弟也是,但是他是不能跟鲁迅比的,同时代的作家也都不如鲁迅。我喜欢他的两本书,一本是《朝花夕拾》对童年对故乡的回忆,另外一本散文诗叫《野草》,是鲁迅早年的书。《野草》是鲁迅在一个困惑的时代,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他不知道怎么寻找光明,但是他不断寻找,他把这个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非常独特的文字,里面有抒情有疑问,也有简单的故事,读《野草》我觉得跟泰戈尔的《飞鸟集》异曲同工。一本书在当时使人感动,使人深思,把它翻译成另外一种文字,也可以使不同国度的读者感动深思,过了一百年,一百年后的读者还是会被感动深思,肯定就是经典,肯定是那个时代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哪怕是薄薄的一本书他也是大师。我跟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先生是朋友,有很多交往。今年他去世了,做鲁迅的儿子是很难的,他处处被人关注,而且很多人用鲁迅的要求来要求他,周海婴好在不是作家,他是一个搞科技的人,我跟他交往觉得他很正直也很智慧,也很低调,他担当得起鲁迅之子这个很重的头衔。我推荐鲁迅的《野草》,不是说不读鲁迅的其他的书,鲁迅的每本书都值得读。文革中所有古今中外的经典,优秀作品全部受到批判,只有一个最好的作家没有被批判,就是鲁迅。我们研究这个历史不要忘记这个事实,鲁迅的书对我们国民性的成长保持一种刚正的姿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当年我们读《毛主席语录》很多人都会背,在座的老年人我想还有很多人都会背,当时只有一个人跟毛主席一样出语录,就是鲁迅,我现在还有鲁迅语录,都是年轻人编的,虽然编得不好,但是里面都是很有意思的话。

        第七本书,我还是推荐散文,美国的一本散文。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个作家在30年前中国人很少人知道,在美国无人不知。他写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写的是一个智者在乡村隐居,观察各种各样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流水、山峰等等,这个书的翻译者也很好,徐驰。后来我写了好几篇文章推荐这本书,当时这本书还不太为中国人注意。当时在美国19世纪有一批作家他们用文学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人类和大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80年代初期,拿到一本好书,会忘记周围的一切,我那时候住在浦东,离市区很远,上班都要经过黄埔江隧道,整个隧道里面全是车常会堵车,我记得有一天我再隧道里面堵车,我读了几十页《瓦尔登湖》,旁边好多人都在闹,但是我一点感觉都没有,在隧道里面大概待了一个小时多,但是我觉得只有几分钟,因为我完全沉浸在书里面。我写过一篇文章叫“躲进书里”,躲进一篇好书里面,世界上一切烦恼都会忘记。

        第八本书,中国的散文,谁呢?巴金。他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前辈,也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位大师,文豪。我小时候我的阅读经验里也读过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但是说实话,巴金的书在我少年时代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并不是他写得不好,因为他写的都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寻找幸福,寻找真理寻找光明,最后总是头破血流,悲剧的下场,非常沉重,对一个生活在阳光下的少年人,读这种灰色的,沉重的小说读起来会很累。但是我读巴金的小说,觉得他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人。我知道他是上海作协主席,我曾经在作家协会门口站了半个小时,希望他能出来,当然他没有出来。我第一次看到他是在1967年年初,上海在文化广场开一场批判大会,批判上海的文化名人以巴金为首。而且这个批判大会通过电视直播,我当时可以看到,他就是一个被批判的形象,胸口挂着一个大牌子,整个过程都是尖利的口号和侮辱人格的话。巴金的表情我现在记得,无奈的,痛苦的表情,没说一句话。但是看这个批判会的直播,我没有感觉巴金是一个坏人,我对他充满了同情,我觉得他是一个好人,不是像你们批判得那么坏。一直到文革结束,1977年春天,上海开了一场文艺座谈会,我也被邀请,我是被邀请的最年轻的作家。开会以后,有人就

    跟我说,巴金来了,我那天就没有心思开会,我就跑去看,第一眼看到他,心里就一震,十年前他的头发是灰白的,十年以后,他是一头白发。上海的文汇报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叫《一封信》,那次会议结束了以后,我跟着巴金,在上海展览馆的广场上,他跟他的朋友讲话,当时我觉得巴金是一个遥远的天空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及。后来我渐渐地读到他的文字,他开始用篇幅不长的,文字朴实的,态度真挚的,思想深邃的文字来回顾自己的人生,剖析中国的社会,反思文革。文革结束以后,他一直要求说真话,说真话是为人最基本的东西,但是这对中国作家来说,这是非常难的东西,你把自己内心的思想全部和盘托出,这么真实地做出来,很难做到。这种虚伪和空话、假话成为一种惯性,很多人一写文字就会言不由衷,会把自己的真实掩藏到深处,把讨好舆论的文字写出来。巴金说真话,他用他的文字告诉大家,他不仅要解剖社会,还要解剖自己,他把觉得每一件自己做错的事情他都要写出来,批判自己,解剖自己。我读他的文字产生了震撼,只有在读一个作家有过这样的感觉,就是法国卢梭的《忏悔录》,把他年轻时代做过的荒唐的念头,全部真实地写出来,但是你读的时候心灵很震撼,你不会觉得有这些不好念头的人是坏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巴金使我产生相同的联想。读得多了以后就产生了念头,我想和巴金做一点交流,后来我写了一封信给他,正好我刚刚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我把他寄给他。我说很想得到你的书,希望能在上面得到你的一句话,我这个信寄出去了以后,我心里面有一点后悔,不知道他会不会理会我,他都不知道我是谁,我要麻烦他,很不应该,我认为他不会给我回音的。想不到就在我这个信寄出去的三、四天就收到。我住在5楼,每天有稿费单和信件的时候邮递员都会大叫我的名字。我那天也不知道是什么,一个大信封,挂号信下面要签名字,一看是“巴金”。里面是他刚出版的书,他帮我写了两行字,“丽宏同志,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巴金”,这就是他的风格,非常朴素。但是他一生的写作经验,要写就是写自己最熟悉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我真的很感动,想不到他这么快就回信。后来我有机会跟巴金交往,后来他女儿经常说的,你要想来经常来。巴金后来出的每一本书都寄给我。他住院以后,他的女儿打电话给我,说爸爸很喜欢听音乐,但是唱片很少。他女儿知道我自己录了很多古典音乐的带子,我把所有认为他喜欢的带子都挑给他。很

    长时间,他的二八的录音机里面放着是我送给他的带子,他的晚年是很痛苦的,躺在床上无法表达,但是他的思想还在表达。他要求安乐死,觉得活着没有尊严,连累家人。但是不可能,大家都希望他活着,活到最后我们不敢去看他,因为确实很惨,最后一次我看他,我记得那次是一个春天,我买了一大束牡丹花,那天他握我的手,握手得非常紧,这种握手的力量不是病人的力量,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巴金去世的时候我是在他身边,他的家人,还有几个作家我们都陪着他,他最后一刻我在他的身边,我们心理充满了敬意,尽管他活了100岁,但是我们还很难过。他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作家的良心。我推荐巴金的的书就是《随想录》。

        第九本书,我推荐一本传记,这是一本励志的书。我推荐的是美国作家欧文斯通写的《马背上的水手》,他写的非常有激情,值得看。欧文斯通是一个非常好的写人物传记的作家,他的每一本书都值得看。当然看传记不仅仅是欧文斯通,中国人也有很多写的很好的传记。

        最后我推荐一本书,大概大部分人都没有看过,是一个法国作家写的,罗素,也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是一个哲学家,他写过一本书叫《西方的智慧》,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因为这本书是写西方的古典哲学,从亚里士多德一直谈到20世纪西方的哲学,你读这本书,你对西方的哲学的源流和最主要的哲学家你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因为写的既通俗又深刻,而且很生动。哲学就是人类的智慧,人类用我们的文字、语言来表达我们的内心思想,内心世界的活动,就是人类的智慧。这种智慧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已经把它发挥到了极端。庄子,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孟子,任何一位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文字都是在人类的哲学领域里面占巅峰的位置,而且我们那些先哲可以用最简短的文字把最深邃的思想表达得那么透彻。过了几千年,外国人用几百万字的话,其实我们的先哲用几十个字就说得很清楚。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我们中国古典的哲学一定要有一点了解,这也是中国人的最高智慧,这些就跟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一样的,是在人类智慧、情感的最高巅峰上的。

        好了,我讲完了我的十本书,其实不是十本书,我们有可能有时间的话尽可能地读好书。中国人古代有一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营养和良药,有些书是垃圾,有些书是毒药,是会误人的。要读的话就读那些好书,有益于你的,有智慧,有真情的那些书。最后送一句话,我们共勉,希望在我们所有的生命中,有一个朋友我们永远不要拒绝它,就是世界上的有价值的好书,谢谢大家!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