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孙子其人、其书及其智慧
李直 2011-09-07
浏览量:1874
我们关心和了解苏州,不能不关心和了解孙子。
苏州有一个寺、一首诗、一本书,大家都知道。你知道吗?
这一本书是什么书?是谁写的?我们从中学习什么?这本书就是孙子写的《孙子兵法》。下面我对这些问题作一些解读。请先听一首《孙武之歌》。
一、孙子其人
孙子名武,字长卿。人们尊称他为孙子或孙武子,吴孙子,兵学鼻祖、兵圣、兵学伟 人、中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也有称他为武圣的。否定孙子其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他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今山东惠民)。生卒年代不详,大致与文圣孔子同时代(孔子是公元前551年——前479年)。
孙子青年时期仍“避乱奔吴”,主要活动在吴王阖闾时期(前514年——前496年)和吴王夫差前期(前495年——前482年),在吴国大约有30多年,应该说苏州是孙子名符其实的第二故乡。
孙子的功绩,据《史记》、《吴越春秋》等历史文献记载,主要有:著述兵书,以《兵法》见吴王。孙子到了吴国后,隐居在何处?我们在1987年出版的《中国一百个军事家》孙武篇中说他“隐居在吴都西部的山林地区”,我在1994年出版的《中国军事辩证法思想发展轨迹》一书中进一步说:“隐居在苏州西部靠太湖边的山林地区”,在此著述兵书。《吴越春秋》说他“辟隐深居”是可靠的。经济多研究者和专家如管正多年的调查、考证、讨论、研究,认定穹窿山茅蓬坞作为孙子隐居纪念地,这在目前尚无考古新发现的情况下先定下来,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意义的。《兵法》写好后,经好友伍子胥的七次推荐(《史记》载),于前512年面见吴王阖闾(阖闾3年)。地点在何处?近年来,据专家考证,是在香山南的吴王离宫——南宫晋献《兵法》。由此南宫就成了《孙子兵法》首次面世地点。在南宫附近还有“吴宫教战”斩二妃(二妃墓)、演兵场、拜将台等遗址。这些文献记载和遗址都说明,孙子隐居在苏州山林地区,《孙子兵法》诞生在苏州,其依据
是充分的,可以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地说,苏州是孙子的隐居地,是《孙子兵法》的诞生地。为了纪念孙子,2004年10月28日经苏州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确认,每年5月12日为《孙子兵法》诞生纪念日(寓意前512年面世)。
“西破强楚”。孙子为将后,从公元前512年冬开始,就筹划攻打楚国,经过充分准备,于前506年冬,奉命率3万吴军从苏州阊门南濠出发,越太湖,经胥溪入长江,到淮水,逆水而上,直达汉水,五战入郢,攻下楚都,打败20万楚军,取得辉煌胜利。至今阊门外南浩街还有孙武纪念塔。
“北威齐晋”。吴王阖闾为了争当霸主,利用破楚声威,先打齐,再伐晋。齐王无奈,只好将爱女远嫁吴国,做了阖闾的儿媳妇,暂时避开了吴军的打击。到吴王夫差前期,在孙子、伍子胥等人的襄助下,先后征服了鲁国、陈国,前484年,又亲率吴军主力伐晋,直达宋、卫、郑、晋四国交界的黄池(封丘东南)。晋国被迫在黄池举行会盟仪式,将霸主地位让给吴国。这是吴国最强盛时期。
“南服越人”。在历史上,吴、越之间曾多次发生战争,并互有胜负。在阖闾时,大的战争就有3次,最后阖闾在携李(吴江的平望、梅堰一带)之战时,被越戈击中足趾,发炎去世。在夫差前期,为了报杀父之仇,他于接替王位的第二年(前494年)兴师伐越。吴、越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水战。舟师大战于夫椒(今苏州洞庭西山,不是绍兴附近的小夫椒山)。越王勾践战败,夫差直追到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勾践只得向吴王请降。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接受了勾践求和、称臣、进贡的要求,这就为后来灭国埋下了祸根。这次太湖水上大战,是我国占争史上的奇观。孙子和伍子胥立下了赫赫战功。
以上主要功绩都说明,苏州确实是孙子功成名就之地。也是孙子实践《兵法》之地。
到夫差后期,经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特别是逼迫“伍员自刎”以后,夫差很快从颠峰跌落下来,不久就被越所灭。在这之前,孙子功成名就后,就归隐山林,放弃名利,潜心修缮兵法,以传后世。最后,“善终”吴地,而且有后,名驰、明、敌三子。战国时的孙膑,三国时的孙权,民国时的孙中山,都是他的后世孙。据《越绝书》载:姑苏巫门外十里有“孙武冢”。由此可见,苏州也是孙子归隐终老之地。孙子将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都贡献给了吴国。
二、孙子其书
《孙子兵法》一书,为孙子所著,这是谁都否定不了的,但是并不排除其书也有后人(特别是门人)的补充。
这本书共有13篇,即: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它不是81篇,也不是孙膑所作,不同于《三十六计》,更不是“专门讲欺诈骗人的书”,而是百读不厌的《兵法》杰作。被后世尊称为“兵学圣典”。全书约6000字左右,320多句。
此书揭示了军事领域的一般规律,首创了我国传统兵学体系,具有超越时空的指导价值。
这本书,对当时吴国的“强国争霸”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对后来的中国。对世界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得到了普遍重视,广泛应用,世代颂扬,世界传唱。
在中国,历代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战国时,《韩非子》中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三国时,曹操苦心钻研《孙子兵法》,并开创了注释《孙子兵法》的先河。到唐代,善用兵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孙子兵法》赞不绝口。民国时期,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就中国历史来研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13篇,那13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他认为,中国的军事哲学是孙子首创。孙中山本人就是一位坚持武装斗争和“以占止战”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军事思想的伟大代表人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夸孙子是“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孙子的军事哲学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总结出了独特的军事思想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根据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提出并论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重大举措。这些新论述和新举措是新时期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指南,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世界上,《孙子兵法》得到了广泛流传,形成了学习《孙子兵法》热。目前已有数十种不同语种的《孙子兵法》译本,其中在中国周边国家和美、英、法等国家和地区约有780多种版本。《孙子兵法》已成为“世界第一兵书”。许多外国军事院校和研究机构,直接把《孙子兵法》作为教材和重要研究资料,以探索指导未来战争的规律。美国西点军校就是这样做的。从世界范围看,人类对军事规律的认识,出现过三个交峰,我在1994年《中国军事辩证法思想发展轨迹》书中写了,这就是:中国古代孙子的《孙子兵法》是第一个交锋,近代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第二个交峰,中国现代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是第三个交峰。三个交峰代表了三个时代。其中有两个交峰出现在中国!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荣耀。这些伟人,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不能否定其交峰的价值。
在当前,《孙子兵法》不仅广泛应用军事,也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管理、外交、体育等领域。体育竞赛就要用到《兵法》。日本的平间洋一教授说:“如今可以在日本任何一个角落发现《孙子兵法》的教诲和影响。”在日本市场上可以购买到小朋友学习《孙子兵法》内容的图文并茂的书籍。人称“经营之父”的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我成功的法宝”。企业家大前研一说《孙子兵法》是“最高的经营教科书”。美国学习应用《孙子兵法》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民间有近百个孙子研究学会,协会,俱乐部在频繁活动。2001年“9.11”事件后,更掀起了学习、传播《孙子兵法》的热潮。国务卿希拉里访问中国时引用《孙子兵法》中“同舟共济”的话,温家宝总理还加了一句:“如左右手,携手共进”。这些都说明,《孙子兵法》一书已在世界各地的许多领域中显示出久盛不衰的生命活力。
三、孙子智慧
我们学习《孙子兵法》是为了什么?为了学习孙子智慧。孙子是人,不是神。但是他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位“智者”、“圣人”。学术界都认为,他是中国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上智”者、“圣智”者,是最有智慧、最聪明的人。他写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的瑰宝,不仅仅是部兵书,更是一部智慧之书。苏州的管正同志对此有专门论述。它不仅是打仗的智慧,更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智慧,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一把启开我们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学习《孙子兵法》就是为了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什么是孙子智慧?孙子的智慧不是耍小聪明,不是斤斤计较一些小事情,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全局的高度看问题,运筹帷幄,解决问题。从说文解字角度看,智慧的“智”,其意是了解和掌握知识要做到“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慧”的意思是“心里要想到手上拿的两个扫帚把地上打扫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从哲学的角度看,孙子的智慧就在于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找出规律,顺应规律,用好规律,而且要先人一步。因此,孙子成了拥有大智大慧的人。概括地说,智慧就是讲人的智商高,人的正确思维方法,超人才干,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孙子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孙子兵法》的论述和名言名句中。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这些名言名句,以此全面提高我们的科学素质,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做一个有智慧的人,用智慧渡过一生,这就叫智慧人生。在孙子的这些名言名句里,充满了智慧。这是孙子传给我们的智慧。体现孙子智慧的名言名句很多,这里略
举数例,并加以简要说明。
1、“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计篇》)。这是将帅的“五德”。其中把“智”放在第一位。在中国古代,“智”与“知”相通,在《孙子兵法》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有人统计为88次。“智 ”比“知”更进了一步,要求更高了。它要求用智慧创新。如今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与智慧更加重要了。“信”,强调赏罚有信,延伸至今包括信念、信心。“仁”,与孔子说的“仁”相通,孙子强调要爱护士卒(“视卒如婴儿”、“如爱子”——《地形篇》)、保护民众(“生民之司命”——《作战篇》,“唯民是保”——《地形篇》)、要开展批评教育,批评教育也是一种仁爱。“勇”,敢打,不怕死,在今天可理解为敢于负责,敢为人先。“严”,严于律己,严格要求,严肃法纪,这是无声的命令。综合起来理解,这五个字强调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识人和用人。这五个字讲的都是做人和用人的智慧。
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篇》)。这是非常有名的一句话,从哲学上说,是指彼和己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孙子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可以说这是《孙子兵法》的灵魂。这个原理可以应用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中夸赞说:这句话“乃是科学的真理。”其含义很多很广。企业家用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人优我转”,就可以成为企业家的智慧,经营者的智慧。
3、“多算胜,少算不胜(《计篇》)”。强调办事要有筹划,要有计算,要统筹兼顾。凡事三思后行,胜利把握才大。这就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就是智慧。
4、“择人而任势”(《势篇》)。强调“择人”,“任势”在人。准确用人,把握大势,特别重要。要知势,用势,造势和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取胜。
5、“以正合,以奇胜”(《势篇》)。奇正之说,变化无穷。巧用奇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巧”字就是智慧。中国毛泽东和美国尼克松,都重视奇正之说,用“小球带动大球”,建立了外交关系。
6、“避实而击虚”(《虚实篇》)。强调避强击弱,因敌而制胜。这是用兵的一般规律。但有时也可制造假的虚实,有时也可以“避虚击强”。
7、“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时候搞得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用兵贵在速胜,不应旷日持久。久拖下去,是最不明智的做法。“兵之情主速”(《九地篇》)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8、“合之以文,齐之以武”(《行军篇》)。这里讲的又是一对矛盾,有文必须有武,要文武兼备,才能使人心服口服。什么时候都需要文治,也需要尚武精神。
9、“我专而敌分”(《虚实篇》)。强调集中兵力,以少胜多,以劣胜优。毛泽东运用孙子的智慧,打了许多胜仗。
10、“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这是取胜的重要法宝。在今天看来,如果能做到同欲,同心,同向,同享,同乐,什么矛盾都可以妥善解决。这是最大的智慧。
11、“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九变篇》)。有智慧的人,一切都能从利与害的两个方面思考和行动。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和精髓。一切以核心利益而动。
12、“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强调以谋取胜,用好谋略是上策,是最明智的选择。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事文化尚智用谋的特征。
13、“不战而屈人之兵”,“必以全争于天下”(《谋攻篇》)。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这也是他对战争所希望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直至今天,我们一直坚持继承和弘扬孙子的这一思想。推动世界持久和平。
以上经典名言,都是孙子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确实是人类智慧的宝库。
孙子的智慧给我们的启迪将永远存在。
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东吴大地上,孙子文化灿烂辉煌,孙子智慧永放光芒!
让我们加强团结,加强研究和宣传的力量,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孙子文化,推动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