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黄菲   2011-11-14

    浏览量:218

    视频播放

        11月14日为世界糖尿病日,今年是第20个糖尿病日,糖尿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发达国家近几年来发病率居高不下,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中东国家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糖尿病发病情况日趋严重。 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与年龄及体重指数相关,中国基层糖尿病患病人数剧增,形势严峻。中国人为好发人群:现在病人多,富裕国家华人在 10% 以上。节约基因学说,基因改变慢于环境因素的改变。患病率剧增的环境因素:生活水平提高:热量密集型食品增多、平均寿命延长:老龄化、医疗条件改善:警惕性及发现率提高。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对糖尿病的无知、热量摄取过多、体力活动减少而导致肥胖、心理应激增多。

        中医对糖尿病病因的阐述:禀赋异常:“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易得糖尿病,过食肥甘:“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久坐少动:“久坐伤肉”,肉伤则脾气运行不畅,少动则脾气凝滞,化生痰浊。情志失调:阴虚火旺之人易出现情志不遂,情志过极都可以引起气机不畅,从而转消肌肤,形成消瘅,尤其是怒。

        糖尿病的危害:尿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肿瘤之后的第三号杀手。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不便以及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并发症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甚至导致残废和早亡、巨大的资金和资源上的浪费。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血管并发症: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足;微血管并发症:眼底病、肾病;神经并发症: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

        小结:糖尿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号杀手、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尤其是并发症)给社会及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静脉葡萄糖氧化酶法血糖,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

        可能患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不明原因的口干,容易口渴;;不明原因的消瘦,体重迅速减轻;疲乏虚弱,工作时不能集中精力;体态肥胖,同时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皮肤上

    易长“疖子”或其他化脓性炎症,或易发尿路感染外阴瘙痒或皮肤瘙痒,外涂一般皮肤科药物无效;视力减退或看东西模糊不清;双脚足趾麻木或刺痛,或经常感到头晕眼花;年轻时有过多次小产、死胎、巨大婴儿、羊水过多等生育史的女性;恶心、呕吐或腹痛而找不到胃肠道原因;四肢酸痛或腰痛;性欲减退或阳痿、月经失调;习惯性便秘等。

        出现以下情况你可能有糖尿病并发症:小便泡沫多、蛋白尿、甚至出现尿毒症;肢端感觉异常(麻木、针刺感、灼热及感觉迟钝呈手套或短袜状分布,温度觉下降,患者可能洗脚时或用热水袋烫伤,引起感染,局部溃烂、坏疽,糖尿病足、甚至截肢、败血症导致死亡)、痛觉过敏,溃烂,走路时下肢不适,休息会儿缓解;神经根病变可导致肌肉萎缩。自主神经病变可出现多汗、少汗或无汗等排汗异常、腹胀、腹泻或便秘。持续性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排尿无力、残余尿,和性功能下降。无痛性的心肌梗塞易漏诊和误诊,使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底出血甚至失明,眼底检查可发现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出现;皮肤水泡,胫前暗红色小丘疹,易感染。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蛋白尿、浮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贫血。 

        糖尿病神经病变:感觉神经,手足麻木、刺痛、发凉或烧灼感、夜间以及寒冷季节加重。运动神经,肌无力、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植物神经,腹泻/便秘交替、尿失禁、尿潴留、体位性低血压、心悸、去神经心脏。颅神经,动眼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

        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失去痛觉、肌肉萎缩、手肌萎缩。局灶性神经病——动眼神经麻痹。

        糖尿病病足:糖尿病病足是DM较为特征性的病变。常因下肢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及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

    在悬崖边上搭建坚固的护栏,远比在悬崖下准备救护车重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

        对糖尿病无知: 多懂点儿

        热量摄取过多: 少吃点儿

        体力活动减少: 勤动点儿

        心理应激增多: 放松点儿

        必要的时候:   药用点儿

        勤动点儿:  加强体育锻练,避免超重或肥胖

        放松点儿:  保持平常心,避免应激

        必要时药服点儿:可用降压药、调脂药、降黏药,甚至降糖药和减肥药

        糖尿病防治:一级预防:中等强度减轻体重、每天步行半小时就可使超重的IGT者发生DM的机会减少35~58%通过二甲双胍治疗IGT和IFG者,可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可减少25~31%。

        二、三级预防:降糖治疗:控制血糖,可减少12%的DM相关并发症;控制血压:可减少24%的DM并发症和32%的相关死亡;降脂治疗:对胆固醇>200mmg/dl的DM患者采用降胆固醇药物治疗,可以减少25~45%的CVD事件和43%的死亡;抗血小板治疗: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可使DM患者心肌梗死降低约30%,卒中降低约20%。

        糖尿病中西结合治疗的目的:糖尿病病人不得并发症、有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不残废或早亡。

    教育和心理疗法:教育:增加糖尿病知识,减少无知的代价;心理:正确对待糖尿病,“ 既来之,则安之 ”,“ 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

        饮食疗法:控制总热量:主食、副食、零食;合理营养成分:碳水化合物(55%)、脂肪(25%)、蛋白质(20%);少量多餐:一天不少于三餐,一餐不多于二两;高纤维饮食:粗粮、蔬菜、水果;清淡饮食 :少油、少盐、低糖;不动烟酒:戒烟限酒。

        

        食疗注意事项:1.只吃全麦面包和全谷类2.不用氢化油脂和尽量减少动物油脂3.少食用白面粉制品、盐4.低脂、高蛋白、高纤维、复合醣饮食可减少胰岛素需求5. 禁食垃圾食物6.食物包括蔬菜、糙米、坚果、全麦、酸乳酪和低糖水果  、大蒜。7.少量多餐8.严格控制食盐,每日不超5~6g

        不宜吃的食物:各种酒、烟、热茶、肥肉、蜂蜜、巧克力、蛋糕、甘薯、藕粉、栗子、粉条、地瓜、芋头、甘蔗、某些水果、油炸烧烤类、盐腌制品、加工肉制品(肉松、肉干、香肠)、汽水可乐类、罐头类、话梅蜜饯类、冷冻甜品、方便面类。

        适宜吃的食物:粮食类:高粱、荞麦、玉米、葱米、小麦麸、莜麦面、赤小豆、绿豆、蚕豆、扁豆、豇豆、黄豆、豆腐渣。蔬菜类:南瓜、苦瓜、洋葱、黄瓜、大蒜、韭菜、番茄、山药、丝瓜、胡萝卜、菜、菠菜、萝卜、冬瓜皮、空心菜、山芋叶、莴苣、竹笋、葫芦、茄子、冬瓜、生菜。水果类:柚子、罗汉果、猕猴桃、苹果、紫葡萄(连皮)、柠檬、杏子、杨梅、桃子。动物:猪精瘦肉、家禽、鱼肉。水产品:鳝鱼、紫菜、海带。其他:槐花、米醋、豆腐、菌菇类(平菇、金针菇、香菇、黑木  耳、银耳、)枸杞子。

        平时的生活注意事项:1.均衡的饮食2.三餐要定时,少量多餐.3.尽量避免外食4.习惯食物的淡味a)避免吃太咸 b)先吃菜,最后才吃少量的饭 c)选择新鲜的材料d)选择当季的食物

        中医食疗方

        (1)苦瓜蚌肉汤:苦瓜250克,蚌肉100克。活蚌用清水养2天除泥味后取肉,同苦瓜煮汤;以盐油调味。喝汤吃苦瓜和蚌肉。食用天数酌情而定,适用于上消型,养阴清热,润燥止渴。

        (2)山药百合:山药50克~60克(鲜品100克~120克)、百合60克。山药洗净切成片,与百合同煮。供四季食用,用于心烦易饥者。

        (3)杞子黄芪蒸鳝片:枸杞子30克,黄芪30克,鳝片若干。用瓦锅加适量清水煮鳝片,再入枸    (4)南瓜汤:南瓜1000克切块,加水适量,煮汤熟后随饭饮用。南瓜富含维生素,是一种高纤维食品,能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并能增加饱腹感。

        (5)炒苦瓜:苦瓜250克,洗净切块,炒时加食油、盐适量,佐膳。苦瓜性味甘、苦,既能清

    热解毒、除烦止渴,又能降低血糖。

        运动疗法:持之以恒:每周5次以上,每次半小时以上。量力而行:避免强烈、竞争性运动,适宜心率 = 170 - 年龄。有氧运动:强度适中、时间较长、有节奏的全身运动。

    运动的益处: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减轻体重,纠正血脂异常;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预防骨质疏松。

        运动的原则:量力而行,运动量适宜、运动量太小达不到治疗的目的、运动过量又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运动前的准备:选择合脚的运动鞋和棉袜,特别注意鞋的密闭性和通气性,既不能进去沙、石子之类的东西,又能保证通气;选择平整的场地,防止意外,场地平整,避免车流拥挤;早晨锻炼应该避开雾天,雾天使废气不易消散,含有苯、二氧化硫等多种化学物质和较多的病原微生物,人体若大量吸入会影响健康。

        什么时候锻炼最好?以早餐或晚餐后1小时开始锻炼较为适宜,餐前锻炼:未进食而低血糖 或 未服药而高血糖;餐后即运动:容易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提倡:晚餐后1小时进行锻炼;因为中国人多半习惯吃丰盛的晚餐,而且饭后主要的活动是看报纸、看电视,这对控制血糖和减轻体重十分不利。

        如何运动?5-10分钟,运动前热身,从慢到快。20-30分钟,运动过程,运动量从小到大。5-10分钟,恢复过程,从快到慢。

        药物疗法:口服降糖药、胰岛素、降压药、调脂药、降黏药、减肥药;对症治疗药物;中药:辅助降糖、降压、调脂、降黏,减轻症状,预防糖尿病的相关病变。

        糖尿病监测:血糖:每月至少1次血糖谱(4或7次/天);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每2月1次;尿常规:注意尿酮体、尿蛋白及血球;体重/血压:首诊必查,1次/3月,此次高下次再测;血脂/血黏 :首诊必查,1次/每年,此次高下次再测;肝肾功、心电图、眼底:根据病情决定次数。

    监测糖尿病的五项达标:体重达标:减肥-对付臃肿的杀手;血糖达标:降糖-对付甜蜜的杀手;血压达标:降压-对付无声的杀手;血脂达标:调脂-对付油腻的杀手;血黏达标:降黏-对付黏稠的杀手。

        肥胖与糖尿病息息相关。肥胖是2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可使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变差,体重每增加1kg,患糖尿病的危险就增加5%; 80%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肥胖,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会因为肥胖减少8年的预期寿命。

    中医对糖尿病认识:病理过程经过“郁、热、虚、损”。病位在五脏,以脾(胃)、肝、肾为主,涉及心肺。阴虚或气虚为本,痰浊血淤为标,淤血贯穿始终。中药苦酸之品能降糖(70多种中药可降糖)。

        中医对糖尿病前期防治: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此时中药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中医——糖尿病前期病机:糖尿病前期是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兼夹为病,而食郁为其发生的基础 

        中医——糖尿病前期辨证论治:糖尿病前期重在早期预防,提倡治“未病”。其中肥胖或超重者多属痰浊,中等体型或消瘦者多属阴虚。痰浊者总以消膏转浊为要,气滞痰阻者治以理气化痰,脾虚痰湿者治以健脾化痰,化热者佐以清热;阴虚气滞者治以养阴理气,消瘦者勿忘养阴。 

        糖尿病中医病名释义:消渴,消:消瘦、消耗;渴:口渴多饮;消瘅、肺消、消中、肾消。糖尿病(消渴)病因的中医认识: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禀赋不足。

        饮食失节:《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禀赋不足:《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情志失调:《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月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名消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 

        

    劳欲过度:《外台秘要?消渴消中》:“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现代医家认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多从络脉学论治:眼络:视物模糊、失明。肾络:精微失摄、开阖失司。脾胃之络:纳呆、腹胀、呕吐、呃逆、便秘或溏泻。心络:心悸、心胸痛、胸闷。脑络:中风、痴呆、神志不清。肌肤之络:少汗或多汗、肌肤甲错。四肢之络:肢体疼痛、麻木、冷热感异常、足部溃烂。宗筋之络:阳痿。

        糖尿病胃肠病辨治: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除了辨证论治外,中成药如:保和丸、六味安消胶囊、参苓白术散胶囊、葛根芩连胶囊、补脾益肠丸,还有针灸拔罐耳针等均有不错的疗效。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病机,中医药治疗中除辨证论治外,一些中成药如:血塞通软胶囊、活血通脉胶囊、丹参片、银杏叶片等均为临床疗效显著的常用药物,还有一些注射液如:醒脑静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也是临床常用注射剂,疗效显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表现:其主要病机以气虚、阴虚、阳虚为本,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血瘀是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中,最有特色,最方便,最易被接受的方法:足浴法。中医认为,足部是三条足阴经和三条足阳经循行的地方,有第二心脏之称,足部是全身的缩影,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加上水是熏洗的媒介,水温、静水压、浮力、水的摩擦等物理作用在洗足时可对人体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使人体排汗量增加,血压下降,尿量增多,缓解肌肉痉挛,影响血液再分配,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并使回心血量增加,有利于增强心脏的功能,改善肝、肾、胃肠功能。

        小结:西医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中医来讲,可以根据不同的症候特点,辨证分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糖尿病前期及有些并发症西医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能靠中医来解决。

        中医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特点:整体调控;改善症状效果明显;降糖作用不确定;减少口服降糖药的继发性失效;有类似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应;适于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及其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

        中药治疗糖尿病:修复和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生地、黄连、人参;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山萸肉、五味子、山楂、乌梅;减少胰岛素抵抗:桑叶、夏枯草、黄连、黄芩、黄柏、麦冬、玉米须;延缓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五味子、虎杖、桑枝。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