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地理:水乡的印记
朱剑刚 2012-05-19
浏览量:817
我们苏州市地学会是跟地学有关的组织,地理、地质、地震这些都在一起,所以涉及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想到的苏州的方方面面有关的特色就是水,苏州水乡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表面的可以看得到的东西以及它能够说明内在的内容,这个题目就叫做水乡的印记,实际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苏州城里面、周边的郊区随便看一下都能看到很多水乡的特色,可以从地理的角度去理解它考虑它。比如说从苏州的苏字写法入手,但是当我们把繁体拿出来的话,不管是篆书还是宋体只要是繁体字都是有三部分组成的,上面是草字头一个是鱼一个是禾,这个字本身就是我们常用的那四个字,我们苏州是在鱼米之乡,从这个字上面关键要注意到的鱼米之乡它形成的核心的原因条件就是我们今天这个主题水,必须要有水才能够草木繁盛,才能够养鱼种水稻,才能形成我们苏州这么富饶的地方。苏州的乡下,怎样的水的印记,这个地方是卫星照的局部,有房子有河流有湖泊,从照片上我们看到苏州的原滋原味的苏州乡下的房子它在布局上最大的特点是沿河,这是一个,为什么要沿河,我们说的这个地方的乡下的房子,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生产都是离不开这里的河流的,比如说淘米、洗菜要在河边上,你要出行之前是不通汽车的,所以最原始的时候是用船,实际上在农村这块地方,造房子往后是第二间,就会觉得不方便。比如说这地方有湖泊有鱼塘,东边是一个很大的湖叫澄湖,那边的风景特别的漂亮,有些大觉寺的遗址,文化的氛围也还是比较浓厚的,能够看到不少的东西。这张照片我抽了个下午的时候,已经有好几年没去了,看到一个老太太,她的服饰确实是有它的特色,日常生活中除了旅游点恐怕是这些地方才有,这样的老太太在服饰上有共同的特点,当地很有特色的东西。苏州最大的佛教寺庙大觉寺,它的规模1008间庙宇房子,苏州地界上面我所知道的能说到1080间佛教建筑,基本上只有两处,一个地方是苏州的大觉寺,一个是穹窿山的上真观,但是这个地方很可惜文革当中一直没有恢复出来。这些照片我们看到的实际上是在苏州郊区比较原汁原味的乡下所谓农村,有好多鱼塘,澄湖虽然看不出有养殖的痕迹,但是我们知道澄湖是有养殖场的,这些都离不水的滋润,这是从农村的角度来看。
下面我们来看苏州古城古迹有关水的印记,比如说这张照片甪直,风景也是比较好的地方,作为水乡著名的古镇,这个地方有关水的痕迹可以找到很多比如说船、桥、水站、河滩,这些实际作为水乡自然离不开这一些,你要走路的话就要过桥,不过桥的话你就要坐船,如果你要上下城的话,平常的生活还看到当地老百姓生活的痕迹。现在还有些习惯,实际上还是反映了跟水的关系。再比如说甪直的水乡服饰,包括头巾、围裙、衣服、裤子都是非常有特点,比如说她们的衣服比较宽松袖子这块地方都是拼接的都有劳动的痕迹,照片上看到的船娘作为甪直旅游业的从业者,靠水吃水。锦溪,对照甪直,它也可以有桥有船但是少了个东西就是河滩,说明旁边的房子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它是后来造的造的时候就不用考虑河滩了,所以哪些东西是老早的,你就根据他老早的生活,就能分辨出哪些是老的旧址哪些是新的。这张照片是山塘街拍的,山塘街对面的这些房子实际上就是比较老的建筑,这里造房子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在水上面怎样运输,因为当时城里的生活是靠马路的。新民桥附近的山塘街我们发现确实有不少老的原汁原味的东西,那边的房子靠山塘河有栏杆,有活动的空间,有河滩远处的桥,沿河的路,水乡的基本特征它都在,说明它是老的东西。要知道老的城跟水有关的自然要说到苏州的水城门盘门,它的最大的特征水陆并举,又有陆城门又有水城门,这一个水城门在50年代苏州城墙拆掉的时候,这块地方是有意保护下来的,这是一个功绩,拆城是很革命的符合当时潮流的一种行为,但是现在再来看它可能有点可惜,可以保留盘门功劳非常之大,因该说盘门的水城门当初还有很多娄门阿、齐门都是有水城门的,而且格局是不同的,现在真正能够看到的只有这个,不光是苏州、长江三角、江苏省,真正找到原汁原味的水城门是找不到了,只有这一个地方,所以很珍贵。这张照片是藕园,为什么照片的位置上面看不到河滩,这就是城里面的大户人家,院子非常大,河滩是有的,都有不同的特色,这张照片体现的更多的我们说枕河而居这种特点,为什么枕河而居要用这幢房子远处的这个楼它的追求名字非常特别,听橹楼,表达了房子的主人的追求,虽然住在城里,身在大院子里,但是他还是向往这么种生活,反映了苏州本身有特色的水乡的特点。
在这些名字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苏州地方的特点。再比如说我们苏州水乡的物产,水八仙,茭白、水芹、茨菰、鸡头米、荸荠、莲藕、莼菜、红菱,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再比如说苏州所特有的水果杨梅、琵琶、柑橘等,再比如说阳澄湖的大闸蟹。所以呢我们看了前面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跟水有关的,水留给我们的印记,让我们想到人实际上跟苏州地理环境水的关系,狭义的理解就是土地,苏州的土地跟水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密切,它是怎么样来的,所以我想接下来的内容我们重点看一下苏州在这样的水乡环境下,人、土地、大的水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先从三山岛,为什么要从三山岛说起,因为在三山岛有一万年前我们古人类生活的遗迹,这是苏州地面上能够找到的最老的人类活动的地方,不光是苏州,长江三角洲整个的长江流域都是这样,这块地方很重要,三山岛的位置从地图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是在太湖里边,湖里面是西山,东边这块地方就是东山,三山岛实际上是在东山西山之间重要的通道上面,所以看了图我们发现三山现代古代的人来看三山这块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苏州的位置在东西山之间,这块地方叫胥口,胥口进来以后就是胥江,胥江进来后就是苏州城,实际上三山的位置在苏州城往西边通浙江交通的要道上边,它的位置非常重要的。这块地方发现有所谓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什么叫旧石器,石器就是老早的原始人用石头经过加工以后变成的石头的工具,是怎样加工出来的,在石头上去砸,砸过之后,石头的棱角非常的尖锐,用它来砍野兽拨树皮非常的方便,这样子得到的石器叫旧石器。跟旧石器相对的叫新石器,什么叫新石器,稍微再后面几千年的人,把石头磨出来各种各样的形状,镰刀阿斧头阿,甚至可以加工玉器,通过磨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新石器。在三山这个地方发现的是最老的苏州的人类活动的痕迹,我们说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黄河流域,黄河那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长江流域是找不到很老的人类活动痕迹的,没有旧石器时代的东西的只有发现很多新石器时代的东西,当三山发现了旧石器以后,就把我们的历史往前提了几千年,这是三山,但是我们现在要看的是什么呢,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活动但是现在看的三山是个小岛,1点几平方公里的小岛,这里面会不会有矛盾,旧石器的人在那边生活,跟我们岛上这么一种环境应该有种矛盾,在溶洞里找到了好多石器,
作为旧石器拿我们现在的人去打野兽养活自己我想想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在旧石器时代确实是靠旧石器生存的,说明了什么,或者我们再细点问当时的三山会不会是个岛,如果是小小的岛能否养活这么多的古人类。说明当时活动范围更加大的地方,成群的野兽出没的地方,而原始的人也是成群的,这种成群的野兽出没的地方应该是有大片的陆地森林,这种地方在当时一万年前长满了绿地长满了树,所以这块地方当时的人就住在山上。三山岛现在是岛,原来是陆地怎么会变成岛的这里面还是个水的问题。
太湖非常之大最早见就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字叫震泽,太湖的格局最早定下是得益于三条河流最终能够顺利的把太湖水排到海里面去,这三条河是哪三条,有太浦河、有望虞河、有娄江,这些河是我们现在的河,这地方讲到的三河有一条现在还在的,娄江的位置当时形成以后跟现在的样子基本没变过,娄江在我们苏州东北角上,当中进过昆山,刚才提到的吴淞江是现在的叫法,老早有个类似的叫法松江,有一定的渊源但变化是非常之大了,还有条河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就是在金山的地方汇入海里面,所谓的东江,已经淹塞掉了。这条河就是我们现在的黄浦江,黄浦江的源头在淀山湖这一边,这就是太湖水的出入的一个情况。太湖水泛滥我们才要把太湖水排掉才能把太湖稳定下来,有这些之前又是什么呢,这个地方图上面有条虚线是我们今天的海岸线,这条实线是公元前3000多年的海岸线,两条海岸线这样子一画,实际上泥沙是冲击出来的,有没有发现另外一个地方,原来东江入海的地方现在我们虚线画到里面去了意味着没了,被水冲掉了,所谓的沧海桑田,老早是陆地变成海了,老早的海变成陆地了,这就是我们苏州水的影响。太湖到底怎么形成,主要还是跟水有关系,一万年前这不是湖是陆地,现在这个地方是湖,陆地变成湖肯定就是水积在那个地方,到底是被陨石撞了后积了水,还是水淹没在这地方积的水,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不能说明太湖就是陨石撞击而成的,撞下来要形成这么大的太湖,那要有多大的陨石撞击下来,世界上最大的陨击坑也不可能这么大,所以这是一说。
我们再回到前面,刚才我们说了我们苏州最早是在三山,一万年前的旧石器,再往下看良渚之后文化的断层它的名字来自浙江的良渚,我们用良渚是什么个概念,实际上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长江三角洲的,也就是说比我们旧石器时代新,我们长江三角洲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分成四个时期,最早的六七千年前的叫马家浜文化,杭州湾北边的,杭州湾南边的同时期有个更响亮的名称叫河姆渡文化,七千年前,他们最大的特点有两个,第一当地人住的房子所谓杆栏式建筑,肯定是在水当中建房子,第二最大的特点七千年前大量种植水稻,在遗址当中发现了很多水稻的谷子,也就是说当时不光种水稻而且还有很多富裕的,往后发展到了五千到六千之间进一步发展起来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在我们苏州这边有很多,比如说同里中学老的位置,在校园里搞机建时挖出很多黑皮的陶器,第三个时期,四千到五千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非常发达,发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待会看几张照片就有数了,良渚后边到了三千五百年前也还是新石器时代最后一代名字叫马乔文化,新石器时代和马乔文化就存在了文化断层,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这一个是玉琮,我是今年四月份在浙江河姆渡的文化村拍到的,大概十来公分高,这块东西是玉,玉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硬,但是原始的人肯定没有这种机器,但是可以在玉琮上面做出这么规则的圆,四边形,最细的地方只有零点几个毫米是在玉上面刻出来的,叫我们现在的人不给什么工具想都不要想。这个是部落首领象征权力的东西,一个玉的斧子如果放大我们看到又是锋利又很好看,上面都是云纹,所以说良渚文化的玉器非常发达,苏州有没有呢,有的苏州在园区那有个草鞋山也发现好多良渚时期玉器,不光是浙江还有我们苏州这边也有这东西,不要说别的就是玉器的加工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这个工艺这个办法现在我们不知道怎么回事,很简单因为是失传了,也就是说以精美玉器著称的良渚文化实际上是消亡掉了,再后来马乔文化的器物第一显得比较粗第二明显有北方的元素在里面,所以有人
说这个地方大概是给北方部落灭掉的,但是实际上部落之间的争斗,不可能把很先进的给灭掉,比如说元朝的雕塑有飞跃的发展,佛像水平一下子高了很多,因为元朝的时候成吉思汗打到欧洲把能工巧匠带回来一大批,如果真的是战争不可能把技术连根给灭掉的,根据现在考古的发掘这些东西都是在淤泥中发现的,烂泥层的形成只可是在水的淹没的环境下,所以现在比较公认的良渚文化其实是被水淹掉灭掉的,而且在世界里面找到了证据,因为在四千年前左右的时候正好是地球上的冰川大量消融化掉的时候,气温变高导致水面上升,还是有大洪水,我们知道大洪水的传说,在欧洲也有在圣经上也有,所以全球性的大洪水确实是存在的对人类的活动确实是有灾害的,所谓的温室效应,估算南极的冰如果全部融化,整个海面升高的幅度是60米,好多地方都没了,基本上只剩下几个岛屿,其实在我们苏州也有好多的证据,这个我们就简单的说一说,比如说澄湖(沉湖)。澄湖在我们的方志当中是这个沉,沉湖的水干掉的时候湖底下可以看到街区景灶,还有很多器物,说明澄湖原来是陆地,后来陆地沉掉了,但是确实由陆地变成了水,在那边有个寺庙当时铸可口钟,在钟上面记载,春天地陷沉湖,这块地方还是很有意思的,考古的发现,给大家看张图这张图就是在沉湖里边,有个带三角型的地方是2003年进行考古发掘的一块区域,大家说苏州很有钱啊,4分之一的湖把它围起来,把水抽干去考古,园区的开发要填土,有的是来自太湖里边的有的是来自澄湖里面,要把它围起来取土,传说把水抽干了,结果发现有很多大量的东西,03年的时候发现新石器时代包括宋代的850多处的灰坑, 建筑,74年当地的老百姓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时候发现底下有东西,挖鱼塘的时候发现第一次在沉湖这个地方发现了大片大片的古文化的遗迹,说明这个地方老早湖底下是住人的。另外的话简单的说说实际从我小时候就听过我们这边陆地往下沉的传说,比较典型的水满青州城,剩下来的就是莫城,为什么叫莫城呢,莫城就是大水把青州城淹没掉的时候剩下来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小孩非常善良在即将面临沉没天灾的时候有个神仙告诉他,眼睛里面冒血了,带着你妈妈赶紧逃吧,这孩子就每天去看,有个屠夫就好奇问他怎么回事,结果那个屠夫
突发奇想做个恶作剧,把猪血在石狮子眼上抹了两下子,那小孩子一看发现不得了了,背上她的老母亲往外跑,那一边的地就往下沉,洪水饕餮,他在前面跑洪水就在后面追,实在跑不动了只好放下老母亲,这时奇迹就出现了那个水就漫到他们脚边,青州城被淹没掉了,莫城就剩下来了,民间传说中苏州这边的水跟陆地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实际上影响到整个环境。
实际上总体上看太湖的成因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人说火山爆发,有的人说潟湖,潟湖指的是海外的一部分,那个水是咸的,在雨水河水的作用下被围下来的海湾就变成了淡水,它的前身就是海,那么太湖到底是什么样的,从直接的成因上看我们更加相信这个地方在1万年之前就是陆地,洪水泛滥就变成了湖变成了沼泽,在后来就有了太湖,这是太湖的成因,当中因该没有再经过海水的淹没,在一万前这边肯定是海,海慢慢变成了陆地变的过程中就有潟湖的演变过程,但是现在太湖的前身,没在经过海的过程就是陆地积水,一般是这样子的,这是太湖的成因。在太湖的东边吴江境内,跟我们苏州相比有好多小的湖荡,我们小的时候学过荡漾这个词,荡是湖漾也是湖。另外从大的环境的角度上看,在我们苏州地界上面这两个词也经常碰到高乡低乡,高乡指的是长江边上,长江边上最大的特点是有长江的洪水泛滥,所带来的沙堆积而成的,长江泛滥的时候泛滥一次堆一次沙,所以长江边上沙会堆的比较高,变城堤坝,相反荡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很低洼的地方,有湍急的水流,所以在低洼的湖的地方水里边所含有的不是沙是泥,所含的就是泥沙,泥的特点就是烂泥,那边是沙这边是泥,那边比较高这边比较低,比较沙的地方可以种棉花,高粱,低乡的地方种水稻。从照片上看这是太仓的浏河,浏河我们发现堤岸是非常高的,有大的海轮进来一般的船就显得比较小。低乡,我们发现水面跟堤岸几十公分的差距,这就是低乡。高乡和低乡这种说法自然也是反映了苏州不同地方的特点,土壤是不一样的,农作物是不一样的,当地人的生活也是不一样的,所有这些都取决于什么条件,我们发现都是取决于水。
再下面我们还是围绕人和地、水的关系,我们看看水和苏州经济的关系,在这张图上我把苏州太湖以东的地方凡是有河流的在图上都标出来,河道密布,我们发现苏州这块地方那就是江南水乡,这些河怎么来的,离不开人离不水离不开地,这些河说穿了都是人挖出来的,好的朝代水利肯定做的好,相反肯定是不行的,放火烧掉杂草,有火田水田,都会变成水稻土,在战国秦汉一直到隋唐古代,再到隋唐五代,苏州的经济文化的兴起应该是在隋唐前面一点,在秦朝之前战国的时候,吴越争霸有能力有实力把齐国平掉,确实当时也是向北征战的运输通道,我们知道现在这个地方最有名就是大运河,横沟打仗的时候运输物资用的,最早的运河。从水利来看最有名的时期是在宋代,出了很多水利的专家,比如说昆山人郏亶治理水利的功绩,治理水利的功绩,效果也非常的好,反过来想当时水力的压力大,专门出名家出大师,这个主要跟北宋初期灾害比较多,朝廷感觉到压力,后来范仲淹王安石等等都是从政府的角度,从官府管理的角度,从中央政府政策的角度,总的形成合力,那时候水利还是不错的。到南宋以后情况发生改变,水利由官办变成了民办,民办的结果总的大的规划就比较缺失也会越来越乱,实际上水系弄的越来越乱也就意味这排水会不畅,出现水灾。当然在新中国这一块,太浦河实际上你要说作用多大在我小时候,我们那边的壮劳力冬天的时候就去太浦河工程上面做劳力的,但是几十年前做的河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派用场,为什么这边是江苏那边是上海,上海那边没有接通,工程没有完工没有完全处理好,所以它不肯放,后来国家做统筹,把大坝炸掉往太浦河方向泄洪,往上海太浦河保护了江苏和浙江,我们苏州自己说的算的,望虞河往东北方向都在我们苏州境内,现在望虞河不只是排洪反过来把长江里面的水往太湖里面引是越来越重要,望虞河在这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条桥我们都知道宝带桥,宝带
桥当初是派什么用场的,拉纤的,宝带桥最主要的桥段是用来过路的,安排很多桥孔是为了泄洪的,实际上我们造桥最重要的是走人的,这个地方就是京杭大运河,宝带桥最主要的是反映了当初江南运河繁荣的见证,当然从文物的角度上看,这个桥造的非常棒,考虑了交通、泄洪等方面。铁铃古关是苏州江南运河进我们苏州的第一个关口,过了这边才能够到阊门,在姑苏繁华图上反映了清代运河边上的我们苏州繁荣的景象,那时候苏州是我们国家经济中心最发达的地方,之所以这么发达是离不开这个运河的,没有大运河就没有苏州。明朝太仓郑和,虽然郑和下西洋他的任务是寻找建文帝,但是实际上代表了苏州江苏这块地方航运的水平,说到明朝多说两句,刚才我们说到运河尤其我们这边的运河最主要的还是得益于明朝,明朝之前是元朝,元朝很短,元朝再往前面宋,再往前是唐,那时运河这头是北京当中是洛阳,北京到苏州这些地方不是直通的,到了元代的时候隋炀帝它修大运河,就把南北大运河打通了,到了明朝的时候再把这个工程最后全部完工,所以发现明代大的工程以运河为代表,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的古城西安,最漂亮的城墙肯定是明代的,我们国家的万里长城虽然都说的是秦始皇建但是土长城,现在看的长城全部是明代的,所以从工程建设上来明朝特别的历史的遗存确实让我们要从另外的角度去考虑它。这地方我们看到像是乡下的小桥,黄家熙现在是个小村历史上是个鼎鼎大名的一个镇,比现在的盛泽更加有名更加发达的丝绸产业中心,现在的盛泽是在之后兴起来的,成也水运败也水运,最成功的开始就是运输方便,吴江桑蚕养的非常多,所以蚕丝非常兴盛,而且这座桥之所以这么有名,这座桥头在明代的时候就有劳务市场,劳务市场意味着什么,所谓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这个地方就能看到实体,所以这块地方老早就很发达,但是后来它败了,民间的说法是长毛官方的说法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对苏州经济的毁灭性是非常大的,正好是社会变革的时候,外国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然后它把上海这样子的渔村县城变成了一个很大的对外的港口,原来我们的经济是围绕苏州为发展中心的,再后来就围绕进出口,大港口就发展起来了,然后里边还有个关键的促成的因素,太平天国把山塘街全部烧掉了,吴江的丝绸从此就迁到盛泽那一边,有钱人自然要跑了,不管是外国的资本还是国内的资本,苏州就慢慢的落寞,跟水有关,最终苏州就变成了上海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