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精细秀雅的苏州传统工艺

    冷坚   2012-06-11

    浏览量:2905

    各位朋友下午好。我的题目是精细秀雅的苏州传统工艺,苏州传统工艺是我们苏州的文化名片,精细秀雅是苏州传统工艺的特征。开讲之前请大家欣赏一首清?沈朝初的《忆江南》:“苏州好,香气袭流苏,绣枕惯挑双蝶戏,鸳衾都画百花图,萧局贮银炉。苏州好,珍玩聚专诸,逸少牙签装玳瑁,茂陵玉盌贮金鱼,髣髴汉秦余。”

    一、概  述

    距今四五千年前,苏州的陶器、玉壁、玉琮、玉璜等就非常精美。吴国的青铜工艺,已别具一格。随唐时期,琢玉、漆器、泥塑、刻版工艺,金银器等均达到较高水平。宋元时期,苏州工艺美术以品种丰富、技艺精湛而蜚声海内。刺绣、缂丝、宋锦、泥人、扇子、装裱、笔砚等均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明清时期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我们 今天所称的“苏作”和“苏”字头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几乎都形成于明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州工艺美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少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技艺水平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苏州仍然是全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生产基地。

    二、苏州工艺美术的种类

    工艺美术的定义:工艺美术,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使用相结合并具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广义:工艺美术既包括手工艺,也包括现代艺术设计。狭义:工艺美术专指手工艺。

    根据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主要品种类别》的十一个大类来看,苏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可以说门类齐全: 

    1、刺绣和染织类:有刺绣、缂丝、宋锦、剧装等;

    2、工艺雕塑类:有玉器、木雕、石雕、微刻、砖雕、竹刻、核雕、砚雕、牙雕、泥塑、蛋壳雕等;

    3、织毯类:有地毯、褂毯、丝毯等;

    4、抽纱花边和编结类:有抽纱花边,编结等;

    5、艺术陶瓷类:有瓷器、紫砂陶器、艺术陶瓷版画、刻瓷、蟋蟀盆等;

    6、工艺玻璃:有料器、琉璃、水晶玻璃等;

    7、编织工艺类:有草编、竹编、麻编、棕编等;

    8、漆器类:有雕漆、脱胎漆器、描金漆器、漆画、螺鈿镶嵌、多宝镶嵌漆器等;

    9、工艺家具类:有硬木家具, 漆家具、大理石镶嵌家具等;

    10、金属工艺和首饰类:有仿古铜器、金银首饰、铜器抬凿等;

    11、其它工艺美术类:有人造花、工艺画、手工玩具、灯彩,扇、鼻烟壶、风筝、木版年画、剪刻纸、装裱、纸扎,树叶画、麦秸画、船模等。

    (一)刺绣和染织类

    1、苏州刺绣又称苏绣

    苏绣的概念和历史: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在春秋战国时,作为吴都的苏州已经大规模使用绣衣。三国时期,吴人追求丝织绣衣,成为时尚,而且苏州的吴服已经传到日本。

    目前所见到的年代最早的苏绣实物,是1956年3月在虎丘塔内发现的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绣花经袱。宋代的苏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已经出现了“绣画”。

    苏绣的历史:明代,苏州刺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风格。清代,苏州被称为“绣市”。对清代刺绣艺术发展贡献最大的是苏绣艺术家沈寿。

    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君,苏州人。1907年,沈寿赴日本考察。回国后,创造了“仿真绣”。1909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被称为“绝绣”,被清政府作礼品送给意大利政府。1915年,沈寿的《世界救主耶稣像》,荣获巴拿马博览会一等大奖。

    沈寿对苏绣的贡献有三:她创造的“仿真绣”开创了苏绣艺术的新纪元;从事刺绣教学,培养了大批刺绣人才;与张謇合著的《雪宧绣谱》,对苏绣的针法理论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苏州博物馆内藏沈寿的作品有:《猪》、《龙》、《虎》、《兔》生肖四幅,《济公像》一幅。

    新中国成立后,苏绣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苏绣开始迈向世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1956年在英国伦敦的“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上,表演了绣猫技艺。苏绣被誉为“东方的明珠”。

    1955年,苏绣双面绣恢复生产。苏绣的双面绣《小猫》、《金鱼》成为苏绣的名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苏绣双面异色绣和双面异样异色异针绣艺术赏品的首创,使苏绣艺术水平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其代表作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濂君的双面三异绣《小白猫与叭儿狗》(现藏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改革开放后,苏州镇湖刺绣迅速发展。镇湖刺绣成为苏州刺绣业中的一大亮点。

    苏州发绣是苏州刺绣中一条支流。近十多年来苏州的发绣发展很快,以苏州工艺美术大师周莹华为代表的发绣艺人,先后创作的《千手观音》、《维摩演教图》、《洛神》、《八十七神仙图》等作品在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大放异彩,屡获金奖。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后,苏绣的发展是迅猛的。可以说,苏绣技艺水平已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2006年,苏绣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绣的艺术特点。苏绣早在明代就形成了“精、细、雅、洁”的艺术特点。现代的苏绣仍然保持了这一特点。常用的针法有四十八种之多。

    2、缂丝

    缂丝:亦名刻丝。缂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唐。南宋时,宋代缂丝最突出的成就是将缂丝技巧与传统书画艺术融汇贯通,如南宋松江人朱克柔缂制的《莲塘乳鸭图》、《山茶》和《牡丹》;又如苏州人沈子蕃的缂丝《青碧山水图》、宋徽宗《花卉图》、崔白《三秋图》、《梅鹊图》,均以名人书画为粉本,运用缂织工艺将原画的意境,表现得生动逼真,惟妙惟肖。

    1954年,苏州市恢复了缂丝生产。1972年后,缂丝和服腰带加工生产最多时,有一万多人从事缂丝和服腰带的加工生产。1984年王金山试制成功缂丝《寿星图》。同年,刺绣研究所顾文霞带领俞家荣等成功复制了明代万历皇帝的《十二章团龙福寿如意衮服》,体现了苏州缂丝的卓越水平。

    目前,苏州从事缂丝的艺人约有数百人,主要生产缂丝艺术欣赏品,如屏风、台屏、褂屏等,主要

    题材有花鸟、山水、人物、佛像等;日用品方面,主要是缂丝和服腰带及服饰品。苏州缂丝目前在全国是独领风骚的。2006年,缂丝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苏州缂丝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宋锦

    苏州织锦工艺历史悠久。宋代的苏州织锦以织造精细、图案典雅闻名,故有“宋锦”之称。苏州的宋锦与四川的蜀锦、南京的云锦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清代时,苏州宋锦生产日益发展,在全国最为著名。但是经太平天国战火后,宋锦就很少生产了。宋锦只用于装裱,并以此著称全国。

    新中国建立后,宋锦又恢复发展,1979年还成立了苏州宋锦厂,淘汰木机、铁木机,采用新式机器,织造宋锦。

    宋锦产品有大锦、合锦、小锦。大锦,又称重锦,是宋锦正宗产品,包括真丝宋锦、古锦,包括现代真丝与人造丝交织的宋锦,都属高级锦类的丝织物。大锦主要用于名贵书画和礼品盒的包装。合锦:中档产品,用真丝和少量棉纱混合织成,多用于墨盒的包装。小锦:为低档品,是最普通的装裱锦。

    目前,只有苏州丝绸博物馆原馆长钱小萍率领一些研究人员,在从事宋锦制作研究。2006年,宋锦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宋锦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苏州剧装

    苏州剧装的兴盛与昆曲的兴起密切相关。苏州戏衣业也因此而兴盛,继而成为全国戏衣的中心。清代同治以前,苏州戏衣业集中在阊门内西中市,吴趋坊一带。同治以后,苏州的戏衣销路遍及苏、浙、皖、京等地。新中国建立后,苏州成立了剧装戏具厂,向全国七十多个剧种供应戏衣。戏衣品种达三百余种。

    苏州剧装制作有独特的风格,尤以绣工闻名(线绣、盘金)。苏州传统戏衣主要品种有:蟒袍、男大靠、箭衣、褶子、开氅、女披、袄裙等。苏州“金龙牌”大龙袍在全国戏衣评比中名列第一。自

    八十年代中期后,我国影视业蓬勃发展。苏州剧装戏具厂及时发展影视服饰,又成为全国影视服饰的主要生产基地。2006年,“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工艺雕塑类

    1、玉雕

    苏州玉雕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当时的玉器有玉玦、玉环、玉管、玉璜、玉璧、玉琮、玉蝉等。

    明代,苏州成为全国的玉雕中心。清代,苏州的玉器,水晶器、玛瑙器、琥珀器都很著名。乾隆皇帝对苏州的玉器评价极高。

    明清时期,玉石雕刻技艺风格派系已经形成,主要以北京的“京作”、苏州的“苏作”、西域的“番作”为三大代表:

    “苏作”:以苏州为中心的玉作工艺。一般小件较多,图纹则以江南景色和文人画为主,工艺精细、奇巧玲珑,其中尤以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冈为代表。“京作”:以北京为中心的玉作工艺风格,主要指宫廷造办处玉作,为北京玉器的代表。京作玉器造型浑厚、庄重,圆雕、浮雕的作品较多,图纹工艺比较复杂。“番作”:即西番作。指中国西部边陲及其接壤的邻国的玉器制作工艺,又称“痕都斯坦”玉器。其特点是壁薄如纸,晶莹细润,装饰手法常以镶嵌为主,如嵌金银丝,贴金箔等等,使温润的玉器更加华贵、多彩。器面花纹多以饱满丰厚的西番莲为主。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尤为迅猛。目前苏州玉雕技艺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明清时期水平。苏作玉雕代表人物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曦、蒋喜、瞿利军、俞挺。他们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今苏州玉雕的最高水平。

    当今的中国玉器市场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北派”(北京)、“南派”(广州)、“苏派”(苏州)、“扬派”(扬州)、“海派”(上海)等风格流派。其中在全国影响最大的是“苏派”和“扬派”。

    “苏派”玉器以小件为主。现代苏作玉器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精选用料,二是造型精美、新颖,三是琢玉功力高超。挂件精巧、玲珑剔透,薄胎器皿,轻盈精妙,四是在细小局部的技法处理上,精工细琢、巧夺天工。

    “扬派”玉器,以山子为长。造型气势恢宏、制作精美。代表作品:《大禹治水》、《翡翠白菜》等。

    目前,苏州的玉雕从业人员,约有3万人。近年来,还有不少外地的玉雕大师和艺人来苏创业,其中有河南的、浙江的等,成功者很多。总的来说,苏作玉雕的发展趋势是好的。“苏作玉器”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2008年6月,苏州玉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木雕

    苏州的木雕在宋代就很兴盛,民间有“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的说法。1978年在苏州瑞光塔第三层塔心窖穴中发现宋代的真珠舍利宝幢。这座宝幢的主体,就是木雕结构。

    苏州木雕的高超技艺还表现在红木小件上。万历年间苏州已有许多红木小件作坊。在苏州的园林建筑和庭园建筑中,也可看出苏州木雕艺术的高超水平。

    在苏式红木小件雕刻方面,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陆涵生。陆涵生,男,无锡人(1905-1994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代表作有:黄杨木雕《五龙戏玉环》、《九猴树根几》、《水出五螺》、《芙蓉鸟笼》、《双龙梧桐叶》等。雕刻精巧、圆润,四面成器,富有艺术神韵,充满着灵气。陆涵生大师将苏州红木小件的雕刻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现在,苏州木雕主要分布在吴中区的光福、香山、冲山、木渎和常熟,苏州市区也有一些,主要从事佛像,道教中的山神像以及红木小件。

    3、石雕

    苏州石雕的最早实物是东汉末年的孙坚、孙策的楣石,正面有浮雕的龙虎、人等形象。宋代石雕,著名的有双塔寺的石柱4根,其四周环绕着浮雕牡丹、莲花、童子等纹样;还有四大石刻宋碑:《天文图》、《地理图》、《平江图》、《帝王绍运图》等。

    明代的石雕,有东山王鏊墓前的石兽,景德路王鏊祠堂正厅的石础,常熟“綵衣堂”的石础。清代的石雕,在苏州城内的织造局旧址上的一对大石狮,是顺治年间的遗物。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门前的一对石狮,是太平天国时期的石雕作品。雄狮威武,雌狮妩媚,雕刻线条娴熟、圆润,反映了清代石雕的高超水平。

    苏州的石砚雕刻在清代也是全国著名的,其代表人物是顾二娘,她创立了苏州砚雕的艺术流派。

    目前,苏州石雕主要产区有:金山、香山、枫桥和藏书等乡镇。金山石雕以金山产的石头为材料,雕刻大型人物、狮像等,用于城市建筑和装饰。

    藏书石雕,主要是采用灵岩山石料(又称 雘村石、澄泥石)雕刻传统苏工砚、石壶和其他石雕摆件。

    4、核雕

    苏州核雕始于明代。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记述的常熟艺人王叔远的核舟《东坡泛舟游赤壁》。清代乾隆年间的苏州微雕艺人杜士元也用桃核雕刻一条小船,亦名为《东坡游赤壁》。民国19年前后,苏州舟山村雕刻艺人殷根福(1885-1939)去上海开设“永兴斋”象牙店。首创橄榄核雕“罗汉头”手串,随即售空。从此,他便专事橄榄核雕。殷根福的核雕被古玩界誉为“殷派”核雕。其徒弟须吟笙、钟年福及其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继承和发展了殷根福的核雕艺术。2008年6月,苏州光福核雕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在苏州香山街道,舟山村,几乎家家都在从事橄榄核雕制作。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舟山核雕已驰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

    舟山核雕现在全国被称为“苏式”核雕。目前,苏州的核雕尚处于发展阶段。一批年青的核雕艺人正在雄心勃勃地追赶前人,继传统,创新品,以求苏州核雕艺术的新发展。

    5、砖雕

    苏州的砖雕在宋代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明嘉靖年间,朝廷在苏州陆墓设立“御窑” 造方砖,人称

    “金砖”,因其质地细腻坚固,而成为砖雕的优质材料。东山杨湾“明善堂”大楼前的门楼与西侧照壁和山塘街通贵桥下圹的明代建筑“玉涵堂”内的砖雕门楼,都反映了明代苏州砖雕艺术的高超。

    苏州现存的砖雕以清代为多。大石头巷吴宅内尚存两座砖雕门楼,雕琢都很精细,门额刻有楷书“麐翔凤舞”四字,上坊、下坊满饰雕镂,

    有明版书籍木刻插图的韵味。苏州砖雕的艺术风格:圆润古朴,细腻精致,富有装饰效果。

    现代苏派砖雕的代表人物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薛福鑫、刘一鸣等。

    6、苏州竹刻

    苏州竹刻在明代已名闻天下。清代,苏州的竹刻集中在山塘一带,竹刻品种有竹简、墨床、界尺,大多为文房用具。解放以后,苏州竹刻艺人,著名的有:杨云康(1906-1956),盛丙云(1909-1968),朱鸿元、杨子英、吴庚子。他们的代表作,有一部分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目前,苏州从事竹刻的艺人大多在家创作。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区,著名的有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李宗贤等。

    7、牙雕

    唐宋时,江南牙雕已形成一定的风格。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牙雕与广东牙雕,形成鼎立之势,领导着中国牙雕工艺的潮流。苏州明代牙雕的代表是鲍天成。鲍天成是著名的雕刻家,与陆子冈齐名,时人称他“上下百年俱无敌手”。清代,江南地区的苏州、扬州、南京、杭州、嘉兴等地,是中国牙雕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其中尤以苏州最为突出,堪称江南牙雕的代表。代表人物是杜士元,他以雕刻象牙《十八罗汉》而闻名。

    上世纪三十年代后,苏州出了个象牙雕刻名家梁肖友。梁肖友的主要作品有象牙细刻《滕王阁图》、《蝶恋花》、《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现藏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等。

    目前,苏州从事象牙雕刻者,比较分散,大多在市区、吴中区、高新区、昆山等。著名的有已故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徐松元,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殷淑萍、董兰生等。

    8、碑刻

    碑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苏州有很多历代著名传世的碑刻。从这些碑刻中不仅可看到历代碑刻艺人的高超异艺,而且还可以从中考证到苏州古城的历史、地理、天文及文学艺术的发展轨迹。苏州历代出现了许多碑刻名家。清代,苏州刻碑艺人可考者有70人之多,如道光七年(1827)沧浪亭《五百名贤词画像》的谭松坡等。民国期间,最著名刻碑艺人是周梅谷。新中国成立后,周梅谷的高足钱荣初摹刻的《怀素自叙贴》拓本,曾被毛主席选赠给日本外相大平正芳。钱荣初运刀如运笔,忠于原作笔意及枯笔破锋,富有书法神韵。

    2007年,苏州碑刻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钱荣初的高足时忠德被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碑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9、泥塑

    苏州泥塑,在唐宋时就已闻名于世。大体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神佛塑像,另一类是“捏相”和耍货。神佛塑像:苏州甪直保圣寺泥塑罗汉和东山紫金庵南宋重彩泥塑罗汉群塑佛像,为典型的苏州泥塑代表作。

    捏相,亦称塑真。捏相者,可为求像者,照其面相,当场捏出人头像,与求像者的面像无异。要货,为孩童玩物,源于宋代民间雕塑小品。苏州泥塑在宋代已远销各地。明清时期,苏州制卖泥人者多集中在虎丘、山塘一带,因制作的泥料均取之于虎丘周边的粘土,故“虎丘泥人”闻名天下。

    现代苏州泥塑,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庙宇寺观的大型佛像,另一类为虎丘泥人、泥塑戏文、绢制艺人等。苏州泥塑以造型生动、高雅细腻而闻名。现代苏州泥塑的代表人物有朱文茜、潘声煦等。2007年,苏州泥塑被列入江省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织毯类

    苏州织毯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行业。初创时,全系手工操作,经过六十年代的自我发展,到七十年代才初具规模。八十年代初苏州织毯成为江苏省内同业中的大户。主要产品有羊毛地毯、丝织地毯、艺术挂毯等。苏州地毯系东方式地毯,富有庄重典雅的艺术特色。

    (四)抽纱花边

    苏州抽纱花边的生产地在常熟,故称常熟花边。

    花边的种类有三种(按工种分):一是雕绣类:常熟花边以“雕”著称。二是贴布类:其前身是补花。三是编织类:有菲力、万缕丝、钩针三类。

    花边的品种,可分为三大类:1、台布类;2盆类和盘布类;3、床上用品类;4、其它类:有沙发套、椅背套、靠垫、钢琴罩、面包巾、酒杯套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常熟花边厂有限公司根据国外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发新品,保持稳定发展。2007年,常熟花边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艺术陶瓷

    目前,苏州的艺术陶瓷主要有瓷画和刻瓷。

    1、瓷画:近年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丽华,与江西陶瓷研究所合作,创作了不少优秀的青花瓷、青花釉里红瓷器。2006年,她创作的青花釉里红缸《秋声秋色》,在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一举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杨丽华的瓷器绘画融入了吴门画派清新秀丽的风格,受到了景德镇陶瓷大师王锡良等人的高度评价。

    2、刻瓷:刻瓷是一种在陶瓷釉面上雕刻图案的手工艺术。目前在苏州从事此项工作的艺人都散落在民间,主要分布在市区、吴中区、昆山等地。

    3、蟋蟀盆:苏州蟋蟀盆的制作始于明代,相城陆慕御窑村是传统蟋蟀盆的生产地。现在从事此项手工技艺的是袁中平、袁中华兄弟,其祖上四代都是制作蟋蟀盆的高手。现在,袁氏兄弟继承了祖上传统制作技艺,同时也创作了不少新品。其作品图案精美,制作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袁氏兄弟都是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慕蟋蟀盆)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很受收藏界的青昧。

    (六)编织工艺

    苏州的编织工艺主要有:草编、竹编、综编等,从事此项手艺的多为民间手艺人,主要分布在相城

    和市区。近年来,太仓的麦秸画开始名声鹊起。麦秸画的创作者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史仁杰。其作品《金鱼乐游》,在2006年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金奖和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特别奖、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七)苏州漆器

    苏州漆器已有四千多年历史。1978年从苏州瑞光塔发现的一件螺鈿镶嵌藏经匣,可知宋代漆器工艺图案丰富,精美非凡。又如“真珠舍利宝幢”底座的漆雕装饰,反映了宋代苏州漆器的高超水平。明代,苏州的漆品声名远扬,其中金漆最有名。清代乾隆时期,苏州和北京皆为我国雕漆工艺的中心。嘉庆年间,苏州雕漆仍保持领先水平。到了光绪年间,苏州雕漆技艺便后继无人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州恢复了传统漆艺的生产。八十年代,苏州漆雕厂派出技术人员去北京、四川、扬州、福建学习漆器新工艺,使苏州漆艺前进了一大步。

    苏州的漆器产品有大件、小件之分。大件包括:桌、椅、凳、台、屏风、座屏、挂屏、橱、坑几、花几等;小件有盘、盆、小挂屏、小花几等。现陈设在拙政园的刻漆地屏《拙政园全景》和留园内的刻漆地屏《留园全景》都是受到好评的漆艺品。

    目前,苏州的漆器生产厂家,有苏州漆雕厂有限公司,苏州葆怡堂文化传播工作室,苏州缘石园雕刻艺术馆等。主要工艺有刻漆,镶嵌,彩绘贴金平磨螺旬,脱胎等,产品有屏风、屏条中堂、牌匾及磨漆画。缘石园林加俊等制作的百宝镶嵌漆器《天上人间》在2007年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苏州漆器的特色:色彩秀丽、雍容华贵、古朴典雅。林怡代表作 : 刻漆《姑苏繁华图》局部、《百爵图》。

    (八)苏州工艺家具

    苏州自明代以来,就一直是优质硬木家具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是“明式家具”的故乡。苏州的工艺家具,特别是红木家具尤为出色,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明代“苏作”家具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简洁质朴,装饰单纯精炼,做工精到规矩,结构科学合理;特别是运用线脚贴节,线条流畅。

    红木家具有床类、橱柜类、屏架类、几类等。目前,苏州从事红木家具的企业很多,在市区有以苏

    州红木雕刻厂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规模较大的有五、六家。在吴中区,也有几家,在常熟市则有大小企业近200家。2006年,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九)金属工艺和首饰

    1、金银器

    苏州金银器制作,在宋代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元代,苏州人朱碧山做的银蟹杯,银槎杯,很是奇特。时称“绝技”。明代的苏州金银器仍有很高的水平。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9)时,苏州金铺有47家,金珠铺有52家。同治七年,有大小银楼104家。恒孚银楼创始于清嘉庆年间。同治九年(1869),恒孚已跃为苏州第一大银楼。当时的业务有:为银器包金、鎏金、发蓝、点翠等。解放后, 1976年成立苏州金属工艺厂。1982年被列为全国七大城市九大定点生产单位之一。后改制为恒孚首饰集团有限公司。金银器有大件、小件之分。金银器产品,目前市场上有银餐具、银摆件、银装饰画等以及金银首饰品及铂金首饰等。

    2、仿古铜器

    苏州仿古铜器,主要特点是:仿而有据,图案、铭文、器形均有来源。造型准确,做工精绝,色泽逼真,足可仿真。

    苏州仿古铜器在南宋时就很有名。明代宣德时,制炉闻名遐迩。宣德后,苏州仿宣德炉十分精美,几可乱真,时称“苏铸”。民国10年(1921年),苏州金石家周梅谷聘用精工能匠,开办古铜器作坊,从仿宣德炉和修补古鼎彝入手,产品制成后,文物鉴赏家也难辩其真伪。周梅谷于1951年离世,他是近代苏州仿古铜器工艺的创始人。1956年,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购了周梅谷作坊遗留下来的木模板。1958年又寻访到当时在周梅谷处工作过的蒋圣宝、骆齐月、李汉亭等5位老艺人,凑齐一套生产班子,利用旧木模,恢复了仿古铜器生产。现在,光福、相城等地尚有一部份人在制作仿古铜器。

    (十)其它工艺美术类

    1、苏扇

    苏州的扇子有团扇、宫扇、折扇、檀香扇、象牙扇等。明代中叶,随着吴门画派“明四家”(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的形成,苏州文人在折扇面上挥毫作诗绘画成风。苏州折扇因此繁荣。

    清初,苏州精制的扇骨被作为贡品。光绪年间,南京的杨老五、常州的张多宝,来苏开业。民国初年,折扇业又有发展,作坊由桃花坞扩展到西街,这时,扬州的黄荣记、祝锦记等扇庄,也迁苏生产。至此,苏州成为折扇的主要产销地区。而此时,从常州来的“张多宝”扇骨作,已扩大为“张多记”扇庄,成为苏州第一大扇庄,当时已生产檀香扇。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苏沪一带重新兴起玩赏书画折扇之风,各扇庄生产各种式样应市,扇面新品种也纷纷推出。“张多记”扇庄受杭州“王星记”扇庄委托,依照日本女扇式样,加工成檀香扇,向南洋推销后,风靡一时,此后,苏州檀香扇便独树一帜,开始专业生产。解放以后,苏州于1958年成立了苏州折扇厂和苏州檀香扇厂。此后,制扇业开发新品,折扇增加了舞蹈扇、广告扇、轻便扇等。

    苏州折扇品类和花色不下三、四百种。竹折扇材料,要选用纹丝细腻、白泽雅洁的竹片。苏州以水磨闻名。这是苏州折扇的主要特色。檀香扇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三花”的装饰手法,即画花、烫花、拉花。进入二十一世纪,苏州扇厂仅有少数人在制作出口折扇,而水磨骨的制作都回到了民间。2006年,苏州制扇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苏州如意檀香扇有限公司与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合作创新,制作了几件精美绝伦的檀香宫扇和象牙宫扇。这些作品都代表了中国当代檀香扇制作技艺的最高水平。

    2、桃花坞木刻年画

    桃花坞木刻年画,即苏州木版年画。世称“姑苏版”。清代,因年画作坊多集中于苏州城内桃花坞及北寺塔前一带,而被人们称为“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清代,苏州木刻年画行销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对当地的年画产生了影响,从清初起,苏州木刻年画就流传国外,如日本、英国等,对日本的浮世绘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浮世绘的新构思无不以此为参考”。鸦片战争后,石印年画、

    胶版年画和印有时尚美女的“月份牌”兴起后,木版年画便日趋衰落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桃花坞年画。1959年,成立了苏州市桃花坞木刻年画社。2005年,苏州市文广局为了进一步保护传承桃花坞木刻年画技艺,筹建成立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2006年,桃花坞木刻年画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艺术特色:构图丰满,造型夸张,色彩鲜丽,线条劲健。        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内容:多为传统神像、娃娃美人、戏文故事、节令风俗生活、耕织农事、城乡风景、花鸟、果蔬、动物神话、祁致吉祥、历史故事等。

    3、苏州灯彩

    苏州灯彩,史称“苏灯”。早在宋代就很兴盛,南宋宫廷元宵节张挂的灯彩,均以苏灯为最。明代,苏灯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了,清代康熙、乾隆时期,各地城市都要到苏州采买苏灯。至嘉庆时,因社会动荡,经济箫条,苏灯才逐渐衰落。        苏州灯彩,集裱糊、剪纸、绘画、装饰等传统工艺于一身,制作精细,造型精美,最具苏州特色的为《亭台楼阁灯》。2007年,苏州灯彩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苏州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生产历史悠久。到了明代,苏州乐器已闻名遐迩,“苏锣”、“苏笛”之名,由此而始。清代,苏州的民族乐器已经“金石丝竹,无不俱备”。        辛亥革命后,上海的发展给苏州乐器带来新的生机,乐器店随之增多,至三十年代已发展到20多家,主要分布在阊门和观前。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的民族乐器在全国同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传统名牌产品有二胡、笛子、箫、笙、堂鼓、板鼓、锣等,并被冠以“苏”字,如:苏笛、苏箫、苏笙、苏鼓、苏锣等。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苏州民族乐器还挖掘传统,复制了古代的民族乐器凤首箜篌、仿曾侯乙双音编钟等。苏州市华声乐器厂则以制造“中华和钟”而闻名国内外。该厂厂长金海鸥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8年被评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2008年6月,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国家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苏裱

    苏州装裱源于北宋。明代中叶,苏州装裱进入全盛时期。苏裱跃居全国之首,号称“吴装”。明周嘉胄《装潢志》云:“装潢能事,普天之下,独逊吴中。吴中千百之家,求其尽善者,亦不数人。往如汤、强二氏,无忝国手之称。”清代,苏裱继承明代的技艺传统,名家辈出。乾隆时,“装裱竞重苏工”。苏裱名声更是名闻全国。1961年成立古松轩苏裱生产合作社。该社为全国各地文博单位修治装裱了一批古旧书画,谢根宝、纪国钧、连海泉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苏裱”的特征:选料精良,配色素雅,装砑熨贴,裱工精佳。2011年,“苏州书画装裱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上述,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博大精深。今天所谈的只是有代表性的品种的概况,并不是全部,即使谈到的也不一定全面,可能有失偏颇。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