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三国时期的苏州——三国名相顾雍家族探微
倪方六 2013-05-21
浏览量:8376
各位到场的苏州听众朋友、各位专家老师,首先感谢各位来到今天的讲座现场。我很高兴来到苏州,十多年前,我曾在苏州生活、工作过几个月,当时我就喜欢上了苏州,我当时起了个网名,叫“我爱苏州”。
其实,我为什么喜欢苏州,因为我的祖上就是苏州。明初时,我的祖先生活在苏州的阊门附近,因为支持吴王张士诚,被夺得天下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赶出了苏州城,我的家谱对此有记载。
我说这些,倒不是想与在座的各位套近乎,而是因为苏州确实是个好地方,“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还有一个说法是“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北邙是哪里,可能有不少朋友不知道,就是今天洛阳城北的邙山。
为什么会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在座年纪大一点的先生应该知道,古人认为,这三个地方的风水好,苏州的风水之好,胜在阳宅,所谓“阳宅”,就是我们活人住的房子。
从这张图上,可以知道旧时的苏州人气相旺,是好地方。
而洛阳邙山的风水之妙,则优在阴宅。所谓“阴宅”,就是死人归葬处。即我们常见常说的坟墓。因为邙山的风水好,古今人都争着往那埋,以致于出现了北邙“无闲土”的现象,想找出一块未被古人用过的墓穴相当空难,往往是旧坟地上面埋新墓坟,棺上有棺。古人出于自我安慰还说墓穴下面发现老棺是吉兆,是“官上加官”。实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因为你打扰老鬼的安宁,新鬼在阴间也不安的。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
可能有朋友会问,你今天的讲座主题不是“三国名相顾雍家族探微”吗?是的,我说苏州风水好,其实是想说,苏州地灵人杰地灵,正因“地灵”才有人杰,才会有延绵至今,兴旺至今的顾氏家族。
不扯闲篇了,正归正传,风水话题下面还会再说,先放一放。
在座的的不少朋友都是老苏州了,凡是老苏州,多少都知道苏州城的发迹史。苏州城都是什么时候发迹的,史学界和考古界早有定论。从目前苏州官方志书来看,将周敬王六年,即公元前514年,作了为苏州建城的最早时间,到今年已有2527年的历史。当时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姑苏山东北三十里,选地设计建造了周围四十七里的“阖闾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的前身。
但是,真正给苏州带来荣耀的,让苏州咸鱼翻身的,我认为并非先秦的吴国时期,而是六朝时期的吴国,可以说是吴国奠定了今天苏州城的荣耀和辉煌。
这与现在江苏省政府所在地南京的情况极其相似,南京也是因为龙兴于东汉后的吴国。没有孙权便没有南京,同样的,我认为没有孙权,也就没有苏州的荣耀。
孙权曾在苏州做过一把手,生前一直把苏州视为自己人生的发迹地,因此在称帝后,对苏州的建设也相于重视
为什么孙权对苏州城这么重要?其它不谈,单从用人方面来说,孙权对苏州才子就有知遇之恩。苏州历史上惟一当过宰相,就是孙氏吴国的宰相,除了这位东吴宰相,苏州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位宰相了。
这位宰相叫什么呢,他就是我本次讲堂要说的第一个顾氏历史名人——顾雍。
说到“宰相”,大家可能都知道,此职是古代国家最高行政官员,为“百官之长”,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对应现代国家机构,宰相相当于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的行政职位——国务院院总理。也就是说,顾雍当过当年东吴的国家总理。
实际上,称顾雍为吴宰相是不太妥当的,我在给我开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刊上撰写《中国古代大部制改革》一文时,曾特地查了一下,在秦汉、三国时期,此职位并不称为“宰相”,宰相在隋以后的大部制改革中才定名的,在之前通称为“丞相”,或“相国”。
如三国时魏、蜀、吴三国,对宰相各有叫法,魏国称为“相国”,蜀国依然延续用“丞相”,吴国最初也是用“丞相”称呼,后来设立左右丞相。
顾雍,生于公元168,仙逝于公元243年,活了76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是高寿了。
顾雍,字“元叹”。在其出生时,顾氏家族已是苏州的名门望族。顾雍从小聪明机灵,少年时曾跟着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师书习艺。
蔡邕原名蔡雍,是当年曹操十分敬重的文化大名人。蔡邕后因隐居于吴地的,顾雍因此有了当名师徒弟的机会。
据说,蔡邕对顾雍的才华十分赏识,认为将来能成大器,于是将自己的名“雍”相赠,顾雍得名就是这么来的。
顾雍十分有才,为初定江定的孙策孙权兄弟欣赏,委以重任。顾雍性格内向,并不多说话,但每次开口却语出惊人,孙权对他有过极高的评价:叫“顾公不言,言必有中”。
孙权称帝建国后,起用孙邵做丞相。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孙邵病逝后,孙权即启用顾雍当吴国的国务院总理,一直到赤乌六年,即公元243年,十一月逝世,担任丞相长达近19年之久,是吴国任职时间最长的丞相。可以说,为吴国安年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说到顾雍当丞相,这里还有一段插曲,当时孙权眼里的后备人选有两位,一位是顾雍,另一位是张昭。张昭也是吴国的开国功臣,为人刚直,品德高尚,当丞相的呼声比顾雍还高,但张产话太直太冲,孙权不太喜欢,最终还是任务为人大肚,处事低调、温文儒雅的顾雍。事实证明,孙权这一任务是明智的,合适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顾雍确是一个好官好总理,任上不贪不占,对儿子、孙子这些“官二代”、“官三代”管教极严。其孙子顾谭便让其骂过,有一次已当了尚书的顾谭在孙权面前表现张杨,顾雍看不惯,忍着未发火。回家后,即将即严厉地将孙子臭骂了一通,并罚顾谭面壁思过,警方他自己小心点,低调点。顾雍当时是这么臭骂顾谭的,说称不过是仗着自己的家庭了出身,才当了大官,你有什么了不起呢。
顾雍的作法很了不起,其为官素养是今天一些高级干部都不具体。所以,吴国对他很敬重。顾雍当丞相后不久,孙权带领朝中大臣亲自前往顾府祝贺,并当众在大庭中跪拜顾母,,祝贺老夫人的儿子当了国家总理。几天后,孙权又安排太子到顾府去庆贺道喜。
顾雍死后,也享受了极高的礼遇,身为国家领导的孙权身着素服,亲往顾门吊唁,对顾家照顾多多。官场对其美言多多,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夸赞顾雍的。
民国时期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在东吴国,也有一个“虞魏顾陆”四大家族”。虞、魏两姓在今天浙江,顾、陆便在苏州的顾雍家族和陆逊家族。此后顾姓和陆姓一直显耀江南,与张姓、朱姓,并列为“吴郡大四姓”。张,即当过吴孙太子老师的张温;朱,是武将、被封为嘉兴侯的朱桓。
这四姓的门风高尚,但各有特点,有张文、朱武、顾忠、顾厚一说。
顾厚,即说是顾姓的家门风尚宽厚仁义,厚重务实。这一家风一直影响到现代的顾姓后裔。
可以说,江南顾雍的后裔中是人才辈出,能人、才子多多。在顾雍死了两百年后,又出了一位了人物,他顾烜[xuǎn]。
一般人可能不了了解,顾烜,如果搞钱币收藏的,必定知道此人,现代钱币学界视他为”钱币学鼻祖”。
顾烜具体出生于哪一年,史上记载不清,推荐应该生于公元五世纪末,卒年有明确记者,是公元549。
顾烜字“信威”。现代有一个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叫彭信威,著有《中国货币史》。两人都是钱币学大师,名字中都取“信威”二字,这不应该是一种巧合,很可能是彭信威崇拜顾信威才取此名字顾烜生活的年代在南朝萧梁时期,做过官,当过建安令等职,死后赠封侯爵。汉代,上祖顾摇始 迁吴郡,顾烜系摇第二十八世孙,父顾时秀为梁东中郎武陵王参军事,顾烜崇尚儒家学说,为萧梁治国出过不少有益的主意。
清顾震涛《吴门表隐》所记:顾烜“多善政,著有《钱谱》一卷”《武陵埭[dài]川支谱》记:顾烜“隐居武陵溪(今苏州所属吴江芦墟)上,著《钱谱》一卷。”
很可惜啊,《铁谱》这部中国钱币学开山之作,后来失传了。现在大家见到〈铁谱〉,是今天也来到我们讲座现场的钱币学专家邹志谅先生整理的。
顾烜所撰《钱谱》,中体现了中国钱币学初创阶段的学术成果,唐宋以来就被推崇为中国第一部钱币学著作,冠以撰人名氏为《顾烜钱谱》,简称“顾谱”。
南宋洪遵编著的《泉志》,是今人尚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钱币原作,在开篇中即肯定了顾烜的贡献和学术地位。
苏州过去了“顾氏三贤”一说,现在还有“三贤墓”,位于苏州穹窿山风景区的小王山,现在正在重新规划、予以修复。
这里所说的“三贤”,是指迁到苏州的顾姓始祖顾贵,西汉时人;另外两个分别是上面说到的顾雍和顾烜。
而我心目中的现代版的“顾氏三贤”,则是顾雍和顾烜和顾野王。我用顾野王把始迁祖顾贵替下。我提出这样的概念,是从历史和学术贡献的角度来谈的。
顾野王是顾烜的儿子。顾烜创造了钱币学,而顾野王则中国古代训诂学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顾野王继承了顾氏的文化基因,诗文、书法无所不能,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时以能请到给画为荣
顾野王的最大学术贡献,是在任梁太学博士时创造的。他奉命编撰字书,搜罗、考证汉魏齐梁以来文字形体和训诂的异同,编撰成“一家之制”的《玉篇》30卷。当时他年方25岁,名声因此大振。
《王篇》是中国辞书领域中的又一里程碑式作品,是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昨天晚上我与邹志谅老先生小聚曾谈到了顾野王,邹老先生说,应该称顾野王为楷书领域的“字圣”。
这个说法有道理。不过我觉得,取顾野王中的“王”送给他更合适——字王——“楷书字典之王”。
这里我来详细说一下顾野王。
像取明《三才图绘》
顾野王这个名字很令人费解,有网友便问过我,顾野王是什么王,其这个王不是王。这名字里还有一个故事。
梁天监十八年(519)出生,原名体伦,小字阿南。他读书读多了,了解了历史,熟悉了历史人物,特别敬慕汉朝时的顾野王郡长冯服孝,就改名野王,字希冯,就是希望成为冯服孝一样的人物。
顾野王出生在官宦世家,历史记载为吴郡吴人,相传世居吴县(今苏州吴中区)光福山又名圭山、龟山,西面有邓尉、铜井、铜坑、聚坞等山峰,蜿蜒环列。
顾野王祖父名子乔,梁朝时担任过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为重要幕僚。
顾野王年幼时就很好学,七岁时读《五经》,就能大体上了解书中的主要意思,九岁时能撰著文章,有一次写了一篇《日赋》,被梁武帝手下的亲信、领军朱异见到了。朱异对他十分赞赏,认为他十分奇特,是个天才。
梁中大通二年(530),十二岁的顾野王跟随父亲来到了建安郡(今福建建瓯)。顾野王到了那里,被那里的风土人情所吸引了,撰写《建安地记》二篇,从小显示了舆地学方面的才华。
顾野王对学问很是钻研,他博览群书,把经史通篇阅读完毕,记忆力很强,对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同时,顾野王在绘画是也是很有钻研,特别能画人物。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和明朱谋垩的《画史绘要》中都有记载。顾野王的书法也很突出,曾倾心临摹“二王”书法,是魏晋书法传统的优秀继承者。唐窦臮的《述书赋》中评价:“如硗肥之挺质,,俱竹柏之凌霜。今见具姓名草书两纸。”
梁大同四年(538),顾野王因知识渊博,被授为太学博士。太学是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了安抚饱学通经之士,朝廷特起太学,设博士,用他们来教授生徒,造就人才。不久,顾野王又当上了中将军临贺王萧正德府的记室参军,是他父亲一样的官职。“领军”,东汉时为相府之属军,魏晋时有领军将军,均统率禁军,南朝沿设。魏晋南北朝时,各地方官、王府开始设有记室参军,是专门掌管军队里的文书起草、记录表彰等重要工作的官员。
宣城王当扬州刺史时,顾野王和王褒都是他的宾客,宣城王很爱他们俩人的才华。
宣城王建造东府,在造学舍的时候,就命顾野王画古贤图像,王褒书写像赞,二人珠联璧合,被当时人称为“二绝”。
六朝时期因事物日繁,言语日增,佛学翻译等原因,造成文字增加与分化,社会用字混乱,文字变异,俗化简化趋势亦是十分突出。梁武帝知晓顾野王的学问,就下令叫他编撰字书。顾野王接受了任务,就开始翻阅大量的资料,搜集考证了汉魏齐梁以来古今的文字体形、训诂的异同。
为了静心地编纂,他在吴淞江边松陵建起了住宅,其书房名叫听江轩,在这里专心著述。顾野王十分重视汉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在《玉篇》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述。”
就是说文字可以克服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他还认为正确使用文字,可以“鉴水镜于往谟,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昔文,戒慎荒邪,用存古典”。大同九年(543),书籍成稿,取名《玉篇》。
《玉篇》共30卷,是我国继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顾野王对魏晋时期异体字收集归类,共收集汉字16917个,这种处理方法被看作他的字书编纂体例特色之一。从体例上看,《玉篇》保存有广征博引的书证材料,具有文字训诂学方面的参考价值,体现顾氏辞书编纂思想的“野王案”,忠实反映了六朝时期社会用字和使用情况。
顾野王用了“互见法”,对于字源和释义都有精到的见解。他的思想开放,对俚语、外来词都不排斥,收入了一些前人所不及见的字和词。《玉篇》实际上开了后氏字典的先河。
在《玉篇》里有“谜”字很少有人知道,宋代周密在《齐东野语》的隐语卷有这么一段话:“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而俗所为谜。《玉篇》谜字释云‘隐也’。”近代词人况周颐阅得《玉篇零卷》后,在他的《辛巳春灯百谜?序》(1881年刻本)中证述:“秦有卯金之谶,越有庚米之辞,河鱼详左氏之文,井龟仿南朝之制,大抵前人之隐语,即今日之迷言谜之字,收于《玉篇》。”这一材料,进一步佐证最早把民间之中流传已久的“谜”收进字典内并作注释的第一人是顾野王。
顾野王在松陵居住的地方,后来也繁荣起来,隋朝时开了江南运河,元朝时建起了三里桥。也因为这里是顾野王著《玉篇》的地方,被称为“顾墟”。
晚年,顾野王还潜心于写作,编著志书,着手撰著《通史要略》、《国史纪传》,但还没有完成之时,他的身体就不行了。陈宣帝太建十三年(581),顾野王逝世,时年六十三岁。
顾野王死后,皇帝下诏赠他为秘书监。去世一年后,陈宣帝甍,太子叔宝(陈后主)即位。去世三年后,陈至德二年(584),又赠右卫将军。
古代顾氏历史名人中,我就说上述“三贤”。我想顺便提出顾代后裔中的一位现代名人——2002年去世的顾毓琇先生,可以说顾毓琇是现代的顾烜,现代的顾野王,老先生生前是学贯中西,博大精深。
顾毓琇民国时曾任中央大学校长,1950年代初移居美国,先后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正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与前中共总书记江泽民、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都有密切交往。
有媒体称顾毓琇是江泽民的恩师,这话并不假。1945年抗战胜利后,顾毓琇担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并兼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当时,江泽民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选读了顾教授的运算微积分课程。1986年老师节,江泽民赠师顾毓琇,诗中有一句“微分运算功无比”,说是就这一回事情。
说了顾氏“三贤”生前的情况,下面我想说了三贤去世后的归宿问题。
中国古人很看重身后世,早早便会给自己选好墓地,顾氏也不例外。
顾雍第宅在苏州古城通贤桥,一说在葑门外曹巷村。
顾氏的家庭墓地地哪里呢?据清嘉庆19年(公元1814年)刻成的《武陵历代诗选》中的记载,在苏州西边的穹窿山景区“小黄山”南边。
1992年4月9日墓地实况
说到这样,我又要重提前面的风水话题了。因为顾氏家墓地太讲风水,太有风水了。
民国版《顾氏分编支谱》有这样的记载,“墓在小黄山之阳,三冢并峙,壬山丙向,面对五架山。”
从这话记述来看,顾氏墓地的选择、山向相当有讲究,风水。
山之阳,即背靠山,是古代风水师选葬地的最基本考虑要素。古代风水师里标准的风水宝地是“左青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椅子型”地貌。
实际上,在现代中,这样的风水宝地很难的,一般都是简化处理,“重前后,轻左右”。意思是,只要墓地前面和后在两个地方符合风水要求即算吉地了,而不考虑左右两侧的护砂。这种考虑前后地埋理形势的选择宝地的方式,有口诀,叫“前有照,后有靠”。
蒋介石对这很在行。1946年3月17日其爱将戴笠飞机失事后,当时灵柩停放在南京东郊紫金山上的灵谷寺内。
1946年8月初,蒋介石与宋美龄亲自到到灵谷寺,看了戴笠灵柩。离开前问军统局局长毛人凤安葬地点决定没有,毛说正在选择。蒋介石一听,当即表示由他来选,以让戴笠早点安葬,当即便扶着宋美龄,向灵谷寺后山上走去。
因为宋美龄穿高跟凉鞋,不方便再往山上走,当日并未能选成,决定改日再来。半个月后的一天下午,蒋介石一个人来了,柱着手杖,穿一件短袖夏威夷衬衫,带上浅茶色遮阳眼镜,精神抖搂地一直走到灵谷寺后山山顶,又转到烈士公墓山头上仔细察看,再顺着烈士公墓小道下山。
到了一处前面有一个小水塘的地方,蒋介石停了下来,对毛毛人凤说:“我看这块地方很好,前后左右都不错,将来安葬时要取子午向。”当即确定了墓穴点位,还初定了方向。并嘱毛人凤找风水先生来看看,什么时候下葬最适宜。
沈醉当时也陪同在场,记下了这一切。沈醉当时惊讶于蒋介石相地的内行,想不到这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原来还是一位迷信风水的阴阳家。
后来,沈醉找风水先生卜算戴笠下葬日子时,特请风水先生看了这块墓地的风水,风水先生称,“后有靠(山前),前有照(水塘)”,是个好地方。用罗盘拔正方位之后,风水先生也惊讶了,蒋介石将棺床取子午向,真是行家,此地此向均旺子旺孙,管后人发达。
笔架山与文笔峰在风水学中的作用都是利科甲、旺文才。笔架山与文笔峰的不同之处在于,笔架山的山形像笔架,文笔峰的山形像一只竖起毛笔尖。文笔峰由一个突起的山峰形成,笔架山由多个突起并相互联系的山峰组合而成,并且山峰或突起的个数不小于三个,如果是两个俗称双乳峰,一个突起自然就是文笔峰了,或者叫做文笔山。
笔架山示意
各地代表笔架山笔架山种类比较多样化,如同书房中使用的真笔架一样。不同的笔架山其表现的作用有所不同。如上图所示。
1型为五峰火形笔架山,中间的主峰有三层塔型,两侧的山峰是二层塔状,连边的山峰为一层塔形,排列井然有序,又像燃烧的火焰。此种笔架山不仅利科甲,也旺官贵,得此风水催吉,必是显赫文官掌权柄,威震四海。
2型为水形文笔峰,突起无规则排列,错落有致。受此风水催吉作用,必有顶极文豪出世,声名显赫,泼金撒墨,巨富。
3型和4型,也是五峰笔架山,主文官,富贵,山峰突起比1型小,官职在1型之下。
5型笔架山有三个山峰,为县令级别文官,相当于现代的地市级别文官。
顾氏在小黄山的祖茔地,正好面对这种的笔架山,即家谱中所说的“五架山”。“墓在小墓取大吉山向为“壬山丙向”。即大家说的“小东南向”,与“癸丁向”一样,也是民间阴宅常用选向。为了顾氏墓 要用“壬山丙向”,因为可取得最好的风水效果,正对前言的笔架山。
笔加山在中国古人心目的位置很特别,很崇高。阴宅阳宅要喜欢对着这种山。为什么呢,风水圈有个说法,"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
现代名人家宅祖坟,不少都是取笔架山的风水。阳宅如蒋介石慈溪老宅,就对着笔架山。
溪口镇东有武岭,岭下的镇口则有潭墩山,南则有"笔架山"。以过去堪舆理论来说,这是风水宝地,是出贵人之所,文雅一些的说法则是"人杰地灵"。更玄乎的是,蒋家老宅子"丰镐房"的正门正对着笔架山。风水先生说,"对着笔架山,代代儿孙会做官。"后来蒋介石真做了大官。
据说当年蒋家扩建丰镐房,想拆除老门重修,被风水先生制止。认为老门建的位置恰到好处,对着笔架山,不高又不低。如果拆除,很可能动了龙脉,泄了地气,遂留住了老门。
"文昌阁"镇锁溪口风水
除了笔架山,潭墩山也是好地方。
此山山顶在清雍正年间建了一座阁亭,名为"文昌阁"。为什么要把此阁建于潭墩山上?原来,风水先生还认为,潭墩山为溪口的"龙头"所在,形态如伏虎吸水,建此阁即是为了镇锁溪口风水。
蒋介石十分迷信,在"文昌阁"出现破损之后,1924年已成了民国要人的蒋介石,曾重修此阁。
我在我前两年出版的《风水三千年》一书中,曾谈到蒋家风水。
现代名山得笔架山风水之妙的,还有中共早期创始人陈独秀家。
陈独山老家在安徽安庆。 中国风水鼻祖郭璞说安庆是处“宜城之地”,安庆确实不一般,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是个叱咤风云的地方。根据传统的说法,风水好的地方出人才,安庆真的出了不少大人物——中共的主要创始人、第一至五届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先生,便是安庆人。在安庆北郊还有陈独秀的墓地——独秀园,是安庆重要的旅游人文景观之一。
到了明代,堪舆家视察后认为,安庆的风水缺陷,但可以弥补,建议在城东南兴建一座佛塔,以镇地气、锁风水。此即民国《怀宁县志》上所谓,“皖城诸山雄峙西北,东南滨江平衍。形家言,须镇以浮屠,青龙昂首,为人文蔚起之兆”一说。说来也奇怪,在明隆庆庚午(公元1570年)塔建起来后,安庆果然出了很多人才,先后出了36位进士。
振风塔的风水效应,在三百年后竟然影响到陈独秀家,此塔与陈独家秀的祖坟风水扯上了关系。陈家本是怀宁县的“小户人家”,但到了陈独秀父亲这一辈,家道忽然兴旺了起来。陈的父亲考中了秀才,叔父中了举人,而陈独秀兄弟又都是当地的青年才俊,前途无量。当地有懂风水的人便说,陈家的祖坟埋到了风水宝地上,陈家祖坟的山向正好朝着振风塔——此塔是陈家祖坟风水中的“笔架山”。
我在2011年,应当地官方之邀,专门去了看了安庆的风光隐家的风水确水好,目前
1928年照片(李根源拍摄)
1992年拍摄
从上述两位名人家借笔架山风水的情况上,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苏州顾氏家族的祖坟的葬地山向,为什么要对着五架山了,对着王架山会有什么好处,会给子孙带来什么样的好运气。
对照前面的说风水术中对笔架山的说法,顾氏后裔一定要出人才,而且出的主要是文曲星,文人多。
我这里简单说了三顾雍、顾野王墓的情况。
顾雍之墓 在苏州城西穹窿山麓的小王山祖茔旁。清嘉庆丙子岁(1816)初冬,裔孙顾锡周、顾卿云、顾尚耀、顾震云等重修顾雍墓,并立碑纪念。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顾野王的墓 在吴县楞伽山即上方山南,也就是现在的苏州石湖澄湾前下周村。墓上下散布着五块大石,最大者长约6米,传为陨石,故俗呼“落星坟”。有一大石镌有清嘉庆八年(1803)钱大昕所书“陈黄门侍郎公之墓”。
顾野王的墓 有不少传说。据说有一年,今宝带桥东水接吴淞,有一年潮水汹涌进袭,顾野王亲临防讯前线,但洪水仍止不住袭来,情急之,顾野王跳进了水里,以身殉潮,保佑苍生。尸体后来漂到了越来溪,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当地为他立墓,即上方山下的周村。也有说潮水退后,顾野王生还了。。。。。。。
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是后需要告诉大家是,顾氏三贤墓和顾野王墓的启动修复中,可以想见,将来会是苏州一大景观处,为后人流连瞻仰。
实际顾氏家族的情况,是整个苏州文人、官宦豪门的一个缩影。
苏州是会什么样的地方?苏州是出文人的地方,但不是出官的地方。为什么?古人迷信认为,这是因这苏州的风水格局造成的。
中国有三条大龙,苏州风水属南龙支龙中的支龙,与杭州吴越风水是一个体系,与南京的风水不一样,
湖南出龙种,出将才。。。。。毛泽东、刘少奇都是那边的
谢谢大家,这次讲座就讲到这里,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交流互动。
由于时间很紧,准备不足,讲得不好,请各位朋友、老师,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