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城墙城门故事——葑门

    施晓平   2013-02-15

    浏览量:3474

        十全街向东,跨护城河的地方,就是葑门。

        关于“葑”的意思,历来众说纷纭,有说起源于封禺山,有说起源于江豚或茭白,莫衷一是。

    “葑”字的读音也让人费思量。按照普通话,这个字的发音应该是“丰”,苏州人却偏偏读作“夫”。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问题归问题,葑门外的物产、名胜和葑门内外的大量名人,却足以让葑门熠熠生辉,也足以留住人们的脚步。

        上:葑门城门

        名字起源封禺山?

        对于“葑门”得名的由来,北宋朱长文编撰的《吴郡图经续记》认为,这里实际叫“封门”,“取封禺之山以为名”。这本书同时认为,只是方言把“封”说成“葑”,所以才叫“葑门”了。

    奇怪的是,葑门外哪来的封禺山?

        《吴郡图经续记》补充说:“封山故属吴郡,今在吴兴”。

        《吴郡志》

        葑门,《续经》曰:当作封门,取封禺之山以为名,故属吴郡,今属吴兴,今但曰葑门。葑门陆路尝塞,范文正公开之,今俗或讹呼富门。

        吴兴是浙江省湖州市的古称,三国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县为吴兴县,并设吴兴郡,辖地相当于现在的湖州市全境、钱塘(今杭州)、阳羡(今江苏宜兴)。隋代因地濒太湖而更名为湖州,吴兴为下辖县,现湖州设有吴兴区。

        查考下来,封山、禺山其实在今德清县的三合乡。不过,封山已在唐朝改名叫防风山了,原因是,这一带据说曾是原始社会防风氏部落的聚居地。根据史料记载,防风氏又叫“汪芒氏”、“汪罔氏”,是当今汪姓人氏的祖先。大禹治水时,通知各地诸侯开会商量对策,结果防风氏首领迟到,被大禹诛杀,以此杀一儆百。这个首领是个巨人,身长三丈,倒地后身体占据了九亩地。

    至于禺山,现在已改叫大山,在封山东南两里的地方。《吴兴志》记载,因为大禹的第12代孙帝禺巡狩时驻扎在这里,所以就叫禺山了。

    也有研究人员对葑门得名于“封禺山”的说法表示怀疑。他们觉得,且不说这些记载和传说是否准确,也不管历史上行政区划如何变迁,单是葑门离封禺山直线距离上百公里看,用封禺山命名葑门的可能性就不大。民国苏州学者王謇在他的《宋平江城坊考》中也认为:“封禺之说,疑望文生义”。

        只因江豚而得名?

        唐朝中期的张守节,在为《史记?伍子胥列传》进行注解的时候,对葑门的得名给出了另一种说法:“东门,鱄【zhuān】门,谓?门也,今名葑门。越军开示浦,子胥以涛荡罗城开此门,有鱄?随涛入,故名。”也就是说,“葑门”原先叫“鱄门”。

        有古籍称,越军进攻吴国的时候,因为阖闾大城十分坚固,久攻不下。后来伍子胥托梦给越国,说可以从大城的东门攻入。于是越国军队就从东面通过水路进攻,最终从葑门这个地方攻入。

    对于这样的说法,苏州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周国荣认为,显然属于神话。不过从中可以看出,越灭吴主要用水军从东面水道进攻。《史记》说,伍子胥被杀时让随从把他眼睛挖出来,挂在东门,看越国军队消灭吴国,确实是史实的写照。

        周国荣分析,越军总攻吴国时,极可能借助了大台风。当时城墙还是泥土一层层地版筑而成,根部终日浸泡在水里,很难抵挡巨浪的冲击,结果就被台风掀起的巨浪冲毁,越军就乘势而入了。

    那跟越军一起进城的鱄?又是什么东东呢?南朝时期的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顾野王考证后认为,它们就是江豚。

         江豚是一种生活在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和我国沿海等热带至暖温带水域的动物,在我国见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长江等水域种,在地球上已生活了2500万年。 。其中,长江江豚是这种动物唯一的淡水亚

        它们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额部隆起稍向前凸起;头部较短,近似圆形,吻部短而阔,牙齿短小,眼睛也很不明显。只有在死亡后,它们的体色才会变黑。作为哺乳动物,江豚用肺呼吸,在大风大雨到来之前,因江面起雾气压变低,它们需频繁露出水面“透气”。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渔民视江豚为“河神”,只要江豚朝起风方向“顶风”出水,俗称“拜风”,就意味着

        有大风暴要到来,渔民就不敢出门捕鱼了。

        让人心生疑惑的是,苏州城区离长江和大海有好几十公里远,江豚有可能游过来吗?周国荣认为,古代江豚数量很多,再加上当时苏州通长江、大海的水道如吴淞江、娄江等都很宽,江豚完全有可能逆流而上,再通过其他河道进入苏城。

        葑字是指茭白根?

        不过,“葑”的字面意思似乎说明,“葑门”是因为“葑”而得名的。上面提到的《吴郡图经续记》,就提出了这一观点。

        这个“葑”到底指什么?在字典、词典上,“葑”有两个读音,第一种读“丰”,指芜菁,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头菜;第二种读“凤”,意思是茭白的根。《吴郡图经续记》认为,“葑门”的“葑”跟茭白、茭白田有关。

        茭白在古代被称为“菰”,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有人把它归在“六谷”里,唐代以前一直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居然不抽穗,茎部却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茭白。这种蔬菜不但吃口柔嫩、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可以去烦热、解酒毒、利小便等。从此,人们就专门用菰生产茭白了。

        奇的是,一些国家曾引种我国的茭白苗,结果只开花不长肉质茎。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们那边的土壤里缺少一种叫黑粉菌的菌种。于是再从我国引进这种菌,这才解决了问题。

    应该说,我国茭白分布面积很广。如果“葑门”的得名跟茭白有关,那么,为什么这个名字只有苏州使用,其他产茭白的地方却不用呢?

        苏州市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鲍忠洲对此认为,那是因为苏州葑门外的茭白名气最响——历史上,葑门外娄葑、斜塘、郭巷、车坊等地到处都是烂田,最适合茭白等水生作物生长。这里的茭白,无论是品种还是效益,都是全国闻名的。以品种为例,葑门外的茭白光秋种两熟茭就有大头青种、两头早、小蜡台、中蜡台、大蜡台、中秋茭、杨梅茭、吴江茭等;

        一熟茭则有青种、白种、群力种、寒头茭等品种。

    就种植效益而言,苏州的秋种两熟茭每年8月种植,10月份和次年5-6月各收获一次,加起来亩产可达5500-8500斤。10个月时间的产量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其他地方哪里比得上?而且,5-6月上市的茭白不容易遭虫蛀,品质一流。

        鲍忠洲觉得,就凭这些,苏州最有资格取“葑门”这个名字!

        葑门为啥读“夫门”?

        在许多外地人甚至本地人看来,“葑门”还有一个不好理解的地方,那就是它的读音。

        上面已经提到,字典、词典上“葑”要么读“丰”,要么读“凤”,老苏州们却偏偏读成“夫”,跟苏州话的“富”读音也差不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种说法是老苏州们读错了,是以讹传讹。南宋范成大就在《吴郡志》里说:“今俗或讹呼富门”。 

        对苏州文化颇有研究的市民王梦沂认为,苏州一些地名的读法和常音不同,并不都是讹称,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普通话语音发生了变化,但某些地名苏州人仍用古音读,所以和今音有了差别;二是一些地名更改了,但苏州人的习惯没改,叫法一仍其旧,于是也造成了字面和读音的不同。

        他的观点是,江豚苏州古人俗称“嫑鱼”,古代没有唇齿音,“嫑”字和“夫(富)”读音很相近。苏州人所说的“夫(富)门”,其实是“嫑门”,或者就是上面提到的“鱄门”。后来“嫑门”、“鱄门”更名为“封门”、“葑门”,但苏州人仍按春秋时代的老习惯,叫做“夫(富)门”,并不是讹读。

        也有老苏州认为,如果读成“封门”,那听起来就会觉得把门封起来,而历史上葑门确实封闭过,害得老百姓进进出出只好兜圈子,很麻烦,所以大家很忌讳读“封”,就改读“夫(富)门”了。这种情况在苏州话里有许多旁证,比如老苏州们忌讳说“死”,读到发音跟“死”相同或接近的词语,都会改读,像把“尸”、“诗”读成“书”等。

    苏州吴都学会研究人员何鉴之则认为,葑门曾经叫过“封门”,这个“封”的本意是祈求农副渔牧的丰收,和“富”的意思相通。所以古代说某户人家很富裕,就说“家素封”,《诗经?周颂?桓》也说:“绥万邦(安抚各地的意思),娄封年(一作‘屡丰年’)”。何鉴之觉得,苏州娄、葑二门,出典就在《诗经》这里,把葑门读成“夫(富)门”,就是根据它的本意——富裕。

     

        《诗经?周颂?桓》截图

        葑门变迁

    如果葑门真是越国伐吴时所开的城门,那她的始建时间应为公元前473年,至今已有2486年,与2500多岁的苏州城一样饱经风霜。历史上,葑门的陆门曾一度堙塞,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时才重新开辟,以便交通。

     

        (清末)葑门一带地图

    元朝初年,葑门和其他城门一起被夷平。元末重建、明清重修的葑门,也是水陆城门,外有瓮城。陆门上有重檐歇山式城楼三间两层,曾悬挂有清代翰林顾嗣立所书“溪流清映”横匾。

    葑门最后一次维修,是太平天国战争平息后的同治年间。到民国25年(1936年),葑门拆除年久失修的城楼,继而于1953年拆除陆门和瓮城,仅存的水门也于1978年被拆。

    1953年拆葑门瓮城时,曾在南墙中发现一堙废的拱门。葑门水门遗址在城内第三横河与第四直河汇合后通往外城河的口子上,该处现建有南北向平桥一座。陆门遗址位于水门之南,即1968年新开河道时所建的葑门桥西堍,瓮城遗址在葑门桥与安里桥之间。

        如今葑门以南的护城河被一分为二,在长岛花园小区的东西两侧流过,到觅渡桥附近再合流。这一现象,在苏州护城河段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为什么?

    原来,长岛花园东侧的较窄河道是过去的护城河,1968年,由交通部投资18万元,开展葑门航道工程,这一工程开挖的航道就在今天的长岛花园西侧,全长1275米,河面宽35—43米,其中南段利用城墙土地、中段利用内城河拓宽,北段征地33.16亩。这样的裁弯取直,使得航运变得方便。

     

        如今葑门一带地图

        中:葑门风物

        在葑门一带的物产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水八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茭白之类的八种水生作物。而葑门一带的景观,除现代人熟知的网师园、金鸡湖等之外,还有灭渡桥、葑门敌楼、七公堂、荷花荡、陈鹏年祠、天赐庄、二郎神庙、红豆树等。

        水八仙

        葑门外地势低洼,大小河流纵横交叉,水沟渠道星罗棋布,给水生蔬菜的种植、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千百年来,葑门劳动人民勤劳耕作,培育了茭白、莲藕、芡实、慈姑、荸荠、水芹、菱七种水生作物品种,再加上野生的莼菜,合称“水八仙”。

        茭白又名菰、茭瓜、茭笋,系多年生水生植物,禾本科,食用部分是其肉质茎,又称茭肉,洁白糯嫩,纤维极少,切片、切丝炒煮各种荤素菜肴均相适宜,营养价值极高,含有抗坏血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钙、磷、铁、蛋白质、脂肪、糖等,有利尿、解酒毒、降血压等药用价值。

    莲藕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属双叶子植物睡莲科,又称荷、芙蕖等,果实称莲子,肥大的地下茎就是藕,古人曾用“虚心萦绕千丝细,秀色深埋七尺长”来描写它。它营养价值高,可生食,其味鲜甜、脆嫩,“冷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也可塞以糯米煮吃,香甜可口,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或切丝后做成菜肴。

        葑门外是苏州塘藕的著名产地,《姑苏小志》云:“荷莲之根为藕,出于葑门南塘(原娄葑镇群力村一带)最佳。甘嫩白脆,远近争购”。1935年8月21日的《苏州明报》报道,大名鼎鼎的冯玉祥将军也特意托人买了42斤苏州塘藕,供自己享用。

        芡实俗称鸡头,属睡莲科。叶的反面有刺,其嫩叶柄、花茎、果实皮均可炒食;其经济价值最高的要数种子,去壳后的芡实肉俗称“鸡头米”,可煮熟食用,细腻糯粘,香气浓郁,美味可口,也可用于酿酒。晒干的种子可以入药,有补中益气,滋养强身的功效。

    群力村是芡实的集中产地,所产芡实被称为“南荡鸡头”,品种主要是“南芡”。清朝诗人沈朝初《忆江南?咏鸡头》词云:“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金鸡湖

        金鸡湖位于葑门以东3公里处,通过葑门塘与葑门护城河连通。东西最大宽度为2.9公里,面积7.18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城湖泊,比杭州西湖还要大0.8平方公里。

    关于金鸡湖的得名,有许多传说故事,如说湖底有金鸡会报晓等。其实,金鸡湖古代又称金泾渰(“渰”同“淹”,是河流“淹没”之地)、金镜湖,因此,得名应该与葑门塘东段一条叫金泾(后改名为“卢家港”、误读为“路港港”)的河道有关,也可能因为湖面比较平静,阳光照在湖面上金光闪闪,就像一面金色的镜子而得名,后来才被讹为“金鸡湖”的。

     

        金鸡湖地图

    葑门塘入金鸡湖口处曾有座黄石桥,又名葑溪二堰桥,民间有“懊恼已到黄石桥”的说法。这座桥相传始建于东晋(317—420年)时期,曾多次重建。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的黄石桥呈拱形,花岗石质,雄伟气派,垒砌整齐,可与吴门桥相媲美。该桥长约40米,跨度约8米,宽约5米,桥顶距正常水位时的水面约8米,一般船只过桥洞均不需倒桅;桥洞近乎半圆,顶端刻有双龙戏珠图案。桥坡每侧各有三十六级阶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为便于拖拉机行驶,黄石桥被改为平桥,1976年8月为通行汽车,自锁口石以上全部重砌,1988年拓宽桥面,在旧址西侧加砌了6米宽的新桥,1997年 11月,黄石桥桥面被拆除,仅存桥墩,有刻“葑水”字样的桥联残碑。 

    金鸡湖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堤岸,叫李公堤,全长约2公里,原宽约8米。

        “记得”诗之十五

              陈希濂(1866—1945)

    记得来游金镜湖,湖分南北水平铺。

    李公堤上临流望,可是杭州苏白无?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当时管辖这里的元和县的县令李超琼,见金鸡湖水势浩瀚,常发生翻船事故,就以工代赈,组织民工将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民房剩下的砖瓦屑运至金鸡湖中,筑成长堤,并在堤上种植杨柳树千株巩固堤防,以后大小船只依堤航行,不再受风浪威胁,百姓均称便利。为纪念李超琼的功绩,百姓把这条长堤称为“李公堤”。

        1907年、1918年和1931年,这条长堤又经过了重修,解放后归苏州渔牧农工商公司,建起数间房屋,用于养殖家禽。经改造,新的李公堤于2006年12月开街,成为集高端特色餐饮、娱乐、观光、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国际性风情商业水街。

        灭渡桥

        经常有人认为,写“灭渡桥”是写错了,其实,老桥就叫灭渡桥,新桥才叫觅渡桥。

        原来,灭渡桥所在的地方,是护城河南段、东段及苏州—吴江段运河交汇处,是水陆要津,没有桥的时候只能靠摆渡,但船工敲诈勒索,昆山僧人敬修也深受其害,于是他发起募捐,建造桥梁,取名“灭渡”,意思是“消灭摆渡”。

        古桥始于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十月,至四年三月竣工,桥身用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显示了多次重修的历史痕迹。长系石端部刻有兽面纹浮雕,估计为始建时遗物。全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81.3米,净跨19.3米,矢高 8.5米。

        灭渡桥两坡原各设53步石级。该桥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量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坡长,使大桥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堪称江南古桥梁中的成功作品,2002年10月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葑门敌楼

        葑门敌楼又作堞楼、叠楼,在葑门外横街与七公堂弄交叉口,是一座高约8米的砖石构筑方形堡垒,顶端四周砌有雉堞;底边各长5米左右,四角与房屋相接;四面各辟宽约2米的拱券门,内部形成十字交叉的孔道;四门原有门扉,必要时可以关闭,以阻断交通。敌楼顶上还曾置有两尊铁炮,可填充石、铁炮弹,点燃火药轰击,“石炮头”地名由此而来。

        清朝《吴门表隐》载,葑门敌楼和枫桥敌楼(铁铃关)、木渎敌楼都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是巡按御史尚维持为抗御倭寇而建的。但民间传说,葑门敌楼是元末刘伯温所造,要比枫桥、木渎敌楼早近200年。

        《明史?徐达传》证实了葑门炮楼的建筑时间,只是修筑者不是刘伯温,而是徐达:“达军葑门……筑台三层,下瞰城中,名曰敌楼。每层施弓弩火铳,于上又设襄阳炮击之,城中震恐”。

    民国14年,当地图董(相当于居委会主任、村长)殷礼蕴出殡,因敌楼妨碍仪仗通过,于是事先将敌楼拆除。后该处十字街口曾钉有地名牌“叠楼口”,俗呼“叠楼头”,向东的小巷就叫石炮头。转弯处民居墙根还曾嵌有“古叠楼故址”金山石碑,据说是李根源手书,毁于“文革”期间,今在已没有遗迹可寻。

        七公堂

        在葑门外七公堂弄北首,即今葑门路北侧苏州大学东校区南便门外小河畔,曾有一座小庙,叫张七公庙,又称七公堂、张步兵庙,祭祀被奉为“东吴下乡土谷神”和“七公明王”的西晋文学家张翰。张翰是苏州人,在京城洛阳做官,刮秋风的时候,他思念家乡的莼羹和鲈鱼脍,就辞职乘船归来,被传为美谈。后人常以“莼鲈之思”比喻思乡归隐。

        七公堂始建年代不详。清宣统二年(1910年)起在庙内开办小学,解放后曾被郊区第三中心小学(娄葑中心小学前身)用作校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毁。

        荷花荡与黄天荡

        上面已经提到,葑门外盛产“水八仙”,这就不能不提这里曾有个地方叫荷花荡。

        根据清朝乾隆《元和县志》记载:“朝天湖,葑门东南出瓦屑泾、过荷花荡为朝天湖,即黄天荡,旧注分为二,失考也。”也就是说,黄天荡西面的地方才是荷花荡,具体位置就在今天的金鸡湖大道(原苏沪机场路)跟东环路交叉口西面一带。

        明清时期,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苏州市民就会倾城而出,到荷花荡观荷纳凉。这时正值荷花盛开季节,幽香四溢,一时大小船只蚁集,热闹非凡。据清代顾禄《清嘉录》载:民间认为这一天为荷花生日,“旧俗:画船宵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荷花荡畔原建有葑门水亭,为观荷最佳处。

        太平天国战争后,荷花荡盛景不再。黄天荡于1974年被围垦,改外塘为内塘,放养各类鱼虾,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娄葑新区的开发建设,内塘水面逐渐被填土,建造学校、机关、商店、住宅,黄天荡原有风貌已经消失。

        陈鹏年祠

        黄天荡内原有一个荡里村,解放后改名为群力村,人口达五六千,据说曾是江苏第二大村,苏州评弹学校也一度落户这里。村里庙桥西南原先有一座陈公祠,村民俗呼为“陈太爷庙”,解放前,各地香客纷纷到祠中烧香跪拜、求签问药。这个陈太爷,就是清朝康熙时的苏州知府鹏年(公元1663年—1723年)。

        据《吴门表隐》记载:“陈公庙在葑门外荡里村,神即恪勤公鹏年”;“公守郡时,曾于此乡给药治疫,全活五百余家,民感之立祠。”当时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陈鹏年劝富户出钱,换来药品,为表彰出钱的富户,陈鹏年还亲手书写匾额赠送。

        正因为陈鹏年有此义举,故被老百姓视为掌医之神。村民集资建造的陈公祠,最盛时占地9亩多,有大小房屋40余间,祠中有药签济世。解放后陈公祠主房、附房被用作娄葑供销社群力分社店面、仓库及群力小学一至三年级教室,后不慎被火烧毁。1994年村民募资在原址重建,有房屋9间, 庙中有红木轿板、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碑等旧物,后随群力村动迁而移建他处。

        在庙桥东北面,原先还有一座钟灵佛堂弥勒大殿,起初是一个叫章三福的村民的小房子。章三福吃素修行,死后葬荷花缸,三年后尸身不烂,其子章全心为其塑肉身菩萨,各地香客都来烧香拜佛。潘状元(世恩)后人妻室程夫人于民国五年(1916年)花2700银元捐建大殿三间及披屋、厨房;吴状元(廷琛)府某太太则捐檀香木三十石塑一尊弥勒佛。其余香客送来十八罗汉、天神天将、地藏王菩萨等雕塑。

        

    解放后雕塑被毁,肉身菩萨移送天池山寂鉴寺。弥勒大殿高大轩敞,高度可与新建两层楼房相抵,殿中有碑刻数块,现大殿已拆毁,碑刻不知下落。

        群力村里还有一棵苏州市区的厚壳王、一棵硕大的腊梅。厚壳树原先属村民周建康家所有,胸围1.86米,距地表1.5米高处分出南北两枝, 南枝较粗。该树高约10米,树龄150年左右,是苏州市区年纪最大的厚壳树,动迁后已移到斜塘绿化基地。

        天赐庄

    经整治的葑门横街,已经成为葑门一景。而苏州即将启动的天赐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也属葑门地区。这个地方位于十梓街望星桥以东,古称姜家巷,五代时为广陵王钱元璙与其子钱文奉的别墅“东圃”,南宋初,宋高宗赵构将这里赏赐给大将韩世忠,因为是天子赏赐的庄园,所以叫做“天赐庄”。

        以后又几经变迁,到清末,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来此传教,创办了圣约翰教堂、东吴大学、博习医院等教会事业。民国时期,这里更是洋楼林立,名流出没,是千年古城近现代文化的发源地。

        此外,这一带还有其他类别的历史遗存,如苏州城内现存最老的桥梁寿星桥,官太尉桥,盛家带33号葑湄草堂,望星桥北堍23号程小青故居茧庐,清代诗人袁学澜故居双塔影园等。

        二郎神庙

        在二郎巷,又称清源妙道真君庙、杨三(山)阿太庙。《吴门表隐》曰:“二郎神庙在葑门内西营,向在水中,突起一阜。宋绍兴初建庙,古名溪山第一祠。凡患疡者,祀以白鸡即愈,久废。国朝嘉庆二十年重建,顾承记。神姓赵名昱。”

        《清嘉录》也有记载,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祷于葑门内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先夕,土人于庙中卖萤灯、荷花、泥婴者如市。”该庙废毁于“文革”期间。

     

    《清嘉录》二郎神生日截图

    《清嘉录》考证:

    赵真君,名昱,灌州人,仕隋,大业为嘉州太守,有蛟患,入水斩之。卒后,嘉州人见雾中乘白马越流而过者,乃昱也。因立庙灌江,号灌口二郎神。

    红豆树

                      相  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树又名花梨木、花榈木,原产岭南,种子红色心形。苏州的气温并不太适宜红豆生长,因此红豆树数量稀少,目前土生土长的古红豆树不到十棵,其中城区两棵,一棵位于葑门迎枫桥弄13号苏州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内,另一棵位于凤凰街王长河头周瘦鹃故居内。

    迎枫桥弄13号古树原属吴衙场37号,最早的主人叫吴之佳,字公美,是明代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进士,做过官,他住所前面的街巷因此被称为“吴衙场”。这株古树现为一级保护古木(3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才属一级保护古木),主干需要两个成年人合抱才能抱过来。

    但这株红豆树腹部已经中空,长势并不算好,开花很少,最近两次开花是2002年和2012年。2001年、2011年绿化部门都曾为这株红豆树杀菌消毒、防烂防腐、松土施肥,这两次开花,除了气候因素外,可能与前一年受呵护也有关系。

        下:葑门人文

        葑门一带风土清嘉,人文荟萃。在众多的名人中,重点介绍一下明末周皇后、清初天下第一清官张埙、文学家尤侗、祖孙状元彭氏家族、诗人沈德潜、一代名妓赛金花,顺便提一下蛇医朱松官和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

        周皇后

        苏州自古多佳人,被选入宫中的不在少数,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要数明末的周皇后。

        周皇后是嘉定娄塘镇人,当时嘉定属苏州,所以可以算苏州人。她出身平民家庭,根据《吴门表隐》的记载,她的曾祖叫周三槐,祖父叫周文学,父亲叫周奎[kuí]。起初崇祯皇帝(朱由检)被封为信王,周皇后比他大一岁,十六岁被选为信王妃。

    那时主持为信王选妃的是天启皇后张氏。明代为防止外戚干政,不许从贵戚和官宦之家选妃,只选身家清白的平民百姓姑娘,这种姑娘叫良家姑娘。在备选的良家姑娘中,周皇后美艳沉静但身体单薄,张皇后担心她不能担当重任,陪同的刘昭妃说,现在她还小,以后会长大的,这才册封为信王妃。

        后来天启皇帝(朱由校)病死,没有儿子,就让弟弟信王继承皇位,这就是崇祯帝,周氏因此成了皇后。崇祯三年,周奎被封为嘉定伯,赐第于苏州之葑门,葑门宅邸也就成了周皇后的娘家。

    由于从小家境清寒,周皇后很能操劳家务,她性格文静,品德端庄,言语很少,笑不露齿,崇尚节俭,受到人们的好评。在明朝灭亡的时候,她毅然决然地以身殉国。

        明朝灭亡后,顺治三年(1646年),周皇后娘家被改建为织造署,就是今天的苏州十中所在地。

    “天下第一清官”张埙

        提起“天下第一清官”,大家也许会想到包公、况钟、海瑞等人,其实,苏州也出过一个“天下第一清官”,他的名字叫张埙(1640—1695年),家住葑门外黄石桥畔。张埙从小聪明好学,但屡试不第,后以明经(贡生的别称)身份任八旗官学教习,分教镶蓝旗,学生成材的很多。后经铨试,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选为河南省登封县知县。

        张埙在登封县衙门前设立柜子,让百姓把自己的冤枉写下来投入其中,然后根据情况断明冤屈;又修复了境内曾被誉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的嵩山书院,并请当时的著名学者主持,重振了学风;他还设立了21处学宫,增加了百姓受教育的机会。针对当地百姓多不懂法律,又喜好争讼,他每月招集百姓学习法律,又添置善恶簿作奖惩记载,并招集善士制定乡约,还亲自编写劝民俗语,让民俗大变,路不拾遗,狱讼一天天减少,最后狱吏竟因无事可做而回家种田去了。

        此外张埙还革除私敛,招徕流亡百姓,督促他们耕种。按照旧例,官吏常向百姓征集珍禽异兽、名贵中草药材,张埙认为这是剥削下级、献媚于上的行为而坚决不予采赠。他还经常骑驴到各乡里的“问苦所”探听民情,遇有民间纠纷就随时予以解决。

        在他的辛勤治理下,登封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局面。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张埙被推荐担任南宁府通判(正六品)。临别时,登封百姓遮道哭泣送行。张埙离任后,登封又“立祠于四乡”,挂肖像以纪念他,并榜为“天下清官第一”。去世后,一些官员到他的寓所吊祭,见到他家境清贫而又缺乏子嗣,“无不泣下沾襟”。

        张埙墓在黄石桥堍“其居之旁”,墓前也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碑,墓旁有张公祠,可惜现在都已找不到踪影。

        文学家尤侗

        我国一些诗文札记提到这样一则故事: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到苏州,正好天降大雪,康熙在大小官员的簇拥下踏雪赏梅,一时诗兴大发,就吟出了“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两句诗,但因为一下凑不出下句,很是尴尬。这时,旁边一位老先生接过去说:“九片十片千万片,片片飘入梅花间。”康熙十分高兴,连称老先生是“老名士”。而此前,这位老先生已经被顺治皇帝称为“真才子”,他做官所在地的老百姓,则纷纷称赞他是“好官”。

        这位受到两代皇帝推崇和百姓拥戴的老先生就是极富才情的清朝文学大家尤侗(1618-1704年),字同人,晚号西堂老人。而尤侗的老家,就在葑门外斜塘镇东北面几百米处的尤家园。

        斜塘尤氏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尤袤的后代。元末明初,尤袤的七世孙尤臣迁居苏州,定居斜塘,以耕读传家,到尤侗已是第10代。

        尤侗8岁时跟父亲一起搬迁到葑门内滚绣坊,住宅就在今天的南林饭店位置。

        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博闻强记,成年后才华横溢,被著名诗人吴伟业称为“才子骚坛盟主”。但尤侗的科举道路走得并不顺,一直没能中举。30多岁的时候,他以贡生的身份担任了直隶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岛市、唐山一带)的推官,掌管七个县的司法刑狱。在任职的4年时间里,他主持正义,梳理旧案,使无辜百姓的冤狱得到平反。

        当时永平府许多土地被清朝贵族和八旗官兵圈占,大批百姓衣食无着,生活贫苦。尤侗在上报的材料中,愤怒地指出了这个根源。对于继续圈地的不法旗丁,他毫不顾忌地进行了鞭挞,结果自己受到降级的处罚。面对这样的不公待遇,尤侗愤然辞职,回到老家。做了4年官,他身上依然是一身旧衣,十分清廉。

        康熙十七年(1678年),尤侗被选入翰林院任“检讨”,专修《明史》,并因此多次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康熙还亲自为他家的葑门住所“鹤栖堂”书写了匾额。闲暇之余,尤侗还创作了大量传奇、杂剧剧本,如传奇《钧天乐》、杂剧《桃花源》、《吊琵琶》、《黑白卫》、《清平调》等,大多为历史上不得其遇的才士贤人鸣不平。

        彭氏祖孙状元

        清代苏州城里有四大家族,被称为“彭宋潘韩”,居首的彭氏就住在葑门内十全街上,门前竖有8根旗杆。当时,“旗杆里彭宅”无人不晓。清代彭家出了两个会元兼状元,1个探花,另有14名进士,36名举人(包括后中进士者),4名副榜,附贡生等达130多名,而且是清代唯一的祖孙连中会状的一家,同时还有军机大臣、尚书、督抚等高官显宦。因此,彭宅大厅对联上写有“昭代科名第一家”之句。

    旗杆里彭氏迁苏始祖彭学一,江西清江人,明朝洪武四年(1371)随军来苏,就住在十泉(全)街。第十世彭定求(1645—1719年),康熙十五年(1676年)连中会元、状元,授修撰,他性恬淡却又耿直,与官僚们处不来,前后做官不到10年就乞病回家。后被皇帝任命主持校刊《全唐诗》,两年竣事,计900卷。

        彭定求的第二个儿子叫彭正乾,彭正乾的长子彭启丰(1701—1784年)27岁会试第一,殿试初拟第三名,雍正皇帝亲自拔为第一,后来彭启丰做官一直做到兵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部长。

        据说,彭定求曾批评彭正乾没有出息,说:你的父亲,你的儿子都能显功扬名,唯独你无能。没想到彭正乾回答:父之父不如儿之父,父之子不如儿之子。意思是说,你不要小看我,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状元生我,我生状元,有什么好惭愧的?

        如今,葑门彭氏状元府主体已进行了修复移建,形成门厅、轿厅、大厅、楼厅4进建筑群,总建筑面积458平方米,门口有“状元第”匾,可惜被屋檐罩住,不容易看见。现为控保建筑。

        沈德潜

        在清代的苏州,有一位活了97岁的长寿诗人,叫沈德潜。他17次参加科举考试,直到66岁终于考中举人;政绩平平,官阶却在半年间从从七品升为从四品;致仕(退休)后又被封为礼部尚书;去世9年后再卷入《一柱楼编年诗》案……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历史之谜。

        沈德潜的故里在葑门外竹墩村。通过查阅民国《吴县志》的地图可以发现,这个村就在黄天荡西南侧、葑门东街朝天桥东南,具体位置在今天的苏大杨枝塘住宅区一带。

        竹墩村解放前就已荒弃,成为墓葬之地。解放后平整土地,曾在地下发现墙基、排水沟等物,可以证实以前确为村庄。至于这个村荒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解放前频繁的战乱和盗抢。沈德潜做官后,在网师园西面(今阔家头巷26号)建了新居,部分建筑保存至今,其中有楠木大厅。

    沈德潜政绩平平,晚年大红大紫,主要是诗写得好,还兢兢业业为乾隆校刊《御制诗集》,为乾隆的诗润色。

    去世9年后,东台发生徐述夔《一柱楼编年诗》案,乾隆看过诗稿后定性为“逆案”。沈德潜因曾替徐述夔立传、并称他“品行文章皆可法”而受到牵连。乾隆大怒之下,下令对沈德潜进行追夺封衔、仆碑、罢祠、磨平碑文等处分。

        对此不少书籍、文章称,沈德潜被开棺戮尸、全家治罪,所有荣华顷刻间化为泡影。不过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民国《吴县志》和之前官修的志书都没说沈德潜被戮尸。而乾隆所作的《故礼部尚书衔原侍郎沈德潜》诗中更明确说:“用是追前恩,削夺从公议……盖因髦而荒,未免图小利。设曰有心焉,吾知其未必……”这些话说明,乾隆分析沈德潜“犯错误”的原因是年老糊涂,兼贪小利,而不是明知徐述夔“反动”而作序。

        赛金花

        在晚清众多的名妓当中,赛金花应该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除了被“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影射外,还有多部笔记和小说涉及她的故事。这个赛金花,初名赵彩云,又名傅彩云,安徽人,当年曾住在葑门。

        《民国档案?北平卷》中的《赛金花狱中自述》称,赛金花出身在大户人家,母亲生下她不久就死了,后来家道中落,父亲就带她到苏州投奔姑妈,住在葑门外的肖(萧)浜巷。那里开门出去是一条很宽的河,河边停满木排。沿河边拐过去,再过一座桥就是横街,后门外还有一大片油菜地。

        由于姑妈一个人要负担4个小囡,姑父又生病,傅彩云12岁就被卖到阊门花船上唱小曲,当时她的父亲已经去世。后来她遇到了苏州状元洪钧,洪钧花银子把她赎出来,作为他的小妾,这一年洪钧48岁,傅彩云年仅15岁。不久,洪钧奉旨担任驻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荷兰四国公使,其原配夫人畏惧华洋异俗,就让傅彩云陪同洪钧出洋。

    1894年,傅彩云在送洪氏棺柩南返苏州途中,潜逃至上海为妓,改名“曹梦兰”。后至天津,改名“赛金花”。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居北京石头胡同为妓,曾与部分德国军官有接触。1903年在北京因涉嫌虐待幼妓致死而入狱,解返苏州后出狱再至上海。晚年生活穷困潦倒,1936年病死于北京。

    蛇医朱松官

        就在彭状元府西面的巷子里,有位叫朱雪根的蛇医,被称为“苏州城里最后的蛇郎中”,他的父亲,就是赫赫有名的蛇医朱松官。

        解放前,地处江南湿热地带的苏州饱受蛇毒之害,不知多少人因此丧生,这也催生了一批蛇郎中,朱松官堪称其中的代表。他上个世纪20年代出生于浙江嘉兴农村,3岁死了娘,13岁那年父亲又病故。成了孤儿的他浪迹于江、浙一带,讨饭为生。17岁那年,一位“捉蛇叫花子”——常熟梅里人“王三爷”收留了他,迫于生计,他随“王三爷”学了一手捉蛇、玩蛇、配制蛇药、治疗蛇伤的本领,还娶了“王三爷”的女儿王小荣为妻。

        20岁时,朱松官和妻子来到苏州,开始在玄妙观玩蛇、卖蛇药,住在葑门城门洞里。在玄妙观里,朱松官常常抓出长蛇任意耍弄,甚至伸出自己的舌头,让毒蛇吐着信子去咬,直咬得舌尖鲜血淋淋。随后他掏出一些粉末,往被蛇咬破的伤口上一抹,自己就安然无恙了。朱松官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销自己的粉末——蛇药。其间,朱松官先后被毒蛇咬伤过六次,一只手的无名指因此无法伸直,有一次还险些送了命。

        就这样,苦难的生活逼出一个蛇医世家。直到今天,朱家的墙上仍有书法家黄骏赠送的一幅字,上面写着“松官神医”几个大字。

        如今,他的儿子朱雪根继承了他的事业,但现在毒蛇减少,朱雪根每年接诊的蛇伤病人不过10来个。他只能把诊疗项目向相关疾病延伸,诸如癣、湿、疹、蛇胆疮(带装疱疹)之类的皮肤病,甚至毒蚊子叮、蜈蚣咬,他都可以帮着治。

    以一种神经性皮炎——蛇疱疹为例,得了这种病,伤口处经常发痒,搔了以后又作痛,病人痛苦不堪。朱雪根用蛇药治,一般10来天就可以好了。

        捉蛇也是他的看家本领,这让医院里的许多蛇伤医生都自叹不如。

        袁伟民

        葑门内有个地方叫龙舌嘴(又有人称为龙船嘴),就在苏大老校区东南角,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家原先就住那里,后来搬迁到吴衙场。袁伟民生于1939年,毕业于南京体育学院,1958年进江苏省男子排球队,1962年入选国家男子排球队,任主力二传。 

        1976年6月,袁伟民出任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指挥中国女子排球队,分别于1981、1982和1984年取得第3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女子排球比赛冠军,使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上首次取得“大满贯”、“三连冠”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排球运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所创导的女排精神被誉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袁伟民的指挥才能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

        袁伟民是我国体育史上第一位由运动员、教练员出身的体育最高级官员。他还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