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状与未来
郭明友 2013-06-19
浏览量:791
今天我们的话题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现状与未来,我们从讲历史开始,然后现状和未来正好是一个循环,把中国古典园林从苏州到中国的做一个梳理,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现状
回顾中国园林发展史,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古典园林,如今已经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窘境,甚至对于现存园林文化遗产,学术界也流传着褒贬不一的杂音。
1.1 .杂音源于认识偏差
作为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苏州园林所受到的赞美与认可,无用多言。这已经成为令人骄傲的精神财富。然而,有些犀利而武断的批判,不仅刺痛着人们的精神,更影响了中国园林学的发展方向
1.2.杂音的基本类型
a.北美的景观主义思潮——城市景观带
b.欧洲的风景园林理论——园林风景区
c.日本园艺学——植物学与观赏园艺
d.国内古建学——民族建筑文化遗产
所有这些,都曾经或正在影响高等院校及教育行政机构,并塑造着中国园林学科的发展方向。
1.3.苏大园林学系与北大景观学院的对话
a.基于交流、借鉴、传承、发展的交流太少;
b.基于宣誓立场、标举革新的批判对立太多;
c.批判的最基本资格是先要了解批判对象;
d.国内景观学派对中国古典园林缺少学习;
e.苏州园林不代表中国园林的全部尺度,古典也不等于古代、不能现代;
f.二十年后我们拿什么来参与世界园林学术会议的交流与对话?
——妄自菲薄与抱残守缺都是学术进步的障碍。

二.国外园林艺术发展现状举要
2.1 .欧洲古典园林
欧洲园林,主要有南欧的意大利、法国的台地园林,中欧荷兰的植物景观园林,北欧英国的自然风景园等。
埃斯特庄园(1550)——意大利国土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80%,三面为坡,沿海一线是平原,所以自古意大利贵族和富豪多背山面海建造别墅。埃斯特庄园是台园林典范,与法尔耐斯庄园、兰特庄园并列文艺复兴三大名园。造园的技术将希腊、意大利发达的几何学融入到建园造景中去,材料多使用石材,在植物造景中充分显示了人的意志和能力,改变植物和水流的自然属性,喜欢造喷泉,这些与中国园林的理念正好相反。
意大利朗特庄园位于罗马北96公里处小镇上,是16世纪中叶所建庄园中保存最完整一个。1566年,由著名设计师维尼奥拉为红衣主教甘巴拉建造的夏季别墅,用时20年才大体建成。后由兰特家族接管便称为兰特庄园。
意大利法尔奈斯庄园(1547-1588)
后来法国学习意大利的园林建筑艺术,其著名园林有法国凡尔赛宫花园,它把几何形的图案,对石材的广泛使用,大面积的水域,把园林人工造景空间集中处理在与建筑相关的位置,都放在了园林的核心区域,讲究线条和几何形。凡尔赛宫前前后后建了几十年。
荷兰库肯霍夫花园(1830)——园内现有各种花卉600多万株,有郁金香1000多种,年产郁金香300多万支。现在中国的很多园林都在学习它们。
这些园林也都很美,但是没有像苏州园林那样美得有文化内涵,它们更注重视觉上的美感,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在讲究视觉中的美,而是要和道德和精神密切相关,一种深层次的美。我们看库肯霍夫花园感觉到的是自然的美,对视觉和心灵上的洗礼。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园林对中国造园是一种启发和补充。苏州园林很美,但是有些人可能缺乏欣赏苏州园林的心理结构和文化积淀。显然这两种风格的园林对我们的审美层次上是有巨大的差异,两者具有互补性。
然后我们看北欧的园林,首相是英国园林。在欧洲学习中国园林最早、最深刻的就是英国。
英国著名古典园林艺术大师——
布里奇曼(?—1738):放弃修剪,转向自然。
威廉?肯特(1686-1748):自然是厌恶直线的。画家是以颜料在画布上作画,而造园师是以山石、植物、水体在大地上作画。
兰斯洛特?布朗(1715-1783):大地的改造者;无所不能的布朗;园林是风景,也是音乐和诗画。
威廉?钱伯斯(1723-1796):《东方庭园论》;邱园中的中国塔与孔庙;园林是高雅的文化环境。
英国的代表性园林:斯陀园(1680,布里奇曼)、布伦海姆园(1704年丘吉尔一世启建,1764布朗改造,)、谢菲尔德花园(经过布朗的改造,除18世纪宫殿外,其他几乎皆为自然风貌。)、爱丁堡植物园(建于1670,现有4万多种植物,全球植物种类7%,尤以杜鹃为最。它其中的假山堆积已经有些中国的形式了。)、威斯利花园、邱园(世界著名植物园,1751年始建,总面积121公顷,38000多种植物,现是浏览胜地,也是享有盛誉的植物学研究机构。著名的中国塔建于1761年。)。这些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很清晰的风景线。
2.2 .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在审美思想上,深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在植物造景方面,又深受欧洲观赏园艺的影响,先进的园艺学技术,狭小的园林空间,形成了其独特的园林审美风格。
日式有水庭园,有池泉式、曲水式、溪流式、泮池式、心字池式等,宜舟游、回游、座视等。多表达一种神池式、神仙思想(蓬莱与鹤龟)、净土、须弥山、桃源思想、自然主义等思想。
兼六园为日本三大名园之首,建于1676年,直到1871年才完工对外开放。原来只是金泽城藩主的庭园,经历代藩主的整修扩建,而成为一座美丽的回游林泉式庭园。因园林造景兼具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所言的“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眺望”六项审美条件,故名兼六园。
后乐园位于日本冈山市近郊,是冈山藩主池田纲政命家臣津田永忠于1687年建造,1700年建成。1934年水灾与1945年二战中的冈山大空袭,使冈山后乐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后来按照池田家的图进行了修复。
偕乐园位于茨城县水户市,1842年由水户藩第九代藩主德川齐昭营造的回廊式庭园。它位于地势较高的地区,可以眺望到美丽的森林和千波湖。园以梅花著名,偕乐园中有100个种类3000株以上的梅花。
日本最具特色的园林——无水庭园主要用枯山水作法,,也有池泉式枯山水、曲水式枯山水、溪流式枯山水等形式;尽管枯山水作法高度写意,近乎抽象,但也有回游式、座视观赏式等不同游观形式;枯山水表达的也为神仙、净土、须弥山、桃源思想、禅园等思想。枯山水多依托住宅庭园、寺院庭园、书院庭园、佛堂庭园、城郭庭园等。
日本现代园艺技术的园林绿化应用,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他们的垂直绿化、坡地绿化、室内绿化、挡土墙等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我们中国的景观设计也要加快和生产相结合,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2.3 .北美景观艺术
国际上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国内名称为风景园林学。这是一门从地理科学分出来的,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的解决方案和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纽约中央公园,由三百多年前奥姆斯台特和Calbert Vaux两位风景园林设计师建成了此公园。为纽约市民提供天然的氧吧,欣赏风景,同时通过立法保护公园的土地不被侵占挪做他用,这正是中国城市发展所缺乏的远见。幸亏当年的立法,在三百多年的发展中纽约的城市不断壮大,但是中央公园还是得以保存。
波士顿宝石项链,波士顿这个城市在美国的地位很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都在这个城市。以前波士顿的查尔斯河经常泛滥,进行了综合整治,先是疏浚淤泥、拓宽拓深,然后沿河造景观,同时也保留了地下水补充的点,将周边的九个园林一下串联起来,所以波士顿人亲切地将其称为宝石项链。
三.中国古典园林现存问题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其在工程尺度、园景设计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造景与人居环境等方面,独具的特色。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的四个层次:视觉美、生态美、文化美、情感美。
然而,不用举例,我们也能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正在远离世界园林发展的中心区域,即便在国内,也被各种舶来的景观学说冲击的七零八落,古典园林文化艺术与工程技术的传承,都面临着成为绝学危险。
3.1 .中国古典园林面临困境之一——物质基础
这里的物质基础,指的是造园的土地基础,尽管是最小尺度的私家园林,其能够成为经典传世之作,首要条件也是土地的私有。
其次,当代中国的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关系,已经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紧张的时期。
3.2. 面临困境之二——学术研究不够
尽管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审美与情感审美特性,但是,造园学的工程技术属性,才是古典园林艺术得意传承发展的基础属性。而这恰是在古代中国被歧视,在现代中国被忽视的学术研究之基础与最深处的空白。
3.3. 面临困境之三——学科建设长期定位失准
回顾过去六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园林学的学科发展,我们发现,虽然园林学得到了持续的建设,但是中国园林学的建设,始终没有被回归正位。
先是被农学中的园艺学和工学中的建筑学所替代,现在被工学中的风景园林学和设计学中环境艺术学所替代——中国园林学学科建设尚未开始。
3.4. 面临困境之四——全球化审美潮流的侵袭
“全球化”本是一个中性词汇,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对处于现实学术与文化建设洼地的中国来说,“全球化”更多是被动地输入一些包裹着光鲜外衣的新名词、新思想。加之经济社会中的唯利是图价值观的泛滥,中国随之成为世界物欲横流的名利场,也成为各种文化艺术怪论的试验场。
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艺术,包括园林,都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中承受着、褪色着。 
3.5. 面临困境之五——自缚发展
除去各种客观的因素,中国古典园林现实发展,还受到国内学者自缚手脚、抱残守缺思想的影响。
国内有些园林学者,依然停留在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这样的心理状态,既看不到古典园林本身存在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调整发展的可能,也不参与国际学术前沿的交流对话,回避文化碰撞和交融。

四.关于中国园林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由于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进入现代社会阶段,经历了特殊的弯路,致使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化,都成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古代”文明。语言、文字、书法、诗歌、绘画、音乐、园林等等,“中医现象”似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终结性的代表符号。
1.准确解读、科学传承;
2.开放融合、自新自强;
3.加强研究、建设学科;
4.培养专才、开拓创新;
5.技术突破、古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