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历史名人顾炎武---纪念顾炎武诞辰400周年
李直 2013-07-12
浏览量:755
我要汇报的主题是顾炎武的生平著作和他的天下观,重点在他的天下观。
顾炎武,号亭林(1613—1682),昆山千墩人,是苏州响当当的历史名人。今年是他诞辰400周年。他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声音,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唤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觉醒,使人们热血沸腾。
我们要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意,先要了解顾炎武其人。
自幼勤奋好学
顾炎武1613年农历5月28日生,自幼笃学。其家庭出身和家庭成员都对他有过很大影响,其中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人:一是嗣母王贞姑。她因未婚夫早丧,未嫁就守节,主动来到顾家,精心照顾婆婆。一天,婆婆瘸了,听说断指煎药疗效好,就断指为婆婆治病,受到普遍赞扬。她对顾炎武爱如己出,严格教育。顾炎武5岁前就读《小学》,6岁读《大学》,7岁学《四书》,9岁读《易经》。后来为避兵患,贞姑迁居常熟的语濂泾,当她听说“两京皆破”的消息时,悲伤得“绝粒不食”,坚持15天,壮烈殉国。去世前,她对顾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义不可辱。你一定要读书隐居,无仕二姓!”嗣母的行动对顾炎武的震动太大了,使他一生难以忘记,更坚定了他的反抗精神。二是嗣祖父顾绍芾,有名的乡绅,见多识广,老而弥坚,极期孙子成才。在他的培养下,10岁的顾炎武就认真学习《左传》、《国语》、《史记》以及孙子、吴子兵法,以备将来之用。嗣祖父喜欢做读书扎记,有藏书五六千卷。这些都对顾炎武后来的写作和研究产生极大影响。顾绍芾是引领顾炎武进入学术殿堂的第一位导师。
放弃科举和参加复社
顾炎武从14岁考了秀才后,一直考到27岁,连考14年,屡考不中,最终放弃了考试。其原因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不仅仅是因为科举考试不称心和仕途不如意,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在亲身经历中,看出了封建制度的没落,看清了科举的危害,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不愿与朝廷合作,更不愿同流合污。看出了顾的理想追求。还有一个原因:取士用人出来八股考试之外,面试
环节多以貌取人,顾小时候生天花,脸上留下麻点,眼睛眼珠斜视,外貌不好看。从此,他杜绝了为清廷做官的念头,不愿在“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而要另辟救国救民的新路。为了这个目的,他发愤读书,并到各地考察,潜心研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学问,并开始着手于写作,以行动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理想和追求。他17岁就与好朋友归庄一起参加复社,人称“归奇顾怪”。
复社是明末江南士大夫阶层组织的进步社团。当时,社会矛盾激化,在农民大起义的压力下和清军进攻的威胁下,一部分江南士大夫继东林党而起,由太仓张溥等人牵头,合并江南若干文社,组织了这个社会团体,至少有14多人。他们主张改良政治、参加抗清,以挽救明王朝。曾在苏州虎丘开过大会,像一所培养义士仁人的学校,后被清政府取缔。复社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对顾炎武的人生、对他的学术活动、政治活动和“天下观”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顾炎武参加复社活动有10多年,他参加复社是当时苏南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主张改良政治、参加抗清,是大家研究后达成的共识,是为民族、为社会、为民众的利益着想。
立志救世
顾炎武原名继坤,初名绛,字忠清,后愤而改名为炎武,字宁人。原因是东北满族女真部的努尔洽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向关内进军,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打过长城。1645年,清军南下,一路烧杀抢掠。在扬州,屠城十日,在南京、苏州也实行烧杀政策,仅昆山就被屠杀4万多人。30多岁的顾炎武面对残酷的现实,.在昆山、苏州等地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他一边秘密从事反清活动,一边做学问,辗转于苏南一带。为了纪念和学习南宋的爱国志士王炎午,将自己的名字绛改为炎武,又将自己的字忠清改为宁人,宁是明代南都江宁(南京),表示永做明代人。他改名改字的用意,全在于爱国抗清,立志救世。
经商和考察北方
1645年昆山被清军攻陷后,顾炎武渡江到淮上,投奔朋友抗清富商万寿祺。从此他往来于大江南北,一方面经商,一方面坚持抗清斗争,前后约十年。这种“亦商亦儒”的生活,使他的思想和感情逐步倾向于包括新市民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极支持广大人民群众改良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要求,并为他们到处呐喊。
1657年以后,40多岁的顾炎武,决意变卖家产,毅然北游,直到1682年,因年体弱,坠马身亡于山西曲沃。他考察、游历祖国北方20多年,经江淮,上岱岳,瞻孔林,入京师,谒明陵,出关外,折而南至恒岳,西逾华山,北抵太原,往来曲折达二、三万里!爱国、报国,“作客边陲”,不怕“兰摧玉折”。一路上辛苦劳累,忙于考证和广结贤士,处处透发出他对故国的思念和强烈的兴亡之感,处处显现出他的学者气质和“经世致用”的学风,处处闪耀着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此期间,清廷几次征召,他都一一拒绝,不予合作,甚至以死相抗。“耿耿此心,始终不变”。这就是顾炎武的立场和气节。最后因年老,享年70岁。
著书立说
用“著作等身”来形容,非常确当。据有关资料统计,他一生的著作多达117种,累计400多卷。许多专家认为,其中主要的有:一是《日知录》,新版本苏州图书馆有,有兴趣的可借阅,这里向大家推荐。苏州图书馆在全国有名,阅读节搞了八年,形势多样,吸引了二千多万人次;大讲坛成了读书活动的品牌,已开展13年了,听众达20多万人次;分馆有50多个,把书送到读者家门口。有兴趣的可看看《日知录》(古文)。一般都认为《日知录》是一部内容丰富、考证精审的史学类型的书,这是不错的。实际上此书的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历史、地理以及论兵和外国事、论天象.术数等,是一部宏大的读书扎记性的学术著作。类似学习笔记,就要抄录别人的,但有见地。全书不分门目,而列1020余条目,共32卷,是一部造诣极高的学术著作,历来为世人所推崇。用顾炎武自己的话来说:所著以“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日知录?初刻自序)。可以说此书是他的一部力作。是他生平最得意的著作,写了四十多年(约从1639—临终),中国古代社会“百科全书”。二是《天下郡国利病书》,这是一部历史地理学名著,约150万字,
保存了大量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料,对地理形势、水利、赋役、屯垦、边防、关隘以及西域、交趾和海外诸国等都有详细记载,为后人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史料,在中国地理书中别开生面,开创了后世整理和利用地方志的先例;三是《肇域志》,约200万字,是《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姐妹篇,内容侧重各地沿革、建制、山川、名胜资料,是他阅志书一千多部以后写成的,囊括了二十一史和天下府州县之志书,是一部明代的地理总志。这也是一部典范之作和重要学术成果,说明顾炎武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修志大家.四是《音学五书》,五种音韵书的合集,共30卷,对我国上古音韵进行了系统研究,综述了音学源流,以《诗》、《易》用韵考定古音,订正了《唐韵》读音,审校了《诗经》全书1900多个韵字,归纳为古韵十部。该书对清代文学音韵学影响很大,开创了清人研究古音的先河,奠定了清代古音学基础,在这方面,顾炎武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总之顾炎武开创了一代学风,一代治学方法,一批学术门类。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其他在金石书法学、诗词美学等方面也颇有建树和成就,被称为清代金石学的开山祖师、有成就的书法家和爱国诗人。这里更要强调的一点是:顾炎武闻名于世的著作很多,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这就是他所有著作的核心思想。
“天下观”的原话和要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
他在《日知录?正始》中写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自正始以来,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段话就是顾炎武的原话。从这段话中,看出顾炎武的“天下观”(社会主张),对天下的看法。“天下存亡,每个公民都有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是后人根据顾的原话概括的。是谁概括的?一说是爱国人士麦孟华在《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一文中概括的,2003年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就是这样认为的;一说是维新派领导人之一的梁启超,他先是在《论幼学》中将这段话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后又在《痛定罪言》一文中概括的,说:“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现在一般都认定是梁启超概括的,也有人说孟、梁是同学,可能是他们共同概括的。
无论是谁概括,原话都是顾炎武说的。他说的“天下”是相对于“国家”提出来的,先是设问,也是我们的疑问,先回答这个人。顾炎武的这段话,明确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肯定了“匹夫”(人民等各阶层)保天下的历史作用。从这段话中,还可以看出他热爱祖国的崇高品德、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提出这句话的历史背景是:历史上的许多人,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交替之时,曾致力于救亡图存,在南明当过兵部司务,在苏、昆参加过抗清斗争,但复明之梦渐渐破灭,开始反思和总结明朝亡国的原因和教训。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明代中、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晚期,在苏州、杭州一带,商品经济已经繁荣起来,在一些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中,已经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资合作的生产关系,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和“亦商亦儒”的士大夫阶层也出现了。顾炎武就曾一度“抱布为商贾”,来往于大江南北之间。他受市民阶层思想观念和道德、感情的影响,已经在他所著的《日知录》等书中,向统治者提出了要摆脱封建性经济、政治束缚的要求。他说:有明“三百年来,当国大臣皆畏避而不敢言,至天子独断行之而己”,而君主独裁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天下“万几之广,固无一人之所能操也。”(《日知录?守令》)他主张让“富人”投资兴产,破除天子“绝世之贵”,确立“为民立君”思想(《日知录?周室班爵录》)。这就是顾炎武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启蒙思想。这些论述已经孕含有关于“天下兴亡”的新观念。
到了明代末年,政治更加腐败,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各种矛盾激化,内乱外患烽火不断,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非常尖锐和复杂。正值此时,东北满族女真部的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又将其国号改为清。清军不断进攻明军,窥视北京明政权。雪上加霜的是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更加深重,土地兼并,阉党专权,贪污横行,农民被迫起义,陕北李自成率领农民军向北京进军,于1644年推翻了明政权。明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农民军败退,清军很快占领了北京。1645年,清军南下,一路烧杀抢掠。
当时,顾炎武已是复社成员。他亲眼目睹这一切,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清政权想鲸吞全中国,这消息传到昆山,顾炎武等复社成员聚集在昆山明伦堂,研究严峻的形势和对策。他登台演讲:“清军入关进京,这不仅是‘易姓改号’的‘亡国’,而是使中华文物衣冠尽丧的‘亡天下’!只有坚决抵抗,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维护中华文化的血脉。”他是这样说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从《日知录》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顾炎武非常赞赏孔子的“以天下为心”(为第一位)、“不可一日忘天下”的思想境界。反映出的是儒家“以人为本”的天下观,以德治国和以德服人的政治观,顾炎武也是以儒家思路考虑人。但顾炎武对“天下”的看法远远超过了孔子。他最为震烁人心的是提出和肯定了“亡国”与“亡天下”的“有别论”、“保天下”与“保其国”的关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和“匹夫”在“保天下”中的伟大作用。他为什么不讲“国家兴亡”而讲“天下兴亡”?平时也听到有人说“国家兴亡”,这话虽没错,但不了解原话;有的是误传,谁说的你知道吗?我们要搞清楚它的原话。这人,不能以误传误,听到了要纠正。因为在他看来,明与清实行的都是封建独裁统治,皇帝代表着国家,朝代的更迭、政权的兴衰,从来没有“匹夫”参与,因此“匹夫”用不着去负责,应该由“吃肉的大臣们”去负责。而“天下兴亡”就不一样了,
其意思非常广泛。顾炎武说的“天下”,不仅包涵人与自然、国与家,还包涵民族大家庭、全社会、全世界、一般老百姓(匹夫),甚至文化血脉、伦理道德等。这些方面的“兴亡”,“匹夫”都有责任。他的这些论述,使人眼睛一亮,为大家打开了一个真实认识“天下”的窗户。要把“天下”与“国家”区分开,不能混为一谈。“亡国”则是一个政权的更替,“亡天下”是指整个社会的变迁,世风的沦丧,是民族的悲哀。政权的更替有必然规律,而社会的变迁与每个社会成员相关。这个观点真了不起。
这铮铮有声的八个字,是顾炎武“天下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为国为民思想的结晶和一生经历的写照。其要义至少有四点:一是要人们关注伟大祖国的兴亡,天下形势的发展,为祖国贡献一切;二是要关注社会和谐和文化血脉以及伦理道德,用“天下”精神救社会救人生,特别是对社会危机的处理,强调要去恶扬善;三是要关注老百姓的疾苦与幸福,密切联系群众,从“天下”出发,利泽百姓,达到人相亲,心相通;四是要关注“匹夫”之责,恪守人生为国、为民的价值取向。关注民生,以民为本。
“天下观”的形成和突破
顾炎武的“天下观”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固有的,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和历史潮流的变化中逐步形成的。纵观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其中在认知上至少有两次大的觉醒。一次是在明亡之前,亲身感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初步认识到“保国”与“保天下”的不同,努力思考和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次是在明亡之后,亲眼看到清军的残忍,站在时代前沿,到祖国各地调查考察,广交贤豪,探索社会政治变革,累拒清廷征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感到应尽“匹夫”之责。这就充分表明了他的坚贞不移的人格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的“天下观”,比起古人来,有许多突破。“天下观”是人们对“天下”的认识、理解和看法,自古有之。顾炎武的“天下观”与古人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他继承和发展了古人的观点。继承就是相同的地方;发展就是不同的地方,就是突破。在他之前,儒家经典《礼记?礼运》
中就说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耐(能)以天下为家”;孔子强调过:“圣人治天下,必自人(仁)道始矣”,必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也说过:“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汉书》中说过:“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曹操说过:“摧灭群逆,克定天下”;苏州新火车站有八个历史名人塑像,其中就有顾炎武、范仲淹。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前人的论述,顾炎武都继承了,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深思后,在自己的实践中发展了。突破了传统儒家“君主独治天下”的专制主义王道政治观,而具有了近代“天下人共治天下”的民主政治观。他为“天下观”增添了新内容,开辟了新境界,确立了为国为民的新坐标,为天下“匹夫”的人生注入了新活力。“保天下”,尽“匹夫”之“责”,是他的政治理想,也是他的坚定抉择,体现了他对“天下观”的理性思考;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否定“君权神授”观念和“尊君贱民”传统,坚持把“爱国”与“忠君”二者分开,并提出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和政治主张,这是对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思想的突破,也是对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思想的突破;在经济方面,从天下大势出发,强调藏富于民,反对横征暴敛,重视发展农业和工商业,赞扬纺织之利,提倡贸易自由,并提出“当禁止租不得过八斗”(见《日知录》)的减租主张。这些一系列的新观点,深入批判了统治中国定于一尊的经学理论,揭露了二千多年来封建专制的压迫剥削制度,已带有自由、民主的性质,顺应了时代要求。他以一生的奋斗,为此作出了开创性的的贡献。他把人们对“天下”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高度,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他比西方倡导自由、民主的启蒙学者早了一百年!总评价:他不愧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开创者、倡导者和先行者。是地方志的修志大家,也是300多年前就出现的“民本”思想者,是一位具有真正知识分子良知的伟大学者,中国的伟大启蒙学者,启蒙思想家。
“天下观”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他的铮铮有声的八个字名言,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题力量,是超越朝代更替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极大地鼓舞了一代一代后来人的爱国热情,影响着一代一代后来人的成长。他的思想启示了近代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值得代代推崇。清人毛奇龄受其影响,提出了“以民物为怀,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受其影响,提出了“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受其影响,提出了“天下为公”,主张“民权”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梁启超、章太炎、鲁迅等受其影响,都做出了不凡的成绩;广大爱国人士、特别是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受其影响,甘洒热血,无私奉献,为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而不懈奋斗;毛泽东同志受其影响,提出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中国共产党的92年风云岁月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是国家主人,我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新的中央领导班子对这个人非常重视,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已有新的成效。一代一代的后来人都在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在继承和弘扬顾炎武精神。
在当今,学习顾炎武的“天下观”仍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他离开我们已经300多年了,但他为国为民的崇高精神始终放射着夺目的光芒,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价值取向。顾炎武的“天下观”本就蕴含有的仁义道德立国治国的思想。环望国内: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道德领域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文化思想领域,道德观念失范,诚信缺失,有份调查,有70%的人不相信陌生人,怕上当受骗,买菜怕毒素,买肉怕激素,喝饮料怕色素,这类人很多的。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严峻课题。经济越是迅速发展,改革开放越是深入,思想观念越是多元化,越需要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越需要珍惜已为大家拥有的爱国爱民的精神财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从世界角度看,放眼全球,风云变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形势的主流,我们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但是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并不太平,我们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的周边也并不安全,捍卫我国主权,领土、领海的完整和安全,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挑战虽然与顾炎武时代的动乱和危机不同,但仍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我们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心和恪守为国为民之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如果我们头脑不清醒,不敢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迟疑,对祖国的核心利益——领土、主权和安全得不到维护,国家就会走向动乱和衰败,天下就不会和谐稳定。“敢战方能言和”,这是历史辩证法,也是历史定律。我们纪念顾炎武,不能忘记这个定律。
回看自身,我们中华民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用于现在。研究顾炎武,主要目的是为了把当今的“天下事”处理得更好。顾炎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对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启发和指导意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已实现了国家独立梦,人民解放梦。下一步,要实现国家富强梦,民族振兴梦。这就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共同奋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特点。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应该继承和弘扬。各民族之间,不管大小、多少,一律平等。有了矛盾,不管处于强势还是弱势,都不能以强凌弱,都应该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利益着想,维护中华民族的血脉。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各民族共同的“梦”。只有牢记中华民族的“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魂”,才能处理好各民族的关系,实现中华儿女共同的中国梦。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我们坚信,在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顾炎武向往的“天下”,一定会建成为全面小康的、现代化的、祖国各民族向往的美好家园
我们伟大祖国正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大踏步前进。此时此刻,更需要学习和弘扬顾炎武精神。。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定能实现,到2021年还有8年,到2049年还有36年。我们争取到那时再相见!祝大家健康长寿!我的心得体会报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