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沧浪之水——江南文人园林的隐逸风气与艺术品格

    郭明友   2013-05-15

    浏览量:1168

    大家好,作为你们年轻的老朋友,我应该感谢你们,感谢这个平台,完成这样一个高雅而又有知识的互动,今天我们谈的话题是沧浪亭,人们常说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的园林,但是大家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其实从历史上说它绝不是最古老的的园林,最古老的的园林我们可以追溯到东晋,那么就有1500年历史了比如说环秀山庄,其实是沧浪亭的名字最古老而已,在所有现存的苏州园林的园名中间,只有沧浪亭的名字经历了一千多年,拙政园的名字五百多年,网师园大约三百年,虽然环秀山庄园林很久远,但是名字相对很年轻。

         沧浪亭的名字来自于这样一首诗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里的缨是头巾,这句最早出自屈原和渔夫的对话,渔夫在教训屈原,你这个人尽管品德高尚但是不懂生存之道,要学沧浪之水。在论语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为什么乐水呢,在禅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苦大仇深的阿姨,找一个高僧说自己的生活很苦恼,你有什么办法帮我破解呢,那个高僧端起一杯水往地上一泼,这个阿姨就顿悟了,这里面又是包含着沧浪之水的意义,为什么顿悟了呢,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识,无论你多么痛恨这杯水,你会发现你无法惩罚它,你怎么来折磨这杯水呢,无论你是喝它还是倒掉它,扔到沟里,结成冰,还是用火烧,变成蒸汽,它还是谁,这就是智者,在自己的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状态,这就是智者。沧浪之水最早来自这样一段历史,今天依然有效。今天很多人在生活中带着棱角,以卵击石,最后改变不了什么,与其这样做倒不如静下心来谈谈怎么和谐怎么合作,可能效果更好一些,所以呢,渔夫用这样一首歌告诫连脑袋撞裂挑战石头的屈原,但是我们知道屈原没有明白,渔夫就走了,后世对这段话有多种理解,一种是认为沧浪之歌显示了屈原的坚决和坚持,另一种是显示了渔夫的智慧,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谈苏州的沧浪亭。

    我的老师曹林娣曾经写作一篇文章,说沧浪亭的文化价值以及所表现园林的品格,不仅是一个园子的品格,而且是吴地文化的最高品格。

    一. 苏州沧浪亭基本信息

    1.位置与环境:古城东南隅,东北环水——“沧浪”

    2.历史线索:

    五代——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池馆(最早)?;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苏舜钦建沧浪亭;

    北宋末、南宋初——先后归章、龚两氏;

    南宋——韩世忠曾居此,时称韩园;

    元末明初——妙隐庵、大云庵、结草庵;

    明嘉靖廿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复建;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巡抚宋荦移亭土阜上;

    清末——道光、同治年间先后重建,保存至今。

    2000年11月——世界遗产名录。

    二.平面图

    三.沧浪亭的地标园景

    从文化历史上来看,沧浪亭以其所承载千年一脉的人文精神,常常被后人视作吴门乃至江南文人的文化思想和道德情操之地标。因此,现存园林中的某些园景,是这种文化思想的凝练与积淀,也成为沧浪亭以及江南园林的地标性园景。

    三.标志性园景之一

    ——曲桥

    “沧浪亭”门额为文徵明书。曲桥曾为两段可灵活撤除的木板桥,以绝红尘俗客。文徵明、沈周一代文人墨客曾在在此流连,将曲桥木板撤去以绝尘俗。

    三.标志性园景之二——面水轩

    这是苏舜钦在写沧浪亭记特别提到的,面水轩依山面水这样一个环境,现今改为陆舟水屋,既然是沧浪之歌那必然有渔夫,有渔夫就必然有舟,这个建筑从水面上看像船,与沧浪亭很相配。其题款为: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

    三.标志性园景之三——观鱼处

    这是沧浪亭最经典的景观之一,以前称为自胜轩现在改为濠上观,取自庄子和惠子的一段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看似庄子是在狡辩,其实是讲一个齐物论的概念,将自然万物等同对齐起来看,这时候你会觉得很多荣辱和烦恼,多么的微不足道,很多功名是多么的虚浮,所以庄周一梦醒来后不知是自己变蝴蝶,还是蝴蝶变庄周了。

    三.标志性园景之四——沧浪亭

    题款为:近水远山皆有情,清风明月本无价。

    四.园林景境之核心——沧浪亭的文化品格

    沧浪亭的景境之真正的核心,在于这个亭子和它周围的环境营造出来的文化品格,这个品格中间有几个变化,这便是沧浪之歌的形成。

    4.1.沧浪之歌的主旋律演变

    孙承祐——奠定 了“重阜广水”的基本环境面貌;

    苏舜钦——确定了沧浪亭园林区域渔隐的文化品格;

    元明禅宗寺庙——这里是文人追慕高格、栖隐心灵之地;

    有清一代——数度修缮,成为砥砺士风、化育吏治之所;

    当代——融视觉美、生态美、文化美与情感美于一体的苏州园林世界文化遗产。

    4.2.苏舜钦与沧浪之歌

    苏舜钦——“抱经世之学,怀忠君之心……其议论侃侃,慷慨切直,皆有关于社稷生民之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不可以区区人文才士目之矣。”

    集贤院废纸案——被诬监守自盗,“都下沸腾未已,其谤皆出人情之外,而往往信而传之,自念非远引深潜,则不能快仇者之意。又以世聚京师,坟墓亲戚所在,四方茫茫无所归,始者意亦重去,不得已遂沿南河,且来吴中”。

    梅尧臣——《客至》诗:有客十人至,共食一鼎珍。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

    时局——庆历新政失败,“宦者操文符捕人送狱,皆一时名士,都下为之纷骇,左右无敢救解者”。随受牵连出贬的有范仲淹、杜衍、富弼等人。

    李定(北宋六贼之一):“吾一举网尽之矣”

    漂泊吴门,苏舜钦获得意外之喜:渚茶野酿,足以消忧;莼鲈稻蟹,足以适口……(吴人)知予守道好学,皆欣然愿来过从,不以罪人相遇……又多高僧隐君子,佛庙胜绝。

    庆历五年——漂泊吴门的苏舜钦,构筑沧浪亭。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庆历八年——文彦博主政,冤案昭雪,然苏舜钦已“身如蝉蜕一榻上,梦似杨花千里飞”。是年末病卒。

    空怀有经天纬地书与剑;

    只落得茫茫江湖一孤帆。

    4.3.文人追慕高踪、栖隐心灵之地

    元明间——沧浪亭随朝代兴废轮替倾颓无迹,这一带辗转成为南禅寺、集云寺、大云庵、吉祥庵、结草庵,然而,园林区域的山水环境,以及苏舜钦的沧浪高踪,依然持续为文人所倾慕和敬仰。此间,人们常常把这里水景称为“沧浪池”,称高僧称为“沧浪僧”。

    存疑——晚明住持文瑛重修沧浪亭,请归有光作文记之,文章无时间款,只说有文徵明“沧浪亭”题字。嘉靖二十五年(1546)大云庵火灾重建,文征明写了《重修大云庵碑》,后人据此推测文瑛重修在1546年,其实文徵明碑记只字未提重修沧浪亭。 1546≤文瑛修复沧浪亭 ≤1559。

    4.4.砥砺士气、化育政风之所

    有清一代——先后有宋荦、吴存礼、徐士林、陶澍、梁章钜、张树声等巡抚江苏期间,次第修护,流传至今。园林主题一转为砥砺士气、化育政风之所,其中尤以五百名贤祠为最。

    宋荦曾陪同康熙四次巡游沧浪亭。康熙曾赐宋荦对联:

    据东南胜会成英雄地;

    网天下良才造帝王业。

    并有圣谕:沧浪亭只可作为官绅议事、官府接待之地,不可作为官员办公所在。

    宋荦:“我辈凭吊古迹,履其地则思其人,思其人则必慨想其生平。”

    乾隆四年(1739),江苏巡抚徐士林撰联曰:“门前对沧浪之水,座上挹先生之风。”并在沧浪亭宴请吴门僚吏乡贤时,再题一联,置于明道堂:

    三秋刚报赛,休辜良辰美景;请先生闲坐谈谈,问地方上士习民风,何因何革;

    五簋可留宾,何用张灯结彩;教百姓都来看看,想平日间竞奢斗靡,孰是孰非。

    五百名贤祠——原为苏公祠,乾隆年间改建为为三贤祠,道光年间,陶澍改建为五百名贤祠,咸丰兵火过后,张树声抚吴,合594贤君子像,刻石纪念,题“景行维贤”,以为世人所敬仰模范。这是不仅苏州文化名城的历史记忆,是吴地士林风气的具象,也是古今中国文人立身立德的楷模。

    我常说欣赏苏州园林有四个层次,第一个是觉得这个地方景色很漂亮,第二个层次是谈历史,它记录了大量的人文故事,第三个是说文化,而最高的一个层次是养心灵,当我们和朋友置身于其中的时候,久而久之有道德的感召,呼唤和人格的勉力,这是它最高的价值。

    苏公祠,后改作贤君子祠。尚书有言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君子以身作则。

    五百名贤祠——主要是与苏州历史有关的政治、文学、循吏、经学、军事、理学、水利、医学、历算、忠节、孝义、隐逸等人物594人,有吴地乡贤,也有不少外地人。其中有 “名宦”,也有 “寓贤”

    季札、伍子胥、言偃;

    董仲舒、梁鸿、顾雍、陆绩、陆机、张翰、顾恺之、顾野王;

    狄仁杰、李德裕、陆贽、李白、刘禹锡、韦应物、白居易、陆龟蒙、张旭;

    钱元璙、范仲淹、王禹偁、欧阳修、魏了翁、朱长文、司马光、胡瑗、韩世忠、文天祥、苏轼、梅尧臣、苏舜钦、叶梦得、范成大、郑思肖、米芾、刘过;

    黄公望、倪云林;

    顾璘、杨维桢、周忱、况锺、海瑞,、高启、夏昶、沈周、唐寅、文徵明、刘珏、陆治、周天球、陈道复、钱榖、文伯仁、文嘉、文从简、祝允明、王宠、文彭、徐祯卿、王世贞、归有光、张凤翼、文震亨、顾炎武、王鏊、吴宽、顾鼎臣、严讷、申时行、王锡爵、张溥、顾宪成、高攀龙、杨涟、周顺昌、周宗建、缪昌期、文震孟,隐士赵宦光、徐枋;

    林则徐、汤斌、慕天颜、宋荦、张伯行、王时敏、王原祁、汪琬、尤侗、朱彝尊、惠周惕、惠士

    奇、惠栋、钱大昕、彭定求、彭启丰、缪彤、韩焚;

    水利学家郏亶;

    抗倭名将任环、王秩,古琴家严潋;

    医学家葛乾孙;

    明末抗清殉节的瞿式耜、张国维、侯峒曾、杨廷枢、吴易、黄淳耀;

    明代有编纂第一部《苏州府志》的卢熊;

    值得注意的是,从园林设计的角度来看,围绕这一文化主题,沧浪亭的园境设计是完整统一的,除却了有千古高风的沧浪亭,群贤毕集的名贤祠,还有明道堂、御碑亭、闲吟亭、仰止亭等一些园境,都凝聚了勉励士林、教化政风的人文主题。

    明道堂来源于苏舜钦的《沧浪亭记》“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已明。”

    御碑亭是康熙留下来的,上有康熙题诗:

    曾记临吴十二年,

    文风人杰并堪传。

    予怀常念穷黎困,

    勉尔勤箴官吏贤。

    以及一首对联:

    膏雨足时农户喜,

    县花明处长官清。

    仰止亭

    取《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意,歌颂诸名贤。

    亭壁有文徵明像石刻,上刻乾隆诗歌并小序:沈德潜持文徵明小像乞题句,徵明,故正士也,怡然允之:

    飘然巾垫识吴侬,文物名邦风雅宗。

    乞我四方作章表,较他前辈庆遭逢。

    生平德艺人中玉,老去操持雪里松。

    故里遗祠瞻企近,勖哉多士善希踪。

    闲吟亭

    亭碑上刻有乾隆的《江南潮灾叹》七首,仿杜甫“七体”,——“示督抚诸臣”,“兼以自讼”。

    从“五百名贤祠”、惠山祠堂群、“百贤祠”,人们可以清晰感受到,在中国历史上后半程中,吴文化核心区域其文化思想领先中华的地位,以及这种文化关注普世道德的开化通明之特质。

    五.沧浪之歌的隐逸风气再认识

    苏舜钦的沧浪之歌,是一种对红尘俗世的超越与逃避。在中国两大传统文化哲学中,儒家、道家都有“归隐”之说。而且,人们总是把归隐人生的精神追求,寄托在山林、岩壑、修竹、江湖、松鹤、疏梅等文化意象之中。

    唐宋以后的文人,多“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那么,江南文人私家园林中的这种隐逸风气,到底应该怎么来认识呢?

    人们常常认为,江南园林之隐逸思想,是儒家“穷则独善其身”、“天下无道则隐”的物化和实践。其实,这是对于儒家之“隐”认识不清之后的附会,也是对江南文人园林隐逸精神的不准确解读。

    5.1.儒家哲学形隐心不隐

    《论语》中“隐”皆是务虚的,是儒士无可奈何的选择,是积极有为人生的最后一条精神归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才是他们的常行。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他和圣贤弟子们几乎从未真“隐”过,孔子受辱于卫,子路殉难于鲁,都是明知“无道”后的飞蛾扑火。孔子的两次感慨,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真相: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曰:“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矣”。

    5.2.道家哲学隐心不隐形

    《庄子?缮性》:“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天下有道则了然无迹地隐于红尘之中;天下无道则深藏于尘嚣之外默默自守——有道无道都选择“隐”。可见,“隐”是道家之人生,是存身之本,所以无怨无悔的自由自在,因而成为一种充满

    智慧的全身自守之道。

    反之,儒者如内心不宁,刻意造作“山谷之士”、“假山人”,假隐处以谋终南捷径,不仅难得隐居真乐,还可能自取灭亡。 

    《庄子?刻意》说:“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5.3.文人入园而隐的生活内容

    第一,颐养自适;

    第二,全身自守;

    第三,淡泊明道;

    总体来看,这些都不符合孔子所规定的儒家之隐的生活范式。孔子认为,儒士之隐,要么是“君子固穷”,要么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要么是“曲肱忘忧”而卧。这不仅都是一种苦行僧的生存状态,而且还潜藏着一种在焦虑中等待的躁动心情。

    5.4.文人园林人生而与道家哲学的一致性

    第一,自然审美——文人园林以“有若自然”为审美尺度,这本于道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二,写意技法——文人园林以“写意”为基本手法,这也本于道家“得意忘言”、“得鱼忘筌”的哲学;

    第三,至乐生境——江南文人园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可画、可歌的自然生境,道家乐生自怡的人本思想,是其重要哲学依据。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欤”。

    5.5.儒家思想与园林人生之间的深层冲突

    第一,超脱今生之于讳言生死;

    第二,天人合一之于天人相分;

    园林自然美是一种与天地并存、与万物为一的老庄哲学,而儒家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濮濠之乐,沧浪之歌,都是“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狂狷之行。即便是身处滔滔乱世,君子也要与德为邻、以文会友,至少也要在居处整齐人伦、风化乡里。所以,梁启超说:“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哲学”。

    第三,快乐余生之于君子固穷。

    孔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君子固穷”。他甚至不许这些身居乱世的弟子们免于衣食之忧:“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邦无道,富且贵,耻也”。

    第四,劳形逸心之于园圃鄙事。

    孔子唯一背后骂学生:“小人哉,樊须也!”

    第五,入园高隐之于见危致命。 

    孔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晚年杏坛讲学仍“待价而沽”,门人或“见危致命”,或“死而后已”。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