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城墙城门故事——齐门、平门

    施晓平   2013-04-28

    浏览量:2441

    谢谢大家,今天是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很多年轻听众说要上班没法来听,感到很遗憾,不管怎么样,在场的我再次表示感谢。今天要讲的是城墙城门系列第八讲,把齐门和平门合起来一起讲。

        齐门和平门都是苏州城的北大门。从史料的记载看,这两座城门都见证着吴国与齐国的关系。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它们历史发生过怎样的变迁?今天我们就来关注齐门和平门。

        上篇:齐门

        有一座城门,曾是一位远嫁吴国的公主的思乡之地,城头上渗满苦涩的泪水。有一座城门,曾是范蠡带着绝色佳人西施出走之地,城门后传出幸福的笑声。这座城门,就是苏州古城北大门之一的齐门。虽然,这座城门的城楼已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拆掉,水城门也在1978年建水闸时香消玉殒,但一个个历史传说,依然让我们浮想联翩、久久回味 。

        一、齐门城门城墙

        齐国公主在这里守望故乡。伍子胥刚建造阖闾大城的时候,并没有修筑齐门。齐门的开辟和得名,要从春秋时期吴国和齐国的交战说起。那时候,雄心勃勃的吴王阖闾依靠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让吴国迅速强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讨伐齐国的时候,吴国的军队是从平门出发的。这场战争,拉开了齐国公主远嫁吴国大戏的序幕。

        东汉成书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和唐朝成书的《吴地记》,为我们言简意赅地描绘了那段凄美的往事。

        跟吴国一交手,齐国就吃了败仗,面对来势汹汹的吴国大军,齐景公不得不提出,把心爱的小女儿嫁给阖闾的大儿子太子波(夫差的哥哥,一说叫太子终累),以此求和。阖闾满口答应,随即退兵。他心里清楚,齐国公主说是嫁过来,其实就相当于做人质,一旦齐国对吴国做出不利的举动,吴国就可以对齐国公主采取强硬手段。从此,年少的齐国公主只好远离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吴国。一开始还好,再陌生再寂寞,总还有太子波陪伴。不料太子波早早去世,年纪轻轻的齐国公主没有了精神寄托,天天以泪洗面,只好思念起自己的故乡。为了减轻公主的思乡之苦,阖闾让工匠在阖闾大城最靠近齐国的地方开辟了一座城门,上面建造了城楼,让她登高远望故土。因为这里是齐国公主远望齐国的地方,所以被称为望齐门或齐女门,简称齐门。

    不过,吴、齐两国相距千里,齐国公主怎么可能在齐门上看见故土?登上城门,也许反而增加了她的思亲之情,因此她依然闷闷不乐,结果积郁成疾,很快也去世了。临死的时候,她立下遗嘱:一定要把我葬在虞山之颠,让我的灵魂可以远望齐国。后来阖闾就把她葬在常熟虞山东南岭,靠近仲雍、周章等吴国早期君主墓的地方,但具体位置目前已无法确定。《吴地记》还记载了一个神话传说:齐国公主下葬以后,墓里有白龙冲天而去,所以这个坟被称为母冢坟(意思是龙的母亲的坟)。经考查,从齐国公主嫁到吴国直到阖闾去世,吴国没有再征讨过齐国,看样子这一联姻还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也说明阖闾这个人很讲义气。 

        城头上曾造起九层飞阁?

        看完上面的故事,也许会有人说,这齐国公主也真够傻的,丈夫死了,她为什么不回齐国爷娘家去呢?其实,根据当时的规矩,诸侯国王嫁出去的女儿,如果不是碰到失宠被废、亡国失位等情况,是不能回自己国家的。《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就提到,赵太后在女儿嫁到燕国时说,一定别被遣返啊,就是一个很好的旁证。齐国公主又怎么能回去呢 ?也有人觉得,在齐国公主去世这桩事情上,阖闾是有责任的。这要作客观分析。其实,阖闾为了让齐国公主开心,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按照《吴地记》的说法,阖闾是不惜工本,在齐门上建造了九层高的飞阁,以便让儿媳妇登得高、望得远。

        问题又来了,当时吴国能造出这样高的建筑吗?算下来,九层飞阁起码要三四十米高。更何况,这飞阁还是在城楼上兴建的,这又比在平地上建造难了许多。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被誉为“当代蒯祥”的薛福鑫对此认为,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古代的能工巧匠,可以通过榫头接榫头等办法,把房屋往高里造、往大里造,一个最好的例证是,差不多同一时期建造的姑苏台,高达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巍巍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范围内的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这些数据虽有夸大嫌疑,但高于九层飞阁是肯定的。

    此外,宋朝时期建造的山西应县木塔,五层六檐,高度达67.31米,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这一木塔的建成,证明我国古人确实能造出数十米高的建筑。其他地方的工匠尚且有这样的水平,苏州的工匠就更不用说了。薛福鑫介绍,飞阁的建造原理和木塔其实是差不多的,再说,香山帮匠人的祖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掌握了高超的建筑技术,在齐门上造九层飞阁,就技术层面而言是没有问题的。

        齐门的九层飞阁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抗日战争前,《齐溪小志》作者李础石(又名受之)曾发起建造“望齐台”,来纪念齐门的这段历史。这个“望齐台”旧址在齐门桥北堍西侧沿河,是一间只有三堵墙壁的房屋,屋内竖有一碑,上刻“望齐台”三个正楷字,可惜在日军侵占苏州前被日机炸毁。

        范蠡从齐门带西施出走?

        齐国公主去世一二十年后,齐门再次上演了一场故事。跟齐国公主的哀伤故事不同,这次的故事充满喜庆。故事的男女主角,分别是范蠡和被列为我国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作为正史的《史记》记载,越国灭掉吴国后,范蠡就离开了勾践,到了齐国,还给文种写来了书信。信里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并说勾践长着长颈鸟喙[ huì ],可以跟他共患难,但不可以和他共享乐,为什么不离开他?

        文种接到书信后,称病不上朝。结果有人发布谗言,说文种要作乱,勾践就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你教我七个办法对抗吴国,我只用了其中的三个,就把吴国灭掉了。现在还有四个办法在你手里,希望你用它们来对付九泉之下的吴国先人。这番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文种去死。文种只好自杀了。这一年是公元前472年,也就是吴国灭亡后的第二年 。由此证明,范蠡的判断是完全准确的。早有先见之明的他从五湖入海,到齐国后改名叫鸱夷子皮,做了齐国的上卿;不久又弃官隐居在陶山,养殖牲畜、经商,自号陶朱公,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富翁。

        跟范蠡一起出走的还有西施。这位绝色佳人本来就是范蠡的情侣,只因为起先越国战败,范蠡不得不使出美人计,把她献给吴王夫差,以此迷乱夫差的神志,让越国得到保留,为东山再起奠定基础。现在越国灭掉吴国,西施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范蠡自然可以带着她远走高飞,去过只

    羡鸳鸯不羡仙的生活了。《越绝书》对此记载:“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对于这样的故事,专家们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西施在吴国灭亡后,应该是被勾践的老婆给淹死了,《墨子》里说“西子之沉,其美也”,就证明有人嫉妒西施的美,对西施下了毒手。这个嫉妒西施的人,最有可能是勾践的老婆。这样,范蠡哪可能带她出走?也有专家认为,即使西施被淹死,也不能排除她生前和范蠡一起出走的可能。或许是他们在出走的过程中被追上,西施被抓回淹死,或者暗算弄死,范蠡则侥幸脱身,逃到了齐国。

        另一个问题是,《史记》并没有说范蠡、西施是从哪里逃到齐国去的呀,怎么能说他们是从苏州齐门出走的呢?别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编撰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和民间传说,都是这么说的。

        有人提出,越国的都城不是在绍兴么?范蠡有可能从苏州齐门出走吗?当然可能,而且完全符合逻辑。根据史料记载,越国灭掉吴国后,勾践把都城迁到了苏州,大约5年后又迁到山东琅琊。范蠡是吴国一灭亡后就出走,只能从苏州动身。

        也许有人说,苏州城门多了,凭什么说他们从齐门出走?这里有两个理由:一是《东周列国志》和民间传说都认为,齐门外有个地名叫蠡口(今属相城区元和街道),就是范蠡经过的河道口子;二是从吴国去齐国,最方便的走法就是取道齐门。

        齐门陆城门照片在哪里?

        齐门就在今天的齐门桥那里,城门设在内外城河之间(内城河位于今平齐路南侧、外城河即环古城河),有三道城墙,各设一座城门。外城河上原有吊桥,吊桥以南是半圆形的外城墙,与内城墙相连成“凸”字形,中间空间地带相距二三十米,称城郭,亦称城垛子,俗称城肚子,内有商业店铺,东西向还有“L”形的第二道城墙。内城门顶上建有两层城楼,又称鼓楼。

        根据《苏州市志》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由于交通不便,首先拆除齐门陆城门、城楼,1978年建水闸时拆除水城门。遗憾的是,苏州出版发行的多部老照片及老明信片资料书籍,虽然收录了多段古城墙、多座水陆城门的照片,但就是没有齐门陆城门、城楼的影像。市地方志办收集的3万多张苏州老照片中,也没有关于齐门陆城门、城楼的。

    事有凑巧,去年有北京藏友向我市明信片收藏家时永良展示了一枚古城楼明信片。时永良一看觉得“很苏州”,初步分析,上面印的可能是古齐门的水陆城门,时间大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于是出高价买下。这是一枚用照相纸直接印制而成的明信片,黑白画面,背面有标准的明信片格式。画面上有两张照片,一张印着一条木船,船头船尾各坐一人,船的模样和人的装束,就是苏州人再熟悉不过的样子。另一张印着横向展开的城池建筑:左边是高耸的城楼,城台左插有旗杆,放大镜下,城楼下方的巨大匾额、城门、城门外类似岗楼的小屋、行人等均清晰可见;右边是一道高大而坚固的城墙,城楼右侧筑成圆弧型,圆弧底部似有河道贯通入城,接着城墙再转直延伸远去。

    徐刚毅对此认为,这一构造,极像市地方志办出版的《老苏州—百年旧影》中的齐门水城门照片。与此同时,照片中第一道城墙向外凸的反常构造,也跟《苏州市志》中的齐门结构图相同。

        不过,我将明信片带给85岁的苏州文史专家钱正、95岁的画家尤玉淇、105岁的老苏州曹素珍看过后,这些人都不能确认照片中的城楼就是齐门。钱正说,他1947年经常出入齐门,当时齐门已经只剩城门、不见城楼。民间也许还藏有齐门陆城门的照片,如果能找出来,到时候和这张明信片比对一下,答案也许就不难寻找了。

        齐门段城墙即将开始修复,公示方案里的修复位置从齐门桥东南堍开始,一直向东延伸到北园水厂那里,总长约900米,总用地面积2.9万平方米,其中城墙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01万平方米,铺装面积0.72万平方米,配套建筑面积0.15万平方米。但齐门城门暂没有恢复的考虑。

        二、齐门人文与风物

    齐门内外人文和风物重点介绍一下北园、南北马路桥、庆忌庙、御窑金砖和河泾庙、文徵明墓等。

    北园。

        齐门内曾经有一块地方叫北园。相传北园和南园一样,原先也大多是建筑,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时化为废墟。元朝末年张士诚割据苏州,朱元璋派兵围攻,苏州城内缺少粮食蔬菜,张士诚就下令军民把南园开垦为菜地,满足吃菜需求;北园主要用来种植水稻,满足吃饭需求。

    解放后,这里还曾成立娄葑公社北塔农场,专门种植蔬菜、粮食。1980年11月,北塔农场建置撤消,地盘划归平江区,这里建造了新村、道路和厂房,其中著名的单位有苏州孔雀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锦绣丝织厂、糖果冷饮厂、北园水厂等,已看不到半点农田的影子。

    南北马路桥。

        作为苏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古桥曾经是苏州一道美丽的风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苏州古城区,已只剩90来座石板桥、40多座石拱桥。古城外的古桥,同样也消失了许多。这一道道“人间彩虹”,等着大家一起去悉心呵护。

        齐门外有两座古桥,分别叫南马路桥和北马路桥。南马路桥位于齐门大桥西北角,桥梁石板侧面刻的是“齐福桥”。根据《苏州市志》的记载,该桥原为木桥,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宣德年间改建为石桥,清朝同治六年(1868年)重修,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单孔花岗石拱桥,长34.25米,宽3.9米,跨径11.5米。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及遭遇近代航运船舶的撞击,该石拱桥拱圈石风化、破损,主拱圈及侧墙发生变形,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市市政部门2011年3月起对这座古桥进行了大修。大修采用的是“落架大修”的方案,就是把建筑物的构件依次编号拆下,然后按原样重新恢复,其中,原先完好的构件继续使用,损坏的构件,要换上时代、材料、造型跟原先相同的构件。整个维修工期为3个月,其中断河2个月,6月中旬完工。

        北马路桥,旧名义成桥,位于齐门外大街北端。清康熙年间重建,清同治六年(1867)又重修,1981年整修加固,为花岗石单孔拱桥,宽3.13米,长30.1米,跨度10.2米。

        庆忌庙和歇墩庙。

        在齐门外的相城区元和街道范围内,有两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庙宇,一座叫庆忌庙,是用来纪念春秋时期吴王僚的儿子庆忌的;另一座叫歇墩庙,可能用来纪念刺杀庆忌的要离。

        为什么会有这两座庙?这要从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阖闾)派刺客专诸刺死吴王僚当上吴王后说起。虽然做了国王,但阖闾知道,王僚的儿子庆忌勇猛无比,能够赤手空拳跟老虎等猛兽搏斗,庆忌不死,后患无穷,因此成天提心吊胆,要伍子胥设法除掉庆忌。伍于胥向阖闾推荐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叫要离。

    要离让阖闾砍断右臂,杀掉妻子,自己逃到卫国,投奔庆忌,要庆忌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庆忌接纳了他。就这样,要离取得了庆忌的信任,于是他劝庆忌伐吴。庆忌乘船向吴国进发,要离乘庆忌没有防备,从背后用矛尽力刺杀庆忌,结果矛刺穿了庆忌的胸膛。庆忌的卫士捉住要离要杀他,已经垂死的庆忌说:“敢杀我的也是个勇士,一天之内怎么能死两个勇士呢!放他走吧!”随后庆忌因失血过多而死。要离完成了刺杀庆忌的任务,家毁身残,也自刎而死。

        庆忌庙在京沪高铁苏州站附近的李庄村。明朝杨循吉所纂的《长洲县志》证实:“庆忌墓,邑治(在今苏州古城区)东北二十五里,今云庆坟。《吴地记》云:在齐门外十四都,有庆忌庙”。这座庙庙基很宽敞,上面建有四开间两进房子,黑瓦黄墙,很醒目。第一进的门头上写了“李庄庙”三个大字;走到第二进,却可以看见门头上写的是“庆忌明王”。房子里供奉的老爷雕像被封在玻璃里,戏装打扮,脸色白净,胡须浓密,看上去并不威武。当地老百姓口碑相传:“李庄土地(老爷),庆忌明王”。解放前这座庙占地要5亩,房子有五开间三进,前面还有照墙、铁香炉等。解放后,这座庙被当地粮管所用做仓库,1960年左右拆除,变成菜地,20多年前重新恢复。庆忌忌日(死亡之日)是农历三月十四日。每逢初一、月半和忌日,来这里的香客人满为患。以前照墙和第一进房子之间有两棵一抱多粗的榉树,榉树长得很慢,长到合抱粗起码要上百年,可见这座庙很有点年头了。这座庙第一进房子(头山门)里原先有一块碑刻,遗憾的是,如今这块碑已不知去向,庙宇的历史因此无法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城区太阳路北侧有个歇墩村,村里有座歇墩庙。当地的老书记尤春根回忆,歇墩庙里的老爷是个武将打扮,身坯虽不大,但身上穿着铠甲,左腰别着把匕首,很威武。当地世代相传,这个老爷就是刺杀庆忌的要离。要离用左手刺杀庆忌的,所以匕首是别在左腰的。这座庙里的老爷忌日是农历三月十六,比庆忌忌日晚两天。两个老爷的忌日如此相近,而且庆忌早死、要离晚死,与《吴越春秋》所说的要离刺庆忌情况完全吻合。

    御窑金砖和河泾庙、文徵明墓。

    齐门外原先多窑,主要生产砖瓦,其中最著名的是相城区元和街道的御窑金砖。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击后会发出金石之声。又因金砖制成后运到北京,供皇宫专用,所以又被称为“京砖”。

        御窑一带的黄泥适宜制坯做砖,而且窑户加工考究、烧制有方、技艺独特,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永乐皇帝赐封这里的砖窑为“御窑”。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和天安门城楼等建筑铺设的就是御窑金砖。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二十余道,其中主要有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烧制、窨水、出窑、打磨等。道道工序,环环紧扣,一道不达,前功尽弃。如今,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御窑村里则还保留着两座古窑,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工艺家袁中平,还生产出了改良的“金砖书写板”。这种书写板厚度薄,质地细腻,颜色几乎呈白色,毛笔蘸清水就能练字,水迹干后还能继续写,不会弄脏衣物。但因为成品率比较低,所以价格比较贵。

        在御窑的西北面几百米处,有一座悟真道院,俗称“河泾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为纪念东晋著名画家“虎头将军”顾恺之而立。现有大殿为清康熙年间重修,面宽3间17.8米,进深14.3米。2002年至2009年相城区政府筹资对该院护建并修缮大殿,2005年9月被列为苏州市文保单位。

        顾恺之祖籍苏州,生于无锡。他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并把他跟陆探微、张僧繇等人合称为“六朝四大家”。据说顾恺之作战经过这一带,看到老百姓受灾挨饿,就冒死拨粮救济,因此老百姓修建了河泾庙纪念他。另一种说法是,当时孙恩的军队攻占苏州,异己十分之七八都被杀掉。后来顾恺之在河泾河边挡住孙恩的进犯,使苏州人民避免了灾难。为了感谢顾恺之,人们就在河泾河边专门建造了祭祀他的河泾庙。

    齐门外多古墓,唐朝宰相陆贽据说就葬在那里,并因此留下了“陆墓”这个地名。陆贽(754~8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祖父陆齐望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由苏州徙居嘉兴县,子孙才成为嘉兴人。陆贽死后葬于忠州(今重庆市忠县),陆墓的墓应该是衣冠冢。

        明朝的时候,齐门外又出现了一座陵墓,里面葬的是大名鼎鼎的书画家、文学家文徵明。这座墓位于今元和街道文陵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占地1亩,高1米,坟冢直径8米,封土高3米,墓道两边有石马、石兽各两座,坊前有照池。墓前石坪居中处竖立着一块写有“明公 文徵明之墓”的墓碑,墓碑后就是由青石墓围护卫的文氏墓冢。文徵明墓1984年维修一次,2007年,由省、区和街道共同出资,进行第二次维修,对墓冢加装了防盗设施,外部风貌按旧制恢复,恢复青石牌坊和露台,修缮了罗城、神道等,总投资49万元,划定保护范围为坟周围30米。

        在齐门一带的历史上,还有一件重要的事件不能忘记,那就是洋泾角大屠杀。洋泾角是个自然村,位于312国道和苏虞公路交叉口的东北侧,向南不远即是沪宁铁路,西面又有元和塘,属水陆交通要冲,因此成为军事上的战略要地。

        据史料记载,1937年11月19日,日本侵略军第十军海劳原部攻占苏州城,并派出一支100余人的部队驻扎在洋泾角村。21日上午9点多开始,日军把抓到的村民和过路人拉到村子东北一户陶姓村民家里集体屠杀,时间持续到次日上午。据参加尸体掩埋的人清点,这次屠杀一共杀害了100多名无辜者。

        遇难者的尸体开始被埋在一户陶姓村民家门前的场地上,后来被移到村后一个水潭里,这个潭被人们称为“百人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搞水利建设,村人又把遇难者的尸骨迁移到陶家东北面的水泥坑内深埋,这个坑被成为“新百人坑”。

        以前我曾采访过一位叫金火宝的老人,生于1935年。她的父亲叫金金男,生于1907年,也在这一屠杀中遇难,当时她才3岁。她母亲马根宝为此受了刺激,身体一直不好,才几个月大的兄弟也随之夭折,孤儿寡母生活十分艰辛。金火宝多亏同族亲友救济,才长大成人。金火宝说,她每次想到父亲惨死心里就要流血 。

    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原籍齐门。2011年7月21日13时02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王大珩,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王大珩原籍苏州,祖父在临顿路齐门路交叉口跨塘桥开“王大元米行”,家也在那里。父亲叫王应伟,曾留学日本,是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之一,顾颉刚的姨夫。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东京,半年后随父回国,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攻读理学硕士学位。后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工作,1948年回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是著名光学专家蒋筑英的恩师。

        1986年3月,王大珩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科学家给邓小平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科技。而这也促成影响中国科技界的“863计划”。这一计划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机、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天地观测系统、超级杂交水稻等方面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生物工程药物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成功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1999年9月,国家为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大珩是其一。王大珩生前曾几次来苏,如1983年来苏州参加某厂高速摄影机产品的鉴定活动;1998年又来苏参加一项“高品质模压全息制品的制版系统与生产技术”鉴定活动,等等。

        下篇:平门

        一、平门城门城墙

        平门城门和平门段城墙已于2012年9月修复。这座城门因何得名?历史上发生过怎样的变迁?下面就重点讲一讲这些问题。

        平门因商朝贤臣巫咸得名。唐朝《吴地记》记载,当年伍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打败齐国,班师回朝,从这座城门进入,所以叫平门。

    但苏州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周国荣认为,夫差时吴国跟齐国作过战,但伍子胥是反对的,他力主心腹大敌是南面的越国,并同时毛遂自荐当友好使者出使齐国。就伐齐一事,太子友也提出了称誉后世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著名谏言。周国荣认为,既然伍子胥反对伐齐,那说“伍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故号平门”是不可靠的!

        平门到底应什么得名?

        元朝的《平江纪事》有这样一段记载:“吴城平门,旧名巫门……古濠中得石匾,上有篆书‘巫门’两字。巫咸,商大戊时贤臣也,其墓在门东北三里许,故以名门。‘巫’字与‘平’字相似,后乃讹为平门。”由此可见,平门最早叫“巫门”,只是因为“巫”跟“平”字形相近,所以后来叫做“平门”。解放后,平门进行过多次考古,发现过六朝墓等遗迹,也发现过陶片,有考古人员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但也有考古人员存在不同看法。

        民国版刚重辟时只有一个城门洞 

        据《吴门表隐》载:“平门亦名巫门。自桃花坞直北,宋时塞。门外达平门塘,出毗陵。”1906年苏州通火车后,从火车站进城必须绕道齐门或阊门,反之亦然,很不方便。《平江区志》记载,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国十五年(1926年)苏州开辟平门,后来发生了齐(燮元,江苏督军)卢(永祥,浙江督军)之战,有风水先生放出风来,说苏州城象只蟹,不能有八脚(即八向),否则要不稳定的,于是废塞平门。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便利城内外交通,重辟平门,为2个并列的高大城门洞。有外城河而无内城河。城门上无城楼,也没有水城门。1958年拆除。

        2007年2月,一张建造平门桥前身梅村桥的照片浮出水面,照片长12.7厘米、宽7.2厘米,黑白色,画面近处是宽阔的河面,一艘渔船正向左面摇去,船上站了两名戴凉帽的渔夫和10多只鸬鹚,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是工人在水中打桩、筑坝的镜头。

    再远一点是巍峨的城墙,它们的“身体”大多是黑乎乎的,给人饱经沧桑的感觉,但中间靠右一小段城墙却近乎白色,上面还有个城门洞,说明这个城门洞是新开的,时任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徐刚毅看过照片后认为,这张照片反映的应该是80多年前建造平门桥前身梅村桥的情形,这在苏州历史上还是首次发现呢!

        《苏州旧街巷图录》上一张注明“摄于1930年”的平门照片上,平门有两个城门洞,这张照片上的平门怎么只有一个城门洞?徐刚毅认为,从“造桥老照片”露出的宝塔塔顶与《苏州旧街巷图录》、《老苏州?百年旧影》画册老照片完全相同,以及城墙与宝塔的位置关系,河道的宽度,都可以认定,那张“造桥老照片”上的城门是平门无疑。 

        徐刚毅等专家认为,一开始可能考虑不足,只辟了一个城门洞,后来发现洞内交通十分拥挤,就又辟了一个城门洞。平门一个城门洞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许多人误认为平门城墙一直是两个城门洞,造桥老照片的发现,填补了关于平门辟城门的一段历史空白。

    平门和平门桥、城墙的重建。

        民国版平门和平门段城墙也毁于1958年。后来配合泵房的建设,在平门桥西南重建了平门水门,取名“平门关”。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还对部分城区城墙遗址进行了简单的处理。

        2006年10月,我市对平门桥进行了重建。平门桥是苏州古城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前身是民国时期建造的梅村桥。重建前的老桥建于1985年,是苏州市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但随着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老桥已经不能满足方方面面的需求,因此有关部门决定拆除重建。

        新建的平门桥桥宽从原有的25米拓宽到39米,双向4车道,两侧慢车道及人行道各宽4米。桥身两侧是飞檐翘角、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长廊,使之成为苏州城区继人民桥、阊门吊桥后的第三座现代仿古廊桥,相比之下,它气势更为雄伟,外观更加美丽。

    2011年9月20日,苏州启动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2012年9月27日结束,期间,平门城门和平门段城墙得到修复。修复中以火车站南站房入口为界,东面保留现状266米,西面新建城墙346米。其中,正对火车站南站房入口处设城楼一座,城楼总高20余米,下部设一大两小三个城门洞,上部为两层式仿古楼阁,与运河对面的火车站构成对景 。

        平门段古城墙城楼的正下方是轨道交通4号线,位置比较特别,如果采用传统的打桩做基的方法,极有可能影响4号线施工,对于城楼以后的牢固性也不利。所以这座城楼采用了高难度的整版基础工艺:先挖了7米多,做了一个整板基础,没打一根桩。梁柱窗门地板楼体等处的所有木材,安装之前全部都喷洒了防白蚁的药水。城墙砌有长40厘米、宽19厘米、高7厘米的城墙砖。整个平门段城墙共用去20多万块,上面还建了2米多高的女儿墙。城墙顶部宽度在6.8米左右,上面有马道,可供游人行走。

        配合平门城门和平门段城墙的修复、火车站南站房的建设,苏州在护城河里安置了大型浮雕石碑《平江图》,还在火车站南广场上竖起了范仲淹等8位历史文化名人的铸铜雕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可以让人们一进入苏州,就了解苏州籍或在苏呆过的历史名人。8尊雕塑中,范仲淹像处于广场中央,面朝苏州火车站;广场西侧是泰伯、言偃、白居易、顾炎武四位人物雕塑,坐西朝东;广场东侧则是伍子胥、孙武、祖冲之三位人物雕塑,坐东朝西。8尊铸铜雕塑高低不同,范仲淹像最高,不含基座就高达7.2米,其它塑像高度在3.5米至4米不等。

        二、平门人文和风物

        老平门西南面、新平门南侧是著名的桃花坞地区。这里是著名书画家唐伯虎的归隐之地,也是苏州乃至全国、全世界著名的工艺美术集散地。更鲜为人知的是,一代名妓陈圆圆也曾居住在这里,我国最早的机械化兵工厂——苏州洋炮局也在这里,150年前就用蒸汽机进行兵器生产 。

        唐伯虎与桃花坞。

        唐伯虎姓唐名寅,字伯虎,明朝中期著名书画家,“明四家”之一、“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在全国几乎家喻户晓,是苏州最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名人之一。他原先住在吴趋坊皋桥堍,后来科举上、婚姻上等屡受打击,逐渐看破红尘,于是在桃花坞地区修建桃花庵别墅,自称“桃花庵主”,号“六如(人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居士”,过起了一种以卖文卖画为生的诗

    酒逍遥的个人生活。

    唐伯虎还留下了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做田。

    唐伯虎去世后,起初被草草埋在桃花坞地区,并因此留下了一个叫“唐寅坟”的地名。20多年后,唐伯虎棺木迁葬横塘王家村。此外,桃花坞地区还留下了唐寅祠、唐寅故居遗址等遗存,因此,桃花坞地区可谓唐寅文化的集大成之地。在2011年10月28日启动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中,唐寅祠已得到修复并扩容,唐寅故居也将和周边一起变身以唐伯虎为核心的文化区。

        工艺美术集散地。

        当年唐伯虎在桃花坞挥毫泼墨、创作书画的同时,起源于此的木版年画也声名远扬、盛极一时,此外还有独具神韵、精细秀美的苏扇、苏灯、宋锦等10多项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工艺美术的集散地。

    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起源于明朝的这一民间工艺美术产品,清朝中期进入鼎盛,与天津杨柳青合称“南桃北柳”。那时候,整个桃花坞地区每年生产木版年画百万张以上,产品不仅流行于江苏各地,而且远销全国各地,并对日本等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就其他工艺美术而言,桃花坞地区曾拥有18个类别的50多家传统手工工艺作坊和店铺,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工艺美术行业的公所、公会、店庄、厂(社)先后共有47家汇聚桃花坞。可贵的是,直到今天,许多工艺美术仍以原生态的面貌,散居在桃花坞地区的大街小巷中,包括苏扇、红木雕刻、剧装戏具、宋锦和民族乐器等。凭着精细秀美的特色,桃花坞地区的非遗项目中10项被列为世界、国家级非遗。

        此外还有不少非遗被列为省、市级项目的,形成了以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代表的当代苏州传统工艺美术项目群。针对桃花坞地区的保护整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保护、环境整治、民生改善、发展旅游”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启动了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

    陈圆圆故居变迁之谜。

        能歌善舞、色艺盖世、和许多重要历史人物纠缠在一起的明末清初绝色美女陈圆圆,故居就在桃花坞。经过专家反复考证,陈圆圆故居具体位置已经摸清,就在今天的苏州四中内。

        相关史料记载,陈圆圆的出生地是桃花坞里的四亩田。方志专家、市方志办副主任陈其弟经过仔细考证,发现陈圆圆的故居一带,清朝初年被举人蒋垓买下,作为隐居读书的地方。在吩咐园丁除草修葺时,园丁从泥土里挖到一块石头,上面刻着“绣谷”二字,于是他就用这两字命名这一私家园林,民间则俗称为“蒋氏绣圃”。

        这个园子面积不大,亭台轩榭也不多,但布置很得体。蒋垓死后10余年中,绣谷就不知什么原因三易其主,后来被蒋垓的孙子蒋深重新买回来。可到了100多年后的清朝嘉庆、道光年间,这个园子又守不住了,先后归叶、谢、王三姓。

    就在王姓居住的时候,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蒋氏绣圃遭到彻底毁灭。这一荒就是40多年。到了清朝末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蒋氏绣圃所在的地块被外国人买下,改作耶稣教堂——圣公会,又建造了桃坞中学堂。这所学校,也就是苏州四中的前身。

        这一说法的出典,是1941年5月17日《苏州新报》。这份报纸记载,当时出版的《中日文化》杂志转录了阿蒙的《陈圆圆故居》一文,里面就是这么说的。这篇文章是文言文,大体意思是:陈圆圆曾住在虎丘的山塘街,而她的旧居则在阊门内桃花坞的红板桥头。

        有一年初夏,阿蒙和别人一起去探访陈圆圆故居遗迹,发现只有一间简陋的房屋,隔壁一个看上去有点学问的老翁告诉阿蒙,说道光年间这间房子前面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陈圆圆故居”字样。这块碑不久被居民推倒,用作捣衣板。再后来就不知下落了。还在清朝的时候,这间房子被外国人买去,圈建礼拜堂。

        尽管这则记载不见于史志,但在没有找到其他记载之前,这一记载也不容轻易否定。陈其弟说,苏州四中一带现在有一座桥叫板桥,可能就是上面提到的“红板桥头”。结合实地探访,陈圆圆的故居应该就在今天的苏州四中靠近西四亩田一带的地方了。

    徐刚毅对此认为,如果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中,能在苏州四中靠近西四亩田的围墙边,竖一块“陈圆圆故居遗址”碑,兴许能更好地调动游客的游兴、更好推动桃花坞地区的开发利用呢!

        我国最早机械化兵工厂苏州洋炮局。

        桃花坞地区还曾有过一个苏州洋炮局。它并不是管理枪炮兵器的局级机关,而是一家制造现代枪炮的工厂,苏州古城的第一声机器轰鸣,就在这里响起。

        参与编写《苏州市志》的陆启东老人,对这家兵工厂进行过深入研究。他说,苏州洋炮局的位置就在今桃花坞大街89号,苏州长城电扇股份有限公司厂区。这里曾作为太平天国纳王府,1863年在这里建洋炮局,后改为牙厘局,又变成了江苏高等审判厅、检察厅、苏州地方审判厅、检察厅、吴县地方法院、吴县地方检察处,解放后变成第三监狱分监和第二轻工技校校舍,1970年变为苏州电扇厂,也就是后来的长城电扇股份有限公司。

    洋炮局怎么会建在这里?原来,1851年发动起义的太平军很快占领了全国很大一片地盘,1853年建都天京(南京)。1860年,忠王李秀成占领苏州,并率军直逼上海。太平军配有大量的洋枪洋炮,还在苏州设立军械所生产兵器,主要靠冷兵器武装的清朝政府军哪是太平军的对手,上海眼看也要保不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的上海道台吴煦,只好聘用“洋枪队”参与作战,终于打了几个胜仗。

        1862年,李鸿章率领刚刚创建的淮军出任江苏巡抚。在作战中李鸿章渐渐认识到,只有用洋人的军火才能制服太平军,于是收编了“洋枪队”。从借力“洋枪队”到自己生产洋炮,里面还有个插曲。那是1863年秋,“洋枪队”头目戈登经过一番秘密联络和策划,引诱太平天国纳王郜永宽等人投降,并保证投降者的身家性命。但没过几天,李鸿章就设计谋杀了这些投降者和众多太平军,演出了“苏州杀降事件”。

    觉得失信于人的戈登为此与李鸿章闹翻,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也代表列强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李鸿章的决议。被逼急了的李鸿章只好下定决心裁撤“洋枪队”,并向清廷奏准自办军火工厂,自己生产洋枪洋炮。苏州是清朝江苏巡抚衙门驻地,清军收复苏州后,李鸿章就在苏州办公,由他设立的洋炮局自然就选在了苏州。宽敞的纳王府属于“敌产”,理应没收入官,于是洋炮局就设在了这里。

        1863年底发生的“阿思本舰队事件”,让苏州洋炮局用上了现代机器。阿思本舰队是清政府从英国购买的,由于英国人和清政府在舰队的指挥权、用人及花费等各方面出现严重分歧,双方最终解除了合约,舰队官兵解散,军舰带回伦敦拍卖。1863年底阿思本舰队途经上海时,李鸿章派人与舰队负责人阿思本暗中做了交易,用4944两白银买下了船上用于生产、维修枪炮弹药的机器设备,并全部运到苏州洋炮局。

        这套机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化铁炉、铁水包和各种机床等。正是这些设备,让苏州洋炮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生产的兵工厂,当时的上海报纸称它为“第一个西洋式兵工厂”, 生产出自来火枪、田鸡炮等洋枪洋炮。当然,这个兵工厂分三个车间,只有一个是用蒸汽机进行机械化生产的。

        苏州洋炮局的成功,使这座藏身苏州桃花坞的兵工厂名声远扬,几乎成了清朝的样板工厂。1865年4月28日,清政府还专门挑选了48名官兵来这里参观学习,这些学员后来成为清政府军工企业的骨干。

        但红火的场面并没有持续多久。1865年夏,李鸿章晋升为代理两江总督,到南京办公。于是这一年年底,他把苏州洋炮局机械化生产车间的人员、设备一同迁往南京,苏州洋炮局就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