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馆:09:00-17:00

糖尿病的食疗

黄菲   2013-12-20

浏览量:258

    视频播放

糖尿病是一个常见病、流行病。至2007年,全世界糖尿病人数已超2.46亿,中国有近1亿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的产生由禀赋异常、五脏虚弱、素体阴虚、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久坐少动、运动量减少等原因。糖尿病诊断标准为静脉血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或 随机血糖≥11.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重复2次出现即可诊断糖尿病。可能患有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包括:不明原因的口干,容易口渴;不明原因的消瘦,体重迅速减轻;疲乏虚弱,工作时不能集中精力;体态肥胖,同时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皮肤上易长“疖子”或其他化脓性炎症,或易发尿路感染;外阴瘙痒或皮肤瘙痒,外涂一般皮肤科药物无效;视力减退或看东西模糊不清;双脚足趾麻木或刺痛,或经常感到头晕眼花;年轻时有过多次小产、死胎、巨大婴儿、羊水过多等生育史的女性;恶心、呕吐或腹痛而找不到胃肠道原因;四肢酸痛或腰痛;性欲减退或阳痿、月经失调;习惯性便秘等。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血糖高渗状态;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有大血管并发症:高血压、脑卒中、  冠心病、糖尿病足; 微血管并发症:眼底病、肾病; 神经并发症:感觉神经、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异常。

    中医认识和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消渴)最早见于春秋战国《内经》,书中对消渴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分类都进行论述,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立了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和治疗方药;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创立清热滋阴为基本治则的方药,52首方,其中玉泉丸沿用至今;金元朱丹溪用滋阴降火法治疗糖尿病;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消渴,即西医所谓糖尿病”。其对糖尿病病因的阐述也与现代医学相吻合:禀赋异常:“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易得糖尿病;过食肥甘:“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久坐少动:“久坐伤肉”,肉伤则脾气运行不畅,少动则脾气凝滞,化生痰浊;情志失调:阴虚火旺之人易出现情志不遂,情志过极都可以引起气机不畅,从而转消肌肤,形成消瘅,尤其是怒。糖尿病的病理过程经过“郁、热、虚、损”四个阶段。病位在五脏,以脾(胃)、肝、肾为主,涉及心肺。阴虚或气虚为本,痰浊血淤为

为标,淤血贯穿始终。中药苦酸之品能降糖(70多种中药可降糖)。

    治疗糖尿病当防患于未然,遵循五驾马车治疗方案,即糖尿病教育与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糖尿病监测。做到体重达标、 血糖达标、血压达标、 血脂达标、 血黏达标。中医治疗糖尿病控制饮食是基础,清淡只吃7分饱;适当运动,“以不疲劳为度”,可根据病情选择散步、健身操、太极拳、游泳、交谊舞等;调解情绪: “节喜怒”、“减思虑”,怡情悦志,胸襟开阔,保持气血流通;养生讲究顺自然;用药一定要对证。

    具体而言,饮食上以1)低钠高纤维素饮食。由于高钠饮食可增加血容量,诱发高血压,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糖尿病并发症.所以,糖尿病患者应以低钠饮食为宜,而可溶解的纤维素有利于改善脂肪、胆固醇和糖的代谢,并能减轻体重。

    2)限富含淀粉食品和忌高糖食品。富含淀粉的食品,进入人体以后,主要分解为糖类,它虽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但因其可直接转化为糖,因此必须限量.否则,病情将无法控制.   糖尿病患者应忌食糖、糖类制品,由于这类食品可导致血糖水平迅速上升,直接加重病情,干扰糖尿病的治疗.所以,必须禁止食用。

    3)少吃酸性食品。糖尿病患者的体液多呈酸性,而酸性体液对糖尿病不利,因此,要少食用酸性食品,可以多食用一些带绿叶蔬菜,使体液呈弱碱性,吃生菜对本病就有较好的疗效.

    4)限制脂肪类和蛋白质的摄入量。糖尿病本身就是 由于胰岛素分泌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所以,必须严格限制多脂类和高胆固醇食品的摄入,以免加重脂质代谢紊乱,发生高脂血症.而过量的摄入蛋白质就会增加肾脏的负担。

    5)忌辛辣食物。糖尿病患者多消谷善饥、烦渴多饮、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辛辣食品的性质温热,易耗伤阴液,加重燥热,所以应忌食这类食品。

    6)远离烟酒。酒性辛热,可直接干扰机体的能量代谢.而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如果饮酒,可使血糖骤降,诱发低血糖,影响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忌酒.吸烟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烟碱可以刺激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诱使血糖升高;吸烟还能导致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影响胰岛素和其他降糖

药在血液中的运行和吸收.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忌烟。

    适合的食物有:含糖量在3%以下的蔬菜(大白菜,小白菜,青菜,油菜,卷心菜,紫菜苔,莴苣,绿豆芽,冬瓜,西葫芦,黄瓜,番茄,苦瓜,南瓜,鲜蘑菇,芹菜,韭菜,菠菜,韭黄,蒜黄,芥菜,生菜,茼蒿,水芹,茄子,雪里红,豌豆苗,鸡毛菜,龙须菜,萝卜缨);各种肉禽鱼蛋类:猪,牛,羊,鸽,鸭,鹌鹑,鸡肉等;鱼类:泥鳅,鳝鱼,生鱼,鲳鱼,鲫鱼,黄鱼,甲鱼等海鲜类;大豆及其制品;粗杂粮,荞麦面,莜麦面,燕麦片,玉米面等。

    禁用食品:白糖,红糖,葡萄糖,麦芽糖,饴糖及糖果或用这些食品制成的各种糕点,蜜饯,果汁等;各种油煎,油炸食物;各种动物油,奶油及动物内脏,皮肤,脑,蛋黄,鱼籽等能使血脂升高的食物。

    水果食品:一般水果可适量食用。杨桃,柚子,石榴等有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增加食量;香蕉,芒果,甘蔗,柿子,龙眼,荔枝不宜食用!

    再说运动,《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不能强所不能。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散步、快速行走、健身操、太极拳、游泳、老年迪斯科等。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更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值得推荐的运动是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之一。

    治疗上,糖尿病前期重在早期预防,提倡治“未病”。其中肥胖或超重者多属痰浊,中等体型或消瘦者多属阴虚。痰浊者总以消膏转浊为要,气滞痰阻者治以理气化痰,脾虚痰湿者治以健脾化痰,化热者佐以清热;阴虚气滞者治以养阴理气,消瘦者勿忘养阴 。消渴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正虚之中,以肾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肾虚之中,阴虚为常,火衰为变。从“三消”轻重

论治,认为标实证轻,本伤病重,消渴病出现传变(并发症),病情更重。此时,常需滋阴补肾、益气健脾、化痰逐瘀、活血通络诸法并用,方可取得好的疗效。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原则上常宜滋补,慎用攻伐及寒凉药物,根据病程长短,因人施治,实行个体化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总之,中医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特点有:整体调控、改善症状效果明显、降糖作用不确定、减少口服降糖药的继发性失效、有类似胰岛素增敏剂的作用、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应、适于糖尿病前期及2型糖尿病,及其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降糖的中药很多如:天花粉、葛根、西洋参 、乌梅、石角斗、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北沙参、川贝、玄参、桑椹子、太子参、桑白皮、石膏、知母地黄、 地骨皮 、玉米须、茯苓、 泽泻、人参 、黄精 、冬虫夏草、 枸杞子、 丹参、桃仁、 红花、淮山药、五倍子、黄连等。分别和兼有修复和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抵抗、延缓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等作用。

    中医外治方法也很多,包括1.中药足浴,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特别是糖尿病人容易患糖尿病足。中医认为,足部是三条足阴经和三条足阳经循行的地方,有第二心脏之称,足部是全身的缩影,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加上水是熏洗的媒介,水温、静水压、浮力、水的摩擦等物理作用在洗足时可对人体外周血管有扩张作用,使人体排汗量增加,血压下降,尿量增多,缓解肌肉痉挛,影响血液再分配,增加内脏器官的血液供应,并使回心血量增加,有利于增强心脏的功能,改善肝、肾、胃肠功能。2.中药贴敷、金黄膏外敷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用于糖尿病皮肤感染,疮毒红肿疼痛、痈疽发背,丹毒乳痈及无名肿毒等。3.肉桂粉敷脐,治疗腹泻、便秘、下肢发凉、尿频。因为糖尿病后期阴损及阳,往往肾阳亏虚,脾肾阳虚,肉桂有引火归元作用。4. 穴位按摩,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祛邪扶正的目的。承浆穴:它是任脉

上的穴位,位于人体的面部,下唇沟凹陷处中间。按摩方法:将中指指尖置于该穴上,先左转再右转,每方向按摩36次。功效:消除烦渴症状,当你口渴、多饮时,可以按摩此穴;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功效:不仅可以健脾,还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恢复胰脏功能;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功效:按摩此穴可以培补元气,改善尿频、尿浊症状 ;足三里: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功效: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脾胃机能,下降心火,使肾水上升,从而改善和预防各种糖尿病并发症;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按摩方法:用手掌搓擦双足底涌泉穴。功效:可以使心火不上炎,并补益肾水。

    总之,西医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对于中医来讲,可以根据不同的症候特点,辨证分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于糖尿病前期及有些并发症西医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能靠中医来解决。我们正致力于寻找中西结合的方法更好地治疗糖尿病。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