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戏曲艺术审美
胡芝风 2013-12-28
浏览量:414
戏曲表演与审美
1、戏曲是大范畴,一般的研究有800来年。
纵向来看:北杂剧(比如《窦娥冤》元杂剧,作者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到了宋、元代成为南戏,到明代的昆山、海盐、余姚、弋阳四大声腔,而后形成的明清传奇;清代兴起的梆子、皮黄、弦索三大声腔,及集汉、徽、秦、昆一身的的京剧,和各地兴起的地方戏,都属于戏曲。横向来看,由于我国各地语言、习俗、人文、乡土风情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各剧种和民间小戏等,戏曲约有370来个剧种(上世纪80年代),所以戏曲是个大家族。
各剧种在具体的声腔、音乐、打击乐、歌舞技艺等艺术手段各具特色,但是它们的创作原则和方法都基于戏曲基本的美学精神。(例)
2、“写意”的艺术观。
西洋画家苦功夫下在眼睛里所看到的上面,而中国艺术家却把苦功夫下在他脑子里所洞察到的”,关注的是对象的精神和本质,而不是对象的表面。”
西方话剧是把米煮成饭,戏曲是把米做成酒酿——夸张、变形。
话剧是通过逼真的外部形象,表现生活现象;
而戏曲是通过特殊技艺性的外部形象,戏曲表现的是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的本质特征。包括脸谱也是帮助完成反映性格真实的艺术手段之一。
最最基本的精神是“写意”:用精炼的笔触,勾勒事物的本质。”画负无水……,戏曲舞台上:“以一当十:剧本只选局部的但具有典型意义的形式,来刻画事物的全部;一个圆场等于几千里,四个龙套代表千军万马。所以,可以在有限的舞台空间表现无限的大千世界,无论天上地下,海阔天空,万事万物,人仙鬼怪等等;舞台布景:传统戏一物多用,“一桌二椅”可以代表各种景物,现在有些新编剧目舞台上,过分运用实景,脱离了戏曲的“写意”精神,不惜“高投入”,舞台以“满”为好,害处大,影响演员表演和观众的观赏,有人形容这样的舞台布置是“只见木材、钢材、不见人材”。
戏曲又是“以十当一”,就是一瞬间的事,放大、夸张变形。(例)
所以,唱:“曲以情为重”戏曲的“唱”,可以把人物瞬间的思想活动放大。身段:如下场花。打了且仗,不马上追,而要耍一段桦花。表演得意。
3、以歌舞演故事:
郑板桥把绘画艺术创作的过程,分为“眼前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个阶段,很生动道出了质艺术创造的规律。“眼前之竹”指的是客观的存在,是创作的基础,“胸中之竹”则是艺术家关注的事物的本质,即艺术家的情意与“竹”的结合(意与象的统一)也就是把审美客体“意象”化了,而“手中之竹”指的则是“胸中之竹”与艺术技巧结合创造的艺术作品。也就是注入艺术家的主观灵魂意向。
戏曲表演所关注的是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精神和本质。用“唱”、“念”交待情节、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刻画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通过舞蹈使歌唱、念白形象化,表现角色的外部形态和内心活动。
受绘画美学思想的影响,戏曲艺术的形象思维特征是“意象”思维。以歌舞演故事。演员需要用唱、念、做、打塑造造人物。
西方戏剧,无论是摹象艺术、浪漫主义艺术;荒诞主义的喻象戏剧,它们塑造形象的方法,都囿于“忠实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属于写实的形象思维。
“意象”化的形象思维,结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采撷百物之形状”,向大自然撷取千姿百态,塑造艺术形象。使戏曲表现手段丰富多采。比如将自然界静物造型或动态姿势,如将荷飘、风摆柳等创造为审美意象。再如,戏曲身段表演的谚语“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等。
取动物的形态塑造艺术形象,隐喻角色的品格。如虎行、鸿飞、龙腾、蛇游、猴跃、鼠窜等。比如,昆剧传统戏《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机警灵活的鼠形动形态,神形逼肖地刻画了娄阿做贼心虚的,构成“老鼠偷油”的意象。《荆钗记》用水绸舞表现一个弱女子在波浪翻滚中,抗争自己不甘受命运的摆布,以死求得一身清白的意象;
4、诗化与生活节奏
戏曲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剧诗”品格,决定了戏曲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剧诗”是戏曲内在的本质,也是戏曲的审美核心。“诗化”的节奏美辐射到舞台艺术的全方位:从剧本文学到舞台综合的每一门艺术因素。“诗韵化”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诗韵化”不完全等同于“音乐化”。戏曲的“诗化”节奏是“弹性”的、有伸缩性的音乐节奏。无论一串小锣,或是一个“四击头”,都是富有“弹性”和伸缩性的。
而西方音乐的节奏,在某些段落中,表现为机械的平均节奏(如迪斯科)。(例:起解)(话剧加唱)
而表演思维活动也是要“诗化”:人物在无台词时的思维活动时──回忆、思索、判断、意志、推理等的内心独白同样需要“诗化”,即把生活体验(内心独白)升华——把生活的心理节奏朗诵化,成为具有诗韵感的节奏。即使在没有音乐和锣鼓的“哑剧”式的表演,形体动作和心理动作仍然需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面部神容的“诗化”:表情的眨眼、抽泣、呼吸、面颊肌肉、嘴唇等面部动作的幅度、节奏都需要转化为有韵律感观众才能获得真实感,戏曲的神容表演的美学规律。
有些新编的戏,尤其现代戏,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缺少“戏”味,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主创人员缺乏对戏曲“剧诗”的本质特征的把握。
舞美的“诗化”:体现在不追求真实布景,而追求写实与写意结合的诗韵的意境。
5、“虚实相生”——虚虚实实。有鞭无马,有腊舞台大亮,全虚的哄鸡、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等。(例)
这是受其中如道家的“虚无”,佛家的“四大皆空”、“五蕴皆空”等。“虚”和“空”这个命题的影响。,丰富的虚拟表演手段形成程式。使戏曲表演的天地十分广阔,可以表现一切宇宙万物;(例十八相送)
6、“传神”的审美追求
我国古代美学讲究艺术是形似与神似的辩证统一。“变其形而传其神”等。戏曲接受了传统的美学思想,不是单纯的“摹拟”生活:“登台演剧,贵在传神”,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作为最高境界。戏曲在艺术形象创造上,不光是求“形”似,而更求“神”似。达到“变其形而传其神”的艺术效果。(例)
戏曲表演追求神似。所以,戏曲的表演中有许多动作不求物理的机械准确,不止于形似生活:比如,虚拟动作如持鞭表现骑马,骑马的上半身动作需形似,而下半身并不需要像生活中骑马那样两腿分开屈蹲跳跃而行,而是以行当的台步、圆场、舞蹈来表现;表现睡觉,不必真的钻到被窝里去,而是先表现困乏,伸个懒腰,然后以一手握拳靠在椅背或靠在桌上,即使躺在代表床的桌子上表现睡觉,也不需盖被垫枕;表现喝酒,也不必真喝,以另手势一挡嘴,便表示已喝下;面部神容也要求传神。演戏是装扮别人,是虚构的,否则舞台上演杀人岂不真出现杀人事件。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周慕莲谈表情时说:“别人哭出来的是泪,演员哭出来的是戏。”戏曲情感的体验必须把情感升华,成为技巧化的情感活动。演员是需要有满腔激情,但不能用自然主义的表现方法,不能把生活的动作、表情、激情直接搬上戏曲舞台,尤其在演悲剧时,边唱边哭涕泪满面,影响声音,影响神容美感,非但不能打动观众,反而使人感到虚假,因为戏曲观众不是以“生活真实”这杆尺子来衡量戏曲的“真实感”的。
戏曲演员的体验,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要受理性的控制,成为有节律的,有美感的神情。这是戏曲的神容表演的美学规律,也是戏曲与其他戏剧艺术体验的重要的区别。
戏曲表演与观众的关系是“既间离,又共鸣”。比如,周信芳先生扮演《青风亭》中末一场,张继保中了状元,路经“青风亭”,狠心不认养父养母,只用两百小钱打发老人,张元秀气得说不出话,在“乱锤”的锣鼓点子中,浑身颤抖,一手握钱,一手指天、指地、指心、指屈死的老妻、指禽兽不如的养子,鲜明地传达了人物无处宣泄的痛苦和悲愤。这段无言的控诉,节奏强烈,身段语言生动,神情鲜明,胜过千言万语,具有雷霆万钧之势,震憾着人们的心灵,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这是戏曲独特的体验与表现的艺术魅力。(例红楼梦)
这种艺术魅力,是戏曲表演的一种至高境界。它的要义是“贵乎其真,又不必果真,但于不果真中,却见技艺之精,超乎其真。”戏曲演员首先要“果真”地体验角色的思想感情,但又不能像生活中那样悲哭无状,而是以“不果真”的艺术手来表现,使“不果真”的艺术形象比“果真”的生活原形还要真实动人,即“传神”。
5、戏曲(身段)舞蹈与非戏曲舞蹈的区别
作为我国的民族舞蹈的五大类(戏曲、舞剧、民间歌舞、杂技、武术)之一,戏曲舞蹈有宽广的包容力,高度的技巧性,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舞蹈的优良传统。
戏曲舞蹈与其它舞蹈门类,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特殊的规律。 
1、舞蹈语汇:
非戏曲舞蹈的舞蹈语汇,以抒情性、抽象性、情绪性见长。它们服从情感表现规律,比如,外国观众对于芭蕾舞剧,一般把它当成音乐剧欣赏,并不过分要求它的戏剧冲突,主要通过舞姿和音乐,把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外部动作,抽象为某种感性或情绪来感染观众。
而戏曲舞蹈的所有的功能,全部从属于戏剧冲突,它既要表现戏剧矛盾和人物性格特征,又要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需要叙事性,又有抒情性,具有“表现”和“再现”的双重艺术品格。
戏曲的舞蹈语汇讲究动作与心绪的契合,它的身段形象地蕴含着人物的“潜台词”和艺术家对他的审美寓意。
2、舞蹈姿态:
(1)圆弧形手势和动作线:
非戏曲舞蹈如芭蕾以及中、外一些民间舞蹈,手臂伸展时呈“长弧形”,动作路线一般呈弧形或直线;各种艺术体操的手势的肘关节,包括动作路线也基本是“直线形”。
戏曲舞蹈手臂伸展形态则要求“圆”,动作的过渡线路也要求“圆”形线,即使一些十分细小的生活动作,到了戏曲舞台上也要做得“圆”,使“动作”成为“身段”,形成戏曲舞蹈特有的韵律美。
(2)胸部姿态:
非戏曲舞蹈讲究挺拨,舒展,所以,肩关节向后扩展,胸部姿态自然挺起;而戏曲表演的胸部姿态则要稍带凹形,称为“含胸”。而且,两个肩关节不是同时都向后“掰”,而是左、右肩关节呈相反的拧动姿态。
3、舞蹈节奏:
弹性的表演节奏。这是戏曲的审美核心。戏曲舞蹈(包括每一个程式单元)亮相前的节奏都是“弹性”的过程。
伴奏的锣鼓节奏也是“弹性”的,即“正常──缓慢──摧紧收煞”。每一锣(亮相)前,是有伸缩性的节奏。至于弹性有多长,依仗演员与鼓师的默契。(例)
所以,戏曲的每一个身段或每一组身段的节奏,都有“起、承、转、合”的特点。无论一个云手还是跑几圈圆场,都不是按一种节奏完成的,必须处理为由慢渐快,到较慢而收煞。犹如绘画讲究浓、淡、疏、密,才能透出美感。
而非戏曲舞蹈的节奏,一般比较稳定,在一节舞蹈中,节奏变化不太明显。所以,借鉴非戏曲舞蹈时,一定要注意将其化在戏曲的弹性节奏之中,才能呈现戏曲特殊的韵味和美感。现在有些戏或有些录音唱段中,借鉴电子琴伴奏的迪斯科节奏,它们不加调整地被“搬”进戏曲中,破坏了戏曲的弹性节奏,失去了戏曲的韵味,这就是为什么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例)
4、亮相──动作的延续:
非戏曲舞蹈中有一定的“停顿”,它的“停顿”是顺着动作之势而停,讲究力度和整个人体的气势。戏曲舞蹈的“亮相”与其不同,它在亮相前有一个动作的“回复”──再停顿的过程,尤其是头部的逆向“回复”到静止,格外显得突出。
据历史记载,戏曲的这种“亮相”是戏曲在发展过程中,从傀儡戏中移植过来的。戏曲正式诞生前后,傀儡戏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尤其在唐代、宋代盛行一时,当时,还有以人代替傀儡,作无声的摹拟表演,这可以看作是戏曲表演身段“回复”式亮相的源头。
戏曲由动到静的亮相过程的“回复”身段,是伴随着腰部和人的整体性的韵律动作的。西方舞蹈中“探戈”等舞的动作中,头部也有大幅度的左右甩动后的停顿,与戏曲的亮相动作虽然有些相似,但内劲是不同的:“探戈”的停顿动作,头部在做逆向“回复”时,腰部是不动的,身体是绷直的。由于内劲不同,所以西洋的“探戈”的“停顿”与戏曲“亮相”的韵味是不同的。
戏曲亮相时,还要注重塑形美和静中有动的神韵美,并要求面部神情的感染力(包括眼神等等),起到刻画人物心理的作用。(例)
所以,戏曲的“亮相”不是节奏的停顿,而是动作的延续。它是戏剧矛盾的凝聚和人物内心活动的飞跃。
5、舞蹈的内劲:
戏曲舞蹈的“内劲”,是以腰部作为“发动机”,来带动颈、手、肩、身等各部位的运动。
腰的运动路线又分左、右平旋;左、右上提;和“云手”式旋动。腰的力度还表现在亮相时的“回复”力。这些内在的劲头,构成了戏曲舞蹈的特殊韵味。(例)
非戏曲舞蹈中的“迪斯科”,也运用腰部,但主要是用腰带动臀部和下肢的扭动,所以,所产生的韵味,与戏曲的韵味是截然不同的。
6、舞蹈服饰:
非戏曲舞蹈的服饰,从古希腊→文艺复兴→芭蕾,大多采用半裸体的服饰,这是出于西方民族对人体美的崇拜,在人体造型上的一种美学观照。戏曲则相反,它的舞蹈服饰气魄,瑰丽庄重,色彩鲜明,样式夸张、延伸、宽大、讲究寓露于藏,藏中透露。这是东方民族注重人体与服饰线条相结合的一种美学观照。
比如水袖、髯口、帽翅、辫子、罗帽、翎子、靴子、袍带、长裙、丝套等,在舞蹈时与形体构成浑然一体的的流动线条美,以鲜明的表现力来突出形体造型美和情态美。
7、舞蹈道具:
非戏曲舞蹈中的道具,一般为生活中的实物,有时也配合舞蹈使用,但大多是“实物实用”,很少结合人物的思想感情。
戏曲舞台上的道具是生活的夸张,尺寸比实际生活中要大,而且经过装饰和变形,使其美化,易于舞蹈。道具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装点舞蹈,使舞蹈更为艳丽夺目。如桨、扇子、手绢、刀枪把子、云帚、马鞭、镣铐、钓鱼杆、船篙等等,都与人体构成舞姿和和造型,增添美感。而且,成为人体动作的伸展,传达情感的手段,强化人物的情感,展现人物的性格。(例)
戏曲要沿着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的道路,健康地发扬和不断完美传统的美学精神,这样才能使它永立于世界,永远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