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吴地文化 苏州历史
朱红 2014-03-21
浏览量:291
感谢大家不去欣赏美丽的春光而来听我的讲座。关于苏州历史文化这是一个老课题,在座的有很多是记者编辑或长期从事文化工作的,对苏州历史文化也是很熟悉的,我今天想讲一下关于苏州历史文化需要注意的几个点,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个,突破局限,突破在文字记载方面的局限,以及时代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局限。如何来理解呢?我分两方面来说,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字记载传承的,当然还有像历史文物,它主要起到的是佐证的作用。文字记载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根据,但是我觉得我们在阅读古代的权威著作时首先是要了解,然后要再研究一下,因为权威著作不一定全部对。
我举一个《史记》的例子,这是大家公认的权威著作,但是其中还是有错误的,而且还是史实的错误。《史记》里有苏秦列传,讲到在苏秦六国拜相之后,他的师弟张仪来找他,想要苏秦提携他一下,可是被苏秦拒绝了,张仪很生气,回到旅馆后遇到了一个人,在这个人的资助下他得以到达秦国,并在秦国功成名就。在张仪想要报答这个人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苏秦在暗地里委托这个人帮助张仪。其中的缘故是这样的,当时秦国最强大,其他六国要联合起来才能抗衡秦国,苏秦在做了六国丞相之后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才采用激将法让张仪到了秦国,并坐上丞相的宝座,这样可以避免六国与秦国的冲突。这个故事被很多戏剧改编过,在评弹里也有这个故事。但是在《战国策》里记载就不同,张仪的年纪要比苏秦大,而且很早就入秦了,根本就没有这个故事。大家就疑惑了,究竟是《战国策》对还是《史记》对啊?很多人鉴于司马迁的名气,还有他是史官世家,掌握很多历史资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可了他的记载。后来到了近代在银雀山汉墓里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竹简,是苏秦写给齐王的二十五封信,从这里看来《战国策》的记载完全正确,《史记》错的离奇,这说明有些资料司马迁也不是完全掌握的,他就虚构了这个故事。如果读者仔细一点,在史记里有很多的文学描写,比如说著名的霸王别姬,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四面楚歌,然后他唱了垓下歌,虞姬对答后自刎,后人怀疑他二人在帐篷间的私密对答,司马迁是如何知道的,就算在帐外有几个卫兵听见他二人的说话,又是如何传到后世的呢?所以有人怀疑这些只是司马迁的文学虚构,有人认为这种虚构是可以的,这些细节可以丰富人物,但是用细节来丰富人物这是文学手法,如果绝对按照历史来讲这段记载是靠不住的,没有根据没有出处,所以像这一些,历史记载是有局限的。所以我们要对比当时的多种本子来检验这个事实是不是准确,如果有机会还要根据地下文物来检验事实的真实性。
我再举一个例子,孙武在春秋时期写了兵法,而孙膑在战国时代也写了一部兵法,两部兵法都叫做孙子兵法,台湾有个学者提出历史上并没有孙武这个人,他坚持这么说还写成著作,后来大陆的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他的这个说法就完全站不住脚了,所以要参考地下出土的文物。这些就是对于历史记载局限的例子。我们必须要突破历史文字记载的局限,你发现疑惑了一定要深入研究下去。
第二是时代意识形态的局限,意识形态对历史的记载和解释的影响是很强大的。我举一个汉武帝的例子,当时他想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首先要统一思想,如何实现呢,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思想界百家争鸣的时代,像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辩,看似是诡辩可是在逻辑学上有他的创见,还有利己主义的杨朱宣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但是其理论也是自成体系的,像这些极端的思想都得到了包容和发展,但是到了汉代就不行了。汉武帝推广董仲舒的儒家理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主要是采用孔孟之道外加一些荀子的理论。这样一来许多的历史事实的记载就发生改变了,因为很多的历史事实是儒家在宣传自己思想的时候虚构出来的。比如孔子说吴地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论语里记载“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说的意思是泰伯的道德是如此高尚,三让天下,老百姓找不到话来称赞他了。现在我们研究泰伯,但是在古代研究他的人比较少,因为他只是一个边远野蛮部落的头头,他本来是在陕西的周部落的长子。当时在殷商时代,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就是泰伯,二儿子仲雍,三子季历,亶父最喜欢三子季历想要传位给他,但是按照周礼是要立嫡立长,泰伯和仲雍知道了父亲的意思,托名去衡山采药,带300多人一起出逃至荆蛮。根据现在研究的,亶父想推翻殷商的统治,自己和三儿子在中原一带,让泰伯和仲雍在南方建立根据地,包围商朝,这是一个现代的说法。按照古代的说法他们二人逃到了汉水流域,但是没有站住脚,当时在中原有三千多的部落,号称三千国,和现在的国家概念是不一样的,当时一个国的人口在1500左右,泰伯的三百人的力量是不足的,只好继续出逃至长江下游,到了现在的苏南地区,已经不是殷商的控制地区了,当时的苏南地区是化外之地,当地的人不穿衣服称为“裸国”,而且男女同河而浴,身上纹身,黑齿(用一个乌草将牙齿涂黑)。泰伯在这个蛮荒之地创立了吴国。一直到周推翻殷商,周武王加封在吴地的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侯。这在《史记》的吴泰伯世家里有记载的,按照儒家的学说泰伯让位于季历,而且是三次让位,第一次是亶父召见泰伯要传位与他,泰伯就离开周部落来到了吴地,第二次是亶父去世泰伯回周奔丧,季历要将王位还给哥哥,泰伯还是不接受,第三次是下面的臣子要拥立泰伯为王,泰伯去问弟弟仲雍,仲雍说,季历的儿子姬昌非常有才能,只要季历将来传位与他,周必然可以兴旺,那我们让的也心甘情愿。季历果然立姬昌为世子,泰伯和仲雍就回吴地了。但是我们设想一下,陕西到江苏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即使是现在来去也不是很方便,当时的交通更加落后,来去是非常的不方便,音信也是很难沟通的,而且当初他们走的时候是说去衡山的,后来到了吴地,季历是根本无从知晓的,所以说这三让是有很多破绽的。但是因为是孔夫子所说的,一直以来大家都把这件事当成了史实,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局限。我们在研究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没有意识形态的束缚。
第二点是我们要认识苏州历史文化的特点。首先苏州的历史文化很悠久,这看似是一句废话,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说自己的历史悠久,日本人会说自己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我们的天皇是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后来一查历史从有天皇的历史根本就没有一千多年。有一位日本僧人中严元月来中国留过学,也去过苏州,他说日本人是泰伯的后代,泰伯建立的吴国为越过所灭,吴国人流离失所,因为吴国人会造船,所以有一部分人就流落到了高丽,有一部分人去了日本,所以日本人也是泰伯的后代。而且日本的稻株文化和苏州的稻株文化是一模一样的,采集苏州稻田的泥层和日本的比较其蛋白的结晶层完全一样,这就说明日本的稻株文化是从苏州传过去的。第二是语言,日本人说他们的语言就是苏州话,日本人数字的发音和苏州话的数字发音很接近,一些日本语的尾音和苏州也很接近。这样一来日本的历史就和泰伯接上了,就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是日本天皇就是不高兴了,天皇本来是天照大神的后裔,现在变成了泰伯的后裔从神变成了人,就把这个和尚的书禁掉了。但是这个学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以后又出现了。
苏州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像美国是没有什么历史的,一共才200多年,包括当时英国放逐罪犯去新大陆也不过是三百多年。美国人是如何延长其历史的呢?他们说原来是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印第安人是从亚洲蒙古来的,他们还派人去蒙古寻根。这说明大家对历史比较重视,因为历史悠久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在80年代在三山岛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块,而且是一个工场,那就证明我们这边不是大禹治水,疏通三江才有人居住的,苏州的历史还要往前推,三山岛清风林发现的旧石器证明苏州的文明开始于一万年以前,还发现了一个人的下颚的化石,但是被一个农民捡走了就找不到了,如果有的话就又可以有一个以地名来命名的人,像山顶洞人、周口店人。这些人后来去哪里了就不得而知了的,也许是向南走,成了河姆渡文化,或者是往东走,成了草鞋山文化,再往东就是上海的崧泽文化,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三山岛的旧石器文化,但是还是不能命名为三山岛人。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我们都知道黄河是母亲河,因为它养育了中华民族,但是在80年代发现了三山岛的旧石器遗址以来,证明了长江下游也培育了中华民族,后来在四川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全国有零零总总十几个地方发现了旧石器的文化遗址,这说明中华民族在祖国大陆上各地是同时发轫的,我们苏州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个就伟大了,所以我们苏州人的眼界要放宽,苏州的文化已经覆盖到了很多地方和国家,我们在看待自己历史的时候不要小看自己。苏州的文化影响已经超过了有国际大都市之称的上海和六朝古都的南京,所以苏州文化的地位是很高的。
第一点是苏州的文化是悠久的,第二点是苏州的历史是曲折的,苏州的历史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我们说苏州是吴文化,说对也不对,周人南下带了的是陕西的文化,和当地的太湖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吴文化。实际上吴文化到夫差灭亡,就结束了。吴文化是尚武文化,尚剑轻死,曾经一度苏州的冶炼铸剑业是很发达的,人民尚武,一言不合拔剑相向,所以阖闾可以打败楚国将其首都占领,夫差可以带一万甲兵去河南商丘争霸。根据《吴越春秋》里的记载,专诸刺王僚,王僚卫兵众多,身上穿三重盔甲,专诸将鱼肠剑藏在鱼肚子里,献鱼的时候抽出宝剑刺向王僚,卫兵们也举起剑戟插在专诸的身上,专诸当场死亡,这就是轻生死。还有要离,他为了要刺杀庆忌,杀了自己的老婆,把自己弄残废,然后杀了庆忌,有什么报酬吗,都没有的。这就是吴文化的尚剑轻死,但是到了吴国灭亡以后,吴文化被越文化同化了,我们这边本来是越文化分出来的,在周人来了之后,在太湖流域的北部和东部建立了一个吴国,把越人赶到了浙江嘉兴以南,后来越国灭了吴国,越国又被楚国灭了,吴文化就又被楚文化同化了,楚国是中原南部的大国,它的文化特点是什么呢?它讲鬼神,巫婆巫师比较多,喜欢祭祀造了很多的庙,影响到苏州也造了很多的庙,像在娄门的蛇王庙,连厕所也有庙叫子姑庙。到了秦朝大一统后,文化也要求统一,所以吴文化的完全转变就在秦朝,秦朝要求各国的文化向秦国靠拢,秦文化实际上就是周文化,因为他们都是在陕西的。秦始皇东巡来到吴国旧地,认为此地蛮荒,要重视文化建设,于是在琅琊立碑,对吴地多有批评,说吴人父子分居是不孝,其实是妨碍到了秦朝的兵役制度,秦朝实行五丁抽一,家里有五个男丁必须要有一个人当兵。还说吴地作风不好,又做了两个规定,第一个是有婚外情的男人可以处死,女的有婚外情子不得母,可以不认这个母亲,还有一个是禁止同村而浴的习俗,将这些规定写成文字刻在碑上,扭转了吴地的风气。但是吴地尚武的精神并没有被扭转,那么武文化是什么时候转变的呢,有人说是唐代,有人说是隋朝,因为科举制度世人有了上进的途径,但是这不对,因为到了唐代苏州还是个尚武地区,唐朝的时候苏州的经济发达了,因为在隋炀帝的时候开通了京杭大运河。但是苏州还是尚武的,白居易有一首诗说,“五千子弟守封疆”,当时苏州有五万人口,而有五千子弟在守卫边疆。那是什么时候尚武的风气转变过来的呢,是到了宋朝,范仲淹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他办学校,苏州在汉代的时候是有学校的名为“苏馆”,东方朔在苏州做过教师的,但是到了唐代就没有了,到了宋代才又由范仲淹办州学,就是现在的文庙明伦堂办府学,在昆山首建县学,这样州府县乡都建立了,苏州还在宋代出现了状元黄由,昆山人卫泾也中了状元,苏州的文风大盛,所以造就了吴地崇文尚教的风气,一直到现在这个风气还在延续着,我们看一下苏州出的两院院士就知道了。到了元代被压制过,因为不许汉族人读书,当时苏州有很多人就做外贸生意,和台湾、朝鲜、日本等地做生意,最出名的就是沈万三,到明朝南京建都他一个人承担了半个城墙的费用。到了明清两代又以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而且要以程朱理学的儒家思想为标准,但是苏州却出现了像祝允明、唐寅、张陵等反礼教的人物,苏州的文学艺术工艺都在那个时代发展了起来,明清的小说苏州是出版中心,也是色情读物的出版中心,是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苏州的历史曲曲折折走了很多年,到了现在苏州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城市,有众多的书画家、作家、诗人,这些都是在历史的曲折中积累而来的。
第三点我觉得是要深化研究,现在研究吴文化的人很多,出版的著作也很多,研究的内容也很丰富,比如说像刺绣,有双面绣,仿真绣,人物可以从沈寿讲到现在的李月娥。明四家有专著,苏州的历史人物也出了很多的书籍。我讲的深入研究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对于过去的东西还有没有研究透彻的,比如说木渎,大家都知道有严家花园、榜眼府等,但是大家知道古代的木渎是怎么样的,大家可能会说有馆娃宫、姑苏台,那为什么木渎叫木渎呢?就是勾践送木头来经过太湖和胥江在此塞渎住了,就叫木渎,那在这之前叫什么呢,我查找了一下,木渎在此之前是个荒地、沼泽地,在阖闾开了胥江之后木渎才有人居住,胥江西边是从安徽的芜湖一直通到长江,东边是从胥口一直通到胥门,经过木渎,木渎就成为了交通枢纽,胥江将太湖水带来了灌溉两岸,两岸变为农田,木渎就这样发展起来成了吴王的鹿苑,这些都记载在书里,同时还讲到那里原来有两条溪水,一条叫香水溪还有一条就是胥江,所以以前木渎还叫胥边溪,这些都是木渎从前用的名字,一直到后来“积木塞渎”,才称为木渎。你别小看了这个研究,木渎不仅是运木头的一个码头,也不仅是馆娃宫和姑苏台两大宫苑的所在地,它还是一座大城,你想现在无锡和我们苏州一起争阖闾城,他们说无锡的雪堰是阖闾城的旧址,但是阖闾城的记载有十几个之多,南京也有上海也有,不过是一些军事城堡而已,真正作为一个春秋大城,是近年在木渎藏书一带田野考古发掘出来春秋大城的城基,专家再考证在春秋时期木渎那边是一个大城,这样回头一看姑苏台和馆娃宫在那边就很合理了,当然现在还不能下定论,这涉及到很多的原因。所以木渎还是很值得研究的。我们从春秋吴大城的研究来看,有很多的疑点,比如说吴国遭遇过从海上来的东夷的进攻,吴王派兵去反击先在人民路的憩桥休息,然后在临顿路那边停下,临顿就是停下来吃饭的意思,如果说吴大城在大公园体育场那个地方的话,走到人民路的憩桥没有多少路啊,再到临顿路也没有多少路就吃饭了,这就显得很奇怪,如果说吴大城在木渎的话,那跑到憩桥就很远了,肯定要休息的。还有苏州在唐代划成了两个县,一个是吴县一个是长洲,长洲在东边,吴县在西边,以人民路为界,但是奇怪的是在宋代有个杨蓓写了一首诗说,“太湖东西皆长洲”,说明长洲在太湖的边上,但是在东西边也有点说不通,后来一位编《吴县志》的校点者也是我的一个朋友将那个东字改为面字,说是东字写错了,其实人家没错,是太湖东西是长洲,原来的长洲是现在的横泾,横泾渡口的浦庄那一带,所以这一条长长的洲叫长洲,所以古书是不能瞎改的。我们现在查知长洲是在现在的苏州湾一带,如果你不去深入研究还以为古书出错了。三国的时候韦昭是注书专家,在唐代划分苏州的时候是以韦昭的说法,长洲在吴县的东面,实际上韦昭讲的吴东就是的木渎的东面,还是在无锡,所以吴大城的发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古代讲不清的问题现在解决了,米芾的儿子米元成米友仁为了这个事情来苏州查了很久也没有弄清楚,现在就完全可以解释了,所以这个问题还要研究。但是现在的很多权威专家还是不认可这个理论的,还是一直认定现在的苏州城就是吴大城。
我们再讲讲石湖是怎么来的,有人说石湖石湖琢石成湖,是开掘出来的,和越来溪一起开掘的,夫差去黄池去参加选霸主的会议,勾践就来偷袭,但是吴国太子友在吴国留守,在胥口放置了重兵,勾践偷袭就走了苏州湾,就是越来溪的溪口,一直通到了吴都,太子友没有防备,然后被俘被杀,吴都沦陷,夫差在黄池得报,但正是和晋定公争霸的关键时刻,只能瞒住消息将报信的人全部杀死,在会议结束返回吴国,勾践派范蠡和文种在长江和淮河一带拦截夫差,夫差只得赔款换和平。勾践是从越来溪偷袭吴国的,但是石湖是很大的,勾践根本就没有那个时间来开掘,这么浩大的工程肯定会被太子友发现,所以这是不可能的。在五十年代对石湖的疏浚工程时发现石湖是个天然的湖泊,既然石湖不是石头开掘的为何要叫石湖呢?再研究发现在晋代有个叫石崇石季伦的,在行春桥到越城桥在石湖的南北两头中间造了一个别墅,所以石湖得名于此。所以研究历史不能满足于一家之言。
第四要注意真实宣传,我们苏州的历史文化是丰富精彩的,用不着去虚构,我们在宣传苏州文化的时候,要坚持真实的原则。前面我讲到我们研究历史会受到局限,一个是史料的局限,一个是意识形态的局限,还有一个经济发展的局限,为什么经济发展也是个局限呢?我们知道在兴起一个经济发展的高潮后必然会有一个文化的高潮,但是我们要注意在经济发展的时候会造成一个建设性的破坏,我想在座各位都很清楚,我们现在做街巷的拆迁,一方面是要保护一些文化的建筑(文化的实物鉴证),但是街巷和老百姓的生活是切实相关的。我还记得在黄鹂坊桥和吴趋坊拆迁的时候,我们苏州人无动无衷反而是一个法国人将每个房子都照了下来,以后我们要研究的时候只有他有这个资料。很多的时候拆迁后会仿建,但是还会有原来的历史风貌吗?这是造不回来的,假古董是没有观赏价值没有文化价值的。这是我们的观念有问题。现在苏州留下的唐桥只有宝带桥,其他的很多的是宋桥,但是宋代的桥保存不到现在,都是历代重修,所以说修还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修的不伦不类,要做到修旧如旧。但是在我看来也不行,在钮家巷的一个老屋修复,柱子是用钢筋加固的,用木材将钢筋包住,这还好,最怕是钢筋露在外面。
第二个对苏州构成莫大威胁的是高楼的建设,苏州的房子在古代只有二层楼,齐云楼原来最高了也只有三层楼,后来被张自成一把火烧掉了。到了民国年间高楼来了,观前街的银行,三楼四楼都有了,再后来建筑技术越来越发达,幸亏那时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快,从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的经济一直进步缓慢,所以房子造的很少,人民的意见很大,结果很多很好的园子一下子挤进了很多家人家。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进步了,开始有了十几层的房子,后来更多的高楼出现,我现在住在东方之门边上,有三百多米高,这个建筑的风格完全与苏州的不协调。你说时代变化了,但是苏州的基本风貌不能变,变了的话就不再是古城了。当初严文良在苏北站边上造了一个罗马风格的建筑,幸亏苏州人有包容心。所以保持我们的城市风貌是重要的,现在在古城范围内高大建筑是不能造了,第二个是在风景区也不能造高楼了。但是风景区的地块都是唐僧肉啊,房产商都虎视眈眈。现在风景区要设立一个保护区,就是在周边不能乱盖建筑,但是我去石湖边考察,山水留园要20几层,建好后上方山也看不见了。苏州有多少好的山水风景啊,有多少房产商都在钻风景区的空子。从前我看石湖地区改造的时候造了一个大学城,还不是很高,而且教育事关人文还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开发了很多的住宅小区而且房子也高大了很多,破坏了原来山水的意境。
在座有很多的编辑记者,我想说你们要反映真实要防止破坏的发生。就像孙武园,孙武明明没有在穹窿山住过,这是假的,大家提意见,可是还是不肯弄掉,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认为对穹窿山的开发,发展当地的旅游业起了很好的作用。动机是好的,但是用虚假的信息是不对的。你把孙武的隐居地确定在穹窿山有根据吗?我看到现在的媒体推波助澜,我认为我们可以把穹窿山定为纪念孙武的地方,虎丘有孙子亭,一线园有孙子池,东山有孙武庙,都跟孙武没有关系,一点也没有妨碍它成为一个旅游点,为什么一定要造假说孙武在穹窿山隐居呢?这样一来造成什么后果呢?第一让别人认为苏州的人没有文化,第二个是让人认为苏州的古迹是假的,这是害人啊,影响苏州的声誉。所以媒体在报到的时候一定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