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苏州街巷掌故漫谈
夏冰 2014-02-23
浏览量:1728
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建城2500多年以来,城址基本未变,顾颉刚先生据此认为苏州城为全国第一古城。古城内外细密交织的街巷里弄,仿佛千年古树的一圈又一圈的年轮,印刻着岁月的沧桑。除了图书典籍的记载以外,承载着苏州古城深厚的人文历史的,正是苏州的街巷地名。
与历史人物掌故有关的街巷地名,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公元前十二世纪泰伯奔吴,带来了先进的周文化,结合本土文明,创建了吴国。孔子曾推崇备至的评价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苏州人当然也要纪念这位先贤,于是今天的阊门内下塘有座祭祀泰伯的庙,又名至德庙,筑于泰伯庙前的桥称为泰伯庙桥,而阊门内下塘街的西段古代就称作泰伯庙桥下塘。
阊门是春秋时期伍子胥主持修建。明清时期阊门内外最为繁盛,《红楼梦》描绘此处“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百货荟萃、人烟稠密的热闹情景。阊门内专诸巷则因巷内原有勇士专诸墓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吴国公子光为了谋夺吴王僚的王位,派壮士专诸藏短剑于鱼腹中,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
阊门外小邾弄,因小邾国王族后裔从北方逃亡至此定居而得名。西周时有一个小诸侯国叫小邾国,疆域在今山东省境内,共传十四世。大约战国中期,小邾国被楚国所灭,所以小邾国王族世子邾洪基就逃亡吴国,定居阊门附近,去邑改姓朱氏,号称洪基朱氏。
乔司空巷位于观前街北,得名很可能与东汉司空乔玄有关。乔国老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大乔嫁给了孙策,小女儿小乔嫁给了周瑜。俗称乔师姑巷。
山塘街,俗称七里山塘。东起阊门外渡僧桥,西至虎丘西山庙桥,系唐苏州刺史白居易主持修筑,所以古称白公堤。自白居易主持修筑后,山塘水陆交通便利,又介于阊门与虎丘之间,故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街。明清时期,茶馆、酒楼、酱园、药号、货栈、画铺等鳞次栉比。每逢市会,人们竞相出游,摩肩接踵几无驻足之地。山塘街文物古迹众多,名人故居、会馆、牌坊、祠堂、义庄、古桥、寺庙、金石、冢墓等不胜枚举,较著名者有吴一鹏故居、岭南会馆、通贵桥、汪氏义庄、李鸿章祠堂、普济桥、五人墓、白公堤石幢、虎丘云岩寺塔等。水乡苏州多河流,河的两岸人们习惯上分为上塘与下塘。上塘是主干道,以商家居多,属商业区;而下塘则相对狭小,以民居为主,属居民生活区。如山塘街与通贵桥下塘、星桥下塘、彩云桥下塘、普济桥下塘、望山桥下塘、西山庙桥下塘隔河相对;阊门外上塘街与渡僧桥下塘、上津桥下塘隔河相对;西中市、东中市与泰伯庙桥下塘、崇真宫桥下塘隔河相对。
范庄前,因范仲淹在此创办义庄而得名。历史上的苏州科举功名十分兴盛,出了许多状元,这与范仲淹大力提倡教育有密切关系。于公创办苏州府学,推而广之,各州县分别兴办州学、县学;于私则在义庄内办了义学,同样具有示范意义,苏州的富家豪族竞相效仿,创办义庄义学。于是,苏州的一些世家大族科第连连,相继涌现出不少人才。
闾邱坊是因宋代闾邱孝终的宅第而命名的。苏州人闾邱孝终,曾任黄州太守,而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亲自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过着艰苦的生活,因此自号东坡。闾邱孝终不因苏东坡落难而远离他,仍然把他当成朋友,患难见真情,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闾邱孝终辞官后回苏州定居,而苏轼担任杭州刺史时也经常来苏州,每次来苏必去探望闾邱孝终,曾有“苏州有二邱,不到虎邱,须访闾邱”的话。
苏公弄,位于定慧寺巷,因纪念苏轼而命名。绍圣元年,苏轼被谪广东惠州,次年定慧寺守钦和尚派徒儿徒步去探望苏轼,苏轼很感动,就写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作为答谢,从此这件艺术作品成为定慧寺的镇寺之宝。苏州人筑祠纪念苏东坡,到了明代,苏州知府况钟还重建了苏公祠。
旧学前与新学前。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长洲县学始建于旧学前,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官府利用寺产,修建学舍、考棚,迁至新学前(今干将东路平江路口),其规模仅次于苏州府学。至清雍正年间,增置元和县,县学更名为长洲元和县学(简称长元县学)。现为平江实验学校。
施相公弄位于观前街,因有施相公庙而得名。施相公是谁?其中一种说法是指宋代的秀才施锷。某次,施相公在山间捡到一个小卵,孵得一小蛇,长大后将其放入筒中。一天,蛇私出乘凉,惊吓了旁人,总兵前来捉拿,居然不敌。后来大僚忌讳施相公的本事,借故将施处决。蛇一怒之下,为施报仇,伤了数十人。后官方不得已,封施为护国镇海侯。从明末清初时起,祭祀施相公成为江南地区的岁时风俗,时间从腊月廿五到除夕为止,祭品用面粉制作一个大馒头,在上面捏一条蛇,称“施相公馒头”。清代中期以后,改捏蛇为龙,称“盘龙馒头”。崇明、太仓、上海等地也都有施相公庙。
文丞相弄,为纪念文天祥而命名。文天祥,号文山,南宋进士,曾任平江府知府,官至右丞相。他的传世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弄内有文山寺。
佑圣观弄,位于阊门外石路。佑圣观,又名佑圣道院,元至元三年道士杨道常建,明洪武时,道士倪玄素重建,后毁。万历初,道士金玄真葺,二十二年商人崔希哲等建龙王殿、关帝殿。清顺治十一年,道士祖羽扬建斗姥阁、三元阁。康熙六十一年火废。雍正三年,道士许天锡募化重建玄帝殿、玉皇阁、三官殿、斗姥阁、灵官殿、文昌殿。乾隆八年重修关帝殿。如今,佑圣观不复存在了,而名字却永远定格于繁华的石路商业区。
王废基(讹作皇废基)处原为元末姑苏王张士诚的王宫。张士诚占据苏州后大兴土木,巍峨壮观远胜于前朝,可惜好景不长,张士诚最终败给了朱元璋。城破之日,他将姬妾驱赶到齐云楼,放火焚烧,火势蔓延,转眼之间,偌大的王宫烧得精光,于是这座出尽风头的城中城,终于灰飞烟灭,只给后人留下一个王废基的地名。
学士街,因明代大学士王鏊居此而得名。王鏊是明代探花,官至大学士。唐伯虎称赞他:“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学士街还有一条横巷天官坊,据说也是因王鏊位至天官而得名。
临顿路旁边大儒巷,因明代王敬臣居此而得名。王敬臣一生着书立说,有门生四百馀人,被誉为“大儒”。王敬臣还是个孝子,父亲得病不能行走,他睡在床边,闻声即起,悉心服侍,于是大家称之为“仁孝先生”。大儒巷旁有条小弄“仁孝里”,也因此得名,1966年更名为“迎晓里”。
苏州有两处尚书里。怡园旁的尚书里,因明代状元、礼部尚书吴宽居此而得名。吴宽学识渊博,为人敦厚,是弘治皇帝的老师,对后辈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等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十全街的尚书里,因清代雍正年间状元、兵部尚书彭启丰在此建造尚书第而得名。
双林巷则是明代文震孟同族兄弟二人都是进士翰林出身而得名,事有凑巧,清末巷内吴大澂、吴大衡兄弟亦先后考中进士,由皇帝钦点翰林。
三元坊在人民路书院巷口。苏州人钱棨,乾隆四十四年中乡试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中会试第一名会元,接着中殿试第一名状元。他是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因此尤其显得荣耀。苏州的官员和百姓特地在府学之东筑起雄伟壮丽的牌坊,称“三元坊”,并将乾隆皇帝写的《御制三元诗》镌刻于上,以示殊荣。
金太史巷,太史在西周、春秋时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籍,兼管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因此又称翰林为太史。
马医科是因清代御医马培之在此挂牌行医而得名。马培之(1820—1905),名文植,武进孟河人,师从名医费伯雄,精通内外科,在医治伤寒病方面有独到的本领。1880年应召进京为慈禧太后治病,受到赞赏,御赐“务存精要”匾额,名声大震。
恤孤局,在石塔头。旧有恤孤堂,每岁仲冬收养稚子孤露者,逾春二月资而遣之。又有抚孤堂,择可教者教之读书、工艺,学成后遣之。咸丰十年,两堂并毁。同治五年,长洲县知县蒯德模合建于此,名曰恤孤局,拨给官田三百亩作为经费。
醒狮路,位于石路三乐湾。1873年,作为宋代名贤乐圃先生朱长文后裔的他出生于苏州府元和县一个武官家庭,取名锡梁,字良臣,号慰君。他的父亲朱永璜是武进士出身,为官两袖清风,身居武将,却擅长书法,晚年常为他人题写匾额、店招、碑石等,以润笔费贴补生活。身为官宦子弟的朱梁任,自小就显示出一股不同于常人的叛逆性格。他幼年在杨安浜李仁炯家读私塾,学习诗古文辞,但不喜欢八股文,没有象同龄人那样去参加科举考试。甲午战争后,一些开明的读书人纷纷急于谋求新的知识,朱梁任便进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文、数理化等,后将德国农事图解之二十《甜菜培养法》一卷日译本翻译为中文,刊于《农学丛书》中。1898年,当时留学风气刚开启,他就东渡日本,研究经世之学。在日本,朱梁任接触到革命新思想,逐渐热衷于此,不但把原先蕴含君臣思想的字号“良臣”改为“梁任”、“慰君”改为“纬军”,还取字“君雠”,表明与满清君主有不共戴天之仇,甚至把发辫也剪了,成了革命思想的践行者。1903年苏州毓元学堂闹学潮,全班退学,已经回国的朱梁任就与祝秉纲、王薇伯等出面组织吴中公学社来安置这批学生。由包天笑担任国文教员,国文课所用教材为当时的禁书《黄帝魂》,其中多为宣扬种族革命的文字。其余如博物教员吴家煦、英文教员苏曼殊、历史教员吴梅、物理教员吴传绂、体育教员徐傅霖,也都是学有专长的名师。当年农历十月初一,朱梁任发起组织梁积樟、包天笑、祝秉纲、王薇伯、苏曼殊、胡如玉、杨绶绅等人,携祭品,乘小快船,去苏州郊外狮子山举行招国魂活动。众人爬上狮子山的山巅,挥动着一面绘有狰狞雄狮图案的招魂布幡,寓意“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已醒,将一吼惊人”。朱梁任为此写了一首《共和纪元第四十六癸卯十月辛亥朔狮子山赋》:“十月之交招国魂,曾曾小子拜轩辕。黄河两岸移民族,赤县千秋奉至尊。纵有胡儿登大宝,岂无豪杰复中原。今朝灌酒狮山顶,要洗腥膻宿世冤。”又写了《题招魂幡》一首:“归去来兮我国魂,中原依旧属公孙。扫清膻雨腥风日,记取当时一片幡。”他还带了一枝后膛枪,向北开了一枪,一声巨响,引得狮子山下的乡人,莫名其妙,以为洋鬼子又来打猎了。当时包天笑还做了几首“招国魂歌”,同人在狮子山头放声歌唱。这天,只有朱梁任最严肃,其余人都不免带有一些游戏的态度。之所以会选择十月朔去招魂,也是深有用意的。众所周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是中国人的三大祭祖节日,俗称鬼节,朱梁任选择这天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既顺理成章,又想借屈原为楚国招国魂之典故,抒发爱国之志。狮子山招魂回来,朱梁任觉得还不过瘾,于是和同赁居三六湾夹剪弄潘宅的亲戚李仁炯一起,将家附近一处布满土墩崎岖不平的地方开辟成一条道路,取名“醒狮路”。
有的地名与国家元首有关,有的则是以平民百姓的名字命名。如中正街,原名护龙街,抗日战争胜利后更名中正街,“中正”是蒋介石的大名,1949年后改称人民路。而位于阊门西街打铁弄西的庆绳里(讹作庆纯里),是因清末秀才张庆绳居此而得名,亦属罕见。
苏州街巷名称其实就是了解苏州悠久历史的敲门砖,从周朝到现代,先人的点点滴滴总能在苏州街巷中留下痕迹,让后人去寻幽访古、探索回味。以上仅是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街巷,而苏州具有人文底蕴的街巷真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迈进,原来几条街巷连接整合成为一条道路,一些古老的街巷或街巷的名称正在逐步消逝。如白塔子巷、古市巷,今合并为白塔东路、西路;天赐庄、严衙前、十梓街,今合并为十梓街;卫前街、府前街及道前街,1980年三段统一定名为道前街;景德路则是1927年由郡庙前、珠明寺前、申衙前、黄鹂坊桥弄连接拓建而成;横贯姑苏城的一条干将路,自东而西将相门路、狮子口、新学前、濂溪坊、松鹤板场、干将坊、铁瓶巷、镇抚司前、通和坊,以及升龙桥下塘、顾亭桥下塘、桐桥东路、司长巷、多贵桥巷、桐桥浜、言桥下塘、后梗子里、梗子里、广福里、祝家桥巷、登平里、紫兰巷、豆粉园、打线弄、双成巷、鹰扬巷、大八良士巷、小八良士巷、顺平里、太平桥弄、郎中里、升平桥弄等街巷化为乌有。
此外,街巷名称在历史的传承中也难免发生讹误。如“泮环巷”,古代府学有“泮宫”之称,泮环巷因位于府学附近而得名,曾被误改为“潘环巷”。“通贵桥下塘”,是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出资建造的通贵桥在此而得名,桥名取通达显贵之意,曾误作“通关桥下塘”。山塘河旁的“莲花兜”,是河流的浜兜(支流),今误作“莲花斗”。山塘街“知稼栈”,其实是地主家收租米的租栈名称,今误作“知家栈”。朱家庄(知稼庄)的“又新局弄”竟然被改成“邮局新弄”,要知道又新局是清代寄放棺柩的慈善机构,并非现在的邮政局,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南濠街”误作“南浩街”,而“北濠弄”则误为“北浩弄”,其实“濠”就是护城河的意思。胥门外“虎啸塘岸”,误为“虎哨塘岸”,一字之差,与本意大相径庭。这些错误都亟待我们去改正。
珍视并传承具有传统历史文化色彩的苏州街巷地名,是我们当代苏州人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让传承了上百乃至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我们手中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