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除旧迎新话年俗
沈建东 2014-02-05
浏览量:229
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苏州人是如何过年,我不是光讲苏州,也会涉及到其它一些地方甚至国外的一些东西,大家听了以后可以增长一些见识。
苏州是一个文化积淀非常丰厚的城市,所有的人不管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只要听到苏州都觉得这个地方非常好,有些人到了苏州后就不肯走,甚至我问过一个街头卖爆米花的安徽人,他白天收旧货,晚上卖爆米花,我问他为何不回家,他说苏州好愿意待在苏州。苏州给人的印象就是特别宜于生活,出去的话如果说是苏州的,大家都会羡慕。民间的风俗习惯流传下来与我们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人文特点都有密切关系,我这里总结了苏州节日习俗的特点:传承性、人文性、周期性、生态性、群众性、兼容性、实用性。
中国的六大传统节日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的每一个老百姓都应该明白的事情,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我在跟中学生和大学生讲课时我希望他们能把这几个习俗牢牢地记在脑海里。我们每个人在参与这个节日习俗的时候我们也在做一个传承和保护的工作。传承和保护不光只是搞文化的人的事情,所有的节日文化都跟我们老百姓有关系,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生活比作一颗大树的话,节日就是我们树上的花朵,有了它的点缀,我们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所以我提倡大家更多的来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让它能够在我们的下一代中传承发扬下去。
春节这个古老的节日已经流传几千年了,中国古代各种诗歌里面都提到了我们节日的文化,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里就包含了我们很多的年俗。所以大家以后在读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时,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这些诗歌中大量地描绘了中国各种各样的节日。再比如欧阳修的《元宵》: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其实中国的元宵节就是一个情人相会的日子,过去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只有正月十五元宵节和中秋节才可以。现代人很容易在一起所以少了一份珍惜,古代人很不容易在一起,很珍惜这个时刻。
中国的十二生肖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今年是马年,马在我们生活中从古到今关系非常密切,马是非常聪明的动物,我恭祝大家马年吉祥。中国的纪年有这么几种方式,一种是干支纪年,今年是甲午年,第二种是年号纪年,还有一种是帝王纪年。我的儿子经常会问我,为什么要过年,我对他说因为你是中国人,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候要举行一个仪式,一个是祭祀祖先,祭祀百神,让祖先继续保佑我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有就是大家辛苦一年之后要作一个休息和调整,亲戚朋友要互相往来作一个交流,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交流,人与人的一种交流,这就是为什么要过年的原因。
春节为什么叫春节,报纸上大家也看到有相关的文章,春节最初不叫春节,最初大年初一叫元旦。古书上看见元旦不要以为是公历年的元旦,是指农历年的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民国的时候实行了公历纪年,老百姓依然按照农历年在过节,于是民国政府把公历第一天叫元旦,农历第一天因为和立春比较近,就叫作春节。百年难逢初一春,又是初一又是立春的日子是非常吉祥的日子。年是意味着丰收,在甲骨文中,年是一个人在割稻子。天地神灵保佑我们丰收了,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我们要感谢他们,所以过年有很多习俗是出于一种感恩之心,比如我们要祭井,要祭床神,要祭祖先等,感恩天地万物。人与人在过去相互帮助,在新年也要作一个感恩,过年时要请亲朋好友吃饭。所以我们过年的意义是一种感恩,一种感谢,一种休息,一种交流。
过年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呢?过去是入腊,就是农历十二月份就开始过年的准备工作了,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有一个祭灶的活动,这是过年的小高潮。祭灶的活动在古代是男的主祭,女子没有参与权,中秋祭月是女的主祭,男的不参与,所以形成一个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古代传统。民间传说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腊月二十五玉皇大帝要下来巡视,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老百姓很敬畏,就给灶王爷他吃糖元宝,饴糖做的非常粘,吃后嘴巴也掰不开,说不了什么坏话,过了新年后再把灶王爷迎回来。有的地方是用酒糟直接抹在灶门上,让灶神喝醉后什么也说不出来。把灶王爷送上天之后,家里面开始打扫卫生。明朝以来形成了这么一个习俗,叫“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所以现在北方都是腊月二十三祭祀,江南这边是腊月二十四祭祀。
苏州人有句老话叫“二五祭灶七颠八倒”,苏州人是不能在二十五祭灶的,一般是在二十五号开始打扫卫生。传说除了灶王爷要去汇报情况外,还有一个神叫三尸神也是玉皇大帝派来的,喜欢打小报告,哪家做了不好的事情,他就在家中做个记号,灶王爷就跟百姓说他上天后要打扫卫生,把记号全抹掉。腊月二十五玉皇大帝来视察时发现没有记号,认为三尸神胡说,就惩罚了三尸神,所以老百姓为什么对灶王爷这么亲切这么好,就是因为灶王爷是帮老百姓的。
祭完灶王爷后家里就开始忙碌了,搞卫生准备年货,过去准备年货不象现在只要到超市买就行了,过去有很多是祭祀用的,比如香炉蜡签等请神祭祖的一套东西。大户人家要开祠堂祭祀,仪式是非常隆重的。过去的春节是非常忙碌的,要祭神祭祖,亲朋好友的来往送礼,苏州人叫“堆年盘”,送一个高兴,送一个祝福。这样一直忙到年三十,年三十要祭祖,这是一个大活动。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好,对祖先的怀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在过年过节时祭祖,这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部分就会搞明白了。解放后这些祭祀活动慢慢淡化了,苏州人不叫祭祖叫“过节”,外地人是不明白的,会问过什么节。苏州人有的家庭会在冬至或是过年之前的时候会把门开一条缝请祖宗回来享用。列宁同志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久性的话题,对过往的尊重和敬畏才能让民族生存下来,发展下来,传承下来,如果对过去的东西全部抛弃,那就没有根了。我觉得在科技和文化大发展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时候要思考这个问题,当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我们到底持何种态度?苏州古代人的笔记里记述了“展先像”,就是把先人的像展现出来,这是对家中小辈的教育,把祖先的故事讲给小辈听,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父母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才是实实在在的教育。
祭完祖先就开始吃团圆饭,所以叫合家欢,苏州人叫年夜饭。很多老人都说年夜饭要晚点吃,等天黑了以后再吃。这一天是新旧交替的日子非常重要,就是所谓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年夜饭摆得特别的漂亮,新的碗新的盘子全拿出来用。苏州人的年夜饭非常讲究口彩,一定要做蛋饺肉圆,蛋饺象征元宝,肉圆象征团圆;豆牙菜形似如意寓意吉祥;青菜因为菜梗长,所以被苏州人称为长庚(长命)菜,又因为颜色碧绿,看起来让人身心愉悦,所以又叫安乐菜,吃这道菜表示长寿、安乐的意思;年纪轻的人要吃点芹菜,在新的一年勤勤恳恳;鱼要完完整整最后上上来,象征年年有余;还有笋干烧肉寓意生活节节高。从保健上看这种荤素搭配也非常合适,古代这种饮食文化传承下来,除了口彩好之外,对身体的保健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北方人是吃饺子,正好在新旧交替的时候端上来吃,有着新旧交替的意思,所以北方人年夜饭饺子是重头戏。广东人的年夜饭非常讲究意,要有好的意头,所有东西都要和发有关,讲究发财。吃完年夜饭,搓小圆子切年糕,放在大年初一吃,寓意高兴团圆,再放点桔子和梨,代表吉利。年三十晚上必须准备好,因为大年初一是不能动刀剪的。年三十晚上还要慰问一下睡了一年的床,这就是祭床神的习俗。农村里还有画米囤的习俗,在地上画米囤,希望来年米满满的。还有祭井的习俗,把所有盆盆罐罐打满水,用果品祭井,感谢井神,祭完后封井,让井休息一下,到初三再祭祀一下才开始用。所以古代人对天地万物是非常敬畏的,充满了一个感激之情。
接下来就要贴春联等等,旧的春联门神在腊月二十五打扫卫生的时候全摘了,在吃完年夜饭后就开始贴春联,贴门神。然后所有人要守岁,家里的蜡烛是不能灭的,叫守岁烛。火是阳性的,在新旧交替的时候人是很容易生病的,古人为了预防阳气生发不出,让火助推阳气生发。小孩子要给压岁钱,媳妇要给公公婆婆送过年的鞋子,过年的衣服。过去媳妇的负担是非常重的,全家人的新衣都是媳妇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大年初一的时候要开始拜年了,有的人家平时是不怎么来往的,如果不高兴去对方家的话就写贴子,某年某日某某某拜某某某什么的。让仆人背了很多贴子去送,这叫拜年飞贴,很多人家在门口拿一个红纸袋贴在门上收那些贴子,这叫谒福。农村里的老农民会看初一刮什么风,如果刮东南风今年就有大水,如果刮西北风今年可能年成好。过去有很多很多事要在年三十晚上做起来,不象现在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还有一个很有意思,就是我们苏州独有的叫赖债庙,在虎丘的后山有。苏州在山塘街这一代有很发达的工商业,有些商铺欠了别人的钱到年终的时候还不出,如果催债的话只能催到年三十12点前,过了12点就不能催了,所以有很多还不出催的人就躲到虎丘后山等到过12点后再回家。
传说我国的第一幅春联是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命人在桃木板上写的,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后来慢慢演化成用红纸和毛笔写了,后来王安石在诗歌中写道“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指贴春联的习俗。苏州的文人创作了很多有趣的春联,比如祝枝山写的:“四壁山峰,淡淡浓浓图画;满天星斗,圈圈点点文章”。比如唐寅帮一商人写的:“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本来是一幅很好的春联,但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贴完春联后我们要贴门神。这里有两个门神,分别是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相传唐明皇睡在寝宫一直做恶梦,因为杀人太多,一直梦见很多鬼向他索命。这两个大将听说后就说主公我站在你门口帮你挡住这些小鬼,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果然睡了几个好觉。太宗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吴道子画二人像贴在门上,这个习俗就从宫里传到了民间,慢慢地流传了下来。
年三十晚上我们开始守岁,过去小孩子吃吃东西,玩玩竹马,玩玩花灯,年纪大的人把需要准备的东西全备好。苏州人睡觉之前要放一个关门炮仗,新的一年开始后要放一个开门炮仗,“炮竹声中一岁除”说的就是这个情况。还有好多人去庙里烧头香,农村里还有烧十庙香的习俗,设计好线路不走回头路。正月初一有好多禁忌,如不动刀剪,不能扫地,不能往外倒垃圾,不能随便说不好的话。年初二开始走亲戚互相来往。从年初一开始到年初七有很多说法,年初一是鸡的生日,年初二是狗生日,年初三是猪生日,年初四是羊生日,年初五是牛生日,年初六是马生日,年初七是人生日,年初八是谷生日,年初九是天生日,年初十是地生日。初一家中小辈要给年纪大的人献五辛盘,五辛盘就是五种辛辣的东西放在一起,比如大蒜、香菜、葱、姜等放在一起捣碎献给年纪大的人,祝阳气生发。全家围在一起喝屠苏酒,年纪最小的喝到最老的。五辛盘是敬老,屠苏酒是爱幼。宋代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也说:“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饮屠苏酒这种风俗。年初二开始拜亲戚,喝“年节酒”。年初三传说是老鼠娶新的日子,所以这一天早早就把孩子哄上床。同时年初三还是接灶神的好日子。年初五是接财神的日子。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有比干和范蠡等,武财神有关公和赵公明。苏州人接财神叫接路头菩萨。年初七是人的生日,叫“人胜节”。正月十三祭猛将。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看花灯,猜灯谜,吃汤圆,小孩子们闹元宵。所以年一定要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掉了。
不光中国才有除旧迎新的习俗,在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都有,他们的习俗也很好玩。英国新年里争打井水,深夜开门迎客人。法国的习俗是年夜饭要喝掉所有的藏酒。意大利一定要打碎碟子等取个好兆头,要燃一炉火一整天都不能熄灭,而且还要恭恭敬敬给家里所有的畜牧拜年。西班牙当除夕钟声敲响十二点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吃十二粒葡萄,每一粒都有一种含义在里面,钟声敲完十二粒葡萄吃下去就象征着你每个月都平安如意。澳洲是吃馅饼选豆王,有的馅饼里有黄豆在里面,吃到黄豆就会交好运。加拿大是筑雪墙活动。巴西的新年钟声敲响之后,他们会高举火把去爬山,寻找象征着幸福的金桦树,这个活动被称为寻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在除旧迎新的时候都有自己特有的新年习俗,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所以它的新年习俗比别的地方更多了自己的含义,更多了文化的氛围,我们中国地大物博,南北东西都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所以它的新年习俗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缤纷色彩。美学家宗白华有一段话我非常欣赏,他说“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显重要。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这话他说得很早,但对我们现在来说同样有用,我们现在也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如何面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新的一年马年已经到来,我祝大家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流,新年马到成功,龙马精神,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