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紫砂的世界——器形
叶仲仲 2014-08-30
浏览量:1187
茶与壶
各位亲爱的朋友,很高兴今天能在大讲坛与大家分享中国的紫砂文化。说到紫砂壶,当然不能不提到中国的茶文化。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以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饮茶。喝茶的器具也是五花八门,有瓷的,玉的,铁的,陶的以及竹的等等。中国文人犹喜以茶会友,品茗论道,在很多雅集活动里,都会带上煮茶器具,比如北宋大学士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其中的石铫就是一种煎茶用具,据说石瓢这一名称由来也与之有所关联。
由于明清时侯,茶事活动中流行沏茶饮用,而紫砂壶凭借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众多茶具中脱颖而出。
紫砂壶的起源
紫砂壶的制作起于何时,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晚于元末明初。而在古书上最早记录的紫砂壶为明朝正德年间的供春壶。《阳羡名陶录》说:“供春,学宪吴颐山家童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春给使之暇,窥访老僧匠心,亦陶细土为坯……今传世者,栗色暗暗,如古如铁,敦庞周正,允称神明垂则矣。”其中不仅提到制壶者为明朝官员吴颐山的书童供春,还对供春壶的形貌大加称赞。
供春壶还有一个别名,叫做树瘿壶。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十分感兴趣,于是暗中观摩学习。有所掌握之后,他也用同样的陶泥,仿照金沙寺中大银杏树的树瘿(树木因受到真菌或害虫的刺激,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做了一把壶。由于供春做壶完全是手工捏造,烧成之后壶面上还能看到他的指纹。此壶造型古朴自然,深受时人喜爱,在当时十分出名,并依据主人之名称称作供春壶。以至于当时和后代的许多制壶能手都争相仿制。虽然供春出身并不高,但由于其对紫砂壶艺术史的贡献,而为后人称道。明代学者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一书中把供春与金沙寺僧列为艺术化紫砂壶的重要创始人,尊之为“陶壶鼻祖”。
紫砂壶的传承
金沙寺僧与供春,应该是最早出现史籍中的人士,可以算作艺术化紫砂壶的创始人。与此同时,史书上还记载了“四大家”,分别是董翰、时鹏、赵梁、元畅(一曰元锡),不过并没有文字记载他们的作品,后人不便评论。
在这之后紫砂壶艺术史上陆续出现几位大家,影响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这些人包括明末的时大彬,清初的陈鸣远,嘉庆道光年间的邵大亨、陈鸿寿等,他们除了对紫砂艺术的重要贡献,还有一些作品流传下来,可为后人学习研究。这里简单按照这几个人物对紫砂艺术作一个粗略的分期。
首先是制壶大师时大彬。现代壶艺大师顾景舟对其尤为推崇,认为“对砂艺开创时期技艺法则的创造性革新,这是后辈从业者都应为之歌功颂德的”。
这里应该怎么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在最早人类使用陶器的时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造型,制作方法和工具都比较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审美都在变化,对于器物的要求也更高,陶艺的工具和步骤也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粗的说法,道理却是相通的。紫砂壶刚开始的制作工艺也是比较简单,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有一些人对制作技法做一些改动创新,以适应环境的需要。那么时大彬就是紫砂艺术早期的创新者,他改善了制壶的器具和方法,奠定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下面我们来看看他具体做了哪些改进。
“始万历间大朝山僧(当作金沙寺僧)传供春:供春者,吴氏之小史也,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摸,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止数十事……”在这段话里,说明金沙寺僧采用削成刀刃一般的竹片作为工具,挖空中心的砂土,加上手工捏作而成。供春则是截取一段木头作为模具,加上手工捏造。类似供春这种用模制壶的技法,此前很久便有人运用。而“时悟其法,则又弃模……”,可见时大彬的方法不同前人。顾景舟老先生在《紫砂陶史概论》写道:“揣摩时壶及明代民间的传器,可以看到时大彬后来的制作方法确有了突飞猛进。最大的改进是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紫砂艺术发展到这一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种也经过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 (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越往后发展,技艺越精进,“器类增至今日,不止数十事”,现今的制壶用具数量有几百种,质地有铜、铁、木、竹、牛角、皮革、塑料等各种材质,这些都是根据时代在不断进步。
接下来欣赏一件时大彬的传器:如意纹盖大彬壶。此壶出土于无锡甘露萧塘华师伊墓中,为崇祯二年下葬。高133mm,口径84mm,把梢下刻款:大彬。
从造型、技艺、烧成火候等各方面审辨,此壶已是一把技艺成熟雅致的紫砂工艺品,选用泥料与后来精进讲究的清朝用泥有所区别,壶型简约实用,与时大彬的风格一致,再者此壶出土时有华氏墓志的确切纪年,也是一件有依据的时大彬壶。此外,壶身的质地隐现银砂闪点,别有趣味,这是因为他在泥料中掺入了砂,这种自创的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他的高足徐友泉晚年自叹:“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也。”
继时大彬之后的一位大师为清康熙年间的紫砂名艺人陈鸣远。之前由于中国处于明清朝代更替的动荡时期,紫砂艺术的发展受到影响。康熙年间,社会渐渐安定,经济文化都繁荣起来。陈鸣远出生于紫砂世家,从小环境良好,并且又处在盛世,所以有充足的机会施展才艺。顾景舟老先生曾得见其真品数件,对其艺术素养赞叹不已,“所制珍壶中的几何型类,朴质大方,结构合理,技巧严谨;自然型类,则概括夸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擅于借鉴、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三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样,利用紫砂泥料优良可塑的特征,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发挥着神工般的技巧,堪为砂艺之观之。”此外,他还善以生活中常见的栗子、核桃、花生、菱角、慈菇、荸荠、荷花、青蛙等的造型入壶,工艺精雕细镂,善于堆花积泥,使紫砂壶的造型更加生动、形象、活泼,使传统的紫砂壶变成了有生命力的雕塑艺术品,充满了生气与活动。
清嘉庆、道光年间,有两位人士对紫砂艺术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一位是曼生壶的创作人陈鸿寿,他引领了文人与制壶艺人合作的风潮,把紫砂壶进一步推向文人壶。另一位是紫砂艺术的革新者邵大亨,他是继陈鸣远之后紫砂艺术的又一座高峰。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文学、书画、篆刻皆精,为“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爱壶成痴,手捧一壶是他的经典形象。他把篆刻艺术发展到紫砂壶艺上,与制壶艺人杨彭年多次合作。在艺术上,他主张“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天趣”,他用刀大胆,古拙恣肆,追求自然。与他的字相比,合作伙伴杨彭年的制壶技艺要逊色不少,但仍然可称得上是一位高手,他做的壶古拙自然,虽欠精致,却能“时见天趣”,在当时受到文人的喜爱。陈鸿寿与杨彭年应该是志趣相投的朋友,艺术上的主张也接近,两人的合作在情在理。所谓的曼生壶,即是由杨彭年制壶,再由陈曼生刻上字和画,烧制而成,陈曼生或许还参与了部分壶形的设计,可谓乐在其中。
邵大亨,嘉庆、道光年间顶尖制壶大师,人品、壶品俱佳,是继陈鸣远之后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师。“他一改盛清阶段宫廷化的繁缛靡弱之态,重新强化了砂艺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既讲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到”顾景舟大师把他当作技艺上的楷模,研究学习,从而奠定了基础。
邵大亨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之高。“或游览竟日,或静卧逾时,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则,终日无所作,或强为之,不能也。”这与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界何其相似。
《八卦龙头一捆竹》为邵大亨名壶。以64根长竹段围成壶身以合64卦之数,以32根短竹段分成四组,每组8根,结以成足。壶盖浮雕八卦图,盖钮成太极图,颇有匠心。据说这种奇妙的创意来源于道光皇帝的一道难题。道光六年,道光帝成功平定了新疆张格尔叛乱,志得意满,让内务府置办相关礼器以纪念此次功绩,并且要“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这可难倒了内务府,各地呈上的数百种礼器都未能满足清廷的需要,唯有邵大亨这把“龙头八卦一捆竹”将易经之中64个卦象全都收入一把壶中,天下乾坤一壶掌握,真正巧妙地做到了“于一器之中,盛载天下乾坤……”。这件八卦束竹壶,不仅立意好,造型美,而且工艺也极为精细。壶身虽系“打身筒”成型法,但对64根竹都一一雕成圆柱,根据相邻,可又根根相间,丝毫看不出修正的痕迹。在技法上,看似繁琐,实则简洁,从中也体现了紫砂原料优越的可塑性,显示了壶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文学素养。
现代的紫砂大师,首推顾景舟老先生,顾老潜心紫砂陶艺六十余年,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名传遐迩。下面我们来欣赏顾景舟的仿古壶。
此种壶形是由清代邵大亨初创,原意是壶体仿照鼓型,后人仿制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此壶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再来看这把仿古如意。“仿古如意”是基于传统的仿古壶基础上变化而来,加饰如意筋纹,是顾景舟的一种创新。该壶骨肉停匀,壶形饱满,线条规整,口盖极为严整,是紫砂泰斗顾景舟的经典之作。
在2010年嘉德春拍中,一把1948年由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估价220万元~300万元。这二人一个是紫砂界的泰斗,一个是书画大家,这两人的合作无疑是这把壶拍得如此高价的原因,这也反映了紫砂壶作为文化壶的价值。
紫砂壶的特性
紫砂壶属于陶器的一个特殊品种,烧制原料为紫砂泥,包括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紫砂泥含铁含砂,成分复杂,以宜兴产的紫砂泥为上等。以此烧制的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泡茶效果十分理想。
香气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累越多。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然有一股茶香。
隔夜不馊:紫砂壶有很多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能够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我们可以看看夏天隔夜的茶水,来判断紫砂壶的品质。
耐热耐寒:紫砂壶具有缓慢的传热性,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因此,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寒冬腊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担心裂开,甚至置于文火上烧炖,也不必担心。
紫砂壶的分类
按工艺可分五大类:光身壶、花果型、方壶、筋纹型、陶艺装饰壶。
紫砂壶按行业可分为三大类:花货即自然形,光货即几何形(又分圈货和方货),以及筋货。从制作的工艺上细分,足有圈足、钉足、方足、平足之分;钮有珠钮、桥式、物象钮等三种。壶盖有嵌盖、压盖、截盖;壶嘴有一弯流、二弯流、三弯流以及直嘴等;把有端把、圈把、提梁把。
紫砂壶的鉴赏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紫砂壶的功能美: 容量适度;高矮得当;盖严紧;出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