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音乐之上海老歌
范杨 2014-08-11
浏览量:1097
今天我们继续停留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音乐,一起来分享一下早期的中国流行音乐。说到流行音乐,不得不提到上海这个城市,不得不提到上海老歌。有人说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老歌是靡靡之音,是黄色歌曲。那么什么样的音乐在当时被称之为是黄色歌曲?是靡靡之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动人的老歌和老歌背后的故事。
中国流行音乐的诞生我们今天把它标志在1927年,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个叫黎锦晖的老爷爷写了一首叫做《毛毛雨》的歌曲。
《毛毛雨》是一首带有江南民谣风味,表现挚朴爱情的歌曲。整首歌曲分为四段,每段都是一次主题陈述和反复,同时由歌词布局而分为两部分。旋律琅琅上口,歌词押韵,这也是迅速走红的原因之一。歌词表现了少女对爱人的期盼和等待,这也为后来的流行歌曲内容定下了基调,在此之后,类似《毛毛雨》这样表现男女情爱的“新型的爱情歌曲”层出不穷,深受当时市民的喜爱。出版于1932年10月12日。
黎锦晖早期是写儿童歌曲的,写什么样的儿童歌曲?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就开就开,妈妈回来了,快点把门开。他写了歌曲,找了一些年轻的学生组成了一个歌舞班子,干什么呢?推广普通话,当年大家都不肯说普通话,但是不管是哪个地方方言的人,在唱歌的时候都会用普通话来演唱,所以黎锦晖先生觉得用普通话的歌曲来训练大家学习是最好的方法。后来这些小朋友长大了,那总的写些跟时代相关的歌,所以他又写了点家庭爱情的歌曲:如《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人面挑花》、《特别快车》就是当时头一批的四首,这四首写出来以后,我们认为中国流行音乐开始有了,它有别于中国人过去唱戏、唱山歌都不一样。
但是这些歌曲到了60年代以后成了标准的黄色音乐,不可以唱,不可以说,因为他作为“黄色音乐”的鼻祖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当时的黄色音乐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呢?我们先一起来回味一下1927年的《毛毛雨》。
黄色吗?我们看到歌词没有觉得它有多黄色。但是,由于当时1929年中华民族正遇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东三省被人占领,主要气候是我们不愿意做亡国奴,人家在讲抗日的事,你在说小亲亲,不适时宜,所以对它有一定的负面评价。当然这个声音大家也听到了,声音比较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个声音像绞死猫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在当时来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上海老歌到底有一些怎样的历史原因使得它能那么快的发展呢?我们从唱片业、电影业、广播业、歌舞厅四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些历史回顾。
首先唱片业,1900年的上海有个叫做乐浜生的法国人到中国来寻求发展,一个留声机,一张唱片在现在的西藏南路南阳桥那边播放一张叫《五人大笑》,不是音乐,而是五个人一起笑,当时用的广告语是“不笑不给钱”,笑一笑20个铜板。三年不到的时间,这个人赚了很多钱,多到什么程度?多到可以在上海开一家唱片分公司。于是成立了“百代东方有限公司”。法国人把很多唱片拿到上海来卖,但是后来发现上海人不是很喜欢听歌剧,于是他就请了两个录音师到上海来录了点京剧,录完之后这个东西要用船运回法国制成唱片,再运回上海销售,这样一来一去从录到卖要花九个月时间。这样又干了三年乐浜生觉得这样运输成本太高,能在上海做一个录音棚,做一个压片场就好了。就此选定了衡山路当时叫谨记桥徐家汇路,今天的811号徐家汇绿地。今天那栋小红楼还保存着,不是因为它是百代的原址,而是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在那里录制的。没过多久百代又被英商唱片公司EMI收购,今天百代唱片公司没有了,但是百代电影公司还在。这是当时上海最大的一家唱片公司,全盛时期,每年的销量能达到270万张。
第二家公司也是当时非常大的一家,叫胜利唱片公司。这家公司原本叫做VC,后来日本人参股了,就改为JVC,今天还在。到今天为止依然用这个小狗听喇叭的商标,但只在日本国内使用。这个小狗听喇叭,叫做HMV。(his master voice)它的主人的声音。这只小狗确有其狗,这只狗是当时一个英国的演员养的,后来演员死了,这狗作为遗产留给了他弟弟,他弟弟是个画家,就把这只狗和这个喇叭画在了一起,去找爱迪生,爱迪生创造了留声机,他创造的是筒式留声机而我们现在用的是盘式留声机,是一个叫柏林纳的德国人后来改制的。可是爱迪生不要,说为什么小狗听我的,这个分明是看不起我。然后这个人去找了柏。今天这个商标是全球最具价值的商标之一。 胜利公司当时年产180万张。
第三家是本土唱片公司大中华,大中华唱片厂是孙中山先生邀请日本人铿尾庆三于1917年来沪创建的,厂址设在虹口区大连路,由中日资本家合资经营,并由孙中山先生亲自定名为“大中华”,注册商标为“双鹦鹉”。以红色蜡光纸片芯代表京剧,绿色为歌曲,蓝色为地方戏曲。 
大中华也罢、胜利也罢、都是帮黎锦晖先生录过很多唱片,有了唱片公司的竞争,上海唱片业很热,大家不仅要抢作曲家、抢歌手,当时还不流行签约这一说,不签约怎么办呢?怎么能把一个人包下来呢?那就是给他很多活,让他没有力气帮别人做事,他们都给过黎锦晖先生很多活。
那么歌手中谁最牛呢?在百代的唱片库里,现存的母版大概有两百五六十首,安现在10收一张专辑,那么有25到26张专辑,这个人就是有金嗓子之称的周旋。
一个标志着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流行歌坛盛景的名字,一位永远流转老上海风情与声色的女子。一生演了四十三部电影,演唱了二百多首原创歌曲,并在三十余部她主演的电影中主唱了一百一十四首插曲,其中《四季歌》、《天涯歌女》、《夜上海》、《何日君再来》等,在海内外广泛流行。
1920年,周旋出生于江苏常州,6岁被送到上海一户姓周的人家寄养,起名周小红,养母对她宛如亲生,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依然在她8岁那年送入小学读书。在“困苦颠连”的童年生活里,这个女孩子唯一最快乐的就是唱歌。12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进入明月社,迎来了她未来华丽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从小是个孤儿,后来进入明月歌舞社,嫁给了她的老师严华。三年的婚姻很快就结束了,之后一直是一个人,有两个孩子,知道三十八岁得病去世。周旋是个气嗓子,声音很轻,每个咬字都很清晰,录音效果非常好。百闻不如一听 ,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周旋的名曲《夜上海》(听)她在那个年代基本上是独步上海影、歌两栖舞台。
接下去给大家介绍一位歌坛大姐大的人物——白虹。北京人,嫁给了黎锦晖先生的弟弟黎锦光先生,作曲家。她是中国第一个开个人演唱会的人, 1919年生于北京,生性喜爱音乐,12岁考入明月社,1936年,与自己的音乐导师黎锦光先生结婚。于1945年1月12日、13日在兰馨大剧院开了白虹歌唱大会。1992年5月28日因癌症逝世。我们一起来回味她的这首《即是春日风》(带有爵士风格的伴奏)……声线条件很好的一个歌手。
当年没有盗版,必须都要买碟片回家听,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电台里听,今天电台依然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传播媒体。当年电台有很多,可是点唱,小的电台买点碟放,大的就请乐队、歌手现场唱,这样就养育了很多电台歌手。
姚莉女士,1921年生于上海,自幼丧父,家境十分艰难,从小就跟随哥哥姚敏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姚敏曾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后转入电影院放电影,由于工作原因,姚敏渐渐的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片中动听的歌曲更加是深深的打动了他,从此他迷上了音乐,开始学习乐器。不久,姚敏进去一家名为“大同音乐社”的歌舞班子担任伴奏,并将和他一样热衷唱歌的妹妹姚莉也引入其中做小歌手,那是姚莉13岁,兄妹俩经常到电台搭档表演,很快唱出一点小名气;后来,姚莉参加电台举办的慈善捐款点唱节目中,被严华和周旋听到,当即推荐她去灌录唱片。姚莉加入百代后,随机推荐哥哥,兄妹俩一个作曲,一个唱歌,哥哥为妹妹谱写了不少流行佳作。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1963年,哥哥姚敏心脏病突发逝世,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姚莉完全退出了歌坛,甚至三年内她都不敢听收音机,因为里面还常常播放哥哥创作的歌曲。三年后,百代唱片公司再度邀请姚莉出任唱片监制,一方面为了整理和改编哥哥的遗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了却自己将歌唱事业进行到底的心愿。现在在香港安度晚年,她是比较幸福的一位,当年跟哥哥以组合的形式活跃都在电台歌唱,逐渐进入到歌舞厅演唱,被称之为银嗓子,尤其对爵士的风格演绎的很好,其中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玫瑰玫瑰我爱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影片《天涯歌女》中的一首插曲。
电影一直就是音乐极为重要的传播途径,那么电影是在哪一年创造的呢?1895年。中国人什么时候看到电影的呢?1896年。电影发明的第二年上海就有了电影,当时在一个叫做徐园又一村的地方放映。中国人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拍电影的呢?1903年,当时有个留学生叫林祝三的,带了一个摄影机回国,在北京天乐茶园拍摄,后来讲摄影机转让给了北京琉璃厂的丰泰照相馆,当时邀请了谈心培来演《定军山》,当时谈心培这一年59岁,为了纪念自己的60大寿,请他拍了一段。因为当年是无声电影,请他唱没有东西录,于是就请他来了一小段武戏,所以当时表演的是请缨、舞刀、交锋三个片段,加起来6、7分钟。
接下去上海开始建电影院,大光明,就这样在上海电影行业开始诞生,成立了很多电影厂,在拍电影的时候一定会有电影插曲,从谁开始有了这个先例呢?从一部叫做《渔光曲》的片子开始,当时这部片子连续放映了七十几天,常常爆满,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第一遍是看剧情,第二遍是去听《渔光曲》这首歌,第三遍是去学怎么唱,就这样一遍又一遍……那么这部电影的主演、主唱——王人美,她跟着黎锦晖先生走南闯北,从湖南来到了上海,电影事业比唱歌要成功,《渔光曲》这部片子也让她名垂中国流行音乐史和电影史。
王人美1914年出生于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王人美的长兄王人旋,次兄王人路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对于王人美艺术生涯影响最大的则是三哥王人艺。他是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聂耳、周文中几代音乐家都曾受其点拨培养。1927年,王人路将喜爱音乐表演的弟弟王人艺和妹妹王人美带到上海,托付给了好友黎锦晖,在明月社的培养下,很快王人美成为明月社:“四大天王”之一,当时的四大天王是,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此时,“金嗓子”周旋才刚踏上明月社的大门。作为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的女主角,(1935年5月,在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王人美的名字毋庸置疑的永远留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同名主题曲《渔光曲》是我国最早的电影原创音乐之一。这部电影1934年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埔剧场)首映,盛况空前,连映84天,日日座无虚席,创卖座率之最高纪录。
除了王人美,还有一位在电影界很牛的人—李丽华。她是四十年代末在上海出道的一位影星。京剧世界,是中国最早演唱京歌的人,今天健在,在新加坡安度晚年。“天皇天后”就是从她开始的。
接下去一位——白光,长相妖娆,声音低沉而带有沙哑,富有磁性。代表曲目《如果没有你》
当时上海还有一个音乐流传的场所——歌舞厅。上海的歌舞厅最早缘起于来往沪上的外国水手,外滩一代由于各国客商云集,热闹非凡,大批外国船员上岸后要找地方饮酒作乐,因此各种小酒吧应运而生,不久以后更多大型的歌舞厅在租界地区出现,今天留下来的不多,百乐门是其中的一个,依然是上海滩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当年最牛的四家:百乐门、仙乐斯、丽都、大都会。当年在歌舞厅中也有一些很牛的人,比如欧阳飞莺:江苏人,家境相当好,在一次难得的机会跟着哥哥们去仙乐斯玩,正巧那天歌手休息,于是就好玩上去唱了一首,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代表歌曲:雨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