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中国文化史概述之原始、先秦、秦汉美术

    刘敏洁   2014-08-10

    浏览量:467

    视频播放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欣赏我们美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呢,庄子在他的名篇《秋水》中借河伯之口望洋而兴叹,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实在它面前我们也往往有望洋兴叹之感,所以今天主要是以我们文化中的一个点也就是一些美术作品为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民们经过艰苦的奋斗,不断改造自然,同时也不断改进人类本身,逐渐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才能。我们先从原始的一些器物开始看,这是一个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工具:三棱大尖状器,其实就是一个用石头打磨出来的简易工具,早期的人类做这个工具首先肯定是为了便于他们生活中使用,因为它有尖锐和锋利的部分可以用来割东西或者钻孔等等,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看这个石器,它已经具有相对的美感,尤其是左边这个,它的造型相对均衡而对称,这表明原始的人类随着智慧的不断发展,劳动工具也不断改进,开始出现了审美意识的萌芽。从使用天然石块到对石块进行加工制作,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的意志与愿望,是审美意识产生的基础。 

        再来看下面这张图,这是一些小石骨器做成的装饰品的组成部分,所使用的材料是一些石、骨器,还有贝壳等等。这些小部件一般都进行了一些处理,比如这些东西的表面被一定程度地打磨过,所以比较光滑,还有在它们上面都钻了一些孔,所以可以把他们串起来,然后可以被佩戴,从一些出土的这一类小石骨器中发现,它们的一些孔的内壁和外缘非常光滑,应该是长期佩戴的结果,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类石骨器其实已经没有太多实用的性能,而是更多地作为一种装饰所用的物品。这种装饰品的出现,表明人类自身爱美的观念已经开始产生,同时也表明我们的审美意识开始从朦胧的阶段进入到较为清晰而且自觉的阶段了。这种审美意识的发展和进步是后来出现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比如陶器、绘画、雕塑等等。

        我们来看原始时期的陶器。距今约1万年前后,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多地被发现。在这一阶段,人类的生存方式开始从单纯的采集和狩猎向以农业和畜牧为主的相对的稳定和定居的方式过渡。在这一时期,陶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和大进步。

        陶器是随着原始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人们某一次偶然发现,在他们平时所用的藤编的或者是木质的容器上涂上粘土就可以耐火烧,于是他们就使用这样的方法,久而久之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藤或木的容器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由此产生了陶器。

        我们来看第一个图片,这是一个人面鱼纹盆。这一时期的陶器,由于它烧的时候窑不密封,所以烧出来的底色都略显红色,所以这个鱼纹盆它的颜色是略呈红色的。在这个盆上有一些绘制的图案,所用的颜色是黑色,这一时期陶器上的彩绘主要以黑色为主,而且一般都是绘于器物的表面,像这种绘于内壁的图饰比较少见,这种称为“内彩”。图案的内容一般以动物纹为主,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动物纹的图案,人面和鱼纹,我们看到的这个盆里的图案是一个小人头,在头的两侧和嘴的两侧装饰着鱼的图样,头顶上还有一个鱼尾巴,在这个图案的对面盆壁上还有一个一样的这样的图案,所以这两个图案是对称的,另外左右两遍还各有一条鱼。这种人面含鱼的图案造型夸张而且神秘,很有意思,可能寄寓了某种宗教的内涵,是早期的一件重要的陶器作品。

        这第二张图片,这是一个彩陶钵,比前面这个人面鱼纹盆要稍晚一些,这个钵它在器形上跟前一时期的陶器相比有所变化,另外它的装饰图案开始慢慢发展为以植物纹为主,比如这个钵外面的图案可能是某种植物的叶子的样子,这一时期彩陶上的动物纹逐渐减少,就算有一些鸟纹、鱼纹出现也大多是经过装饰变形后的样子,这种主观的装饰和变形从一个方面表明那时候的人们开始出现了比较成熟的装饰性的审美特征,所以是又进一步的发展。

        再到后期有一个这个尖底双耳瓶,这个瓶在器形和工艺上应该是比前面的更复杂一些,它有一个瓶身,而且瓶身是从上往下逐渐变小,到瓶底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一个尖底,瓶身两侧各有一个小耳,瓶颈较细,上面开口。装饰的图案是抽象的几何纹,而且在瓶身的不同位置配合装饰了不同的纹样,比如瓶颈处是细细的横条纹,跟瓶身的圆圈和螺旋纹组合的图案是不一样的,整体线条流畅而生动,富有表现力,显得沉稳而高雅。这个瓶从造型来看可能是一个提水的容器,因为两边的耳可以穿绳子拎起来,而尖底的设计又很巧妙地克服了水的浮力,如果是瓶底的容器的话在放入水中的时候会受到相对更大的阻力,所以这个非常巧妙而且实用,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

        最后这个器具叫做鬹,“鬹”跟前面的盆、钵、瓶一样也是一种容器的名称,这种容器的特点就是像这样类似模仿动物的造型,下面有三个脚,这一方面可以稳定,放在一个平面上,另外还可以在这三个脚下面生火,这样可以给鬹里面的东西加热。这个容器还有一个长长的流口,便于里面的液体可以倒出,在背部有一个可以手握的把手,可以把这个鬹拎起来,非常方便。这一类器物除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对原本的造型进行更实用的改造之外,还模仿了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造型,比如这个鬹可能是模仿的某种动物,另外可能还有一些模仿植物的比如葫芦形、瓜形等等。

        所以就造型而言,原始的陶器按时期先后可以大概地分为几个时期,最早的器皿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制型比较简单,种类也比较少。第二个时期器形种类不断增加,造型更美观,除了使用价值之外更有艺术欣赏的价值。第三个时期在种类繁多的基础上对器物的造型有更进一步的追求,比如有这种模仿动物造型的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时期的陶器这种造型上的发展也为后世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的表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早期的绘画。我囯发现的最早的绘画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但是可能这并不是我们最早的绘画,可能有更早但只是没有被发现的。因为在欧洲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史前洞窟中保存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美术遗迹,从时间上看比我们的彩陶要早很多,但是从我们彩陶上的图绘表现力来看,我们的先民很可能在这些彩陶之前也具有像欧洲那些洞窟壁画的绘画能力。

        陶器上的彩绘主要分图案和图画两类,图案和图画两者的概念应该还是有区别的,图案是经过艺术变形和抽象的图画,彩陶上以图案为主,其中有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等等。比如这个仰韶文化的彩陶缸,上面的鸟和鱼的图案就是一种动物纹,这些早期的图案可能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愿望的一种表达,比如画一个他想要得到或想要猎取到的对象,或者是表达对某些生活对象的喜爱。

        原始时代的人物画比较多见于陶盆和崖壁之上,比如这个人物舞蹈纹彩陶盆,这个彩陶盆的内壁画有三组相同的舞蹈图画,每组五个人,手拉着手,跳着整齐的舞步,头侧同一个方向各有一斜道,类似于一个小辫子,下面两腿后面也有一斜道,可能是某种像尾巴一样的装饰。这些人物的头、身体、四肢的比例,还有姿态和步伐都相对一致,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是踩着统一的节拍。所以这幅图画表现的可能是当时的一种狩猎舞,在这种狩猎舞中他们会模仿野兽的样子,有时候再现打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了他们希望收获的愿望或者是对丰收的庆祝。从这里面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出舞蹈最早的时候也是源自于劳动生活,艺术其实都是源自于生活。

        早期的绘画除了出现在一些陶器上,还有一些崖壁上的岩画。比如这个在甘肃嘉峪关的黑山岩画猛虎捕食图,还有连云港的这个将军崖的岩画。这是一个稷神崇拜图,在平整的黑色岩石上用线条刻了一些人面、农作物的图案还有各种符号。其中这些人面的头饰都有一些网纹,脸部除了五官之外还有很多无关的线条,人面下面用一根细长的线连到地上,地上有一些像禾苗一样的作物,用辐射状的线条表现,看起来像是从这些禾苗里面长出了上面的人一样,所以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原始人祈求粮食丰收的一种表示。从这些早期人类留下的岩画中,可以一些侧面看出当时这个地区的人的生活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思想和观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原始时期的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同时又收到不同时期的社会观念、思想、信仰、宗教等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是陶塑和玉器。

        这个陶鹰尊是我们新石器时代的一件非常杰出的作品,它造型精巧,生动传神,尤其是鹰眼和嘴的部分,把老鹰的凶猛和机警的特点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所以在整体上这个陶鹰尊是比较写实的。但是在写实之外又有一些夸张和变形的部分,比如它的腹部的造型比较夸大,因为在这个尊的背部其实是有一个掏空的部分,就是这个老鹰身体背后的部分是空的可以用来存放东西,另外这个老鹰的脚和尾巴的部分被巧妙地变形做成了尊足的部分可以平稳地放置在平面上。所以这个作品将美观和实用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堪称是史前的陶塑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杰作。

        除了陶塑之外,玉雕也是原始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又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雕最为集中和典型。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玉雕以动物的类型最为突出,比如这件,这是一个红山的玉猪龙,这件玉雕上面有一个穿孔,所以应该是一件佩戴在人身上的装饰品。玉猪龙是一个猪首龙身的造型,身体的部分卷曲成一个环的形状,在尾部和头部相接的地方有一个开口作为分界,图片上这个玉猪龙首尾开口的地方的切断的,但是有一些并不完全切断而是做成部分首尾相连的样式。这种玉猪龙的造型比较抽象,可能是早期神话传说中龙的雏形,又因为它有猪的头的特征,所以称之为猪龙。

        良渚文化发现于太湖流域,是属于南方的玉雕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以一些礼器和宗教用品为主,比如这件兽面纹琮,这件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表面纹饰雕工精细,图像主要运用浅浮雕和线刻的方法刻画出神人的形象,这种图像是良渚人在祭祀中主要使用的图案,具有神圣庄重的特征。

        这些是原始时期主要的艺术形式,到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渐渐地出现了私有制和阶级,随后出现了国家。夏是我囯历史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商在夏的基础上又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制造更是登峰造极,集中地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点和先民们的艺术才能。所以由于这一时期青铜文化的灿烂成就,史学家们甚至把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代”。

        周王朝自平王东迁以后渐渐地失去了对四方的控制力量,出现了各地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其中更是出现了诸子百家各种不同的学派,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

        先秦的美术便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基础上发展的。青铜,是红铜加入了锡或铅的合金,加入这些金属以后,合金的颜色呈青色,所以称为青铜。青铜的熔点低、硬度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各种不同的器具。比如这件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这是一个青铜制成的酒杯,名叫爵,爵的容量一般比较小,大概100ml左右,这件爵从器形上看整体造型比较轻巧生动,它的开口比较大,而且有一个较长的流口,从这个流口可以把酒倒进酒杯里,在酒流入酒杯之前会经过一个小小的机关,这是一个过滤的装置,经过它过滤之后再流到酒杯里的酒被滤掉了杂质就变成了清酒,然后这个酒杯下面还有三个脚站立,在这个下面可以点火来温酒,所以从这一个小小的酒杯其实可以看出当时人的一些生活状况和习惯。

        随着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青铜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而且形制也向大型化发展,比如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这个鼎的名字“司母戊”中的“司”是祭祀的意思, “司母戊”含义是:为祭祀母亲戊而铸造的鼎。这个鼎重达875公斤、高137厘米、横110厘米、宽77厘米,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到了周朝,青铜器的制造主要还是以商朝为基础并有所发展。但是鉴于商纣王酒池肉林荒淫腐败而亡国的教训,周朝初期就严格禁酒,所以像爵、觚等等酒器类的青铜制品骤然减少,同时又因为周朝礼乐制度的更加完备,所以礼器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中出现得较多,比如这个淳化大鼎,就是西周的一件礼器,也是一件国家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这是一个圆鼎,鼎有方圆两种形状,刚刚那个司母戊鼎是一个方鼎,方鼎有四个脚,这是一个圆鼎,圆鼎一般是有三个脚。鼎作为礼器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统治阶级权利的象征,也是区别等级的标志。这个淳化大鼎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最大、也是圆鼎中最大的一个,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才能。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主要有青铜雕塑和玉石雕塑等类别。

        青铜的雕塑种类也非常多,这是其中的一种属于青铜器上的立体雕塑附件,这 些附件的雕塑一般不受实用功能的限制,属于器物的一种装饰品。比如这一件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春秋是周朝平王东迁后的那段时期,这段时期是历史上比较动荡不太平的时期,又因为孔子写了一本书叫《春秋》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为春秋时期。这一件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形体巨大,有一米多高,壶上有一个盖子,是双层镂雕的盛开的莲花瓣的造型,花瓣中间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造型亭亭玉立,清新自由,栩栩如生。壶身两侧有两个较大的镂空的双龙耳,壶体四面以蟠龙纹为主体纹饰,并在腹部的四个角上各铸了一飞龙。底部有两只兽承托着整个器物的重量。这个方壶整体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有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代表了春秋时期人们的一种个性张扬、崇尚浪漫的时代精神。

        中国的玉石雕刻艺术非常的悠久,甚至在石器时代的很多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大量的玉石雕刻物件,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掌握了一定的玉石雕刻技术,到了商朝,这种技术达到了较为成熟的阶段。这时候玉器开始成为贵族阶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品或者是一些礼仪中必备的用具,而且有时候这些玉器甚至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在整个奴隶制社会中,以商代的玉器成就最为显著。所以从出土的器物来看,一些商朝的墓里面都陪葬了非常多的玉石器制品。

        比如这件跪式人,是出土的商朝妇好墓中的一件玉器。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是个非常善于打仗的女将军,而且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据可查的人物,并不是野史杜撰出来的。而且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经常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等各类祭典,而且还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以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和占卜的权力,可见她的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很不幸她在大约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去世以后武丁非常悲痛,给她造了巨大的墓穴而且陪葬了非常多的物品,这件跪式人就是其中的一件玉器。

        商朝的这些玉器,往往结构紧凑而且形态朴实,一般采用块面的造型来构成雕塑的主体,在表面往往装饰有一些阴线刻的云雷纹,所以整体造型比较简单粗狂,但是表面的纹饰又非常华美细腻,两者结合,这是该时期玉雕艺术的一个特色。

        这是先秦时期的一些雕塑品,先秦时候的绘画是怎样的形态呢?

        前面我们看到了一些陶器、玉器等等这些早期的器物上面都有一些图案,这些图案是作为物品装饰的部分,其实在历史传说中,绘画脱离物品的装饰的地位而存在也非常早,比如上古的时候就有“仓颉造字,史皇作画”的传说,说这个史皇是绘画的鼻祖,这还是在三皇五帝的时期,传说仓颉和史皇都是黄帝的臣子。到了夏商周三代,出现了一些壁画,但是没有实迹可考,只是文献的记载。比如在东汉《楚辞章句》的记载中提到春秋战国时候的一些壁画,说楚国“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伟诡谲”,于是屈原仰见图画,呵而问之,遂成《天问》之作。说屈原的一篇《天问》是在看了楚国的先王之庙和公卿祠堂里边的壁画以后而作成的,我们知道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一百多个涉及到世界宇宙自然的方方面面的各种问题,所以从这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壁画内容是非常的丰富的。

        所以战国时期的绘画,主要是见之于类似这些文献上的有关记载,另外有一些考古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及其珍贵的资料。比如这一幅人物龙凤图帛画,这是一幅古代花在织物上的一种图画,这幅画中画了一位端庄的女子侧身站立立,双手合掌,穿着长裙,体态优美。她的上方画了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在这个画面的左边画了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从这幅画面的主题来看,这个画中的女性的形象应该是墓主人,这幅画的主题是表现这个龙和凤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场景。在这个画面中,这个人物在合掌祝祷,神态显得非常庄重虔诚,处于静态,而旁边的龙和凤则是动态的表现,所以一动一静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反映出一种当时人引魂升天的思想。

        右边的这幅画也是类似,它是反映了一个“御龙升天”的思想。所以这一时期的这些美术作品其实都反映出一种社会思想,非常具有那个时候的时代特色,可以算是我们早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这幅画中的人物形象可能是一位巫师,这幅画描绘了这个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画中巫师穿着宽大的袍子,头戴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和姿态都非常潇洒地在驾驭一条龙。这条龙昂首翘尾,呈奋进的姿态。龙尾上面立了一只仙鹤,龙下面在画面的左下方有一条鱼。画中人物的上方有一个华盖,华盖飘带和巫师的衣带一样随风飘动,表现出整个画面行进的状态,充满了动感。

        这两幅画都是出自于战国时期楚囯的墓,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想像丰富,表现了楚地艺术诡谲莫测的独特风格。而且它们的造型和线条的应用对后来魏晋人物画的发展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这是先秦时期的一些艺术作品,到了秦汉以后,我们的文化就又是另外一种风貌了。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采取了许多措施巩固和发展统一,其中包括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有意识地统一国内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但是由于秦朝的统治时间比较短,所以对思想文化的一些措施并没有来得及完全实施而达到一个统一的状态。所以秦朝时候的文化应该的包括了四方的各自特色的文化在内,其中当然包括秦自己的文化,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北方的燕赵的文化,燕赵的文化是一种慷慨悲歌的氛围,典型的代表有著名的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的故事,风萧萧兮易水寒,这是燕赵的文化。另外还应该包括东方齐鲁的文化,齐鲁文化应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典雅大气,以儒家的思想为代表,另外这里的音乐也很发达,孔子也认为音乐可以助教化,这里最著名的有孔子在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等等,都说明在这个地方音乐是很流行和发达的。另外秦文化还应该包括南方楚地的文化,楚文化的特点是非常的浪漫绮丽,因为楚地曾经是巫术和神话非常发达的地方,所以像《楚辞》,像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等这些作品都非常具有浪漫而神秘的特点。秦文化应该是包括这些四方的文化在内的。

        汉文化是在秦文化的基础上又更结合了楚地的文化,我们知道秦亡之后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而项羽是“西楚霸王”,而且他的祖父是之前楚国的一位名将,后来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他也还是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尤其到汉武帝的时候,他们甚至拜之前楚地的东皇太一神为自己的最高神,所以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合流。

        这一时期的绘画主要有这样一些题材:首先左边的这幅是马王堆一号墓里边出土的一幅帛画,这幅帛画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汉朝当时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研究认为这幅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政治的统一所带来的宗教文化的发展。

        汉代的绘画除了帛画之外,也有一些壁画,这些壁画的题材各丰富,反映除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一些表现历史题材的。比如这幅壁画的题材是取自于春秋时期晏婴的一个故事《二桃杀三士》,故事说当时齐国有三位著名的勇士,他们都武艺高强,勇气盖世,而且都为国家立下了赫赫功劳。晏婴怕他们势力越来越大惹出祸患就建议把他们除掉,用了一个什么方法呢?他们把三位猛将叫来,赏赐了他们两个桃子,说只有功劳最大的两个人才可以吃。然后这三个勇士中的两个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就把桃子吃了,第三个勇士一看,桃子都被吃了,可自己的功劳并不小啊,于是三人开始争论,争论完了那两个吃桃子的勇士觉得自己的功劳确实不如第三个人,于是羞愧难当,拔剑就自杀了,这时候这第三个看到就为了两个桃子自己的两个好朋友死在了自己面前也非常的后悔和惭愧,于是也拔剑自杀了。这样一来晏婴就间接地用两个桃子除掉了这三个勇士,这就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在这个壁画上,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画面的气势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这是绘画。

        我们来看秦汉时期的雕塑。首先兵马俑,这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杰作,它被认为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是秦代雕塑的代表作品,现已发现的陶俑和陶马有近8000件,他们的大小尺寸都和和真人、真马的大小相似。这些陶俑分为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形象各不相同,他们的级别又可以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 士俑等,不同级别的陶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服饰和冠带等装饰上。这些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的东边约一千米处,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意思,是秦始皇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汉代的雕塑包括一些石雕像、陶俑和青铜造像等,留下来的作品也相当丰富。这个图片上市一个石雕“马踏匈奴”, 是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的石刻,霍去病墓是汉武帝茂陵的一个陪葬陵,霍去病墓前石刻是汉武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战功,让当时的能工巧匠雕刻的雕像。这件“马踏匈奴”,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塑造了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外形非常高大、雄健,它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那里,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下面一个匈奴的手持弓箭,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非常渺小、丑陋,还在进行垂死的挣扎,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整个作品风格庄重浑厚,雄劲有力,而且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一个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

        汉代的青铜雕塑作品也非常多,这件“马踏飞燕”堪称是汉代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这件铜奔马的头部高昂,微微地偏向一侧,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身躯浑圆呈流线型,动感强烈,三个马蹄腾空,后面右边的一只马蹄踏着一只展翅奋飞的飞燕,整件作品巧妙地把全身的着力点都集中在飞燕身上,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腾飞的姿势。这一艺术形象不仅构思奇特、造型优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完美地塑造了一个速度与平衡相统一的形象,被称为是青铜艺术的极品,同时也是充分地表现了古代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铸造技艺。

        除此之外汉代还有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是画像石和画像砖,它们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数量也很多,它们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同时又具有绘画的特质,非常具有时代的意义。这件《弋射收获图》画像砖是汉朝的画像砖中一件著名的作品,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弋射图,图中右边是一个莲花池,里面还漂浮着一些莲叶,水中有鱼还有小鸭子,上面空中有大雁在飞行,左边岸上有两个人在射雁,岸上还有一些树。下面部分是收获图,图中从左边开始有一个人挑着担提着篮子,往右来有三个人俯着身子在收割,右边两人好像挥舞着镰刀在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表现的劳动和生活的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右边这件是一个宴饮为题材的画像砖。宴乐在汉代非常流行,而且不仅仅是在帝王将相家,在民间一般的有钱人家大多都会收一些歌妓乐女,所以这种宴乐的风气有点像是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娱乐活动。尤其在汉武帝的时候,乐府的规模很大,更加推动了乐舞百戏的发展。所以在这个时期表现这一题材内容的画面也比较多,这个宴饮画像砖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这种画面一般都比较圆润流畅,整体给人轻松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

        这些画像砖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的各种形态,所以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思想等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我们来看看汉朝时候的工艺美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比以前有很大的发展,其中这个金属物品制造的工艺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件错金香炉。错金是金属丝镶嵌工艺的一种,用金银丝在器物的表面上镶嵌成花纹或文字。这件错金香炉高26厘米,底座用透雕的方式表现出三龙出水的造型,炉盘表面用错金流云纹装饰。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和山间的景象,刻划出一幅生动秀丽的山景。

        另外秦汉的染织工业也非常发达,纺织和丝绸工艺在我囯有很悠久的历史,到了汉代,我们的丝绸工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这时候的纺织品种类繁多,比如有绢、罗、纱、锦、绢等等不同的种类,而且工艺精湛,比如这个永昌锦,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个品种。

        这件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件素纱禅衣,这个字读dan,是一种没有里子的衣服,叫做单衣,这件单衣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面料为素纱,这些素纱丝缕极细,一共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量仅仅只有49克,还不到一两。所以这是是世界上最轻的一件素纱襌衣,真正可谓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它代表了汉朝那个时期养蚕、缫丝和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据说后来人家去研究复制这件素纱襌衣的时候,最开始做出来的一件素纱襌衣的重量已经超过了80克。后来很多专家共同研究发现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蚕宝宝比几千年前的要肥胖很多,所以吐出来的丝明显要更粗更重,所以织成的衣服重量也就重多了。所以后来他们就研究了一种特殊的食料喂蚕宝宝,控制蚕宝宝的个头,然后再采用这些小号蚕宝宝吐出的丝来做素纱襌衣,终于织成了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纱襌衣,但是这个过程竟然耗费了专家们13年的心血!所以我们真是不得不佩服我们的仙人在几千年钱就能有这么高超的技艺。

        汉朝丝绸工艺的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汉王朝对外的交流。尤其是汉武帝的时候,张骞出使西域,使我们的丝绸制品远销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更由此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对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直到今天,我们古人的这些创造依然让我们赞叹不已。在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五代时期,我们的文化和美术又有各种新的发展,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们下次再来一起欣赏,谢谢大家。

    【返回】

    投诉建议:0512-65227889    咨询电话:0512-65226989
    网站维护:苏州图书馆 技术信息部 0512-65226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