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气象雄浑 笔墨入微——我国当代著名画家包洪波先生的山水艺术
蒋晓琴 2014-07-22
浏览量:435
什么是山水画?描绘自然山川景观的国画叫山水画。
中国的山水画是有生命的: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妩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怎样欣赏山水画?
四看:看构图,看笔墨,看造像,看色彩。一品:品意境。
构图:画家脑中的画面体现在纸上。
笔墨:用笔和用墨。用笔一般指画面中点、线造型的特点。用墨通过水的调节,墨的浓淡干湿,使得画面不施丹青,光彩照人。泼墨、破墨、积墨等。
造像(造境):以毛笔为斧,劈开宣纸的混沌,开创洪荒宇宙的天地,有山有水有人家有渔舟出没,帆船点点 这就是造境。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我国存世山水画中最古的一幅。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游春图》以抒情而近似纪实的手法为观者展示了中国的美丽河山。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中。《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幅山水画,全图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山石树木的线条,轻重顿挫,充满变化。
该画以春游为主题,画幅不大,场面却十分开阔。画面采用俯视法取景,将远景、近景一同向中景聚拢,使各处景物完整和谐地统一在一幅画面中,层次分明,具有“咫尺千里”的艺术境界。 
收藏故事:1946年初,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开始陆续出现。这些原本由末代皇帝溥仪携至长春的清宫旧藏书画一经面世,便引起了当时国内各大收藏家们的极度关注,古玩商家们更是蜂拥而至。
北京琉璃厂玉池山房古董商马霁川最早奔赴东北,收购到不少字画精品。回京后,他将一些伪迹和平常之品售于故宫博物院,所得足以赎回本金;然后将一些真迹和精品售于上海以取重利,甚至勾结沪商辗转出国,如唐代陈闳的《八功图》卷和元代钱选的《杨妃上马图》便是因此流出国外。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竟也落到了马霁川的手上。著名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得知马霁川得到了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后,异常着急,唯恐此重要国宝被商贾转手售出国外。然而,与马霁川接洽后,他索价八百两黄金,这让张伯驹先生进退两难!为免国宝流失,张伯驹先生一方面请墨宝斋的马保山先生从中周旋;一面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厂商,声明此卷有关历史,决不能流失出境,否则便是中华之罪人,使各商家有所顾虑。最终,在马保山先生的多次协商下,终以二百两黄金谈定。当时张伯驹先生因屡收宋元名迹,手头拮据,不得已将所居房产出售,才将《游春图》卷收归。才避免了我们的稀世之珍流失海外的命运。那么目前这幅稀世之珍——隋代 展子虔《游春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唐代山水,李思训开创了金碧辉煌、工整富丽的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用浓淡墨色勾勒出山石、林木、泉流等轮廊层次,再用石青、石绿渲染。
到了五代时期出现了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和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派山水。南方山水的温润,北方山水的峻美。
南派董源的《夏山图》。这幅作品展现了江南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画中绘有许多辛勤劳作的山民和家畜,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
整幅《夏山图》气势雄伟苍郁,表现手法抽象简练,将夏日自然中蕴藏的那种勃发的生命活力和躁动的气氛全盘托出。郁郁苍苍、朴茂华滋,浓厚朗润的山色与远近相形、虚实掩映的空间感是此画的两个重要特点。值得人再三赏读回味。
山水画到南宋出现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构图方式上。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改变了北宋画家常用的全景山水构图,而取山水景色的一角,即从某个最佳角度截取景色收入画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
《溪山清远图》是南宋夏圭的传世佳作。描绘晴日江南江湖两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远秀丽景色。
《溪山清远图》构图疏密相间,剪裁巧妙,笔法坚挺峭秀。笔墨苍古,墨气明润,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浓淡,遐迩分明。
画面中一座大山的一角有绿竹、草亭,几个文人在其间悠闲漫步,茫茫江水中帆影浮动。高远与平远、深山与阔水紧密相接,气脉通连。
悬崖直插江边,显得非常深邃雄伟。全卷用笔刚劲,沉稳,山坡用一笔长线画过,线条简洁、疏松,但由于作者在线条中加入了充沛的力感,所以画中并无轻薄之感。巨石山崖运用了斧劈皴,笔法沉着、纯熟,如匠人砍木一般,留下了一片片斧凿的痕迹,山岩坚硬凝重的质感顿时显露出来。
作者非常重视墨色的浓淡对比,近景用墨较浓重,远景墨色清淡。从局部看,画树点叶用墨较浓,而山石用墨相对较淡较干,石上苔点用墨较重,这样在黑白对比中,显示出山石的明洁、清润。
《踏歌图》这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
马远描写一个清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在阳春时节带有几分醉意地欢娱歌舞。他用简括的线条,清秀的色彩,巧妙地把山环水抱的复杂景物画得远近分明,图中没有花草的陪衬,却表现出愉快的春山环境。远山奇峭,近石方硬,树木多姿,云雾掩映中显出辽远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具有清旷秀劲的特殊风格。画面清旷,整个气氛非常的欢快。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
此画卧石与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勾法形成强烈的对比。另外将人物布置在画面的近景处,构成了画面人物动态与气氛的协调。
“宿雨清畿[jī]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这是《踏歌图》的题诗,也是马远要以画来颂扬年丰人乐、政和民安的景象。
元代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在元代,一些汉族文人不满于异族统治,更加有卧游林泉、清高绝俗的心态。主要画家有:赵孟頫、王蒙、倪瓒、吴镇。
山水画是画家心境的一种表露,画家的处境不同,心情各异,表现出来的意境也不一样。
最典型的是倪瓒,他厌恶现实,长年遁迹于太湖,过着“扁舟箬笠”的生活,沉浸于“无人间烟火”的境界。
倪瓒的《六君子图》,构图是典型的倪画“三段式”:一水间隔两岸,近岸土坡倾斜不平,挺立着六株古木,分别是:松﹑柏﹑樟﹑榆﹑槐﹑楠,背后河水茫茫,遥远的天边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远萧疏。
勾、皴用笔燥而灵动,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带皴勾、皴,而土坡则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更为分明;树分别以2株和4株聚合,枝干挺拔,彰显“正直特立”,而树叶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或横点,或直点,或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
以干笔在树身和坡石的结构折转处及暗部略施擦笔,然后以淡墨破染,浓墨点苔,达到结构扎实,层次分明的效果。《六君子图》以树喻君子,表达了作者对君子“正直特立”高风的崇尚。这正是宋元以来文人绘画借物寓志的一大特色。
明代的山水画:唐寅的《春山伴侣图》此图画的是春山吐翠、流泉飞溅的山谷内,两位文士盘坐于临溪的矶石上寻幽晤谈的情景。
图中高岭回耸,枯树新枝,绽发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悬泉如练,汇入溪流,跳珠溅玉,泠泠有声。环境清雅出尘。两位士人的侃侃而谈,平添了些许诗情画意。
此图极具文人画的秀美、空灵之感。反映画家淡薄功名,醉心于山水,对野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
再来看清代山水画,石涛的《松荫研读图》石涛的画在构图上往往不落前人窠臼,以奇制胜,极富创造性。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天下奇峰!
画面中远山连绵不断,伸展开去,瀑布急湍,极为生动。中景则用折带皴、荷叶皴法画就,冲破诸多的清规戒律,奇险而又秀润。近景则以大幅笔墨将研读二士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后以松树映衬士人高尚气节。用笔用墨既有高古之气,又有空灵疏野的神韵。
整幅画笔与墨会,混沌氤氲,化机一片。特别是那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配合着尖笔剔出的丛草,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这幅作品奠定了石涛山水画风格:石涛善用墨法,枯湿浓淡兼施并用,尤其喜欢用湿笔,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和,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清代“四王”:王时敏 、王鉴、王翚、王原祁。清代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
当代山水:气象雄浑 笔墨入微——包洪波的写意山水
沈周在《石田论山水》中说了“山水之胜,得之目,寓诸心,然而形于笔墨之间者,无非与而已矣。”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绘画最终是对自然的象征性比喻表现而已。在观照自然的同时,融入画家的情感体验。画为心迹,境由心造,山水创作描绘的自然景致,实际上是画家基于个人的信念和情感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这种观照既是人与自然的沟通与契合,同时也是对表现客体的选择与整合。
包洪波的山水画首先是传承了山水精神中的象征主旨,在取法自然的途径中,对自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以选择可以入画的图式,描绘物象的主要结构和特征,先变成笔墨符号,再将其放入特定的空间关系的组合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包洪波作为一个创新的画家,极擅于把握自己的艺术创作独立方位的选择,去另辟出属于自己的蹊径。在写意画法上,锐意求新的审美追求,通过大胆概括的笔墨,以质朴的形式语言,营造了一种精神氛围,突破了古人反映山水画的某些程式。
包洪波的山水画是画家与自然的水乳交融,并随着物色婉转徘徊、波澜起伏的结果。画面呈现峰回路转、烟锁云断的水墨幻境。它折射出画家心情旷朗与寄怀苍莽的完美理想与艺术取向。
包洪波的山水画法度谨严,气象雄浑,笔墨入微。继承了传统绘画以笔塑形,以形拢象,聚象成势,缘势通神的创作宗旨。在“丘壑不泥形而取神、笔墨尚写心而状物”的精神下,融笔墨丘壑为一,把造化的神奇,江山的雄秀与自己蓬勃而旷达的内心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在自己的创作中发而扬之。
他的山水画在南北画风相融的过程中,提取了不同风格、不同技法的精髓,在总的画面结构中造就了山水之气势;又力避大而无多的空泛感,在局部上处理的极精微且极富意趣,使画面曲折、幽深、柳暗花明、引人入胜。使作品象外有象,味外有味。
画面中构成意识与章法结构以及技术的精致成为画家的形式语言特点。他恰到好处的汲取中国文化“和谐圆满”、“山水清音”的理念,将山水画的符号、笔墨“转译”为“新家园”的图式、语言,并力求达到一种局部精致与整体浑然的完美与统一。
在画面的营造上,在类似石涛风格的基础上辅之以色彩的铺陈,营造一种云烟弥漫的幻境,注重含蓄、内敛、偏于理性的创作方式,一动一静,互为表里,见机生发,随意情趣,打破了固有山水程式的束缚。
从整体风貌上看,包洪波的作品中又不失传统绘画所特有的笔墨风规和审美构成,并没有因笔墨的繁复而失之于板滞琐碎,也不因雄放苍茫而失之于躁露霸悍,做到了“整肃中见韶秀,峻拔中显圆润”,匠心独具而又不露斧痕,给人以浑然天成、功夺造化、雄秀兼收的审美感受,不但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精髓,而且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感。
包洪波在构图上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范式束缚,把画面主题物象和留白同时纳入画面整体构成的统筹考虑之中,使形的轮廓关系和画面的边角发生着有机的内在关联,从而使画面的各种造型因素形成了和谐、完整、丰富的有机整体。看似轻松、简洁、单纯的画面构成,却包含着画家的精心设计和苦心经营,以轻松、自然、朴素的样式呈现给观众。
包洪波极重以实代虚的手法,虚实相同,营造亦幻的空间氛围,恰如其分地进行轻度渲染与留白,墨色交织。具有独特与别开生面的意义。
包洪波山水画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空灵,意在表现心中意象,其结构,笔墨,境界都服从内心表现的要求,而形式,符号深处的禅宗等哲学意味与境界,则是在笔情墨趣中流露出来。
作品渗透着传统笔墨营养,笔墨酣畅淋漓,浑厚华兹,空灵飘逸,浓淡疏密布局适宜。
他的笔墨,极重笔势,以笔势去构筑重山叠水整体气势,活化和深化了饱满的神情意蕴,让人感受到一种高层次的主观精神状态,一种精神视野于境界追求。通过水墨表现之后,在虚实之间、疏密之间、浓淡之间、干湿之间都造成了引人深思的富于感性色彩的意象诗情。
包洪波的山水画显示出他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较全面的文化素养、艺术才能。用笔具有传统文人画所强调的带有书写性的特点,在落墨中线条一波三折,富于弹性,自然流畅且飘逸灵动,具有节奏韵律流。墨色或洁净无尘、淡雅古朴,或浑厚雄伟、气势磅礴,意境深邃,耐人寻味。
包洪波山水作品中的山、水、云、烟、村舍、古亭、闲人等皆是意象的幻化,是心灵化与感性化的体现。
石是天地间灵物,石石相叠,积石成山。包洪波所画之石乃为幽石;所画之山,是为峭山。方中有圆,横斜有致,平淡从容,幽怪欲行。山石有奇气,皆是画家因心造境所致。
水万物之一源,活物也。山以水为血脉,山得水而活,无水之山谓之干山,缺乏活气。山为实,水为虚,虚实相生,以充实和空灵的对比,表现出境界空旷,意象深远,带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就是大象无形。
包洪波表现之房屋,化静为动,舍法取趣,如同行书,追山而走,默默无语,只供幽人往来。
画中有亭,如美人开目,顾盼神飞。包洪波所作之亭,或破笔干擦如帽,或简笔行楷似叶,不作正局,左右俯仰,与山川相答,与天地互视。亭空则默待人至,人会则轻语江河。
包洪波所画之树,变古之繁格为今之简奇,随心而为,随意生置。破笔落荒率,符号增幽情。远看古拙生朴,近观苍润并举。
山堵则以云开,画塞则以云通,画中之云是增山水之势,媚山水之骨。包洪波所画之云,或勾或擦,或染或涂,缓缓行于山间,悠悠穿于云际。不泥古法,率性而为,与山水共鸣,与烟云合奏。
山水中人,皆是闲人。当世之人,多为忙人。现实苦闷,故寄托于山水,高情生,逸致起,直与画中人争高低。画中闲人,简笔趣化,有形无形,是“对语空山山欲醉”是“侧杖溪桥云烟深”。“静里智慧久,闲中岁月长”
包洪波的山水画,并不去追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壮阔景象,而是在雄伟浑然与澄淡精致之中建立自己的形式、语言,画面充满了由思注境的流动感,在清远中见苍茫,营造了一幅幅“精神净土”式的作品。
包洪波通过个人对于中国山水画精神的高度理解,所营造的充满着风清云淡、寂寥空静式的“超然脱俗”的意境。
将内心世界中对“清”、“静”、“空”、“逸”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进行表达,从而创造出一幅幅意境幽深、脱去凡尘的胸中丘壑。
包洪波山水画反映出意境的追求,像诗一样抒情的田园风光和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包含着浓郁的生活激情与时代气息。所凝注的是由山水而折射的宇宙和谐的意境。体现了画家对美感的强烈追求和表现。构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精神家园,表现了一种宁静,和平的心态,创造了和谐含蓄的美感。
人生高情逸致,境自心间流出。山静静立而不知年岁,舟缓缓行忘却凡尘。是天人和谐物我两忘之境,是云水互会平淡从容之图。山川皆作符号,云水化成诗句。不为现实境,只是梦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