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列表
胸中造化
蒋晓琴 2014-07-15
浏览量:669
一般说的中国的绘画,都是指中国的水墨丹青。那么在中国的水墨丹青绘画史上,宋代是非常重要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绘画的一个分水岭。宋代以前以写实为主,追求逼真的形态;宋代以后,写意传神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水墨至上。
西方的绘画都是以写实为主,写实是西方绘画的特征,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灵魂,但并不等于说中国画不能写实。不过中国的写实,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国的写实,主要画出人自然属性上的那种精神气质和神采格调。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还保留有大量写实风格的作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作就是中国画非常写实的一幅传世名作。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这幅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
《五牛图》卷一经问世,便成为收藏的热点。说起这件作品收藏,还有一个故事。清朝末年,这幅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也是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爱国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唐代韩滉的《五牛图》近日在香港露面,画的主人要价10万港币,自己无力购买,希望中央政府出资尽快收回国宝,以免流失海外。10万港元,对于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也是一笔巨款。当时周总理立即给文化部下达指示,鉴定真伪,不惜一切代价购回这幅画作,并指示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确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赶赴香港,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成交。名画虽然回归祖国,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画面上蒙满了尘垢,伤痕累累,更有被虫侵蚀的洞大小数百处。
1977年1月28日,《五牛图》卷被送到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由裱画专家孙承枝先生主持修复。历经长达八个月的修复工作,经过专家们专业的修补,装裱修复完成的《五牛图》卷旧貌换新颜,名画重又焕发生机。
欣赏这幅画作。长卷《五牛图》中的五头牛,姿势各异,造型准确生动,第一头牛,身躯肥壮健硕,扭动的头,似乎正要低头吃草;第二头,尾巴惬意地甩动着,成昂首行走之状,体格同样高大健壮;第三头牛与人正面相向,这头牛神色十分专注,似欲张口呜叫;第四头,回首却步,以舌舔唇,表现了动态;第五头,粗矮壮实,似立似行。它们与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牛很接近,将牛的体型结构,神态特征表达的如此准确,说明画家对实际生活中的牛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写生的。
自宋代起,文人士大夫的全面介入,以传神为主的写意绘画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清代的八大山人是中国绘画史上,传统文人写意画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八大山人原名朱耷,是明朝王室的后裔,明朝灭亡后,出于对旧朝的忠贞和对清朝的不合作,他以避世的态度做了道士。他这种特别愤世的情怀对他人生是个悲剧,然而对他的书画艺术却是一种滋养。形成了他特别独特的枯笔淡墨这样一种画风。
他并没有用语言去表达他对自己处境的愤愤不平,但他却在自己的作品之中非常明显、非常强烈地告诉人们他对社会极端的不满。社会不是他所希望的那种样子, 
看这只鸟,白眼向世,缩着脖子,一副受欺凌的样子。八大山人以他奇古的笔墨,画出的是“伤心鸟,瞪眼鱼”传达出一种孤傲,愤世的情怀。他一身的枯笔淡墨,特别悲凉。这是他心灵的反应,非常具有个人的艺术气质。
再看齐白石的虾。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白石老人画虾已入画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齐白石笔下的虾: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
齐白石的虾,特别是他60岁以后的虾,浑身透明,神态生动仿佛正在清澈的水中游动。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连实断,直中有曲,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似动非动。我们可以感觉到,整张纸像一池水一样,纸上的虾似在水中游动。不光是虾,他的鱼,他的螃蟹,他的青蛙,样样都活灵活现。
后来老人说过一段极为经典的话: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蛙声十里出山泉》这是一幅重意境,不重实境的经典佳作。一天作家老舍登门拜访齐白石,他从画家案头摆着的一本清代诗人査慎行的诗集中抽出一行“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请画家以这个题做一幅画。
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
齐白石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但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上,留有大块的空白,天和水都不用墨色来表现,完全利用纸的空白,这样的表现使画面虚实相生,使主体更加突出,更加富有层次,布局更加合理。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仿佛蛙声也从远处传来,让人如身临其境。
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深山藏古寺》北宋宋徽宗,京城的画院每年都要招收一名画师。这一年,画院以“深山藏古寺”这一句古诗为题来考应试者。经过层层筛选之后,画院招收的这名画师将在最后的四个人中产生。
四个人每人都向主考官提交了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第一幅,深山里树木环抱,中间有一座寺庙;第二幅,密林深处仅仅露出寺庙的一角;第三幅,深山老林里并没有寺庙,只有一幅高高飘扬的幡。可是这三幅画都没有被选中,被选中的第四幅画里只画了一个小和尚挑着两桶水往山上走。
这幅画的特点是,让人知道山上有古寺,但古寺又被“藏”了起来。虽然画面上丝毫没有古寺的痕迹,却让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古寺就在“藏”深山里,这正是这幅画的巧妙之处。
《竹锁桥边卖酒家》同样也是一个考题,“竹锁桥边卖酒家”。当时很多应试者都在描绘酒家上花了很大的功夫。而南宋四家之一的李唐,只在桥头的竹林外,画了一个酒帘,这让考官看后非常满意,认为李唐能够深刻地理解诗句中这个“锁”字的意思。李唐也因此被选人画院,成为一位绘画大家。
《踏花归去马蹄香》又是一个考试题目“ 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们把这句诗的内容体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 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的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 
只有一位画家 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体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
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看到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 
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幅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在中国画中,画家往往是将他在多个视点里所见到的对象,在同一画面中表现出来。为了能够将画家本人以及观赏者的精神在画中穿梭逍遥,中国画家在构建画面空间时,有时是以一种边走边看的方法进行的。这种表现手法,学术界一般称之为散点透视。
长江万里图是张大千近七十岁时精心绘制的一幅超长手卷。这幅画,高约半米,长约二十米,是画家一身作品中,最长的一个手卷,画家从故乡四川起笔,以没骨和泼彩相结合的画法,把万里长江流域中的山川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场面宏大,气势恢弘。虽跨越万里,变化繁复却又浑然天成。
散点透视,为中国画家提供了容万物于尺幅之间的空间建构方法。为中国绘画史留下多卷各具特色的江山胜迹图。
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他们四人被称为元四家,代表着文人画巅峰时代的最高成就。
《富春山居图》是大约在公元1348年,黄公望在他多年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用三年时间完成的,最为被后人看中。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画家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富春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兹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但这件镇馆之宝其实只是《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被称为剩山图。后半卷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么这卷名画为何会分为两段,又分处异地呢?视频欣赏
为什么这件作品会被如此的看重,因为它产生于中国文人画最为巅峰的时代,是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范宽是北宋初年的一位山水画大家。因为他性格宽厚,胸襟开阔,所以人们称他为范宽,其实他的本名叫范中立,他的《溪山行旅图》被明代著名美术理论家董其昌推崇为“宋画第一”
《溪山行旅图》及其真实的表现了北方山川的壮美,壁立千仞的雄伟大山,矗立在正中,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画面,顶天立地,一泻千尺的飞瀑,山边淙淙的流水,山脚林间的茅屋草堂,山路上的马队行旅,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了山野的生动和静谧。
《春山读书图》 现藏上海博物馆 是王蒙在晚期创作的作品。纸本水墨。画面布局密而满,但满而不拥,密而不塞。一座座的山用笔反复而又富有层次和空间感,非常深邃。松林中隐逸着数椽茅屋,茅屋里有文人雅士在其读书;水边有一座茅亭,里面有闲坐观赏之士,环境十分幽静。这些隐逸山林的文人,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的孤傲的情怀。
中国画家重墨不重色,认为“墨具五色”“墨具六彩” 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墨至上就是画家把自己的情感通过水墨抒发出来
中国墨法妙于涌水,通过水的调节:干墨、湿墨、浓墨、淡墨、焦墨巧妙搭配,实现:不施丹青 光彩照人。
明代时期的中国,美术正处在学习古人与创新两种意识碰撞的特殊阶段。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渭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名家出现很多,技法也不断更新,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
他用作品来表现他坎坷的身世,无法实现的抱负,精神遭受压抑的苦闷、彷徨。因此他的作品表现性极强,达到了最高层次。
徐渭也是一个书法家,他最擅长气势磅礴的狂草,但一般人很难看懂。在绘画中,他将自己的狂草书法的技巧和笔法融于画中,使人觉得他的泼墨写意画简直就是一幅慷慨淋漓的苍劲书法。
《竹石图》 画家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用疾风骤雨的笔墨将竹子之萧疏刻画的入木三分,不追求形似,但却栩栩如生,生气勃勃。画面通过水对墨的调节描绘出的是南方雨季当中的竹子和石头的形态。画面体现了画家振笔疾书的即兴性和不可重复性,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艺术的加工,使其蕴含某种内在的气质、精神,这种气质、精神又使欣赏者有如临其境之感。呈现出中国绘画中最为强烈的抽象表现主义。
清代画家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画竹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认为只有三者具备,才能胸有成竹落笔成画。构思与笔墨技巧才能结合起来。
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画中的竹子富有生机,体现了一种孤傲、刚正和倔强不屈。《墨竹图》此图在造型布局上高度概括提炼,仅绘廖廖数竹,便使人如入一片青郁葱翠的竹林。画面中新竹、老竹表现清晰;前、后层次表达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泼墨有浓有淡,极富立体感。
张大千巴黎拜访毕加索 1956年5月,应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乔治?萨勒的邀请,57岁的张大千偕夫人徐雯波来到巴黎,和西方艺术家共同交流切磋绘画艺术。
张大千走进毕加索的画室,200多幅仿齐白石的绘画作品立刻吸引了他。张大千非常惊讶:“没想到毕加索对中国画悟得这么深。”毕加索请他指正,他直率地说:“你不会使用中国毛笔,墨色浓淡难分。中国画是用毛笔蘸墨,依靠含水的多少来控制深浅,从而形成焦、浓、重、淡、清五色……”
应毕加索的请求,张大千当场写下“张大千”三个大字,笔力苍劲雄厚,墨色深浅有致,令毕加索叹为观止。他说:“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张大千以为翻译有出入,就请毕加索再说一遍:“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张大千只好谦答:“你太客气了!”毕加索更加激动了:“配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的,第一是你们中国人;其次是日本人,日本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除此之外,白种人根本没有艺术!”
毕加索缓了一口气又说:“如果把东西方绘画比做一块精美的大面包,那么西方的不过是面包碎屑罢了!”说到这里,毕加索笑了:“所以,我最莫名其妙的事,就是何以有那么多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两位艺术大师的真挚友谊在世界艺术史上传为千古美谈。